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
课程名称: 中原历史名胜古迹赏析
上课时间: 年 期
学生姓名: 号:院系:任课教师: 称:
论中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 中原历史文化遗产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是河南历史发展的脉络,是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祥地,在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据相当的地位,我们如何才能很好地开发及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了相当棘手的问题。我们要在开发的同时找到一条和谐的路子。
关键词:中原历史文化遗产 洛阳白马寺 佛教 可持续发展
经过人类一代代的传承。不仅是人类过去遗留的物质性遗存,一切与人类的发展过程有关的工艺、技术、知识、礼仪、风俗习惯等也被视为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历史文化遗产是前人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及与人类实践活动有密切联系的自然景观之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文化载体。中原历史文化遗产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是河南历史发展的脉络,是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
我们以洛阳白马寺为例,探究一下他在中原历史文化中的现状,地位,及以后开发旅游时应注意的传承。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白马寺为长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从安史之乱开始,不断的战乱使繁华盖世的东都一百年间一片荒凉。如今,在清凉台西侧尚存几个唐代的石础,见证了那1200多年前的灾难。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投宿白马寺,写下“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的诗句,可见白马寺遭受兵燹之后的惨败景象。“文革”中白马寺再次遭到破坏,更是一片萧条,现存的遗址古迹多为元、明、清时所留。上世纪七十年代,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要来白马寺参观,白马
寺又一次得到重建的机会,此后经过几次修建,原有的建筑规模逐步得到恢复,但与武则天的鼎盛期相比,还略逊一筹。白马寺现存寺宇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寺内大佛殿内悬挂的一口重2500斤的明代大铁钟,声音洪亮。它与洛阳东门城楼上的大钟频率一致,只要白马寺钟声一响,城楼大钟便产生共鸣,故有“白马钟声,洛阳西应”之说。大雄殿内采用夹纻干漆方法制成的元代佛像,是洛阳现存最好的塑像,其中十八罗汉的造像工艺是目前国内最精致的一例。寺内曾有一座高
2.16米的弥勒菩萨玉石像,十分珍贵,可惜已被盗往美国。白马寺建成后,洛阳佛寺逐渐增多,到西晋时,全国128寺,洛阳即占42寺。五胡十六国时期。洛阳成为佛教中心。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佛教风行,佛寺骤增,洛阳最多时佛寺达1 300多所,其质量和规模也都不同寻常。
洛阳白马寺不仅在佛教文化方面有相当的地位,而且在建筑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 井仍依稀可见。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园内古树成荫,四时落英缤纷,增添了佛国净土的清净气氛。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价值。当前十八罗汉和精美的佛龛供奉在白马寺,三世佛原安奉于洛阳潞泽会馆大殿
内,洛阳博物馆重新在新馆开辟故宫文物展览,把三世佛造像移于洛阳博物馆新馆中展出。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具有更加现实的紧迫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中原历史文化在旅游开发上的弊端。思想观念落后 ,出现历史文化遗产“都在管 ,都不管”的现象。这种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致使历史文化遗产的规划、保护与开发受到多重制约 ,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制约了文化遗产资源的 整体开发 ,影响了文化遗产资源的配置效率。产业素质偏低。在对中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没有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普遍 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过分强调保护,并且是绝对的保护 ,对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盲目排斥,认为文化遗产独特的存在价值决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从而造成 “守着宝贝过穷日子”的现象,出现“中央不给钱,地方在摇钱,保护没有钱”的局面。二是过分强调开发,认为文化产业就是开 发 ,文化遗产资源只有开发出来 ,才能体现出遗产的价值 ,才能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从而出现很多历史文化遗产过度开发 ,忽视遗产文化内涵 的挖掘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致使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因过度利用而降低价值, 难以体现其应有的艺术欣赏、历史文化和科学考 察价值。此外,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规划上,缺乏科学性。河南各地在历史文化遗产的规划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景区建设轻规划设计的倾向某些建设方案思路单一、设计粗糙,缺乏个性和特色;某些
工程布局不合理 ,破坏景区景观的协调统一和整体观赏效益 。由于缺乏科学规划指 导 ,中原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建设都相当盲目,没形成区域性概念。如河南的少林寺、黄河、云台山仅仅是个景点而已,远非一个区域的概念 , 造成了日 美 韩等国外游客只知道少林、太极 ,而不知道河南的尴尬局面 。二、管理方式滞后 河南虽然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 ,旅游资源很丰富 ,但却不是旅游经济大省 。这与河南旅游资源大省应有的地位和旅 游业要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使命很不相称 。
目前 ,河南正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并把壮大文化产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面临激烈竞争市场,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的领域从物质 领域逐渐向服务领域延伸 ,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这必将会对河南省刚刚起步的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运营机制,造成一定压力。其中,对河南文化产业市场冲击力最大的就是省际间相同产业的竞争。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淡薄,文化旅游意识还远远不够强 ,环境保护乏力是实现文化遗产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是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在发展中找到一条和谐的路子,旅游可以少开发,但一定要把我们的文化,我们的遗产保护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我们的文化遗产完完整整的传到下一代的手中。
参考文献 :
[1] 王彦武.中原城市群几个问题的探究[J].中州学刊,2004(5):36-40.
[2] 杨锐.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园林,2003(9): 38 - 43.
[3]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 2005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96.
[4]李钧德.河南旅游资源开发过度,秦岭冷杉大量死亡[N]. 法制晚报, 2004-12-06(4).
论中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
课程名称: 中原历史名胜古迹赏析
上课时间: 年 期
学生姓名: 号:院系:任课教师: 称:
论中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 中原历史文化遗产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是河南历史发展的脉络,是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祥地,在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据相当的地位,我们如何才能很好地开发及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了相当棘手的问题。我们要在开发的同时找到一条和谐的路子。
关键词:中原历史文化遗产 洛阳白马寺 佛教 可持续发展
经过人类一代代的传承。不仅是人类过去遗留的物质性遗存,一切与人类的发展过程有关的工艺、技术、知识、礼仪、风俗习惯等也被视为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历史文化遗产是前人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及与人类实践活动有密切联系的自然景观之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文化载体。中原历史文化遗产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是河南历史发展的脉络,是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
我们以洛阳白马寺为例,探究一下他在中原历史文化中的现状,地位,及以后开发旅游时应注意的传承。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白马寺为长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从安史之乱开始,不断的战乱使繁华盖世的东都一百年间一片荒凉。如今,在清凉台西侧尚存几个唐代的石础,见证了那1200多年前的灾难。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投宿白马寺,写下“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的诗句,可见白马寺遭受兵燹之后的惨败景象。“文革”中白马寺再次遭到破坏,更是一片萧条,现存的遗址古迹多为元、明、清时所留。上世纪七十年代,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要来白马寺参观,白马
寺又一次得到重建的机会,此后经过几次修建,原有的建筑规模逐步得到恢复,但与武则天的鼎盛期相比,还略逊一筹。白马寺现存寺宇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寺内大佛殿内悬挂的一口重2500斤的明代大铁钟,声音洪亮。它与洛阳东门城楼上的大钟频率一致,只要白马寺钟声一响,城楼大钟便产生共鸣,故有“白马钟声,洛阳西应”之说。大雄殿内采用夹纻干漆方法制成的元代佛像,是洛阳现存最好的塑像,其中十八罗汉的造像工艺是目前国内最精致的一例。寺内曾有一座高
2.16米的弥勒菩萨玉石像,十分珍贵,可惜已被盗往美国。白马寺建成后,洛阳佛寺逐渐增多,到西晋时,全国128寺,洛阳即占42寺。五胡十六国时期。洛阳成为佛教中心。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佛教风行,佛寺骤增,洛阳最多时佛寺达1 300多所,其质量和规模也都不同寻常。
洛阳白马寺不仅在佛教文化方面有相当的地位,而且在建筑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 井仍依稀可见。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园内古树成荫,四时落英缤纷,增添了佛国净土的清净气氛。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价值。当前十八罗汉和精美的佛龛供奉在白马寺,三世佛原安奉于洛阳潞泽会馆大殿
内,洛阳博物馆重新在新馆开辟故宫文物展览,把三世佛造像移于洛阳博物馆新馆中展出。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具有更加现实的紧迫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中原历史文化在旅游开发上的弊端。思想观念落后 ,出现历史文化遗产“都在管 ,都不管”的现象。这种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致使历史文化遗产的规划、保护与开发受到多重制约 ,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制约了文化遗产资源的 整体开发 ,影响了文化遗产资源的配置效率。产业素质偏低。在对中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没有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普遍 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过分强调保护,并且是绝对的保护 ,对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盲目排斥,认为文化遗产独特的存在价值决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从而造成 “守着宝贝过穷日子”的现象,出现“中央不给钱,地方在摇钱,保护没有钱”的局面。二是过分强调开发,认为文化产业就是开 发 ,文化遗产资源只有开发出来 ,才能体现出遗产的价值 ,才能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从而出现很多历史文化遗产过度开发 ,忽视遗产文化内涵 的挖掘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致使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因过度利用而降低价值, 难以体现其应有的艺术欣赏、历史文化和科学考 察价值。此外,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规划上,缺乏科学性。河南各地在历史文化遗产的规划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景区建设轻规划设计的倾向某些建设方案思路单一、设计粗糙,缺乏个性和特色;某些
工程布局不合理 ,破坏景区景观的协调统一和整体观赏效益 。由于缺乏科学规划指 导 ,中原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建设都相当盲目,没形成区域性概念。如河南的少林寺、黄河、云台山仅仅是个景点而已,远非一个区域的概念 , 造成了日 美 韩等国外游客只知道少林、太极 ,而不知道河南的尴尬局面 。二、管理方式滞后 河南虽然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 ,旅游资源很丰富 ,但却不是旅游经济大省 。这与河南旅游资源大省应有的地位和旅 游业要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使命很不相称 。
目前 ,河南正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并把壮大文化产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面临激烈竞争市场,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的领域从物质 领域逐渐向服务领域延伸 ,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这必将会对河南省刚刚起步的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运营机制,造成一定压力。其中,对河南文化产业市场冲击力最大的就是省际间相同产业的竞争。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淡薄,文化旅游意识还远远不够强 ,环境保护乏力是实现文化遗产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是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在发展中找到一条和谐的路子,旅游可以少开发,但一定要把我们的文化,我们的遗产保护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我们的文化遗产完完整整的传到下一代的手中。
参考文献 :
[1] 王彦武.中原城市群几个问题的探究[J].中州学刊,2004(5):36-40.
[2] 杨锐.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园林,2003(9): 38 - 43.
[3]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 2005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96.
[4]李钧德.河南旅游资源开发过度,秦岭冷杉大量死亡[N]. 法制晚报, 2004-1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