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基本的形式有:

1.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2. 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3. 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居住区规划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素,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 居住区住宅的规划布置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多面广,而且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住宅应布置在居住区内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在不同的气候区,住宅布置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住宅的影响,如日照、通风、保温、除湿、防风沙等。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的居住区。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二)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配套建设的。所配套建设的项目多少、面积大小及空间布局等,决定着居住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应合理设置,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三) 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

间,又是生活空间,居住区道路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的主要道路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m ~30m ,车行道宽度9m ;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10m ~14m ,车行道宽度6m ~9m ;居住区内的之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3m ~5m ;宅间小路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不小于2.6m 。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以保证居住区与城市有良好的交通联系。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既要通顺又要避免外部车辆和行人的穿行。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合理设置公共交通停靠站,尽量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同时保证行人、骑车人的安全便利。道路边缘至建筑物要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一旦楼上掉下物品影响路上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四) 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的绿地与居民关系密切,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其功能主要有: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遮阳、隔声、防风、防尘、杀菌、防病,提供户外活动场地、美化环境等。一个优美的居住区内绿化环境,有助于人们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可为居民创造良好的游憩、交往场所。衡量居住区内绿地状况的指标,主要有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是指居住区用地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其中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应低于25%。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组团绿地不少于0.5㎡/人,小区绿地不少于1㎡/人,居住区绿地不少于1.5㎡/人。

然而随着居住区数量的增多,规划过程中考虑的不全面,现代居住区规划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1、已建居住区缺少人性化的考虑。

规划往往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居住条件为目的,只考虑物质空问的布局,很少考虑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更加忽略了居住区所需的绿地率与绿化率。并且居住区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住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环境和设施。因此,这种以物质环境内容决定居住区建设的做法只会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2、绿化用地量不达标。

不少新建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达不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同时有些开发商为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片面增加建筑用地,压缩绿化用地,甚至毁绿建房,致使居住区整体居住环境更加恶化。

3、居住区规划设计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考虑。

开发商在寻求自身开发利益时,很少考虑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很多居住区开发缺乏相应的必要设施,尤其是城市边缘社区的出现,缺少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出现与城市脱离的现象,社会问题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缺乏衔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单一功能居住区的过分集中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匀,影响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规划设计人员在实践中更新观念,未来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也可作为预测:

1、规划方面:生态小区的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的配套设计,都必须以改善人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2、设计方面: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以及与建筑物的相互呼应;注重

不同植物的相互补充、配合;注意发挥绿化在整个生态小区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比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声,消除毒害物质,杀灭细菌病毒等;甚至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能消除精神疲劳。

3、房屋构造方面: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需要,注意节约能源、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4、健康管理方面:根据社区人群、文化和社会特点及所存在的健康问题,制定和实施个人、社区的保健计划,并对实施过程做出评价。

以下便依据上文的思路对两个小区进行案例分析:

一、 浙江省温州市某小区规划设计

1、规划结构和功能布局

⑴规划结构

小区以Y 字形小区级道路联系两个相对独立的环状组团级道路为骨架,组织一个小区中心和两个居住组团。人车分流,车道与步行绿地系统相互分离。 ⑵功能布局

在小区中部面临罗东大街规划小区主出入口,结合主出入口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小区中心广场,小区中心南北两侧布置两个居住组团。

2、居住区组成要素分析

⑴住宅规划

①日照间距、朝向、小气候。住宅日照间距不小于1:1.2,大于“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及当地标准要求。住宅的朝向为南偏西和正南向两种。通过组团架空层、大面积组团绿地、中心广场、林荫步行道等室内外空间的组织,形成良好的环境小气候。

②住宅类型。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小区特点,住宅类型以多层公寓式为主,低层联立式、独立式住宅为辅。

③安全防卫。通过小区主出入口和组团次出入口的设置以及两个相对独立、基本围合的组团布局,为小区封闭式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并满足小区发生灾情时的疏散、救灾需要。

④组团空间。小区组织南北两大组团,南组团以独立式住宅、联立式住宅和公寓式住宅为基础围合成L 形组团绿地空间。北组团以点式住宅、联立式住宅、公寓式住宅为基础围合成L 形组团绿地空间。两个组团统一中求变化。

⑵公共服务设施

小区配备幼儿园、文化活动俱乐部、物业管理楼、老人活动室等。幼儿园布置在主出入口路段的北侧,文化活动俱乐部正对小区主出入口,物业管理楼设置在主出入口路段南侧。在中心广场南北两栋住宅底层设置老人活动室。是小区中心既安全方便又富有生活气息。为使组团居民生活流向和垃圾收集运送有序,南北两组团各设置3处袋装垃圾收集点,实行分级、袋装化垃圾收集。小区中心广场东南角设有一处生态厕所。

⑶道路规划

充分考虑小区居民的出行便捷和安全,小区级道路采用Y 形,以此为基础连接两个相对独立的环形组团级道路,形成清晰的小区道路骨架。结合小区的功能布局,规划将城市公共绿化带延伸至小区中心和组团,形成山字形步行绿地系统。考虑残疾人和老年人的通行,应满足无障碍通行的要求,使小区交通组织功能明确,人车分流,内外联系通而不畅。

⑷绿地规划

小区绿地氛围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中心广场绿地,由构架廊、叠泉、镶草硬质铺地、绿地以及具有地方性的大榕树、亭子和水面的组合构成。第二层次:组团公共绿地,主要由缓坡草坪、园林小品、点状乔木等组成。第三层次:垂直绿化,主要为家庭绿化,以花木、绿篱、屋顶花园为主。第四层次:道路绿化,结合小区入口、小区级道路和组团级道路配置行道树和镶草硬质铺地。

二、 江苏省宜兴市某小区规划设计

1、规划结构和功能布局

小区从人的需求出发,依据小区道路的布局将小区划分为3个组团,再将3个组团划分为12个交往单元。住宅布局力求打破行列式格局,增加空间的个性,

采用院落式布局。

2、居住区组成要素分析

⑴住宅规划

小区规划中的建筑布局和空间形态力求丰富有序,尽量避免水平方向的排排房和垂直方向的推平头。整个小区的建筑布局呈北高南低,空间形态错落有致。小区北侧以5层公寓式住宅为主,作为小区内创造优美环境的视线屏障,同时也有利于保证整个小区内建筑间合理的日照要求。由于小区面临主要干道,东南两面为次要干道,为了达到合理的空间比例形态,临干道面以多层住宅为主,间杂以低层住宅。而多层住宅又有点式、条式、院落式不同的类型,构成形态丰富、疏密相间的景观特色。

⑵公共服务设施

在小区东侧入口设有物业管理中心及文化活动中心,满足小区内综合管理、公共活动的需要。另外在组团内,同时考虑设置小型方便店、商亭以及住宅底层商店的可能性,方便居民生活。

⑶道路规划

小区道路规划成曲线形,并尽量减少通往城市干道的出口,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减少穿行小区车辆的数量,并使驶入小区的车辆被迫降低速度,达到安静与安全的目的。小区道路规划还充分考虑进入小区的沿街景观的运动变化和转弯处的对景处理,在主干道交汇处形成视觉中心,达到高潮,并在此设立小区的标志,以增强向心性和凝聚力。

⑷绿地规划

小区内部的绿化系统布置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小区中心设置一个集中绿地,形成整个小区居民休憩活动的场所。另外,沿各级道路骨架系统布置绿化带和建筑小品,成为可供活动和有情趣的用地。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基本的形式有:

1.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2. 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3. 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居住区规划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素,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 居住区住宅的规划布置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多面广,而且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住宅应布置在居住区内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在不同的气候区,住宅布置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住宅的影响,如日照、通风、保温、除湿、防风沙等。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的居住区。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二)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配套建设的。所配套建设的项目多少、面积大小及空间布局等,决定着居住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应合理设置,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三) 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

间,又是生活空间,居住区道路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的主要道路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m ~30m ,车行道宽度9m ;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10m ~14m ,车行道宽度6m ~9m ;居住区内的之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3m ~5m ;宅间小路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不小于2.6m 。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以保证居住区与城市有良好的交通联系。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既要通顺又要避免外部车辆和行人的穿行。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合理设置公共交通停靠站,尽量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同时保证行人、骑车人的安全便利。道路边缘至建筑物要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一旦楼上掉下物品影响路上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四) 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的绿地与居民关系密切,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其功能主要有: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遮阳、隔声、防风、防尘、杀菌、防病,提供户外活动场地、美化环境等。一个优美的居住区内绿化环境,有助于人们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可为居民创造良好的游憩、交往场所。衡量居住区内绿地状况的指标,主要有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是指居住区用地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其中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应低于25%。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组团绿地不少于0.5㎡/人,小区绿地不少于1㎡/人,居住区绿地不少于1.5㎡/人。

然而随着居住区数量的增多,规划过程中考虑的不全面,现代居住区规划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1、已建居住区缺少人性化的考虑。

规划往往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居住条件为目的,只考虑物质空问的布局,很少考虑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更加忽略了居住区所需的绿地率与绿化率。并且居住区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住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环境和设施。因此,这种以物质环境内容决定居住区建设的做法只会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2、绿化用地量不达标。

不少新建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达不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同时有些开发商为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片面增加建筑用地,压缩绿化用地,甚至毁绿建房,致使居住区整体居住环境更加恶化。

3、居住区规划设计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考虑。

开发商在寻求自身开发利益时,很少考虑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很多居住区开发缺乏相应的必要设施,尤其是城市边缘社区的出现,缺少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出现与城市脱离的现象,社会问题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缺乏衔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单一功能居住区的过分集中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匀,影响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规划设计人员在实践中更新观念,未来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也可作为预测:

1、规划方面:生态小区的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的配套设计,都必须以改善人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2、设计方面: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以及与建筑物的相互呼应;注重

不同植物的相互补充、配合;注意发挥绿化在整个生态小区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比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声,消除毒害物质,杀灭细菌病毒等;甚至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能消除精神疲劳。

3、房屋构造方面: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需要,注意节约能源、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4、健康管理方面:根据社区人群、文化和社会特点及所存在的健康问题,制定和实施个人、社区的保健计划,并对实施过程做出评价。

以下便依据上文的思路对两个小区进行案例分析:

一、 浙江省温州市某小区规划设计

1、规划结构和功能布局

⑴规划结构

小区以Y 字形小区级道路联系两个相对独立的环状组团级道路为骨架,组织一个小区中心和两个居住组团。人车分流,车道与步行绿地系统相互分离。 ⑵功能布局

在小区中部面临罗东大街规划小区主出入口,结合主出入口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小区中心广场,小区中心南北两侧布置两个居住组团。

2、居住区组成要素分析

⑴住宅规划

①日照间距、朝向、小气候。住宅日照间距不小于1:1.2,大于“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及当地标准要求。住宅的朝向为南偏西和正南向两种。通过组团架空层、大面积组团绿地、中心广场、林荫步行道等室内外空间的组织,形成良好的环境小气候。

②住宅类型。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小区特点,住宅类型以多层公寓式为主,低层联立式、独立式住宅为辅。

③安全防卫。通过小区主出入口和组团次出入口的设置以及两个相对独立、基本围合的组团布局,为小区封闭式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并满足小区发生灾情时的疏散、救灾需要。

④组团空间。小区组织南北两大组团,南组团以独立式住宅、联立式住宅和公寓式住宅为基础围合成L 形组团绿地空间。北组团以点式住宅、联立式住宅、公寓式住宅为基础围合成L 形组团绿地空间。两个组团统一中求变化。

⑵公共服务设施

小区配备幼儿园、文化活动俱乐部、物业管理楼、老人活动室等。幼儿园布置在主出入口路段的北侧,文化活动俱乐部正对小区主出入口,物业管理楼设置在主出入口路段南侧。在中心广场南北两栋住宅底层设置老人活动室。是小区中心既安全方便又富有生活气息。为使组团居民生活流向和垃圾收集运送有序,南北两组团各设置3处袋装垃圾收集点,实行分级、袋装化垃圾收集。小区中心广场东南角设有一处生态厕所。

⑶道路规划

充分考虑小区居民的出行便捷和安全,小区级道路采用Y 形,以此为基础连接两个相对独立的环形组团级道路,形成清晰的小区道路骨架。结合小区的功能布局,规划将城市公共绿化带延伸至小区中心和组团,形成山字形步行绿地系统。考虑残疾人和老年人的通行,应满足无障碍通行的要求,使小区交通组织功能明确,人车分流,内外联系通而不畅。

⑷绿地规划

小区绿地氛围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中心广场绿地,由构架廊、叠泉、镶草硬质铺地、绿地以及具有地方性的大榕树、亭子和水面的组合构成。第二层次:组团公共绿地,主要由缓坡草坪、园林小品、点状乔木等组成。第三层次:垂直绿化,主要为家庭绿化,以花木、绿篱、屋顶花园为主。第四层次:道路绿化,结合小区入口、小区级道路和组团级道路配置行道树和镶草硬质铺地。

二、 江苏省宜兴市某小区规划设计

1、规划结构和功能布局

小区从人的需求出发,依据小区道路的布局将小区划分为3个组团,再将3个组团划分为12个交往单元。住宅布局力求打破行列式格局,增加空间的个性,

采用院落式布局。

2、居住区组成要素分析

⑴住宅规划

小区规划中的建筑布局和空间形态力求丰富有序,尽量避免水平方向的排排房和垂直方向的推平头。整个小区的建筑布局呈北高南低,空间形态错落有致。小区北侧以5层公寓式住宅为主,作为小区内创造优美环境的视线屏障,同时也有利于保证整个小区内建筑间合理的日照要求。由于小区面临主要干道,东南两面为次要干道,为了达到合理的空间比例形态,临干道面以多层住宅为主,间杂以低层住宅。而多层住宅又有点式、条式、院落式不同的类型,构成形态丰富、疏密相间的景观特色。

⑵公共服务设施

在小区东侧入口设有物业管理中心及文化活动中心,满足小区内综合管理、公共活动的需要。另外在组团内,同时考虑设置小型方便店、商亭以及住宅底层商店的可能性,方便居民生活。

⑶道路规划

小区道路规划成曲线形,并尽量减少通往城市干道的出口,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减少穿行小区车辆的数量,并使驶入小区的车辆被迫降低速度,达到安静与安全的目的。小区道路规划还充分考虑进入小区的沿街景观的运动变化和转弯处的对景处理,在主干道交汇处形成视觉中心,达到高潮,并在此设立小区的标志,以增强向心性和凝聚力。

⑷绿地规划

小区内部的绿化系统布置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小区中心设置一个集中绿地,形成整个小区居民休憩活动的场所。另外,沿各级道路骨架系统布置绿化带和建筑小品,成为可供活动和有情趣的用地。


相关文章

  • 城市规划考研整理
  • 目录 建设史理论辨析(P1~21)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阿尔伯蒂--<论建筑>.阿尔伯蒂--<理想城市>.田园城市.盖迪斯--综合规划思想.芒福德.马塔--带形城市.戈涅--工业城市.柯布西耶.广亩 ...查看


  • 重庆市二级风景园林师考试要求及重点
  • 为了让大家及时掌握二级风景园林师考试要求及重点,经研究,特制定<重庆市二级风景园林师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规定的考核知识点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细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 ...查看


  •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博士入学考试题目
  • 博士考试由3门课程,英语.规划原理和规划分析.1.英语一定要去上补习班,要不就复印听课资料,考试会送20-30分的题目.2.原理考试,多看最近三年的规划杂志.要作到言之有物,辩之有据.3.规划分析由多个老师轮换着出题,我那年的考试方向大变, ...查看


  • 北京城市居民通勤时间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30卷第10期2011年10月 地理科学进展 V ol.30, No.10Oct., 2011 北京城市居民通勤时间变化及影响因素 孟斌1,2,郑丽敏3,于慧丽3 (1.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191:2.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 ...查看


  • 我国园林景观的发展趋势
  • 我国园林景观的发展趋势 摘要:针对目前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景观设计建设的发展趋势, 认为园林景观发展应回归到健康发展道路上,在合理平面布局的基础上加强空间设计.强调地域特色的设计发展趋势.遵循生态原则为园林发展方向.园林景观设计日 ...查看


  • 城市空间要素及其结构_陈宇光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42007 政治与法律 城市空间要素及其结构 陈宇光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215104) [摘要]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导致城市资 源.生态环境. ...查看


  •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
  •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 [英文标题]DEVELOPMENT OF URBAN GEOGRAPHY IN CHINA SINCE 1978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source Sciences N ...查看


  • 美国150年城市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 5经济问题探索62004年第8期 美国150年城市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陈 明 彭桂娥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天津300071) 内容提要:本文全面回顾了美国从1850年到今天, 不同时期推动城市化的动力及城市发展模式.在此基础 ...查看


  • 2015年城市规划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15-2020 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现状研究分 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报告编号:156A8A2中国产业调研网 www.cir.cn城市规划2015-2020 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