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一: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汉语言专业使我选择了以高中语文自己的教学学科。语文是各科教学的基础,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教育当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创新思维或解决问题方式的个性特征和倾向。关于创造力,吉尔福特1950年在《论创造力》这篇演说词里指出:“创造力是指最能代表创造性人物特征的各种能力。”随后, 又对这个定义作了补充说明:“创造性才能决定个体是否有能力在显著水平上显示出创造性行为。具有种种必备能力的个体, 实际上是否能产生具有创造性质的结果, 还取决于他的动机和气质特征。” 关于创造性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所作出的概括、间接与能动的反映。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除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以外, 还应包括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是思维主体大脑在原有思维的基础上组合出新的思维形式, 把输入的信息加工改造成新的信息的思维活动。它是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
从以上关于三个相关概念的认识和梳理我们看到,要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创造性的个体特征,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发散思维等;同时,还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系列相关的必备素质。
而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以上的培养要求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和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一种是自我实现的能力。”前者主要是指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侧重强调的创造性结果的社会价值;后者则主要是针对个人来说的,主要表现为个体独特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造力是个体天生的一种潜能,是个人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非部分人独有。而这种创造性的潜能要转化为实际的创造力,需要个体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主动地思考遇到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我们老师的课堂活动设计,配合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开始。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当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和习惯,逐步提高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创造力,形成一种创造性的人格特征。语文课作为一门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我们要让学生理解到学习中创造性的普遍存在,例如建立自己独特的课堂笔记方法、提出一个自己思考得出的答案,写作一篇自己想象生发的文章、参与课堂讨论等等,都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
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人格因素对创造性的培养有着显著的影响,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是创造教育全面开展的一个重要要求,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动力和监控的作用。只有具备创造性人格,个体才能不为各种因素所限制,坚持进行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只有具备创造性人格,个体才能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随时监控自己的活动过程,尝试运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和技能,取得创造成就。 对创造性活动具有关键作用的人格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好奇求知。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因为创造性总是与一定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留下一些知识的空白,而又提出这一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在求知的动力下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发挥学生自己找寻答案的能力。
2独立自主。独立性是一种不依赖于外力,不受外界束缚,进行独立思考或行动的能力和人格特征,表现为认识的独立性和实践的独立性。自主性表现为自我决断能力较强,能够在整个创造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力性。
3 意志坚韧。创造意志是个体自觉确定目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创造目标的一种心理品质,是创造活动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良好的意志要求个体具有自觉性、自制力和坚韧性。
4 自信乐观。自信是自我意识中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定位,它必须建立在个体对自我认知、目标任务、实际条件等多方因素的充分考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体验。乐观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够使学生的创造活动充满热情,加强创造的内部动机。
三 传授和体验基本的创造技法
常用的创造技法有智力激励法,戈登技术。类比思考法。对立思考法,。转换思考法。分合思考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联想训练,图形想象训练等等。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想象性的续写训练,比如,在学习卡夫卡的《变形记》时,教材节选了其中前部分的章节,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续写训练的好素材,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文章的基础之上,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格里高里接下来还会发生的事情,他与他的家庭,家庭成员最后会对他怎么样,他的命运如何,能变回来吗?让学生的想象力充分驰骋,有些学生可能会续写格里高里最后变回来了,那么他就得设计一个能够变回来的理由;有的学生可能会写家庭成员照顾他一辈子,格里高里自己也根据自己的“多手足”的发展了自己某项技能,使他仍能成为家庭的劳动力,等等,不一而足。而我们老师,可以在同学做完这项训练之后,与学生共享原著的结局,让学生在差异中进行比较,同时能够理解作者这样的描写体现了怎么样的一种人生观念。
四 营造创造性的学习课堂和氛围
(一)促进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探索性
目前,我们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仍是我们教学的主体。但是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可以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科学探索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结合教材自己进行一些问题的研究;贯彻启发性原则,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结论。
如学习老子的《小国寡民》一文时,我们根据老子的论述,得出他关于一个社会运行状态的理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子这样的理想,他主要是希望人民实现怎么样的一种生存状态”,“这种目标与其提出的方式之间是必然联系的吗”,“要实现这样的社会理想有没有其他的途径和方式”等等;进一步,我们可以向文本外拓展,与同为上古时期的孟子所论述的“社会分工思想”相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对于社会,老子和孟子为什么得出了不同的社会理想形式,时代的因素和作者个人对于社会的见解差异体现在哪些地方”;而回到我们现实的社会,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社会的形态与先哲的描绘有什么不同,当我们在几千年后,社会形态经过了不同的演变发展之后,我们回过头看几千年前古人的社会理想,他们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分别在哪里。”这些问题的设计提问能够拓展文本的研究学习层次,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第二,积极采用多种教育资源,通过多种媒介,如视频材料、背景知识链接等,扩大学生思维材料的宽度,使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由一个更加广泛的加工基础。
如孙犁的《荷花淀》是一篇兼具小说故事性与散文抒情性的短篇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尤其是其景物的描写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在上课的时候,首先,我们可以把抗日战争背景以及此地的地理风貌等跟同学们做一个介绍,使同学们的思维和想象有了具体时
空的的依托;其次,我们可以把课文提炼为荷花香、夫妻别、淀遇、击日寇、建分队等几个画面,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不同画面中的物景、人情,让学生在理解在一个大的背景之下,人物是如何在具体环境中展现他们的情感以及作者是如何营设这些景物人情。另外,我们还可以播放录音,优美悦耳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声音所传递的美感。通过声、画、识等不同层次,逐步将学生引入作品美的意境,领会作品的抒情基调,让学生体会文章描写的景物美、情理美和语言美,多种感官材料的运用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
(二)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和特点
任何创造性活动的成功都受到个体个性的极大制约, 个体具有创造性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具有创造的个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熔化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学生个体的个性和特点是其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
传统教育为了管理的方便,往往用一种统一的集体标准来要求和规范个体行为,而任何一项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因此,整齐划一的标准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创造性的抹杀。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育中,鼓励学生对“标准答案”的大胆质疑,鼓励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他们的见解,对于思路或者认识有所偏差的学生,可以在讨论中加以引导,而不应该以标准答案的权威来剥夺他们的讨论的权利,扼杀他们敢于体现个性化认知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三)正确运用评价机制
评价是教育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学生非常重视教师的评价,因此,评价对学生个体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语文教学的评价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以积极评价为主。积极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肯定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中可取之处,鼓励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使学生能够在精益求精的精神态度中去改进一些不足之处,比直接指出其欠佳之处更有效果。
第二,适度评价。评价的量应当适度,要掌握分寸。任意夸大学生优点也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要根据学生状态和需要,让评价真正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动力。
第三,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评价一直在课堂评价中占主体,事实上,我们可以拓展多种评价资源。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鼓励学生进行互评,使同个年龄阶段,面对相同的面对的各个参与者对自己以及其他人的见解、方法等进行认识反思,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式。除了教师评价与同学互评之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自评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因,发现自我;也有利于减少对学生的伤害。
以上是从动机、动力、方法、环境等四个角度论述了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四者形成了一个贯穿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机整体。
作业二:
压力来源分析与管理
一 压力的来源
我因为准备考研,所报考的学校有一定的难度,而复习时间又十分紧迫,复习任务也十分繁重,这两者的矛盾使我觉得成功有着极大的挑战性,由于担心自己考得不理想,心中不免有些焦虑。升学的压力成为了我现阶段主要的压力来源。
另一方面,由于就业招聘工作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周围同学多在找工作,部分同学已经成功找到自己心仪的就业单位。这种情况,加剧了我的焦虑心理,担心自己考研没能成功之外又耽误了就业。
二 压力的管理
1 分析压力源
应对压力的方式可以分为情绪指向的应对和问题指向的应对。其中,问题指向的应对是指通过直接的行动改变压力源,处理引起压力的事件本身,分析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最后动手解决(《心理学》唐红波主编,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这是消除焦虑的根本方法。
只有用理性的手段考研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的、阶段性步骤,保证自己每天都处于可预见的进步之中,让自己觉得与成功的目标在一步步地靠近,才能真正缓解焦虑。同时,这种压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转化为动力,有助于我集中注意力,提高复习效率。
但是,目前我这部分做得还不是很好,主要是因为有复习的偏好性,哪一科目复习得兴趣盎然我就会一直连续看下去,而对于自己不是能够很好把握的科目我就会“视而不见”。这种逃避式的消极的复习习惯没有改正的话,复习不能算科学,效果也不好,我的情绪也会因没办法克服自己的这些弱点而产生挫败感。所以,这部分是仍然需要加强的。
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要看到考研与就业准备的客观冲突性,这是任何一个选择考研的人都会面对的;另一方面,师兄师姐的确信——考研结束后找工作也不会迟,让我看到两者其实并不完全冲突。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相信,备考的过程并不是一无所获,在备考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效率意识与心理调节能力等与将来就业岗位的要求息息相关,在这一角度上讲,考研备考实际上也是一种职业素养的修炼过程。
2 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
● 保证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熬夜复习,保证机体的正常运作,增强抵抗压
力的生理基础。
●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营养均衡。不贪饱,少吃多餐,避免饱食过后身体出现疲惫状态,影响学习效率。
(!)放松练习
当我们承受心理压力时,身心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外在表现就是肌肉紧绷。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放松自己的肌肉,来缓解紧张的情绪压力。比如,沐浴唱歌,达到全身心的放松。面部放松练习,可以对脸部肌肉进行拍打、按摩,舒展紧皱的双眉。肢体放松练习,每天清晨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调节呼吸。促进血液循环。
(2)宣泄练习
通过与室友聊天,主动转移注意力,而且还要选择有兴趣、有乐趣的话题聊天,避免沉重或者需要过多思考的话题;同时,说话也有助于缓解咬肌的紧张,一举两得。
(3)沟通练习
封闭自己进行复习是不利于自己情绪的排解的,但出现复习的厌学、烦躁、焦虑等消极情绪时,我会找同样是考研的同学聊天,了解她们复习的近况以及心理状态。通过沟通,我知道我们所面对的复习问题与困扰是普遍的,比如书籍还没能看完,做题一直没效果,有些题目看了答案还是没能彻底的了解;情绪也是相同。那么,我就会告诉自己,既然问题是普遍的,说明我跟大家都在同样的复习状态之中,正是因为我在队伍里,所以我才有这种群体特征。心理上获得安全感之后,我才能够积极有效分析,如何进一步消除这些负面情绪。
(4)激励练习
积极的、正面的信息输入与情绪的营造能够克服自身的消极情绪。因此,我会搜集一些考研成功的案例,尤其是一些所在学校与报考学校之间的水平差距远远大于我就读学校与报考学校之间的差距的同学案例。虽然学校层次与考研不一定存在正相关性,但是在消除我的内心担忧,增强自信心方面还是有一定用处的。另一方面,他们坚韧的精神与勇气也成为我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时刻提醒自己要以他们为榜样,走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
(5)娱乐练习
长时间专注在一个学习点上会让人精神无法集中,尽管可以通过不同科目的交替复习实现注意力的转移,但是由于备考的四门科目均是文科性质,不像以前高中那样文理兼具,区别性较大。因此,需要找其它的途径让大脑活跃区域实现暂时的转移,从而达到休息的目的。因此,每个星期都会固定看下“快乐大本营”、“康熙来了”等节目,而且让自己融入其中,跟着节目一起欢笑,在笑声中既释放了压力,又改变了大脑的注意方式:复习是主动的,看电视则是被动,比较轻松。
以上就是目前我应对考研压力所采取的缓解方法。
作业一: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汉语言专业使我选择了以高中语文自己的教学学科。语文是各科教学的基础,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教育当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创新思维或解决问题方式的个性特征和倾向。关于创造力,吉尔福特1950年在《论创造力》这篇演说词里指出:“创造力是指最能代表创造性人物特征的各种能力。”随后, 又对这个定义作了补充说明:“创造性才能决定个体是否有能力在显著水平上显示出创造性行为。具有种种必备能力的个体, 实际上是否能产生具有创造性质的结果, 还取决于他的动机和气质特征。” 关于创造性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所作出的概括、间接与能动的反映。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除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以外, 还应包括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是思维主体大脑在原有思维的基础上组合出新的思维形式, 把输入的信息加工改造成新的信息的思维活动。它是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
从以上关于三个相关概念的认识和梳理我们看到,要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创造性的个体特征,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发散思维等;同时,还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系列相关的必备素质。
而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以上的培养要求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和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一种是自我实现的能力。”前者主要是指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侧重强调的创造性结果的社会价值;后者则主要是针对个人来说的,主要表现为个体独特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造力是个体天生的一种潜能,是个人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非部分人独有。而这种创造性的潜能要转化为实际的创造力,需要个体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主动地思考遇到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我们老师的课堂活动设计,配合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开始。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当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和习惯,逐步提高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创造力,形成一种创造性的人格特征。语文课作为一门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我们要让学生理解到学习中创造性的普遍存在,例如建立自己独特的课堂笔记方法、提出一个自己思考得出的答案,写作一篇自己想象生发的文章、参与课堂讨论等等,都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
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人格因素对创造性的培养有着显著的影响,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是创造教育全面开展的一个重要要求,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动力和监控的作用。只有具备创造性人格,个体才能不为各种因素所限制,坚持进行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只有具备创造性人格,个体才能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随时监控自己的活动过程,尝试运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和技能,取得创造成就。 对创造性活动具有关键作用的人格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好奇求知。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因为创造性总是与一定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留下一些知识的空白,而又提出这一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在求知的动力下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发挥学生自己找寻答案的能力。
2独立自主。独立性是一种不依赖于外力,不受外界束缚,进行独立思考或行动的能力和人格特征,表现为认识的独立性和实践的独立性。自主性表现为自我决断能力较强,能够在整个创造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力性。
3 意志坚韧。创造意志是个体自觉确定目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创造目标的一种心理品质,是创造活动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良好的意志要求个体具有自觉性、自制力和坚韧性。
4 自信乐观。自信是自我意识中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定位,它必须建立在个体对自我认知、目标任务、实际条件等多方因素的充分考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体验。乐观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够使学生的创造活动充满热情,加强创造的内部动机。
三 传授和体验基本的创造技法
常用的创造技法有智力激励法,戈登技术。类比思考法。对立思考法,。转换思考法。分合思考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联想训练,图形想象训练等等。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想象性的续写训练,比如,在学习卡夫卡的《变形记》时,教材节选了其中前部分的章节,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续写训练的好素材,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文章的基础之上,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格里高里接下来还会发生的事情,他与他的家庭,家庭成员最后会对他怎么样,他的命运如何,能变回来吗?让学生的想象力充分驰骋,有些学生可能会续写格里高里最后变回来了,那么他就得设计一个能够变回来的理由;有的学生可能会写家庭成员照顾他一辈子,格里高里自己也根据自己的“多手足”的发展了自己某项技能,使他仍能成为家庭的劳动力,等等,不一而足。而我们老师,可以在同学做完这项训练之后,与学生共享原著的结局,让学生在差异中进行比较,同时能够理解作者这样的描写体现了怎么样的一种人生观念。
四 营造创造性的学习课堂和氛围
(一)促进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探索性
目前,我们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仍是我们教学的主体。但是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可以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科学探索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结合教材自己进行一些问题的研究;贯彻启发性原则,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结论。
如学习老子的《小国寡民》一文时,我们根据老子的论述,得出他关于一个社会运行状态的理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子这样的理想,他主要是希望人民实现怎么样的一种生存状态”,“这种目标与其提出的方式之间是必然联系的吗”,“要实现这样的社会理想有没有其他的途径和方式”等等;进一步,我们可以向文本外拓展,与同为上古时期的孟子所论述的“社会分工思想”相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对于社会,老子和孟子为什么得出了不同的社会理想形式,时代的因素和作者个人对于社会的见解差异体现在哪些地方”;而回到我们现实的社会,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社会的形态与先哲的描绘有什么不同,当我们在几千年后,社会形态经过了不同的演变发展之后,我们回过头看几千年前古人的社会理想,他们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分别在哪里。”这些问题的设计提问能够拓展文本的研究学习层次,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第二,积极采用多种教育资源,通过多种媒介,如视频材料、背景知识链接等,扩大学生思维材料的宽度,使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由一个更加广泛的加工基础。
如孙犁的《荷花淀》是一篇兼具小说故事性与散文抒情性的短篇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尤其是其景物的描写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在上课的时候,首先,我们可以把抗日战争背景以及此地的地理风貌等跟同学们做一个介绍,使同学们的思维和想象有了具体时
空的的依托;其次,我们可以把课文提炼为荷花香、夫妻别、淀遇、击日寇、建分队等几个画面,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不同画面中的物景、人情,让学生在理解在一个大的背景之下,人物是如何在具体环境中展现他们的情感以及作者是如何营设这些景物人情。另外,我们还可以播放录音,优美悦耳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声音所传递的美感。通过声、画、识等不同层次,逐步将学生引入作品美的意境,领会作品的抒情基调,让学生体会文章描写的景物美、情理美和语言美,多种感官材料的运用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
(二)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和特点
任何创造性活动的成功都受到个体个性的极大制约, 个体具有创造性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具有创造的个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熔化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学生个体的个性和特点是其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
传统教育为了管理的方便,往往用一种统一的集体标准来要求和规范个体行为,而任何一项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因此,整齐划一的标准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创造性的抹杀。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育中,鼓励学生对“标准答案”的大胆质疑,鼓励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他们的见解,对于思路或者认识有所偏差的学生,可以在讨论中加以引导,而不应该以标准答案的权威来剥夺他们的讨论的权利,扼杀他们敢于体现个性化认知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三)正确运用评价机制
评价是教育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学生非常重视教师的评价,因此,评价对学生个体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语文教学的评价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以积极评价为主。积极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肯定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中可取之处,鼓励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使学生能够在精益求精的精神态度中去改进一些不足之处,比直接指出其欠佳之处更有效果。
第二,适度评价。评价的量应当适度,要掌握分寸。任意夸大学生优点也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要根据学生状态和需要,让评价真正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动力。
第三,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评价一直在课堂评价中占主体,事实上,我们可以拓展多种评价资源。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鼓励学生进行互评,使同个年龄阶段,面对相同的面对的各个参与者对自己以及其他人的见解、方法等进行认识反思,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式。除了教师评价与同学互评之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自评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因,发现自我;也有利于减少对学生的伤害。
以上是从动机、动力、方法、环境等四个角度论述了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四者形成了一个贯穿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机整体。
作业二:
压力来源分析与管理
一 压力的来源
我因为准备考研,所报考的学校有一定的难度,而复习时间又十分紧迫,复习任务也十分繁重,这两者的矛盾使我觉得成功有着极大的挑战性,由于担心自己考得不理想,心中不免有些焦虑。升学的压力成为了我现阶段主要的压力来源。
另一方面,由于就业招聘工作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周围同学多在找工作,部分同学已经成功找到自己心仪的就业单位。这种情况,加剧了我的焦虑心理,担心自己考研没能成功之外又耽误了就业。
二 压力的管理
1 分析压力源
应对压力的方式可以分为情绪指向的应对和问题指向的应对。其中,问题指向的应对是指通过直接的行动改变压力源,处理引起压力的事件本身,分析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最后动手解决(《心理学》唐红波主编,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这是消除焦虑的根本方法。
只有用理性的手段考研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的、阶段性步骤,保证自己每天都处于可预见的进步之中,让自己觉得与成功的目标在一步步地靠近,才能真正缓解焦虑。同时,这种压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转化为动力,有助于我集中注意力,提高复习效率。
但是,目前我这部分做得还不是很好,主要是因为有复习的偏好性,哪一科目复习得兴趣盎然我就会一直连续看下去,而对于自己不是能够很好把握的科目我就会“视而不见”。这种逃避式的消极的复习习惯没有改正的话,复习不能算科学,效果也不好,我的情绪也会因没办法克服自己的这些弱点而产生挫败感。所以,这部分是仍然需要加强的。
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要看到考研与就业准备的客观冲突性,这是任何一个选择考研的人都会面对的;另一方面,师兄师姐的确信——考研结束后找工作也不会迟,让我看到两者其实并不完全冲突。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相信,备考的过程并不是一无所获,在备考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效率意识与心理调节能力等与将来就业岗位的要求息息相关,在这一角度上讲,考研备考实际上也是一种职业素养的修炼过程。
2 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
● 保证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熬夜复习,保证机体的正常运作,增强抵抗压
力的生理基础。
●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营养均衡。不贪饱,少吃多餐,避免饱食过后身体出现疲惫状态,影响学习效率。
(!)放松练习
当我们承受心理压力时,身心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外在表现就是肌肉紧绷。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放松自己的肌肉,来缓解紧张的情绪压力。比如,沐浴唱歌,达到全身心的放松。面部放松练习,可以对脸部肌肉进行拍打、按摩,舒展紧皱的双眉。肢体放松练习,每天清晨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调节呼吸。促进血液循环。
(2)宣泄练习
通过与室友聊天,主动转移注意力,而且还要选择有兴趣、有乐趣的话题聊天,避免沉重或者需要过多思考的话题;同时,说话也有助于缓解咬肌的紧张,一举两得。
(3)沟通练习
封闭自己进行复习是不利于自己情绪的排解的,但出现复习的厌学、烦躁、焦虑等消极情绪时,我会找同样是考研的同学聊天,了解她们复习的近况以及心理状态。通过沟通,我知道我们所面对的复习问题与困扰是普遍的,比如书籍还没能看完,做题一直没效果,有些题目看了答案还是没能彻底的了解;情绪也是相同。那么,我就会告诉自己,既然问题是普遍的,说明我跟大家都在同样的复习状态之中,正是因为我在队伍里,所以我才有这种群体特征。心理上获得安全感之后,我才能够积极有效分析,如何进一步消除这些负面情绪。
(4)激励练习
积极的、正面的信息输入与情绪的营造能够克服自身的消极情绪。因此,我会搜集一些考研成功的案例,尤其是一些所在学校与报考学校之间的水平差距远远大于我就读学校与报考学校之间的差距的同学案例。虽然学校层次与考研不一定存在正相关性,但是在消除我的内心担忧,增强自信心方面还是有一定用处的。另一方面,他们坚韧的精神与勇气也成为我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时刻提醒自己要以他们为榜样,走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
(5)娱乐练习
长时间专注在一个学习点上会让人精神无法集中,尽管可以通过不同科目的交替复习实现注意力的转移,但是由于备考的四门科目均是文科性质,不像以前高中那样文理兼具,区别性较大。因此,需要找其它的途径让大脑活跃区域实现暂时的转移,从而达到休息的目的。因此,每个星期都会固定看下“快乐大本营”、“康熙来了”等节目,而且让自己融入其中,跟着节目一起欢笑,在笑声中既释放了压力,又改变了大脑的注意方式:复习是主动的,看电视则是被动,比较轻松。
以上就是目前我应对考研压力所采取的缓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