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

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

鼎城区花船庙小学综合教研组

第一部分:课程标准

范围: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主要考查课程性质、课程特点、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结构框架)、课程目标。

一、填空题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 儿童的生活 )为基础,课程的目标是培养( 品德良好 )、( 乐于探究 )、( 热爱生活 )的儿童。

2.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是( 活动型 ),课程的类型是( 综合课程 )。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最基本的特征表现为( 生活性 )、( 开放性 )、( 活动性 )。

4. 品德与生活课程要为学生打好“两个基础”,一方面是要从( 生存能力 )上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从( 健全的人格 )上打好基础。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主体多样性)、(角度多样性)、(尺度多样性)三个方面。

6.(发展),是学生最大的权利。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既体现了教育的本性,又表现了对学生权利的尊重。

7.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儿童的权利),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

8. “儿童与社会”这条轴线的核心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帮助儿童形成(个人不能脱离群体)的观念,另一方面要树立(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观念。

9.(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10. 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是一个结构体,分目标是由(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层面整合。

11. 品德与生活课程教材编写的原则有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活动性原则)。

12.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人格”,是指(做人的起码资格)。所谓“健全的人格”是指儿童应当具备(良好而健全的做人品质)。

二、选择题

1. 国家课程标准是( A )、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A.教材编写 B.教学设计 C.教学质量 D.教材选定

2.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C )和其他的实践活动。

A.参观 B. 调查 C. 游戏 D. 课堂学习

3. 作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的组织与实施都以学生的( B )为主。

A.家庭生活 B.主体活动 C.主观意志 D.直接参与

4.( C )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

A.课程目标 B.课程理念 C.内容标准 D.实施建议

5.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中具体的依据是( A )。

A.内容标准 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 D.课程理念

6.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课程的( B )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A.活动性 B.综合化 C.学科化 D.实践性

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文化教育、( B )等教育领域有机地整合成一门包容性更强的综合课程。

A.家庭教育 B.科学教育 C.实践教育 D.心理教育

8.《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标准中 ,( D ) 内容是最能体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要求。

A.健康、安全地生活 B.愉快、积极地生活 C.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D.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三、简答题:

1.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具体表现在哪四个方面?

答案:(1)课程实施的开放性、(2)课程内容的开放性、(3)教学时空的开放性、

(4)课程评价的开放性。

2. 构成本课程基本框架的“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分别是什么?

答案:“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的生活”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3. 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①借助评价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

②借助评价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③借助评价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

4. 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有什么特点?

答案: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有以下三大特点:过程化、评价多样化、重视质性评价。

5.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案:品德与生活课程主要应树立四大理念:

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6.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要为学生打好“两个基础”,一方面要从生存能力上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从健全的人格上打好基础。

7、本课程坚持以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按照当今中国社会道德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要求,以三个“学会”和“五爱”为基本内容,对儿童实施人格的奠基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三个“学会”和“五爱”分别是什么?

答案:三个学会: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

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8. 尊重儿童的权利有哪些要求?

答案:品德与生活课程应把儿童身上失落的种种权利还给儿童。①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②享受愉快生活的权利。③享受有尊严生活的权利。

9. 怎样把握“情感与态度”层面目标的要点?

答案:“情感与态度”目标,共含三个目标因子,现分述如下:

①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主要是陶冶爱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②“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③“自信、诚实、求上进”(——强调要发展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10. 怎样把握“行为与习惯”层面目标的要点?

答案:“行为与习惯”目标,共含四个目标因子,现分述如下:

①“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是从健康、安全地生活和提高生存能力着眼

提出的要求。学生要做到按时作息,做事用心;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知道初步的健康知识,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等。)

②“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是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并从遵守社会规范方面提出的要求。学生要懂礼貌,守秩序,讲文明;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能遵守交通规则和学校纪律。)

③“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是指重视学生积极交往的行为和参与活动的行为。对学生的要求有:喜欢和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的成果等。)

④“保护环境,爱惜资源”(是基于可持续发展并从社会公德方面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懂得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用实际行动保护和美化环境;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

11. 怎样把握“知识与技能”层面目标的要点?

答案:品德与生活课程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包括三个目标因子,现分述如下: ①“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从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包括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健康常识,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懂得卫生保健设施的作用等,其水平属于二级“理解”;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劳动技能,包括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会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具有能进行简单整理和应用的技能,其水平分别属于二级“独立操作”和三级“迁移”。)

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自然常识包括了解有关动植物的知识,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社会常识包括能识别常见的安全和交通标志,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以及与生活关系密切的环保知识等。)

③“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包括认识国旗、国徽、国歌和人民英雄,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自然资源等。)

12. 怎样把握“过程与方法”层面目标的要点?

答案:“过程与方法”目标包含两个目标因子:

一是体验性因子,即“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二是方法性因子,即“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具体地说,就是能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能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

四、 论述题:

1. 怎样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

参考答案: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根本性质所确定的。总目标是一个结构体,具体包含以下三个维度。

①“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维度

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儿童是本课程追求的基本目标之

一。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课程应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的矛盾和冲突中,善于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品德与生活课程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旨在使学生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

②“乐于探究”维度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知识更新的速度增快。如果仅从占有知识的数量方面去追求,无论多么努力,所能获取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要想在信息时代的潮头上“冲浪”,关键是要学会学习,具有主动获取新知识的真本领。“乐于探究”的价值正好在这一方面凸现出来。品德与生活课程把“乐于探究”作为课程总目标的一个构成要素,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他们从小就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勤于动手、动脑,养成探究的习惯和学习探究的方法,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快乐。

③“热爱生活”维度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生活世界由人的活动展开,人在活动中舒展自己的生命,体验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生活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的儿童,实质上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从小懂得珍爱生命,积极、愉快地生活,有应付挑战的勇气,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

上述“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三个维度,整合成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它体现了旨在促进儿童人格整体发展的时代要求。

2. 童年是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童年是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主要表现以下四方面:

其一,小学低年级学生,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在同自己的小伙伴、同成人的

交往中,会认识和了解与自己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养成相应的道德习惯。

其二,小学阶段的儿童,正是智慧潜力逐步显现并迅速发展的时期,童年生活本身蕴藏着启迪儿童智慧的价值。

其三,小学阶段的儿童,正是个性倾向开始显露的时期,教师要善于发现、保护、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之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其四,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童年生活本身就具有陶冶学生身心健康的价值。

3. 怎样理解“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的理念?

参考答案:这一理念包括两层意思,即儿童只有在真实生活中才能获得发展;重视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才能实现课程的价值追求。

①儿童在真实生活中获得发展

人的生活世界是直观的、具体的,因而也是丰富的。德国杰出的思想家胡塞尔指出:“只有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满足人在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发展的需要。

基于这种考虑,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

②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

首先,只有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课程才会为儿童所喜欢、所需要,这样的课程才会对儿童有意义。其次,课程只有重视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才会融为一体,课程教育才会变得可感、可融,学生置身其中的认识、体验、感受、感悟才是真实的。依据这种真实的感受和感悟,学生才能建构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4. 为什么要重视“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参考答案:一是根据行为习惯养成最佳期的理论。许多教育家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儿童处在行为发展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迫切需要与外部世界发生更多的联系,只要提供一定的条件和机会,某种行为能力和良好的习惯就能得到有效地培养。真可谓是:“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二是培养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具有重要价值。众所周知,儿童的道德水平是以道德行为作为标志的。让学生养成讲文明、守纪律、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的行为和习惯,是学生学习做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理想情操的起点。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他一语道破地说:“教育是什么?只要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乌申斯基阐明了培养习惯的价值:“良好的习惯乃是人

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5. 为什么既不能以知识与技能为中心建构课程目标,又不能忽视知识与技能的价值?

参考答案: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知识是人类在经验基础上的系统概括;而技能则是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方式。尽管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生活为基础,不刻意追求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学习,但这决不意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对学生是可有可无的事。

②事实上,任何课程都不可能脱离知识,世上也从没有无知识、无技能的课程。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程而言,学生需要在现实生活的亲历中,汲取、积累、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相关知识、经验和技能。

因此,本课程一方面摒弃把知识与技能作为惟一目标或核心目标的建构模式;另一方面又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价值,并将其作为目标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6. 为什么要把“情感与态度”列入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分目标?

参考答案: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分目标,将“情感与态度”列在首位,可见其价值非同一般。

1、课程教学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因素和情感、态度因素相统一的过程。两者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交互作用。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课程学习任务就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感、态度因素的参与,课程学习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以往的课程实施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因素,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圈定在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从而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从传统课程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必须给予情感、态度以应有的地位。积极的情感、态度给学习提供动力,为课程实施营造保障机制,具有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生活、孕育审美愉悦体验的作用。而且,情感、态度本身就是良好品德建构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2、重视情感、态度,还因为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而且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而且指乐观的生活态度、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与他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理所当然地要把情感、态度列为课程分目标的首位。

7、新课程对教师的定位是什么?

参考答案: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改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①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帮助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指导者,也就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

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成长。作为帮助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了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途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的东西的个人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总之,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达到最充分、最理想发展的学习条件,并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方向和道路。

②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待。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表述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和学生一起去分享他们的情感和想法。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而应把学生尊为“主人”。教师要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那种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要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这样,课程就变成了一种互动的过程,教学就真正成了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③由仲裁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人的成长和学习,需要有一个有利于他成长的学习环境。把人的潜在能力转变为现实能力,需要有一个激发潜能的良好育人环境。教师为学生营造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宽松。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标新立异:第二是开放。要打破当前学校中普遍存在的封闭格局,实行开放教学;第三是安全。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抚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第二部分:学科专业知识、技能

范围:一是学科专业技能,如实施方式、主题活动设计、简单的科学小实验操作等;二是学科基本知识,包括学科教学中有关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和有关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

识。

一、填空题

1. 引导学生欣赏,必须贯彻(体验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愉悦性原则)。

2. 讲故事目的是让儿童通过故事(激发情感)、(领悟道理)。故事要有(趣味性)和(通俗性)。

3.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儿童作品分析)等。

4. 教师为学生营造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具有(宽松)、(开放)、(安全)三个特征。

5. 质性评价是指采用(定性)的方法,作出(价值判断),进行定性描述。

6. 搜集资料的方式有(文献搜集)、(网络搜集)、(电话搜集)等。

7. (黄帝)和(炎帝)是传说中的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们生活的时代距今约有四五千年。

二、判断题

1. 活动形式越新奇、气氛越热闹,教育效果就越好。(× )

2. “热爱生活”主要是培养儿童的生活情趣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体验生命的价值,懂得珍爱生命。 (√)

3.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4. 成长资料袋评价是课程评价过程化的典型体现。(√)

5. 荷花和月季是北京的市花,国槐和侧柏是北京的市树。(× )

6.人类的首次登月是:1969年,两名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

三、选择题

(一)单选题:

1. 质性评价的典型代表就是采用( D )进行评价。

A. 观察 B. 访谈 C. 问卷 D. 成长资料袋评价

2. 教师组织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 A ) 服务。

A.教学目标 B.教学重点 C.教学难点 D.教学关键

3. 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课堂不仅需要预设,更要重视( D ) 。

A.教学效果 B.教学过程 C.评价 D.生成

4. ( B )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

A. 欣赏 B.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C. 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D.教学游戏

5. ( C ) 包括儿童自己动脑动手的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等活动,适用于开展科学探究学习、发展情趣和操作技能、学习实际的劳动本领等方面的活动。

A. 欣赏 B.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C. 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D.教学游戏

6. ( D ) 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

A. 欣赏 B.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C. 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D.教学游戏

7. ( A ) 是一种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

A. 欣赏 B.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C. 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D.教学游戏

(二)多选题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包括 ( BCD)方面。

A. 有应付挑战的勇气 B.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C.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 D.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愉快、积极地生活”包括( ABD) 方面。

A. 愉快、开朗 B.有应付挑战的勇气 C.诚实友爱 D.积极向上

3.《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包括 (AC)方面。

A. 诚实友爱 遵守社会规范 B.有应付挑战的勇气

C.爱家乡、爱祖国 D.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4.《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包括: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和(AC D) 方面。

A. 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 B.有应付挑战的勇气

C.动手、动脑 D.获得知识、积累经验

5. 作为教学活动的讲故事可有多种形式,如 (ABC) 。

A.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个或几个故事 B.把讲故事与角色表演相结合 C.举行“故事大王”演讲会

四、简答题

1、练习有哪些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

一是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掌握有关练习的基本知识。(只有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要练习,要达到怎样的要求,才可能有较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是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教师要通过讲解、示范,使学生理解正确的练习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练习。只有练习方法多样化,才能引起学生练习的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养成习惯。)

三是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练习。(教师要按照详细的计划,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儿童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从模仿性练习到独立性练习,再到创造性练习。)

2、儿童的道德教育应当怎样植根于生活?

参考答案:人的品德在生活中形成,道德教育要植根于生活,要具体做到:

(1)道德教育的内容:要由书面材料转向儿童生活中的问题,要联系和贴近儿童的生活。

(2)道德教育的形式:要由“说教”转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尽可能营造生活的氛围。

(3)道德教育的空间:要由封闭的教室扩展到学校、家庭、社区等儿童生活的各个空间。

(4)道德教育的语言:要由枯燥乏味的论说式语言,转变为渗透着强烈的情感,具有生活和时代气息的生活式语言,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指出的,能让学生“用语言思考生活”。

3、教师在运用观察这一方法收集评价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教师在运用观察这一方法收集评价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观察要有针对性。(教师在观察之前,要确定观察的对象和观察的内容。)

②做好观察记录。(记录观察结果的方式很多:一是文字记录,二是填写观察记录表,三是利用媒体,留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音像记录。)

③分析观察信息。(在分析观察信息时,教师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一是学生表现与活动场景的关系。学生的行为总是受自然、人为等场景的影响的。这种场景会使学生的主观意识产生种种变化,而意识的变化直接导致学生行为的变化。二是注意学生客观表现与教师主观判断的关系。教师要尽量客观地分析学生的表现。)

4. 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哪些?

答案: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主要有下列11种:

⑴讨论 ⑵资料调查 ⑶现场调查 ⑷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⑸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⑹教学游戏 ⑺参观访问 ⑻欣赏 ⑼练习 ⑽讲故事 ⑾讲授

5、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参考答案:三册教参13页。

6、简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来历、含义及相关活动。

参考答案:一册教参63页、二册教参93-95页

7、国旗、国徽的图案和含义。

参考答案:三册教参17页。

8、掌握一些国家的国花。如:

荷兰(郁金香) 巴西(毛蟹爪兰) 奥地利(火绒草又称雪绒花)

俄罗斯(向日葵) 墨西哥(仙人掌)日本(樱花)

答案:四册教参95—97页

9、常见的交通标志、安全标志及其含义

10、什么是毛细现象?生活中对毛细现象的运用有哪些?

答案参考:四册教参107页

11、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影子为什么有长有短?

参考答案:四册教参101页

影子的产生:是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线这一科学原理。光线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而形成的较暗区域,形成的投影就是我们常说的影子。(这里说的光是可见光线)。

12、简述减少垃圾污染的方法。

参考答案:教参121页(三册)

13、把一张纸放在嘴唇下面,然后吹气,下垂的纸就会向上飘起来,这是为什么?请写出这种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参考答案:纸飘起来是由于吹气使上方的空气流动起来,空气流动的快,压力小;纸下方的空气相对流动慢,压力大。因此,就把纸托起来了。

五、论述题

1、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应注意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应注意:

①利用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兴趣中得到熏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空洞说教很难引起学生的探究情趣和对高尚人生目标的追求热情。教师要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引起学生“学习做人,学习共同生活,学习生存,学习做事”的兴趣。利用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活动让学生产生了解周围环境和世界发展变化的欲望;利用情景模拟和角色表演使学生获得体验,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向他人学习的欲望;利用操作性、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掌握知识的兴趣;利用游戏体验集体生活中的乐趣;利用欣赏、讲故事来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人性的美,并从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

②利用活动资源的丰富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就目前而言,教育资源大致

可分为以下几种:①校内教育资源,如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及各类教育设施和实验基地等;②校外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广泛而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③现代信息资源,如校内信息资源、校外计算机网络资源等。丰富的资源是课程的坚强后盾,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实践性活动的指导,锻炼学生的意志和能力。就学校生活来说,可以通过一个为同学服务的小岗位,诸如图书管理员、校园卫生监督员等,体验在这个岗位上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也锻炼自己为他人服务的能力。

③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在连续性活动中逐渐成长。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以及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有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学活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的同时,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2、对于饲养、栽培等活动一般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请结合具体课例说明如何组织开展活动?

参考答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制定计划。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让学生经历制订活动计划的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内容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方案。

第二,进行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执行自己参与设计的实验计划。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并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鼓励。

第三,评价与交流。学生通过实验必然会得出各自的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最终得出结论,悟出道理。

3、成长资料袋评价的优点在哪里?怎样实施?

参考答案:优点:成长资料袋评价法能提供相对“真实”的信息和证据,能提供丰富多彩的评价材料,能开放地、多层次地、全面地评价学生,能够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具有个性和针对性;能够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

实施:

⑴成长资料袋的内容。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成长资料袋里主要有以下内容: ①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让学生收集自己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如把实验报告、小制作、优秀作业等存入资料袋中。同时,也可以附上学生对这些作品、成果的总结和反思。

②活动记录。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教育寓于活动之中。这些就是记录学生成长的最好资料,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情况。

如学生实验情况记录单、调查活动记录卡等。

③学生的心得体会。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记下来装入成长资料袋。

④学生表现记录。这些记录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勾起美好的回忆,体验实践的快乐。有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荣誉、奖证等可以装入成长资料袋。

⑵成长资料袋的形成

学生的成长资料袋内容多,范围广。一般来说,成长资料袋可以是一个档案袋,也可以是活动记录册,还可以是相册、影集等。如条件许可,可以设置袋中袋,即将成长资料袋设计成多个小袋,分门别类地装入各类资料。如优秀作业小袋、观察记录小袋、调查记录小袋等。有时可以将那些原始材料归类存档,在资料袋里只放进档案目录就行了。

⑶成长资料袋的评议

成长资料袋评价是质性评价,重在看学生成长过程的表现,促进学生积累经验,激发情趣。因而,教师和学生的评议以鼓励为主,评议的形式有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参与等。其中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学生自评要有小结,学生互评要有记录;师生互评、家长参与等要有结论。

4、请结合您的教学谈谈教师应如何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

参考答案: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策略:

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范例

教材中的活动范例是编者精心筛选的,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教师要准确领会编者的意图,正确把握其内容实质,分析前后活动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活动范例的育人功能。同时,也要注意创造性地使用范例,要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把社会中的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新问题和现象吸纳进去。

学校和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材料。当地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突出成果,家乡建设中涌现的模范人物,舍己救人的英雄,科技小制作中获奖的小学生,家乡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等,根据课程要求,均可纳入到乡土材料中。

②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

教师要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媒体资源,做到心中有数,需要用时能及时借阅、点出、调用。要充分发挥资源的价值,促进儿童之间、班级、年级和校际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

勤于动脑,善于在课程实施中,敏感地捕捉和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

的发现、体验,并作为活动的资源,以促成课程意义的生成。

5、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①什么是品德?

参考答案:品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②举例说明儿童的品德是在生活中形成的。

6、请简述一种常用的教学形式并用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各种教学形式在课程标准的12—14页。

7、垃圾的主要来源是什么?请结合您生活的环境说说垃圾对哪些方面有污染和危害?

参考答案:垃圾的主要来源:工业生产、生活垃圾、医疗垃圾

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对水环境的污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侵蚀土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对经济发展的危害

教参三册121-124页

8、春天容易流行一些传染病,你知道如何预防传染病吗?

答案参考:传染病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主要是增强体质、切断传染途径和适当使用药物。

①养成卫生习惯。认真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外出归来要洗手,数过钱后要洗手,吃饭和吃零食前要洗手,便后要洗手,接触直接入口的食品前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品和变质食品。不随地吐痰。

②增强体质。保证饮食营养全面,防止偏食和暴饮暴食。按时作息,劳逸结合。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肌体的抵抗力。

③做好预防,搞好卫生。搞好室内卫生,消灭病媒虫害。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垃圾。在急性传染病流行期间和某些传染病多发季节,应做好室内消毒,室内通风。

④切断传染途径。早期发现病人及带菌者,尽快隔离治疗。被病人污染及使用过的物品要进行彻底消毒。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9、碘酒有什么特性?对于这个特性的认识如果给学生做小实验演示,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对于这个活动如何操作,请写出活动设计。

10、案例分析

案例:

一位教师在执教《节约用水》一课时,讲到我国是一个缺水少电的国家,他以“小

水滴在说”为学生出示了图文并茂的资料,让学生读资料,4人小组讨论。(读资料和讨论时间不到2分钟)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展开了对话。

师:你们看完了小水滴的话,又懂得了水的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如果把地球上所有的水装在一个水桶里,可以供人们使用的水只有半勺水。

生:地球上的海水比较多,淡水却很少。

生:我国也是个缺水的国家,北京也是一个缺水的城市。

(多媒体展示图片“黄河”)

师:这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它养育了黄河两岸的炎黄子孙,可如今,这条河已经有不少地方断流了。由于缺水,农民伯伯的耕地在减少,土地干裂,庄稼无法生长,看到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们应节约用水,如果没有水,人类将无法生活。

生:我们再不珍惜水,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

生:老师,缺水的地方应该节约用水。可是,我们北京有密云水库供水,打开自来水就有水,并不缺水。再说,我一个人也节约不了多少水。

师:一个人虽然节约不了多少水,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浪费吗?

生(齐):不可以。

师接着让学生说说平时浪费水的一些现象和应当如何去节约用水。

①请分析这个教学片段。

②结合案例谈谈教师如何成为学生好的对话伙伴?对这个活动案例进行再设计。 参考答案:

②一、创设情境,营造对话氛围

二、巧设话题,引导对话内容

三、去伪存真,引导对话方向

六、活动设计:

要求:①活动目的明确;

②活动步骤合理具体;

③活动内容丰富并关注学生;

④活动形式新颖多样。

活动主题:

1. 奇妙的气

(四册 三单元神奇的大自然 主题四发现有趣的变化)

2. 水柱爬高

(四册 三单元神奇的大自然 主题四发现有趣的变化)

3. 安全防护

(二册 四单元愉快的夏天 主题四健康过夏天)

4.、注意节约不浪费

(三册 四单元爱清洁 保环境 主题三节约水和电)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与教学论方面的内容

范围:学科化问题,包括教育心理、教学论和学科教学论三个方面。

一、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起学生的学习行为、维持以产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也就是说,无论是学生产生某种学习行为,还是调整、维持或停止某种学习行为,都是学习动机作用的结果。

2、自信心:自信心指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一定目的和愿望的心理状态。它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能激励一个人有决心去克服困难,达到自己的目标。

3、诚实:指言论行为跟内心思想一致,不虚假、真的、实实在在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4、乐观:乐观是指心胸开阔,不怕困难和挫折,对事业和前途抱有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

二、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气氛的创建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积极地了解、控制好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为此,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⑴创设教学的问题情境。用疑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和解决问题。

⑵保留问题解决的空间。给学生的学习创设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猜想,引起学生之间的讨论、争论,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深思、领悟、联想等。教师和书本不是绝对的权威,也不是解决问题唯一的方法和答案。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师生平等、信任、尊重的心理关系,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知识共建、共同成长的过程。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不仅增进了交往,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相互的作用也会促进智慧火花的碰撞,有助于多角度地理解知识。

⑶指导有学习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不同情况,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在学生面对失败时,教师也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当学生遇

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指导、点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⑷鼓励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当学生获得了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过程的收获和成功的喜悦,避免简单地以成绩和结论来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产生快乐感、满足感,给学生轻松、自由、坦诚、自豪的积极情感体验。

请你结合教学中的具体案例就上面四个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谈谈你是如何进行课堂心理气氛的创建的。

三、简答

⑴社会规范的学习需要经历哪些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怎样不同的表现?

参考答案:社会规范学习就是把“别人的规则”变成“自己的规则”,它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过程,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服从 2.认同 3.内化。

1.服从 服从是个体按照社会规范行事,它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人对规范的必要性和根据并无充分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但迫于情境压力、群体舆论、规范约束,或为获取报偿、回避惩罚,于是在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行为。(服从是规范学习的低层次水平,个体是迫于权威或情境的压力才遵守规范,最不稳定,一旦外部监控和压力消失,相应的规范行为就可能发生变化。服从虽然水平低,但却是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阶段。在反复的实践后,对规范本身的尊重逐步建立起来,并逐渐取代原本起作用的对外部压力的服从。儿童社会规范的学习同样必须经历服从的阶段。在儿童进入小学的最初几年,通过严格的纪律约束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的重点,这就是小学教育中常提到的“养成教育”。这一年龄的儿童尚不能对行为规范有足够的认识和体验,因此从服从开始是合理的、必然的。)

⑵认同 认同是个体自觉自愿地在思想上、情感上、行为上接受榜样所代表的社会规范的影响。此时,个体行为不再简单依赖于外部压力而有了某种自觉的色彩。只是这种认同有时未必能产生足够强大的力量来抵制个人利益的诱惑。(例如骑车人经过评估认为这次闯红灯不会对任何人产生干扰,他可能不会再等下去,而且不会因此产生内心的不安。认同是随着对榜样的敬慕发生的,因为仰慕榜样而接受榜样行为所代表的社会规范。在儿童社会规范的学习中,一个值得仰慕的榜样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⑶内化 内化是社会规范学习的最高阶段。学习者对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有深刻的理解,使之成为自己的信念,并和自己原有的态度体系融为一体。这时,“别人的规则”真正成为“自己的规则”,学习者的行动是由自己的价值信念所驱动,并在行动中体验到自我满足感。

2、小学儿童社会规范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⑴认识与行为不同步

儿童社会规范学习中同时存在两种倾向,年龄较小的儿童常见的是行为先于认识。他们可以很好地遵守某种规范,但对规范的认识却很肤浅。在年龄稍大的儿童身上我们有时会看到另一种相反的倾向:认识先于行为。一些中、高年级儿童可以很圆满地回答某个道德认识问题,但这一认识可以和他生活中的真实行为完全没有关系。

⑵从外部控制到内部控制

与儿童的社会规范学习从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相对应,儿童道德行为的控制明显表现出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过渡的特点。小学低、中年级儿童的道德行为一般是在父母、教师的要求下或仿效他人而实现的,主要靠外力的监督调节,很少出自内心的自觉需要。到了高年级,儿童逐渐有了自己内在的道德需要,内部控制开始起作用。

⑶从接受教育到自我教育

当儿童的社会规范学习进入认同和内化阶段后,儿童的自我教育就有了可能。儿童的自我教育可以巩固已经认同或内化的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使儿童形成自我发展的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技能。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创造条件让儿童在自我教育中成长。

四、《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提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1、什么是体验?

参考答案:体验,指学习者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融入自身的经验,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是影响学习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活动。

2、常见的体验学习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常见的体验学习方法有“情景模拟”、“参观调查”、“角色扮演”、“实验制作”、“实践亲历”等。

3、简述体验学习的实施策略

参考答案:⑴情境设计要得当,要有真实性。

情境设计要得当,要有真实性,才能确实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效果,并能从中获得感悟。因此,情境或活动是体验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步骤,情境和活动创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体验的获得。

有效的创设情境或活动的行动策略:

①面向学生生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为依据。

②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自己对观点有深入的感悟。

③目的性要强,情境、活动能有所悟、有所启发。

⑵体验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

进行体验时,教师要在行动、情感、认识等方面有得当的引导,要把学生从物镜引入情境、心境、意境,使感悟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提升。

有效地引导分析、研究的行动策略:

①教师要明确情境或活动的设计目的,这样才能引导到位。

②要关注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或活动中参与或亲历的反映,及时导向。

③要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空间,让学生体味、感悟。

⑶加强反思,引导领悟

体验是学习过程,反思就是深入学习过程,是提升认识的高级阶段。反思是体验后的感悟过程,反思、感悟,才能使静态的经历感受、心灵体验,被激活、被催化,使其与所学的内容产生广泛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意义建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反思的引导。

①精心设计引导性问题,启发学生反思、梳理所获得的直接感受,激活他们原有的经验,深化认识,并获得新的意义建构。

②关注和捕捉生成性的问题或新认识及感受,积极引导互动交流,进一步促进情感和认识的生成。

2012年10月

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

鼎城区花船庙小学综合教研组

第一部分:课程标准

范围: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主要考查课程性质、课程特点、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结构框架)、课程目标。

一、填空题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 儿童的生活 )为基础,课程的目标是培养( 品德良好 )、( 乐于探究 )、( 热爱生活 )的儿童。

2.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是( 活动型 ),课程的类型是( 综合课程 )。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最基本的特征表现为( 生活性 )、( 开放性 )、( 活动性 )。

4. 品德与生活课程要为学生打好“两个基础”,一方面是要从( 生存能力 )上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从( 健全的人格 )上打好基础。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主体多样性)、(角度多样性)、(尺度多样性)三个方面。

6.(发展),是学生最大的权利。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既体现了教育的本性,又表现了对学生权利的尊重。

7.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儿童的权利),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

8. “儿童与社会”这条轴线的核心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帮助儿童形成(个人不能脱离群体)的观念,另一方面要树立(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观念。

9.(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10. 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是一个结构体,分目标是由(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层面整合。

11. 品德与生活课程教材编写的原则有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活动性原则)。

12.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人格”,是指(做人的起码资格)。所谓“健全的人格”是指儿童应当具备(良好而健全的做人品质)。

二、选择题

1. 国家课程标准是( A )、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A.教材编写 B.教学设计 C.教学质量 D.教材选定

2.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C )和其他的实践活动。

A.参观 B. 调查 C. 游戏 D. 课堂学习

3. 作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的组织与实施都以学生的( B )为主。

A.家庭生活 B.主体活动 C.主观意志 D.直接参与

4.( C )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

A.课程目标 B.课程理念 C.内容标准 D.实施建议

5.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中具体的依据是( A )。

A.内容标准 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 D.课程理念

6.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课程的( B )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A.活动性 B.综合化 C.学科化 D.实践性

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文化教育、( B )等教育领域有机地整合成一门包容性更强的综合课程。

A.家庭教育 B.科学教育 C.实践教育 D.心理教育

8.《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标准中 ,( D ) 内容是最能体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要求。

A.健康、安全地生活 B.愉快、积极地生活 C.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D.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三、简答题:

1.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具体表现在哪四个方面?

答案:(1)课程实施的开放性、(2)课程内容的开放性、(3)教学时空的开放性、

(4)课程评价的开放性。

2. 构成本课程基本框架的“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分别是什么?

答案:“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的生活”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3. 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①借助评价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

②借助评价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③借助评价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

4. 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有什么特点?

答案: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有以下三大特点:过程化、评价多样化、重视质性评价。

5.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案:品德与生活课程主要应树立四大理念:

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6.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要为学生打好“两个基础”,一方面要从生存能力上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从健全的人格上打好基础。

7、本课程坚持以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按照当今中国社会道德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要求,以三个“学会”和“五爱”为基本内容,对儿童实施人格的奠基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三个“学会”和“五爱”分别是什么?

答案:三个学会: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

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8. 尊重儿童的权利有哪些要求?

答案:品德与生活课程应把儿童身上失落的种种权利还给儿童。①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②享受愉快生活的权利。③享受有尊严生活的权利。

9. 怎样把握“情感与态度”层面目标的要点?

答案:“情感与态度”目标,共含三个目标因子,现分述如下:

①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主要是陶冶爱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②“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③“自信、诚实、求上进”(——强调要发展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10. 怎样把握“行为与习惯”层面目标的要点?

答案:“行为与习惯”目标,共含四个目标因子,现分述如下:

①“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是从健康、安全地生活和提高生存能力着眼

提出的要求。学生要做到按时作息,做事用心;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知道初步的健康知识,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等。)

②“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是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并从遵守社会规范方面提出的要求。学生要懂礼貌,守秩序,讲文明;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能遵守交通规则和学校纪律。)

③“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是指重视学生积极交往的行为和参与活动的行为。对学生的要求有:喜欢和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的成果等。)

④“保护环境,爱惜资源”(是基于可持续发展并从社会公德方面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懂得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用实际行动保护和美化环境;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

11. 怎样把握“知识与技能”层面目标的要点?

答案:品德与生活课程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包括三个目标因子,现分述如下: ①“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从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包括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健康常识,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懂得卫生保健设施的作用等,其水平属于二级“理解”;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劳动技能,包括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会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具有能进行简单整理和应用的技能,其水平分别属于二级“独立操作”和三级“迁移”。)

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自然常识包括了解有关动植物的知识,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社会常识包括能识别常见的安全和交通标志,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以及与生活关系密切的环保知识等。)

③“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包括认识国旗、国徽、国歌和人民英雄,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自然资源等。)

12. 怎样把握“过程与方法”层面目标的要点?

答案:“过程与方法”目标包含两个目标因子:

一是体验性因子,即“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二是方法性因子,即“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具体地说,就是能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能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

四、 论述题:

1. 怎样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

参考答案: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根本性质所确定的。总目标是一个结构体,具体包含以下三个维度。

①“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维度

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儿童是本课程追求的基本目标之

一。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课程应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的矛盾和冲突中,善于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品德与生活课程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旨在使学生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

②“乐于探究”维度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知识更新的速度增快。如果仅从占有知识的数量方面去追求,无论多么努力,所能获取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要想在信息时代的潮头上“冲浪”,关键是要学会学习,具有主动获取新知识的真本领。“乐于探究”的价值正好在这一方面凸现出来。品德与生活课程把“乐于探究”作为课程总目标的一个构成要素,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他们从小就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勤于动手、动脑,养成探究的习惯和学习探究的方法,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快乐。

③“热爱生活”维度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生活世界由人的活动展开,人在活动中舒展自己的生命,体验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生活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的儿童,实质上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从小懂得珍爱生命,积极、愉快地生活,有应付挑战的勇气,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

上述“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三个维度,整合成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它体现了旨在促进儿童人格整体发展的时代要求。

2. 童年是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童年是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主要表现以下四方面:

其一,小学低年级学生,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在同自己的小伙伴、同成人的

交往中,会认识和了解与自己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养成相应的道德习惯。

其二,小学阶段的儿童,正是智慧潜力逐步显现并迅速发展的时期,童年生活本身蕴藏着启迪儿童智慧的价值。

其三,小学阶段的儿童,正是个性倾向开始显露的时期,教师要善于发现、保护、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之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其四,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童年生活本身就具有陶冶学生身心健康的价值。

3. 怎样理解“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的理念?

参考答案:这一理念包括两层意思,即儿童只有在真实生活中才能获得发展;重视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才能实现课程的价值追求。

①儿童在真实生活中获得发展

人的生活世界是直观的、具体的,因而也是丰富的。德国杰出的思想家胡塞尔指出:“只有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满足人在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发展的需要。

基于这种考虑,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

②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

首先,只有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课程才会为儿童所喜欢、所需要,这样的课程才会对儿童有意义。其次,课程只有重视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才会融为一体,课程教育才会变得可感、可融,学生置身其中的认识、体验、感受、感悟才是真实的。依据这种真实的感受和感悟,学生才能建构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4. 为什么要重视“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参考答案:一是根据行为习惯养成最佳期的理论。许多教育家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儿童处在行为发展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迫切需要与外部世界发生更多的联系,只要提供一定的条件和机会,某种行为能力和良好的习惯就能得到有效地培养。真可谓是:“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二是培养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具有重要价值。众所周知,儿童的道德水平是以道德行为作为标志的。让学生养成讲文明、守纪律、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的行为和习惯,是学生学习做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理想情操的起点。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他一语道破地说:“教育是什么?只要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乌申斯基阐明了培养习惯的价值:“良好的习惯乃是人

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5. 为什么既不能以知识与技能为中心建构课程目标,又不能忽视知识与技能的价值?

参考答案: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知识是人类在经验基础上的系统概括;而技能则是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方式。尽管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生活为基础,不刻意追求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学习,但这决不意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对学生是可有可无的事。

②事实上,任何课程都不可能脱离知识,世上也从没有无知识、无技能的课程。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程而言,学生需要在现实生活的亲历中,汲取、积累、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相关知识、经验和技能。

因此,本课程一方面摒弃把知识与技能作为惟一目标或核心目标的建构模式;另一方面又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价值,并将其作为目标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6. 为什么要把“情感与态度”列入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分目标?

参考答案: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分目标,将“情感与态度”列在首位,可见其价值非同一般。

1、课程教学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因素和情感、态度因素相统一的过程。两者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交互作用。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课程学习任务就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感、态度因素的参与,课程学习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以往的课程实施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因素,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圈定在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从而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从传统课程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必须给予情感、态度以应有的地位。积极的情感、态度给学习提供动力,为课程实施营造保障机制,具有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生活、孕育审美愉悦体验的作用。而且,情感、态度本身就是良好品德建构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2、重视情感、态度,还因为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而且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而且指乐观的生活态度、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与他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理所当然地要把情感、态度列为课程分目标的首位。

7、新课程对教师的定位是什么?

参考答案: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改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①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帮助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指导者,也就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

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成长。作为帮助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了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途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的东西的个人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总之,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达到最充分、最理想发展的学习条件,并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方向和道路。

②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待。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表述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和学生一起去分享他们的情感和想法。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而应把学生尊为“主人”。教师要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那种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要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这样,课程就变成了一种互动的过程,教学就真正成了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③由仲裁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人的成长和学习,需要有一个有利于他成长的学习环境。把人的潜在能力转变为现实能力,需要有一个激发潜能的良好育人环境。教师为学生营造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宽松。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标新立异:第二是开放。要打破当前学校中普遍存在的封闭格局,实行开放教学;第三是安全。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抚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第二部分:学科专业知识、技能

范围:一是学科专业技能,如实施方式、主题活动设计、简单的科学小实验操作等;二是学科基本知识,包括学科教学中有关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和有关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

识。

一、填空题

1. 引导学生欣赏,必须贯彻(体验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愉悦性原则)。

2. 讲故事目的是让儿童通过故事(激发情感)、(领悟道理)。故事要有(趣味性)和(通俗性)。

3.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儿童作品分析)等。

4. 教师为学生营造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具有(宽松)、(开放)、(安全)三个特征。

5. 质性评价是指采用(定性)的方法,作出(价值判断),进行定性描述。

6. 搜集资料的方式有(文献搜集)、(网络搜集)、(电话搜集)等。

7. (黄帝)和(炎帝)是传说中的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们生活的时代距今约有四五千年。

二、判断题

1. 活动形式越新奇、气氛越热闹,教育效果就越好。(× )

2. “热爱生活”主要是培养儿童的生活情趣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体验生命的价值,懂得珍爱生命。 (√)

3.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4. 成长资料袋评价是课程评价过程化的典型体现。(√)

5. 荷花和月季是北京的市花,国槐和侧柏是北京的市树。(× )

6.人类的首次登月是:1969年,两名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

三、选择题

(一)单选题:

1. 质性评价的典型代表就是采用( D )进行评价。

A. 观察 B. 访谈 C. 问卷 D. 成长资料袋评价

2. 教师组织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 A ) 服务。

A.教学目标 B.教学重点 C.教学难点 D.教学关键

3. 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课堂不仅需要预设,更要重视( D ) 。

A.教学效果 B.教学过程 C.评价 D.生成

4. ( B )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

A. 欣赏 B.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C. 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D.教学游戏

5. ( C ) 包括儿童自己动脑动手的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等活动,适用于开展科学探究学习、发展情趣和操作技能、学习实际的劳动本领等方面的活动。

A. 欣赏 B.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C. 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D.教学游戏

6. ( D ) 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

A. 欣赏 B.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C. 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D.教学游戏

7. ( A ) 是一种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

A. 欣赏 B.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C. 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D.教学游戏

(二)多选题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包括 ( BCD)方面。

A. 有应付挑战的勇气 B.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C.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 D.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愉快、积极地生活”包括( ABD) 方面。

A. 愉快、开朗 B.有应付挑战的勇气 C.诚实友爱 D.积极向上

3.《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包括 (AC)方面。

A. 诚实友爱 遵守社会规范 B.有应付挑战的勇气

C.爱家乡、爱祖国 D.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4.《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包括: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和(AC D) 方面。

A. 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 B.有应付挑战的勇气

C.动手、动脑 D.获得知识、积累经验

5. 作为教学活动的讲故事可有多种形式,如 (ABC) 。

A.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个或几个故事 B.把讲故事与角色表演相结合 C.举行“故事大王”演讲会

四、简答题

1、练习有哪些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

一是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掌握有关练习的基本知识。(只有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要练习,要达到怎样的要求,才可能有较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是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教师要通过讲解、示范,使学生理解正确的练习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练习。只有练习方法多样化,才能引起学生练习的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养成习惯。)

三是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练习。(教师要按照详细的计划,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儿童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从模仿性练习到独立性练习,再到创造性练习。)

2、儿童的道德教育应当怎样植根于生活?

参考答案:人的品德在生活中形成,道德教育要植根于生活,要具体做到:

(1)道德教育的内容:要由书面材料转向儿童生活中的问题,要联系和贴近儿童的生活。

(2)道德教育的形式:要由“说教”转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尽可能营造生活的氛围。

(3)道德教育的空间:要由封闭的教室扩展到学校、家庭、社区等儿童生活的各个空间。

(4)道德教育的语言:要由枯燥乏味的论说式语言,转变为渗透着强烈的情感,具有生活和时代气息的生活式语言,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指出的,能让学生“用语言思考生活”。

3、教师在运用观察这一方法收集评价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教师在运用观察这一方法收集评价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观察要有针对性。(教师在观察之前,要确定观察的对象和观察的内容。)

②做好观察记录。(记录观察结果的方式很多:一是文字记录,二是填写观察记录表,三是利用媒体,留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音像记录。)

③分析观察信息。(在分析观察信息时,教师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一是学生表现与活动场景的关系。学生的行为总是受自然、人为等场景的影响的。这种场景会使学生的主观意识产生种种变化,而意识的变化直接导致学生行为的变化。二是注意学生客观表现与教师主观判断的关系。教师要尽量客观地分析学生的表现。)

4. 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哪些?

答案: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主要有下列11种:

⑴讨论 ⑵资料调查 ⑶现场调查 ⑷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⑸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⑹教学游戏 ⑺参观访问 ⑻欣赏 ⑼练习 ⑽讲故事 ⑾讲授

5、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参考答案:三册教参13页。

6、简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来历、含义及相关活动。

参考答案:一册教参63页、二册教参93-95页

7、国旗、国徽的图案和含义。

参考答案:三册教参17页。

8、掌握一些国家的国花。如:

荷兰(郁金香) 巴西(毛蟹爪兰) 奥地利(火绒草又称雪绒花)

俄罗斯(向日葵) 墨西哥(仙人掌)日本(樱花)

答案:四册教参95—97页

9、常见的交通标志、安全标志及其含义

10、什么是毛细现象?生活中对毛细现象的运用有哪些?

答案参考:四册教参107页

11、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影子为什么有长有短?

参考答案:四册教参101页

影子的产生:是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线这一科学原理。光线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而形成的较暗区域,形成的投影就是我们常说的影子。(这里说的光是可见光线)。

12、简述减少垃圾污染的方法。

参考答案:教参121页(三册)

13、把一张纸放在嘴唇下面,然后吹气,下垂的纸就会向上飘起来,这是为什么?请写出这种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参考答案:纸飘起来是由于吹气使上方的空气流动起来,空气流动的快,压力小;纸下方的空气相对流动慢,压力大。因此,就把纸托起来了。

五、论述题

1、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应注意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应注意:

①利用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兴趣中得到熏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空洞说教很难引起学生的探究情趣和对高尚人生目标的追求热情。教师要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引起学生“学习做人,学习共同生活,学习生存,学习做事”的兴趣。利用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活动让学生产生了解周围环境和世界发展变化的欲望;利用情景模拟和角色表演使学生获得体验,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向他人学习的欲望;利用操作性、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掌握知识的兴趣;利用游戏体验集体生活中的乐趣;利用欣赏、讲故事来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人性的美,并从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

②利用活动资源的丰富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就目前而言,教育资源大致

可分为以下几种:①校内教育资源,如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及各类教育设施和实验基地等;②校外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广泛而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③现代信息资源,如校内信息资源、校外计算机网络资源等。丰富的资源是课程的坚强后盾,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实践性活动的指导,锻炼学生的意志和能力。就学校生活来说,可以通过一个为同学服务的小岗位,诸如图书管理员、校园卫生监督员等,体验在这个岗位上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也锻炼自己为他人服务的能力。

③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在连续性活动中逐渐成长。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以及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有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学活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的同时,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2、对于饲养、栽培等活动一般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请结合具体课例说明如何组织开展活动?

参考答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制定计划。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让学生经历制订活动计划的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内容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方案。

第二,进行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执行自己参与设计的实验计划。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并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鼓励。

第三,评价与交流。学生通过实验必然会得出各自的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最终得出结论,悟出道理。

3、成长资料袋评价的优点在哪里?怎样实施?

参考答案:优点:成长资料袋评价法能提供相对“真实”的信息和证据,能提供丰富多彩的评价材料,能开放地、多层次地、全面地评价学生,能够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具有个性和针对性;能够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

实施:

⑴成长资料袋的内容。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成长资料袋里主要有以下内容: ①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让学生收集自己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如把实验报告、小制作、优秀作业等存入资料袋中。同时,也可以附上学生对这些作品、成果的总结和反思。

②活动记录。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教育寓于活动之中。这些就是记录学生成长的最好资料,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情况。

如学生实验情况记录单、调查活动记录卡等。

③学生的心得体会。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记下来装入成长资料袋。

④学生表现记录。这些记录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勾起美好的回忆,体验实践的快乐。有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荣誉、奖证等可以装入成长资料袋。

⑵成长资料袋的形成

学生的成长资料袋内容多,范围广。一般来说,成长资料袋可以是一个档案袋,也可以是活动记录册,还可以是相册、影集等。如条件许可,可以设置袋中袋,即将成长资料袋设计成多个小袋,分门别类地装入各类资料。如优秀作业小袋、观察记录小袋、调查记录小袋等。有时可以将那些原始材料归类存档,在资料袋里只放进档案目录就行了。

⑶成长资料袋的评议

成长资料袋评价是质性评价,重在看学生成长过程的表现,促进学生积累经验,激发情趣。因而,教师和学生的评议以鼓励为主,评议的形式有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参与等。其中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学生自评要有小结,学生互评要有记录;师生互评、家长参与等要有结论。

4、请结合您的教学谈谈教师应如何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

参考答案: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策略:

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范例

教材中的活动范例是编者精心筛选的,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教师要准确领会编者的意图,正确把握其内容实质,分析前后活动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活动范例的育人功能。同时,也要注意创造性地使用范例,要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把社会中的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新问题和现象吸纳进去。

学校和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材料。当地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突出成果,家乡建设中涌现的模范人物,舍己救人的英雄,科技小制作中获奖的小学生,家乡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等,根据课程要求,均可纳入到乡土材料中。

②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

教师要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媒体资源,做到心中有数,需要用时能及时借阅、点出、调用。要充分发挥资源的价值,促进儿童之间、班级、年级和校际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

勤于动脑,善于在课程实施中,敏感地捕捉和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

的发现、体验,并作为活动的资源,以促成课程意义的生成。

5、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①什么是品德?

参考答案:品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②举例说明儿童的品德是在生活中形成的。

6、请简述一种常用的教学形式并用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各种教学形式在课程标准的12—14页。

7、垃圾的主要来源是什么?请结合您生活的环境说说垃圾对哪些方面有污染和危害?

参考答案:垃圾的主要来源:工业生产、生活垃圾、医疗垃圾

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对水环境的污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侵蚀土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对经济发展的危害

教参三册121-124页

8、春天容易流行一些传染病,你知道如何预防传染病吗?

答案参考:传染病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主要是增强体质、切断传染途径和适当使用药物。

①养成卫生习惯。认真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外出归来要洗手,数过钱后要洗手,吃饭和吃零食前要洗手,便后要洗手,接触直接入口的食品前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品和变质食品。不随地吐痰。

②增强体质。保证饮食营养全面,防止偏食和暴饮暴食。按时作息,劳逸结合。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肌体的抵抗力。

③做好预防,搞好卫生。搞好室内卫生,消灭病媒虫害。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垃圾。在急性传染病流行期间和某些传染病多发季节,应做好室内消毒,室内通风。

④切断传染途径。早期发现病人及带菌者,尽快隔离治疗。被病人污染及使用过的物品要进行彻底消毒。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9、碘酒有什么特性?对于这个特性的认识如果给学生做小实验演示,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对于这个活动如何操作,请写出活动设计。

10、案例分析

案例:

一位教师在执教《节约用水》一课时,讲到我国是一个缺水少电的国家,他以“小

水滴在说”为学生出示了图文并茂的资料,让学生读资料,4人小组讨论。(读资料和讨论时间不到2分钟)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展开了对话。

师:你们看完了小水滴的话,又懂得了水的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如果把地球上所有的水装在一个水桶里,可以供人们使用的水只有半勺水。

生:地球上的海水比较多,淡水却很少。

生:我国也是个缺水的国家,北京也是一个缺水的城市。

(多媒体展示图片“黄河”)

师:这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它养育了黄河两岸的炎黄子孙,可如今,这条河已经有不少地方断流了。由于缺水,农民伯伯的耕地在减少,土地干裂,庄稼无法生长,看到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们应节约用水,如果没有水,人类将无法生活。

生:我们再不珍惜水,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

生:老师,缺水的地方应该节约用水。可是,我们北京有密云水库供水,打开自来水就有水,并不缺水。再说,我一个人也节约不了多少水。

师:一个人虽然节约不了多少水,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浪费吗?

生(齐):不可以。

师接着让学生说说平时浪费水的一些现象和应当如何去节约用水。

①请分析这个教学片段。

②结合案例谈谈教师如何成为学生好的对话伙伴?对这个活动案例进行再设计。 参考答案:

②一、创设情境,营造对话氛围

二、巧设话题,引导对话内容

三、去伪存真,引导对话方向

六、活动设计:

要求:①活动目的明确;

②活动步骤合理具体;

③活动内容丰富并关注学生;

④活动形式新颖多样。

活动主题:

1. 奇妙的气

(四册 三单元神奇的大自然 主题四发现有趣的变化)

2. 水柱爬高

(四册 三单元神奇的大自然 主题四发现有趣的变化)

3. 安全防护

(二册 四单元愉快的夏天 主题四健康过夏天)

4.、注意节约不浪费

(三册 四单元爱清洁 保环境 主题三节约水和电)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与教学论方面的内容

范围:学科化问题,包括教育心理、教学论和学科教学论三个方面。

一、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起学生的学习行为、维持以产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也就是说,无论是学生产生某种学习行为,还是调整、维持或停止某种学习行为,都是学习动机作用的结果。

2、自信心:自信心指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一定目的和愿望的心理状态。它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能激励一个人有决心去克服困难,达到自己的目标。

3、诚实:指言论行为跟内心思想一致,不虚假、真的、实实在在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4、乐观:乐观是指心胸开阔,不怕困难和挫折,对事业和前途抱有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

二、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气氛的创建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积极地了解、控制好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为此,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⑴创设教学的问题情境。用疑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和解决问题。

⑵保留问题解决的空间。给学生的学习创设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猜想,引起学生之间的讨论、争论,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深思、领悟、联想等。教师和书本不是绝对的权威,也不是解决问题唯一的方法和答案。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师生平等、信任、尊重的心理关系,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知识共建、共同成长的过程。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不仅增进了交往,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相互的作用也会促进智慧火花的碰撞,有助于多角度地理解知识。

⑶指导有学习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不同情况,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在学生面对失败时,教师也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当学生遇

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指导、点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⑷鼓励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当学生获得了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过程的收获和成功的喜悦,避免简单地以成绩和结论来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产生快乐感、满足感,给学生轻松、自由、坦诚、自豪的积极情感体验。

请你结合教学中的具体案例就上面四个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谈谈你是如何进行课堂心理气氛的创建的。

三、简答

⑴社会规范的学习需要经历哪些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怎样不同的表现?

参考答案:社会规范学习就是把“别人的规则”变成“自己的规则”,它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过程,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服从 2.认同 3.内化。

1.服从 服从是个体按照社会规范行事,它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人对规范的必要性和根据并无充分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但迫于情境压力、群体舆论、规范约束,或为获取报偿、回避惩罚,于是在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行为。(服从是规范学习的低层次水平,个体是迫于权威或情境的压力才遵守规范,最不稳定,一旦外部监控和压力消失,相应的规范行为就可能发生变化。服从虽然水平低,但却是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阶段。在反复的实践后,对规范本身的尊重逐步建立起来,并逐渐取代原本起作用的对外部压力的服从。儿童社会规范的学习同样必须经历服从的阶段。在儿童进入小学的最初几年,通过严格的纪律约束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的重点,这就是小学教育中常提到的“养成教育”。这一年龄的儿童尚不能对行为规范有足够的认识和体验,因此从服从开始是合理的、必然的。)

⑵认同 认同是个体自觉自愿地在思想上、情感上、行为上接受榜样所代表的社会规范的影响。此时,个体行为不再简单依赖于外部压力而有了某种自觉的色彩。只是这种认同有时未必能产生足够强大的力量来抵制个人利益的诱惑。(例如骑车人经过评估认为这次闯红灯不会对任何人产生干扰,他可能不会再等下去,而且不会因此产生内心的不安。认同是随着对榜样的敬慕发生的,因为仰慕榜样而接受榜样行为所代表的社会规范。在儿童社会规范的学习中,一个值得仰慕的榜样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⑶内化 内化是社会规范学习的最高阶段。学习者对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有深刻的理解,使之成为自己的信念,并和自己原有的态度体系融为一体。这时,“别人的规则”真正成为“自己的规则”,学习者的行动是由自己的价值信念所驱动,并在行动中体验到自我满足感。

2、小学儿童社会规范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⑴认识与行为不同步

儿童社会规范学习中同时存在两种倾向,年龄较小的儿童常见的是行为先于认识。他们可以很好地遵守某种规范,但对规范的认识却很肤浅。在年龄稍大的儿童身上我们有时会看到另一种相反的倾向:认识先于行为。一些中、高年级儿童可以很圆满地回答某个道德认识问题,但这一认识可以和他生活中的真实行为完全没有关系。

⑵从外部控制到内部控制

与儿童的社会规范学习从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相对应,儿童道德行为的控制明显表现出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过渡的特点。小学低、中年级儿童的道德行为一般是在父母、教师的要求下或仿效他人而实现的,主要靠外力的监督调节,很少出自内心的自觉需要。到了高年级,儿童逐渐有了自己内在的道德需要,内部控制开始起作用。

⑶从接受教育到自我教育

当儿童的社会规范学习进入认同和内化阶段后,儿童的自我教育就有了可能。儿童的自我教育可以巩固已经认同或内化的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使儿童形成自我发展的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技能。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创造条件让儿童在自我教育中成长。

四、《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提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1、什么是体验?

参考答案:体验,指学习者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融入自身的经验,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是影响学习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活动。

2、常见的体验学习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常见的体验学习方法有“情景模拟”、“参观调查”、“角色扮演”、“实验制作”、“实践亲历”等。

3、简述体验学习的实施策略

参考答案:⑴情境设计要得当,要有真实性。

情境设计要得当,要有真实性,才能确实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效果,并能从中获得感悟。因此,情境或活动是体验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步骤,情境和活动创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体验的获得。

有效的创设情境或活动的行动策略:

①面向学生生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为依据。

②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自己对观点有深入的感悟。

③目的性要强,情境、活动能有所悟、有所启发。

⑵体验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

进行体验时,教师要在行动、情感、认识等方面有得当的引导,要把学生从物镜引入情境、心境、意境,使感悟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提升。

有效地引导分析、研究的行动策略:

①教师要明确情境或活动的设计目的,这样才能引导到位。

②要关注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或活动中参与或亲历的反映,及时导向。

③要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空间,让学生体味、感悟。

⑶加强反思,引导领悟

体验是学习过程,反思就是深入学习过程,是提升认识的高级阶段。反思是体验后的感悟过程,反思、感悟,才能使静态的经历感受、心灵体验,被激活、被催化,使其与所学的内容产生广泛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意义建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反思的引导。

①精心设计引导性问题,启发学生反思、梳理所获得的直接感受,激活他们原有的经验,深化认识,并获得新的意义建构。

②关注和捕捉生成性的问题或新认识及感受,积极引导互动交流,进一步促进情感和认识的生成。

2012年10月


相关文章

  • 邱小鹰:享受成长的快乐
  • 作者:邱小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57    更新时间:6/10/2006 作者简介:邱小鹰,1969年12月出生,1987年毕业分配进入泉州师范附属小学任教至今,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首批学员(小学品德). ...查看


  • 科品计教研组计划
  • 科学.品德与生活.信息技术教研组 工作计划 小学 2015年 8月 科学.品德与生活.信息技术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要更进一步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围绕课程实施中的显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而展开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专 ...查看


  • 教学评估1
  • 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培训材料(三) 学校教学评估档案管理 与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 平山县教研室: 教学评估培训材料 教学管理 一.管理能力 校长访谈 1.请问校长是怎样培训的?他是否经常听课?他是如何指导你们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成绩的? ...查看


  • 小学课程整合实验与研究的立项方案
  •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重点课题 <小学课程整合实验与研究> 课题立项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 ...查看


  • 小学语文教研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 2007年小学语文教研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工作思路: 我校小学语文校本教研工作以校教研工作精神为指导,充分挖掘内部教研资源,合理利用光盘.多媒体,立足校本,继续推进问题解决式教研模式,切实提高学校教研工作质量:更新教师观念,加大学习力度,进 ...查看


  •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方案
  • "国培计划(2013)"--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方案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为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教育体系"的精神, ...查看


  • 09校本培训方案
  • 天河区第一实验小学 二0一0学年校本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区教育局关于教师培训意见精神,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师资情况,我校校本培训继续围绕"关注教师需求,促进教师进步,推进学校发展"的目标,坚持面向全体教师,立足 ...查看


  • 利用乡土文化进行,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探究
  • 利用乡土文化进行,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探究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的全面开展,课程资源日益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高度重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我国 ...查看


  • "十二五"课题研究工作指导意见
  • 关于做好省.市.县"十二五"规划课题和小课题 申报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中小学.幼儿园.职业中学.阳光学校: 为统筹.规范我县省.市.县"十二五"规划课题和小课题申报研究工作,做好课题管理,确保研究质量, ...查看


  • 小厂学校近五年规划
  • 小厂镇寄宿制学校"十二五"发展总体目标 学校五年发展总体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强化特色文化立校意识,树立办学品牌,深化以提高办学质量为中心的各项课堂教学研究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