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气污染的防治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11届(3)班
郑乾坤 学号[1**********]32
摘要: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增加,人均资源消耗增加,我们的环境质量正在不断下降,大量的废气排放,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够成危害的发展”。如何减轻大气污染这种情况也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杭州市大气污染 原因分析 防治对策
一、杭州市大气环境污染现状(数据的年份比较靠前)
1.1 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综观十年来的监测结果,杭州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十年来杭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恶化趋势得到明显遏制,主要污染物浓度尤其是粗颗粒和二氧化硫有较大幅度的下降;99年全市各污染物均值达到国家环境空气二级空气质标准要求,2000年各功能区首次实现功能达标。但2001年起,受国家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调整和我市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杭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程度有所反弹,大气污染程度呈加重趋势,并多次出现中度和重度污染天气。2001年优良的天数占全年比例为76.2%;2002年优良的天数占全年比例下降到72%, 2001、2002年环境空气功能不达标,主要超标指标为PM10和SO2。
1.2 大气污染特征
1.2.1 从时空的变化来看,1996年到2000年杭州大气污染呈明显下降趋势,2000年至2002年呈缓慢上升趋势,并且一年中春季和冬季污染最重,夏季秋季较轻。
1.2.2 从颗粒物污染特性看,气溶胶即细粒子污染和光化学污染在加重,大气环境中粗粒子的污染已得到有效的控制,细粒子的比重在加大,综合表现为大气能见度降低。
1.2.3 从气溶胶(PM2.5)的特性看,可吸入颗粒物(PM10)占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比例为76%,而PM2.5占PM10的比例则高达68%。
1.2.4 从环境气象条件变化来看,杭州市区年逆温天数和静风频率都在220天和23%以上,特别是不利于扩散的天数的比例高达60%以上,城市大气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比沿海以及其他相关城市偏小,并且杭州市区已形成武林门、汽车东站两个热岛中心。
二、 主要原因分析
近十年来,杭州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市政建设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气的污染源来源贡献也有明显改变,随着杭州市大气污染格局的变化,因此完全有必要进行新的系统研究。
据统计,2002年在建工地数突破1000个,光是房地产施工面积就达到1876.7万平方米左右,比2001年增加29.5%,造成扬尘污染源量多、面广,控制难度大。2002年我市主要道路施工长度66公里,比2001年增长18公里,施工路线长,并且大多道路施工采用“边开挖、边通车”的敞开式施工作业方式,再加上电信、电力、煤气管、热力管、生活小区截污纳管等临时性破路多、市区平均车流量高(达1906辆/小时,比2001年增加 16.4%)和不文明施工等因素影响,通过携带和抛洒,形成大面积二次扬尘污染。我市80%以上的拆房均采用人工拆除的落后方式,采用人工敲打破碎的作业方式,大量建筑粉粒直接从五、六层楼高的施工作业落向地面,加上拆房工地断水断电,无法采取必要的防尘措施,在局地形成高污染带。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要求渣土运输密闭化,但部分运输车超载情况严重,密闭化工作形同虚设,“跑、冒、滴、漏”现象较为突出,城郊结合部情况尤为突出。近几年,杭州市机动车每年以10~20%的速度快速递增。截止2002年底,杭州市区保有量也已达到45余万辆,与2001年相比增长20%。由于我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加上车辆达标率低(如达到欧II标准公交车数量仅占总数32.9%),流动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市空气质量一个比较突出的因素。2002年杭州市区废气污染源达标率88.4%,今年比去年仅提高2个百分点,但工业燃煤总量增加7.5%,达到404.5万吨;固定源不仅排放一次颗粒物,而且排放二次颗粒物的前驱物如SO2、NOx和VOCs。市区耗煤总量增加而煤质有所下降。2002年对539家单位进行监测,煤质平均含硫量为0.80%,比2001年上升9.6%,有57.6%的用煤单位使用超标煤即市政府规定禁止的高污染燃料。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兴起,饮食业家数已达成千上万家。由于治理技术缺乏和自律行为差,造成达标率低(低于85%)并且挥发性有机物(VOCs)还没有好的去除办法,同时由油雾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造成的气味,使得居民投诉连年上升。
三、防治对策
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经济发展靠市场,环境保护靠政府”的说法已被广为接受。环境资源配置的失灵,要求政府加大环境保护行政监督力度,采取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等手段,发挥其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重要作用。入世后,我们的环境管理方式将会受到冲击,因此,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适应新的形势和环境。
1、完善政府机构职能,使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几乎所以政策领域的变革,改变过去各个部门封闭的、分割地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政策的做法,把环境保护与其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结合起来,这样做既有利于环境本身,又可以提高其他政策的效能,这就要求杭州市政府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对政府及职能部门和
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环保法规的各项具体行为进行界定。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或贯彻不力导致辖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部门、机关给予相应处分,使领导的“乌纱帽”和其所负责的区域环保是否达标挂上钩。此外,还要给环保部门下放实权,权责明确,才能贯彻有力。
2、搞好监督调查工作,统一布局,分类管理。治理环境污染,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实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2.1 政府环保部门应切实做好环境的监测调查工作。近日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针对日益严重的室内环境污染设立监督检疫站。今后,对于类似的机构要进一步完善,以加强对空气污染原的监控;实施城市空气质量周报或日报预报,使社会有关各方及时了解可能出现的空气污染情况。使一些污染物排放较大的单位和对空气污染物敏感的人群能预做准备。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并可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环境质量信息。同时,政府可以投资兴建以监控、信息、检测等三大系统为核心的环境指挥中心,配备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车,加强环境监理标准化建设。
2.2 立足现有规律、规章和制度,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强环境执法监督。为使环境保护工作根深蒂固的开展起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环境法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可制定一系列相应政策法规完善这一体系(注意既要有综合性法规,又要对各方面进行明确规定,而且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修改。)在此基础上实行环境执法监督,以国家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围绕国家环保工作重心,结合石家庄环保工作重点,运用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利和杭州市政府授予的行政管理权限,以杭州市环保局为主体,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对一切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动。
参考文献
[1] 朱天乐.空气污染控制.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 朱颖心.建筑环境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浙江省论文比赛3等奖 杭州市区大气污染成因及对策措施研究
杭州大气污染的防治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11届(3)班
郑乾坤 学号[1**********]32
摘要: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增加,人均资源消耗增加,我们的环境质量正在不断下降,大量的废气排放,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够成危害的发展”。如何减轻大气污染这种情况也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杭州市大气污染 原因分析 防治对策
一、杭州市大气环境污染现状(数据的年份比较靠前)
1.1 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综观十年来的监测结果,杭州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十年来杭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恶化趋势得到明显遏制,主要污染物浓度尤其是粗颗粒和二氧化硫有较大幅度的下降;99年全市各污染物均值达到国家环境空气二级空气质标准要求,2000年各功能区首次实现功能达标。但2001年起,受国家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调整和我市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杭州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程度有所反弹,大气污染程度呈加重趋势,并多次出现中度和重度污染天气。2001年优良的天数占全年比例为76.2%;2002年优良的天数占全年比例下降到72%, 2001、2002年环境空气功能不达标,主要超标指标为PM10和SO2。
1.2 大气污染特征
1.2.1 从时空的变化来看,1996年到2000年杭州大气污染呈明显下降趋势,2000年至2002年呈缓慢上升趋势,并且一年中春季和冬季污染最重,夏季秋季较轻。
1.2.2 从颗粒物污染特性看,气溶胶即细粒子污染和光化学污染在加重,大气环境中粗粒子的污染已得到有效的控制,细粒子的比重在加大,综合表现为大气能见度降低。
1.2.3 从气溶胶(PM2.5)的特性看,可吸入颗粒物(PM10)占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比例为76%,而PM2.5占PM10的比例则高达68%。
1.2.4 从环境气象条件变化来看,杭州市区年逆温天数和静风频率都在220天和23%以上,特别是不利于扩散的天数的比例高达60%以上,城市大气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比沿海以及其他相关城市偏小,并且杭州市区已形成武林门、汽车东站两个热岛中心。
二、 主要原因分析
近十年来,杭州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市政建设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气的污染源来源贡献也有明显改变,随着杭州市大气污染格局的变化,因此完全有必要进行新的系统研究。
据统计,2002年在建工地数突破1000个,光是房地产施工面积就达到1876.7万平方米左右,比2001年增加29.5%,造成扬尘污染源量多、面广,控制难度大。2002年我市主要道路施工长度66公里,比2001年增长18公里,施工路线长,并且大多道路施工采用“边开挖、边通车”的敞开式施工作业方式,再加上电信、电力、煤气管、热力管、生活小区截污纳管等临时性破路多、市区平均车流量高(达1906辆/小时,比2001年增加 16.4%)和不文明施工等因素影响,通过携带和抛洒,形成大面积二次扬尘污染。我市80%以上的拆房均采用人工拆除的落后方式,采用人工敲打破碎的作业方式,大量建筑粉粒直接从五、六层楼高的施工作业落向地面,加上拆房工地断水断电,无法采取必要的防尘措施,在局地形成高污染带。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要求渣土运输密闭化,但部分运输车超载情况严重,密闭化工作形同虚设,“跑、冒、滴、漏”现象较为突出,城郊结合部情况尤为突出。近几年,杭州市机动车每年以10~20%的速度快速递增。截止2002年底,杭州市区保有量也已达到45余万辆,与2001年相比增长20%。由于我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加上车辆达标率低(如达到欧II标准公交车数量仅占总数32.9%),流动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市空气质量一个比较突出的因素。2002年杭州市区废气污染源达标率88.4%,今年比去年仅提高2个百分点,但工业燃煤总量增加7.5%,达到404.5万吨;固定源不仅排放一次颗粒物,而且排放二次颗粒物的前驱物如SO2、NOx和VOCs。市区耗煤总量增加而煤质有所下降。2002年对539家单位进行监测,煤质平均含硫量为0.80%,比2001年上升9.6%,有57.6%的用煤单位使用超标煤即市政府规定禁止的高污染燃料。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兴起,饮食业家数已达成千上万家。由于治理技术缺乏和自律行为差,造成达标率低(低于85%)并且挥发性有机物(VOCs)还没有好的去除办法,同时由油雾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造成的气味,使得居民投诉连年上升。
三、防治对策
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经济发展靠市场,环境保护靠政府”的说法已被广为接受。环境资源配置的失灵,要求政府加大环境保护行政监督力度,采取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等手段,发挥其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重要作用。入世后,我们的环境管理方式将会受到冲击,因此,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适应新的形势和环境。
1、完善政府机构职能,使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几乎所以政策领域的变革,改变过去各个部门封闭的、分割地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政策的做法,把环境保护与其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结合起来,这样做既有利于环境本身,又可以提高其他政策的效能,这就要求杭州市政府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对政府及职能部门和
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环保法规的各项具体行为进行界定。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或贯彻不力导致辖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部门、机关给予相应处分,使领导的“乌纱帽”和其所负责的区域环保是否达标挂上钩。此外,还要给环保部门下放实权,权责明确,才能贯彻有力。
2、搞好监督调查工作,统一布局,分类管理。治理环境污染,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实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2.1 政府环保部门应切实做好环境的监测调查工作。近日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针对日益严重的室内环境污染设立监督检疫站。今后,对于类似的机构要进一步完善,以加强对空气污染原的监控;实施城市空气质量周报或日报预报,使社会有关各方及时了解可能出现的空气污染情况。使一些污染物排放较大的单位和对空气污染物敏感的人群能预做准备。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并可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环境质量信息。同时,政府可以投资兴建以监控、信息、检测等三大系统为核心的环境指挥中心,配备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车,加强环境监理标准化建设。
2.2 立足现有规律、规章和制度,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强环境执法监督。为使环境保护工作根深蒂固的开展起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环境法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可制定一系列相应政策法规完善这一体系(注意既要有综合性法规,又要对各方面进行明确规定,而且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修改。)在此基础上实行环境执法监督,以国家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围绕国家环保工作重心,结合石家庄环保工作重点,运用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利和杭州市政府授予的行政管理权限,以杭州市环保局为主体,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对一切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动。
参考文献
[1] 朱天乐.空气污染控制.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 朱颖心.建筑环境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浙江省论文比赛3等奖 杭州市区大气污染成因及对策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