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
概述
一、先秦文学特点:(一)文史哲不分。(二)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二、原始诗歌:(一)内容: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劳动歌谣。(2)祭祀歌谣。(3)图腾歌谣。(4)婚恋歌谣。(5)战争歌谣。
(二)艺术特征:(1)它是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是诗、乐、舞的结合。(2)再现生活的直接性。(3)语言简朴、节奏流畅。(4)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三)神话
1、概念: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集体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2、《山海经》是保存远古神话最多的古籍。
3、艺术特色:
第一,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对后世的艺术审美与创作发生了重大作用。第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形成。第三,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第四,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
《诗经》
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三百篇”。 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二、《诗经》成书:“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三、《诗经》的分类“诗”最初都是乐歌,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类。
四、《诗经》“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即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曲,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曲,他们大多是宫廷宴享的乐歌,分《大雅》、《小雅》两部分。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曲,《颂》中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赋与“比”、“兴”为一组范畴,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比即比喻手法。“兴”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为托物起兴。
五、流传:《诗》遭秦火之后,因易于记诵的特点,特赖口耳相传得以保全。汉代有齐(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传授《诗经》。齐、鲁、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
六、《诗经》艺术成就与地位
(一)艺术成就
1、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里的绝大多数诗篇,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述,真实而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广大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2、赋、比、兴是《诗经》中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方法,它们同风、雅、颂被称为诗的“六义”。古人一般认为赋、比、兴是用,即表现方法。风、雅、颂是体,即表现的内容、体制。
3、句式和章法。《诗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二言之八言不等。《诗经》多重章迭句。《诗经》中的重章,许多为整篇中同一诗章重迭,每章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这样的句式和章法,造成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二)地位与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它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1、《诗三百》中的诗歌或者表现多姿多彩的爱情生活,或者表现色彩秾丽的婚姻生活(幸福抑或不幸),或者表现战争、徭役给广大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或者表现劳动生产以及劳动者的生活,或者歌咏民族历史及其重要历史人物,基本上都是“极质正的现实文学”。 它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原则,启迪了历代诗人,《诗三百》奠定了中国诗歌史的现实主义传统。
2、《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后世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诗经》中运用的比、兴手法,为历代诗歌创作所沿用;《诗经》的章法句式,韵律语言,都成了后世文入学习运用的楷模。
3、《诗经》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民歌,为后世诗人学习民间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
路。向民间文学学习,从而发展中国文学事业,这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4、《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很多重要母题,比如四时田园、日暮思归等。
《左传》
一、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言、事相分,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言事相融,内容详赡,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二、《左传》
(一)《左传》的作者,说法不一,传统说法认为是鲁国的左丘明。《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二)学界一向有《春秋》“三传”之说,另两传是《公羊传》、《谷梁传》。
(三)《左传》思想倾向
1、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就是在为政之中重视民心民意,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左传》表现出以民心向背来判断政治状况、国家命运的倾向。
2、隆礼思想
《左传》在叙事中表现出浓重的儒家思想倾向,具体说来,就是强调以礼乐为核心的德政。
3、儒家道德观为核心的价值标准
本着儒家道德观,《左传》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层中某些人物暴虐、淫佚行为,也表彰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廉洁的政治家。
(二)叙事艺术
《左传》是先秦叙事散文的最高典范和成就。
1、首先,《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从而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2、《左传》非常善于刻画人物,描写出人物的个性及其性格的发展变化。《左传》通过一系列曲折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晋文公重耳由一个幼稚无知、贪图安逸的纨绔子弟,历经磨难,成长为老于世故、雄才伟略的大政治家的过程。
3、《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左传》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也运用了运用倒叙和预叙的手法。《左传》还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视角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4、《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但作者不重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而总是围绕某一主题,侧重写战争的背景、战前准备、双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对比、将帅士兵的活动、战略战术的运用、胜负的原因等与人谋有关的情节来描写,从而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环环相扣,结构谨严,层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
5、《左传》中外交辞令很精彩。《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这类记言文字简洁精炼,委曲有致,栩栩如生。
总之,《左传》开了历史文学的先河,秉笔直书的精神和记事的鲜明倾向性,极大地影响了后代,成为他们学习的典范。
国语和战国策
一、《国语》
(一)《国语》是战国初年编定的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史实。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以记言为主,主要体现的是儒家崇礼重民的观念
二、《战国策》西汉末刘向加以整理,
1、艺术成就:体现了纵横家的价值观。
(1)《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2)《战国策》文体体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
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式,另一方面又有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3)在先秦散文中,《战国策》最鲜明的特色,是善于用比喻和寓言来达意。
(4)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5)它又非常善于叙事,常常是叙小事而精妙绝伦。
三、先秦叙事散文的历史影响:
1、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2、散文创作的楷模。3、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4、《春秋》的褒贬是非以及《左传》直书无隐的精神,一直为司马迁以来的“良史”所继承,成为过去史学家撰著的原则。
《孟子》
一、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二、《孟子》艺术特色
1、从体制上说,《孟子》以语录和对话为主,有向比较成熟的说理文过渡的趋势。
2、长于论辩,灵活运用推理,欲擒故纵。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3、《孟子》的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喻。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
4、《孟子》散文气势浩然,且用排偶句、叠句等手法加强文章的气势。
5、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炼准确。
三、诸子说理散文历史影响
1、先秦诸子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首先是儒家学派的孔孟思想,其次是道家学派的老庄思想。这两派思想在过去学者文人的头脑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常起着不同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2、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尤其是成书于战国后期的专论体说理文,在说理模式、体制、方法上,都对后代说理文有深远影响。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他们都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还在文中贯注了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
3、先秦说理散文大多分析透彻,议论纵横,而不同的作品又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直接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
4、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楚辞
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名词: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歌,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楚辞的直接渊源应该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西汉末年,刘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这样,“楚辞”又有了诗歌总集的含义。
秦汉文学
概述
一、《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二、汉赋: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内容侧重叙事状物,兼具抒情说理功能。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学者通常将汉赋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汉赋体现了汉帝国的声威和气魄,讽喻了帝王政治上的阙失和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一定的政治意义。再者,汉赋在写作手法、表现技巧、篇章结构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就,对当代和后世的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
三、1、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史传文学的巨著。
2、《吴越春秋》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吴越春秋》成书于东汉,赵晔撰。其书今存十卷,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东汉的另一部历史散文《越绝书》的许多内容和《吴越春秋》相同,二者可以相互印证。《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之手,因此,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是吴越文化的重要载
体。
3、蔡邕的碑文在东汉最为著名,成就尤高。《郭有道碑》和《陈太丘碑》是蔡邕碑文的代表作,历来受人称道。
4、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具有强烈的历史写作意识,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体例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二、《史记》的内容
(一)暴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和残暴罪行
1、揭露汉代帝王的丑恶面目。
对汉高祖的描写,在肯定其反秦和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的同时,在其本传和其他一些有关人物的传记里,通过更多细微看来是生活琐事的描写,揭露了刘邦的为人。
2、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丑行。《吕太后本纪》记载了刘邦死后吕后擅权,大封诸吕,欲夺刘氏天下的矛盾斗争。
3、揭露贪官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酷吏列传》写汉武帝时代张汤、义纵、杜周、王温舒等一批酷吏的凶狠残暴。
(二)热情歌颂陈涉、项羽等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陈涉世家》写陈涉、吴广起义反秦的事迹。他们揭竿起义,不过半年就失败了,但司马迁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三)歌颂了具有爱国思想,坚持正义,反对暴政的人物
《史记》还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等历史情节的叙述,突出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
(四)为封建社会中下层的历史人物作传,歌颂他们高贵的品质
《史记》对刺客、游侠、医卜、倡优这些正史、官书不肯记载的中下层人物也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三、《史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是:
(一)善于选择、安排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以《项羽本纪》为例,对这样一个骤起骤灭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主要抓住他生平中三件大事来写: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
(二)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1、细节描写。
2、紧张斗争场面的描写。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描写。
3、细致的心理描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展示蔺相如和秦昭王在秦国章台宫围绕和氏璧所进行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时,将秦昭王与蔺相如的心理活动刻划得极其细致。
4、运用“互见法”。 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或一件历史事件的始末经过,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相补。《史记》中那些写得成功的人物传记都有一个中心主题,有时作者便有意地把那些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甚大,甚至根本与主题想抵触的材料放在别的地方加以叙述。这样做,可使人物形象的完整性不受损害,也不会歪曲历史事实的真相,从而突出人物某一性格特征。
(三)在运用语言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1、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史记》里的人物语言,无论独白、对话都充分个性化。以刘邦和项羽见巡游的秦始皇时所说的话为例,项羽见秦始皇时说:“彼可取而代也!”(《项羽本纪》)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2、《史记》的叙述语言,简洁、精炼,极富表现力。
3、《史记》在叙事中还往往引用民谣和谚语,使语言更加丰富多采,也更富有表现力。
班固与《汉书》
一、班固所撰《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本书在体制上全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乐府
一、名词:乐府:乐府本来是一种掌管音乐的机构,秦代设立,西汉初年沿袭不改,武帝时规模扩大。其任务主要有三:采诗,谱曲,训练歌舞人员。哀帝时废止。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
二、保存: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三、两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是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1、汉乐府民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
2、丑恶腐朽的揭露讽刺。一边是人民在生死线上痛苦挣扎、呻吟呼号,一边却是权贵富豪的骄奢淫逸、腐朽丑恶。在汉乐府诗中,两种人的生活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3、控诉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是汉乐府民歌的又一重要内容。汉代对外战争频繁,统治者利用战争对百姓进行超限度地奴役,百姓深受其害,他们以诗歌表现了强烈的反战情绪。
4、汉乐府民歌有很多作品反映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这一永恒主题,并藉之歌颂了当时人们追求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
5、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 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 把创作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麦现得特别充分。
四两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1、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
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汉乐府民歌的又一艺术特色。
3、汉乐府民歌还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4、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
5、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古诗十九首
一、《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第一,表现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苦。 第二,写游子渴望建功立业,步入仕途。第三,表现追求幻灭后心灵的迷惘与痛苦。第四,表现对个体生命的唯物认识和新的人生选择。
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首先表现在它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上。其作者都是下层文人,他们从《诗》、《骚》和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又有深切的生活体验,其创作大都有感而发,不虚情,不矫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自然而然,由此铸就了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的又一重要艺术特点是长于抒情。其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或用比兴手法;或融情于景;或寓景于情;或以事传情,总是自然高超,曲尽其妙。
语言浅近自然,工整细致,意蕴丰厚,务求平淡。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概述
(一)文学自觉的标志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二)1、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贡献:一、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 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三)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四)门阀制度与文学创作
1 寒士的不平而鸣——左思《咏史》。
2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如三曹、三张、二陆、萧衍父子,谢氏家族更是才子不断,如谢安、大小谢、谢惠连等。 3作品中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如追述先祖功德,炫耀门第,重振家业的愿望等。
(五)玄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玄学的论题中,崇尚自然、言不尽意(荀粲)、得意忘言(王弼)三派对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六)佛教对文学的影响: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词汇的扩大。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二、建安诗歌
(一)曹操
1、思想内容:(1)反映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2)更多地描写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2、《观沧海》是我国现在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二)曹丕
1、《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2、曹丕文学创作方面的新变:(1)表现为个人情感的抒发。(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曹丕的诗作,不但语言清丽,而且三、四、五、六、七、杂言诸体并备。
(三)曹植
1、曹植一生的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创作,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后期的创作,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曹植的诗作,达到了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的杰出代表。
2、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完成了由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3、曹植诗歌受到后人推崇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由于文采富艳,二是因为他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三是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四)建安七子
1、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王粲,在“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
(五)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1、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是他们的共同追求。2、人生苦短的哀叹。3、诗人的创作个性高扬。4、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名词:建安风骨:建安为汉献帝年号,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作家的创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 ”这一时代风格 。
三、正始诗歌
(一)创作特点:1、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2、诗歌逐渐与玄理相结合。3、多用比兴,表达隐晦曲折。
(二)代表诗人:
1、嵇康:四言诗。
2、阮籍: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3、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其中嵇康是其精神领袖。
四、两晋诗歌
(一)太康诗风
1、代表人物:陆机、潘岳。诗风:繁缛
2、太康诗风特点: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具体表现为:一是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二是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三是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3、左思《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
(二)游仙诗
1、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
2、郭璞:两晋游仙诗创作的主要代表,为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的精神寄托。
(三)玄言诗:
1、代表人物:孙绰、许询
2、特点: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3、影响:(1)推动了山水诗的产生。(2)推动了宋代说理诗的形成与发展。
五、陶渊明
(一)魏晋南北朝成就最高的诗人。开创了田园诗派。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其两大精神支柱。
(二)陶渊明诗歌的内容
1、田园诗:(1)有的田园诗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2)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3)有的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2、咏怀诗。3、咏史诗。4、行役诗。5、赠答诗。
(三)陶诗的艺术成就。
1、总体艺术特征:自然。也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
2、艺术特征:(1)情、景、事、理的浑融。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以此为中心,将情、景、事、理很好地融合在一起。(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四)散文与辞赋:《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五)影响:1、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归宿。隐居者的精神寄托。2、魏晋风流的典型代表。
六、南北朝诗歌
(一)南朝诗歌:诗风: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
1、山水诗:
(1)山水诗兴起的原因:先秦秦汉诗歌中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为山水诗的产生提供了艺术经验;当时的隐逸之风推动了山水诗的产生;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也推动了山水诗的产生;晋宋之际,随着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不断浓厚,山水绘画及其理论也应运而生;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不山水诗的产生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2)第一位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是谢灵运。
(3)从陶渊明到谢灵运所体现的诗风转变:一是从写意到摹象。陶渊明写诗,重点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无意于模山范水。谢灵运则大力描写山水姿态,“极貌以写物”,追求“尚巧似”。二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陶诗重视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像,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谢诗则更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因此他笔下的物象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
2、鲍照
(1)思想内容:鲍照现存200多首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那些深刻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精神,以及在门阀制度压抑下寒士的不平和苦闷的作品。如《拟行路难》十八首及《拟古》八首。描写边塞争战,抒发报国壮志,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也是鲍照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代出自蓟北门行》着重表现了战士们为国立功不惜捐躯的豪迈志向和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在鲍照的诗中也占相当的比例。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是哀怨凄怆,细致感人。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的疾苦,在鲍照的诗中也占有突出的地位。山水诗歌。
(2)艺术成就:首先,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他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妇和弃妇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不幸家庭的悲哀;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和官僚政治的腐朽等,都是很有特色的。其次,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等方面来看,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第三,经过学习和模拟乐府,鲍照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3、永明体:永明体主要形成和发展于南朝齐、梁、陈三代,以沈约、谢朓为主要代表。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其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故称“永明体”。永明体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永明体对声律的苛细要求会给诗歌创作带来弊病,但是,它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有积极意义,后来律诗的成熟以及唐诗的成熟也是以此为基础的。
4、南朝三大文人集团: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纲文学集团。
5、宫体诗:宫体诗的代表作家有萧纲、萧绎、徐、庾父子及陈后主等人,主要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情调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其特征是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就艺术形式而言,宫体诗发展了吴歌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承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对后代律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语言的风华流丽、对仗的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也同样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6、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二)北朝诗歌:北地三才:邢邵、魏收、温子昇。
(三)庾信:“穷南北之胜”
1、后期诗歌思想内容:“乡关之思”: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七、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
(一)建安散文风格:气爽才丽
(二)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出现,显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
(三)论辩方至魏晋发展到高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题广泛,主要有研寻哲理、衡论宗教、品藻人物、针砭风俗、讨论礼制等内容;二是名家辈出,并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风力,其中以嵇康成就最高。
(四)赋:
1、谢灵运《山居赋》以汉大赋的规模铺写个人的隐居生活,在文体上的创新之处是以散体笔调作自注,其中有些描摹山水风景的注文灵动亲切,自然有味,对后世散体山水游记的兴起,不无导源滋养之功。
2、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所作《芜城赋》与《登大雷岸与妹书》是这种奇丽风格的代表。《芜城赋》通过广陵今昔盛哀的强烈对比,表达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民生的悲叹,极富抒情力度。
3、江淹的《别赋》与《恨赋》构思新颖,是南朝抒情小赋的名篇。《别赋》描写了富贵、任侠、从军、去国、夫妻、方外、恋情等各种离别情景,《恨赋》描绘了帝王、列侯、名将、美人、才士、高人等各种人的遗憾,既充分发挥赋体空间结构的优势,又能以情感主线加以贯穿,因而有纵横排宕的气势。
(五)史传文学
晋陈寿《三国志》和(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六)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意识更加突出,对于文章体貌深有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永明声律说兴起。
二是文笔之辨的深入。正如刘勰所述:“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同上)有韵与否是当时通行的一个标准。不过,随着宋齐以来美文的衍化,原来无韵的文体也或多或少地显出韵律上的经营,笔与文既有区别又有沟通。
三是不拘常体的呼声。
(七)北朝散文:
1、《水经注》,郦道元
2、《洛阳伽蓝记》,杨衒之
(1)此书在结构上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书合本子注之体,即正文与子注相配的方式,把博洽的内容组织得有条不紊。
(2)艺术特色
第一,无论是现实人事或怪异的内容,作者都能栩栩如生地加以刻划,善于寄寓褒贬之意。
第二,作者在语言表达上善于使用整齐的句法,主要为四言,有时也适度利用四六骈句,同时又能发挥散句的长处,节奏感与自由韵律得以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典丽而清拔的风格。
八、南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
东晋及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大部分属清商曲辞。在清商曲辞中,它们又可分为两类:吴歌,西曲。
1、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王朝,以建业为中心,主要包括《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华山畿》、《读曲歌》。其主要内容有:对于爱情的渴望,既得爱情的欢乐,相思的痛苦,坚贞不渝的爱情,对于负心男子的怨恨,婚姻不自由的苦闷,
2、本曲产生于宋、齐、梁、陈四代,以江陵为中心,其突出特点是结合劳动来写爱情。
3、艺术特色:第一,篇幅都比较短小,绝大部分系五言四句。第二,语言明白晓畅,清新自然。第三,修辞手法相当巧妙。南朝民歌用得最多的修辞是谐音双关语。双关又有同音异字与同音同字两种。
4、《西洲曲》艺术特色:
第一,在结构方面,它善于运用景物来暗示时间季节的推移,在一篇之中写出四季相思,毫无牵合、拼凑痕迹。开头“忆悔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从冬春之际写起,以回忆自然领出。“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暗暗过渡到夏天;“出门采红莲”由夏天转入秋天,而以秋天为描写重点。
第二,善于以动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诗中的主人公有一系列的活动:首先是“忆”,忆中的情事有“下西洲”;接着是相思,由相思而折梅寄赠。以下有开门、出门、采莲、弄莲、置莲、望飞鸿、上青楼、徘徊栏杆头,入梦送梦诸动作的描写,这样就写出了主人公从春到秋,从白天到黑夜,从醒到梦都在追求不已的心理历程,写出了她追求的执着,对爱情的忠贞不二。
第三,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其中最多的是接字钩句、谐音双关、比喻等方法。接字钩句即修辞学上所谓“顶真(针)、”“联珠”格,如“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上述几种手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的,如“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就既有顶真,又有双关和比喻:“莲子”谐“怜(爱)子”、“莲心”谐“怜(爱)心”;“青如水”喻爱情之纯洁,“彻底红”喻爱情之热烈赤诚。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既能使作品连贯流畅,环环相扣,又能使表达深厚、含蓄。
第四,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全诗五言到底,四句一换韵,且韵脚平仄相间,读来琅琅上口,具有极优美的音乐效果。
(二)北朝民歌:
1、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
2、思想内容:反映了北方的游牧生活,描绘了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描绘出北方旅人的艰苦生活;表现了北方民族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精神;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反映穷苦人民饥寒交迫的生活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爱情与婚姻生活。
3、《木兰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九、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中国小说的起源:首先是神话传说。其次是寓言故事。第三是史传。
(二)中国小说中,文言小说的成熟阶段是唐传奇,白话小说的成熟阶段是宋元话本。
(三)魏晋南北朝小说:
1、志怪小说。(1)地理博物。如张华的《博物志》。(2)鬼神怪异。如干宝的《搜神记》。(3)佛法灵异。如王琰的《冥祥记》。
2、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风气有很大关系。这类志人小说既是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这种风气的发展。
志人小说今传较少,按其内容也可分为三类:
(1)笑话。(魏)邯郸淳《笑林》。(2)野史。(东晋)葛洪伪托刘歆所作《西京杂记》,记述西汉的人物轶事,也涉及宫室制度、风俗习惯、衣饰器物,并带有怪异色彩。(3)逸闻轶事。这是志人小说的主要部分,(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
3、艺术成就:
(1)魏晋南北朝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只是粗陈故事梗概,而且基本上是按照传闻加以直录,没有艺术的想象和细节的描写。
(2)虽有人物性格的刻划,但还不能展开。所以还只是初具小说的规模,而不是成熟的小说作品。
(3)在中国小说史上,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在人物刻划、细节描写,以及叙事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它们都为唐传奇的写作积累了经验。一些唐传奇的故事取自这个时期的小说,如《倩女离魂》等。
(4)唐以后的文言小说中始终有志怪一类,《聊斋志异》是这类小说的顶峰。模仿《世说新语》的小说达几十种之多,这也说明了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影响。
(四)世说新语
1、《世说新语》的编撰者刘义庆,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鲁迅:“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2、艺术成就:(4点。)
隋唐五代文学
概述
一、佛教对于唐文学的影响
(一)佛教对于唐文学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士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反映到作品中来。唐代的很多作家,作品中,都有佛教影响的印记。有的在诗中直接讲佛理,藉着具体的物象,来表现难以言传的一点禅机。这是一种更深层的影响,也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影响。它给唐诗带来一种新的品质。唐诗中空寂的境界,明净和平的趣味,淡泊而又深厚的含蕴,就是从这里来的。这是佛教对于唐文学的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对唐文学的更为直接的影响,是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
(三)佛教在唐代的广泛影响。直接拓广了文学的体裁。俗讲与变文,就是这时出现的新文体。这种文体的主要特征,在便于讲唱,内容为佛经,而形式则与当时的民间说话一样,带着通俗文学的性质。
初唐诗歌
一、上官体
初唐诗人上官仪的诗作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号为“上官体”。上官体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在唐诗发展史上,它上承杨师道、李白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 和沈佺期、宋之问。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
盛唐诗歌
一、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之涣。
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
李白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1、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2、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
3、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
4、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
杜甫
杜甫之前,元结的《箧中集》所收录诗作,已经开始写民生疾苦。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一、杜甫的诗被称作“诗史”
1、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
2、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而在于杜诗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3、杜诗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4、杜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这些细部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
5、杜诗叙事,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时还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
二、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
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有许多的层面,也就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中唐以后,白居易、元稹继承了杜甫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的一面,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韩愈、孟郊、李贺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炼字在晚唐更发展成苦吟一派;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他们都学杜甫的一枝一节,而开拓出新的诗派。
大历诗风
一、名词: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些诗人的大多数,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失去了盛唐士人的
昂扬精神风貌。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二、大历诗风的代表人物:韦应物、刘长卿,大历十才子。
三、在大历诗中,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多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表达出来,形成了两种意象类型。
象征性的意象例如“青山”、“孤舟”、“夕阳”等等,象征性意象的特点是富于暗示性,意蕴丰富,运用时有弹性,较为方便;但也极易形成某种情绪类型的固定符号,成为程式化的表达,陈熟老化而失去新鲜感。
大历诗人更多地偏爱使用描述性意象,采用白描手法写诗,以求意象的创新。这些诗句,均具有追求精神和具体的写实倾向,往往是从极细微处感受体认,再逼真地描绘出带有清幽韵味的小境界。其意象多由生活中常见的山峰、寒雨、落叶、灯影、蝉声、苍苔等组成,刻划极为精致细巧。一味地采用白描手法作诗而偏重于描述性意象,也会使诗的境界流于浅近狭小。大历十才子的诗,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
四、在大历诗坛,以边塞诗独树一帜而艺术成就很高的诗人是李益。
韩孟诗派
一、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一)不平则鸣: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
(二)“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三)雄奇怪异之美。诗人以其雄健的笔力,凌厉的气势,驱使宇宙万象进入诗中,表现了宏阔奇伟的艺术境界。 韩孟诗派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创作理论。它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二、韩愈的诗歌创作:以俗为美,以丑为美。孟效作诗,则以苦吟著称。
三、李贺诗风:凄艳诡激。
李贺诗歌意象:艺术思维的逸出常轨,遣词造句的刺激狠透、修辞设色的惨淡经营,意象结构的古怪生新,乃是李贺诗歌意象创造的基本特点。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内容过于狭窄,情绪过于低沉,一意追求怪异,难免走向神秘晦涩和阴森恐怖。
四、刘禹锡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咏史怀古的诗作。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一、杜甫写实倾向这些诗作有两点最值得注意:一是继承了古乐府的形式,自拟新题,缘事而发,写真实时事、亲身见闻;二是以朴实真切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诗,力求通俗浅显。
二、张籍、王建是中唐时期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
(一)张籍
1、张籍乐府中写得最集中、最深刻的,还是农民的生活和苦难。2、不着意于讽谕而讽谕之义已见。3、张籍的乐府诗一般选题不大,都是些“俗人俗事”,但挖掘甚深,往往由一人一事一语见出社会的缩影。4、张籍乐府还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元稹
元稹改进了新题乐府的不足,每首只述一意,使得题旨集中明确,多用三五七言相间杂的句式,甚至以11字为句,参差错落,稍有风致。但就总体水平看,语言仍嫌滞涩。
四、白居易
(一)诗歌理论: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更能补察时政,才算达到了极致。这一理论以其突出的现实针对性和通俗化倾向,有可能使诗歌更接近于社会现实,以至于干预政治。
(二)白居易新乐府创作的成就。
首先,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这种安排使得中心突出,意旨明确,避免了一题数意、端绪繁杂的弊病。
其二,不少篇章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情调;在语言运用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而用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
其三,一些优秀诗篇善于生动地描绘人物,感情浓烈。
(三)当然,白居易的《新乐府》又是有不少缺憾的。
其一,《新乐府》的创作目的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为了做到这一点,作者往往不惜以丧失艺术性为代价,给诗篇添加一个议论的尾巴;有时则画蛇添足,作不必要的重复。
其二,有些诗篇所写事件,诗人本无深感,只是为了凑足五十篇之数而作,所以写得枯燥乏味,不耐咀嚼,大都是议论和说教的堆积。同时,由于过多注重诗的现实功利目的,作者常用理念去结构诗篇,真情实感相对不足,比起杜甫那些深切体察民瘼、一任情感自然流露而又意蕴丰厚的乐府佳作来,《新乐府》中不少作品确有一间之隔。
其三,在语言使用上,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有时一件简单的事理也要反复陈说,致使诗作不够精炼含蕴。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在唐代,散文的发展变化与诗歌的发展变化并不同步。当诗歌已经高度繁荣的时候,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才开始。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一、韩愈、柳宗元将中唐复兴儒学思潮推向高峰。
二、韩、柳的古文理论有如下内容:其一,是“文以明道”。其二,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其三,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其四,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韩、柳理论主张的核心是“文以明道”说,他们倡导的文体文风改革也是以这个口号为主要标志的。
三、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他们在文学观念上否定了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杂文学的发展路途;但在创作实践中却颇为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了一切文体的界限和陈规旧制,把大部分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其二、韩、柳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四、(一)1、韩愈的论说文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重在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另一类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明道倾向,但重在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篇章还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因而值得重视。
2、韩愈的碑志,艺术成就颇高。
(二)柳宗元
1、柳宗元的杂文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怀幽愤,另一个特征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
2、柳宗元的寓言以及山水游记,艺术成就颇高。
五、晚唐小品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篇幅短小精悍,“随所著立名,而无一定之体(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杂著》);二是多为刺时之作,有的放矢,批判性强;三是情感炽烈,生气贯注。其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
六、晚唐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擅长骈体文,其中李、温、段三人齐名,时号“三十六体” ,以李商隐的骈文最具代表性。
唐传奇
一、名词: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作家立足于现实生活,对生活事件进行了艺术概括、集中和典型化。唐传奇讲究情节结构、形象塑造、语言技巧等等,生动具体、曲折多变。它经过了发轫、兴盛、衰落三个时期。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在文学由雅而俗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族二、《游仙窟》是唐人传奇中字数最多的一篇,也是此期传奇作品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作者张 鸟。
陈玄祐的《离魂记》是传奇步入兴盛期的标志性作品。中唐传奇中以爱情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主要代表为白行简、元稹、蒋防三位传奇大家以及他们创作的《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其中《霍小玉传》也被视为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传为杜光庭所作的《虬髯客传》,更是晚唐豪侠小说中成就最著的一篇。现存的大部分唐传奇作品都收在宋初编的《太平广记》一书里。
三、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1、传奇作者更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更加关注个性生命和个体情感,全方位地展示纷纭复杂的人世生活,让诸色人等在作品中跃动,借以寄寓个人的志趣爱好和理想追求。
2、虚构想象自然成为其基本手法;在结构布局上,传奇往往采用史传的表现方法,明确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标注年号,故意给读者造成心理上的真实感觉,但这种布局不过是一个外在的框架,而在故事展开过程中,
则绝不受其限制,既大量使用虚构想象以求,又致力于细节描写以求真,在真假实幻之间,创造出情韵盎然、文采斐然的艺术品,从而在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立历程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3、艺术构思上大都奇异新颖、富于变化,使有限的文字生出无限的波澜,以曲折委宛的情节引人入胜。
4、在语言、辞采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中,唐传奇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变文
一、特点:一、说唱相间,散韵组合演述故事。二、说白与吟唱转换时,每有习用的过阶语作提示,三、变文演出,或辅以图画。
二、分类:现存敦煌变文,以题材分,大体有四类:一是宗教性变文,如《降魔变文》、二是讲史性变文,如《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第三类是民间传说题材的变文,如《刘家太子变》。最后一类取材于当地当时重大事件与人物,如《张议潮变文》与《张淮深变文》。
晚唐诗歌
一、晚唐诗歌的总体风格是抑郁悲凉。
二、晚唐苦吟代表诗人是姚合与贾岛,诗歌内容比较狭窄,有句无篇,很少反映社会问题,大多不出个人范围。
三、晚唐爱情诗创作中,以李商隐、温庭筠、韩偓为主要代表。
四、晚唐隐逸诗人以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为主要代表。
五、李商隐
1、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2、李商隐诗歌意象的多义性
(1)李商隐诗的多义性与其意象的独特有一定联系。李诗意象,多富非现实的色彩,它们的产生,主要不是取自外部世界,而是源于内心,内涵远较一般意象复杂多变。
(2)李诗大量用典。李商隐又擅长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殖改造,用典的方式也别开生面。他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所喻示的情思韵味,从而把人思想活动的角度和空间大大扩展了。
(3)李诗的多义性与诗中独特的意象组合也很有关系。意象和句子之间的情绪性跳跃都很大。
(4)李商隐诗歌多义性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许多诗歌所写的不只一时一事,乃是整个心境,并且他的心境又非常复杂。
3、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心灵世界层次丰富,变化复杂奥妙。
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的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
三、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类型诗歌的发展上做出重要贡献。
四、在体裁方面,他的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
词
一、西蜀与南唐是晚唐五代词的创作中心,其代表诗人有温庭筠,韦庄、李煜等。
二、李煜
“真”是李煜词创作的一贯特点。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在三方面显得很突出:一、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二、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虽美,却是丽质天成,不靠容饰和词藻;三、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
三、名词
1、《花间集》:《花间集》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词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花间集》得名于集中作品内容多写上层贵妇美人日常生活和装饰容貌,女人素以花比,写女人之媚的词集故称“花间”。这些词作都是文人贵族为歌台舞榭享乐生活需要而写。本书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位花间词派诗人的经典作品,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
2、花间派:中国晚唐五代词派。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唐末五代词人18家作品500首编成《花间集》,其作者大部分为集中在蜀地的文人,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作家。他们的词风大体相近,后世因而称之为花间派。内容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除少数暗伤亡国的作品和边塞词之外,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艳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
先秦文学
概述
一、先秦文学特点:(一)文史哲不分。(二)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二、原始诗歌:(一)内容: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劳动歌谣。(2)祭祀歌谣。(3)图腾歌谣。(4)婚恋歌谣。(5)战争歌谣。
(二)艺术特征:(1)它是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是诗、乐、舞的结合。(2)再现生活的直接性。(3)语言简朴、节奏流畅。(4)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三)神话
1、概念: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集体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2、《山海经》是保存远古神话最多的古籍。
3、艺术特色:
第一,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对后世的艺术审美与创作发生了重大作用。第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形成。第三,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第四,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
《诗经》
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三百篇”。 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二、《诗经》成书:“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三、《诗经》的分类“诗”最初都是乐歌,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类。
四、《诗经》“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即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曲,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曲,他们大多是宫廷宴享的乐歌,分《大雅》、《小雅》两部分。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曲,《颂》中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赋与“比”、“兴”为一组范畴,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比即比喻手法。“兴”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为托物起兴。
五、流传:《诗》遭秦火之后,因易于记诵的特点,特赖口耳相传得以保全。汉代有齐(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传授《诗经》。齐、鲁、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
六、《诗经》艺术成就与地位
(一)艺术成就
1、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里的绝大多数诗篇,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述,真实而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广大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2、赋、比、兴是《诗经》中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方法,它们同风、雅、颂被称为诗的“六义”。古人一般认为赋、比、兴是用,即表现方法。风、雅、颂是体,即表现的内容、体制。
3、句式和章法。《诗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二言之八言不等。《诗经》多重章迭句。《诗经》中的重章,许多为整篇中同一诗章重迭,每章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这样的句式和章法,造成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二)地位与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它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1、《诗三百》中的诗歌或者表现多姿多彩的爱情生活,或者表现色彩秾丽的婚姻生活(幸福抑或不幸),或者表现战争、徭役给广大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或者表现劳动生产以及劳动者的生活,或者歌咏民族历史及其重要历史人物,基本上都是“极质正的现实文学”。 它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原则,启迪了历代诗人,《诗三百》奠定了中国诗歌史的现实主义传统。
2、《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后世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诗经》中运用的比、兴手法,为历代诗歌创作所沿用;《诗经》的章法句式,韵律语言,都成了后世文入学习运用的楷模。
3、《诗经》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民歌,为后世诗人学习民间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
路。向民间文学学习,从而发展中国文学事业,这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4、《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很多重要母题,比如四时田园、日暮思归等。
《左传》
一、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言、事相分,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言事相融,内容详赡,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二、《左传》
(一)《左传》的作者,说法不一,传统说法认为是鲁国的左丘明。《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二)学界一向有《春秋》“三传”之说,另两传是《公羊传》、《谷梁传》。
(三)《左传》思想倾向
1、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就是在为政之中重视民心民意,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左传》表现出以民心向背来判断政治状况、国家命运的倾向。
2、隆礼思想
《左传》在叙事中表现出浓重的儒家思想倾向,具体说来,就是强调以礼乐为核心的德政。
3、儒家道德观为核心的价值标准
本着儒家道德观,《左传》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层中某些人物暴虐、淫佚行为,也表彰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廉洁的政治家。
(二)叙事艺术
《左传》是先秦叙事散文的最高典范和成就。
1、首先,《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从而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2、《左传》非常善于刻画人物,描写出人物的个性及其性格的发展变化。《左传》通过一系列曲折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晋文公重耳由一个幼稚无知、贪图安逸的纨绔子弟,历经磨难,成长为老于世故、雄才伟略的大政治家的过程。
3、《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左传》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也运用了运用倒叙和预叙的手法。《左传》还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视角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4、《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但作者不重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而总是围绕某一主题,侧重写战争的背景、战前准备、双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对比、将帅士兵的活动、战略战术的运用、胜负的原因等与人谋有关的情节来描写,从而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环环相扣,结构谨严,层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
5、《左传》中外交辞令很精彩。《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这类记言文字简洁精炼,委曲有致,栩栩如生。
总之,《左传》开了历史文学的先河,秉笔直书的精神和记事的鲜明倾向性,极大地影响了后代,成为他们学习的典范。
国语和战国策
一、《国语》
(一)《国语》是战国初年编定的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史实。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以记言为主,主要体现的是儒家崇礼重民的观念
二、《战国策》西汉末刘向加以整理,
1、艺术成就:体现了纵横家的价值观。
(1)《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2)《战国策》文体体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
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式,另一方面又有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3)在先秦散文中,《战国策》最鲜明的特色,是善于用比喻和寓言来达意。
(4)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5)它又非常善于叙事,常常是叙小事而精妙绝伦。
三、先秦叙事散文的历史影响:
1、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2、散文创作的楷模。3、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4、《春秋》的褒贬是非以及《左传》直书无隐的精神,一直为司马迁以来的“良史”所继承,成为过去史学家撰著的原则。
《孟子》
一、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二、《孟子》艺术特色
1、从体制上说,《孟子》以语录和对话为主,有向比较成熟的说理文过渡的趋势。
2、长于论辩,灵活运用推理,欲擒故纵。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3、《孟子》的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喻。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
4、《孟子》散文气势浩然,且用排偶句、叠句等手法加强文章的气势。
5、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炼准确。
三、诸子说理散文历史影响
1、先秦诸子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首先是儒家学派的孔孟思想,其次是道家学派的老庄思想。这两派思想在过去学者文人的头脑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常起着不同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2、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尤其是成书于战国后期的专论体说理文,在说理模式、体制、方法上,都对后代说理文有深远影响。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他们都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还在文中贯注了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
3、先秦说理散文大多分析透彻,议论纵横,而不同的作品又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直接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
4、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楚辞
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名词: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歌,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楚辞的直接渊源应该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西汉末年,刘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这样,“楚辞”又有了诗歌总集的含义。
秦汉文学
概述
一、《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二、汉赋: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内容侧重叙事状物,兼具抒情说理功能。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学者通常将汉赋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汉赋体现了汉帝国的声威和气魄,讽喻了帝王政治上的阙失和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一定的政治意义。再者,汉赋在写作手法、表现技巧、篇章结构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就,对当代和后世的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
三、1、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史传文学的巨著。
2、《吴越春秋》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吴越春秋》成书于东汉,赵晔撰。其书今存十卷,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东汉的另一部历史散文《越绝书》的许多内容和《吴越春秋》相同,二者可以相互印证。《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之手,因此,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是吴越文化的重要载
体。
3、蔡邕的碑文在东汉最为著名,成就尤高。《郭有道碑》和《陈太丘碑》是蔡邕碑文的代表作,历来受人称道。
4、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具有强烈的历史写作意识,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体例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二、《史记》的内容
(一)暴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和残暴罪行
1、揭露汉代帝王的丑恶面目。
对汉高祖的描写,在肯定其反秦和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的同时,在其本传和其他一些有关人物的传记里,通过更多细微看来是生活琐事的描写,揭露了刘邦的为人。
2、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丑行。《吕太后本纪》记载了刘邦死后吕后擅权,大封诸吕,欲夺刘氏天下的矛盾斗争。
3、揭露贪官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酷吏列传》写汉武帝时代张汤、义纵、杜周、王温舒等一批酷吏的凶狠残暴。
(二)热情歌颂陈涉、项羽等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陈涉世家》写陈涉、吴广起义反秦的事迹。他们揭竿起义,不过半年就失败了,但司马迁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三)歌颂了具有爱国思想,坚持正义,反对暴政的人物
《史记》还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等历史情节的叙述,突出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
(四)为封建社会中下层的历史人物作传,歌颂他们高贵的品质
《史记》对刺客、游侠、医卜、倡优这些正史、官书不肯记载的中下层人物也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三、《史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是:
(一)善于选择、安排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以《项羽本纪》为例,对这样一个骤起骤灭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主要抓住他生平中三件大事来写: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
(二)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1、细节描写。
2、紧张斗争场面的描写。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描写。
3、细致的心理描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展示蔺相如和秦昭王在秦国章台宫围绕和氏璧所进行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时,将秦昭王与蔺相如的心理活动刻划得极其细致。
4、运用“互见法”。 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或一件历史事件的始末经过,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相补。《史记》中那些写得成功的人物传记都有一个中心主题,有时作者便有意地把那些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甚大,甚至根本与主题想抵触的材料放在别的地方加以叙述。这样做,可使人物形象的完整性不受损害,也不会歪曲历史事实的真相,从而突出人物某一性格特征。
(三)在运用语言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1、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史记》里的人物语言,无论独白、对话都充分个性化。以刘邦和项羽见巡游的秦始皇时所说的话为例,项羽见秦始皇时说:“彼可取而代也!”(《项羽本纪》)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2、《史记》的叙述语言,简洁、精炼,极富表现力。
3、《史记》在叙事中还往往引用民谣和谚语,使语言更加丰富多采,也更富有表现力。
班固与《汉书》
一、班固所撰《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本书在体制上全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乐府
一、名词:乐府:乐府本来是一种掌管音乐的机构,秦代设立,西汉初年沿袭不改,武帝时规模扩大。其任务主要有三:采诗,谱曲,训练歌舞人员。哀帝时废止。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
二、保存: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三、两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是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1、汉乐府民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
2、丑恶腐朽的揭露讽刺。一边是人民在生死线上痛苦挣扎、呻吟呼号,一边却是权贵富豪的骄奢淫逸、腐朽丑恶。在汉乐府诗中,两种人的生活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3、控诉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是汉乐府民歌的又一重要内容。汉代对外战争频繁,统治者利用战争对百姓进行超限度地奴役,百姓深受其害,他们以诗歌表现了强烈的反战情绪。
4、汉乐府民歌有很多作品反映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这一永恒主题,并藉之歌颂了当时人们追求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
5、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 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 把创作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麦现得特别充分。
四两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1、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
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汉乐府民歌的又一艺术特色。
3、汉乐府民歌还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4、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
5、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古诗十九首
一、《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第一,表现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苦。 第二,写游子渴望建功立业,步入仕途。第三,表现追求幻灭后心灵的迷惘与痛苦。第四,表现对个体生命的唯物认识和新的人生选择。
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首先表现在它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上。其作者都是下层文人,他们从《诗》、《骚》和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又有深切的生活体验,其创作大都有感而发,不虚情,不矫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自然而然,由此铸就了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的又一重要艺术特点是长于抒情。其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或用比兴手法;或融情于景;或寓景于情;或以事传情,总是自然高超,曲尽其妙。
语言浅近自然,工整细致,意蕴丰厚,务求平淡。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概述
(一)文学自觉的标志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二)1、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贡献:一、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 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三)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四)门阀制度与文学创作
1 寒士的不平而鸣——左思《咏史》。
2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如三曹、三张、二陆、萧衍父子,谢氏家族更是才子不断,如谢安、大小谢、谢惠连等。 3作品中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如追述先祖功德,炫耀门第,重振家业的愿望等。
(五)玄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玄学的论题中,崇尚自然、言不尽意(荀粲)、得意忘言(王弼)三派对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六)佛教对文学的影响: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词汇的扩大。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二、建安诗歌
(一)曹操
1、思想内容:(1)反映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2)更多地描写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2、《观沧海》是我国现在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二)曹丕
1、《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2、曹丕文学创作方面的新变:(1)表现为个人情感的抒发。(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曹丕的诗作,不但语言清丽,而且三、四、五、六、七、杂言诸体并备。
(三)曹植
1、曹植一生的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创作,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后期的创作,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曹植的诗作,达到了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的杰出代表。
2、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完成了由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3、曹植诗歌受到后人推崇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由于文采富艳,二是因为他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三是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四)建安七子
1、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王粲,在“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
(五)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1、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是他们的共同追求。2、人生苦短的哀叹。3、诗人的创作个性高扬。4、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名词:建安风骨:建安为汉献帝年号,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作家的创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 ”这一时代风格 。
三、正始诗歌
(一)创作特点:1、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2、诗歌逐渐与玄理相结合。3、多用比兴,表达隐晦曲折。
(二)代表诗人:
1、嵇康:四言诗。
2、阮籍: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3、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其中嵇康是其精神领袖。
四、两晋诗歌
(一)太康诗风
1、代表人物:陆机、潘岳。诗风:繁缛
2、太康诗风特点: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具体表现为:一是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二是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三是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3、左思《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
(二)游仙诗
1、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
2、郭璞:两晋游仙诗创作的主要代表,为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的精神寄托。
(三)玄言诗:
1、代表人物:孙绰、许询
2、特点: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3、影响:(1)推动了山水诗的产生。(2)推动了宋代说理诗的形成与发展。
五、陶渊明
(一)魏晋南北朝成就最高的诗人。开创了田园诗派。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其两大精神支柱。
(二)陶渊明诗歌的内容
1、田园诗:(1)有的田园诗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2)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3)有的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2、咏怀诗。3、咏史诗。4、行役诗。5、赠答诗。
(三)陶诗的艺术成就。
1、总体艺术特征:自然。也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
2、艺术特征:(1)情、景、事、理的浑融。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以此为中心,将情、景、事、理很好地融合在一起。(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四)散文与辞赋:《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五)影响:1、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归宿。隐居者的精神寄托。2、魏晋风流的典型代表。
六、南北朝诗歌
(一)南朝诗歌:诗风: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
1、山水诗:
(1)山水诗兴起的原因:先秦秦汉诗歌中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为山水诗的产生提供了艺术经验;当时的隐逸之风推动了山水诗的产生;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也推动了山水诗的产生;晋宋之际,随着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不断浓厚,山水绘画及其理论也应运而生;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不山水诗的产生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2)第一位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是谢灵运。
(3)从陶渊明到谢灵运所体现的诗风转变:一是从写意到摹象。陶渊明写诗,重点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无意于模山范水。谢灵运则大力描写山水姿态,“极貌以写物”,追求“尚巧似”。二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陶诗重视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像,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谢诗则更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因此他笔下的物象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
2、鲍照
(1)思想内容:鲍照现存200多首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那些深刻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精神,以及在门阀制度压抑下寒士的不平和苦闷的作品。如《拟行路难》十八首及《拟古》八首。描写边塞争战,抒发报国壮志,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也是鲍照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代出自蓟北门行》着重表现了战士们为国立功不惜捐躯的豪迈志向和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在鲍照的诗中也占相当的比例。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是哀怨凄怆,细致感人。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的疾苦,在鲍照的诗中也占有突出的地位。山水诗歌。
(2)艺术成就:首先,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他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妇和弃妇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不幸家庭的悲哀;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和官僚政治的腐朽等,都是很有特色的。其次,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等方面来看,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第三,经过学习和模拟乐府,鲍照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3、永明体:永明体主要形成和发展于南朝齐、梁、陈三代,以沈约、谢朓为主要代表。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其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故称“永明体”。永明体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永明体对声律的苛细要求会给诗歌创作带来弊病,但是,它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有积极意义,后来律诗的成熟以及唐诗的成熟也是以此为基础的。
4、南朝三大文人集团: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纲文学集团。
5、宫体诗:宫体诗的代表作家有萧纲、萧绎、徐、庾父子及陈后主等人,主要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情调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其特征是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就艺术形式而言,宫体诗发展了吴歌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承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对后代律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语言的风华流丽、对仗的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也同样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6、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二)北朝诗歌:北地三才:邢邵、魏收、温子昇。
(三)庾信:“穷南北之胜”
1、后期诗歌思想内容:“乡关之思”: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七、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
(一)建安散文风格:气爽才丽
(二)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出现,显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
(三)论辩方至魏晋发展到高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题广泛,主要有研寻哲理、衡论宗教、品藻人物、针砭风俗、讨论礼制等内容;二是名家辈出,并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风力,其中以嵇康成就最高。
(四)赋:
1、谢灵运《山居赋》以汉大赋的规模铺写个人的隐居生活,在文体上的创新之处是以散体笔调作自注,其中有些描摹山水风景的注文灵动亲切,自然有味,对后世散体山水游记的兴起,不无导源滋养之功。
2、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所作《芜城赋》与《登大雷岸与妹书》是这种奇丽风格的代表。《芜城赋》通过广陵今昔盛哀的强烈对比,表达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民生的悲叹,极富抒情力度。
3、江淹的《别赋》与《恨赋》构思新颖,是南朝抒情小赋的名篇。《别赋》描写了富贵、任侠、从军、去国、夫妻、方外、恋情等各种离别情景,《恨赋》描绘了帝王、列侯、名将、美人、才士、高人等各种人的遗憾,既充分发挥赋体空间结构的优势,又能以情感主线加以贯穿,因而有纵横排宕的气势。
(五)史传文学
晋陈寿《三国志》和(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六)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意识更加突出,对于文章体貌深有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永明声律说兴起。
二是文笔之辨的深入。正如刘勰所述:“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同上)有韵与否是当时通行的一个标准。不过,随着宋齐以来美文的衍化,原来无韵的文体也或多或少地显出韵律上的经营,笔与文既有区别又有沟通。
三是不拘常体的呼声。
(七)北朝散文:
1、《水经注》,郦道元
2、《洛阳伽蓝记》,杨衒之
(1)此书在结构上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书合本子注之体,即正文与子注相配的方式,把博洽的内容组织得有条不紊。
(2)艺术特色
第一,无论是现实人事或怪异的内容,作者都能栩栩如生地加以刻划,善于寄寓褒贬之意。
第二,作者在语言表达上善于使用整齐的句法,主要为四言,有时也适度利用四六骈句,同时又能发挥散句的长处,节奏感与自由韵律得以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典丽而清拔的风格。
八、南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
东晋及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大部分属清商曲辞。在清商曲辞中,它们又可分为两类:吴歌,西曲。
1、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王朝,以建业为中心,主要包括《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华山畿》、《读曲歌》。其主要内容有:对于爱情的渴望,既得爱情的欢乐,相思的痛苦,坚贞不渝的爱情,对于负心男子的怨恨,婚姻不自由的苦闷,
2、本曲产生于宋、齐、梁、陈四代,以江陵为中心,其突出特点是结合劳动来写爱情。
3、艺术特色:第一,篇幅都比较短小,绝大部分系五言四句。第二,语言明白晓畅,清新自然。第三,修辞手法相当巧妙。南朝民歌用得最多的修辞是谐音双关语。双关又有同音异字与同音同字两种。
4、《西洲曲》艺术特色:
第一,在结构方面,它善于运用景物来暗示时间季节的推移,在一篇之中写出四季相思,毫无牵合、拼凑痕迹。开头“忆悔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从冬春之际写起,以回忆自然领出。“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暗暗过渡到夏天;“出门采红莲”由夏天转入秋天,而以秋天为描写重点。
第二,善于以动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诗中的主人公有一系列的活动:首先是“忆”,忆中的情事有“下西洲”;接着是相思,由相思而折梅寄赠。以下有开门、出门、采莲、弄莲、置莲、望飞鸿、上青楼、徘徊栏杆头,入梦送梦诸动作的描写,这样就写出了主人公从春到秋,从白天到黑夜,从醒到梦都在追求不已的心理历程,写出了她追求的执着,对爱情的忠贞不二。
第三,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其中最多的是接字钩句、谐音双关、比喻等方法。接字钩句即修辞学上所谓“顶真(针)、”“联珠”格,如“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上述几种手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的,如“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就既有顶真,又有双关和比喻:“莲子”谐“怜(爱)子”、“莲心”谐“怜(爱)心”;“青如水”喻爱情之纯洁,“彻底红”喻爱情之热烈赤诚。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既能使作品连贯流畅,环环相扣,又能使表达深厚、含蓄。
第四,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全诗五言到底,四句一换韵,且韵脚平仄相间,读来琅琅上口,具有极优美的音乐效果。
(二)北朝民歌:
1、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
2、思想内容:反映了北方的游牧生活,描绘了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描绘出北方旅人的艰苦生活;表现了北方民族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精神;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反映穷苦人民饥寒交迫的生活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爱情与婚姻生活。
3、《木兰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九、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中国小说的起源:首先是神话传说。其次是寓言故事。第三是史传。
(二)中国小说中,文言小说的成熟阶段是唐传奇,白话小说的成熟阶段是宋元话本。
(三)魏晋南北朝小说:
1、志怪小说。(1)地理博物。如张华的《博物志》。(2)鬼神怪异。如干宝的《搜神记》。(3)佛法灵异。如王琰的《冥祥记》。
2、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风气有很大关系。这类志人小说既是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这种风气的发展。
志人小说今传较少,按其内容也可分为三类:
(1)笑话。(魏)邯郸淳《笑林》。(2)野史。(东晋)葛洪伪托刘歆所作《西京杂记》,记述西汉的人物轶事,也涉及宫室制度、风俗习惯、衣饰器物,并带有怪异色彩。(3)逸闻轶事。这是志人小说的主要部分,(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
3、艺术成就:
(1)魏晋南北朝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只是粗陈故事梗概,而且基本上是按照传闻加以直录,没有艺术的想象和细节的描写。
(2)虽有人物性格的刻划,但还不能展开。所以还只是初具小说的规模,而不是成熟的小说作品。
(3)在中国小说史上,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在人物刻划、细节描写,以及叙事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它们都为唐传奇的写作积累了经验。一些唐传奇的故事取自这个时期的小说,如《倩女离魂》等。
(4)唐以后的文言小说中始终有志怪一类,《聊斋志异》是这类小说的顶峰。模仿《世说新语》的小说达几十种之多,这也说明了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影响。
(四)世说新语
1、《世说新语》的编撰者刘义庆,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鲁迅:“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2、艺术成就:(4点。)
隋唐五代文学
概述
一、佛教对于唐文学的影响
(一)佛教对于唐文学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士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反映到作品中来。唐代的很多作家,作品中,都有佛教影响的印记。有的在诗中直接讲佛理,藉着具体的物象,来表现难以言传的一点禅机。这是一种更深层的影响,也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影响。它给唐诗带来一种新的品质。唐诗中空寂的境界,明净和平的趣味,淡泊而又深厚的含蕴,就是从这里来的。这是佛教对于唐文学的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对唐文学的更为直接的影响,是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
(三)佛教在唐代的广泛影响。直接拓广了文学的体裁。俗讲与变文,就是这时出现的新文体。这种文体的主要特征,在便于讲唱,内容为佛经,而形式则与当时的民间说话一样,带着通俗文学的性质。
初唐诗歌
一、上官体
初唐诗人上官仪的诗作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号为“上官体”。上官体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在唐诗发展史上,它上承杨师道、李白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 和沈佺期、宋之问。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
盛唐诗歌
一、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之涣。
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
李白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1、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2、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
3、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
4、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
杜甫
杜甫之前,元结的《箧中集》所收录诗作,已经开始写民生疾苦。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一、杜甫的诗被称作“诗史”
1、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
2、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而在于杜诗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3、杜诗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4、杜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这些细部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
5、杜诗叙事,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时还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
二、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
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有许多的层面,也就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中唐以后,白居易、元稹继承了杜甫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的一面,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韩愈、孟郊、李贺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炼字在晚唐更发展成苦吟一派;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他们都学杜甫的一枝一节,而开拓出新的诗派。
大历诗风
一、名词: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些诗人的大多数,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失去了盛唐士人的
昂扬精神风貌。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二、大历诗风的代表人物:韦应物、刘长卿,大历十才子。
三、在大历诗中,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多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表达出来,形成了两种意象类型。
象征性的意象例如“青山”、“孤舟”、“夕阳”等等,象征性意象的特点是富于暗示性,意蕴丰富,运用时有弹性,较为方便;但也极易形成某种情绪类型的固定符号,成为程式化的表达,陈熟老化而失去新鲜感。
大历诗人更多地偏爱使用描述性意象,采用白描手法写诗,以求意象的创新。这些诗句,均具有追求精神和具体的写实倾向,往往是从极细微处感受体认,再逼真地描绘出带有清幽韵味的小境界。其意象多由生活中常见的山峰、寒雨、落叶、灯影、蝉声、苍苔等组成,刻划极为精致细巧。一味地采用白描手法作诗而偏重于描述性意象,也会使诗的境界流于浅近狭小。大历十才子的诗,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
四、在大历诗坛,以边塞诗独树一帜而艺术成就很高的诗人是李益。
韩孟诗派
一、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一)不平则鸣: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
(二)“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三)雄奇怪异之美。诗人以其雄健的笔力,凌厉的气势,驱使宇宙万象进入诗中,表现了宏阔奇伟的艺术境界。 韩孟诗派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创作理论。它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二、韩愈的诗歌创作:以俗为美,以丑为美。孟效作诗,则以苦吟著称。
三、李贺诗风:凄艳诡激。
李贺诗歌意象:艺术思维的逸出常轨,遣词造句的刺激狠透、修辞设色的惨淡经营,意象结构的古怪生新,乃是李贺诗歌意象创造的基本特点。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内容过于狭窄,情绪过于低沉,一意追求怪异,难免走向神秘晦涩和阴森恐怖。
四、刘禹锡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咏史怀古的诗作。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一、杜甫写实倾向这些诗作有两点最值得注意:一是继承了古乐府的形式,自拟新题,缘事而发,写真实时事、亲身见闻;二是以朴实真切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诗,力求通俗浅显。
二、张籍、王建是中唐时期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
(一)张籍
1、张籍乐府中写得最集中、最深刻的,还是农民的生活和苦难。2、不着意于讽谕而讽谕之义已见。3、张籍的乐府诗一般选题不大,都是些“俗人俗事”,但挖掘甚深,往往由一人一事一语见出社会的缩影。4、张籍乐府还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元稹
元稹改进了新题乐府的不足,每首只述一意,使得题旨集中明确,多用三五七言相间杂的句式,甚至以11字为句,参差错落,稍有风致。但就总体水平看,语言仍嫌滞涩。
四、白居易
(一)诗歌理论: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更能补察时政,才算达到了极致。这一理论以其突出的现实针对性和通俗化倾向,有可能使诗歌更接近于社会现实,以至于干预政治。
(二)白居易新乐府创作的成就。
首先,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这种安排使得中心突出,意旨明确,避免了一题数意、端绪繁杂的弊病。
其二,不少篇章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情调;在语言运用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而用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
其三,一些优秀诗篇善于生动地描绘人物,感情浓烈。
(三)当然,白居易的《新乐府》又是有不少缺憾的。
其一,《新乐府》的创作目的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为了做到这一点,作者往往不惜以丧失艺术性为代价,给诗篇添加一个议论的尾巴;有时则画蛇添足,作不必要的重复。
其二,有些诗篇所写事件,诗人本无深感,只是为了凑足五十篇之数而作,所以写得枯燥乏味,不耐咀嚼,大都是议论和说教的堆积。同时,由于过多注重诗的现实功利目的,作者常用理念去结构诗篇,真情实感相对不足,比起杜甫那些深切体察民瘼、一任情感自然流露而又意蕴丰厚的乐府佳作来,《新乐府》中不少作品确有一间之隔。
其三,在语言使用上,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有时一件简单的事理也要反复陈说,致使诗作不够精炼含蕴。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在唐代,散文的发展变化与诗歌的发展变化并不同步。当诗歌已经高度繁荣的时候,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才开始。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一、韩愈、柳宗元将中唐复兴儒学思潮推向高峰。
二、韩、柳的古文理论有如下内容:其一,是“文以明道”。其二,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其三,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其四,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韩、柳理论主张的核心是“文以明道”说,他们倡导的文体文风改革也是以这个口号为主要标志的。
三、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他们在文学观念上否定了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杂文学的发展路途;但在创作实践中却颇为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了一切文体的界限和陈规旧制,把大部分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其二、韩、柳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四、(一)1、韩愈的论说文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重在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另一类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明道倾向,但重在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篇章还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因而值得重视。
2、韩愈的碑志,艺术成就颇高。
(二)柳宗元
1、柳宗元的杂文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怀幽愤,另一个特征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
2、柳宗元的寓言以及山水游记,艺术成就颇高。
五、晚唐小品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篇幅短小精悍,“随所著立名,而无一定之体(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杂著》);二是多为刺时之作,有的放矢,批判性强;三是情感炽烈,生气贯注。其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
六、晚唐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擅长骈体文,其中李、温、段三人齐名,时号“三十六体” ,以李商隐的骈文最具代表性。
唐传奇
一、名词: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作家立足于现实生活,对生活事件进行了艺术概括、集中和典型化。唐传奇讲究情节结构、形象塑造、语言技巧等等,生动具体、曲折多变。它经过了发轫、兴盛、衰落三个时期。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在文学由雅而俗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族二、《游仙窟》是唐人传奇中字数最多的一篇,也是此期传奇作品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作者张 鸟。
陈玄祐的《离魂记》是传奇步入兴盛期的标志性作品。中唐传奇中以爱情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主要代表为白行简、元稹、蒋防三位传奇大家以及他们创作的《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其中《霍小玉传》也被视为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传为杜光庭所作的《虬髯客传》,更是晚唐豪侠小说中成就最著的一篇。现存的大部分唐传奇作品都收在宋初编的《太平广记》一书里。
三、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1、传奇作者更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更加关注个性生命和个体情感,全方位地展示纷纭复杂的人世生活,让诸色人等在作品中跃动,借以寄寓个人的志趣爱好和理想追求。
2、虚构想象自然成为其基本手法;在结构布局上,传奇往往采用史传的表现方法,明确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标注年号,故意给读者造成心理上的真实感觉,但这种布局不过是一个外在的框架,而在故事展开过程中,
则绝不受其限制,既大量使用虚构想象以求,又致力于细节描写以求真,在真假实幻之间,创造出情韵盎然、文采斐然的艺术品,从而在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立历程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3、艺术构思上大都奇异新颖、富于变化,使有限的文字生出无限的波澜,以曲折委宛的情节引人入胜。
4、在语言、辞采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中,唐传奇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变文
一、特点:一、说唱相间,散韵组合演述故事。二、说白与吟唱转换时,每有习用的过阶语作提示,三、变文演出,或辅以图画。
二、分类:现存敦煌变文,以题材分,大体有四类:一是宗教性变文,如《降魔变文》、二是讲史性变文,如《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第三类是民间传说题材的变文,如《刘家太子变》。最后一类取材于当地当时重大事件与人物,如《张议潮变文》与《张淮深变文》。
晚唐诗歌
一、晚唐诗歌的总体风格是抑郁悲凉。
二、晚唐苦吟代表诗人是姚合与贾岛,诗歌内容比较狭窄,有句无篇,很少反映社会问题,大多不出个人范围。
三、晚唐爱情诗创作中,以李商隐、温庭筠、韩偓为主要代表。
四、晚唐隐逸诗人以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为主要代表。
五、李商隐
1、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2、李商隐诗歌意象的多义性
(1)李商隐诗的多义性与其意象的独特有一定联系。李诗意象,多富非现实的色彩,它们的产生,主要不是取自外部世界,而是源于内心,内涵远较一般意象复杂多变。
(2)李诗大量用典。李商隐又擅长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殖改造,用典的方式也别开生面。他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所喻示的情思韵味,从而把人思想活动的角度和空间大大扩展了。
(3)李诗的多义性与诗中独特的意象组合也很有关系。意象和句子之间的情绪性跳跃都很大。
(4)李商隐诗歌多义性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许多诗歌所写的不只一时一事,乃是整个心境,并且他的心境又非常复杂。
3、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心灵世界层次丰富,变化复杂奥妙。
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的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
三、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类型诗歌的发展上做出重要贡献。
四、在体裁方面,他的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
词
一、西蜀与南唐是晚唐五代词的创作中心,其代表诗人有温庭筠,韦庄、李煜等。
二、李煜
“真”是李煜词创作的一贯特点。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在三方面显得很突出:一、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二、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虽美,却是丽质天成,不靠容饰和词藻;三、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
三、名词
1、《花间集》:《花间集》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词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花间集》得名于集中作品内容多写上层贵妇美人日常生活和装饰容貌,女人素以花比,写女人之媚的词集故称“花间”。这些词作都是文人贵族为歌台舞榭享乐生活需要而写。本书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位花间词派诗人的经典作品,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
2、花间派:中国晚唐五代词派。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唐末五代词人18家作品500首编成《花间集》,其作者大部分为集中在蜀地的文人,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作家。他们的词风大体相近,后世因而称之为花间派。内容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除少数暗伤亡国的作品和边塞词之外,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艳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