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邯郸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一群人,他们的生活习俗、文化观念、生产方式等,无一不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下面我将简单谈一下我的家乡——邯郸,其历史文化传统与自然地理的环境。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地处东经114°03' ~40' ,北纬36°20' ~44' 之间,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辖4区、1市、14县,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57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896.4万。邯郸具有3000年的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和中国散文之城、太极之乡。国务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和市区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
地理环境
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东界山东聊城,南临河南安阳,西连山西长治,北接邢台。南北最大纵距10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80公里。总面积120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3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06平方公里。
邯郸市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京广铁路为界,西部为中、低山丘陵地貌,东部为华北平原。海拔最高1898.7米,最低32.7米,相对高差1866米,总坡降为11.8‰。全市自西向东大致可分为五级阶梯:西北部中山区、西部低山区、中部低山丘陵区、中部盆地区、东部冲积平原。植物资源丰富,动物种类繁多,矿产资源品种齐全。
历史文化
“邯郸”二字作为地名,3000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越的地理位置(四省交界),境内民族众多(绝大多数为汉族,还有回、满、蒙古、朝鲜、布依、苗、壮36个等少数民族),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早在10300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休养生息。在邯郸悠久历史的进程中,孕育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这是先人留给我们后代子孙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绵绵3000余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十大文化脉系。
赵文化
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其主流内涵是“开拓进取,竞争图强,兼收并蓄,改革创新”, 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是中国以粟作农业和定居生活为特点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距今已有10300年的历史。磁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作物—粟的最早发源地,还是中国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的发现地。磁山文化被誉为“中华瑰宝”。
女娲文化 在涉县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娲皇宫,传说是华夏始祖女娲氏“炼石补
天,抟土造人”的地方。娲皇宫因此而得名。被世人尊称为“华夏祖庙”。
曹魏建安文化
位于临漳县西南的古邺城遗址是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东汉末年孕育出了文学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学”。
北齐石窟文化 以响堂山石窟和娲皇宫石窟为代表的北齐石窟文化,是中国佛教雕刻
艺术的宝藏,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经群,代表着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最高成就。响堂山石窟是北齐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国云岗、龙门、敦煌、麦积山四大名窟之后的全国第五大石窟群。也是北齐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它始建于北齐,经隋、唐、宋、明历代开凿续修,共有大小洞窟十六座,造像4300多尊。是中西方文化互相融汇过程的历史体现和南北方文化相互渗透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汉化过程中承上启下,融汇贯通的重要环节。娲皇宫石窟现存北齐佛教刻经六部,共计约13万字,是国内摩崖刻经保存文字最多最完整的一处,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校勘中国佛教史籍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北朝书法艺术的精品。
梦文化
以“一枕黄粱”名梦和黄粱梦吕仙祠古建筑群为代表的梦文化,蕴含着极
为深厚的中国哲学思想,表现出中华民族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执着追求。邯郸因此被海内外人士誉为“美梦之乡”。 磁州窑文化
磁县、峰峰矿区的西部地区,绵延的太行山余脉蕴藏着大量的高岭土,
是制作陶瓷的天然原料。从北齐时就已开始烧造瓷器,并逐渐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观台和滏阳河流域的彭城两大窑场。古来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说。磁州窑以粗犷、豪放、潇洒的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创造了宋金元时期民间瓷艺的最高成就。
广府太极文化
清朝道光年间邯郸的永年县广府城,诞生了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和武
禹襄,使永年县成为中国太极拳两大流派—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被国家授予“世界太极拳夏令营基地”、“太极拳研究中心”、“太极拳之乡”、“太极拳圣地”。
成语典故文化
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广袤地域的辉煌历史、深厚丰腴的文
化积淀为邯郸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披沙拣金,凝聚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据不完全统计,由邯郸历史和相关史书中
所滋生、蕴积、提炼出的具有邯郸地方特色或与邯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
故达1500条之多,如邯郸学步、完璧归赵等。2005年10月26日,经中国
文联批准,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成语典故文化已成为邯郸
市十大文化脉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边区革命文化 邯郸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中心。刘伯承、
邓小平及其领导的八路军129师以太行山为战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
《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在邯郸创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华北新
华广播电台在邯郸开播。现代最早的纪念性建筑——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和涉
县的“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及“陈列馆”名列了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
基地。
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式太极拳(永年县)、磁州窑烧制技艺(峰峰矿区)、女娲祭典(涉
县)、河北鼓吹乐(永年县)、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市)、皮影戏(邯郸市)、傩戏(武安市)魏县四股弦戏等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古城、永年城、战国赵王陵墓群、邺城遗址、
磁县北朝墓群、娲皇宫及石刻、129师司令部旧址、磁州窑遗址、响堂山石
窟等。
邯郸名吃
众多的物产资源,多样的炊具器皿,丰富了邯郸饮食文化的内容。亦使邯郸
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地域的美食。
圣旨骨酥鱼-历史名吃 最早起源于邯郸赵家,叫赵家酥鱼,魏晋时期由民间传入宫中,北宋
初年,赵匡胤登基后,把赵家这种“骨稣刺烂”后仍保持“鱼形完整”的鱼列为
御用美食,从此把赵家骨酥鱼尊称为“圣旨骨酥鱼”。 正宗的圣旨骨酥鱼制
作十分讲究,“料窨工艺”、“磁州窑特产砂锅”、“祖传秘制核心料”三者缺一
不可,做出的鱼已不仅仅是“鲜”,而是“香”,已不仅仅说“好吃”,而是“食
补”,而且营养奇特,常食能让人流连忘返。
丛台酒-地方特产
战国时代建造的“丛台”是赵武灵王饮酒寻乐,观赏歌舞的宫廷御苑。
丛台酒由此得名,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游经
邯郸,多喜登台览古,饮酒赋诗。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都曾在此留下赞美邯郸佳酿的千古绝唱。清乾隆皇帝于“丛台”行宫饮酒
作乐,即兴书下“击鞠呼卢待罗绮,美酒十千醉不辞”的诗篇。
鸡泽辣椒-地方特产 肉厚、味香、籽少、色鲜。含有较丰富的脂肪、蛋白质、辣椒素、维
生素A 、B 、C 。其中含维生素C 居各种蔬菜之冠,素有菜中“维C 之王”的
美称。鸡泽椒含水分极少,含油分较多,利于储存和加工。以椒干为原料
加工成辣椒油、辣椒粉、辣椒酱等调料,风味独特。
曲面-地方特产
取绿豆、黄豆、冬小麦3种主料,按一定比例磨成细粉,合置盆中,
拌入鸡蛋清与芝麻香油,调和成面块,压成薄片,以快刀切为粗细一致的
细条,条细如丝,煮熟后具有果子露香味,入口柔滑,咀嚼筋韧。为高蛋
白营养食品,极宜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患者及年老体弱者食用。
魏县鸭梨-地方特产
魏县鸭梨早隋唐时就有记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魏县适宜的
土壤气候条件,孕育了魏县鸭梨独特的品质,以个大皮薄、色艳肉细、核
小渣少、酸甜适宜、果型端正而享誉海内外,著名的“天津鸭梨”就产于
魏县。魏县鸭梨具有生津润肺、解酒醒脑、清心降火、润肤美容之功效,
极具保健价值。
大蒜-驴肉香肠 1、永年大蒜:素有“大蒜之乡”美称的河北省永年县,早在2000年,永
年大蒜是河北永年县的特产。
2、清朝末年,有一家饭店掌灶师傅叫杜山竹,素有卤肉、灌肠好手艺,
来到了临洺关,后来就有了临洺关驴肉香肠。
纹乌枣-杏-五百居香肠 1、大名核桃纹乌枣;以团枣为料,剔除烂果、软果和虫眼、色青、病
斑果,成品呈卵圆形,乌黑光亮,肉质柔韧,味香甜、耐贮存,不易变质。
2、红杏呈长卵圆形,果实肥大,果顶微尖,果面绿黄色,阳面有红晕,
果肉青黄色,绒毛多,肉厚、皮厚、肉细,离核,汁少味酸,适宜加工。
水白杏果实中等,短卵圆形,果顶微凹,稍偏,缝合线明显,果面黄白色,皮薄肉细,离核,果汁多,味甜微酸,品质较好,但不耐储存,宜鲜食
3、以新鲜猪大腿肉、肋肉、臀部肉、腰肉为主料,大多为瘦肉;肠衣
为漂洗洁净无瑕的猪肠衣;辅料有石落子、砂仁、香精、精盐、砂糖、纯
高梁酒及陈年酱油等。成品色泽纯正,肠条饱满,粗细均匀,肥瘦适宜,
香味醇厚,甜咸兼具,软滑利口,食之不腻,且耐久存。
馆陶御贡酱包瓜 用三仁(杏仁、花生仁、核桃仁)、三干(葡萄干、枸杞、橘饼)、
三丝(青丝、红丝、姜丝)杂以黄豆、芝麻、木耳、香菇做馅,拌匀后装
入去瓤的甜瓜内,再用细线将瓜缝合,投入日晒夜露之甜面酱中,腌渍三
七二十一天,共计二十一道工序,方能制成。因瓜内加入了一些药料,不仅能生津祛惊医疾疗病,还可充菜佐食。
饶阳金丝杂面
饶阳金丝杂面用绿豆粉、精白面、芝麻面、鲜蛋清、白糖、香油六种
原料制成。因为条细如丝,呈金黄色,故名“金丝杂面”。
旅游 邯郸拥有6处国家AAAA 级旅游景点,娲皇宫、丛台公园、朝阳沟、太行五
指山等旅游区。广府古城、古武当山等景点每年吸引众多旅客来此旅游。
照眉池
李白
清虚一鉴湛天光,曾照邯郸宫女妆。
回首丛台尽荆棘,翠娥无影乱寒塘。
一首诗写出了邯郸昔日的繁华和当时的凋敝,自东汉至清末,邯郸一
沉千年,气萎不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境内“五纵五横”的公路网、纵
穿中国南北的京广和横贯祖国大陆东西的长治-青岛铁路和通向上海、大连
等地的机场,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让邯郸再次腾飞!
近3000年的历史文化,优越的地理环境,便利的交通,经济发展迅速
正是发展中的邯郸。
参考文献
1、 李金龙 主编 《国家地理百科》 北京 天津 河北篇
2、 刘启亮 主编 《河北旅游》
3、 郝良真 编著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之邯郸
4、 冯玉珠 《河北饮食文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浅谈邯郸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一群人,他们的生活习俗、文化观念、生产方式等,无一不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下面我将简单谈一下我的家乡——邯郸,其历史文化传统与自然地理的环境。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地处东经114°03' ~40' ,北纬36°20' ~44' 之间,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辖4区、1市、14县,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57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896.4万。邯郸具有3000年的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和中国散文之城、太极之乡。国务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和市区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
地理环境
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东界山东聊城,南临河南安阳,西连山西长治,北接邢台。南北最大纵距10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80公里。总面积120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3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06平方公里。
邯郸市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京广铁路为界,西部为中、低山丘陵地貌,东部为华北平原。海拔最高1898.7米,最低32.7米,相对高差1866米,总坡降为11.8‰。全市自西向东大致可分为五级阶梯:西北部中山区、西部低山区、中部低山丘陵区、中部盆地区、东部冲积平原。植物资源丰富,动物种类繁多,矿产资源品种齐全。
历史文化
“邯郸”二字作为地名,3000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越的地理位置(四省交界),境内民族众多(绝大多数为汉族,还有回、满、蒙古、朝鲜、布依、苗、壮36个等少数民族),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早在10300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休养生息。在邯郸悠久历史的进程中,孕育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这是先人留给我们后代子孙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绵绵3000余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十大文化脉系。
赵文化
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其主流内涵是“开拓进取,竞争图强,兼收并蓄,改革创新”, 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是中国以粟作农业和定居生活为特点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距今已有10300年的历史。磁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作物—粟的最早发源地,还是中国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的发现地。磁山文化被誉为“中华瑰宝”。
女娲文化 在涉县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娲皇宫,传说是华夏始祖女娲氏“炼石补
天,抟土造人”的地方。娲皇宫因此而得名。被世人尊称为“华夏祖庙”。
曹魏建安文化
位于临漳县西南的古邺城遗址是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东汉末年孕育出了文学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学”。
北齐石窟文化 以响堂山石窟和娲皇宫石窟为代表的北齐石窟文化,是中国佛教雕刻
艺术的宝藏,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经群,代表着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最高成就。响堂山石窟是北齐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国云岗、龙门、敦煌、麦积山四大名窟之后的全国第五大石窟群。也是北齐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它始建于北齐,经隋、唐、宋、明历代开凿续修,共有大小洞窟十六座,造像4300多尊。是中西方文化互相融汇过程的历史体现和南北方文化相互渗透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汉化过程中承上启下,融汇贯通的重要环节。娲皇宫石窟现存北齐佛教刻经六部,共计约13万字,是国内摩崖刻经保存文字最多最完整的一处,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校勘中国佛教史籍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北朝书法艺术的精品。
梦文化
以“一枕黄粱”名梦和黄粱梦吕仙祠古建筑群为代表的梦文化,蕴含着极
为深厚的中国哲学思想,表现出中华民族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执着追求。邯郸因此被海内外人士誉为“美梦之乡”。 磁州窑文化
磁县、峰峰矿区的西部地区,绵延的太行山余脉蕴藏着大量的高岭土,
是制作陶瓷的天然原料。从北齐时就已开始烧造瓷器,并逐渐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观台和滏阳河流域的彭城两大窑场。古来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说。磁州窑以粗犷、豪放、潇洒的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创造了宋金元时期民间瓷艺的最高成就。
广府太极文化
清朝道光年间邯郸的永年县广府城,诞生了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和武
禹襄,使永年县成为中国太极拳两大流派—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被国家授予“世界太极拳夏令营基地”、“太极拳研究中心”、“太极拳之乡”、“太极拳圣地”。
成语典故文化
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广袤地域的辉煌历史、深厚丰腴的文
化积淀为邯郸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披沙拣金,凝聚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据不完全统计,由邯郸历史和相关史书中
所滋生、蕴积、提炼出的具有邯郸地方特色或与邯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
故达1500条之多,如邯郸学步、完璧归赵等。2005年10月26日,经中国
文联批准,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成语典故文化已成为邯郸
市十大文化脉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边区革命文化 邯郸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中心。刘伯承、
邓小平及其领导的八路军129师以太行山为战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
《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在邯郸创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华北新
华广播电台在邯郸开播。现代最早的纪念性建筑——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和涉
县的“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及“陈列馆”名列了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
基地。
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式太极拳(永年县)、磁州窑烧制技艺(峰峰矿区)、女娲祭典(涉
县)、河北鼓吹乐(永年县)、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市)、皮影戏(邯郸市)、傩戏(武安市)魏县四股弦戏等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古城、永年城、战国赵王陵墓群、邺城遗址、
磁县北朝墓群、娲皇宫及石刻、129师司令部旧址、磁州窑遗址、响堂山石
窟等。
邯郸名吃
众多的物产资源,多样的炊具器皿,丰富了邯郸饮食文化的内容。亦使邯郸
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地域的美食。
圣旨骨酥鱼-历史名吃 最早起源于邯郸赵家,叫赵家酥鱼,魏晋时期由民间传入宫中,北宋
初年,赵匡胤登基后,把赵家这种“骨稣刺烂”后仍保持“鱼形完整”的鱼列为
御用美食,从此把赵家骨酥鱼尊称为“圣旨骨酥鱼”。 正宗的圣旨骨酥鱼制
作十分讲究,“料窨工艺”、“磁州窑特产砂锅”、“祖传秘制核心料”三者缺一
不可,做出的鱼已不仅仅是“鲜”,而是“香”,已不仅仅说“好吃”,而是“食
补”,而且营养奇特,常食能让人流连忘返。
丛台酒-地方特产
战国时代建造的“丛台”是赵武灵王饮酒寻乐,观赏歌舞的宫廷御苑。
丛台酒由此得名,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游经
邯郸,多喜登台览古,饮酒赋诗。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都曾在此留下赞美邯郸佳酿的千古绝唱。清乾隆皇帝于“丛台”行宫饮酒
作乐,即兴书下“击鞠呼卢待罗绮,美酒十千醉不辞”的诗篇。
鸡泽辣椒-地方特产 肉厚、味香、籽少、色鲜。含有较丰富的脂肪、蛋白质、辣椒素、维
生素A 、B 、C 。其中含维生素C 居各种蔬菜之冠,素有菜中“维C 之王”的
美称。鸡泽椒含水分极少,含油分较多,利于储存和加工。以椒干为原料
加工成辣椒油、辣椒粉、辣椒酱等调料,风味独特。
曲面-地方特产
取绿豆、黄豆、冬小麦3种主料,按一定比例磨成细粉,合置盆中,
拌入鸡蛋清与芝麻香油,调和成面块,压成薄片,以快刀切为粗细一致的
细条,条细如丝,煮熟后具有果子露香味,入口柔滑,咀嚼筋韧。为高蛋
白营养食品,极宜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患者及年老体弱者食用。
魏县鸭梨-地方特产
魏县鸭梨早隋唐时就有记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魏县适宜的
土壤气候条件,孕育了魏县鸭梨独特的品质,以个大皮薄、色艳肉细、核
小渣少、酸甜适宜、果型端正而享誉海内外,著名的“天津鸭梨”就产于
魏县。魏县鸭梨具有生津润肺、解酒醒脑、清心降火、润肤美容之功效,
极具保健价值。
大蒜-驴肉香肠 1、永年大蒜:素有“大蒜之乡”美称的河北省永年县,早在2000年,永
年大蒜是河北永年县的特产。
2、清朝末年,有一家饭店掌灶师傅叫杜山竹,素有卤肉、灌肠好手艺,
来到了临洺关,后来就有了临洺关驴肉香肠。
纹乌枣-杏-五百居香肠 1、大名核桃纹乌枣;以团枣为料,剔除烂果、软果和虫眼、色青、病
斑果,成品呈卵圆形,乌黑光亮,肉质柔韧,味香甜、耐贮存,不易变质。
2、红杏呈长卵圆形,果实肥大,果顶微尖,果面绿黄色,阳面有红晕,
果肉青黄色,绒毛多,肉厚、皮厚、肉细,离核,汁少味酸,适宜加工。
水白杏果实中等,短卵圆形,果顶微凹,稍偏,缝合线明显,果面黄白色,皮薄肉细,离核,果汁多,味甜微酸,品质较好,但不耐储存,宜鲜食
3、以新鲜猪大腿肉、肋肉、臀部肉、腰肉为主料,大多为瘦肉;肠衣
为漂洗洁净无瑕的猪肠衣;辅料有石落子、砂仁、香精、精盐、砂糖、纯
高梁酒及陈年酱油等。成品色泽纯正,肠条饱满,粗细均匀,肥瘦适宜,
香味醇厚,甜咸兼具,软滑利口,食之不腻,且耐久存。
馆陶御贡酱包瓜 用三仁(杏仁、花生仁、核桃仁)、三干(葡萄干、枸杞、橘饼)、
三丝(青丝、红丝、姜丝)杂以黄豆、芝麻、木耳、香菇做馅,拌匀后装
入去瓤的甜瓜内,再用细线将瓜缝合,投入日晒夜露之甜面酱中,腌渍三
七二十一天,共计二十一道工序,方能制成。因瓜内加入了一些药料,不仅能生津祛惊医疾疗病,还可充菜佐食。
饶阳金丝杂面
饶阳金丝杂面用绿豆粉、精白面、芝麻面、鲜蛋清、白糖、香油六种
原料制成。因为条细如丝,呈金黄色,故名“金丝杂面”。
旅游 邯郸拥有6处国家AAAA 级旅游景点,娲皇宫、丛台公园、朝阳沟、太行五
指山等旅游区。广府古城、古武当山等景点每年吸引众多旅客来此旅游。
照眉池
李白
清虚一鉴湛天光,曾照邯郸宫女妆。
回首丛台尽荆棘,翠娥无影乱寒塘。
一首诗写出了邯郸昔日的繁华和当时的凋敝,自东汉至清末,邯郸一
沉千年,气萎不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境内“五纵五横”的公路网、纵
穿中国南北的京广和横贯祖国大陆东西的长治-青岛铁路和通向上海、大连
等地的机场,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让邯郸再次腾飞!
近3000年的历史文化,优越的地理环境,便利的交通,经济发展迅速
正是发展中的邯郸。
参考文献
1、 李金龙 主编 《国家地理百科》 北京 天津 河北篇
2、 刘启亮 主编 《河北旅游》
3、 郝良真 编著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之邯郸
4、 冯玉珠 《河北饮食文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