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时应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来加强建设。个人品德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被强调,与我国当前的道德建设密切联系。本文着重从大学生自身特点出发,研究当代大学生个人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个人品德; 问题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在个人品德中存在的缺陷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处于较高层次,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热爱生活的态度,积极参与道德实践的行动,爱憎分明的情感。但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其个人品德现状并不令人乐观,仍然存在着很多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公德意识淡漠,缺乏公共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都珍视自我存在和自我发展,希望在良好的学校环境和氛围中成长,却不懂得维护校园公共环境。学校为大学生提供完善、整洁、安静的公共设施让他们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但一些学生却并不珍惜,损坏校内公物、乱扔乱丢的现象仍然存在,“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等屡见不鲜,上课迟到早退、课堂上窃窃私语,缺乏对最基本的道德义务的遵守。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深思的是当代大学生欠缺的不是文化知识,而是道德修养。
(二)过度关注自身利益,缺乏崇高的理想信念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导致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相互交织、碰撞,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使人们在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上面出现了迷惘和困惑,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产生了困惑和动摇,蔑视高尚的道德理想,以自我为中心,价值取向则以个人至上,人生价值观带有不同程度的功利主义倾向,从而迷失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更多地注重自身能力培养,忽视对个人品德的建设。部分大学生只关心现实利益,缺乏理想信念,没有长远的人生目标,他们的这种过度关注利益的人生态度产生了很多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道德评价存在双重标准
由于“认识”不等于“接受”,“接受”不等于付诸“行动”。道德认识的多样性和不同道德理念的冲突就有可能使人们不能总是按照某种道德标准行事。当前,一些大学生也存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结合不紧密、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现象。他们能够以正确的标准来衡量社会生活中各种道德行为的善恶,对于社会上一些损人利己、坑蒙拐骗、钱权交易、唯利是图的不正之风,他们也非常反感,常以社会道德捍卫者的姿态给这些丑恶现象以义正严词地强烈抨击。但是为了达到个人的某些目的,往往也做起考试作弊、拉关系等不道德的事情来,而他们总会为自己错误的道德行为找借口,以求得良心的宽慰。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的对策
(一)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个人品德建设必须既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基础,又要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毋庸置疑,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是大有裨益的。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品德建设不能仅依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及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更应该立足于改革开放的火热现实生活,紧紧围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贯穿于生活学习工作之中。
(二)自身努力与学校教育的结合
学校教育的作用表现在指导学生学习道德知识、文化知识,认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为学生的道德实践提供一定的活动机会,在学生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甚至错误时予以及时引导、纠正,帮助其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为其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相对于个人努力而言,终究是外因,对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起不了根本性的关键作用。“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当代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将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品德。” 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当作社会道德改造的客体,他们更主要的是成为吸收社会道德精华以提高自身品德的主体。
(三)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野,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到今天,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已经成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这是形势的要求,是发展的必然,是与时俱进的创新。通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活动,将有效调节人的心理和情感,提高人的品位和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巩固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进一步发挥保证、服务、促进、协调作用,进而有效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四)建立和实施大学生个人品德状况和奖惩机制
奖惩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方法,顾名思义,就是使受教育者的美德得到奖励和恶德受到惩罚的道德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通过使受教育者的美德得到奖励和恶德受到惩罚而使其欲求美德的道德教育方法。奖惩是每个人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需要、道德欲望形成发展的根本的源泉和动力,因而是形成和增强受教育者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需要、道德欲望的道德教育方法,是使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成为受教育者自身内在需要、欲望的道德教育方法。学校教育要注重好奖惩机制以及大学生个人品德状况的了解,以达到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一)学术专著
[1]曾参.大学[M].远方出版社,2006年版.
[2]周立,戴玉杰.浅谈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必要性[J].中国轻工教育,2006年版.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吕尚玖.论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5月版.
作者简介:李宜泽(1989.10―),男,汉族,河南驻马店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云中坤(1986.3―),男,汉族,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彭海清(1987.7―),女,汉族,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时应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来加强建设。个人品德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被强调,与我国当前的道德建设密切联系。本文着重从大学生自身特点出发,研究当代大学生个人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个人品德; 问题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在个人品德中存在的缺陷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处于较高层次,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热爱生活的态度,积极参与道德实践的行动,爱憎分明的情感。但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其个人品德现状并不令人乐观,仍然存在着很多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公德意识淡漠,缺乏公共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都珍视自我存在和自我发展,希望在良好的学校环境和氛围中成长,却不懂得维护校园公共环境。学校为大学生提供完善、整洁、安静的公共设施让他们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但一些学生却并不珍惜,损坏校内公物、乱扔乱丢的现象仍然存在,“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等屡见不鲜,上课迟到早退、课堂上窃窃私语,缺乏对最基本的道德义务的遵守。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深思的是当代大学生欠缺的不是文化知识,而是道德修养。
(二)过度关注自身利益,缺乏崇高的理想信念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导致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相互交织、碰撞,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使人们在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上面出现了迷惘和困惑,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产生了困惑和动摇,蔑视高尚的道德理想,以自我为中心,价值取向则以个人至上,人生价值观带有不同程度的功利主义倾向,从而迷失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更多地注重自身能力培养,忽视对个人品德的建设。部分大学生只关心现实利益,缺乏理想信念,没有长远的人生目标,他们的这种过度关注利益的人生态度产生了很多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道德评价存在双重标准
由于“认识”不等于“接受”,“接受”不等于付诸“行动”。道德认识的多样性和不同道德理念的冲突就有可能使人们不能总是按照某种道德标准行事。当前,一些大学生也存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结合不紧密、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现象。他们能够以正确的标准来衡量社会生活中各种道德行为的善恶,对于社会上一些损人利己、坑蒙拐骗、钱权交易、唯利是图的不正之风,他们也非常反感,常以社会道德捍卫者的姿态给这些丑恶现象以义正严词地强烈抨击。但是为了达到个人的某些目的,往往也做起考试作弊、拉关系等不道德的事情来,而他们总会为自己错误的道德行为找借口,以求得良心的宽慰。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的对策
(一)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个人品德建设必须既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基础,又要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毋庸置疑,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是大有裨益的。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品德建设不能仅依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及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更应该立足于改革开放的火热现实生活,紧紧围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贯穿于生活学习工作之中。
(二)自身努力与学校教育的结合
学校教育的作用表现在指导学生学习道德知识、文化知识,认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为学生的道德实践提供一定的活动机会,在学生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甚至错误时予以及时引导、纠正,帮助其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为其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相对于个人努力而言,终究是外因,对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起不了根本性的关键作用。“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当代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将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品德。” 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当作社会道德改造的客体,他们更主要的是成为吸收社会道德精华以提高自身品德的主体。
(三)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野,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到今天,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已经成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这是形势的要求,是发展的必然,是与时俱进的创新。通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活动,将有效调节人的心理和情感,提高人的品位和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巩固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进一步发挥保证、服务、促进、协调作用,进而有效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四)建立和实施大学生个人品德状况和奖惩机制
奖惩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方法,顾名思义,就是使受教育者的美德得到奖励和恶德受到惩罚的道德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通过使受教育者的美德得到奖励和恶德受到惩罚而使其欲求美德的道德教育方法。奖惩是每个人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需要、道德欲望形成发展的根本的源泉和动力,因而是形成和增强受教育者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需要、道德欲望的道德教育方法,是使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成为受教育者自身内在需要、欲望的道德教育方法。学校教育要注重好奖惩机制以及大学生个人品德状况的了解,以达到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一)学术专著
[1]曾参.大学[M].远方出版社,2006年版.
[2]周立,戴玉杰.浅谈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必要性[J].中国轻工教育,2006年版.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吕尚玖.论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5月版.
作者简介:李宜泽(1989.10―),男,汉族,河南驻马店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云中坤(1986.3―),男,汉族,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彭海清(1987.7―),女,汉族,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