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珍惜无价的自尊
1、什么是自尊:自尊就是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2、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知耻的人能够做到正确全面地看待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且努力改正它,是对自己良好形象的维护,这是自我尊重的表现。
3、自尊的一个误区是“虚荣”。
虚荣心理是一种追求表明上荣耀、光彩的心理。虚荣心重的人,常常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内在动力,总是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他人有一点否定自己的意思,自己便认为失去所谓的自尊,就受不了。
4、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的人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5、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他人?
(1) 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人格。
(2)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就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己及人。
(3) 尊重他人,要善于欣赏、悦纳他人;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
6、怎样培养自尊的品格?
(1)维护自己的人格; (2)自尊者豁达,要宽容大度,适度自尊;
(3)善于尊重他人; (4)懂得知耻,摒弃虚荣。
第二课 扬起自信的风帆
1、自信:它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2、自信的误区是:自负和自卑。(参考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课)
自负与自卑是一对孪生子,二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自负和自卑的人永远无法燃起成功的火焰。自信建立的基础是对自己全面、客观的认识。
3、自信的作用(为什么)
(1)自信有助于成功,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因为自信者具有乐观、好奇、进取与专注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2)自信为我们搭起了一个人生的平台,使我们可以主动、积极地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使我们保持心情宁静,从容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4、怎样培养自信的品质、唱响自信之歌?(怎样做)
①看到自己的进步与长处(自信的基础)
②增强信心和实力(实力是撑起自信的最重要的支柱)
③要做自信的中国人。
④不自卑,不自负。
第三课 走向自立人生
1、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表现:包括学习自立、生活自立、处理社会问题自立等方面。
2、为什么要自立?
(1)我们终究要离开家庭和学校的呵护,走进社会。
(2)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我们心理和道德品质的锻炼过程。
(3)人生需要自立。如果我们不能从现在起,就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自觉地储备自立的知识,锻炼自立的能力,培养自立的精神,就难以在未来的社会中自立。
3、为什么要告别依赖(危害)?
(1)依赖思想对于自己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它不仅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还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
(2)只想过不劳而获的生活,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自主的含义: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主是自立的前提)
5、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品质呢?
(1)不能再有依赖心理,要培养自立的意识和精神。
(2)要学会自主,遇事有主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3) 要多实践,多锻炼。最基本的是要立足于自己当前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反复锻炼,不断实践,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
(4)要自觉储备自立的知识,锻炼自立的能力。
第四课 人生当自强
1、自强:一个自尊、自信、自立的人,必定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向上,奋发进取,这就是自强。
2、自强的表现: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等等。
3、自强的作用 (个人、国家)
(1)自强,进取的动力
(2)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4、自弃是指自己懒惰成性,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思进取。
5、怎样培养自己自强的品质?
(1)树立坚定的理想,自强的航标;
(2)战胜自我,自强的关键;(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3)扬长避短,自强的捷径。
(4)青少年要自强不要自暴自弃。
第五课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1、挫折是指人们所遇到的失利、失败和阻碍等。(是什么?)
2、造成挫折的原因:(1)外在因素(天灾人祸);(2)人为因素(家庭、学校、社会);
(3)个人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缺陷等因素所带来的限制。
3、面对困难和挫折的的态度不同,结果不同。
4、挫折的双重作用(影响)是什么? (双刃剑)
(1)消极作用: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
(2)积极作用:有利于人们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有助于事业的成功。
5、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从容理智面对)
(1)要战胜挫折,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2)要正确地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
(3)应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
(4)学会自我疏导。(自我疏导的方法:合理宣泄法、移情法 、目标升华法等)
(5)面对挫折,我们应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乐观积极、从容、坚强
第六课 为坚强喝彩
1、坚强意志的表现:(是什么?)
(1)自觉性 (2)果断性 (3)自制力 (4)坚韧性
2、意志坚强的作用(为什么?)。
(1)坚强的意志是我们克服干扰、战胜挫折、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
(2)坚强的意志有利于我们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走出失败的阴影,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就一番事业。
3、怎样磨砺坚强的意志(怎么办?)
(1)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 (2)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
(3)应善于管理自己 (4)要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1、生活中的规则有:道德、纪律和规章、法律
2、法律的特征:(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4、法律的作用:
一是规范作用(规范作用突出地表现为,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为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
二是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法律维护人们的合法权利,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证)
5、违法行为: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6、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1)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2)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7、刑罚(刑事处罚、刑事处分)种类
①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②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应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8、我们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①我们应认清犯罪的危害: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②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
③加强道德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④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第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
1、《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对象 :年龄未满18周岁的我国公民。
2、我国对未成年人予以特殊保护的原因
(1)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都不成熟,没有经济势力,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
(3)未成年人的可塑性较强,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着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
3、我国法律中专门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法律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4、《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有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要求能区别这四种保护)
5 、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手段(途径)?
(1)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它通过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或者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保障公民权益。
(2)诉讼手段(“打官司”),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
6、我国诉讼的种类及其含义 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7、青少年如何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
(1)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善于同侵权行为作斗争。
(2)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不要与其硬拼,而要讲究智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力求在保护自己前提下,巧妙地将不法分子抓获。(见义勇为、见义智为)
(3)面对歹徒行凶,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进拨打“110”报警电话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第一课 珍惜无价的自尊
1、什么是自尊:自尊就是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2、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知耻的人能够做到正确全面地看待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且努力改正它,是对自己良好形象的维护,这是自我尊重的表现。
3、自尊的一个误区是“虚荣”。
虚荣心理是一种追求表明上荣耀、光彩的心理。虚荣心重的人,常常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内在动力,总是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他人有一点否定自己的意思,自己便认为失去所谓的自尊,就受不了。
4、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的人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5、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他人?
(1) 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人格。
(2)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就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己及人。
(3) 尊重他人,要善于欣赏、悦纳他人;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
6、怎样培养自尊的品格?
(1)维护自己的人格; (2)自尊者豁达,要宽容大度,适度自尊;
(3)善于尊重他人; (4)懂得知耻,摒弃虚荣。
第二课 扬起自信的风帆
1、自信:它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2、自信的误区是:自负和自卑。(参考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课)
自负与自卑是一对孪生子,二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自负和自卑的人永远无法燃起成功的火焰。自信建立的基础是对自己全面、客观的认识。
3、自信的作用(为什么)
(1)自信有助于成功,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因为自信者具有乐观、好奇、进取与专注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2)自信为我们搭起了一个人生的平台,使我们可以主动、积极地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使我们保持心情宁静,从容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4、怎样培养自信的品质、唱响自信之歌?(怎样做)
①看到自己的进步与长处(自信的基础)
②增强信心和实力(实力是撑起自信的最重要的支柱)
③要做自信的中国人。
④不自卑,不自负。
第三课 走向自立人生
1、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表现:包括学习自立、生活自立、处理社会问题自立等方面。
2、为什么要自立?
(1)我们终究要离开家庭和学校的呵护,走进社会。
(2)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我们心理和道德品质的锻炼过程。
(3)人生需要自立。如果我们不能从现在起,就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自觉地储备自立的知识,锻炼自立的能力,培养自立的精神,就难以在未来的社会中自立。
3、为什么要告别依赖(危害)?
(1)依赖思想对于自己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它不仅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还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
(2)只想过不劳而获的生活,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自主的含义: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主是自立的前提)
5、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品质呢?
(1)不能再有依赖心理,要培养自立的意识和精神。
(2)要学会自主,遇事有主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3) 要多实践,多锻炼。最基本的是要立足于自己当前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反复锻炼,不断实践,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
(4)要自觉储备自立的知识,锻炼自立的能力。
第四课 人生当自强
1、自强:一个自尊、自信、自立的人,必定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向上,奋发进取,这就是自强。
2、自强的表现: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等等。
3、自强的作用 (个人、国家)
(1)自强,进取的动力
(2)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4、自弃是指自己懒惰成性,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思进取。
5、怎样培养自己自强的品质?
(1)树立坚定的理想,自强的航标;
(2)战胜自我,自强的关键;(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3)扬长避短,自强的捷径。
(4)青少年要自强不要自暴自弃。
第五课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1、挫折是指人们所遇到的失利、失败和阻碍等。(是什么?)
2、造成挫折的原因:(1)外在因素(天灾人祸);(2)人为因素(家庭、学校、社会);
(3)个人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缺陷等因素所带来的限制。
3、面对困难和挫折的的态度不同,结果不同。
4、挫折的双重作用(影响)是什么? (双刃剑)
(1)消极作用: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
(2)积极作用:有利于人们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有助于事业的成功。
5、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从容理智面对)
(1)要战胜挫折,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2)要正确地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
(3)应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
(4)学会自我疏导。(自我疏导的方法:合理宣泄法、移情法 、目标升华法等)
(5)面对挫折,我们应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乐观积极、从容、坚强
第六课 为坚强喝彩
1、坚强意志的表现:(是什么?)
(1)自觉性 (2)果断性 (3)自制力 (4)坚韧性
2、意志坚强的作用(为什么?)。
(1)坚强的意志是我们克服干扰、战胜挫折、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
(2)坚强的意志有利于我们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走出失败的阴影,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就一番事业。
3、怎样磨砺坚强的意志(怎么办?)
(1)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 (2)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
(3)应善于管理自己 (4)要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1、生活中的规则有:道德、纪律和规章、法律
2、法律的特征:(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4、法律的作用:
一是规范作用(规范作用突出地表现为,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为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
二是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法律维护人们的合法权利,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证)
5、违法行为: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6、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1)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2)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7、刑罚(刑事处罚、刑事处分)种类
①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②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应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8、我们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①我们应认清犯罪的危害: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②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
③加强道德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④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第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
1、《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对象 :年龄未满18周岁的我国公民。
2、我国对未成年人予以特殊保护的原因
(1)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都不成熟,没有经济势力,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
(3)未成年人的可塑性较强,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着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
3、我国法律中专门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法律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4、《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有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要求能区别这四种保护)
5 、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手段(途径)?
(1)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它通过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或者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保障公民权益。
(2)诉讼手段(“打官司”),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
6、我国诉讼的种类及其含义 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7、青少年如何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
(1)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善于同侵权行为作斗争。
(2)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不要与其硬拼,而要讲究智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力求在保护自己前提下,巧妙地将不法分子抓获。(见义勇为、见义智为)
(3)面对歹徒行凶,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进拨打“110”报警电话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