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考察

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中部崛起与湖北发展

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考察

廖长林1,秦尊文2

(1.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2.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7)

摘要: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包括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战略、“四区一中心”战略、“以中部带周边”战略、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金三角”战略、“两江三线”战略、“一特五大”战略、县域经济“一主三化”战略、武汉城市圈战略和省域副中心战略等,通过梳理三个大的演化阶段的得失,可以为今后湖北在中部崛起过程中的发展思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历史考察中图分类号:F127(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08)01-0083-05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大的演化阶段:实施“城市先导”和“四区一中心”战略阶“金三角”和“一特五大”战略阶段(1978年 ̄1987年),实施

段(1988年 ̄2001年),实施“一手抓城市圈、一手抓县域经济”阶段(2002年以来)。这里,我们对这三个阶段中实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予以考察。

市。城市布局也不合理,多数城市集中在长江沿线,而广大的鄂西南、鄂西北、鄂东北、鄂东南地区城市很少,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979年以后,湖北省注意了城市建设的布局和发展。襄樊、宜昌3个县级市升格为省1979年,将沙市、辖市;1983年,又将荆门、鄂州(鄂城)升格为省辖市。经过几年建设,这些省辖市都已建成各具特色的中等城市。十年间,还先后设立了随州、老河口、恩施、孝感等县级市。到1988年,全省除特大城市武汉外,已有7个省辖中等城市,21个县级小城市。

农村之首,2.小城镇发展战略。小城镇被称为城市之尾、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结合1984、1987年两次行政区划改革,湖北省成功地推行了小城镇发展战略,对提高城镇化水平、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繁荣、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基层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1978年,全省共有小城镇

一、实施“城市先导”和“四区一中心”战略阶段(1978年 ̄1987年)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仍然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区域“中观”地位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区域经济”的概念尚未建立。在1982年以前,湖北同全国一样,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农村。但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区域行政省政府开始管理体制做了大胆探索。1983年底,湖北省委、

组织力量对全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从湖北的实际情况和合理配置生产力要素的原则出发,逐步深化了对湖北区域经济的认识,陆续形成了若干重要设想,其中一部分上升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可以说,在1978年到1987年间,湖北省实施了“城市先导”和“四区一中心”战略。

(一)本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05个,均为县辖镇。到1988年全省县辖镇发展到859个。

“四区一中心”战略。1983年以后,湖北省积极探索建3.

立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确立全省建立鄂东、鄂中南、鄂西北和鄂西南4个基本经济区,并确立武汉为全省的经济中心。这被简称为“四区一中心”战略。其中,鄂东基本经济区包括武汉、黄石、鄂州3市和黄冈、咸宁、孝感3个地区;鄂中南基本经济区包括沙市、荆门2市和荆州地区;鄂西北基本经济区包括襄樊、十堰2市和郧阳地区、神农架林区;鄂西南

1.中小城市发展战略。1978年以前,湖北只有6座城市,

即武汉、黄石、十堰3个省辖市和沙市、襄樊、宜昌3个县级

作者简介:廖长林(1960—),男,湖北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秦尊文(1962—),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基本经济区包括宜昌市、宜昌地区和鄂西自治州。武汉市虽然划在鄂东基本经济区里边,但它是全省的经济中心。

“以中部带周边”战略。在这一时期,湖北省坚持择优4.

“以中部带周边”战略。与扶贫相结合的原则,还探索实施了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湖北省客观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发达的中部地带和仍然比较贫困的四周山区。中部地带,就是以武汉为中心,以各中等城市为骨干,包括江汉平原、鄂北岗地以及长江东段两岸的一个“大三角”地带。“周边”即四周山区,包括鄂西北山区、鄂西南山区、鄂东北山区、鄂东南山区。这一战略的实施,对湖北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二)落实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三)对本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评价。本阶段确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大力实施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战略,湖北城市布局有了初步改善,大、中、小城市和

800多个建制镇,分布在全省各地,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

的协调发展和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四区一中心”战略打破了行政区划的束缚,在湖北首次建立了“经济区”概念,它要求武汉对全省发挥辐射功能,要求其余“四区”的中心城市也要对各自所在区域发挥带动作用,特别是襄樊地市合并的探索为后来全面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提供了“试验田”。“以中部带周边”战略打破了“四区”的划分,要求以“四区”的精华部分构成的“中部”带动周边山区发展。“四区一中心”战略是基于当时的生产力布局状况而制定的,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特别是强调武汉中心地位和建立武汉经协区的作法,为后来的“武汉城市圈”的建立打下了一定基础。“以中部带周边”是基于“大三角”特征而制定的战略,这也为后来的“金三角”战略奠定了思想基础。

这一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有一些不足。一是武汉的中心作用发挥不够,特别是武汉市计划单列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省市“两张皮”的问题,武汉市的“两通起飞”战略虽然放眼全国,但与湖北省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战略结合不紧、互动不够。二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够。搞活县域经济是搞活湖北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在1984年,湖北省选定了蒲圻、安陆、当阳、随州、石首、罗田、巴东、黄陂、丹江口9个县市进行县级经济体制改革的综合试点,但效果不太明显。三是小城镇发展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数量增长过快,而单体城镇规模过小。有的县市设置的建制镇甚至多达30个,有的小城镇非农业人口甚至不到1000人,难以发挥聚集效应。

1.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了加快城市发展,湖北省

认真贯彻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逐步掀起城市体制改革试点高潮。沙市市是国务院确定的中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武汉市是全国第一个省会大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黄石市是全国第一批单项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这些市既是国家的试点,也是湖北省的试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围绕“三个搞活”即搞活企业、搞活城市、搞活经济同步展开的。其改革试验,对全省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开拓、示范的作用。

2.进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为了发挥武汉的中心城市作

用,经国务院批准对武汉市在不改变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在中央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并在

1983年将孝感地区黄陂县和黄冈地区新洲县划归武汉市管

辖,使其辖县由2个扩大到4个。襄樊市在全省率先进行地市合并后,实行市领导县的新体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网络。对随州、老河口等一批县级市实行县、市合并,并对部分县级市实行计划单列,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3.推行农村基层政权重建和区划调整。1983年10月1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湖北省结合推进发展小城镇战略,从1984年3月起开始“撤社建乡”工作,建立了区公所和乡镇两级建制。通过这次撤社建乡工作,湖北省的小城镇得到迅速增长。由于在县以下实行区、乡两级行政建制,造成层次多、效率低。为改变这种状况,1987年10月全省开展“撤区并乡”工作。到当年底,全省除恩施自治州以外全部撤销区公所,原区公所基本上都改建为镇,原区辖乡镇合并升格为县辖乡镇。通过这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全省共设置建制镇845个,小城镇数量和规模有了进一步扩大。

“武汉经济协作区”,4.推动横向经济联合。1987年成立了全省除恩施自治州以外其他地市基本上都进入了协作区。黄石、沙市、宜昌、十堰等市则分别与邻近地区实行地、市协作,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二、实施“金三角”和“一特五大”战略阶段(1988年

 ̄2001年)

1988年开始,湖北省认真贯彻省委第五次党代表提出

的“在中部崛起”战略(90年代中后期称为“振兴崛起”战略),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一)本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

也是世界开发条件最好、潜力最大的河流之一。湖北是长江经济带上的一个重要省份,位处长江中游,长江干流横贯省境1053公里,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斜穿省境878公里,其流域面积覆盖全省国土面积的99.6%,基本上涵盖了整个省域,在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上世纪80年代末,湖北省就提出了“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着力拓展沿江经济布局,初步形成了以武汉为龙头,以长江和汉江为依托的开放开发基本框架。随着国家作出长

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战略决策,并在“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中把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作为七大经济区之首来部署,实现经济重心从沿海向内地的战略转移。借这一大的机遇,湖北省积极实施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1992年

明确要求全省建设好一个特大城市武汉,同时努力建成五个黄石、襄樊、宜昌、十堰。这被概括为“一特五大城市:荆州、

大”战略。1996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指出:“九五时期,全省城镇体系的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发展要与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全省国土规划及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衔接,与国家和省生产力总体布局相适应,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在控制特大城市武汉市的发展规模、完善其中心城市功能的同时,重点发展现有中等城市,尽快将黄石、荆沙、襄樊、宜昌、十堰发展为大城市;完善小城市,将中部地区的一部分小城市发展为中等城市,抓好20个县(市)的综合改革试点,把这20个县(市)优先建设为中小城市。”2000年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加快形成和完善以武汉为中心,计划的建议》中再次指出:

以襄樊、黄石、宜昌、荆州、十堰等五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骨干,一批中等城市为依托,一大批县级市和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为纽带,辐射和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字塔型’城镇“一特五大”战略体系,加速推进城镇化,提高城市化水平。”

作为湖北城市化战略,上世纪90年代一直得到确立和实施,只是“五大”的顺序因各城市实力变化有了较大变化。襄樊、宜昌的位次有所提前,而荆州位次则后移,主因是1994年仙桃、潜江、天门3市从荆州独立归省直管,1996年钟祥市和黄石、宜昌京山县又划归荆门市管辖,使其经济实力与襄樊、

相比有较大下降。尽管如此,荆州全市经济仍然发展较快,市区已经达到大城市规模,其他4市也基本上达到50万人以上非农业人口的规模。

(二)落实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

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这为湖北的跨世纪振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使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宜昌市借三峡工程建设的良省委、机,使其在全省区域经济布局中地位得到了较大提升。省政府要求,以三峡工程为契机,深化改革、扩大开发、自力更生,加快三峡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结构调整,把经济发展与移民安置结合起来,以开发性移民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保证移民安置的长治久安,力争在较高的起点上规划和建设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库区,把宜昌市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全省新兴的工业基地、一流的风景旅游区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金三角”战略。“金三角”是指以武汉特大城市为中2.

心,以沿江大中城市黄石、宜昌、襄樊为顶点,以江汉平原为中部腹地的区域。“金三角地区”资源、经济、技术条件优越,是湖北省经济建设的“黄金地带”。《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指出:以“金三角”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地区为重点,完善生产力空间布局。要根据“金三角”地区资源和经济、技术条件的状况,按照地区倾斜和产业倾斜相结合、地区生产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选定区域优“金三势产业突破发展,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拓展和完善角”的开发建设布局,加强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

“两江三线”战略。1991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3.

“‘八五’期间,要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经济走廊’的优势和铁路大动脉的作用,加速长江经济带的改革开放开发和汉江经济带的若干重点建设,为逐步形成以长江、汉江和京广、焦枝、襄渝、汉丹、大沙铁路为主线,以武汉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众多小城市为联结点,广大农村为依托的区域经济格局,迈出坚实的步伐。”这段表述被称为“两江三线战略”。“两江”指长江、汉江,这是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延伸;“三线”指京广、焦枝两条纵向铁路,加上襄渝、汉丹、大沙线连成的一条横向铁路。但在“九五”时期的“两江三线”有时表述为长江、汉江和京广、京九、汉渝铁路。“两江三线”也覆盖了“金三角”地区,因此“两江三线”战略也可以视作对“金三角”战略的延伸和覆盖。

“一特五大”战略。从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湖北省4.

一直在实施“一特五大”战略。1993年湖北省第六次党代会

1.做强做大龙头城市。上述四大战略都强调充分发挥武

汉作为全省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这一阶段,武汉一方面重点抓了“四城”“三区”、“两港”、的开发建设。“四城”是钢城、车城、科技城、商业城;“三区”是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沌口汽车产业开发区、阳逻经济技术开发区;“两港”是武汉长江航运港、天河机场国际空港。另一方面突出发展包括金融、信息产业在内的二、三产业,积极发展城郊农业和郊县乡流通、运输、信息、镇企业,使武汉成为我国内陆最大的金融、科教中心,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2.抢抓三峡工程机遇。湖北省利用三峡工程这一机遇,

建设了一批形成支柱产业和具有发展后劲及带动全省经济上新台阶的重点项目。一是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宜昌三峡机场、宜昌市6万门程控电话等工程建设的桥梁、公路、电力、通讯等重大基础同时,还建设了一批港区、

设施项目,使三峡地区的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二是用好国家安排的移民资金和各项扶持资金,把开发性移民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了一批高效农业、交通、通信、能源、建材、化工、冶金、轻纺、旅游等重点建设项目,促进移民搬迁

和库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搞好重点配套和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利用,以三峡工程建设市场为导向,建设了一批高档新型建筑、装饰材料、高标号水泥、浮法玻璃及玻璃深加工、大件加工、农副产品基地等重点配套项目,带动全省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在沿江地带和三峡地区布点建设了一批在耗能、耗水、运量上能够承受的原材料工业,如冶金、化工及化工产品深加工等,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四是利用三峡工程建设,带动三峡相邻地域的开发,如清江流域的梯级开发。

“一3.布点重大项目。为了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在原有(一米七)、二(二汽)、三(三三○)”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又改造和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主要包括:以武钢“双一千”改造为重点的鄂东钢铁工业基地的改造,鄂西钢铁基地的兴建;湖北100万辆汽车工程及配套项目的建设;鄂东火电群和鄂西水电基地的建设;“云、应、天、潜”盐化工基地的改造和建大峪口和宜昌磷化工基地的建设。设,黄麦岭、

焦柳和京九4.完善省域交通运输网络。以长江及京广、

铁路等运输干线为骨干,多种运输方式配合,与全国运网紧密相联,建设和完善五条运输通道。这五条运输通道是:由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公路主骨架和航空线组成的中部南北通道;京九铁路和106国道组成的东部南北通道;焦枝铁路和207国道组成的西部南北通道;长江、沪渝沿江铁路、宜黄公路、沪蓉公路主骨架及航空线组成的中部318国道、

东西通道;襄渝铁路、汉丹铁路、汉江、汉十公路及航空线组成的西北部东西通道。

黄石的市领导县5.全面推行市带县体制。在总结武汉、

特别是襄樊地市合并经验的基础上,在本阶段湖北省全面实施市带县体制。1992年3月,宜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撤销孝感地区,成立地级孝感市;1994年9月,国务院决定撤销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实行地、市合并;1994年10月,国务院决定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改立荆沙市(后改称荆州市);1995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黄冈地区和黄州市,设立地级黄冈市;1996年12月,国务院批准将荆州市管辖的京山县划归荆门市管辖和将荆州市代管的钟祥市划归荆门市代管,将咸宁地区管辖的阳新县划归黄石市管辖;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咸宁地区,成立地级咸宁市。至此,全省地区建制全部撤销,全面实施市带县体制。2000年6月,国务院又批准设立随州市地级市,辖曾都区、代管广水市。

(三)对本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评价。在1988年 ̄2001年间,湖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面的探讨比较活跃。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提出不久,又出台新的战略。不过,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重点是建设“金三角地区”“金三角”,战略也可以认为是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深化和细化,“金三角”战略是持续时间

长、影响大,也非常深入人心的战略。但“金三角”在各种文件—宜或文献中的表述不固定、不统一。有时是指武汉——昌———襄樊“金三角”,有时是指以武汉为中心的黄石———宜—襄樊“金三角”,有时是指武汉黄石—宜昌荆州———襄昌——

樊十堰这样的双核“金三角”。概念外延的不固定,表明“金三角”战略不是很成熟。“两江三线”战略的提法不太成熟。在小城市在前一阶段爆炸式增长1988年 ̄2001年间,小城镇、

之后进入常规增长,速度减缓,但质量有所提高。这一时期主“大城市”的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要是在50-100万人口

“一特五大”战略在这一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到90年代中后期,荆州、襄樊、黄石、宜昌4个中等城市相继迈进了大城市门槛,填补了湖北省大城市的空档,对城镇体系有所完善。

三、实施“一手抓城市圈、一手抓县域经济”战略阶段(2002年以来)

在俞正声同志担任湖北省委书记之后,湖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思路,采取了一些新举措,并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本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武汉城市圈战略。2002年5月23日 ̄25日,武汉市

委、市政府牵头主持召开了武汉及周边城市领导座谈会,武汉周边8市即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的市长均参会。2003年3月,武汉城市圈战略上升为湖北省的区域经济重大发展战略。2004年4月7日,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最大亮点有三:第一,把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提到了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决策的高度;第二,明确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建设“四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市建设一体化)的基本思路;三是成立了由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各城市主要负责人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省发改委具体负责日常协调工作。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武汉城市圈战略进入全面推进、实施的阶段。

《关于加强城镇2.省域副中心战略。2003年9月,省政府建设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和宜昌的发展”“襄樊和宜昌市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周边城镇,相对密集、人口与产业较为集中的优势,优化和整合资源,做好大都市区发展规划,实现区域内城镇合理分工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形成强有力的群体效应,更好地发挥其对省域西北部地域和西南部地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至此,省域副中心战略正式成为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2004年7月,湖北省委八届五次全会要求省域副中心城市“增强实力,完善功能”。2005年12月,湖北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将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纳入全省“十一五规划”建议。2007年6月,湖

北省第九次党代会进一步确立襄樊和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进一城市的地位,明确提出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步增强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完善城市功能。”

“一主三化”战略。3.县域经济2002年湖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县域经济“一主三化”战略,即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这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县域经济发展理念。当年,省委、省政府在仙桃市召开全省第一次县域经济工作会议,推广了仙桃市民营化改革的经验,拉开了全省县域经济民营化改革的序幕。此后,围绕“一主三化”这条主线,省委、省政府又分别召开宜都会议、汉川会议、京山会议、咸宁会议,从不同角度引导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二)落实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少1.扩大县级管理权限。2003年以来,湖北省按照多予、取、扩权、放活的原则,多层面推进县域经济体制、机制创新。一是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从审批制度入手,2003年下放了239项行政审批、审核事项;2003年至2006年,先后分三批赋予42个县(市)地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实行资金、信息、项目、计划直达,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二是实行激励性的财政政策。从2004年起,对

汉“两江六湖连通”等生态环保项目,也已顺利启动。

“两副”的发展。2003年9月省政府相关规划要3.谋划

求,在鄂西北地区(包括襄樊、十堰、随州)建设以襄樊为中心(带),在新的“鄂西南地区”(此概念的范围较之以的城市圈

前有所扩大,除原来的宜昌、恩施和神农架外,还“扩”进了荆州、荆门)建设以宜昌为中心的城市圈。2006年1月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继续明确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强的定位,并明确要

铁路、公路、航运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把襄樊建成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把宜昌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全国最大的磷化工生产基地,使两市分别成为秦巴经济走廊和辐射鄂西南、连接渝东地区的中心城市”。《规划纲要》还要求“建设宜(昌)荆(州)荆(门)物流圈,形成辐射鄂西,连接渝东、湘西的区域物流中心;建设襄(樊)十(堰)随(州)物流圈,形成辐。为促进省域副中射周边地区,连接豫陕渝的区域物流中心”

心城市的发展,还在襄樊、宜昌布点了一些重大项目。支持襄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突破性发展,重点建设东风汽车有限公司30万辆轻型车、15万辆轿车、15万台发动机,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全系列中重型车桥,神龙公司襄樊工厂30万台动力总成,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轴承等32个汽车及零部件项目;支持宜昌发展载电工业,新上多晶硅项目等。

(三)对本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评价。

52个县市实行省直管的财政体制,对县域新增工商四税省

级和市级分成部分全部返还县市,3年来财政返还资金约15亿元。财力下移,充分调动了县市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三是大力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加快民营化进程。到2006年,全省县域工业企业改制面达98%,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达60%以上。四是建立产业集群,发展特色经济。各地立足产业基础、资源优势,依托骨干企业、品牌,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园区的聚集发展,培育了一批支撑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带、特色产业园。五是建立新的县域经济评价机制。2005年,专门印发《湖北省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评价考核暂行办法》,设置了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三大类33项考核指标,对76个县(市、区)进行了综合考核评价,并在全省公开发布考核结果,对前20名给予了表彰奖励,在全省产生较大影响,引起各地的普遍关注,比学赶超竞相发展县域经济的氛围逐步形成。

2002年以来,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改变了过去提法

较多且不太稳定的状况,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武汉城市圈建设力度较大,得到了中央的重视。2007年

12月7日,从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上传来好消息,在省

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锲而不舍的努力下,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获批的还有“长株潭”城市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2006年4月

干意见》就曾明确指出:“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重点,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同时,省域副中心战略正在形成共识,处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以两个副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建设任重而道远,尚需下大力进行建设。2006年,纳入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的76个县市区完成生产总值

2.建设武汉城市圈。2007年5月8日,湖北省政府常务

会议原则通过《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在武汉城市圈主要推行“五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和生态环保一体化。规划兴建从武汉通往周边城市的8条出口高速公路,2006年底开工建设,到2007年底基本可全部建成;规划建设15类50个产业集群,目前已建成20多个;规划梁子湖环境整治、武

3800亿元,县域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1.97

亿元,县城经济“一主三化”战略促进了县城经济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郁之行

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中部崛起与湖北发展

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考察

廖长林1,秦尊文2

(1.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2.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7)

摘要: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包括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战略、“四区一中心”战略、“以中部带周边”战略、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金三角”战略、“两江三线”战略、“一特五大”战略、县域经济“一主三化”战略、武汉城市圈战略和省域副中心战略等,通过梳理三个大的演化阶段的得失,可以为今后湖北在中部崛起过程中的发展思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历史考察中图分类号:F127(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08)01-0083-05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大的演化阶段:实施“城市先导”和“四区一中心”战略阶“金三角”和“一特五大”战略阶段(1978年 ̄1987年),实施

段(1988年 ̄2001年),实施“一手抓城市圈、一手抓县域经济”阶段(2002年以来)。这里,我们对这三个阶段中实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予以考察。

市。城市布局也不合理,多数城市集中在长江沿线,而广大的鄂西南、鄂西北、鄂东北、鄂东南地区城市很少,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979年以后,湖北省注意了城市建设的布局和发展。襄樊、宜昌3个县级市升格为省1979年,将沙市、辖市;1983年,又将荆门、鄂州(鄂城)升格为省辖市。经过几年建设,这些省辖市都已建成各具特色的中等城市。十年间,还先后设立了随州、老河口、恩施、孝感等县级市。到1988年,全省除特大城市武汉外,已有7个省辖中等城市,21个县级小城市。

农村之首,2.小城镇发展战略。小城镇被称为城市之尾、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结合1984、1987年两次行政区划改革,湖北省成功地推行了小城镇发展战略,对提高城镇化水平、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繁荣、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基层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1978年,全省共有小城镇

一、实施“城市先导”和“四区一中心”战略阶段(1978年 ̄1987年)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仍然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区域“中观”地位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区域经济”的概念尚未建立。在1982年以前,湖北同全国一样,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农村。但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区域行政省政府开始管理体制做了大胆探索。1983年底,湖北省委、

组织力量对全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从湖北的实际情况和合理配置生产力要素的原则出发,逐步深化了对湖北区域经济的认识,陆续形成了若干重要设想,其中一部分上升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可以说,在1978年到1987年间,湖北省实施了“城市先导”和“四区一中心”战略。

(一)本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05个,均为县辖镇。到1988年全省县辖镇发展到859个。

“四区一中心”战略。1983年以后,湖北省积极探索建3.

立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确立全省建立鄂东、鄂中南、鄂西北和鄂西南4个基本经济区,并确立武汉为全省的经济中心。这被简称为“四区一中心”战略。其中,鄂东基本经济区包括武汉、黄石、鄂州3市和黄冈、咸宁、孝感3个地区;鄂中南基本经济区包括沙市、荆门2市和荆州地区;鄂西北基本经济区包括襄樊、十堰2市和郧阳地区、神农架林区;鄂西南

1.中小城市发展战略。1978年以前,湖北只有6座城市,

即武汉、黄石、十堰3个省辖市和沙市、襄樊、宜昌3个县级

作者简介:廖长林(1960—),男,湖北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秦尊文(1962—),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基本经济区包括宜昌市、宜昌地区和鄂西自治州。武汉市虽然划在鄂东基本经济区里边,但它是全省的经济中心。

“以中部带周边”战略。在这一时期,湖北省坚持择优4.

“以中部带周边”战略。与扶贫相结合的原则,还探索实施了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湖北省客观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发达的中部地带和仍然比较贫困的四周山区。中部地带,就是以武汉为中心,以各中等城市为骨干,包括江汉平原、鄂北岗地以及长江东段两岸的一个“大三角”地带。“周边”即四周山区,包括鄂西北山区、鄂西南山区、鄂东北山区、鄂东南山区。这一战略的实施,对湖北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二)落实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三)对本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评价。本阶段确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大力实施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战略,湖北城市布局有了初步改善,大、中、小城市和

800多个建制镇,分布在全省各地,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

的协调发展和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四区一中心”战略打破了行政区划的束缚,在湖北首次建立了“经济区”概念,它要求武汉对全省发挥辐射功能,要求其余“四区”的中心城市也要对各自所在区域发挥带动作用,特别是襄樊地市合并的探索为后来全面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提供了“试验田”。“以中部带周边”战略打破了“四区”的划分,要求以“四区”的精华部分构成的“中部”带动周边山区发展。“四区一中心”战略是基于当时的生产力布局状况而制定的,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特别是强调武汉中心地位和建立武汉经协区的作法,为后来的“武汉城市圈”的建立打下了一定基础。“以中部带周边”是基于“大三角”特征而制定的战略,这也为后来的“金三角”战略奠定了思想基础。

这一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有一些不足。一是武汉的中心作用发挥不够,特别是武汉市计划单列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省市“两张皮”的问题,武汉市的“两通起飞”战略虽然放眼全国,但与湖北省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战略结合不紧、互动不够。二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够。搞活县域经济是搞活湖北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在1984年,湖北省选定了蒲圻、安陆、当阳、随州、石首、罗田、巴东、黄陂、丹江口9个县市进行县级经济体制改革的综合试点,但效果不太明显。三是小城镇发展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数量增长过快,而单体城镇规模过小。有的县市设置的建制镇甚至多达30个,有的小城镇非农业人口甚至不到1000人,难以发挥聚集效应。

1.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了加快城市发展,湖北省

认真贯彻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逐步掀起城市体制改革试点高潮。沙市市是国务院确定的中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武汉市是全国第一个省会大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黄石市是全国第一批单项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这些市既是国家的试点,也是湖北省的试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围绕“三个搞活”即搞活企业、搞活城市、搞活经济同步展开的。其改革试验,对全省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开拓、示范的作用。

2.进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为了发挥武汉的中心城市作

用,经国务院批准对武汉市在不改变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在中央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并在

1983年将孝感地区黄陂县和黄冈地区新洲县划归武汉市管

辖,使其辖县由2个扩大到4个。襄樊市在全省率先进行地市合并后,实行市领导县的新体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网络。对随州、老河口等一批县级市实行县、市合并,并对部分县级市实行计划单列,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3.推行农村基层政权重建和区划调整。1983年10月1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湖北省结合推进发展小城镇战略,从1984年3月起开始“撤社建乡”工作,建立了区公所和乡镇两级建制。通过这次撤社建乡工作,湖北省的小城镇得到迅速增长。由于在县以下实行区、乡两级行政建制,造成层次多、效率低。为改变这种状况,1987年10月全省开展“撤区并乡”工作。到当年底,全省除恩施自治州以外全部撤销区公所,原区公所基本上都改建为镇,原区辖乡镇合并升格为县辖乡镇。通过这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全省共设置建制镇845个,小城镇数量和规模有了进一步扩大。

“武汉经济协作区”,4.推动横向经济联合。1987年成立了全省除恩施自治州以外其他地市基本上都进入了协作区。黄石、沙市、宜昌、十堰等市则分别与邻近地区实行地、市协作,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二、实施“金三角”和“一特五大”战略阶段(1988年

 ̄2001年)

1988年开始,湖北省认真贯彻省委第五次党代表提出

的“在中部崛起”战略(90年代中后期称为“振兴崛起”战略),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一)本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

也是世界开发条件最好、潜力最大的河流之一。湖北是长江经济带上的一个重要省份,位处长江中游,长江干流横贯省境1053公里,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斜穿省境878公里,其流域面积覆盖全省国土面积的99.6%,基本上涵盖了整个省域,在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上世纪80年代末,湖北省就提出了“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着力拓展沿江经济布局,初步形成了以武汉为龙头,以长江和汉江为依托的开放开发基本框架。随着国家作出长

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战略决策,并在“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中把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作为七大经济区之首来部署,实现经济重心从沿海向内地的战略转移。借这一大的机遇,湖北省积极实施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1992年

明确要求全省建设好一个特大城市武汉,同时努力建成五个黄石、襄樊、宜昌、十堰。这被概括为“一特五大城市:荆州、

大”战略。1996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指出:“九五时期,全省城镇体系的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发展要与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全省国土规划及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衔接,与国家和省生产力总体布局相适应,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在控制特大城市武汉市的发展规模、完善其中心城市功能的同时,重点发展现有中等城市,尽快将黄石、荆沙、襄樊、宜昌、十堰发展为大城市;完善小城市,将中部地区的一部分小城市发展为中等城市,抓好20个县(市)的综合改革试点,把这20个县(市)优先建设为中小城市。”2000年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加快形成和完善以武汉为中心,计划的建议》中再次指出:

以襄樊、黄石、宜昌、荆州、十堰等五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骨干,一批中等城市为依托,一大批县级市和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为纽带,辐射和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字塔型’城镇“一特五大”战略体系,加速推进城镇化,提高城市化水平。”

作为湖北城市化战略,上世纪90年代一直得到确立和实施,只是“五大”的顺序因各城市实力变化有了较大变化。襄樊、宜昌的位次有所提前,而荆州位次则后移,主因是1994年仙桃、潜江、天门3市从荆州独立归省直管,1996年钟祥市和黄石、宜昌京山县又划归荆门市管辖,使其经济实力与襄樊、

相比有较大下降。尽管如此,荆州全市经济仍然发展较快,市区已经达到大城市规模,其他4市也基本上达到50万人以上非农业人口的规模。

(二)落实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

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这为湖北的跨世纪振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使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宜昌市借三峡工程建设的良省委、机,使其在全省区域经济布局中地位得到了较大提升。省政府要求,以三峡工程为契机,深化改革、扩大开发、自力更生,加快三峡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结构调整,把经济发展与移民安置结合起来,以开发性移民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保证移民安置的长治久安,力争在较高的起点上规划和建设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库区,把宜昌市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全省新兴的工业基地、一流的风景旅游区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金三角”战略。“金三角”是指以武汉特大城市为中2.

心,以沿江大中城市黄石、宜昌、襄樊为顶点,以江汉平原为中部腹地的区域。“金三角地区”资源、经济、技术条件优越,是湖北省经济建设的“黄金地带”。《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指出:以“金三角”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地区为重点,完善生产力空间布局。要根据“金三角”地区资源和经济、技术条件的状况,按照地区倾斜和产业倾斜相结合、地区生产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选定区域优“金三势产业突破发展,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拓展和完善角”的开发建设布局,加强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

“两江三线”战略。1991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3.

“‘八五’期间,要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经济走廊’的优势和铁路大动脉的作用,加速长江经济带的改革开放开发和汉江经济带的若干重点建设,为逐步形成以长江、汉江和京广、焦枝、襄渝、汉丹、大沙铁路为主线,以武汉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众多小城市为联结点,广大农村为依托的区域经济格局,迈出坚实的步伐。”这段表述被称为“两江三线战略”。“两江”指长江、汉江,这是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延伸;“三线”指京广、焦枝两条纵向铁路,加上襄渝、汉丹、大沙线连成的一条横向铁路。但在“九五”时期的“两江三线”有时表述为长江、汉江和京广、京九、汉渝铁路。“两江三线”也覆盖了“金三角”地区,因此“两江三线”战略也可以视作对“金三角”战略的延伸和覆盖。

“一特五大”战略。从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湖北省4.

一直在实施“一特五大”战略。1993年湖北省第六次党代会

1.做强做大龙头城市。上述四大战略都强调充分发挥武

汉作为全省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这一阶段,武汉一方面重点抓了“四城”“三区”、“两港”、的开发建设。“四城”是钢城、车城、科技城、商业城;“三区”是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沌口汽车产业开发区、阳逻经济技术开发区;“两港”是武汉长江航运港、天河机场国际空港。另一方面突出发展包括金融、信息产业在内的二、三产业,积极发展城郊农业和郊县乡流通、运输、信息、镇企业,使武汉成为我国内陆最大的金融、科教中心,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2.抢抓三峡工程机遇。湖北省利用三峡工程这一机遇,

建设了一批形成支柱产业和具有发展后劲及带动全省经济上新台阶的重点项目。一是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宜昌三峡机场、宜昌市6万门程控电话等工程建设的桥梁、公路、电力、通讯等重大基础同时,还建设了一批港区、

设施项目,使三峡地区的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二是用好国家安排的移民资金和各项扶持资金,把开发性移民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了一批高效农业、交通、通信、能源、建材、化工、冶金、轻纺、旅游等重点建设项目,促进移民搬迁

和库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搞好重点配套和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利用,以三峡工程建设市场为导向,建设了一批高档新型建筑、装饰材料、高标号水泥、浮法玻璃及玻璃深加工、大件加工、农副产品基地等重点配套项目,带动全省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在沿江地带和三峡地区布点建设了一批在耗能、耗水、运量上能够承受的原材料工业,如冶金、化工及化工产品深加工等,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四是利用三峡工程建设,带动三峡相邻地域的开发,如清江流域的梯级开发。

“一3.布点重大项目。为了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在原有(一米七)、二(二汽)、三(三三○)”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又改造和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主要包括:以武钢“双一千”改造为重点的鄂东钢铁工业基地的改造,鄂西钢铁基地的兴建;湖北100万辆汽车工程及配套项目的建设;鄂东火电群和鄂西水电基地的建设;“云、应、天、潜”盐化工基地的改造和建大峪口和宜昌磷化工基地的建设。设,黄麦岭、

焦柳和京九4.完善省域交通运输网络。以长江及京广、

铁路等运输干线为骨干,多种运输方式配合,与全国运网紧密相联,建设和完善五条运输通道。这五条运输通道是:由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公路主骨架和航空线组成的中部南北通道;京九铁路和106国道组成的东部南北通道;焦枝铁路和207国道组成的西部南北通道;长江、沪渝沿江铁路、宜黄公路、沪蓉公路主骨架及航空线组成的中部318国道、

东西通道;襄渝铁路、汉丹铁路、汉江、汉十公路及航空线组成的西北部东西通道。

黄石的市领导县5.全面推行市带县体制。在总结武汉、

特别是襄樊地市合并经验的基础上,在本阶段湖北省全面实施市带县体制。1992年3月,宜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撤销孝感地区,成立地级孝感市;1994年9月,国务院决定撤销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实行地、市合并;1994年10月,国务院决定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改立荆沙市(后改称荆州市);1995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黄冈地区和黄州市,设立地级黄冈市;1996年12月,国务院批准将荆州市管辖的京山县划归荆门市管辖和将荆州市代管的钟祥市划归荆门市代管,将咸宁地区管辖的阳新县划归黄石市管辖;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咸宁地区,成立地级咸宁市。至此,全省地区建制全部撤销,全面实施市带县体制。2000年6月,国务院又批准设立随州市地级市,辖曾都区、代管广水市。

(三)对本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评价。在1988年 ̄2001年间,湖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面的探讨比较活跃。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提出不久,又出台新的战略。不过,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重点是建设“金三角地区”“金三角”,战略也可以认为是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深化和细化,“金三角”战略是持续时间

长、影响大,也非常深入人心的战略。但“金三角”在各种文件—宜或文献中的表述不固定、不统一。有时是指武汉——昌———襄樊“金三角”,有时是指以武汉为中心的黄石———宜—襄樊“金三角”,有时是指武汉黄石—宜昌荆州———襄昌——

樊十堰这样的双核“金三角”。概念外延的不固定,表明“金三角”战略不是很成熟。“两江三线”战略的提法不太成熟。在小城市在前一阶段爆炸式增长1988年 ̄2001年间,小城镇、

之后进入常规增长,速度减缓,但质量有所提高。这一时期主“大城市”的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要是在50-100万人口

“一特五大”战略在这一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到90年代中后期,荆州、襄樊、黄石、宜昌4个中等城市相继迈进了大城市门槛,填补了湖北省大城市的空档,对城镇体系有所完善。

三、实施“一手抓城市圈、一手抓县域经济”战略阶段(2002年以来)

在俞正声同志担任湖北省委书记之后,湖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思路,采取了一些新举措,并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本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武汉城市圈战略。2002年5月23日 ̄25日,武汉市

委、市政府牵头主持召开了武汉及周边城市领导座谈会,武汉周边8市即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的市长均参会。2003年3月,武汉城市圈战略上升为湖北省的区域经济重大发展战略。2004年4月7日,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最大亮点有三:第一,把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提到了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决策的高度;第二,明确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建设“四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市建设一体化)的基本思路;三是成立了由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各城市主要负责人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省发改委具体负责日常协调工作。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武汉城市圈战略进入全面推进、实施的阶段。

《关于加强城镇2.省域副中心战略。2003年9月,省政府建设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和宜昌的发展”“襄樊和宜昌市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周边城镇,相对密集、人口与产业较为集中的优势,优化和整合资源,做好大都市区发展规划,实现区域内城镇合理分工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形成强有力的群体效应,更好地发挥其对省域西北部地域和西南部地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至此,省域副中心战略正式成为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2004年7月,湖北省委八届五次全会要求省域副中心城市“增强实力,完善功能”。2005年12月,湖北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将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纳入全省“十一五规划”建议。2007年6月,湖

北省第九次党代会进一步确立襄樊和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进一城市的地位,明确提出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步增强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完善城市功能。”

“一主三化”战略。3.县域经济2002年湖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县域经济“一主三化”战略,即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这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县域经济发展理念。当年,省委、省政府在仙桃市召开全省第一次县域经济工作会议,推广了仙桃市民营化改革的经验,拉开了全省县域经济民营化改革的序幕。此后,围绕“一主三化”这条主线,省委、省政府又分别召开宜都会议、汉川会议、京山会议、咸宁会议,从不同角度引导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二)落实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少1.扩大县级管理权限。2003年以来,湖北省按照多予、取、扩权、放活的原则,多层面推进县域经济体制、机制创新。一是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从审批制度入手,2003年下放了239项行政审批、审核事项;2003年至2006年,先后分三批赋予42个县(市)地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实行资金、信息、项目、计划直达,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二是实行激励性的财政政策。从2004年起,对

汉“两江六湖连通”等生态环保项目,也已顺利启动。

“两副”的发展。2003年9月省政府相关规划要3.谋划

求,在鄂西北地区(包括襄樊、十堰、随州)建设以襄樊为中心(带),在新的“鄂西南地区”(此概念的范围较之以的城市圈

前有所扩大,除原来的宜昌、恩施和神农架外,还“扩”进了荆州、荆门)建设以宜昌为中心的城市圈。2006年1月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继续明确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强的定位,并明确要

铁路、公路、航运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把襄樊建成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把宜昌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全国最大的磷化工生产基地,使两市分别成为秦巴经济走廊和辐射鄂西南、连接渝东地区的中心城市”。《规划纲要》还要求“建设宜(昌)荆(州)荆(门)物流圈,形成辐射鄂西,连接渝东、湘西的区域物流中心;建设襄(樊)十(堰)随(州)物流圈,形成辐。为促进省域副中射周边地区,连接豫陕渝的区域物流中心”

心城市的发展,还在襄樊、宜昌布点了一些重大项目。支持襄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突破性发展,重点建设东风汽车有限公司30万辆轻型车、15万辆轿车、15万台发动机,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全系列中重型车桥,神龙公司襄樊工厂30万台动力总成,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轴承等32个汽车及零部件项目;支持宜昌发展载电工业,新上多晶硅项目等。

(三)对本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评价。

52个县市实行省直管的财政体制,对县域新增工商四税省

级和市级分成部分全部返还县市,3年来财政返还资金约15亿元。财力下移,充分调动了县市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三是大力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加快民营化进程。到2006年,全省县域工业企业改制面达98%,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达60%以上。四是建立产业集群,发展特色经济。各地立足产业基础、资源优势,依托骨干企业、品牌,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园区的聚集发展,培育了一批支撑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带、特色产业园。五是建立新的县域经济评价机制。2005年,专门印发《湖北省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评价考核暂行办法》,设置了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三大类33项考核指标,对76个县(市、区)进行了综合考核评价,并在全省公开发布考核结果,对前20名给予了表彰奖励,在全省产生较大影响,引起各地的普遍关注,比学赶超竞相发展县域经济的氛围逐步形成。

2002年以来,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改变了过去提法

较多且不太稳定的状况,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武汉城市圈建设力度较大,得到了中央的重视。2007年

12月7日,从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上传来好消息,在省

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锲而不舍的努力下,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获批的还有“长株潭”城市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2006年4月

干意见》就曾明确指出:“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重点,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同时,省域副中心战略正在形成共识,处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以两个副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建设任重而道远,尚需下大力进行建设。2006年,纳入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的76个县市区完成生产总值

2.建设武汉城市圈。2007年5月8日,湖北省政府常务

会议原则通过《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在武汉城市圈主要推行“五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和生态环保一体化。规划兴建从武汉通往周边城市的8条出口高速公路,2006年底开工建设,到2007年底基本可全部建成;规划建设15类50个产业集群,目前已建成20多个;规划梁子湖环境整治、武

3800亿元,县域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1.97

亿元,县城经济“一主三化”战略促进了县城经济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郁之行


相关文章

  • 湖北省公务员面试题17
  • 1.关于"2008年感动河北十大人物"中景县的闫希来的事迹,2005年15岁的闫希来在父亲患食道癌医治无效去世后,一边照顾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且神志不清的母亲,一边上学.老家几亩地一年800元的承包费和每月几十元钱的低保金是 ...查看


  • 李先念与长江三峡工程
  • 李先念领导兴建了举世闻名的荆江分洪工程.他热切地说:"将来兴建三峡大坝,如果你们同意,就选我当坝长." 1949年5月,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省军区成立,李先念任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主持湖北党. ...查看


  • 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起草记实
  • [报告解读]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纪 实 众志绘宏图荆楚谱新篇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纪实 2012年6月9日上午9时,武昌洪山礼堂主席台上党徽格外耀目,红旗更加鲜艳.全省上下热切关注.期盼已久的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 ...查看


  • 在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会上的表态发言(2007年9月19日)
  •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省委统一部署,今年上半年,省委第二巡视组对省交通厅进行了集中巡视.今天,巡视组全体领导又亲临我厅指导工作,专题反馈巡视意见,这是集中体现巡视成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各级交通干部认真总结.学习思考.改进工作的重要契机.在此 ...查看


  • 株洲市城市管理考察报告(湖北省政府学习考察组)
  • [导语]:株洲市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市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从2008年开始,先后开展了"三创五改"."四创四化"和"城市提质"战役,城市环境面 ...查看


  • 我国烟草种质资源的种类与分布概况
  • 8 中国烟草科学 2009,30(增刊):8-14 我国烟草种质资源的种类与分布概况 任 民,王志德*,牟建民,刘艳华,张兴伟 (农业部烟草类作物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青岛 266101) 摘 要:种质资源是作物 ...查看


  • 湖北事业单位真题:2014省直事业单位素质能力测试真题答案
  • 2014省直事业单位素质能力测试 第一部分 言语表达与理解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粗糙 c ao 包庇 pi 如法炮制 pao 杀一儆百 j i ng B.倾轧 ya 星宿 xiu 数典忘祖shu 莘莘学子x ...查看


  • 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范畴的形成及其意义
  • 重庆社会科学 2005年第8期(总第128期)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No.8,2005(Serial No.128) 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范畴的形成及其意义 高天琼 贺祥林 摘 要: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就是马克 ...查看


  • 我国现行商会的运营模式
  • 一.课题背景 (一)中国商会的历史 商会古而有之,它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为维护共同的合法经济利益而自愿组织的非赢利性社会团体.商会的种类包括:一种典型的商会是行业协会,是由同一行业的企业法人.相关的事业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自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