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科技巨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了解明代的小说和戏剧。
②通过对长城、北京城和在特定情况下的观察和鉴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审养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审美能力。提高审视明代小说和戏剧的能力。
③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如何看待长城这一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境导入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再现历史成就,让学生感知历史;采用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探究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但认识到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而且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③学习三位科学家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雄伟的北京紫禁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教学难点】
掌握建筑成就、科技成就的特点。了解小说和戏剧的繁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图片:天坛、长城等
教师引导:大家看到这些图片,会想起哪座城市?(学生答北京)
教师讲述:北京城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200多年前的北京,探究它的过去,以及在那个时代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为人类创造的那些宝贵的财富和文化遗产。
『学习新课』
一、科技名著
教师引导:明朝时涌现出许多科学家,大家结合课本,找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几个人物?(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提示,学生制作关于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的明信片(将学生分为三组进行活动),
每组并完成相关的问题。
教师出示关于科技巨著的简表。
教师引导:从表格中,你能分析出这些巨著有哪些相同点吗?(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北京城和紫禁城
教师引导: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大家回忆本学期学过的知识,哪些时期,北京曾作为首都?当时的名称叫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明成祖时候,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
多媒体出示: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北京城分为哪几个部分?其布局有何特点?(学生根据教材及图片分析,回答)
教师补充介绍:明朝的北京城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是:宫城、皇城、京城。其格局特色是:宫城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京城;中轴线突出,东西建筑对称展开;整个北京城被高大雄伟的城墙所环绕,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共同构成了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的整体格局。后来,京城南面又加筑了外层。北京城这种相对称的建筑样式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使整座城市增添了端重、庄重的气氛。
教师过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城中心的宫城,首先让我们看看这一标志性建筑的宏伟气势。 多媒体出示图片:故宫鸟瞰图
多媒体播放视频:简介紫禁城
教师引导:从图片及视频中,大家能感受到什么?请同学们讲讲你心中的故宫。(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图片:故宫平面图
学生探究:结合图片及视频,紫禁城的这种建筑风格使我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时代特点?(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其内部结构反映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教师过渡:明朝与北京城齐名的伟大建筑是什么呢?让我们首先来领略一下它的风采。
2、长城
多媒体出示图片:长城风采
学生欣赏图片后,回答:是长城。
教师引导:接下来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长城。
多媒体播放视频:简介长城
教师引导:大家说一说我国古代为什么修长城?(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长城自秦始皇修建后,许多朝代不断修整。明朝又大规模修筑,达到完善地步。
比较探究:明长城与秦长城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讲述: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来这里畅游。但伴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周围的景观正受到过度开发,影响了长城建筑的完整和完美。
多媒体出示图片:“哭泣的长城”组图
课堂拓展: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学生,我们应该把合理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既要开发长城的旅游、人文资源创造经济精神效益,又要切实地保护长城不受侵害。
教师过渡:北京城和长城是享誉历史和世界的古代建筑,也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明代的科技成就除此之外还涌现出许多科学家,它们试验和总结,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
三、小说和戏剧
1、了解明代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2、了解这几部小说的特点
3、知道戏剧表演的繁荣,主要代表作《牡丹亭》
『课堂小结』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相关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完成,以此巩固本课学习的新知识。
《明朝的科技巨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了解明代的小说和戏剧。
②通过对长城、北京城和在特定情况下的观察和鉴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审养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审美能力。提高审视明代小说和戏剧的能力。
③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如何看待长城这一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境导入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再现历史成就,让学生感知历史;采用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探究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但认识到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而且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③学习三位科学家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雄伟的北京紫禁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教学难点】
掌握建筑成就、科技成就的特点。了解小说和戏剧的繁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图片:天坛、长城等
教师引导:大家看到这些图片,会想起哪座城市?(学生答北京)
教师讲述:北京城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200多年前的北京,探究它的过去,以及在那个时代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为人类创造的那些宝贵的财富和文化遗产。
『学习新课』
一、科技名著
教师引导:明朝时涌现出许多科学家,大家结合课本,找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几个人物?(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提示,学生制作关于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的明信片(将学生分为三组进行活动),
每组并完成相关的问题。
教师出示关于科技巨著的简表。
教师引导:从表格中,你能分析出这些巨著有哪些相同点吗?(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北京城和紫禁城
教师引导: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大家回忆本学期学过的知识,哪些时期,北京曾作为首都?当时的名称叫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明成祖时候,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
多媒体出示: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北京城分为哪几个部分?其布局有何特点?(学生根据教材及图片分析,回答)
教师补充介绍:明朝的北京城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是:宫城、皇城、京城。其格局特色是:宫城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京城;中轴线突出,东西建筑对称展开;整个北京城被高大雄伟的城墙所环绕,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共同构成了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的整体格局。后来,京城南面又加筑了外层。北京城这种相对称的建筑样式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使整座城市增添了端重、庄重的气氛。
教师过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城中心的宫城,首先让我们看看这一标志性建筑的宏伟气势。 多媒体出示图片:故宫鸟瞰图
多媒体播放视频:简介紫禁城
教师引导:从图片及视频中,大家能感受到什么?请同学们讲讲你心中的故宫。(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图片:故宫平面图
学生探究:结合图片及视频,紫禁城的这种建筑风格使我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时代特点?(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其内部结构反映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教师过渡:明朝与北京城齐名的伟大建筑是什么呢?让我们首先来领略一下它的风采。
2、长城
多媒体出示图片:长城风采
学生欣赏图片后,回答:是长城。
教师引导:接下来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长城。
多媒体播放视频:简介长城
教师引导:大家说一说我国古代为什么修长城?(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长城自秦始皇修建后,许多朝代不断修整。明朝又大规模修筑,达到完善地步。
比较探究:明长城与秦长城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讲述: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来这里畅游。但伴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周围的景观正受到过度开发,影响了长城建筑的完整和完美。
多媒体出示图片:“哭泣的长城”组图
课堂拓展: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学生,我们应该把合理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既要开发长城的旅游、人文资源创造经济精神效益,又要切实地保护长城不受侵害。
教师过渡:北京城和长城是享誉历史和世界的古代建筑,也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明代的科技成就除此之外还涌现出许多科学家,它们试验和总结,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
三、小说和戏剧
1、了解明代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2、了解这几部小说的特点
3、知道戏剧表演的繁荣,主要代表作《牡丹亭》
『课堂小结』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相关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完成,以此巩固本课学习的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