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与鲁智深交情变淡?

水浒中不乏热血好汉,快意恩仇,瑕疵必杀人。但也不乏无恶不作的坏人。水浒传是热血的,同时也是悲壮的,由于缺乏一些必要的条件,最终只得走上招安的道路。

水浒传一度成为禁书,后来虽然解禁了,但是也有少不读水浒之说。是因为统治者害怕青少年受到水浒传中暴力思想的影响,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些民风彪悍的地方,宣扬暴力,只会让暴力变的更加的肆无忌惮。

杀一人,是死罪,杀百人千人甚至于万人,就能得到别人的赞美。这是一种病态的思维模式,因为战争都是不义的,都在拿着生命作为赌注,换来换去还是生活。

替天行道虽然好,但是法制的健全更为重要。替天行道虽然听起来高大上,但是归根结底来说,还是将除贪的希望寄托于少数的侠士手中。而法制的健全就不同,是属于全员的监督,因而更加长久有效。

倘若那时有相关的法律,高俅也不敢如此放肆,那么林冲也就有可能一展抱负。可惜的是那时没有,因而林冲后来的遭遇让人读来心酸。

林冲的遭遇,一方面来源于他委曲求全的性格,做事情过于理性。总是在事情发生以后,想着怎么能把这件事情圆满的解决。这种解决方式,是以牺牲自身的利益为前提的。

自己的老婆被别人调戏,冲上前去,得知是高衙内的时候,松了拳头,低眉下气的看着高衙内扬长而去。

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看着自己的老婆被别人调戏,还要低眉下气,不敢有所作为,他内心是憋屈的,而这种行事风格,恰恰来源于他委曲求全的性格。

现在人们习惯于从人物小时候的遭遇来解释一个人成年后的行为,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能以偏代全,因为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有的人,环境改变了,他还没有改变,更有甚者,他不需要环境,因为他可以改变环境。

林冲的父亲也是一个教头,林冲后来也是教头,子承父业,而妻子的父亲也是一个教头。从小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官僚家庭。准确的来说还不算是官僚,因为那时的教头只是朝廷聘用制的,工作的稳定程度不高,去留问题全然依赖于上层领导的手里。

因而就需要圆滑,做事情总是要考虑再三,瞻前顾后。总想着将这件事情圆满的解决。在对待高衙内这件事情上是这样,后来到了梁山上,对于王伦的态度也是这样。一直的退让,委曲求全。可是有些人就是得寸进尺,你退一步,他就希望你还能退十步,就是想看看你的底限。

不过这些敢于试探的人,最终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富安,陆虞侯,王伦无一不是因为把林冲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而命丧黄泉。估计他们在黄泉路上怎么也想不到平时一个温文尔雅的人,怎么会突然之间就变的如此可怕。可是也不给他们思考的余地,孟婆汤一喝,前尘旧事早就被抛却到爪哇国了。有一部电影的主人公遭遇和林冲极为相似《稻草狗》。

鲁智深就不同了,鲁智深是一个极为洒脱的人,更像是崔伯侯,快意恩仇,天子呼来不上船。做事也是全凭自身的喜好。

鲁智深与林冲的结识,是以二人高超的武艺为媒介的,英雄重英雄,二人都佩服对方有一身好本事。在得知鲁智深的师父,老提辖官认识林冲的父亲林老教头后,两人更是结为异姓兄弟。

两个人都将对方视为好友,可是二人的理念却是不同的,鲁智深偏向于江湖之远,而林冲偏向于庙堂之高。一个是希望走马江湖,替天行道。一个是希望出官入仕,一展抱负。

两个人一开始关系是极好的。在得知林冲妻子被人调戏以后,首先生气的不是林冲,而是鲁智深。

可是林冲解决问题的方法却绝不是鲁智深希望看到的。依着鲁智深的做法,可能就是一禅杖下去,高衙内命丧当场,一了百了。最不济也要拳脚相加,给他个教训,可是林冲却是重话都没敢说一声。武大郎还有一句,只要你不再去找西门庆,我就不把这件事告诉我武二兄弟,可是林冲却是眼睁睁看着高衙内大摇大摆的走去,这一次隐忍,也为日后的事情缘起种下了因。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的时候,是希望杀了董超薛霸带着林冲一起走的,可是林冲不愿意,因为这不是走不走的问题,而是能不能走的问题。林冲和鲁智深不同,鲁智深孑然一人,杀人放火过后,大不了找一处深山,躲个十来年,风头过后,出山还是一条好汉,可是林冲不同,他是有家室的人。

而此时的林冲,和那个不愿意舍财救人的李忠一样,在鲁智深眼中都是婆婆妈妈,没有男子汉该有的气魄的。

看过水浒也知道,鲁智深对于杀人放火是完全不怕的,鲁智深这人,不惹事,可是真正的当事情来了,他也不怕事,是不计后果的。

从一开始帮助林冲,到后来的金老汉,刘老汉,以及崔道成,都是杀伐。后来到了二龙山占山为王,以及后来的入伙梁山,都是一副我想要怎样便怎样的姿态。

后来鲁智深和林冲二人都同属于梁山阵营,可是两人却很少有交集,甚至连话也不说一句,于是就有研究说两人关系变淡,真的是这样吗?

仔细一看,还真是这样,上梁山以后,两人分属不同的阵营,一个是步兵统领,一个是骑兵统领,两者在作战时,是鲜有交集的。而且书中也从未描写出两人对话的情景。

最让人觉得奇怪不解的是,鲁智深在浙江坐化的时候,林冲是不在身前的,甚至连探望都没有,隔了几天,就棒疮发作。

不过鲁智深应该也不在乎这些了,因为今日方知我是我,连我是谁都知道了,还何必在乎别人。

96版的水浒传中,安排了宋江放走高俅时林冲吐血的剧情,鲁智深得闻以后,一拳打死了一匹马,以此彰显两人的关系,但书中是没有这一剧情的。

水浒中不乏热血好汉,快意恩仇,瑕疵必杀人。但也不乏无恶不作的坏人。水浒传是热血的,同时也是悲壮的,由于缺乏一些必要的条件,最终只得走上招安的道路。

水浒传一度成为禁书,后来虽然解禁了,但是也有少不读水浒之说。是因为统治者害怕青少年受到水浒传中暴力思想的影响,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些民风彪悍的地方,宣扬暴力,只会让暴力变的更加的肆无忌惮。

杀一人,是死罪,杀百人千人甚至于万人,就能得到别人的赞美。这是一种病态的思维模式,因为战争都是不义的,都在拿着生命作为赌注,换来换去还是生活。

替天行道虽然好,但是法制的健全更为重要。替天行道虽然听起来高大上,但是归根结底来说,还是将除贪的希望寄托于少数的侠士手中。而法制的健全就不同,是属于全员的监督,因而更加长久有效。

倘若那时有相关的法律,高俅也不敢如此放肆,那么林冲也就有可能一展抱负。可惜的是那时没有,因而林冲后来的遭遇让人读来心酸。

林冲的遭遇,一方面来源于他委曲求全的性格,做事情过于理性。总是在事情发生以后,想着怎么能把这件事情圆满的解决。这种解决方式,是以牺牲自身的利益为前提的。

自己的老婆被别人调戏,冲上前去,得知是高衙内的时候,松了拳头,低眉下气的看着高衙内扬长而去。

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看着自己的老婆被别人调戏,还要低眉下气,不敢有所作为,他内心是憋屈的,而这种行事风格,恰恰来源于他委曲求全的性格。

现在人们习惯于从人物小时候的遭遇来解释一个人成年后的行为,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能以偏代全,因为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有的人,环境改变了,他还没有改变,更有甚者,他不需要环境,因为他可以改变环境。

林冲的父亲也是一个教头,林冲后来也是教头,子承父业,而妻子的父亲也是一个教头。从小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官僚家庭。准确的来说还不算是官僚,因为那时的教头只是朝廷聘用制的,工作的稳定程度不高,去留问题全然依赖于上层领导的手里。

因而就需要圆滑,做事情总是要考虑再三,瞻前顾后。总想着将这件事情圆满的解决。在对待高衙内这件事情上是这样,后来到了梁山上,对于王伦的态度也是这样。一直的退让,委曲求全。可是有些人就是得寸进尺,你退一步,他就希望你还能退十步,就是想看看你的底限。

不过这些敢于试探的人,最终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富安,陆虞侯,王伦无一不是因为把林冲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而命丧黄泉。估计他们在黄泉路上怎么也想不到平时一个温文尔雅的人,怎么会突然之间就变的如此可怕。可是也不给他们思考的余地,孟婆汤一喝,前尘旧事早就被抛却到爪哇国了。有一部电影的主人公遭遇和林冲极为相似《稻草狗》。

鲁智深就不同了,鲁智深是一个极为洒脱的人,更像是崔伯侯,快意恩仇,天子呼来不上船。做事也是全凭自身的喜好。

鲁智深与林冲的结识,是以二人高超的武艺为媒介的,英雄重英雄,二人都佩服对方有一身好本事。在得知鲁智深的师父,老提辖官认识林冲的父亲林老教头后,两人更是结为异姓兄弟。

两个人都将对方视为好友,可是二人的理念却是不同的,鲁智深偏向于江湖之远,而林冲偏向于庙堂之高。一个是希望走马江湖,替天行道。一个是希望出官入仕,一展抱负。

两个人一开始关系是极好的。在得知林冲妻子被人调戏以后,首先生气的不是林冲,而是鲁智深。

可是林冲解决问题的方法却绝不是鲁智深希望看到的。依着鲁智深的做法,可能就是一禅杖下去,高衙内命丧当场,一了百了。最不济也要拳脚相加,给他个教训,可是林冲却是重话都没敢说一声。武大郎还有一句,只要你不再去找西门庆,我就不把这件事告诉我武二兄弟,可是林冲却是眼睁睁看着高衙内大摇大摆的走去,这一次隐忍,也为日后的事情缘起种下了因。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的时候,是希望杀了董超薛霸带着林冲一起走的,可是林冲不愿意,因为这不是走不走的问题,而是能不能走的问题。林冲和鲁智深不同,鲁智深孑然一人,杀人放火过后,大不了找一处深山,躲个十来年,风头过后,出山还是一条好汉,可是林冲不同,他是有家室的人。

而此时的林冲,和那个不愿意舍财救人的李忠一样,在鲁智深眼中都是婆婆妈妈,没有男子汉该有的气魄的。

看过水浒也知道,鲁智深对于杀人放火是完全不怕的,鲁智深这人,不惹事,可是真正的当事情来了,他也不怕事,是不计后果的。

从一开始帮助林冲,到后来的金老汉,刘老汉,以及崔道成,都是杀伐。后来到了二龙山占山为王,以及后来的入伙梁山,都是一副我想要怎样便怎样的姿态。

后来鲁智深和林冲二人都同属于梁山阵营,可是两人却很少有交集,甚至连话也不说一句,于是就有研究说两人关系变淡,真的是这样吗?

仔细一看,还真是这样,上梁山以后,两人分属不同的阵营,一个是步兵统领,一个是骑兵统领,两者在作战时,是鲜有交集的。而且书中也从未描写出两人对话的情景。

最让人觉得奇怪不解的是,鲁智深在浙江坐化的时候,林冲是不在身前的,甚至连探望都没有,隔了几天,就棒疮发作。

不过鲁智深应该也不在乎这些了,因为今日方知我是我,连我是谁都知道了,还何必在乎别人。

96版的水浒传中,安排了宋江放走高俅时林冲吐血的剧情,鲁智深得闻以后,一拳打死了一匹马,以此彰显两人的关系,但书中是没有这一剧情的。


相关文章

  • 水浒讲堂---第八讲 豹子头林冲---悲剧英雄的可怜与可恨
  • 水浒讲堂---第八讲  豹子头林冲---悲剧英雄的可怜与可恨 在<水浒传>的众多人物当中,林冲可算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段甚至登上了中学语文的教科书,这样,凡是读过高中的人都知道林冲这 ...查看


  • 初中拓展文学常识
  • 1.<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左传>原名为<左氏>,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2.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世外 ...查看


  • 课外名著阅读练习
  • 中考专题复习--名著阅读 [考题选粹] 1.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中孙悟空手持金箍棒,神通广大,能七十二变:他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他勇敢机智,百折不挠,保护唐僧去 ...查看


  • 鲁智深上梁山后,为何和武松关系好,和林冲反倒疏远了?
  • 看<水浒>,脑子里总是会冒出一些问题.比如,鲁智深和林冲之前那么好的关系,为什么后来鲁智深上了梁山之后,他们的关系好像一下子疏远了很多. 林冲是梁山的元老,鲁智深很晚才上的梁山.上了梁山,鲁智深和林冲这对多年未见的好兄弟,显得并 ...查看


  • 林冲的两个兄弟
  • 林冲在上梁山之前,有两个兄弟.一个是自幼相交,长大后一直是同事,陆谦陆虞侯是也:一个是偶然缘分,一朝相见,互相佩服,当下便结为兄弟,鲁达鲁智深是也. "人惟求旧",老朋友要胜过新相识.林冲对陆谦就比对鲁智深好,他也更信任 ...查看


  • [秋雨轩品水浒]林冲不敢打高衙内是因为高俅爱才?
  • 林冲为什么不敢打高太尉?这似乎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可是细细品来,就可以发现真相远不是那么简单. 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得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高衙内--当时林冲 ...查看


  • 解析林冲绰号的由来林冲的性格特点分析
  • 解析林冲绰号的由来林冲的性格特点分析 林冲在梁山座次第六,是梁山上有许多功绩的一位,在招安后征讨方腊,在杭州染病,最后和武松.鲁智深留在杭州六和寺中病故.那为何林冲的绰号是豹子头呢?早期林冲的表现和后来的林冲其实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性格的变化, ...查看


  • 水浒传过关练习
  • <水浒传>过关练习 姓名 2010/12/18 一.填空. 1.<水浒传>的作者,朝代,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鲜明地表现了" "的主题 ...查看


  • 水浒传考点 1
  • □ 水浒传 □ 1.<水浒传>的主要题材是(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 2.<水浒传>歌颂的主要精神是(被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 3.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及其绰号是:(九纹龙史进). 4.<水浒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