织金县第二中学《导学案》(教师用)
《琵琶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
2.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 现手法。
3.鉴赏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技能目标:
1.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3.学生音乐 艺术的描写技巧。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
2.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学法指导】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学习流程】导入、小组合作、小组展示、点评、巩固练习
《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能力目标:流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明辨是非
学习重点: 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1、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 1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年长色衰”后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成衬。
诗中运用比喻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对音乐的描写可谓绝唱。
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卖炭翁》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生留诗歌3000多首
《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
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知识链接: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学习过程
导语激趣,引入情境:
一、问题预习模块单:
(一)、学习诗前小序,思考:
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明确: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2.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
3.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二)、为下列字注音。
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红绡(xiāo) 钿(diàn)头银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二、问题展示单:
(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1.学生自由朗读,听名家朗诵
2.小组展示(要求整齐,声音洪亮,不错字不添字,不读破句)
3.师生点评
(二)1、知内容,请用七字句概括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2、听课文朗读,思考下列一个问题:
本诗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精妙的乐曲,请问在诗中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用文中的诗句回答听者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文中一共描写了三次弹奏
第一次:“主人忘归客不发”
——惊异(暗写、略写)
第二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醉(明写、详写)
第三次:“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伤悲(明写、略写)
三、问题释疑单:
研读课文第一节。
1、学生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学生自主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
“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找出写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并对人物进行分析。
琵琶女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沉吟”道出回想往事的心情。“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道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诗人形象
送客时的离别愁绪,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恨。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四、问题训练解决单:
1、下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湓浦口(pãn) 贾人(ɡǔ)
六幺(yāo) 迁谪(dí)
B.转轴(zhóu) 拨弦(xián)
幽咽(yâ) 花朝(zhāo)
C.船舫(fǎnɡ) 衣裳(shánɡ)
信手(xìn) 虾蟆陵(há)
D.慢捻(liǎn) 荻花(dí)
钿头(diàn) 琵琶行(xínɡ)
提示:A项迁谪zhã;C项衣裳chánɡ;D项慢捻niǎn。
答案:B
2、熟读课文,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段落。 《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描写音乐的主要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背诵第二节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之情,把握琵琶女情感的变化
学习重点:把握琵琶女情感的变化,掌握描写音乐的主要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
导语激趣,引入情境:
一、问题预习模块单:
听了本文的朗读,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的确,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朗读然后思考:
我们能否发现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从而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前奏曲”,“欢乐曲”,“沉思曲”,“悲愤曲”。
二、问题展示单:
1、结合诗句讨论分析曲调的四个部分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前 奏 曲
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明确:浔阳江边,瑟瑟秋风,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调弦定音中不经意流露了对往事的伤怀,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仿佛从沉寂中唤醒记忆。
欢 乐 曲
• 诗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
A.湓浦口(pãn) 贾人(ɡǔ)
六幺(yāo) 迁谪(dí)
B.转轴(zhóu) 拨弦(xián)
幽咽(yâ) 花朝(zhāo)
C.船舫(fǎnɡ) 衣裳(shánɡ)
信手(xìn) 虾蟆陵(há)
D.慢捻(liǎn) 荻花(dí)
钿头(diàn) 琵琶行(xínɡ)
提示:A项迁谪zhã;C项衣裳chánɡ;D项慢捻niǎn。
答案:B
2、熟读课文,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段落。 《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描写音乐的主要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背诵第二节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之情,把握琵琶女情感的变化
学习重点:把握琵琶女情感的变化,掌握描写音乐的主要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
导语激趣,引入情境:
一、问题预习模块单:
听了本文的朗读,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的确,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朗读然后思考:
我们能否发现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从而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前奏曲”,“欢乐曲”,“沉思曲”,“悲愤曲”。
二、问题展示单:
1、结合诗句讨论分析曲调的四个部分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前 奏 曲
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明确:浔阳江边,瑟瑟秋风,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调弦定音中不经意流露了对往事的伤怀,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仿佛从沉寂中唤醒记忆。
欢 乐 曲
• 诗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
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明确: 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成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的青年时代。 明确:当时她艺压京城、艳盖群芳、人人追捧、年年欢笑,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所以旋律清脆圆润,轻快舒缓。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沉 思 曲
诗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孤独无依,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这时,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悲 愤 曲
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明确: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独守空船,难以派遣幽怨,所以旋律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薄情的强烈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2、讨论分析本节诗歌描写音乐运用哪些常见艺术手法。
琵琶女弹奏技艺精湛,作者的描写技巧更加如火纯青,使我们真的有“如听仙乐耳暂明”之感,思考,作者用了哪些技巧来描写音?:
正面描写
1、运用比喻、通感:8个比喻。
2、双声词、象声词拟声:幽咽、间关;嘈嘈、切切。
比喻、通感
大弦嘈嘈如急雨 粗重深沉
小弦切切如私语 柔美细腻
大珠小珠落玉盘 圆润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 婉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抑郁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高亢
铁骑突出刀枪鸣 气势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作用:将抽象的音乐变为可感的形象,同时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和音乐的感人魅力。 巧用叠词及叠韵词
弦弦掩抑声声思 低眉信手续续弹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又叠词作用:更加形象生动,使诗歌语言有音乐的悦耳动听,即为韵律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 Jiān guān 叠韵
联绵词
幽咽泉流冰下难 Yōu yè 双声
侧面描写。
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相关链接
古人描写音乐美的词语和句子:
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子·汤问》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唐·杜甫 《赠花卿》 三、问题释疑单:
1、你是怎样理解“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它写出了音乐的典型境界。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在特定的场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2、诗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艺术氛围? 明确,它营造了一种典型艺术氛围
a、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b、“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四、问题训练解决单:
朗读第二节,背诵第二节。
《琵琶行》导学案(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能力目标:学习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掌握本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
导语激趣,引入情境:
一、问题预习模块单:
默写填空。
(1)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2)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5)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
(3)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6)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
二、问题展示单:
1、诗第三节的前半部分写乐事,是否与后半部分琵琶女的凄苦身世矛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板书
不矛盾,起对比反衬作用
年轻美貌——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夕日欢笑——今日辛酸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
2、琵琶女前后两种命运处境的转变原因是什么?
明确:(1)表层原因:
弟走从军 阿姨身亡 年长色衰
(2)深层原因:
自身不觉悟 社会对人才的不器重
3、“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琵琶女 白居易
昔 才貌双绝 才高位显
名动京师
今 年长色衰 被贬放逐
遭世遗弃 遭君遗弃
漂沦憔悴
发出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思考这句诗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明确:伤人,怜己 a、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织一起,既有对琵琶女无限的同情,又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尽感叹与自伤。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
b、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小结:这两句诗写出了人类共有的一种典型感情,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即同命相怜,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5、本诗歌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琵琶女三次演奏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烘托)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自述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同时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
琵琶女演奏《霓裳》《六么》(详写)
第三次(明写)
“却坐促弦”(略写)
“青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二三次互相照应。
6、探究本文主旨
提问: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问题释疑单:
分析本文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谁解风物情
1:请问景物描写有几处?各有什么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江边送客的环境 如画的意境 凄凉愁惨的感情基调别时茫茫江浸月
别时景象.茫茫江水溶溶月色,离愁别绪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音乐演奏结束时的寂静的环境,烘托了音乐效果
绕船明月江水寒
琵琶女独守空船的环境 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小结:风物情――一枝一叶总关情 四、问题训练解决单:
1.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快弹数曲(畅快)/歌以赠之(作歌)/欲语迟(迟疑)
B.低眉信手(随手)/银瓶乍破(忽然)/却坐(退)
C.声声思(思考)/阑干(纵横交错)/是夕(这)
D.漂沦(漂泊沦落)/间关(形容鸟鸣声)/弦转急(变化)
提示:C.思:悲伤。
答案:C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因为长句 为君翻作《琵琶行》 (2)听其音 问其人 ....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B.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提示:为:①写作,②替。其:③那个声音,④那个人。
答案:B
3.对诗句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第一句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句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基调:“惨”。第二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与友分别心绪难平,心情和眼前月色一样,一片茫然。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不仅与开头“夜”“船”“月”相呼应,而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的悲凉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的主题即上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形象化说明。
提示:D.“反问”应为“设问”。
答案:D
4.对诗句及词语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声”借指美妙的音乐。“丝竹”是借代修辞格,诗人用原来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乐,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
B.“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其用量极大。它浓缩了春秋两季,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夫炉火纯青。
C.从“五陵年少争缠头”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细节,从巨大的落差中形象地反映出人物命运的突变。这种描写的审美价值在于以点带面凸现她沉沦的社会根源。 邮编:552100 电话:7635805 邮箱:[email protected] 绘精彩故事 织金色人生 - 10 -
琶女的无限同情和自己被贬不得志的悲愤融在一起,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冷酷与黑暗。 提示:B项以偏概全,诗歌不仅浓缩春秋二季,还有朝夜两时。
答案:B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全诗的“诗眼”,是全诗的主旨句。诗人把对琵
自主反思:
邮编:552100 7635805 邮箱:[email protected] 绘精彩故事 织金色人生 - 11 - 电话:
织金县第二中学《导学案》(教师用)
《琵琶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
2.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 现手法。
3.鉴赏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技能目标:
1.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3.学生音乐 艺术的描写技巧。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
2.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学法指导】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学习流程】导入、小组合作、小组展示、点评、巩固练习
《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能力目标:流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明辨是非
学习重点: 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1、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 1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年长色衰”后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成衬。
诗中运用比喻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对音乐的描写可谓绝唱。
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卖炭翁》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生留诗歌3000多首
《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
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知识链接: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学习过程
导语激趣,引入情境:
一、问题预习模块单:
(一)、学习诗前小序,思考:
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明确: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2.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
3.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二)、为下列字注音。
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红绡(xiāo) 钿(diàn)头银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二、问题展示单:
(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1.学生自由朗读,听名家朗诵
2.小组展示(要求整齐,声音洪亮,不错字不添字,不读破句)
3.师生点评
(二)1、知内容,请用七字句概括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2、听课文朗读,思考下列一个问题:
本诗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精妙的乐曲,请问在诗中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用文中的诗句回答听者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文中一共描写了三次弹奏
第一次:“主人忘归客不发”
——惊异(暗写、略写)
第二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醉(明写、详写)
第三次:“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伤悲(明写、略写)
三、问题释疑单:
研读课文第一节。
1、学生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学生自主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
“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找出写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并对人物进行分析。
琵琶女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沉吟”道出回想往事的心情。“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道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诗人形象
送客时的离别愁绪,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恨。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四、问题训练解决单:
1、下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湓浦口(pãn) 贾人(ɡǔ)
六幺(yāo) 迁谪(dí)
B.转轴(zhóu) 拨弦(xián)
幽咽(yâ) 花朝(zhāo)
C.船舫(fǎnɡ) 衣裳(shánɡ)
信手(xìn) 虾蟆陵(há)
D.慢捻(liǎn) 荻花(dí)
钿头(diàn) 琵琶行(xínɡ)
提示:A项迁谪zhã;C项衣裳chánɡ;D项慢捻niǎn。
答案:B
2、熟读课文,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段落。 《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描写音乐的主要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背诵第二节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之情,把握琵琶女情感的变化
学习重点:把握琵琶女情感的变化,掌握描写音乐的主要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
导语激趣,引入情境:
一、问题预习模块单:
听了本文的朗读,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的确,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朗读然后思考:
我们能否发现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从而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前奏曲”,“欢乐曲”,“沉思曲”,“悲愤曲”。
二、问题展示单:
1、结合诗句讨论分析曲调的四个部分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前 奏 曲
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明确:浔阳江边,瑟瑟秋风,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调弦定音中不经意流露了对往事的伤怀,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仿佛从沉寂中唤醒记忆。
欢 乐 曲
• 诗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
A.湓浦口(pãn) 贾人(ɡǔ)
六幺(yāo) 迁谪(dí)
B.转轴(zhóu) 拨弦(xián)
幽咽(yâ) 花朝(zhāo)
C.船舫(fǎnɡ) 衣裳(shánɡ)
信手(xìn) 虾蟆陵(há)
D.慢捻(liǎn) 荻花(dí)
钿头(diàn) 琵琶行(xínɡ)
提示:A项迁谪zhã;C项衣裳chánɡ;D项慢捻niǎn。
答案:B
2、熟读课文,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段落。 《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描写音乐的主要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背诵第二节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之情,把握琵琶女情感的变化
学习重点:把握琵琶女情感的变化,掌握描写音乐的主要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
导语激趣,引入情境:
一、问题预习模块单:
听了本文的朗读,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的确,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朗读然后思考:
我们能否发现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从而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前奏曲”,“欢乐曲”,“沉思曲”,“悲愤曲”。
二、问题展示单:
1、结合诗句讨论分析曲调的四个部分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前 奏 曲
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明确:浔阳江边,瑟瑟秋风,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调弦定音中不经意流露了对往事的伤怀,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仿佛从沉寂中唤醒记忆。
欢 乐 曲
• 诗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
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明确: 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成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的青年时代。 明确:当时她艺压京城、艳盖群芳、人人追捧、年年欢笑,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所以旋律清脆圆润,轻快舒缓。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沉 思 曲
诗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孤独无依,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这时,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悲 愤 曲
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明确: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独守空船,难以派遣幽怨,所以旋律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薄情的强烈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2、讨论分析本节诗歌描写音乐运用哪些常见艺术手法。
琵琶女弹奏技艺精湛,作者的描写技巧更加如火纯青,使我们真的有“如听仙乐耳暂明”之感,思考,作者用了哪些技巧来描写音?:
正面描写
1、运用比喻、通感:8个比喻。
2、双声词、象声词拟声:幽咽、间关;嘈嘈、切切。
比喻、通感
大弦嘈嘈如急雨 粗重深沉
小弦切切如私语 柔美细腻
大珠小珠落玉盘 圆润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 婉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抑郁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高亢
铁骑突出刀枪鸣 气势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作用:将抽象的音乐变为可感的形象,同时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和音乐的感人魅力。 巧用叠词及叠韵词
弦弦掩抑声声思 低眉信手续续弹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又叠词作用:更加形象生动,使诗歌语言有音乐的悦耳动听,即为韵律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 Jiān guān 叠韵
联绵词
幽咽泉流冰下难 Yōu yè 双声
侧面描写。
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相关链接
古人描写音乐美的词语和句子:
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子·汤问》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唐·杜甫 《赠花卿》 三、问题释疑单:
1、你是怎样理解“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它写出了音乐的典型境界。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在特定的场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2、诗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艺术氛围? 明确,它营造了一种典型艺术氛围
a、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b、“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四、问题训练解决单:
朗读第二节,背诵第二节。
《琵琶行》导学案(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能力目标:学习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掌握本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
导语激趣,引入情境:
一、问题预习模块单:
默写填空。
(1)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2)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5)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
(3)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6)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
二、问题展示单:
1、诗第三节的前半部分写乐事,是否与后半部分琵琶女的凄苦身世矛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板书
不矛盾,起对比反衬作用
年轻美貌——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夕日欢笑——今日辛酸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
2、琵琶女前后两种命运处境的转变原因是什么?
明确:(1)表层原因:
弟走从军 阿姨身亡 年长色衰
(2)深层原因:
自身不觉悟 社会对人才的不器重
3、“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琵琶女 白居易
昔 才貌双绝 才高位显
名动京师
今 年长色衰 被贬放逐
遭世遗弃 遭君遗弃
漂沦憔悴
发出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思考这句诗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明确:伤人,怜己 a、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织一起,既有对琵琶女无限的同情,又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尽感叹与自伤。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
b、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小结:这两句诗写出了人类共有的一种典型感情,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即同命相怜,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5、本诗歌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琵琶女三次演奏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烘托)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自述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同时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
琵琶女演奏《霓裳》《六么》(详写)
第三次(明写)
“却坐促弦”(略写)
“青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二三次互相照应。
6、探究本文主旨
提问: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问题释疑单:
分析本文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谁解风物情
1:请问景物描写有几处?各有什么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江边送客的环境 如画的意境 凄凉愁惨的感情基调别时茫茫江浸月
别时景象.茫茫江水溶溶月色,离愁别绪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音乐演奏结束时的寂静的环境,烘托了音乐效果
绕船明月江水寒
琵琶女独守空船的环境 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小结:风物情――一枝一叶总关情 四、问题训练解决单:
1.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快弹数曲(畅快)/歌以赠之(作歌)/欲语迟(迟疑)
B.低眉信手(随手)/银瓶乍破(忽然)/却坐(退)
C.声声思(思考)/阑干(纵横交错)/是夕(这)
D.漂沦(漂泊沦落)/间关(形容鸟鸣声)/弦转急(变化)
提示:C.思:悲伤。
答案:C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因为长句 为君翻作《琵琶行》 (2)听其音 问其人 ....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B.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提示:为:①写作,②替。其:③那个声音,④那个人。
答案:B
3.对诗句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第一句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句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基调:“惨”。第二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与友分别心绪难平,心情和眼前月色一样,一片茫然。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不仅与开头“夜”“船”“月”相呼应,而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的悲凉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的主题即上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形象化说明。
提示:D.“反问”应为“设问”。
答案:D
4.对诗句及词语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声”借指美妙的音乐。“丝竹”是借代修辞格,诗人用原来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乐,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
B.“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其用量极大。它浓缩了春秋两季,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夫炉火纯青。
C.从“五陵年少争缠头”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细节,从巨大的落差中形象地反映出人物命运的突变。这种描写的审美价值在于以点带面凸现她沉沦的社会根源。 邮编:552100 电话:7635805 邮箱:[email protected] 绘精彩故事 织金色人生 - 10 -
琶女的无限同情和自己被贬不得志的悲愤融在一起,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冷酷与黑暗。 提示:B项以偏概全,诗歌不仅浓缩春秋二季,还有朝夜两时。
答案:B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全诗的“诗眼”,是全诗的主旨句。诗人把对琵
自主反思:
邮编:552100 7635805 邮箱:[email protected] 绘精彩故事 织金色人生 - 11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