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1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这一课是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上的一天”单元中的第一课。分为二课时教学,本节课属于第一课时。主要是研究地球上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第二课时是要求学生将课后收集的有关哥白尼的故事带到课堂,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在探究宇宙奥秘时所付出的艰辛。在这一课之后,本单元还要研究地球自转的方向问题、地球上昼夜温度变化的原因以及昼夜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问题。

这一课属于典型的逻辑推理课。本节课,我期望引导学生经历一次比较真实的人类探索“昼夜交替”成因的过程。

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2、经历假设、模拟实验验证、查阅资料求证的探究过程。

3、培养学生大胆假设的科学精神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以及实验验证。

2、难点:通过实验情况以及事实资料,分析昼夜交替成因。 教学准备:课件,分组:手电筒(或蜡烛)、小地球仪、记录单,教师演示用

的电灯,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提出问题

1、课件播放白天黑夜交替出现动画。

提问:动画反映了地球上的什么现象?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出“昼夜交替”并板出课题。

2、提问:对于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大家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谈到:一昼夜是24小时;昼夜是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形成的; 昼夜交替是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3、提出问题:对于昼夜交替现象,大家还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

教师对问题进行整理,简单能解决的可由教师或者学生解答,并明确本 节课的研究任务。(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再现昼夜交替的情境,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打下基础。]

二、启发思考、探究问题

1、地球上的昼和夜,是怎样形成的?根据自己经验推想。

(1)学生先推想:地球上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是昼,背对太阳光没被照亮的部分是夜。

(2)教师出示电灯和地球仪演示,让学生观察:是不是像我们推想的一样,出现了昼夜现象?

(3)出示“宇宙空间中,地球上昼夜现象”的图片,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感。

[设计意图:当学生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都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时,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先研究什么,再研究什么。本课要研究的主题问题虽然是“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但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却是一个基础问题。]

2、地球上同一个地区出现的昼夜交替现象,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大胆猜想。

(1)学生独立思考,用简图画出地球和太阳的运动方式,组织汇报。

(2)教师整理学生的猜想,在黑板上直观画出(或用课件形象演示)。 估计有四种假设。学生可能会对某些假设持反对态度,教师注意引导。

3、我们作出的这些假设,会不会使地球上形成昼夜交替呢?需不需证实?

(1)怎样来证实呢?

(2)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提供火柴、蜡烛和小地球仪。讲清小组模拟实验的要求。在记录单上简要记录结果。

(3)学生分组实验后,组织汇报:实验的情况是怎样的?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实验结果。

(4)小结:这四种运动方式,都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猜想、画图,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通过交流和直观

展示,反映学生的思维,实现信息共享;实验验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寻找证据,深入研讨

启发提问:地球和太阳的这几种运动方式,都有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那么事实会不会同时出现几种运动方式呢?

(1)讨论:根据我们对昼夜现象的已有经验,哪一种运动方式可能性最大,哪些是不可能的?为什么?

(2)阅读下面事实资料,深入分析昼夜现象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出示事实资料:A、太阳在银河系中的运动速度是250千米/秒,它距离地球1.5亿千米,如果太阳围绕地球运行一周需要1047小时。B、一昼夜约24小时,一年约365天,而地球自转一周约24小时,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周约365天。C、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3)结合事实资料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地球朝一个方向自转,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

在这里,会有不少学生受经验影响认为:地球自转,同时公转是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教师要注意引导,地球公转并不是形成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依据事实资料,去伪存真,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拓展,深化认识

1、解释: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怎样形成的?

2、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3、课外活动:对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形成原因的研究,从古至今,科学家们 不断地探索,甚至进行过艰苦的斗争。课后大家可以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故 事,我们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运用获取的知识解释“太阳东升西落是怎样形成的”,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之一;让学生谈收获和感想,目的是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所经历的学习过程,掌握的探究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体验;让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和故事,是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后,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准备。]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这一课是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上的一天”单元中的第一课。分为二课时教学,本节课属于第一课时。主要是研究地球上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第二课时是要求学生将课后收集的有关哥白尼的故事带到课堂,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在探究宇宙奥秘时所付出的艰辛。在这一课之后,本单元还要研究地球自转的方向问题、地球上昼夜温度变化的原因以及昼夜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问题。

这一课属于典型的逻辑推理课。本节课,我期望引导学生经历一次比较真实的人类探索“昼夜交替”成因的过程。

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2、经历假设、模拟实验验证、查阅资料求证的探究过程。

3、培养学生大胆假设的科学精神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以及实验验证。

2、难点:通过实验情况以及事实资料,分析昼夜交替成因。 教学准备:课件,分组:手电筒(或蜡烛)、小地球仪、记录单,教师演示用

的电灯,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提出问题

1、课件播放白天黑夜交替出现动画。

提问:动画反映了地球上的什么现象?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出“昼夜交替”并板出课题。

2、提问:对于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大家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谈到:一昼夜是24小时;昼夜是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形成的; 昼夜交替是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3、提出问题:对于昼夜交替现象,大家还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

教师对问题进行整理,简单能解决的可由教师或者学生解答,并明确本 节课的研究任务。(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再现昼夜交替的情境,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打下基础。]

二、启发思考、探究问题

1、地球上的昼和夜,是怎样形成的?根据自己经验推想。

(1)学生先推想:地球上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是昼,背对太阳光没被照亮的部分是夜。

(2)教师出示电灯和地球仪演示,让学生观察:是不是像我们推想的一样,出现了昼夜现象?

(3)出示“宇宙空间中,地球上昼夜现象”的图片,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感。

[设计意图:当学生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都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时,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先研究什么,再研究什么。本课要研究的主题问题虽然是“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但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却是一个基础问题。]

2、地球上同一个地区出现的昼夜交替现象,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大胆猜想。

(1)学生独立思考,用简图画出地球和太阳的运动方式,组织汇报。

(2)教师整理学生的猜想,在黑板上直观画出(或用课件形象演示)。 估计有四种假设。学生可能会对某些假设持反对态度,教师注意引导。

3、我们作出的这些假设,会不会使地球上形成昼夜交替呢?需不需证实?

(1)怎样来证实呢?

(2)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提供火柴、蜡烛和小地球仪。讲清小组模拟实验的要求。在记录单上简要记录结果。

(3)学生分组实验后,组织汇报:实验的情况是怎样的?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实验结果。

(4)小结:这四种运动方式,都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猜想、画图,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通过交流和直观

展示,反映学生的思维,实现信息共享;实验验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寻找证据,深入研讨

启发提问:地球和太阳的这几种运动方式,都有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那么事实会不会同时出现几种运动方式呢?

(1)讨论:根据我们对昼夜现象的已有经验,哪一种运动方式可能性最大,哪些是不可能的?为什么?

(2)阅读下面事实资料,深入分析昼夜现象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出示事实资料:A、太阳在银河系中的运动速度是250千米/秒,它距离地球1.5亿千米,如果太阳围绕地球运行一周需要1047小时。B、一昼夜约24小时,一年约365天,而地球自转一周约24小时,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周约365天。C、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3)结合事实资料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地球朝一个方向自转,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

在这里,会有不少学生受经验影响认为:地球自转,同时公转是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教师要注意引导,地球公转并不是形成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依据事实资料,去伪存真,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拓展,深化认识

1、解释: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怎样形成的?

2、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3、课外活动:对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形成原因的研究,从古至今,科学家们 不断地探索,甚至进行过艰苦的斗争。课后大家可以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故 事,我们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运用获取的知识解释“太阳东升西落是怎样形成的”,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之一;让学生谈收获和感想,目的是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所经历的学习过程,掌握的探究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体验;让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和故事,是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后,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准备。]


相关文章

  •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 [摘 要]<昼夜交替>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既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昼夜交替>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 ...查看


  •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1
  •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干窑小学:吴惠敏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 ...查看


  •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昼夜交替现象2教学设计
  •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 能结合生活体验,对昼夜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 能对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进行猜想,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并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质疑. 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上科学家们对昼夜交替现 ...查看


  • 昼夜交替现象
  •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作者:金玲玲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17 更新时间: 2014-3-24 23:30:48 2014年台州市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教 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查看


  •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邱)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认识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能积极提出地球产 ...查看


  • [昼夜交替]教学实录及简评
  • <昼夜交替>教学实录及简评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 能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识识与技能 *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 ...查看


  • 五年级科学下册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湘教版
  • 3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尊重不同的意见的存在,并能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选择. 科学知识 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知道 ...查看


  •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案
  •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昼夜交替.时差.水平物体的偏移>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中的第三节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地球的运动特点,第二部分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 ...查看


  • 七年级科学昼夜的成因1
  • 第一节 昼夜的成因 苏会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了解昼夜的成因 3.了解"日"的定义,以及它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关系 4.知道中国古代的计时仪器和著名的天文学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