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地》一书里曾经评价说,上海“永远有傲慢的仆人心态”,这话尖刻,但也反映了外地人对上海的普遍看法。表面上看,1949年成为上海风骨的分水岭—之前,当然以村松梢风的“魔都”一说最具代表,提起上海,就满溢着阮玲玉、杜月笙和张爱玲的味道,十里洋场,纸醉金迷;之后,上海则像一个保守但高傲的小市民,虽有李欧梵等学者对“上海摩登”的记忆重塑,但“南京路上好八连”式的生活品位的博弈,事实上也折射出不少外地人面对上海时自卑和愤怒交错的心理。 我在上海整整生活了10年,读书、毕业、就业、失业、恋爱、失恋、结婚,涉世之初的一段生命,全留在了上海。对一个外地人来说,其实是很难从骨子里找到对上海的归属感的—倒不是埋怨上海人的排外心理,即使不少上海青年用“硬盘”的蔑称来表达他们对外地人的不屑,我还是觉得能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上海。比起大陆别的城市,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白领化的生活图景初现端倪,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一定能在这个城市找到立足支点,无论是谁,上海都能轻易地把你包容进去。相较于“北漂”的泛滥,我们很难找到“上漂”之类的词汇,在上海讨生活,要么你被纳入那个宏大的初步白领化的社会体系中;要么,你就只能离开这里。 我曾经很迷恋陕西南路、瑞金二路那一片小地方,在季风书店里翻翻书,在小咖啡馆里看看美女,在国泰电影院里瞎转悠—我并不买票,就是路过时想找找中国电影繁华时的影子。 作为上海文化地标代表的石库门,确实凝聚了上海人最细密的心思—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惊异于拥挤的小阁楼上收拾得温馨迷人的沙龙会所,上海的文艺青年们常在这里流连忘返,看欧洲文艺电影,读拉美魔幻小说。遗憾的是,根据我的经验,上海的文青并没有北方那么高的艳遇比例,这里女孩子们的倔强渗入她们的骨髓。不少外地男青年都曾向我抱怨上海姑娘的“轻贱”,说她们眼里只有老外,其实吧,这样的女孩衡山路的酒吧里的确有许多(我很讨厌衡山路的酒吧,以前在吴江路做电影沙龙时,每次路过衡山路酒吧街都要被拉客),但对那些清淡的上海女文青来说,过于粗糙、暴躁、欲望强烈的外地男人,真的配不上她们—吃大蒜的不是不能泡喝咖啡的,但你总得先把口臭遮掉吧? 想起几年前在上海参加诗歌活动的时候,就在南京路上的黄浦区文化馆里,几个寒酸的诗人高声朗诵着不靠谱的诗句,散会后出来就上了灯火辉煌的南京路,还没来得及道别,几个人就只剩下阑珊的背影。 这就是上海,弥漫着不可名状的物欲与情调,曾有个上海小姑娘很认真地问我:“我不是讨厌外地人,可是,你们外地人为什么要来上海呢?” 为什么呢?因为这里就像一个恍惚的春梦。有时会让你觉得离自己的欲望触手可及,有时又会让你觉得风雨飘摇老无所依。 十年一觉,上海的某些东西无疑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我的生命里,无论我走到哪里,上海的某些烙印怕是挥不去了。 所以,直到今天,我还在静安别墅的2666图书馆里组织着电影沙龙,虽然我不能去现场,但我相信,在彼时彼地,一定有一群人,跟我当年一样,沉浸在上海的梦里。
《此时此地》一书里曾经评价说,上海“永远有傲慢的仆人心态”,这话尖刻,但也反映了外地人对上海的普遍看法。表面上看,1949年成为上海风骨的分水岭—之前,当然以村松梢风的“魔都”一说最具代表,提起上海,就满溢着阮玲玉、杜月笙和张爱玲的味道,十里洋场,纸醉金迷;之后,上海则像一个保守但高傲的小市民,虽有李欧梵等学者对“上海摩登”的记忆重塑,但“南京路上好八连”式的生活品位的博弈,事实上也折射出不少外地人面对上海时自卑和愤怒交错的心理。 我在上海整整生活了10年,读书、毕业、就业、失业、恋爱、失恋、结婚,涉世之初的一段生命,全留在了上海。对一个外地人来说,其实是很难从骨子里找到对上海的归属感的—倒不是埋怨上海人的排外心理,即使不少上海青年用“硬盘”的蔑称来表达他们对外地人的不屑,我还是觉得能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上海。比起大陆别的城市,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白领化的生活图景初现端倪,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一定能在这个城市找到立足支点,无论是谁,上海都能轻易地把你包容进去。相较于“北漂”的泛滥,我们很难找到“上漂”之类的词汇,在上海讨生活,要么你被纳入那个宏大的初步白领化的社会体系中;要么,你就只能离开这里。 我曾经很迷恋陕西南路、瑞金二路那一片小地方,在季风书店里翻翻书,在小咖啡馆里看看美女,在国泰电影院里瞎转悠—我并不买票,就是路过时想找找中国电影繁华时的影子。 作为上海文化地标代表的石库门,确实凝聚了上海人最细密的心思—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惊异于拥挤的小阁楼上收拾得温馨迷人的沙龙会所,上海的文艺青年们常在这里流连忘返,看欧洲文艺电影,读拉美魔幻小说。遗憾的是,根据我的经验,上海的文青并没有北方那么高的艳遇比例,这里女孩子们的倔强渗入她们的骨髓。不少外地男青年都曾向我抱怨上海姑娘的“轻贱”,说她们眼里只有老外,其实吧,这样的女孩衡山路的酒吧里的确有许多(我很讨厌衡山路的酒吧,以前在吴江路做电影沙龙时,每次路过衡山路酒吧街都要被拉客),但对那些清淡的上海女文青来说,过于粗糙、暴躁、欲望强烈的外地男人,真的配不上她们—吃大蒜的不是不能泡喝咖啡的,但你总得先把口臭遮掉吧? 想起几年前在上海参加诗歌活动的时候,就在南京路上的黄浦区文化馆里,几个寒酸的诗人高声朗诵着不靠谱的诗句,散会后出来就上了灯火辉煌的南京路,还没来得及道别,几个人就只剩下阑珊的背影。 这就是上海,弥漫着不可名状的物欲与情调,曾有个上海小姑娘很认真地问我:“我不是讨厌外地人,可是,你们外地人为什么要来上海呢?” 为什么呢?因为这里就像一个恍惚的春梦。有时会让你觉得离自己的欲望触手可及,有时又会让你觉得风雨飘摇老无所依。 十年一觉,上海的某些东西无疑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我的生命里,无论我走到哪里,上海的某些烙印怕是挥不去了。 所以,直到今天,我还在静安别墅的2666图书馆里组织着电影沙龙,虽然我不能去现场,但我相信,在彼时彼地,一定有一群人,跟我当年一样,沉浸在上海的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