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意识及其强化

领导干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及其强化

詹颂生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之一,领导干部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设计者和组织实施者。显然,要正确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达到预期目标,关键的一条就是大力培育和强化领导干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使维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统一认识和自觉行动。

一、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主要内涵

可持续发展意识,是指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主要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四大观念。

(一)持续发展观念

持续发展观念,是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核心。它的基本要点是:第一,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必需的,否则就无法满足人类的需要,但发展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大气、水、土壤和生物本身,也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二,“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 我们应该给后代人的发展留下足够的资源空间和环境空间,任何时候都不应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来换取目前的发展和效益。

(二)协调发展观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相当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三大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必须相互协调,均衡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协调发展观念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就在于高度重视经济与生态、经济与社会以及社会与生态这三大协调发展关系。例如,在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方面,我们要注重自然资源的开发与补偿、开发与节约之间的均衡,经济的发展要建立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

(三)生态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在这里既指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念,又包括作为评价和选择决策方案依据的价值准则。决策是领导和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价值准则是决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准确, 恰当的价值准则,就无法确立正确的决策目标,更无法获得优化的决策方案。因此,树立生态价值观念,既要求我们重视生态因素和生态效益,还要求我们牢固确立生态价值在决策的价值准则中的重要地位。 以往,一般认为价值准则包括三类价值指标:技术价值,指技术上的先进性、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指标;经济价值,指成本、利润、销售额、产值等经济指标;社会价值,指对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心理、道德等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包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且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把生态价值从社会价值中独立出来,作为第四大类价值指标。生态价值指标,主要反映决策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影响程度。目前,生态价值不仅被单列为一类指标加以考虑,而且其地位日益突出和上升,往往成为决定决策目标和决策方案取舍的首要因素。此外,生态价值也是我们对决策实施结果进行评估的主要依据。发展应当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不能把发展仅理解为经济的增长或社会活动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都要求我们摈弃以往那种主要以经济指标(产量、产值、利润、增长率、人均收入、GNP等)来评价和衡量一个决策项目乃至一个企业、

50

部门和地区发展结果的做法,转向以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为基本出发点,全面衡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四)环保优先观念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影响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一对关键因素。不过,在这两者的关系上,却似乎存在着这样一个悖论:发展经济难免会带来环境污染;而要实施环保、治理污染又需要相当大的经济投入,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由此,不少人认为经济发展只能走“先发展后治理”或“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即经济发展应优先于环境保护。从历史上看,多数发达国家曾走过这条路子,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着这条道路。然而,上述“悖论”是不能成立的。我们的结论是:发展经济应树立环保优先的观念和原则,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应当而且能够做到相互协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首先,发展经济并非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只要人类的生产活动遵循以下原则,就可以避免环境污染,尤其是恶性环境污染的发生:一是排入环境的废弃物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二是从环境中获取可再生资源不超过它的再生增殖能力,从环境中获取不可再生资源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达到上述目标提供了充分条件。其次,以往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效益,其结果不仅损害了整体利益,而且仅就经济效益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我国科学家199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GDP的4%,这意味着全社会每年要为环境污染付出上千亿元的代价。2再次,实行环保优先是使经济保持长期和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在发展经济中坚持环保优先,一方面,可避免或大幅度减少由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活动的实际效益;另一方面,可有效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二、系统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主要途径

毫无疑问,组织领导干部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是培育和强化其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必由之路。然而,作为当代意义重大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既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有其深厚而广泛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可持续发展,决不仅仅是经济学、社会学或生态学方面的理论,而是一个典型的综合性、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个学科领域。有鉴于此,并联系干部在职教育的特点,我们应当着重开展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方法的学习。

(一)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可持续发展意识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在这方面,学习的重点内容包括:第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认识这一背景,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意义,是十分必要的。第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典文献。一个重要理论或学科的正式形成,往往以若干经典文献的产生为标志。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典文献,首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的著名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首次给可持续发展概念下了准确、严格的定义。就其权威性而言,这是一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奠基之作。此外,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纲领,也是一部有重大影响的经典之作。第三,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文献。1992年,我国由国家计委和科委牵头,开始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于1994年正式公布。《中

51

国21世纪议程》是对联合国《21世纪议程》的响应。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阐明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和对策,具有综合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规划和指导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1996年,我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两大战略,并以此作为中国迈向21 世纪的重要指导方针,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这些文献,为我们研究、制定和实施各项具体发展方案,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必须认真加以学习和领会。

(二)学习生态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

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最重要的科学基础。可以说,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危机的产生和解决,都与我们对人类、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认识程度,也就是对生态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密切相关。现代生态和环境科学既存在紧密的相互联系,又有着严密而丰富的体系和内容,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可持续发展的许多关键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从基本知识的角度,我们应着重把握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生态和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生态科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科学则是在生态科学的基础上,研究人类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揭示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科学。生态和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生态与生态系统、环境与环境系统、生物圈、生态平衡等重要概念。对这些概念,我们既要理解其基本涵义和结构,更要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分析和认识人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系。第二,生态和环境系统的基本规律及其指导意义。生态和环境系统的基本规律,是生态和环境科学最重要的原理,包括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规律、生态系统平衡规律、环境系统最小限制律、环境系统污染物增长规律和环境系统平衡规律等重要规律。对这些规律,我们应着重把握它们对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指导意义。第三,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环境保护应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环保工作也绝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责任。因此,在领导干部中普及环保基础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环保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既涉及对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和起因的分析,更体现在对防治环境污染的途径和对策研究上。显然,后者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三、制度建设--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重要保证

领导工作是决定可持续发展成败的关键环节。为了强化领导干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使领导工作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还需要积极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建立起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引导、督促和监控领导工作的制度体系,并使之日趋完善和发挥效用。当前,从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程度考虑,这项工作应着重围绕以下三项制度展开:

(一)决策评审制度

江泽民同志指出:“经济决策对环境的影响极大。要从宏观管理入手,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机制。在制定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规划重要资源开发和确定重要项目时,必须从促进发展与保护环境相统一的角度审议其利弊,并提出相应对策。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3 这就是说,我们要建立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为主要依据的决策评审制度。显然,这是我们在领导工作中把住决策关,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防止决策失误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危害的关键措施。目前,我们可在现有的决策可行性研究和评审程序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评审制度。关键是,在决策的可行性研究和评审过程中,应确立生态价值在价值准则中的重要地位,把决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为研究和评审的一项重要内容。

52

(二)决策反馈制度

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总处在动态性的变化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决策中所作的各种预测和判断总会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决策反馈制度,根据决策的实施效果和变化了的情况对决策作出及时的调整和修正。这里,我们着重强调根据决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所进行的反馈。特别是,当原先的决策本身就存在重大偏差或客观环境等因素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还必须在及时反馈的基础上进行追踪决策,即对原决策的目标、方案等要素作出根本性的修正,以避免决策可能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和巨大损失。

(三)政绩评估制度

江泽民同志指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应该包括环保方面的内容。经济搞上去了,环境也保护好了,人民群众就会更加满意,更加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4 这一指示,为我们明确了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纳入干部政绩评估制度的重要方向。可以预见,这项制度建设将对增强领导干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当前,我们应着重抓好两方面工作:第一,树立制度的权威性。我们不仅要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进行评估,而且要把评估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免和奖惩相结合。鉴于人口、资源和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笔者认为,可考虑把目前实行的“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扩展为“可持续发展基础一票否决制”,即以领导工作对人口、资源和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估,作为“否决”的前提。第二,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的权威性是建立在其严格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没有可操作的评估规则和方案,政绩评估制度是无法实施的。要实现制度的可操作化,就必须建立一套定量化的衡量指标系统。例如,在上述“可持续发展基础一票否决制”中,可考虑将“可持续发展基础”先分解为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要素,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赋予它们不同的权重;然后将它们层层分解为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主要自然资源保有量、主要自然资源利用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可定量表达和计算的子要素;最后通过统计得出综合化、定量化的总指标,并以此总指标为依据对领导业绩进行评估以及作出是否实施“否决”的结论。

注释:

1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年版,第12页。

2 新华社讯,《科技日报》1996年11月10日。

3 江泽民:“在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6年7月 19日。

4 同上。

53

领导干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及其强化

詹颂生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之一,领导干部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设计者和组织实施者。显然,要正确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达到预期目标,关键的一条就是大力培育和强化领导干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使维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统一认识和自觉行动。

一、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主要内涵

可持续发展意识,是指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主要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四大观念。

(一)持续发展观念

持续发展观念,是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核心。它的基本要点是:第一,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必需的,否则就无法满足人类的需要,但发展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大气、水、土壤和生物本身,也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二,“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 我们应该给后代人的发展留下足够的资源空间和环境空间,任何时候都不应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来换取目前的发展和效益。

(二)协调发展观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相当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三大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必须相互协调,均衡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协调发展观念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就在于高度重视经济与生态、经济与社会以及社会与生态这三大协调发展关系。例如,在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方面,我们要注重自然资源的开发与补偿、开发与节约之间的均衡,经济的发展要建立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

(三)生态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在这里既指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念,又包括作为评价和选择决策方案依据的价值准则。决策是领导和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价值准则是决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准确, 恰当的价值准则,就无法确立正确的决策目标,更无法获得优化的决策方案。因此,树立生态价值观念,既要求我们重视生态因素和生态效益,还要求我们牢固确立生态价值在决策的价值准则中的重要地位。 以往,一般认为价值准则包括三类价值指标:技术价值,指技术上的先进性、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指标;经济价值,指成本、利润、销售额、产值等经济指标;社会价值,指对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心理、道德等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包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且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把生态价值从社会价值中独立出来,作为第四大类价值指标。生态价值指标,主要反映决策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影响程度。目前,生态价值不仅被单列为一类指标加以考虑,而且其地位日益突出和上升,往往成为决定决策目标和决策方案取舍的首要因素。此外,生态价值也是我们对决策实施结果进行评估的主要依据。发展应当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不能把发展仅理解为经济的增长或社会活动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都要求我们摈弃以往那种主要以经济指标(产量、产值、利润、增长率、人均收入、GNP等)来评价和衡量一个决策项目乃至一个企业、

50

部门和地区发展结果的做法,转向以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为基本出发点,全面衡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四)环保优先观念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影响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一对关键因素。不过,在这两者的关系上,却似乎存在着这样一个悖论:发展经济难免会带来环境污染;而要实施环保、治理污染又需要相当大的经济投入,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由此,不少人认为经济发展只能走“先发展后治理”或“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即经济发展应优先于环境保护。从历史上看,多数发达国家曾走过这条路子,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着这条道路。然而,上述“悖论”是不能成立的。我们的结论是:发展经济应树立环保优先的观念和原则,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应当而且能够做到相互协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首先,发展经济并非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只要人类的生产活动遵循以下原则,就可以避免环境污染,尤其是恶性环境污染的发生:一是排入环境的废弃物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二是从环境中获取可再生资源不超过它的再生增殖能力,从环境中获取不可再生资源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达到上述目标提供了充分条件。其次,以往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效益,其结果不仅损害了整体利益,而且仅就经济效益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我国科学家199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GDP的4%,这意味着全社会每年要为环境污染付出上千亿元的代价。2再次,实行环保优先是使经济保持长期和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在发展经济中坚持环保优先,一方面,可避免或大幅度减少由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活动的实际效益;另一方面,可有效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二、系统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主要途径

毫无疑问,组织领导干部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是培育和强化其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必由之路。然而,作为当代意义重大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既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有其深厚而广泛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可持续发展,决不仅仅是经济学、社会学或生态学方面的理论,而是一个典型的综合性、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个学科领域。有鉴于此,并联系干部在职教育的特点,我们应当着重开展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方法的学习。

(一)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可持续发展意识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在这方面,学习的重点内容包括:第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认识这一背景,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意义,是十分必要的。第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典文献。一个重要理论或学科的正式形成,往往以若干经典文献的产生为标志。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典文献,首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的著名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首次给可持续发展概念下了准确、严格的定义。就其权威性而言,这是一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奠基之作。此外,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纲领,也是一部有重大影响的经典之作。第三,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文献。1992年,我国由国家计委和科委牵头,开始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于1994年正式公布。《中

51

国21世纪议程》是对联合国《21世纪议程》的响应。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阐明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和对策,具有综合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规划和指导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1996年,我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两大战略,并以此作为中国迈向21 世纪的重要指导方针,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这些文献,为我们研究、制定和实施各项具体发展方案,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必须认真加以学习和领会。

(二)学习生态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

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最重要的科学基础。可以说,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危机的产生和解决,都与我们对人类、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认识程度,也就是对生态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密切相关。现代生态和环境科学既存在紧密的相互联系,又有着严密而丰富的体系和内容,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可持续发展的许多关键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从基本知识的角度,我们应着重把握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生态和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生态科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科学则是在生态科学的基础上,研究人类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揭示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科学。生态和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生态与生态系统、环境与环境系统、生物圈、生态平衡等重要概念。对这些概念,我们既要理解其基本涵义和结构,更要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分析和认识人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系。第二,生态和环境系统的基本规律及其指导意义。生态和环境系统的基本规律,是生态和环境科学最重要的原理,包括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规律、生态系统平衡规律、环境系统最小限制律、环境系统污染物增长规律和环境系统平衡规律等重要规律。对这些规律,我们应着重把握它们对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指导意义。第三,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环境保护应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环保工作也绝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责任。因此,在领导干部中普及环保基础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环保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既涉及对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和起因的分析,更体现在对防治环境污染的途径和对策研究上。显然,后者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三、制度建设--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重要保证

领导工作是决定可持续发展成败的关键环节。为了强化领导干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使领导工作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还需要积极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建立起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引导、督促和监控领导工作的制度体系,并使之日趋完善和发挥效用。当前,从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程度考虑,这项工作应着重围绕以下三项制度展开:

(一)决策评审制度

江泽民同志指出:“经济决策对环境的影响极大。要从宏观管理入手,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机制。在制定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规划重要资源开发和确定重要项目时,必须从促进发展与保护环境相统一的角度审议其利弊,并提出相应对策。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3 这就是说,我们要建立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为主要依据的决策评审制度。显然,这是我们在领导工作中把住决策关,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防止决策失误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危害的关键措施。目前,我们可在现有的决策可行性研究和评审程序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评审制度。关键是,在决策的可行性研究和评审过程中,应确立生态价值在价值准则中的重要地位,把决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为研究和评审的一项重要内容。

52

(二)决策反馈制度

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总处在动态性的变化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决策中所作的各种预测和判断总会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决策反馈制度,根据决策的实施效果和变化了的情况对决策作出及时的调整和修正。这里,我们着重强调根据决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所进行的反馈。特别是,当原先的决策本身就存在重大偏差或客观环境等因素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还必须在及时反馈的基础上进行追踪决策,即对原决策的目标、方案等要素作出根本性的修正,以避免决策可能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和巨大损失。

(三)政绩评估制度

江泽民同志指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应该包括环保方面的内容。经济搞上去了,环境也保护好了,人民群众就会更加满意,更加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4 这一指示,为我们明确了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纳入干部政绩评估制度的重要方向。可以预见,这项制度建设将对增强领导干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当前,我们应着重抓好两方面工作:第一,树立制度的权威性。我们不仅要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进行评估,而且要把评估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免和奖惩相结合。鉴于人口、资源和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笔者认为,可考虑把目前实行的“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扩展为“可持续发展基础一票否决制”,即以领导工作对人口、资源和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估,作为“否决”的前提。第二,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的权威性是建立在其严格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没有可操作的评估规则和方案,政绩评估制度是无法实施的。要实现制度的可操作化,就必须建立一套定量化的衡量指标系统。例如,在上述“可持续发展基础一票否决制”中,可考虑将“可持续发展基础”先分解为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要素,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赋予它们不同的权重;然后将它们层层分解为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主要自然资源保有量、主要自然资源利用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可定量表达和计算的子要素;最后通过统计得出综合化、定量化的总指标,并以此总指标为依据对领导业绩进行评估以及作出是否实施“否决”的结论。

注释:

1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年版,第12页。

2 新华社讯,《科技日报》1996年11月10日。

3 江泽民:“在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6年7月 19日。

4 同上。

53


相关文章

  • 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及其技术
  • 和易馨灵工作室 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及其技术 大纲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理论及其技术 1.基本理论 2.治疗技术 二.行为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 1.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2.治疗技术 三.认知学派取向的心理治疗 1.基本概念和原理 2.治疗技术 ...查看


  • 县级医院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 办公室业务・科学管理与决策 文/王倩 office opertions 县级医院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县级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缺陷,指出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阐明了档案管理对县级医院可持续性发 ...查看


  • 4.强化中小企业主体责任意识的路径
  • 强化中小企业主体责任意识的路径 ---浅谈如何帮助中小企业确立安全主体责任意识 徐南颖 徐南颖,男,夏港街道安监所所长,电话:[1**********] 地址:江阴市夏港街道安监所,邮编:214442 摘要 针对目前中小企业安全观念薄弱,安 ...查看


  •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 人类心理现象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一.个体心理系统 个体心理: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四个方 ...查看


  • 安全工程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学 专目院业学院 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 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具体百度搜索" ...查看


  • "让实干者实惠"要强化"四个自觉"
  •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想干事.敢干事这两个关键点,健全正向激励机制,促进干部创造性开展工作."毋庸置疑,"为担当者担当"和"让实干者实惠",是我们推进发展. ...查看


  • 加强乡镇领导班子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 加强乡镇领导班子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党中央鲜明地提出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一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课题,是对我党执政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党坚持不懈地探求理论创新取得的宝贵成果,是党勇于承担时代重 ...查看


  • 人代会闭幕时讲话 (2015.集锦1)
  • 人代会闭幕时讲话(2015.集锦1) 宿迁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魏国强: 宿迁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经过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这是一次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共谋发展的大会, ...查看


  • 人格心理学笔记
  • 第一章 绪论 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超越常识的分析能力: 若主试客观上不是那么熟练,可以从主观上设立一些有目的的观察指标. 1.定义: 2.优缺点: 3.举例:多血质类型者的观察. (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