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学校简介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0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由华人接办,先后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和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

在始于1949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原有的文、法、医、理、机械、电机、造船、测绘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以后,学校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由封闭办学向对外开放办学转变,由土木为主的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列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2002年,列为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04年,列为中管高校。2013年,学校提出"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愿景。

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扎实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引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创校至今,先后培养了30余万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40余人。

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遥感空间信息、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秉承"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优良传统,学校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为国内桥梁与隧道、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水环境治理、抗震救灾、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会、崇明生态岛、新能源汽车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年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16年的327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0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同济大学设有38个学院和二级办学机构,7家附属医院,6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沪北等4个校区,占地面积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71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00万余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228人,硕士研究生13864人,博士研究生4717人。另有外国留学生3566人。拥有专任教师2708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94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42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讲座)教授27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

学校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5个(其中50个专业按17个专业大类招生),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涵盖一级学科30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含培育)10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17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3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今天的同济大学正满怀豪情,努力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朝着"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0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由华人接办,先后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和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

在始于1949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原有的文、法、医、理、机械、电机、造船、测绘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以后,学校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由封闭办学向对外开放办学转变,由土木为主的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列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2002年,列为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04年,列为中管高校。2013年,学校提出"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愿景。

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扎实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引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创校至今,先后培养了30余万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40余人。

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遥感空间信息、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秉承"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优良传统,学校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为国内桥梁与隧道、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水环境治理、抗震救灾、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会、崇明生态岛、新能源汽车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年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16年的327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0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同济大学设有38个学院和二级办学机构,7家附属医院,6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沪北等4个校区,占地面积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71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00万余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228人,硕士研究生13864人,博士研究生4717人。另有外国留学生3566人。拥有专任教师2708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94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42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讲座)教授27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

学校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5个(其中50个专业按17个专业大类招生),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涵盖一级学科30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含培育)10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17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3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今天的同济大学正满怀豪情,努力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朝着"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


相关文章

  • 四川省的高校目录
  • 廣元技工學校 ·阿坝电视广播大学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阿坝卫校 ·阿坝州财贸校 ·巴中市高级师范学院 ·巴中希华职业学校 ·苍溪师范学校 ·成都财贸职业高级学院 ·成都成人教育学院 ·成都大学 ·成都大学医护学院 ·成都地质干部学院 ...查看


  • 2016年老年教育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老年教育行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发展趋 势预测报告(2016年) 报告编号:1830159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 ...查看


  • 全国高校大全
  • 全国高校大全 安徽高校(点击直接访问相应高校网址主页):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查看


  • 各大名校顶尖专业简介
  • 概况简介: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第一所 国立综合性大学,当时既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学理念,在学术和思想上将北大造就成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学 ...查看


  • 老八校简介档
  • 中国建筑老八校介绍 2011-04-16 14:14:50|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建筑老八校是指我国建筑学学科最好的八所高校,是最早开办与建筑有关专业的学校,也是最早毕业后有建筑学学士.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建筑学一级学 ...查看


  • 全国铁路院校简介
  • 全国铁路院校简介 中国的铁道院校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10所原铁道部部属高校,均于2000年脱离铁道部: 1.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铁道学院,创办于1896年,中国五所正牌交大之一.设有九里.犀浦.峨眉三个校区.学校占地共5400亩,校舍建 ...查看


  • 大学校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名称:大学校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 二零一一年六月十八日 摘 要 学校文化是一所高校特有的文化现象, 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校训则是对其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提纯与升华后的结晶.校训既反映大学的办学传统及治校 ...查看


  • 四川跨校"专升本""对口"接收学校一览表
  • 附件1: 四川2009年度跨校"专升本""对口"接收学校一览表 选送学校报考"对口"学校明细表 选送学校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学院 四川管理职业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 ...查看


  • 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院校名单2014版
  • 国家985工程重点院校名单(至2014年共41所) 国家211工程重点院校名单(至2014年共118所) > 北京(26所) 学校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师范 ...查看


  • 最新全国高校专业排名(理工 有目录)
  • 目录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386) .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