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中考模拟化 学 试 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Na:23 Mg:24 Fe:56 Cu:64 Ag:108 C:12 O:16 S:32

Cl:35.5 Si:28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题2分计30分)

1.日常生活中,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 .酒精挥发 B .冰雪融化 C .蔗糖溶解 D .鸡蛋变臭

2.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 A. 铜 B. 食盐 C. 金刚石 D. 氧气

3.下列实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 A .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C .镁带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D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黄色火焰 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 .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稀有气体 B .经过沉淀、过滤得到的矿泉水 C .加热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留下的固体 D.部分结冰的蒸馏水

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6.在实验室通常用①带火星的木条、②燃着的木条、③澄清石灰水、④紫色石蕊试液等实验用品来区别不同气体。现有四组气体对于上述四种用品均可选择并加以区别的是( )

A .二氧化碳和氧气 B .氧气和氮气 C .氮气和二氧化碳 D .氧气和氢气

7.水污染主要来自 ( )

①工业生产中废渣、废液的任意排放;②雨水和土壤接触;③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④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8.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不如火柴梗水平放置或略向下放置燃烧的旺, 其原因是( )

A .火柴梗着火点低 B .空气中氧气不足 C .火柴梗跟氧气接触面积小 D .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9. 下列有关蒸发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 A .蒸发可以在烧杯中进行 B

C .结束实验后用手拿开蒸发皿 D .等蒸发皿中完全蒸干后再停止加热

10. 在使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操作过程中,先后顺序不规范的是 ( ) A .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入药品

B .先盖上玻璃片,再从水中拿出集气瓶正方在桌上 C .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D .先在铁架台上固定发生装置,再放置酒精灯

11. 在实验室中常将白磷浸没在水中保存,其主要目的是

A. 降低白磷的着火点 B. 防止白磷与空气接触 C. 使白磷与水结合成稳定的物质 D. 将白磷溶解不易着火

12.超临界流体是温度和压力同时高于临界值的流体,也即压缩到具有接近液体密度的气体,是物质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新的状态。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它可作为溶剂、发泡剂取代某些有机溶剂、氟氯代烷等。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其气态或液态之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B .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形成,引起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改变 C .超临界二氧化碳可用于中药、香料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D .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代替氟氯代烷可减轻对臭氧层的破坏 13. 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食物腐败,铜在空气中生成“铜绿”。三种现象变化的共同点是①有热量放出 ②能发出光 ③

有氧气参与反应 ④反应速率很大 ( ) A .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4.两种化合物AB 和DB 2,若A 元素的化合价与H 2O 中O 的化合价绝对值相同,则D 的化合价为 ( ) A .+4 B .+2 C .-2 D .-3

15.由NaHS 、MgSO 4、NaHSO 3组成的混合物中,已知S 元素的质量分数w (S)=a %,则O 元素的质量分数w (O)为 ( )

A .1.25a % B .1.75a % B .1―1.75a % D.无法计算 二、选择题(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计10分)

16. 有甲、乙两位同学,当他们共同做完了水的电解实验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后,有下列对话,其中正确的是 ( )

A. 甲指着氢气燃烧实验的装置说:“一种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后,如果有水生成,则这种物质一定是氢气”。 B.乙回答说:“可能如此,但我不能肯定”。 C. 乙指着实验桌的一瓶气体说:“这瓶无色气体,如果能够点燃,我认为这是一瓶氢气”。 D.甲回答说:“可能是这样,但我也不能肯定”。

17. 下图图示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之间的包含与

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在下列选项中,正确指出 ( )

①、②、③、④所属物质类别的是

A .①单质、③氧化物

B.②化合物、④氧化物

C .①单质、③含氧化合物 D.①单质、④化合物

0.03

%,但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

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右图所示,下列过程放在X 处不合理的是 ( ) A .人和动物的呼吸 B .农村发展沼气燃料 C .化石燃料的燃烧 D .植物的呼吸作用

19.如图,保温瓶中装有液态空气,打开瓶盖,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的上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木条燃烧更旺,因为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产生O 2 B .木条燃烧情况不发生改变,因为瓶内盛放的也是空气

C .木条燃烧先旺后灭。因为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先产生O 2后产生N 2 D .木条熄灭,因为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使瓶口温度降低,且先产生N 2, 不支持燃烧

20. “亮菌甲素”化学式为C 12H 10O 5,是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几乎不溶于水,辅料丙二醇(C3H 8O 2) 溶成针剂用于临床。该药

为利胆解痉药,适用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等。以下关于“亮菌甲素”说法正确的是 ( )

A .“亮菌甲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34 B .1个“亮菌甲素”分子中含有234个电子

C .23.4克“亮菌甲素”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8克

D .“亮菌甲素”中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5 三.填空(本题共11小题计33分) 21. (3分) 按要求写出下列符号:

①2个氧原子 ②3个钠离子 ③铁元素

22.(4分) 将A 物理性质,B 化学性质,C 物理变化,D 化学变化的序号填写到下列括号内。

①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 ) ②铜锈是一种绿色的粉末( ) ③加热铜绿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与水 ( ) ④氧化铜为黑色粉末 ( ) ⑤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成水珠( )

⑥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 ) ⑦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 ⑧但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23. (2分) 已知一个12C 原子的质量为n kg ,一个A 原子的质量为m kg ,则A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表示为 。 24. (3分) 甲、乙、丙、丁四种元素,甲的单质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乙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丙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丁元素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用化学符号填空: ....甲的单质是 ;丙和丁形成的化合物 ;乙的元素符号是 。

25. (2分)已知:水仅由H 、O 两种元素组成,氢、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1和16;在

-1-1

t ℃和1.01×105Pa 时,氢气的密度为m g ·L , 氧气的密度为n g ·L 。根据在t ℃和

5

1.01×10Pa 时水的电解实验:水→1体积氧气+2体积氢气,可推知水的化学式为(原子个数用m 、n 表示) 。

26. (4分)A 元素和B 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 x B y ,已知A 、B 两元素的相对原子 质量之比为27:16。上述化合物中A 、B 两元素的质量比为9:8,则x :y = 若B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则化合物A x B y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7. (4分)将25 gA物质和5 gB物质混合加热反应后,测得A 物质仍有10 g,B 物质已 经反应完,生成C 物质11 g,还有一种新物质D 。在这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 的质量比依次为m (A ):m (B ):m (C ):m (D )= 。

若A 、B 、C 、D 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

28.(4分) 为了探究氨气(NH 3)的某些性质,某同学做了以下实验: 下图中从左向右依次是他做的实验及相应现象。

(1)通过实验,小明同学可得出氨气的三点性质,分别是:① ;

② ;③ ; (2)A 操作中,导气管要尽量接近试管底部,其目的是 。 29.(3分)火灾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下面是某同学在万一发生火灾时设计的应急方案(灭火和自救措施)。 ①当火较小时,立即用各种灭火器材灭火;

②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 ③在灭火或逃生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④因煤气泄漏引发火灾时,应先关闭天然气,再灭火。 请根据该同学的应急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⑴应急方案中,少一条不可缺少的措施,该措施是

; ⑵在灭火和自救措施中,有一条不够妥当,该措施是 (填序号)

理由是 ; 30.(2分)美国科学家卡尔·克里斯特成功地制d 得盐粒大小的氮5(化学式为N 5) ,在制取氮5的实验中,它曾发生了爆炸,摧毁了实验室的部分设备,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如果能让这种物质保持稳定;它可能会成为火箭和导弹后级的理想燃料。氮5是由排列成V 形的5个氮原子结合而成的,化学性质极不稳定,需保存在-80℃的干冰中。根据以上叙述,你认为N 5在应用领域有哪些用途?(写两条)

(1) ; (2) 。 31.(2分)

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不要振荡)可观察 到A 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两种气体不反应),而B 中需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

的效果。观察、对比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有:

⑵ 四. 实验(本题3小题计19分)

32.(9分) 根据下图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⑴写出图中标号仪器名称① ,② 。

⑵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可采用的装置组合是 ,反应完成后要回收二氧化锰,可用

(填一种操作名称)的方法。

⑶某同学用A 、C 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A 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 。实验时,当观察到C 中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就立即收集,待集气瓶中充满气体后,在水面下盖好玻璃片,将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

⑷D 装置有多种用途,在其中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气体应从 (填“a ”或“b ”,下同)管通入。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使用了类似的装置,在瓶中放半瓶蒸馏水, 管连接储氧钢瓶。 33(4分) 某学生为了使过滤操作能自动添加液体,设计了“自动 加液过滤器”,如上图所示。在倒置的烧瓶中盛放待过滤的

还需插入“空气导入管”与大气相通。

(1)“空气导入管”下口应在________,上口应在_______。

A. 滤纸边沿下方 B. 滤纸边沿上方

C. 待过滤液液面上 D. 待过滤液中 E.A 和B 项均可 F.C 和D 项均可 (2)试简要说明自动加液过滤的原理。

B 两种方法测定它的组成,如下_________________元素组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要得出正确结论,选用的方法应是____________(填A 或B) 。

(2)用正确方法推测出该有机物是由_______________元素组成,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气体均全部被吸收)

五、计算(本题8分)

35. (8分) 知0℃和常压下的所有气体,当它们的质量(g)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时,其体积均约为22. 4L 。现有某化合物A 中含有的元素不多于三种,且其中所含X 、Y 元素的质量分数及部分性质列于下表。

根据上表有关信息,通过推理和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1)A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多少?

(2)如果A 中含有一种在地壳中含量占第二位的元素,且每个A 分子中有5个原子核,试确定A 的化学式。

参考答案

21. 2O 3Na + Fe

22.B A D A C A B B 23.12mn/n

24.N 2 H2O Al 25.H 32m O n 26.2:3 51

27.5:5:11:9 2A+B=C+2D 28.每空1分, 共4分)(1)氨气(极)易溶于水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氨气会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后的溶液显碱性 (2)使收集到的气体更纯 29.(每空1分, 共2分)打报警电话119 ;② 开门窗造成空气对流火势加大; 30.每空1分, 共2分)炸药. 致冷剂

31. 密度大的气体放在上面容易与下面形成对流; 在实验室制取氢气时用向下排空法收集, 二氧化氮则用向上排空法收集 32. 略

33. 解析:(1)若“空气导入管”的下口在滤纸边沿上方,则待过滤液体的液面高于滤纸,会使部分待滤液不经过滤纸而沿滤纸与漏斗间的间隙流下,起不到过滤作用,故“空气导入管”下口应在滤纸边沿下方。若“空气导入管”的上口接在待过滤

液中,则此管会有液体流下,不能使内外气体相通,起不到自动加液的作用。(2)待过滤的液体沿液体流出管流入漏斗,当漏斗中的液面封住空气导入管的下口时,空气停止进入烧瓶,液体不再流入漏斗;随着过滤的进行,当漏斗里的液面降到空气导入管的下口以下时,空气又进入烧瓶,液体又流入漏斗。

答案:(1)A(2分) C(2分)

(2)待过滤的液体沿液体流出管流入漏斗,当漏斗里的液面封住“空气导入管”的管口时,空气停止进入烧瓶,液体停止流入漏斗;随着过滤的进行,当漏斗里的液面降到空气导入管的下口以下时,空气又进入烧瓶,液体又流入漏斗。(3分) 34.A,C.H.O,21:2:4

35. (1)M(A)=2. 97×103×22. 4×103=66. 5 (2分)

(2) A 中所含的另一种元素的总相对质量为:66. 5×(1-0. 4211-0. 5338) =3(2分),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比3小的唯有H 元素,故A 分子中必有3个氢原子(1分) 据题意,可令A 的化学式为SiH 3X ,则 M(X)=66. 5-28-3=35. 5(1分),X 为Cl, 故A 的化学式为 SiH 3Cl (2分)

中考模拟化 学 试 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Na:23 Mg:24 Fe:56 Cu:64 Ag:108 C:12 O:16 S:32

Cl:35.5 Si:28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题2分计30分)

1.日常生活中,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 .酒精挥发 B .冰雪融化 C .蔗糖溶解 D .鸡蛋变臭

2.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 A. 铜 B. 食盐 C. 金刚石 D. 氧气

3.下列实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 A .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C .镁带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D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黄色火焰 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 .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稀有气体 B .经过沉淀、过滤得到的矿泉水 C .加热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留下的固体 D.部分结冰的蒸馏水

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6.在实验室通常用①带火星的木条、②燃着的木条、③澄清石灰水、④紫色石蕊试液等实验用品来区别不同气体。现有四组气体对于上述四种用品均可选择并加以区别的是( )

A .二氧化碳和氧气 B .氧气和氮气 C .氮气和二氧化碳 D .氧气和氢气

7.水污染主要来自 ( )

①工业生产中废渣、废液的任意排放;②雨水和土壤接触;③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④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8.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不如火柴梗水平放置或略向下放置燃烧的旺, 其原因是( )

A .火柴梗着火点低 B .空气中氧气不足 C .火柴梗跟氧气接触面积小 D .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9. 下列有关蒸发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 A .蒸发可以在烧杯中进行 B

C .结束实验后用手拿开蒸发皿 D .等蒸发皿中完全蒸干后再停止加热

10. 在使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操作过程中,先后顺序不规范的是 ( ) A .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入药品

B .先盖上玻璃片,再从水中拿出集气瓶正方在桌上 C .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D .先在铁架台上固定发生装置,再放置酒精灯

11. 在实验室中常将白磷浸没在水中保存,其主要目的是

A. 降低白磷的着火点 B. 防止白磷与空气接触 C. 使白磷与水结合成稳定的物质 D. 将白磷溶解不易着火

12.超临界流体是温度和压力同时高于临界值的流体,也即压缩到具有接近液体密度的气体,是物质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新的状态。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它可作为溶剂、发泡剂取代某些有机溶剂、氟氯代烷等。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其气态或液态之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B .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形成,引起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改变 C .超临界二氧化碳可用于中药、香料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D .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代替氟氯代烷可减轻对臭氧层的破坏 13. 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食物腐败,铜在空气中生成“铜绿”。三种现象变化的共同点是①有热量放出 ②能发出光 ③

有氧气参与反应 ④反应速率很大 ( ) A .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4.两种化合物AB 和DB 2,若A 元素的化合价与H 2O 中O 的化合价绝对值相同,则D 的化合价为 ( ) A .+4 B .+2 C .-2 D .-3

15.由NaHS 、MgSO 4、NaHSO 3组成的混合物中,已知S 元素的质量分数w (S)=a %,则O 元素的质量分数w (O)为 ( )

A .1.25a % B .1.75a % B .1―1.75a % D.无法计算 二、选择题(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计10分)

16. 有甲、乙两位同学,当他们共同做完了水的电解实验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后,有下列对话,其中正确的是 ( )

A. 甲指着氢气燃烧实验的装置说:“一种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后,如果有水生成,则这种物质一定是氢气”。 B.乙回答说:“可能如此,但我不能肯定”。 C. 乙指着实验桌的一瓶气体说:“这瓶无色气体,如果能够点燃,我认为这是一瓶氢气”。 D.甲回答说:“可能是这样,但我也不能肯定”。

17. 下图图示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之间的包含与

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在下列选项中,正确指出 ( )

①、②、③、④所属物质类别的是

A .①单质、③氧化物

B.②化合物、④氧化物

C .①单质、③含氧化合物 D.①单质、④化合物

0.03

%,但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

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右图所示,下列过程放在X 处不合理的是 ( ) A .人和动物的呼吸 B .农村发展沼气燃料 C .化石燃料的燃烧 D .植物的呼吸作用

19.如图,保温瓶中装有液态空气,打开瓶盖,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的上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木条燃烧更旺,因为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产生O 2 B .木条燃烧情况不发生改变,因为瓶内盛放的也是空气

C .木条燃烧先旺后灭。因为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先产生O 2后产生N 2 D .木条熄灭,因为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使瓶口温度降低,且先产生N 2, 不支持燃烧

20. “亮菌甲素”化学式为C 12H 10O 5,是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几乎不溶于水,辅料丙二醇(C3H 8O 2) 溶成针剂用于临床。该药

为利胆解痉药,适用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等。以下关于“亮菌甲素”说法正确的是 ( )

A .“亮菌甲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34 B .1个“亮菌甲素”分子中含有234个电子

C .23.4克“亮菌甲素”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8克

D .“亮菌甲素”中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5 三.填空(本题共11小题计33分) 21. (3分) 按要求写出下列符号:

①2个氧原子 ②3个钠离子 ③铁元素

22.(4分) 将A 物理性质,B 化学性质,C 物理变化,D 化学变化的序号填写到下列括号内。

①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 ) ②铜锈是一种绿色的粉末( ) ③加热铜绿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与水 ( ) ④氧化铜为黑色粉末 ( ) ⑤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成水珠( )

⑥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 ) ⑦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 ⑧但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23. (2分) 已知一个12C 原子的质量为n kg ,一个A 原子的质量为m kg ,则A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表示为 。 24. (3分) 甲、乙、丙、丁四种元素,甲的单质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乙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丙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丁元素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用化学符号填空: ....甲的单质是 ;丙和丁形成的化合物 ;乙的元素符号是 。

25. (2分)已知:水仅由H 、O 两种元素组成,氢、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1和16;在

-1-1

t ℃和1.01×105Pa 时,氢气的密度为m g ·L , 氧气的密度为n g ·L 。根据在t ℃和

5

1.01×10Pa 时水的电解实验:水→1体积氧气+2体积氢气,可推知水的化学式为(原子个数用m 、n 表示) 。

26. (4分)A 元素和B 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 x B y ,已知A 、B 两元素的相对原子 质量之比为27:16。上述化合物中A 、B 两元素的质量比为9:8,则x :y = 若B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则化合物A x B y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7. (4分)将25 gA物质和5 gB物质混合加热反应后,测得A 物质仍有10 g,B 物质已 经反应完,生成C 物质11 g,还有一种新物质D 。在这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 的质量比依次为m (A ):m (B ):m (C ):m (D )= 。

若A 、B 、C 、D 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

28.(4分) 为了探究氨气(NH 3)的某些性质,某同学做了以下实验: 下图中从左向右依次是他做的实验及相应现象。

(1)通过实验,小明同学可得出氨气的三点性质,分别是:① ;

② ;③ ; (2)A 操作中,导气管要尽量接近试管底部,其目的是 。 29.(3分)火灾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下面是某同学在万一发生火灾时设计的应急方案(灭火和自救措施)。 ①当火较小时,立即用各种灭火器材灭火;

②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 ③在灭火或逃生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④因煤气泄漏引发火灾时,应先关闭天然气,再灭火。 请根据该同学的应急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⑴应急方案中,少一条不可缺少的措施,该措施是

; ⑵在灭火和自救措施中,有一条不够妥当,该措施是 (填序号)

理由是 ; 30.(2分)美国科学家卡尔·克里斯特成功地制d 得盐粒大小的氮5(化学式为N 5) ,在制取氮5的实验中,它曾发生了爆炸,摧毁了实验室的部分设备,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如果能让这种物质保持稳定;它可能会成为火箭和导弹后级的理想燃料。氮5是由排列成V 形的5个氮原子结合而成的,化学性质极不稳定,需保存在-80℃的干冰中。根据以上叙述,你认为N 5在应用领域有哪些用途?(写两条)

(1) ; (2) 。 31.(2分)

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不要振荡)可观察 到A 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两种气体不反应),而B 中需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

的效果。观察、对比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有:

⑵ 四. 实验(本题3小题计19分)

32.(9分) 根据下图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⑴写出图中标号仪器名称① ,② 。

⑵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可采用的装置组合是 ,反应完成后要回收二氧化锰,可用

(填一种操作名称)的方法。

⑶某同学用A 、C 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A 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 。实验时,当观察到C 中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就立即收集,待集气瓶中充满气体后,在水面下盖好玻璃片,将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

⑷D 装置有多种用途,在其中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气体应从 (填“a ”或“b ”,下同)管通入。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使用了类似的装置,在瓶中放半瓶蒸馏水, 管连接储氧钢瓶。 33(4分) 某学生为了使过滤操作能自动添加液体,设计了“自动 加液过滤器”,如上图所示。在倒置的烧瓶中盛放待过滤的

还需插入“空气导入管”与大气相通。

(1)“空气导入管”下口应在________,上口应在_______。

A. 滤纸边沿下方 B. 滤纸边沿上方

C. 待过滤液液面上 D. 待过滤液中 E.A 和B 项均可 F.C 和D 项均可 (2)试简要说明自动加液过滤的原理。

B 两种方法测定它的组成,如下_________________元素组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要得出正确结论,选用的方法应是____________(填A 或B) 。

(2)用正确方法推测出该有机物是由_______________元素组成,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气体均全部被吸收)

五、计算(本题8分)

35. (8分) 知0℃和常压下的所有气体,当它们的质量(g)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时,其体积均约为22. 4L 。现有某化合物A 中含有的元素不多于三种,且其中所含X 、Y 元素的质量分数及部分性质列于下表。

根据上表有关信息,通过推理和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1)A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多少?

(2)如果A 中含有一种在地壳中含量占第二位的元素,且每个A 分子中有5个原子核,试确定A 的化学式。

参考答案

21. 2O 3Na + Fe

22.B A D A C A B B 23.12mn/n

24.N 2 H2O Al 25.H 32m O n 26.2:3 51

27.5:5:11:9 2A+B=C+2D 28.每空1分, 共4分)(1)氨气(极)易溶于水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氨气会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后的溶液显碱性 (2)使收集到的气体更纯 29.(每空1分, 共2分)打报警电话119 ;② 开门窗造成空气对流火势加大; 30.每空1分, 共2分)炸药. 致冷剂

31. 密度大的气体放在上面容易与下面形成对流; 在实验室制取氢气时用向下排空法收集, 二氧化氮则用向上排空法收集 32. 略

33. 解析:(1)若“空气导入管”的下口在滤纸边沿上方,则待过滤液体的液面高于滤纸,会使部分待滤液不经过滤纸而沿滤纸与漏斗间的间隙流下,起不到过滤作用,故“空气导入管”下口应在滤纸边沿下方。若“空气导入管”的上口接在待过滤

液中,则此管会有液体流下,不能使内外气体相通,起不到自动加液的作用。(2)待过滤的液体沿液体流出管流入漏斗,当漏斗中的液面封住空气导入管的下口时,空气停止进入烧瓶,液体不再流入漏斗;随着过滤的进行,当漏斗里的液面降到空气导入管的下口以下时,空气又进入烧瓶,液体又流入漏斗。

答案:(1)A(2分) C(2分)

(2)待过滤的液体沿液体流出管流入漏斗,当漏斗里的液面封住“空气导入管”的管口时,空气停止进入烧瓶,液体停止流入漏斗;随着过滤的进行,当漏斗里的液面降到空气导入管的下口以下时,空气又进入烧瓶,液体又流入漏斗。(3分) 34.A,C.H.O,21:2:4

35. (1)M(A)=2. 97×103×22. 4×103=66. 5 (2分)

(2) A 中所含的另一种元素的总相对质量为:66. 5×(1-0. 4211-0. 5338) =3(2分),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比3小的唯有H 元素,故A 分子中必有3个氢原子(1分) 据题意,可令A 的化学式为SiH 3X ,则 M(X)=66. 5-28-3=35. 5(1分),X 为Cl, 故A 的化学式为 SiH 3Cl (2分)


相关文章

  • 北京中考语文答案
  • 北京中考语文答案 相关栏目推荐 北京中考答案 北京中考数学试题 北京2014中考真题 北京中考语文真题 北京中考改革 北京中考模拟试题 北京中考报名网 北京中考生物真题 北京中考满分作文100字 北京中考试卷 北京中考满分作文200字 北京 ...查看


  • 2012学年度九年级数学中考备考计划
  • 2012学年度九年级数学中考备考计划 中考在即,作为数学教师,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就我所教的两个班(1) (3)班.我们面临诸多难题:学生底子薄,学习习惯差,低分率居多,方法不当,厌学情绪比较普遍,基本放弃对数学的学习等.其次 ...查看


  • 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汇编:汉字
  • 2011中考考前必做题:汉字专题 1. 河北省2010-2011学年度中考模拟试卷 1.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急切 迫不急待 旨意 苦心孤诣 B.蜡烛 一气呵成 嬉闹 别出心栽 C.阴晦 ...查看


  • 初中英语中考复习备考策略
  • 初中英语中考复习备考策略 长清五中英语组 把握好中考英语试题的特点,就能有效地组织好中考复习.中考复习是中考前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其方法很多,且各有各的特点,如果采用得当,时间把握的好,且落实到位,将会事半功倍,如果不当,那将会事倍功半,劳 ...查看


  • 中考语文备考工作计划
  • 注重温故策略 增强知新效果 --中考语文备考工作计划 2013年中考即将来临,为了取得我校九年级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突破,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及以 ...查看


  • 中考备考工作计划
  • 肖旗初中2009年中考备考工作计划 一.指 导 思 想 2009年我校九年级中考备考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继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校本教研为龙头,以推进课程改革.加强中考备考.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为主线,建设一支道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确保 ...查看


  • 中考英语复习研讨会经验交流
  • 夯实基础 提高技能 增效增分 睢宁县张圩中学 陈 予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教研室余老师给我提供这次和大家交流的机会.谈不上经验介绍,我工作年限较短,初三的中考复习工作也只是刚刚形成自己的一些不成熟做法,我只是想分享一些 ...查看


  • 2014年中考复习备考方案
  • 2014年中考复习备考方案 为了迎接武汉市2014 年的中考,确保我们学校中考各项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的推进,特拟定此中考备考方案. 一.备考指导思想 我校中考备考工作要在"高效课堂自主学习"的总体理念指引 ...查看


  • 2017思品中考培训心得
  • 思品中考培训心得体会 蓝田县 华胥初中 穆青 2017年3月7日,我有幸参加了市教科研所组织的2017年思想品德中考培训会.会上高新一中王义群老师的报告"关于热点问题的学科化思考"让我耳目一新.尤其是他对近几年非选择题主 ...查看


  • 英语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完整版)
  • 齐心协力 共创辉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在教育局领导,尤其是教研室高老师的关心.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学校在今年中考中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回顾教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