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碳相图分析
A 1538℃ B
H
J
1495℃
N 1394℃
γ+ L
E
L
1154℃ 1148℃
D
C
L+ Fe3C
F
γ
G 912℃
γ+Fe 3C
738℃ 727℃
αP
M
O 770℃
S
K
α
Q Fe
1
2
230℃
+
3 4 5 6
Fe 3C
一、点、线、区及其含义
(一)点
各特征点温度、碳的浓度及意义。各特征点符号是国际通用的,不能随意更换。
(二)线
液相线是ABCD ,固相线是AHJECF 。两条磁性转变线 MO 和230 ℃虚线。
(三)区
单相区-5个
相图中有5个基本的相,相应的有5个相区: 液相区(L ) -ABCD 以上区域 δ固溶体区- AHNA 奥氏体区(γ)-NJESGN 铁素体区(α)-GPQG 以左 渗碳体区(Fe 3C ) -DFK 直线14 两相区-7个
7个两相区分别存在于两个单相区之间: L+δ-AHJBA L+γ-BJECB L+ Fe3C -DCFD δ+γ-HNJH γ+α-GPSG γ+ Fe3C -ESKFCE α+ Fe3C -PQLKSP 三相区(三条水平线)-3个 包晶线-水平线HJB (L +δ+γ) 共晶线-水平线ECF (L +γ+Fe 3C ) 共析线-水平线PSK (γ+α+ Fe 3C )
二、包晶转变(水平线HJB )
在1495℃的恒温下,0.53%的液相与0.09%的δ 铁素体发生包晶反应,形成0.17%的奥氏体,其反应式为:
1495℃
←−−→γL B +δH
J
包晶转变刚要开始时, δH 和γJ 相对含量 计算如下:
w δ=
0. 53-0. 17
⨯100%≈82%
0. 53-0. 09
0.09%至 0.53%,都要经历此过程,且不论包晶转变前后转变过程如何,都要获得单相的奥氏体。含碳量2.11%以下,都有获得单相γ过程。
由于温度高,碳原子扩散较快,所以包晶偏析并不严重。但高合金钢,合金元素扩散较慢,可能造成严重的包晶偏析。
三、共晶转变(水平线ECF )
共晶转变是在1148℃恒温下,由 4.3%液相转变为2.11%的奥氏体和6.69%的渗碳体。其反应式为:
1148℃ L C ← − − → γE + Fe 3C
形成 γ与 Fe 3C 的机械混合物,称为莱氏体,用 L d 表示。渗碳体是连续分布的相,奥氏体呈短棒状(或颗粒状)分布在渗碳体的基体上。
莱氏体中γ与Fe 3C 的相对含量:
w γ=
6. 69-4. 30
⨯100%≈52%
6. 69-2. 11
w Fe 3C =1-52%≈48%
2.11%~6.69% 范围都要发生共晶转变,叫铸铁,因组织中有莱氏体,断口呈银白色叫做白口铸铁。 四、共析转变(PSK
线)
在 727℃恒温下,由0.77%的γ 转变为0.0218%的α-Fe 和6.69%的Fe 3C
727℃
组成的混合物: ← − − γ→s αp +Fe3C
共析转变的产物称为珠光体,用符号 P 表示。水平线PSK 称共析线或共析温度,用符号A 1表示。大于0.0218%的合金都发生共析转变。 共析转变形成珠光体是层片状的 :
SK 6 . 69 - 0 . 77
w α==⨯100%≈88. 7%w Fe 3C =1-88. 7%≈11. 3%
PK 6. 69-0. 0218 如果忽略比容差,α体积是Fe 3C 的8倍,如图。
五、三条重要的特征线
(一)GS 线
GS 线又称 A 3线,冷却时由γ析出α的开始线,或在加热时α 溶入γ 的终了线。实际上,是由 G 点(A 3)演变而来的,随C 增加,γ 向α 同素异晶转变温度逐渐下降,从而由A 3点变成了A 3线。
(二)ES 线
ES 线是碳在γ中溶解度曲线。低于此曲线,γ中析出渗碳体,称二次渗碳体,用 Fe 3C Ⅱ 表示,又是Fe 3C Ⅱ析出的开始线。又叫A cm 线。
由相图可以看出,E 点表示奥氏体的最大溶碳量,亦即奥氏体的含碳量在1148℃时为2.11%。
(三)PQ 线
PQ 线是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曲线。铁素体中的最大碳的溶解度,在 727℃时达到最大值为0.0218% 。随着温度降低,铁素体溶碳量逐渐降低,在 300℃ 以下,溶碳量小于 0.001%。因此,当铁素体从727℃ 冷却时,要从铁素体中以渗碳体形式析出多余的碳,称为三次渗碳体,通常用Fe 3C Ⅲ表示。 相图中,析出Fe3C Ⅲ最多的是含碳 0.0218%的合金,其含量用杠杆定律计算得:
w Fe 3C Ⅲ=
0. 0218
⨯100%≈0. 33%6. 69
铁碳相图分析
A 1538℃ B
H
J
1495℃
N 1394℃
γ+ L
E
L
1154℃ 1148℃
D
C
L+ Fe3C
F
γ
G 912℃
γ+Fe 3C
738℃ 727℃
αP
M
O 770℃
S
K
α
Q Fe
1
2
230℃
+
3 4 5 6
Fe 3C
一、点、线、区及其含义
(一)点
各特征点温度、碳的浓度及意义。各特征点符号是国际通用的,不能随意更换。
(二)线
液相线是ABCD ,固相线是AHJECF 。两条磁性转变线 MO 和230 ℃虚线。
(三)区
单相区-5个
相图中有5个基本的相,相应的有5个相区: 液相区(L ) -ABCD 以上区域 δ固溶体区- AHNA 奥氏体区(γ)-NJESGN 铁素体区(α)-GPQG 以左 渗碳体区(Fe 3C ) -DFK 直线14 两相区-7个
7个两相区分别存在于两个单相区之间: L+δ-AHJBA L+γ-BJECB L+ Fe3C -DCFD δ+γ-HNJH γ+α-GPSG γ+ Fe3C -ESKFCE α+ Fe3C -PQLKSP 三相区(三条水平线)-3个 包晶线-水平线HJB (L +δ+γ) 共晶线-水平线ECF (L +γ+Fe 3C ) 共析线-水平线PSK (γ+α+ Fe 3C )
二、包晶转变(水平线HJB )
在1495℃的恒温下,0.53%的液相与0.09%的δ 铁素体发生包晶反应,形成0.17%的奥氏体,其反应式为:
1495℃
←−−→γL B +δH
J
包晶转变刚要开始时, δH 和γJ 相对含量 计算如下:
w δ=
0. 53-0. 17
⨯100%≈82%
0. 53-0. 09
0.09%至 0.53%,都要经历此过程,且不论包晶转变前后转变过程如何,都要获得单相的奥氏体。含碳量2.11%以下,都有获得单相γ过程。
由于温度高,碳原子扩散较快,所以包晶偏析并不严重。但高合金钢,合金元素扩散较慢,可能造成严重的包晶偏析。
三、共晶转变(水平线ECF )
共晶转变是在1148℃恒温下,由 4.3%液相转变为2.11%的奥氏体和6.69%的渗碳体。其反应式为:
1148℃ L C ← − − → γE + Fe 3C
形成 γ与 Fe 3C 的机械混合物,称为莱氏体,用 L d 表示。渗碳体是连续分布的相,奥氏体呈短棒状(或颗粒状)分布在渗碳体的基体上。
莱氏体中γ与Fe 3C 的相对含量:
w γ=
6. 69-4. 30
⨯100%≈52%
6. 69-2. 11
w Fe 3C =1-52%≈48%
2.11%~6.69% 范围都要发生共晶转变,叫铸铁,因组织中有莱氏体,断口呈银白色叫做白口铸铁。 四、共析转变(PSK
线)
在 727℃恒温下,由0.77%的γ 转变为0.0218%的α-Fe 和6.69%的Fe 3C
727℃
组成的混合物: ← − − γ→s αp +Fe3C
共析转变的产物称为珠光体,用符号 P 表示。水平线PSK 称共析线或共析温度,用符号A 1表示。大于0.0218%的合金都发生共析转变。 共析转变形成珠光体是层片状的 :
SK 6 . 69 - 0 . 77
w α==⨯100%≈88. 7%w Fe 3C =1-88. 7%≈11. 3%
PK 6. 69-0. 0218 如果忽略比容差,α体积是Fe 3C 的8倍,如图。
五、三条重要的特征线
(一)GS 线
GS 线又称 A 3线,冷却时由γ析出α的开始线,或在加热时α 溶入γ 的终了线。实际上,是由 G 点(A 3)演变而来的,随C 增加,γ 向α 同素异晶转变温度逐渐下降,从而由A 3点变成了A 3线。
(二)ES 线
ES 线是碳在γ中溶解度曲线。低于此曲线,γ中析出渗碳体,称二次渗碳体,用 Fe 3C Ⅱ 表示,又是Fe 3C Ⅱ析出的开始线。又叫A cm 线。
由相图可以看出,E 点表示奥氏体的最大溶碳量,亦即奥氏体的含碳量在1148℃时为2.11%。
(三)PQ 线
PQ 线是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曲线。铁素体中的最大碳的溶解度,在 727℃时达到最大值为0.0218% 。随着温度降低,铁素体溶碳量逐渐降低,在 300℃ 以下,溶碳量小于 0.001%。因此,当铁素体从727℃ 冷却时,要从铁素体中以渗碳体形式析出多余的碳,称为三次渗碳体,通常用Fe 3C Ⅲ表示。 相图中,析出Fe3C Ⅲ最多的是含碳 0.0218%的合金,其含量用杠杆定律计算得:
w Fe 3C Ⅲ=
0. 0218
⨯100%≈0. 33%6.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