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匠 发表于 2010-6-27 2:31:00
因为一位网友的贴http://www.yantan.cc/bbs/thread-98514-1-1.html,让我回忆起过去的公园。好像有了把记忆里的过去的公园模样写出来的冲动。
虹口公园
小时候去得最多的就是“虹口公园”,1988年改了现在的名字“鲁迅公园”,还有周海婴出来大表不满。附近的老居民到现在还是改不过口来,还是叫“虹口公园”
这个公园是旧上海最大的公共公园。北面的泥山叫靶子山,是原来租界“万国义勇队”(租界外籍居民的民兵组织)打靶的挡弹山。为了堆山取土,顺便就挖了傍边的那个湖,也可以隔离靶场与游园的游客。
靶子山的打靶场是湖的东侧,后来就划到了公园以外,筑为一条笔直的道路,叫做“甜爱路”,是原来上海著名的恋爱街。
这个公园原来很野,只有靠近现在公园大门口的一些建筑。
公园里的鲁迅纪念馆非常有名,建筑本身就很有价值,白墙黑瓦,走马山墙,很绍兴味,但又具有现代建筑的特色及功能。50年代建好后,里面收集的鲁迅文物是国内最全的。80年代起和山阴路鲁迅故居一起,联票参观。
鲁迅墓也是50年代建的,那个坐像居中安排,有点太大人物化了。周作人当时就在暗地里讲,大先生坐在上面好吃力的。不过墓区本身设计还是很成功,两边的畅廊以石块墩柱为间隔,顶上是几根木梁,爬满了紫荆藤条。小时候经常喜欢在那里爬山,翻到墓后的山顶上去。
这个公园原来是公共租界工部局买下的地皮,建设为靶场和运动场,后来日本人“承包”公共租界东北部防卫,这里成为日本人的地盘。1932年4月29日日本人在这里举办天长节庆典,朝鲜人尹奉吉混入会场,向主席台扔出炸弹,炸伤了一批日本高官,其中的白川大将(淞沪战役日军司令)抢救后死亡,领事重光葵被炸瘸一条腿。这件事我小时候都不知道。90年代突然发现公园里多出了一个“梅园”,里面树了一块铜牌,没头没脑的说尹奉吉举义处,就是那个地方了。大概是为照顾来公园很多的日本人,没有写清楚这事。
1937年813后,日本人把这里改称“新公园”。公园门外,是日本人的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在大门对面,日本人曾建立起“上海神社”,来祭奠侵华战争中的死者。
由于日本人的缘故,这个公园有些景致是日本风格的。比如大门进去第一个土山山坡上,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凉亭,很有气势,以粗大的石砌墩柱支撑一个飞檐很高的屋顶,四周是很厚实的石板凳。附近种了几棵樱花树,3、4月间落英缤纷。
公园里的湖很大,但进门的地方有个小湖,原来有个竹子的水榭,突出在湖中央,很有点意思。沿路再深入,就是大湖面,在湖岸有座石头比较多的假山,和湖对岸的一座土山相对。原来有个溜索,供游人一晃过湖。不过在我小时候就停止使用了,铁索收起来都在半岛状的土山上的混凝土墩台上。
小时候,父亲总在周日带我们到公园去,我们兄弟到树林里、山坡上乱转,父亲总是到茶馆里坐着等我们。文革开始,父亲再也没有那份雅兴,我们也都长大,不需要父亲带了。
我的中学就在公园一侧,隔着小河。教室窗口可以看到公园。下了课,从河边损坏的铁丝网钻到公园去,是每天的课余活动,可以在大草坪上玩“强盗赛”。后来要“准备打仗”了,间隔学校和公园的小河被改造成了防空洞,填平了地皮。我们也曾参与在公园的土山下面挖的很多防空洞工程。那些防空洞养蚊子太厉害,现在全部填掉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据说是尼克松夫人有可能要来虹口公园游玩,一星期之内砌了一堵高墙,拦断了公园与学校的交通,我们需要翻墙才能进到这个活动场地了。
80年代初,我是在这个公园向妻子求婚的。以后有了女儿,也几乎每周都要带女儿到虹口公园,划船,爬山,溜旱冰鞋。夏天的晚上买上一个大西瓜,带到公园里,一家三口坐在草地上吃西瓜……有着很多美好的记忆。
另外就是眼看着兴起的公园群众歌咏活动。从大门进去,鲁迅纪念馆附近一带的歌咏群体,都是唱歌的,尤其是唱5、60年代老歌。核心是一些退休的中小学教师,聚拢了很多的老年人。我岳母生前,每天都要坐4站路的公共汽车赶去唱歌,唱了近10年。这些活动完全都是自发的,有一个队是有手风琴伴奏的,也有的是放录音的。
实际上更早的时候,在靶子山附近就出现了唱戏曲的群体。在靶子山脚下临湖的一个亭子里,雷打不动的是一批唱京剧的,有操琴打点的伴奏队伍,有时还会演几段折子戏,也都是退休的老年人,唱得相当不错。
沿湖边走到一个石头较多的假山里,山顶亭子里总是一批唱越剧的群体,也是有眼有板。湖边的亭子里是一伙唱沪剧的。
当然,唱戏的人没有唱歌的人多。至少每周会带女儿到这个公园去玩一两次,总是特意要转到那些唱戏的地方,打发女儿去折叶摘草,我就乘机去听上一两个段子。
长风公园
位于普陀区的长风公园,经常是我们小时候的远足目标地。
和虹口公园不一样,这是个新建的公园。这个地方原来是苏州河的旧河道及其河滨荒滩,1930年白俄克罗索夫租下荣宗敬名下的东老河土地,开办了丽娃丽妲游乐园,供外籍人士郊游是1956年建的公园。813战火后,整个地区荒废。50年代在东部建了华师大,西部建了这个公园。里面的银锄湖,是上海当时最大的人工湖。挖出的土堆成了铁臂山,也是这一带的制高点。
长风公园最吸引少儿的,是里面有一个“勇敢者道路”,有独木桥、绳梯、深沟等等设施,终点是山上的一个亭子,再从那里坐滑梯滑回地面。从我们家到长风公园,大概有十多公里,小时候学校和我们自己都经常会组织,走着去那里作为锻炼。早上出发,走到那里总要两三个钟头,直奔勇敢者道路,一口气走完,成为“勇敢者”后,才吃点带的干粮,喝了水壶里的水,下午划一个小时的船,再走回家。
1978年开始,又在这个公园邻近的华师大读书,经常的去公园里玩。不过已经没有了那个勇敢者道路,只是爬到铁臂山上眺望一下校舍,在湖里划船。长风公园曾建过一个室外的游泳池,在华师大自己的游泳池建好前,我们的游泳活动和比赛经常都是在那里。
80年代中期,长风公园附近建起了一个很大的住宅区,原来残留的农田一概扫除,铁臂山也失去了相对的高度,萎缩在高楼楼顶之下。有时候带女儿回一次母校、玩一次长风公园,很诧异这个公园再也没有了过去曾经那么吸引我们的魅力。
西郊公园
西郊公园,现在叫上海动物园,是我们小时候的“圣地”,每去玩一次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不会忘记。
对于住在虹口的我们来说,西郊公园几乎是上海的“极边”,有近20公里的路程。到虹口公园1路电车终点站(后来是21路),乘到另一头的终点站静安寺,穿过一条新式里弄愚谷村,在那里的57路终点站排队上车,再开到终点,就是西郊公园了。这样坐车,大概要将近两个小时。小学、中学,我们都还曾走到这个公园去,天不亮就出发,要走近4个小时才能到。
西郊公园有上海最大的动物园,狮子老虎大象白熊,应有尽有。还有一个很大的湖,不能划船,但可以看到成群的天鹅在空中和水上嬉戏,非常好看。
西郊公园是上海最大的公园。100年前,16个外商合伙把这里的土地买下来,建成一个9洞的高尔夫球场。高尔夫球场几经转手和扩建,在上海西郊形成很大的绿化地带。1949年后外商的地皮都收归国有,附近很多国民政府要人的土地都作为官僚资本没收,归并到一起。1953年就改建为公园,1964年将市内其他一些公园的动物都集中到这里,形成动物园特色的大公园。
西郊公园有很好的规划,每个大型动物馆建筑都很有特色,动物的种类也很丰富。一个个场馆看过去,正好可以转一圈。公园里有很大的草坪,很多的树木,尤其是有天鹅湖。西郊公园的设施也很好,有很大的餐厅,有点菜,也有吃快餐性质的盖浇饭,用很大的盆子装,当时也挺新奇的。不过一般来说,我们都是带了面包、馒头之类的干粮去,不吃餐厅的。门票是1毛,吃盖浇饭好像是2毛5.
工作后,就很少去西郊公园了。后来主要是带女儿去玩,每年在女儿生日的时候,全家出动,去看熊猫、猴子、老虎、狮子。记得有一次看大象,有头顽皮的小象把污泥洒向观众,大家纷纷躲避,女儿看得高兴得不得了。
和平公园
这个公园离我家不远,可是小时候很少去,只有快进中学的时候,才经常到公园里的大游泳场去游泳,因为那里的票价最便宜,好像只要3分钱就可以游一个小时。
和平公园也是在上海老地图上找不到的公园。原来是被沼泽河浜围绕的三个自然村落,813事变的战火把村落荡平。日军占领后在这里修建了6个军火库,广植树木掩人耳目。1958年,在大跃进的洪流里,政府一举将这片地皮改建为公园,当时还因为属于提篮桥区属,叫“提篮公园”。第二年在大门口树立了大型的和平鸽石像,为建国10周年献礼,改称和平公园。
这个公园面积原来很大,有很大的湖面,因此才会在文革的时候将湖面割出一块来做游泳场,只是将入水的地坪改成水泥面,仍然是绿色的湖水。读中学的时候,报名参加横渡黄浦江,就要先在这个游泳场进行连续游25分钟的测试,通过者再到虹口游泳池里连续游一个小时不掉队的,才能去参加横渡黄浦江的活动。
公园另一个特色是有个小型的动物园,有老虎、狮子笼,小动物及禽类,梅花鹿场,以及一个用铁笼子罩起来的小小的猴山。女儿小时候,也经常带她到这个公园来玩,看看动物,骑一下高架脚踏车。不过总觉得和过去自己小时候的印象不符,好像这个公园小了很多,尤其是湖面萎缩得连划船都划不了。这个公园还曾建起一个海狮表演场,带女儿去看过,很好玩。可是开办不久就关闭了。
外滩公园
1949年后所有的大陆中小学读本里,都会提到上海的外滩公园,提到曾经有过的那个“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80年代历史翻案风刮得起劲的时候,曾有人考证,说实际上并没有这样一块牌子,是入园注意事项里有一条华人不得入内,还有一条不得在公园里溜狗的规定云云。而且1928年已经取消了华人不得入内的限制。
这个爱国主义教育故事的发源地,小时候倒是经常去的。因为母亲在市轮渡公司工作,外滩公园南入口的江面上有一个“水上饭店”,是一个两层楼的铁码头,据说在过去确实是个饭店,49年后一直泊在那里,作为接送黄浦江上外轮水手交通艇的专用码头。楼上是市轮渡公司的一些办公室。
母亲所在的陆延线(陆家嘴-延安东路)轮渡站,有一阵子也迁到这个水上饭店码头。到了星期天,我们到母亲工作单位来玩,就会在水上饭店呆上一整天。碰巧的时候,可以坐交通艇,到泊在黄浦江上的一条条外轮下面接外国水手,等于是现在的“浦江水上游”,在黄浦江上兜风。或者就到邻近的这个外滩公园来玩。
公园很小,不过历史很悠久,1868年就建为公园,因此有不少大树。有几个西洋式的亭子和纪念碑。站在公园草坪上,往中山东一路路对面看,就是有着大草坪的英国领事馆,高高的旗杆上飘着米字旗。转过来在江堤上看江景,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那条黑黄水的分界线。往苏州河对岸看过去,就是有个小葱头屋顶的苏联领事馆,屋顶旗杆上是镰刀斧头红旗。走到苏州河这边的公园角落,有一个边门,可以直接上外白渡桥。过桥沿苏州河,也有一个小小的公园,记得只有几棵树,也没有围栏。当时叫河滨公园,历史也很长,当年租界工部局为了平息华人的愤怒,1890年划了这块地方作为“华人公园”。我们只是从它旁边走过,再走过巍峨的上海大厦,到后面去乘55路汽车回家。
=============================
现在上海所有的公园都免费开放,不过我也很少进公园了。
老木匠 发表于 2010-6-27 2:31:00
因为一位网友的贴http://www.yantan.cc/bbs/thread-98514-1-1.html,让我回忆起过去的公园。好像有了把记忆里的过去的公园模样写出来的冲动。
虹口公园
小时候去得最多的就是“虹口公园”,1988年改了现在的名字“鲁迅公园”,还有周海婴出来大表不满。附近的老居民到现在还是改不过口来,还是叫“虹口公园”
这个公园是旧上海最大的公共公园。北面的泥山叫靶子山,是原来租界“万国义勇队”(租界外籍居民的民兵组织)打靶的挡弹山。为了堆山取土,顺便就挖了傍边的那个湖,也可以隔离靶场与游园的游客。
靶子山的打靶场是湖的东侧,后来就划到了公园以外,筑为一条笔直的道路,叫做“甜爱路”,是原来上海著名的恋爱街。
这个公园原来很野,只有靠近现在公园大门口的一些建筑。
公园里的鲁迅纪念馆非常有名,建筑本身就很有价值,白墙黑瓦,走马山墙,很绍兴味,但又具有现代建筑的特色及功能。50年代建好后,里面收集的鲁迅文物是国内最全的。80年代起和山阴路鲁迅故居一起,联票参观。
鲁迅墓也是50年代建的,那个坐像居中安排,有点太大人物化了。周作人当时就在暗地里讲,大先生坐在上面好吃力的。不过墓区本身设计还是很成功,两边的畅廊以石块墩柱为间隔,顶上是几根木梁,爬满了紫荆藤条。小时候经常喜欢在那里爬山,翻到墓后的山顶上去。
这个公园原来是公共租界工部局买下的地皮,建设为靶场和运动场,后来日本人“承包”公共租界东北部防卫,这里成为日本人的地盘。1932年4月29日日本人在这里举办天长节庆典,朝鲜人尹奉吉混入会场,向主席台扔出炸弹,炸伤了一批日本高官,其中的白川大将(淞沪战役日军司令)抢救后死亡,领事重光葵被炸瘸一条腿。这件事我小时候都不知道。90年代突然发现公园里多出了一个“梅园”,里面树了一块铜牌,没头没脑的说尹奉吉举义处,就是那个地方了。大概是为照顾来公园很多的日本人,没有写清楚这事。
1937年813后,日本人把这里改称“新公园”。公园门外,是日本人的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在大门对面,日本人曾建立起“上海神社”,来祭奠侵华战争中的死者。
由于日本人的缘故,这个公园有些景致是日本风格的。比如大门进去第一个土山山坡上,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凉亭,很有气势,以粗大的石砌墩柱支撑一个飞檐很高的屋顶,四周是很厚实的石板凳。附近种了几棵樱花树,3、4月间落英缤纷。
公园里的湖很大,但进门的地方有个小湖,原来有个竹子的水榭,突出在湖中央,很有点意思。沿路再深入,就是大湖面,在湖岸有座石头比较多的假山,和湖对岸的一座土山相对。原来有个溜索,供游人一晃过湖。不过在我小时候就停止使用了,铁索收起来都在半岛状的土山上的混凝土墩台上。
小时候,父亲总在周日带我们到公园去,我们兄弟到树林里、山坡上乱转,父亲总是到茶馆里坐着等我们。文革开始,父亲再也没有那份雅兴,我们也都长大,不需要父亲带了。
我的中学就在公园一侧,隔着小河。教室窗口可以看到公园。下了课,从河边损坏的铁丝网钻到公园去,是每天的课余活动,可以在大草坪上玩“强盗赛”。后来要“准备打仗”了,间隔学校和公园的小河被改造成了防空洞,填平了地皮。我们也曾参与在公园的土山下面挖的很多防空洞工程。那些防空洞养蚊子太厉害,现在全部填掉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据说是尼克松夫人有可能要来虹口公园游玩,一星期之内砌了一堵高墙,拦断了公园与学校的交通,我们需要翻墙才能进到这个活动场地了。
80年代初,我是在这个公园向妻子求婚的。以后有了女儿,也几乎每周都要带女儿到虹口公园,划船,爬山,溜旱冰鞋。夏天的晚上买上一个大西瓜,带到公园里,一家三口坐在草地上吃西瓜……有着很多美好的记忆。
另外就是眼看着兴起的公园群众歌咏活动。从大门进去,鲁迅纪念馆附近一带的歌咏群体,都是唱歌的,尤其是唱5、60年代老歌。核心是一些退休的中小学教师,聚拢了很多的老年人。我岳母生前,每天都要坐4站路的公共汽车赶去唱歌,唱了近10年。这些活动完全都是自发的,有一个队是有手风琴伴奏的,也有的是放录音的。
实际上更早的时候,在靶子山附近就出现了唱戏曲的群体。在靶子山脚下临湖的一个亭子里,雷打不动的是一批唱京剧的,有操琴打点的伴奏队伍,有时还会演几段折子戏,也都是退休的老年人,唱得相当不错。
沿湖边走到一个石头较多的假山里,山顶亭子里总是一批唱越剧的群体,也是有眼有板。湖边的亭子里是一伙唱沪剧的。
当然,唱戏的人没有唱歌的人多。至少每周会带女儿到这个公园去玩一两次,总是特意要转到那些唱戏的地方,打发女儿去折叶摘草,我就乘机去听上一两个段子。
长风公园
位于普陀区的长风公园,经常是我们小时候的远足目标地。
和虹口公园不一样,这是个新建的公园。这个地方原来是苏州河的旧河道及其河滨荒滩,1930年白俄克罗索夫租下荣宗敬名下的东老河土地,开办了丽娃丽妲游乐园,供外籍人士郊游是1956年建的公园。813战火后,整个地区荒废。50年代在东部建了华师大,西部建了这个公园。里面的银锄湖,是上海当时最大的人工湖。挖出的土堆成了铁臂山,也是这一带的制高点。
长风公园最吸引少儿的,是里面有一个“勇敢者道路”,有独木桥、绳梯、深沟等等设施,终点是山上的一个亭子,再从那里坐滑梯滑回地面。从我们家到长风公园,大概有十多公里,小时候学校和我们自己都经常会组织,走着去那里作为锻炼。早上出发,走到那里总要两三个钟头,直奔勇敢者道路,一口气走完,成为“勇敢者”后,才吃点带的干粮,喝了水壶里的水,下午划一个小时的船,再走回家。
1978年开始,又在这个公园邻近的华师大读书,经常的去公园里玩。不过已经没有了那个勇敢者道路,只是爬到铁臂山上眺望一下校舍,在湖里划船。长风公园曾建过一个室外的游泳池,在华师大自己的游泳池建好前,我们的游泳活动和比赛经常都是在那里。
80年代中期,长风公园附近建起了一个很大的住宅区,原来残留的农田一概扫除,铁臂山也失去了相对的高度,萎缩在高楼楼顶之下。有时候带女儿回一次母校、玩一次长风公园,很诧异这个公园再也没有了过去曾经那么吸引我们的魅力。
西郊公园
西郊公园,现在叫上海动物园,是我们小时候的“圣地”,每去玩一次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不会忘记。
对于住在虹口的我们来说,西郊公园几乎是上海的“极边”,有近20公里的路程。到虹口公园1路电车终点站(后来是21路),乘到另一头的终点站静安寺,穿过一条新式里弄愚谷村,在那里的57路终点站排队上车,再开到终点,就是西郊公园了。这样坐车,大概要将近两个小时。小学、中学,我们都还曾走到这个公园去,天不亮就出发,要走近4个小时才能到。
西郊公园有上海最大的动物园,狮子老虎大象白熊,应有尽有。还有一个很大的湖,不能划船,但可以看到成群的天鹅在空中和水上嬉戏,非常好看。
西郊公园是上海最大的公园。100年前,16个外商合伙把这里的土地买下来,建成一个9洞的高尔夫球场。高尔夫球场几经转手和扩建,在上海西郊形成很大的绿化地带。1949年后外商的地皮都收归国有,附近很多国民政府要人的土地都作为官僚资本没收,归并到一起。1953年就改建为公园,1964年将市内其他一些公园的动物都集中到这里,形成动物园特色的大公园。
西郊公园有很好的规划,每个大型动物馆建筑都很有特色,动物的种类也很丰富。一个个场馆看过去,正好可以转一圈。公园里有很大的草坪,很多的树木,尤其是有天鹅湖。西郊公园的设施也很好,有很大的餐厅,有点菜,也有吃快餐性质的盖浇饭,用很大的盆子装,当时也挺新奇的。不过一般来说,我们都是带了面包、馒头之类的干粮去,不吃餐厅的。门票是1毛,吃盖浇饭好像是2毛5.
工作后,就很少去西郊公园了。后来主要是带女儿去玩,每年在女儿生日的时候,全家出动,去看熊猫、猴子、老虎、狮子。记得有一次看大象,有头顽皮的小象把污泥洒向观众,大家纷纷躲避,女儿看得高兴得不得了。
和平公园
这个公园离我家不远,可是小时候很少去,只有快进中学的时候,才经常到公园里的大游泳场去游泳,因为那里的票价最便宜,好像只要3分钱就可以游一个小时。
和平公园也是在上海老地图上找不到的公园。原来是被沼泽河浜围绕的三个自然村落,813事变的战火把村落荡平。日军占领后在这里修建了6个军火库,广植树木掩人耳目。1958年,在大跃进的洪流里,政府一举将这片地皮改建为公园,当时还因为属于提篮桥区属,叫“提篮公园”。第二年在大门口树立了大型的和平鸽石像,为建国10周年献礼,改称和平公园。
这个公园面积原来很大,有很大的湖面,因此才会在文革的时候将湖面割出一块来做游泳场,只是将入水的地坪改成水泥面,仍然是绿色的湖水。读中学的时候,报名参加横渡黄浦江,就要先在这个游泳场进行连续游25分钟的测试,通过者再到虹口游泳池里连续游一个小时不掉队的,才能去参加横渡黄浦江的活动。
公园另一个特色是有个小型的动物园,有老虎、狮子笼,小动物及禽类,梅花鹿场,以及一个用铁笼子罩起来的小小的猴山。女儿小时候,也经常带她到这个公园来玩,看看动物,骑一下高架脚踏车。不过总觉得和过去自己小时候的印象不符,好像这个公园小了很多,尤其是湖面萎缩得连划船都划不了。这个公园还曾建起一个海狮表演场,带女儿去看过,很好玩。可是开办不久就关闭了。
外滩公园
1949年后所有的大陆中小学读本里,都会提到上海的外滩公园,提到曾经有过的那个“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80年代历史翻案风刮得起劲的时候,曾有人考证,说实际上并没有这样一块牌子,是入园注意事项里有一条华人不得入内,还有一条不得在公园里溜狗的规定云云。而且1928年已经取消了华人不得入内的限制。
这个爱国主义教育故事的发源地,小时候倒是经常去的。因为母亲在市轮渡公司工作,外滩公园南入口的江面上有一个“水上饭店”,是一个两层楼的铁码头,据说在过去确实是个饭店,49年后一直泊在那里,作为接送黄浦江上外轮水手交通艇的专用码头。楼上是市轮渡公司的一些办公室。
母亲所在的陆延线(陆家嘴-延安东路)轮渡站,有一阵子也迁到这个水上饭店码头。到了星期天,我们到母亲工作单位来玩,就会在水上饭店呆上一整天。碰巧的时候,可以坐交通艇,到泊在黄浦江上的一条条外轮下面接外国水手,等于是现在的“浦江水上游”,在黄浦江上兜风。或者就到邻近的这个外滩公园来玩。
公园很小,不过历史很悠久,1868年就建为公园,因此有不少大树。有几个西洋式的亭子和纪念碑。站在公园草坪上,往中山东一路路对面看,就是有着大草坪的英国领事馆,高高的旗杆上飘着米字旗。转过来在江堤上看江景,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那条黑黄水的分界线。往苏州河对岸看过去,就是有个小葱头屋顶的苏联领事馆,屋顶旗杆上是镰刀斧头红旗。走到苏州河这边的公园角落,有一个边门,可以直接上外白渡桥。过桥沿苏州河,也有一个小小的公园,记得只有几棵树,也没有围栏。当时叫河滨公园,历史也很长,当年租界工部局为了平息华人的愤怒,1890年划了这块地方作为“华人公园”。我们只是从它旁边走过,再走过巍峨的上海大厦,到后面去乘55路汽车回家。
=============================
现在上海所有的公园都免费开放,不过我也很少进公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