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峰:寻访终南山5000神秘隐士

  几年来,这个时尚的现代人一直在寻访终南山的隐士。何为修行?这些隐士是谁?在深山里,他们住哪儿,吃什么?到底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还是桃源生活?而后来,又是什么让这位寻访者变成隐士中的一员?

  20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写下《空谷幽兰》。这本书问世后,很多人才知道距离西安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传统。5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1000年前一样的生活。其中年龄最大的90多岁,个别隐士甚至数十年在山中居住,直到终老也未曾下山。因为读了《空谷幽兰》这本书,西安人张剑峰产生了寻访隐士的想法。

  有暗号,方能进门

  2008年前,张剑峰的身份是青春文学图书编辑。自从走上寻访终南隐士的道路之后,他的身份变成了杂志《问道》的主编。

  2008年,张剑峰决定去终南山寻找《空谷幽兰》中所写的隐士。第一次是跟一群驴友一起,结果什么都没有找到。后来他才知道,远远看到一群驴友结队进山,隐士们就关了门,或躲到其他地方,以免被打扰。“寻隐不遇”是很多人的经历。

  有的修行者准备出山,他或许希望和到访者结缘,有的修行者正在用功的时候,是不想被外人打扰。而且要看到访者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是去山里旅游,四五十人拿着大喇叭,边走边唱,带着酒肉,留下一地垃圾,然后转身就走,对山里这些修行者,他们只是好奇,每遇到这样的到访者,隐士们只能关门谢客。

  有人说,人人都想在终南山寻到一个白胡子老头,但是最终只寻到一棵歪脖子树。最开始,张剑峰抱着寻访圣贤的目的走进了终南山。寻访失败后,他决定独自行动:“想到哪里就去哪里,稀里糊涂地走,没有交通工具。”为了采访修行者,他会带录音笔和纸笔。

  “到访者敲门,修行者一般都会开门,但有些并不接待生客。”张剑峰说,寻访了几百位隐士后才知道,敲门需要念一些暗号。“阿弥陀佛”、“慈悲”、“无量寿佛”是最常用的敲门暗语。他们想出暗号这一招,目的就是为了阻挡不想见的来访者。与世隔绝并不妨碍他们热爱生活,修行者一般会把自己的小茅棚打扫得很干净,做一点儿小景致,比如在门口种点儿花。离村庄近的修行者会和村里人打交道,但是很少下山。

  很多隐士学养很高

  山中的隐士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俗话说,有形的都有肉,其实很难找到闪光的人,真正的修行者都是劝人向善,告诉人们怎样减少烦恼。修为很高的人,外界很少接触到,只有圈子里才知道。”张剑峰说。隐士居住的地方,有些是茅草搭建,有些是山洞,有些是普通的住宅,分散在各个山谷里。

  今年2月中旬,踏雪行走4个小时后,张剑峰抵达了隐藏在大峪山谷深处的一处隐士茅棚聚集区——终南草堂。它是张剑峰等10多人在2010年一起凑钱修建的,有十几间茅棚,可以供修行者居住。除了这个比较大的聚集区,其他隐士们的茅棚则零星散落在各个山谷中,往往走几十分钟山路,也看不到一个茅棚。

  常年在终南草堂居住的黄道长,几乎不下山。他的茅棚内家具极简,只有一张书桌、一个凳子、一个书架。他说:“下山去做什么呢?我们下山后就像傻子似的,左右不是,无所适从。”

  冬天的终南山里,随时飞雪,黄道长给远道而来的寻访者蒸了一锅热乎乎的包子,包包子用的萝卜是自己在旁边的菜地种的,冬天他挖了菜窖存储这些蔬菜。米面油等物品是朋友从山下送来的,他们称之为“供养”。张剑峰上山当天,遇到一对给修行者送供养的老夫妻,他们提了一壶花生油,背了一些日常用品,走了好几个小时的山路。

  一般人觉得,修行者是穷得没办法才到山里,其实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蛮有学养的。

  张剑峰最近见到—个山中的修行者,藏书很多,留着长发,特立独行,在茅棚里给自己做了很多精美的家具。他主要研究天文,将天文研究成果和佛经、道经作了对比研究,而且他觉得别人并不懂他的东西,只能把研究成果刻在石头上。

  山中清静的环境利于修行人静思,张剑峰称,修行的本身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入世,终南山的修炼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山中修炼完后,隐士们最终还是要回到红尘中。经过修炼,他们更圆融通透,抵达人生更高境界,只有极少数人会一直在山中,隐士的人世与出世是—个辩证的过程。

  从寻访者变成修行者

  在寻访了数百位隐士后,张剑峰慢慢从一个寻访者变成了修行者:“寻访隐士的过程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什么是‘道’?其实就是作为人对于真我的探寻,对于生命的态度,对于生活的认知和对于这个社会的观察方式。我从隐士们那里获得的东西使我犹如重生,在山中我看到很多隐居者从来不锁门,他们对每一个人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是中华民族古老而朴素的传统美德,我认为那是全人类都渴望的生活方式。”

  张剑峰有两个孩子,妻子做平面设计工作,父母也受他的影响开始修行。关于修行,张剑峰说:“前几年接触文学圈,做期刊,庸俗的东西太多,感官享受的东西太多,大家都在想怎么赚钱,怎么花钱。这些东西固然不错,但是人的生活视野太小、太局限了。我想看看另一种生活,修行者的生活就像我忽然发现了清澈的水源,以前浑浊的水质就不可再饮用了。现在,我对物质不刻意追求,更注重精神生活。不管社会变化多快,我所接触的东西永远简单。”

  (责编/朱晶 来源/《华商报》、《芒果画报》)

  几年来,这个时尚的现代人一直在寻访终南山的隐士。何为修行?这些隐士是谁?在深山里,他们住哪儿,吃什么?到底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还是桃源生活?而后来,又是什么让这位寻访者变成隐士中的一员?

  20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写下《空谷幽兰》。这本书问世后,很多人才知道距离西安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传统。5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1000年前一样的生活。其中年龄最大的90多岁,个别隐士甚至数十年在山中居住,直到终老也未曾下山。因为读了《空谷幽兰》这本书,西安人张剑峰产生了寻访隐士的想法。

  有暗号,方能进门

  2008年前,张剑峰的身份是青春文学图书编辑。自从走上寻访终南隐士的道路之后,他的身份变成了杂志《问道》的主编。

  2008年,张剑峰决定去终南山寻找《空谷幽兰》中所写的隐士。第一次是跟一群驴友一起,结果什么都没有找到。后来他才知道,远远看到一群驴友结队进山,隐士们就关了门,或躲到其他地方,以免被打扰。“寻隐不遇”是很多人的经历。

  有的修行者准备出山,他或许希望和到访者结缘,有的修行者正在用功的时候,是不想被外人打扰。而且要看到访者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是去山里旅游,四五十人拿着大喇叭,边走边唱,带着酒肉,留下一地垃圾,然后转身就走,对山里这些修行者,他们只是好奇,每遇到这样的到访者,隐士们只能关门谢客。

  有人说,人人都想在终南山寻到一个白胡子老头,但是最终只寻到一棵歪脖子树。最开始,张剑峰抱着寻访圣贤的目的走进了终南山。寻访失败后,他决定独自行动:“想到哪里就去哪里,稀里糊涂地走,没有交通工具。”为了采访修行者,他会带录音笔和纸笔。

  “到访者敲门,修行者一般都会开门,但有些并不接待生客。”张剑峰说,寻访了几百位隐士后才知道,敲门需要念一些暗号。“阿弥陀佛”、“慈悲”、“无量寿佛”是最常用的敲门暗语。他们想出暗号这一招,目的就是为了阻挡不想见的来访者。与世隔绝并不妨碍他们热爱生活,修行者一般会把自己的小茅棚打扫得很干净,做一点儿小景致,比如在门口种点儿花。离村庄近的修行者会和村里人打交道,但是很少下山。

  很多隐士学养很高

  山中的隐士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俗话说,有形的都有肉,其实很难找到闪光的人,真正的修行者都是劝人向善,告诉人们怎样减少烦恼。修为很高的人,外界很少接触到,只有圈子里才知道。”张剑峰说。隐士居住的地方,有些是茅草搭建,有些是山洞,有些是普通的住宅,分散在各个山谷里。

  今年2月中旬,踏雪行走4个小时后,张剑峰抵达了隐藏在大峪山谷深处的一处隐士茅棚聚集区——终南草堂。它是张剑峰等10多人在2010年一起凑钱修建的,有十几间茅棚,可以供修行者居住。除了这个比较大的聚集区,其他隐士们的茅棚则零星散落在各个山谷中,往往走几十分钟山路,也看不到一个茅棚。

  常年在终南草堂居住的黄道长,几乎不下山。他的茅棚内家具极简,只有一张书桌、一个凳子、一个书架。他说:“下山去做什么呢?我们下山后就像傻子似的,左右不是,无所适从。”

  冬天的终南山里,随时飞雪,黄道长给远道而来的寻访者蒸了一锅热乎乎的包子,包包子用的萝卜是自己在旁边的菜地种的,冬天他挖了菜窖存储这些蔬菜。米面油等物品是朋友从山下送来的,他们称之为“供养”。张剑峰上山当天,遇到一对给修行者送供养的老夫妻,他们提了一壶花生油,背了一些日常用品,走了好几个小时的山路。

  一般人觉得,修行者是穷得没办法才到山里,其实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蛮有学养的。

  张剑峰最近见到—个山中的修行者,藏书很多,留着长发,特立独行,在茅棚里给自己做了很多精美的家具。他主要研究天文,将天文研究成果和佛经、道经作了对比研究,而且他觉得别人并不懂他的东西,只能把研究成果刻在石头上。

  山中清静的环境利于修行人静思,张剑峰称,修行的本身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入世,终南山的修炼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山中修炼完后,隐士们最终还是要回到红尘中。经过修炼,他们更圆融通透,抵达人生更高境界,只有极少数人会一直在山中,隐士的人世与出世是—个辩证的过程。

  从寻访者变成修行者

  在寻访了数百位隐士后,张剑峰慢慢从一个寻访者变成了修行者:“寻访隐士的过程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什么是‘道’?其实就是作为人对于真我的探寻,对于生命的态度,对于生活的认知和对于这个社会的观察方式。我从隐士们那里获得的东西使我犹如重生,在山中我看到很多隐居者从来不锁门,他们对每一个人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是中华民族古老而朴素的传统美德,我认为那是全人类都渴望的生活方式。”

  张剑峰有两个孩子,妻子做平面设计工作,父母也受他的影响开始修行。关于修行,张剑峰说:“前几年接触文学圈,做期刊,庸俗的东西太多,感官享受的东西太多,大家都在想怎么赚钱,怎么花钱。这些东西固然不错,但是人的生活视野太小、太局限了。我想看看另一种生活,修行者的生活就像我忽然发现了清澈的水源,以前浑浊的水质就不可再饮用了。现在,我对物质不刻意追求,更注重精神生活。不管社会变化多快,我所接触的东西永远简单。”

  (责编/朱晶 来源/《华商报》、《芒果画报》)


相关文章

  • 空谷幽兰--寻访终南山隐士
  • 实景 清风明月与茅棚蓑衣 隐士寻访者张剑峰介绍,数千年来,全球百万计隐士在终南山居住过.1989年,比尔波特在北京.山西等地寻访后,才知道西安市区以南的终南山可能还有隐士隐居传统,比尔波特探访发现终南山大约有5000位隐士隐居其中,年龄最大 ...查看


  • 张剑峰:终南隐士与中国文化寻访者
  • 编者按: 本文根据11月7日终南文化书院举办的终南山遗产研讨会上,张剑峰老师现场发言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图1:终南草堂创始人 张剑峰 我们知道终南山的起源很早,<尚书·禹贡>及<诗经>里面都曾多次描述过终南山.我个 ...查看


  • 寻访终南隐士
  • 寻访终南隐士 在白云深处参禅悟道 体验别样的生命境界 比尔?波特作序推荐 作者:张剑峰     分类:文化     点击数:17022     收藏数:11     上线时间:2011-12-19 简介: 跨过渭河,穿过能生长麦子.玉米和水 ...查看


  • 心灵守护者
  • 心灵守护者 摘要: 没有森林就没有树木:没有树木就没有枯枝:没有枯枝就没有木柴:没有 1木柴就没有茶:没有茶就没有禅:没有禅就没有隐士.隐士对于当今的人而言, 尤如天外飘仙,既使人向往又不可捉摸.在中国"隐士"一直是人们 ...查看


  • 寻道终南山
  • 2011-07-20 20:56 道教,是我们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的教义及其所固有的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华夏大地上的每一个人. 道教,从修持的方式上,大体分为全真教.正一教. 本金莲居士,在自己博客的日志中,分有"道学"一 ...查看


  • 王维的诗:种松皆老作龙鳞
  •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作品赏析 王维和裴迪是知交,早 ...查看


  • 王维的诗: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作品赏析 王维和裴迪是知交,早 ...查看


  • 王维的诗: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
  •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 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 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 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 种松皆作老龙鳞. 注释: ①隐沦:隐者. ②凡鸟:"凤" ...查看


  • 2010年度陕西省西安市5级工伤伤残赔偿标准?
  • 发表时间: 2010年01月18日 20时44分 阅读次数: 477 简要描述: 2010年度陕西省西安市5级工伤伤残赔偿标准?作者:北京市工伤赔偿纠纷著名律师陈剑峰 联系电话:[1**********]问题:陈剑峰律师:你好,我老家在河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