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疑现北魏节闵帝元恭墓

出土一枚拜占庭金币

《 光明日报 》( 2013年10月29日   09 版)

金币正面 高虎摄

金币背面 高虎摄

驼囊残块 高虎摄

本报洛阳10月28日电(记者崔志坚)在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邙山的北魏帝陵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经过近7个月的考古发掘,日前发现一座北魏大墓,总长约58.9米,墓室长19.2米,宽12米,深8.1米,其墓葬形制和规模应为帝陵级别,初步推测墓主人为北魏节闵帝元恭。该墓葬曾多次被盗掘,此次发掘罕见地出土了拜占庭金币一枚,专家认为,这充分说明当时洛阳与西方交往频繁,为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再添力证。

墓葬的土圹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4部分组成,墓道朝南。负责现场考古发掘的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博士刘斌介绍说:“该墓葬为长斜坡墓道、前后甬道、单方室砖券墓,这是北魏时期特有的墓葬形制。”他认为,该墓葬的形制级别之高、规模之大,与附近的北魏宣武帝景陵等帝陵不相上下。

在墓室里还残留有石门残件和石块残块等石质构件,在墓葬主室后部还发现一段由石块垒砌的墙,很可能为“石墙基”,即墓室的墙基。其中的一块石质构件上,有一个呈倒三角形的凹槽,很是奇特。专家认为,这个凹槽应该是用来连接石块的,只要将一块形状与之相同的“腰铁”嵌入凹槽,就能将两个石块牢牢地固定在一起。另外,在墓室周围的土层中,还散布有一些小石块、石板。“这说明在修建墓葬时用了很多石材,且为现场加工制作,小石块正是加工后的废料。”刘斌说,由于北魏墓葬一般极少用石,这些石质构件的发现也印证了该墓葬的等级之高。

该墓葬曾被多次盗掘,出土的遗物虽比较丰富,但大多残损较为严重,很少能见到完整的器物。刘斌说,从墓葬中出土的陶盏、陶砚以及青瓷器,与从北魏宣武帝景陵中出土的同类器物的式样及质地都有一致性。此外,陶俑的样式也同元邵墓以及在永宁寺发现的陶俑风格相同,据此推断,它们的年代应比较接近。

该墓葬出土的这枚拜占庭金币是我国到目前为止为数不多的通过正规考古发掘出土的拜占庭金币。该枚金币上有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的头像。据了解,阿纳斯塔修斯一世金币,约铸造于公元491年至518年。同时,墓葬内出土的陶俑均采用前后合模的方法制作,这种制作方法多见于北魏孝昌年间以后。据此推测,该墓葬的年代应为北魏孝昌年间至北魏末,即公元525年至534年。

由于该座北魏大墓位于邙山北魏帝陵区,且其复原形制同宣武帝景陵基本相同,规模也比较接近。因此,它应是一座帝陵级别的墓葬。刘斌说:“由于在发掘中没有找到文字性的文物,文献也没有相关记载,要确定墓主人的身份比较困难,但经反复查证和比较,这座墓葬的主人应为北魏节闵帝元恭。”据记载,北魏迁都洛阳后,葬于或死于洛阳的皇帝共有6位。其中,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这四座帝陵的位置已经相对明确。只有长广王元晔和节闵帝元恭的葬处不明。刘斌认为,由于该墓葬规模较大,建造时间应该比较长,且墓壁还有坍塌后修补的痕迹,墓葬应为事先预置。元晔在位时间极短,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预先建造墓葬,基本可以将其排除,只有节闵帝元恭有此可能。

出土一枚拜占庭金币

《 光明日报 》( 2013年10月29日   09 版)

金币正面 高虎摄

金币背面 高虎摄

驼囊残块 高虎摄

本报洛阳10月28日电(记者崔志坚)在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邙山的北魏帝陵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经过近7个月的考古发掘,日前发现一座北魏大墓,总长约58.9米,墓室长19.2米,宽12米,深8.1米,其墓葬形制和规模应为帝陵级别,初步推测墓主人为北魏节闵帝元恭。该墓葬曾多次被盗掘,此次发掘罕见地出土了拜占庭金币一枚,专家认为,这充分说明当时洛阳与西方交往频繁,为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再添力证。

墓葬的土圹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4部分组成,墓道朝南。负责现场考古发掘的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博士刘斌介绍说:“该墓葬为长斜坡墓道、前后甬道、单方室砖券墓,这是北魏时期特有的墓葬形制。”他认为,该墓葬的形制级别之高、规模之大,与附近的北魏宣武帝景陵等帝陵不相上下。

在墓室里还残留有石门残件和石块残块等石质构件,在墓葬主室后部还发现一段由石块垒砌的墙,很可能为“石墙基”,即墓室的墙基。其中的一块石质构件上,有一个呈倒三角形的凹槽,很是奇特。专家认为,这个凹槽应该是用来连接石块的,只要将一块形状与之相同的“腰铁”嵌入凹槽,就能将两个石块牢牢地固定在一起。另外,在墓室周围的土层中,还散布有一些小石块、石板。“这说明在修建墓葬时用了很多石材,且为现场加工制作,小石块正是加工后的废料。”刘斌说,由于北魏墓葬一般极少用石,这些石质构件的发现也印证了该墓葬的等级之高。

该墓葬曾被多次盗掘,出土的遗物虽比较丰富,但大多残损较为严重,很少能见到完整的器物。刘斌说,从墓葬中出土的陶盏、陶砚以及青瓷器,与从北魏宣武帝景陵中出土的同类器物的式样及质地都有一致性。此外,陶俑的样式也同元邵墓以及在永宁寺发现的陶俑风格相同,据此推断,它们的年代应比较接近。

该墓葬出土的这枚拜占庭金币是我国到目前为止为数不多的通过正规考古发掘出土的拜占庭金币。该枚金币上有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的头像。据了解,阿纳斯塔修斯一世金币,约铸造于公元491年至518年。同时,墓葬内出土的陶俑均采用前后合模的方法制作,这种制作方法多见于北魏孝昌年间以后。据此推测,该墓葬的年代应为北魏孝昌年间至北魏末,即公元525年至534年。

由于该座北魏大墓位于邙山北魏帝陵区,且其复原形制同宣武帝景陵基本相同,规模也比较接近。因此,它应是一座帝陵级别的墓葬。刘斌说:“由于在发掘中没有找到文字性的文物,文献也没有相关记载,要确定墓主人的身份比较困难,但经反复查证和比较,这座墓葬的主人应为北魏节闵帝元恭。”据记载,北魏迁都洛阳后,葬于或死于洛阳的皇帝共有6位。其中,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这四座帝陵的位置已经相对明确。只有长广王元晔和节闵帝元恭的葬处不明。刘斌认为,由于该墓葬规模较大,建造时间应该比较长,且墓壁还有坍塌后修补的痕迹,墓葬应为事先预置。元晔在位时间极短,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预先建造墓葬,基本可以将其排除,只有节闵帝元恭有此可能。


相关文章

  •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人教版选修1)
  •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案 (人教版 选修1) [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材结构]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 [本课难点 ...查看


  • 专题三_北魏孝文帝改革
  •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 ...查看


  • 魏孝文帝入主洛阳
  • 魏孝文帝入主洛阳 (油画)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亲御六旌,南伐萧逆",30万大军从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杀到洛阳时已人困马乏,疲惫不堪,孝文帝仍催促三军南进.将士们跪地劝谏,称这样下去,必将全军 ...查看


  • "千军万马避白袍"白袍是何意?揭秘真实的陈庆之
  • <奔流>,很是火了一把.被世 早几年,日本作家田中芳树依据中国南北朝时南梁伐魏之战改写的历史小说 人惊羡为"战神"."千古第一名将"的"白袍将军"--陈庆之,也就由此使 ...查看


  • 人民版 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 年 月 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进入高二下学期,文科班的历史课时增加,目标更加 ...查看


  • 论北魏都城变迁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 摘 要: 鲜卑拓跋政权曾先后在盛乐.平城.洛阳等地建都.孝文帝时,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在迁都问题上,孝文帝与鲜卑贵胄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孝文帝通过非常手段使迁都得以实现.但迁都后不久,北魏就开始走向衰落.孝文帝宁可众叛亲离,也要迁都.其原 ...查看


  •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
  • 第22卷第6期 V01.22No.6 许昌学院学报 JOURNAL0FXUCHAN(:UNIVERSITY 2003年第6期 No.6.20()3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 赵向群.侯文昌 (西北师范大学吏学院,甘肃兰州7300 ...查看


  • 北魏孝文帝改革 1
  •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在面临严重社会危机下(阶级矛盾.民族苗盾),北魏为巩固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措施.孝文帝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由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后期由孝文帝主持迁都及移风易俗. 学习目标 1.课程标准:归纳北魏孝 ...查看


  •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 大家都知道,我国有四大石刻艺术宝库.它们分别为甘肃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得云冈石窟,甘肃天水得麦积山石窟,而另一个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去参观得龙门石窟了.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处,行车约40分钟,那里不仅是著名得历史名胜,而且是自然风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