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这片神奇的红土高原聚居着26个民族,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经过长期发展,各民族在各方面行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彝族与纳西族在其民族起源与发展上有着共同的历史源头和文化联系,在艺术形象、语言和结构、民族审美观念等艺术特色方面既有趋同性和相似性,又有民族差异性。本文主要通过对二者的民族艺术特色比较,并探究二者同异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动因,更好的了解少数民族特色。
关键词:彝族 纳西族 艺术特色
彝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而纳西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民族,都是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民族。历史上,纳西族与彝族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明代丽江木氏土司曾多次与各地氏族土司联姻,而明清时期迁居小凉山的彝族,也是通过与纳西、普米等周边民族的和睦相处,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由于两个民族历史上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友好交往,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分别从民族特色、宗教信仰、服饰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两个民族间的差异性。
一、彝族与纳西族的民族特色
彝族人世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他们能歌善舞,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葫芦笙、马布、巴乌等都是其独有乐器。彝族的舞蹈也颇具特色,如“跳歌”、“跳乐”、“打歌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表现丰收快乐,耕牧的勤劳,爱情的追求……由于彝族内部差异很大,因此彝语可以分为6个方言,二十多个土语,而纳西族的语言—纳西语,一般归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并且纳西族有自己的文字:东巴文和哥巴文,其中东巴文创造于一千多年前,是今天世界上唯一仍被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与彝族的多才多艺不同,纳西族更偏重于教育,其族人文明程度高,信息化程度高。男女不娶不嫁,实行走婚,这种独特的婚俗,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探究其中的秘密。相对而言,彝族的婚俗则是奇特而有趣,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可再“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搏斗等传统婚俗。饮食方面,彝族与纳西族都习惯于日食三餐,主要以杂粮面、米为主食,肉食以猪肉为主。荞粑、面糊酸菜肉、白水煮乳猪均是彝族的风味菜式;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则是纳西族的典型食品。
二、彝族与纳西族的宗教文化
彝族和纳西族的原始信仰都起源于本民族的原始崇拜,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岩石等,同时崇拜祖先,以灵魂不死观念、鬼神观念等为信仰基础。在彝族中,“毕摩”即过去人们常称的巫师或祭师,被奉为“尊者”和“长老”,他们掌握古彝文和彝文经典,专司宗教和巫术的活动,能在各种祭祀场合中作法术、诵经典。而纳西族信仰东巴教,东巴掌握原始象形文字和东巴文,并主持民间各种祭祀仪式,在各种仪式中诵读经典。从宗教职能上看,毕摩、东巴属于同类人物。他们既是主持祭祀仪式的巫师,是沟通人神两界的中介,同时又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在社会中都享有特殊的地位,因而二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从文化现象的角度看,毕摩和东巴都具有很强的文化职能。他们掌握本民族文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一个具有权威的毕摩,须具备宗教、经籍、历史、地理、及星占、医学病理、民间口传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历史上,毕摩规范了彝族文字,规范了部分民间习俗,编撰了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同时在彝文经籍插图、绘画创作等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样,东巴是纳西社会学识渊博的人,在纳西人的社会生活中的起着表率作用。他们熟谙东巴教的各类典籍、礼仪、风俗、生活及制度等,具有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还包括音乐、舞蹈、捏塑等技能。除以上毕摩与东巴的诸多相通之处外,另一方面,二者的社会职能也有所差异。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作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原始宗教组织者和主持者的东巴,除履行其特有的宗教职能外,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不脱产的宗教活动者。而毕摩是由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首领演变而来的,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是脱产的宗教主持者,是专职毕摩。在进行祭祀等活动时要得丰厚的报酬,因而在彝族社会中经济地位较高。
三、彝族与纳西族的服饰文化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的服装差异大,服饰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下著百褶长裙,裙的下面镶有多层色布。滇中、真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以多颗银泡镶绣而成,华贵美观,戴在头上就仿佛像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上衣和多褶宽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而纳西族男子服饰与汉族相似,女子的服饰因地区而异,丽江纳西族妇女穿长过膝、宽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披羊皮披肩。每逢节日,纳西族妇女都要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和披上她们最喜爱的服饰—披星戴月。它象征这纳西妇女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既有装饰作用,又可以当垫肩,非常实用。
彝族与纳西族两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民族均属藏缅语族羌语支,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原始族群不断融合而形成的,共同的历史源头和密切的文化联系,使彝族与纳西族有着诸多共同点和相似性。同时,又分别蕴涵了本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有的民族气质。在如今民族大融合的社会里,我们既要保留各民族的自身特色,又要互相学习民族间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民族间的发展。
参考文献:
[l]王薇.彝族“毕摩”与纳西族“东巴”的比较研究[J].贵州:贵州民族研究,2005.25(6)
[2]杨寿川.云南特色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17-421.
[3]刘石赞,罗科勇.东巴艺术的艺术特点及传承[J].北京:大众文艺,2010
[4]杨福泉.论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传人的培养[J].云南: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摘要:云南这片神奇的红土高原聚居着26个民族,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经过长期发展,各民族在各方面行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彝族与纳西族在其民族起源与发展上有着共同的历史源头和文化联系,在艺术形象、语言和结构、民族审美观念等艺术特色方面既有趋同性和相似性,又有民族差异性。本文主要通过对二者的民族艺术特色比较,并探究二者同异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动因,更好的了解少数民族特色。
关键词:彝族 纳西族 艺术特色
彝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而纳西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民族,都是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民族。历史上,纳西族与彝族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明代丽江木氏土司曾多次与各地氏族土司联姻,而明清时期迁居小凉山的彝族,也是通过与纳西、普米等周边民族的和睦相处,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由于两个民族历史上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友好交往,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分别从民族特色、宗教信仰、服饰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两个民族间的差异性。
一、彝族与纳西族的民族特色
彝族人世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他们能歌善舞,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葫芦笙、马布、巴乌等都是其独有乐器。彝族的舞蹈也颇具特色,如“跳歌”、“跳乐”、“打歌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表现丰收快乐,耕牧的勤劳,爱情的追求……由于彝族内部差异很大,因此彝语可以分为6个方言,二十多个土语,而纳西族的语言—纳西语,一般归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并且纳西族有自己的文字:东巴文和哥巴文,其中东巴文创造于一千多年前,是今天世界上唯一仍被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与彝族的多才多艺不同,纳西族更偏重于教育,其族人文明程度高,信息化程度高。男女不娶不嫁,实行走婚,这种独特的婚俗,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探究其中的秘密。相对而言,彝族的婚俗则是奇特而有趣,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可再“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搏斗等传统婚俗。饮食方面,彝族与纳西族都习惯于日食三餐,主要以杂粮面、米为主食,肉食以猪肉为主。荞粑、面糊酸菜肉、白水煮乳猪均是彝族的风味菜式;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则是纳西族的典型食品。
二、彝族与纳西族的宗教文化
彝族和纳西族的原始信仰都起源于本民族的原始崇拜,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岩石等,同时崇拜祖先,以灵魂不死观念、鬼神观念等为信仰基础。在彝族中,“毕摩”即过去人们常称的巫师或祭师,被奉为“尊者”和“长老”,他们掌握古彝文和彝文经典,专司宗教和巫术的活动,能在各种祭祀场合中作法术、诵经典。而纳西族信仰东巴教,东巴掌握原始象形文字和东巴文,并主持民间各种祭祀仪式,在各种仪式中诵读经典。从宗教职能上看,毕摩、东巴属于同类人物。他们既是主持祭祀仪式的巫师,是沟通人神两界的中介,同时又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在社会中都享有特殊的地位,因而二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从文化现象的角度看,毕摩和东巴都具有很强的文化职能。他们掌握本民族文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一个具有权威的毕摩,须具备宗教、经籍、历史、地理、及星占、医学病理、民间口传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历史上,毕摩规范了彝族文字,规范了部分民间习俗,编撰了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同时在彝文经籍插图、绘画创作等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样,东巴是纳西社会学识渊博的人,在纳西人的社会生活中的起着表率作用。他们熟谙东巴教的各类典籍、礼仪、风俗、生活及制度等,具有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还包括音乐、舞蹈、捏塑等技能。除以上毕摩与东巴的诸多相通之处外,另一方面,二者的社会职能也有所差异。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作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原始宗教组织者和主持者的东巴,除履行其特有的宗教职能外,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不脱产的宗教活动者。而毕摩是由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首领演变而来的,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是脱产的宗教主持者,是专职毕摩。在进行祭祀等活动时要得丰厚的报酬,因而在彝族社会中经济地位较高。
三、彝族与纳西族的服饰文化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的服装差异大,服饰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下著百褶长裙,裙的下面镶有多层色布。滇中、真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以多颗银泡镶绣而成,华贵美观,戴在头上就仿佛像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上衣和多褶宽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而纳西族男子服饰与汉族相似,女子的服饰因地区而异,丽江纳西族妇女穿长过膝、宽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披羊皮披肩。每逢节日,纳西族妇女都要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和披上她们最喜爱的服饰—披星戴月。它象征这纳西妇女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既有装饰作用,又可以当垫肩,非常实用。
彝族与纳西族两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民族均属藏缅语族羌语支,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原始族群不断融合而形成的,共同的历史源头和密切的文化联系,使彝族与纳西族有着诸多共同点和相似性。同时,又分别蕴涵了本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有的民族气质。在如今民族大融合的社会里,我们既要保留各民族的自身特色,又要互相学习民族间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民族间的发展。
参考文献:
[l]王薇.彝族“毕摩”与纳西族“东巴”的比较研究[J].贵州:贵州民族研究,2005.25(6)
[2]杨寿川.云南特色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17-421.
[3]刘石赞,罗科勇.东巴艺术的艺术特点及传承[J].北京:大众文艺,2010
[4]杨福泉.论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传人的培养[J].云南: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