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
对社会舆论监督必要性的认识
孙 静 贺 鹏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
【摘 要】社会舆论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监督机制,实现的是以权利制约权力。它作为公众表达利益诉求和行使监督权力的重要形式,人
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不仅可以弥补传统监督机制的缺陷,而且这种形式本身就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因此,继
续坚定不移的实行社会舆论监督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社会舆论监督 权力监督与制约 舆论监督必要性
社会舆论监督作为公众表达利益诉求和行使监督权力的重要形
式,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可喜
的是目前传统媒介的监督向着力度加强、范围扩大的方向良好发展,新
型媒介如网络媒介,微博的不断发展,吸引了众多网民的参与,其监督
的作用也明显的显现出来。然而随着近年来网络谣言的不断出现,社
会舆论监督不完善的地方也凸显出来,引发多种质疑,但是它只是社会
舆论监督的其中一种形式,从社会舆论监督的优势来看,发展是必要
的。
一、社会舆论监督的内涵
舆论,即公众的言论。我国现行宪法第3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是国家根
本法为社会舆论监督提供的法律保障。
在我国,社会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包括新闻工作者自身,通过
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对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
法并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公职人员执行公共权力的行为提出
批评和建议。作为人民参政议政的一种形式,是具有民主性质的监督。
我国的社会舆论监督是将行政、立法、司法及一切社会性的决策和实施
过程诉诸于人民群众的理性监督之下,通过中国媒介机构实现对权力
机关和权力人物的监督。
二、社会舆论监督的现状
———喜忧参半
伴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政治文明的推进和人民群众法治、民主意
识的提高,舆论监督的环境和空间得到改善,其作用越来越受到党和政
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来各种媒体在揭露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
上,例如有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毒胶囊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冤假错
案如佘样林案和孙志刚案等,都起到了任何一种监督都不能替代的强
大作用。
目前我国报纸、电视、网络特别是微博的兴起,各种话题讨论内容
丰富,对话交流的形式空前活跃,公众参与热情空前高涨,新闻媒介的
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舆论发挥作用的程度和范围扩大,这得益于党
和政府对各种舆监督的包容度大大拓宽,特别是在民众的各种声音甚
至是质疑不断呼喊出来时,人民日报曾发表《以包容心态对待异质思
维》一文,可见其承受力也在不断地增强。
但是,存在的问题不少。从根本上来说,我国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不健全,实际上处于无法可依的困境,缺乏明确的法律保护,这给社会
舆论监督带来很大的困难。
具体来说,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尽管频度相对较高,但力度则
相对不足。因为不具有强制性,实施的监督必然是协商性的;内容上多
涉及公民道德、产品和服务质量等;对象上多是基层社会成员,而真正
有问题的领导干部,以手中的权力为保护伞,常游离于舆论监督之外;
舆论监督的范围有限,监督一般问题多、事后监督多。一些媒体对涉及
与自己利益关系的单位存在避而不谈现象;与自己利益相悖时,可能夸
大甚至歪曲事实,侵犯了被监督者的合法权益。
三、实施社会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因为舆论监督具有事实公开、传播快速、影响广泛、揭露深刻、导向
70
明显、处置及时等特性和优势,是实现社会均衡,使社会处于最佳运作
状态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是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它能够迅速将人们
的注意力聚焦,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引起政府高度关注,
及时解决问题。虽然社会舆论监督问题很多,没有强制力,却极具
影响力,从权利制约的角度看,是一种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形式,实施社
会舆论监督是必要的。
舆论监督的优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微博可以使网友发现的问题
迅速传播,很多重大、影响较深的事件都是从微博开始的,微博的影响
力也使得更多忙于工作的年轻人及时关注新闻事件。另外,一批有影
响力的杂志报刊,如《南风窗》语言犀利、视角敏锐,敢于发现和报道敏
感新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变的灵活多样、
生动活泼,不再是死板的播报新闻,也吸引了群众目光,扩大了媒体的
影响,比如《杂志天下》节目,以轻松、幽默,而又不失语言的深刻度的方
式发挥着舆论监督的作用。
1.弥补传统监督方式的不足。与传统的监督方式相比,舆论监督
具有无可替代性。首先,传统的监督方式是一种权力对权力
的监督,某
些部门可能以各自的权利为交换条件,达成妥协,掩盖问题,或者通过
寻求合作来获得更大的利益。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并不能绝对地阻
止一些政府机构放弃法定的相互监督责任而进行不法的合作;其次,法
定监督机构依靠发现和掌握充分的违法违纪信息来履行责任,而社会
信息具有分散性,监督机构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是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所
不能弥补的。此外,舆论监督可弥补传统监督方式在监督个人的人格、
道德品质等方面的不足。因此,作为相对新型的监督方式,与传统监督
方式相互适应、相互补充,实施舆论监督是必要的。
2.社会舆论监督有其自身特有的优势。
2.1舆论监督可促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的高效、公平、民主,树立
阳光政府。今年来通过网络监督发现的违规行为不胜枚举,例如公务
员招考存在的钓鱼式招录问题、因郭美美炫富引发的红十字会的信任
危机等。
政务公开与新闻舆论监督是密不可分的,当前腐败现象在一些领
域依然易发多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权力的监督不力和政务的暗
箱操作。政务公开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把政府
政务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防止滥用职权,真正做到
“为人民服务、
受人民监督
”。
2.2舆论监督促进了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公共决
策的制定者在制定公共决策的过程中存在固有的缺陷,信息的不完善、
不全面,当决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利益之间存在矛盾时,新闻媒体可凭
借自身优势,把社会焦点问题尽快反映出来,引起行政权力主体的重
视,以尽快形成公共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推动政府公共决策科
学性。
通过舆论工具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不仅能及时遏制公共
决策执行的异化,而且这种形式透明度高,参与感强,有利于实现决策
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易于调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从而使自
己的民主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上转第67页)
公共管理
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就是发展观与政绩观的量化表现,财政收支结构则
是这种量化表现的政府资金使用体现。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应建立全
面、系统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评价体系,不能唯GDP马首
是瞻,要重视社会发展指标。
2
.绩效预算的编制应具有战略性。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实
行五年规划,目前已经是第十二五年规划了。绩效预算管理将市场和
政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预算不仅仅是某个时点的预算,而是一个滚
动式的概念,是持续不断的。绩效预算必须以地方政府战略发展为出
发点,为战略发展实现提供服务。因此,绩效预算必须结合经济发展的
规划,不同的时期其绩效预算管理也各不相同。在重视地方政府短期
目标的同时,重视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长期
的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增强各期绩效预算编制的衔接性,使绩效预算
管理成为地方政府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推进器。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绩效预算的编制只是一年一预算,预算又一
年,不符合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今后的预算编制中,可分别编制短期预
算和中长期预算,即一年期预算和五年期预算,和我国的经济战略规划
达成一致。这样就更能体现绩效预算对未来的预见力。
3.加大公众问责力度。随着政府的角色和职能的转变,政府从治
理者变成了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而公众则有从前的被治理者转变为公
共产品的消费者。政府与公众的这种角色转换使得公共部门与公众之
间的关系由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关系变为了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
消费者的关系。也就是说公众已经是政府公共产品服务的对象,即“顾
客”,顾客就是上帝,政府的绩效预算管理就必须以“上帝”为中心,以
“上帝”的需求为导向。也即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好不好不应由政府决
定而是公众说了算。所以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任务是让公众满意,让
公众信任自己,尽最大努力改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公众是公共产品
的需求者,那么公众就应该享有更多的权利,公众的评价对绩效预算管
理的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样的绩效预算改革才能解决我国长期
的官本位思想,回归到以民为本之根本。
4.改变会计核算制度,实行部分的权责发生制。绩效预算管理最
好是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比收付实现制更准确、更
全面地反映一定时期内提供产品和服务所耗费的总资源成本,但我国
行政事业单位都在实行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制度,要想一步到位改变
会计核算制度,的确是很有难度。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
在部分领域试用权责发生制,待到其运用成熟时,再全面实行权责发生
制。这样不仅满足公共预算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与上级财政在会计
制度上的衔接。
5.培养绩效预算管理的专业人才。针对目前绩效预算管理技术上
的难题,尤其是缺乏指标体系设计人才,我国政府应大力培养这方面的
专业团队,可以派遣优秀人才去海外借鉴学习,同时又要根据中国国情
实现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白景明.绩效预算:理应尝试的选择[J],中国财政,2008年
NO8.
[2]余小平.在我国实行绩效预算的几点建议[J],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30.
[3]陈巍,曹丹.绩效评估与政府责任机制的完善[J],湖南社会科
学,2008年NO6.
[4]Janet M.Kel
lly.地方政府绩效预算[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下接第70页)
2.3有利于“以德治国”方针的实行,弘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在
现实社会生活中,有法律无法触及的属于道德范畴的是非问题,它们不违
法、不违纪,法律管不了、政纪够不上,这是就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了。
例如,前几年关于子女要定期回家看望老人的问题,该不该立法人
们争论不休,只能依靠舆论的力量关注老人、理解老人的孤独;佛山小
悦悦事件,不能说路人见死不救就算违法,我们只能在道德上谴责、呼
唤人们内心善良的一面。再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感人事迹,也是通
过媒体得以宣扬,生动诠释了舍己救人的意义。通过舆论对于人们的
思想、行为起到一种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形成一
种舆论压力,对高尚的道德情操加以宣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良
好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的进步。
2.4有利于帮助政府关注目光转向被忽视的领域和问题。这个舆
论监督的优势是近年来刚刚显示出来的。例如校车安全事件的频繁发
生,通过媒体的不断深入报道,民众对这类事件的关注甚至质疑,政府
形成了一种舆论压力,立即开始对校车标准等政策的讨论与制定。还
有媒体对偏远地区校舍缺乏、上学道路艰难等现象的报道,促进了政府
相关措施与政策的出台。
2.5有利于促进服务型政府的树立。新闻媒体可以主动发现问题
或者在问题刚刚发现的时候就积极参与,对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门难
进、话难听、脸难看”的问题、部门间的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的现象及时
报道,促进政府部门工作作风的转变,树立服务性政府的良好形象。
2.6有助
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理所应当的听取最
广泛的意见来制定和执行。重点应放在执行过程中对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的反映与监督,使贯彻不力的地方得到有力贯彻,发生的偏差得
到及时纠正。
另外,当党的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后仍然发挥相同的作用。例如
火车票实名制后,出现的票没买上,钱却被扣的现象,也是在实行该制
度后发现的问题,通过媒体及时的反映给铁道部,并及时处理,这也是
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
2.7有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如
果没有舆论监督,人民群众就少了参政议政的渠道,缺少了了解重大情
况、重大事件的窗口,这样,人民的民主权就得不到保证,参政议政的积
极性将会受到打击。
四、结语
社会舆论监督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总结出的宝贵精神文
明成果,是衡量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社会监督机制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们应该深入分析我国当前的社会舆论监督状况,发扬中国特
色,扬长避短,建立健全社会舆论监督制度,在法治化的道路上,充分发
挥其作用,以推动社会民主的进程,促进社会文明的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宗旭.《论社会典论监公的内涵及理论依据》[J].载于《理论界》
2008(4):25-28.
[2]孙旭培.《跨地区监督性报道分析》[J].载于《新闻三昧》2002
(2):36-40.
[3]何源.《网络中的舆论监督》载于《当代传播》2002(3):48-50.
[4]陈永章.《以权利制约权力一种对公共舆论监督的法理学思考》
载于《争鸣与探讨》2006:20-22.
[5]何富麟.《舆论导向论》[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118-120.
[6]杜力夫.《权力监督与制约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136-138.
[7]罗林.《从权力的制约机制谈舆论监督的必要性》.载于《城市党
报研究》.2001(5):15—16.
[8]陈力丹.《论我国舆论监督的性质》[J].载于《新闻知识》2003
(11):89-91.
[9]侯健.《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65—68.67
公共管理
对社会舆论监督必要性的认识
孙 静 贺 鹏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
【摘 要】社会舆论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监督机制,实现的是以权利制约权力。它作为公众表达利益诉求和行使监督权力的重要形式,人
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不仅可以弥补传统监督机制的缺陷,而且这种形式本身就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因此,继
续坚定不移的实行社会舆论监督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社会舆论监督 权力监督与制约 舆论监督必要性
社会舆论监督作为公众表达利益诉求和行使监督权力的重要形
式,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可喜
的是目前传统媒介的监督向着力度加强、范围扩大的方向良好发展,新
型媒介如网络媒介,微博的不断发展,吸引了众多网民的参与,其监督
的作用也明显的显现出来。然而随着近年来网络谣言的不断出现,社
会舆论监督不完善的地方也凸显出来,引发多种质疑,但是它只是社会
舆论监督的其中一种形式,从社会舆论监督的优势来看,发展是必要
的。
一、社会舆论监督的内涵
舆论,即公众的言论。我国现行宪法第3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是国家根
本法为社会舆论监督提供的法律保障。
在我国,社会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包括新闻工作者自身,通过
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对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
法并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公职人员执行公共权力的行为提出
批评和建议。作为人民参政议政的一种形式,是具有民主性质的监督。
我国的社会舆论监督是将行政、立法、司法及一切社会性的决策和实施
过程诉诸于人民群众的理性监督之下,通过中国媒介机构实现对权力
机关和权力人物的监督。
二、社会舆论监督的现状
———喜忧参半
伴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政治文明的推进和人民群众法治、民主意
识的提高,舆论监督的环境和空间得到改善,其作用越来越受到党和政
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来各种媒体在揭露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
上,例如有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毒胶囊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冤假错
案如佘样林案和孙志刚案等,都起到了任何一种监督都不能替代的强
大作用。
目前我国报纸、电视、网络特别是微博的兴起,各种话题讨论内容
丰富,对话交流的形式空前活跃,公众参与热情空前高涨,新闻媒介的
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舆论发挥作用的程度和范围扩大,这得益于党
和政府对各种舆监督的包容度大大拓宽,特别是在民众的各种声音甚
至是质疑不断呼喊出来时,人民日报曾发表《以包容心态对待异质思
维》一文,可见其承受力也在不断地增强。
但是,存在的问题不少。从根本上来说,我国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不健全,实际上处于无法可依的困境,缺乏明确的法律保护,这给社会
舆论监督带来很大的困难。
具体来说,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尽管频度相对较高,但力度则
相对不足。因为不具有强制性,实施的监督必然是协商性的;内容上多
涉及公民道德、产品和服务质量等;对象上多是基层社会成员,而真正
有问题的领导干部,以手中的权力为保护伞,常游离于舆论监督之外;
舆论监督的范围有限,监督一般问题多、事后监督多。一些媒体对涉及
与自己利益关系的单位存在避而不谈现象;与自己利益相悖时,可能夸
大甚至歪曲事实,侵犯了被监督者的合法权益。
三、实施社会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因为舆论监督具有事实公开、传播快速、影响广泛、揭露深刻、导向
70
明显、处置及时等特性和优势,是实现社会均衡,使社会处于最佳运作
状态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是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它能够迅速将人们
的注意力聚焦,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引起政府高度关注,
及时解决问题。虽然社会舆论监督问题很多,没有强制力,却极具
影响力,从权利制约的角度看,是一种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形式,实施社
会舆论监督是必要的。
舆论监督的优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微博可以使网友发现的问题
迅速传播,很多重大、影响较深的事件都是从微博开始的,微博的影响
力也使得更多忙于工作的年轻人及时关注新闻事件。另外,一批有影
响力的杂志报刊,如《南风窗》语言犀利、视角敏锐,敢于发现和报道敏
感新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变的灵活多样、
生动活泼,不再是死板的播报新闻,也吸引了群众目光,扩大了媒体的
影响,比如《杂志天下》节目,以轻松、幽默,而又不失语言的深刻度的方
式发挥着舆论监督的作用。
1.弥补传统监督方式的不足。与传统的监督方式相比,舆论监督
具有无可替代性。首先,传统的监督方式是一种权力对权力
的监督,某
些部门可能以各自的权利为交换条件,达成妥协,掩盖问题,或者通过
寻求合作来获得更大的利益。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并不能绝对地阻
止一些政府机构放弃法定的相互监督责任而进行不法的合作;其次,法
定监督机构依靠发现和掌握充分的违法违纪信息来履行责任,而社会
信息具有分散性,监督机构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是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所
不能弥补的。此外,舆论监督可弥补传统监督方式在监督个人的人格、
道德品质等方面的不足。因此,作为相对新型的监督方式,与传统监督
方式相互适应、相互补充,实施舆论监督是必要的。
2.社会舆论监督有其自身特有的优势。
2.1舆论监督可促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的高效、公平、民主,树立
阳光政府。今年来通过网络监督发现的违规行为不胜枚举,例如公务
员招考存在的钓鱼式招录问题、因郭美美炫富引发的红十字会的信任
危机等。
政务公开与新闻舆论监督是密不可分的,当前腐败现象在一些领
域依然易发多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权力的监督不力和政务的暗
箱操作。政务公开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把政府
政务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防止滥用职权,真正做到
“为人民服务、
受人民监督
”。
2.2舆论监督促进了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公共决
策的制定者在制定公共决策的过程中存在固有的缺陷,信息的不完善、
不全面,当决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利益之间存在矛盾时,新闻媒体可凭
借自身优势,把社会焦点问题尽快反映出来,引起行政权力主体的重
视,以尽快形成公共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推动政府公共决策科
学性。
通过舆论工具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不仅能及时遏制公共
决策执行的异化,而且这种形式透明度高,参与感强,有利于实现决策
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易于调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从而使自
己的民主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上转第67页)
公共管理
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就是发展观与政绩观的量化表现,财政收支结构则
是这种量化表现的政府资金使用体现。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应建立全
面、系统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评价体系,不能唯GDP马首
是瞻,要重视社会发展指标。
2
.绩效预算的编制应具有战略性。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实
行五年规划,目前已经是第十二五年规划了。绩效预算管理将市场和
政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预算不仅仅是某个时点的预算,而是一个滚
动式的概念,是持续不断的。绩效预算必须以地方政府战略发展为出
发点,为战略发展实现提供服务。因此,绩效预算必须结合经济发展的
规划,不同的时期其绩效预算管理也各不相同。在重视地方政府短期
目标的同时,重视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长期
的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增强各期绩效预算编制的衔接性,使绩效预算
管理成为地方政府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推进器。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绩效预算的编制只是一年一预算,预算又一
年,不符合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今后的预算编制中,可分别编制短期预
算和中长期预算,即一年期预算和五年期预算,和我国的经济战略规划
达成一致。这样就更能体现绩效预算对未来的预见力。
3.加大公众问责力度。随着政府的角色和职能的转变,政府从治
理者变成了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而公众则有从前的被治理者转变为公
共产品的消费者。政府与公众的这种角色转换使得公共部门与公众之
间的关系由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关系变为了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
消费者的关系。也就是说公众已经是政府公共产品服务的对象,即“顾
客”,顾客就是上帝,政府的绩效预算管理就必须以“上帝”为中心,以
“上帝”的需求为导向。也即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好不好不应由政府决
定而是公众说了算。所以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任务是让公众满意,让
公众信任自己,尽最大努力改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公众是公共产品
的需求者,那么公众就应该享有更多的权利,公众的评价对绩效预算管
理的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样的绩效预算改革才能解决我国长期
的官本位思想,回归到以民为本之根本。
4.改变会计核算制度,实行部分的权责发生制。绩效预算管理最
好是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比收付实现制更准确、更
全面地反映一定时期内提供产品和服务所耗费的总资源成本,但我国
行政事业单位都在实行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制度,要想一步到位改变
会计核算制度,的确是很有难度。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
在部分领域试用权责发生制,待到其运用成熟时,再全面实行权责发生
制。这样不仅满足公共预算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与上级财政在会计
制度上的衔接。
5.培养绩效预算管理的专业人才。针对目前绩效预算管理技术上
的难题,尤其是缺乏指标体系设计人才,我国政府应大力培养这方面的
专业团队,可以派遣优秀人才去海外借鉴学习,同时又要根据中国国情
实现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白景明.绩效预算:理应尝试的选择[J],中国财政,2008年
NO8.
[2]余小平.在我国实行绩效预算的几点建议[J],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30.
[3]陈巍,曹丹.绩效评估与政府责任机制的完善[J],湖南社会科
学,2008年NO6.
[4]Janet M.Kel
lly.地方政府绩效预算[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下接第70页)
2.3有利于“以德治国”方针的实行,弘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在
现实社会生活中,有法律无法触及的属于道德范畴的是非问题,它们不违
法、不违纪,法律管不了、政纪够不上,这是就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了。
例如,前几年关于子女要定期回家看望老人的问题,该不该立法人
们争论不休,只能依靠舆论的力量关注老人、理解老人的孤独;佛山小
悦悦事件,不能说路人见死不救就算违法,我们只能在道德上谴责、呼
唤人们内心善良的一面。再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感人事迹,也是通
过媒体得以宣扬,生动诠释了舍己救人的意义。通过舆论对于人们的
思想、行为起到一种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形成一
种舆论压力,对高尚的道德情操加以宣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良
好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的进步。
2.4有利于帮助政府关注目光转向被忽视的领域和问题。这个舆
论监督的优势是近年来刚刚显示出来的。例如校车安全事件的频繁发
生,通过媒体的不断深入报道,民众对这类事件的关注甚至质疑,政府
形成了一种舆论压力,立即开始对校车标准等政策的讨论与制定。还
有媒体对偏远地区校舍缺乏、上学道路艰难等现象的报道,促进了政府
相关措施与政策的出台。
2.5有利于促进服务型政府的树立。新闻媒体可以主动发现问题
或者在问题刚刚发现的时候就积极参与,对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门难
进、话难听、脸难看”的问题、部门间的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的现象及时
报道,促进政府部门工作作风的转变,树立服务性政府的良好形象。
2.6有助
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理所应当的听取最
广泛的意见来制定和执行。重点应放在执行过程中对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的反映与监督,使贯彻不力的地方得到有力贯彻,发生的偏差得
到及时纠正。
另外,当党的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后仍然发挥相同的作用。例如
火车票实名制后,出现的票没买上,钱却被扣的现象,也是在实行该制
度后发现的问题,通过媒体及时的反映给铁道部,并及时处理,这也是
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
2.7有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如
果没有舆论监督,人民群众就少了参政议政的渠道,缺少了了解重大情
况、重大事件的窗口,这样,人民的民主权就得不到保证,参政议政的积
极性将会受到打击。
四、结语
社会舆论监督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总结出的宝贵精神文
明成果,是衡量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社会监督机制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们应该深入分析我国当前的社会舆论监督状况,发扬中国特
色,扬长避短,建立健全社会舆论监督制度,在法治化的道路上,充分发
挥其作用,以推动社会民主的进程,促进社会文明的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宗旭.《论社会典论监公的内涵及理论依据》[J].载于《理论界》
2008(4):25-28.
[2]孙旭培.《跨地区监督性报道分析》[J].载于《新闻三昧》2002
(2):36-40.
[3]何源.《网络中的舆论监督》载于《当代传播》2002(3):48-50.
[4]陈永章.《以权利制约权力一种对公共舆论监督的法理学思考》
载于《争鸣与探讨》2006:20-22.
[5]何富麟.《舆论导向论》[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118-120.
[6]杜力夫.《权力监督与制约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136-138.
[7]罗林.《从权力的制约机制谈舆论监督的必要性》.载于《城市党
报研究》.2001(5):15—16.
[8]陈力丹.《论我国舆论监督的性质》[J].载于《新闻知识》2003
(11):89-91.
[9]侯健.《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65—6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