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

新课程改革下

让思想政治课教学“活”起来

城北中学   政治科    李兰艳

时下,新课程改革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很多学校都掀起了改革的浪潮。但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的观念并未深入人心。有些教师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了一味追求升学率,以一张试卷定高低。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考;重知识,轻技能;重接受,轻创造;重讲授,轻自学;重共性,轻个性;重结果,轻过程。它的缺陷是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把知识与能力、觉悟割裂开来,忽视过程、方法,更难谈得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采取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一个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贮存式的仓库。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尤其是思想政治课,学生总感觉枯燥无味。在他们的心目中,思想政治课就是“催眠课”,仅有教师在讲台上演“独角戏”。我们的教师应该好好地自我反思一下,怎样才能把学生原本以为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课变成他们喜爱、受欢迎的课呢?怎样才能让思想政治课“活”起来呢?据此,我浅谈几点体会,以求教同行。

一、 要更新观念,重新定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走进新课程,意味着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正确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学观念。从本质上看,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的交往,要求人人参与,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巨大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放下“师道之尊”。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应该是学生求知途中的富有经验的组织者,学生的求知伙伴。

其次,要转变角色,敢做学生的“学生”。新课改下,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整个教学应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怎样做学生的“学生”呢?(1)“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教师应该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台上互动,成为“平等中的首席”。(2)“弯下腰来与学生探讨”。教师要相信现在的孩子知识面较宽,有的方面比我们懂得多,我们自己在某些领域也有不懂之处,我们应与学生互学。(3)“竖起拇指给学生奖赏”。教师要由课堂的裁判者变为课堂学生的激励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

二、要转变教学方式,正确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新课程的标准,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过去“往容器内灌水”转变成学生“取水”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体现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积极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大观园”内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积极实践。

教师在课堂上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四点看法。

  1、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将自己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通过自己的动脑、动手、动口,去思考、质疑、猜测、探索、实践、评价,提出独创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把学生当作朋友,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发言,认真地聆听他们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奇思异想,质疑问难。

2、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例:在讲“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首《春天的故事》的歌曲录音,随后给出问题:1978年在中国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她是一个春天?这位老人是谁?1992年中国又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1992又是一个春天呢?受歌曲的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会被激发,他们会纷纷举手发言,并进行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可适当地进行一些穿针引线。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解,而且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善于启发,因势利导。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创设一定的情境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然后因势利导。如,在进行“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时,安排学生进行《由电子游戏机引起的忧虑》这类学生感兴趣的调查活动,提出如下问题:第一,当前对学生上网要忧虑什么,为何忧虑?第二,如何才能摆脱忧虑?在分析这些问题时,教师有意识地和现实情况联系,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

让思想政治课教学“活”起来

城北中学   政治科    李兰艳

时下,新课程改革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很多学校都掀起了改革的浪潮。但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的观念并未深入人心。有些教师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了一味追求升学率,以一张试卷定高低。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考;重知识,轻技能;重接受,轻创造;重讲授,轻自学;重共性,轻个性;重结果,轻过程。它的缺陷是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把知识与能力、觉悟割裂开来,忽视过程、方法,更难谈得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采取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一个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贮存式的仓库。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尤其是思想政治课,学生总感觉枯燥无味。在他们的心目中,思想政治课就是“催眠课”,仅有教师在讲台上演“独角戏”。我们的教师应该好好地自我反思一下,怎样才能把学生原本以为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课变成他们喜爱、受欢迎的课呢?怎样才能让思想政治课“活”起来呢?据此,我浅谈几点体会,以求教同行。

一、 要更新观念,重新定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走进新课程,意味着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正确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学观念。从本质上看,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的交往,要求人人参与,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巨大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放下“师道之尊”。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应该是学生求知途中的富有经验的组织者,学生的求知伙伴。

其次,要转变角色,敢做学生的“学生”。新课改下,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整个教学应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怎样做学生的“学生”呢?(1)“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教师应该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台上互动,成为“平等中的首席”。(2)“弯下腰来与学生探讨”。教师要相信现在的孩子知识面较宽,有的方面比我们懂得多,我们自己在某些领域也有不懂之处,我们应与学生互学。(3)“竖起拇指给学生奖赏”。教师要由课堂的裁判者变为课堂学生的激励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

二、要转变教学方式,正确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新课程的标准,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过去“往容器内灌水”转变成学生“取水”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体现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积极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大观园”内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积极实践。

教师在课堂上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四点看法。

  1、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将自己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通过自己的动脑、动手、动口,去思考、质疑、猜测、探索、实践、评价,提出独创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把学生当作朋友,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发言,认真地聆听他们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奇思异想,质疑问难。

2、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例:在讲“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首《春天的故事》的歌曲录音,随后给出问题:1978年在中国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她是一个春天?这位老人是谁?1992年中国又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1992又是一个春天呢?受歌曲的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会被激发,他们会纷纷举手发言,并进行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可适当地进行一些穿针引线。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解,而且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善于启发,因势利导。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创设一定的情境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然后因势利导。如,在进行“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时,安排学生进行《由电子游戏机引起的忧虑》这类学生感兴趣的调查活动,提出如下问题:第一,当前对学生上网要忧虑什么,为何忧虑?第二,如何才能摆脱忧虑?在分析这些问题时,教师有意识地和现实情况联系,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关文章

  • 中小学课程建设的哲学思考
  • 中小学课程建设的哲学思考 今天,想就以下四个问题与大家探讨:一是课程改革正在进入教育改革的核心:二是深化对课程改革的哲学思考:三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五个方向:四是对小学课程建设的建议. 一.课程改革正在进入教育改革的核心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查看


  • 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
  • 摘 要: 通过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分析,针对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决策.问题.策略. 集体与个体.权力.环境.动力和形式等一系列相关问题逐一展开分析,指出我国体育课程 改革一直处于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之中,并且认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将会一直在理性 ...查看


  • 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问题
  • 作者:李臣之 课程·教材·教法 2012年09期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2)05-0008-07 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实施以来,十年校本课程开发走过了艰辛.迷茫,取得明显的阶段性进步.教 ...查看


  •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 王嘉毅 赵志纯
  • [摘 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推动了农村学校教育思想的转变,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等.但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还存在着政府领导不力,课程改革的经费不足,课程资源开发不够,对课 ...查看


  • 课程与教学论5-8章教案
  •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内容 目标: 了解有关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深入理解现有的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方面的问题,以便更加有效的进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 了解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不同意义,掌握课程与教学内容关系. ...查看


  • 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
  • E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H据悉,2010 年之前,全国所有省 (市.自治区) 都将全部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2007 年6 月,作为第一批进入高中新程课改革 ...查看


  • 在课程规划中实现校长的课程领导
  • 课程探索 2011年第10期 当代教育科学 在课程规划中实现校长的课程领导 ●魏青云 张立新 摘要:校长课程领导对学校课程改革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校长课程领 导的实施面临着许多困难.从合理有效的学校课程规划这一实践活动入手 ...查看


  • 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
  • 2003年第6期(总第281期) 教育研究 EDU CA T I ONAL RESEARCH N o . 6, 2003General , N o . 281 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 郭元祥 [摘 要] 课程系统的基本反映和"课程 ...查看


  • 课程改革:在实施中异变的原因与对策
  • 回顾课程改革与发展史,我们发现,许多重大的甚至影响深远的课程改革在从改革蓝图转化为改革现实的过程中,在试图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系列操作之后,改革就面目全非了-偏离或远离了预期目标,甚至有时与预期目标背道而驰.人们越来越发现,课程改革的现实与改革 ...查看


  • 浅析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 浅析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在课程政策上,注重国家课程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动态平衡;在课程结构上,注重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