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人文关怀,诗意栖居作文
【内容摘要】针对作文教学中学生缺乏写作兴趣这一突出问题, 本文从作
文教学要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和创设“诗意”作文环境两方面,对培养学
生的写作兴趣进行了一些浅显的探讨,希望以此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 人文关怀 诗意作文 理念 环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种种传统教育
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太强,学生不能“以我手写我
心”!作文教学中不是放飞学生的生命和激扬学生的生命,而是压抑了学
生的心灵,作文教学也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学生不喜欢、
害怕写作文,老师也厌倦了批改大量的思想枯竭、语句不通甚至千人一面
的作文,从而导致作文教学徘徊不前。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学生觉得按照
老师的要求来写作太难,谈写作就头疼,因而对写作没有了兴趣。写作课是
学生生命发展的镣铐!
兴趣,就是对某种事物积极的情绪。兴趣的产生,往往要有良好积极
的情绪,因此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首要任务是老师要能够关爱学生的写
作,让作文教学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对学生多点人文关怀,让学
生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写作课上,让学生进
入“诗意”的作文写作境界,而不是谈“作文”就色变,谈写作就产生厌
倦和逆反心理。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让学生做到诗意写作呢?
一、作文教学要树立一个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的理念。
1、丰富作文教学活动的人文内涵。
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
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
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作文教学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而不是理性的分析。①钱理群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感悟的文化,它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然而科学主义思想观念在教育范畴演化为重理轻文的现象,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被自然科学化,使文科教学向理科教学模式靠拢,即把教学内容客观化,淡化人的主观情感因素;崇尚理性知识结构,忽视感悟与想象。它使本来诗意的、审美的、情感与想象的、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作文教学向工具化、机械化、标准化、逻辑化转向,导致人文精神内蕴、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想信念、审美趣味的丧失。我们很多教师迫于考试的压力,把作文教学按照考纲的要求分条分块的逐项讲解,要求学生记忆各种作文的公式和程式,把作文教学过于理性化了,把完整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失去了作文教学的多样性、生动性、审美性、情感体验性等人文内涵,从而削弱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尽情的释放。
2、增加作文教学活动的人文关怀。
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师重分数而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分数高的就是好学生,备受宠爱,其他大多数学生则是常受冷落的“陪读生”。而在作文上要想拿高分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很多学生在作文课上是得不到表扬的,因而也就没有了兴趣,不愿认真对待作文课了。另一方面,在理科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学生会产生更多更强烈的情感饥渴,需要有人给予关怀和爱护,肯定和欣赏。所以,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增加作文教学活动的人文关怀。其实作文教学活动是最容易渗透人文关怀的。不管学生写了什么,写得怎样,只要抒发的是真情实感,我们都要满怀真诚的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试着去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写作的严肃与尊严。这
样,学生就会深受鼓舞,就会对作文产生兴趣。这样,作文就会成为学生倾诉心声的地盘,教师教书育人的阵地,师生互动沟通的桥梁。教学上师生如能形成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何愁学生不“亲其师,信其道”呢?但如果学生根本不喜欢你的教学,对你的教学没有一点兴趣,你讲的再好,学生也听不进去,而且还会对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教学产生反感和叛逆的情绪。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只有让学生对你的作文课产生兴趣了,觉得学习轻松了,才能谈及作文教学的成功。
二、作文教学要创设一个让学生“诗意”写作的环境。
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儿童的发展,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生命”。西方哲学家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意即本真的自在的生命状态。把它用于教育,就是倡导一种诗意的自在的生命化教育。它让每一个学生在生命的教育中自由地生活,诗意地栖居。而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心灵,让学生诗意地生活在作文课堂之上。
1、更新要求太高的作文评价观。
长期以来,在作文评价中,存在着教师对学生尊重、理解不够的倾向:一是对学生的情感理解、尊重不够。我们喜欢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总认为学生抒写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不够深刻;二是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尊重不够。学生真实地书写自己的生活,常常被判为幼稚、琐碎、不典型。这样一来,学生面对写作常常怀疑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价值,不敢写自己的普通的生活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只好撇开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而编造生活,装腔作势,故作高深。这样毫无生活来源的闭门造车,毫无真情实感的无病呻吟,当然困难重重,极不轻松了,也无一点诗意可言!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做到“以我笔写我心”。
其次,不要求全责备,要学会欣赏。在作文评改时,我们不要一味的用范文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不要把评改的着力点放在挑毛病上,而是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有一点毛病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挑出一点毛病就觉得是失败之作。事实上,任何一篇文章都能挑出毛病,即使经典之作。对于学生作文的评改,当然应该指出问题所在,并在指出问题之后帮助他们找出原因,但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应是发现、发掘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优势和特长,并帮助其进一步发展。对于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作文中的某一闪光点,都要给予欣赏,因为欣赏才是平等的交流,欣赏更易于通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享受到尊重、理解的快乐。教师的欣赏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作文态度和精神生活。
最后,评语要恰如其分,富有个性。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的心血,每一个少男少女都羡慕身边有文章发表的人,如果千辛万苦创作出来的作文,得到的是千篇一律、浮光掠影的评语,学生就会觉得劳而无功、无所适从,学生对写作的亲近感、热情心就在一次次“外行人”的空洞指导下逐渐消失,甚至走向逆反。
2、丰富作文教学形式和内容。
教师要能够尽量丰富作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从而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使学生写作的时候有话可说。首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毕竟这是主要阵地。语文各册教材的课文都是很好的学习的范文,与教材配套的各册《课外阅读》以及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还有当今中外文学名著,都可根据需要有所选择地作为作文教学的内容。
其次要开展活动课程。学生的活动天地毕竟不宽广,他们的见闻和情感体验有限,因而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活动,如参观、游览、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劳动等,指导学生组成各类兴趣小组,如科技制作、摄影、美术、
音乐、民俗等,让学生去观察四季的变化,体验世间的嬉笑怒骂,让他们将笔触面向家庭、学校,深入到社会。“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次改选”、“一场战争风云”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来源。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这样,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利用写作“干预生活”的能力。
3、拓展学生写作锻炼的空间。
教师要努力更新作文教学观念,不能将写作局限于一种文体或特定的要求中,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应用性强的文字,如消息新闻、对联谜语、知识小品、故事新编、文章赏析、打油诗顺口溜等,一者使学生有话可写,二者联系了生活,达到了作文的功利性目的。
教师要根据现实生活的需求,及时寻找让学生写作的机会。如学校举行文体活动,可组织学生创作开幕词、闭幕词、出简报、写新闻报道;充分利用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积极撰写稿件,组织投稿。
教师要拓宽学生写作的渠道,不能将作文局限在规定的时间和场景
中,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练笔的空间。如:让学生准备一个“随笔本”,随时进行作文练笔。随笔本上的作文,内容不限,体裁不限,让学生将当天、本周、近段时间内自己感触较深的人或事写下来,并持之以恒。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粗浅的认识。希望我们教师的人文关怀和行之有效的教学努力,能够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舒展学生的心灵,激扬学生的生命,真正提升学生的素质,让学生能够诗意地栖居在作文教学生活之中。这样学生就不会不再喜欢上作文课了,而是会把它当作倾诉心声的平台,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也更能实践现代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教育宗旨。
参考注释:
①(姚国华著《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上卷《文化立国》,下卷《大学重建》,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多点人文关怀,诗意栖居作文
【内容摘要】针对作文教学中学生缺乏写作兴趣这一突出问题, 本文从作
文教学要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和创设“诗意”作文环境两方面,对培养学
生的写作兴趣进行了一些浅显的探讨,希望以此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 人文关怀 诗意作文 理念 环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种种传统教育
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太强,学生不能“以我手写我
心”!作文教学中不是放飞学生的生命和激扬学生的生命,而是压抑了学
生的心灵,作文教学也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学生不喜欢、
害怕写作文,老师也厌倦了批改大量的思想枯竭、语句不通甚至千人一面
的作文,从而导致作文教学徘徊不前。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学生觉得按照
老师的要求来写作太难,谈写作就头疼,因而对写作没有了兴趣。写作课是
学生生命发展的镣铐!
兴趣,就是对某种事物积极的情绪。兴趣的产生,往往要有良好积极
的情绪,因此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首要任务是老师要能够关爱学生的写
作,让作文教学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对学生多点人文关怀,让学
生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写作课上,让学生进
入“诗意”的作文写作境界,而不是谈“作文”就色变,谈写作就产生厌
倦和逆反心理。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让学生做到诗意写作呢?
一、作文教学要树立一个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的理念。
1、丰富作文教学活动的人文内涵。
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
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
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作文教学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而不是理性的分析。①钱理群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感悟的文化,它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然而科学主义思想观念在教育范畴演化为重理轻文的现象,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被自然科学化,使文科教学向理科教学模式靠拢,即把教学内容客观化,淡化人的主观情感因素;崇尚理性知识结构,忽视感悟与想象。它使本来诗意的、审美的、情感与想象的、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作文教学向工具化、机械化、标准化、逻辑化转向,导致人文精神内蕴、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想信念、审美趣味的丧失。我们很多教师迫于考试的压力,把作文教学按照考纲的要求分条分块的逐项讲解,要求学生记忆各种作文的公式和程式,把作文教学过于理性化了,把完整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失去了作文教学的多样性、生动性、审美性、情感体验性等人文内涵,从而削弱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尽情的释放。
2、增加作文教学活动的人文关怀。
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师重分数而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分数高的就是好学生,备受宠爱,其他大多数学生则是常受冷落的“陪读生”。而在作文上要想拿高分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很多学生在作文课上是得不到表扬的,因而也就没有了兴趣,不愿认真对待作文课了。另一方面,在理科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学生会产生更多更强烈的情感饥渴,需要有人给予关怀和爱护,肯定和欣赏。所以,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增加作文教学活动的人文关怀。其实作文教学活动是最容易渗透人文关怀的。不管学生写了什么,写得怎样,只要抒发的是真情实感,我们都要满怀真诚的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试着去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写作的严肃与尊严。这
样,学生就会深受鼓舞,就会对作文产生兴趣。这样,作文就会成为学生倾诉心声的地盘,教师教书育人的阵地,师生互动沟通的桥梁。教学上师生如能形成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何愁学生不“亲其师,信其道”呢?但如果学生根本不喜欢你的教学,对你的教学没有一点兴趣,你讲的再好,学生也听不进去,而且还会对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教学产生反感和叛逆的情绪。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只有让学生对你的作文课产生兴趣了,觉得学习轻松了,才能谈及作文教学的成功。
二、作文教学要创设一个让学生“诗意”写作的环境。
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儿童的发展,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生命”。西方哲学家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意即本真的自在的生命状态。把它用于教育,就是倡导一种诗意的自在的生命化教育。它让每一个学生在生命的教育中自由地生活,诗意地栖居。而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心灵,让学生诗意地生活在作文课堂之上。
1、更新要求太高的作文评价观。
长期以来,在作文评价中,存在着教师对学生尊重、理解不够的倾向:一是对学生的情感理解、尊重不够。我们喜欢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总认为学生抒写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不够深刻;二是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尊重不够。学生真实地书写自己的生活,常常被判为幼稚、琐碎、不典型。这样一来,学生面对写作常常怀疑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价值,不敢写自己的普通的生活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只好撇开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而编造生活,装腔作势,故作高深。这样毫无生活来源的闭门造车,毫无真情实感的无病呻吟,当然困难重重,极不轻松了,也无一点诗意可言!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做到“以我笔写我心”。
其次,不要求全责备,要学会欣赏。在作文评改时,我们不要一味的用范文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不要把评改的着力点放在挑毛病上,而是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有一点毛病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挑出一点毛病就觉得是失败之作。事实上,任何一篇文章都能挑出毛病,即使经典之作。对于学生作文的评改,当然应该指出问题所在,并在指出问题之后帮助他们找出原因,但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应是发现、发掘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优势和特长,并帮助其进一步发展。对于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作文中的某一闪光点,都要给予欣赏,因为欣赏才是平等的交流,欣赏更易于通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享受到尊重、理解的快乐。教师的欣赏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作文态度和精神生活。
最后,评语要恰如其分,富有个性。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的心血,每一个少男少女都羡慕身边有文章发表的人,如果千辛万苦创作出来的作文,得到的是千篇一律、浮光掠影的评语,学生就会觉得劳而无功、无所适从,学生对写作的亲近感、热情心就在一次次“外行人”的空洞指导下逐渐消失,甚至走向逆反。
2、丰富作文教学形式和内容。
教师要能够尽量丰富作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从而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使学生写作的时候有话可说。首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毕竟这是主要阵地。语文各册教材的课文都是很好的学习的范文,与教材配套的各册《课外阅读》以及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还有当今中外文学名著,都可根据需要有所选择地作为作文教学的内容。
其次要开展活动课程。学生的活动天地毕竟不宽广,他们的见闻和情感体验有限,因而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活动,如参观、游览、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劳动等,指导学生组成各类兴趣小组,如科技制作、摄影、美术、
音乐、民俗等,让学生去观察四季的变化,体验世间的嬉笑怒骂,让他们将笔触面向家庭、学校,深入到社会。“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次改选”、“一场战争风云”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来源。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这样,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利用写作“干预生活”的能力。
3、拓展学生写作锻炼的空间。
教师要努力更新作文教学观念,不能将写作局限于一种文体或特定的要求中,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应用性强的文字,如消息新闻、对联谜语、知识小品、故事新编、文章赏析、打油诗顺口溜等,一者使学生有话可写,二者联系了生活,达到了作文的功利性目的。
教师要根据现实生活的需求,及时寻找让学生写作的机会。如学校举行文体活动,可组织学生创作开幕词、闭幕词、出简报、写新闻报道;充分利用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积极撰写稿件,组织投稿。
教师要拓宽学生写作的渠道,不能将作文局限在规定的时间和场景
中,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练笔的空间。如:让学生准备一个“随笔本”,随时进行作文练笔。随笔本上的作文,内容不限,体裁不限,让学生将当天、本周、近段时间内自己感触较深的人或事写下来,并持之以恒。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粗浅的认识。希望我们教师的人文关怀和行之有效的教学努力,能够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舒展学生的心灵,激扬学生的生命,真正提升学生的素质,让学生能够诗意地栖居在作文教学生活之中。这样学生就不会不再喜欢上作文课了,而是会把它当作倾诉心声的平台,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也更能实践现代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教育宗旨。
参考注释:
①(姚国华著《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上卷《文化立国》,下卷《大学重建》,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