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专业毕业考复习题(总分150分)
一、选择题。(100分)
1. 红细胞病理性增高和病理性减少见于什么疾病?
答:①原发性红细胞增多或继发于一些疾病的红细胞增多,还有呕吐、多汗、大面积烧伤等相对红细胞增多均属红细胞病理性增高。②临床上见于各种贫血,主要是由于急、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红细胞寿命缩短以及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同时骨髓造血功能减退也是引起红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
2. 哪种疟原虫最常见多个环状体?检查恶性疟原虫病人外周血可查到什么?
答:恶性疟原虫最常见多个环状体。检查恶性疟原虫病人外周血可查到被寄生的红细胞有粗大的紫褐色茂氏点。
答:上消化道出血
5. 尿蛋白试带法测定主要对尿中哪种蛋白质敏感?尿试带法是检测尿中哪种白细胞酯酶?
答:尿蛋白试带法测定主要对尿中清蛋白(A L b )敏感。尿试带法是检测尿中中性粒细胞酯酶。
6. 临床上采集的三管脑脊液分别用于什么检测?
答:第一管细菌学检测,第二管生化和免疫学检测,第三管常规检测。
7. 临床上高度怀疑肠蛔虫感染又查不到虫卵时应用什么检测方法?
答:应用成虫抗原皮内实验(免疫学检查)检测方法。
8. 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有哪些?
答:肝脏、脾脏、淋巴结、骨髓、胸腺
9. 真菌的定义及特点。
答:真菌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属于真菌界。它具有典型的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不分根茎叶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以腐生或寄生方式摄取营养,细胞壁含几个质和(或)纤维素,有完善的细胞器,能进行有性生殖和(或)无性繁殖。
10. 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有哪些?
答: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冠状病毒。
11. 挑刺实验主要用于检测哪一型超敏反应?
答:Ⅰ型超敏反应。
12. 在什么情况下细胞内钾向细胞外钾转移,引起高钾血症?(多选)
答:大面积烧伤,组织细胞大量破坏,细胞内钾大量释放入血。代谢性酸中毒,血浆H 离子往细胞内转移,细胞内的钾转移到细胞外。于此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H 离子增加,泌钾减少,使钾潴留于体内。
13. 革兰染液成分有哪些?
答:结晶紫,卢戈碘液,95%酒精,稀释复红。
14. 可以进行细胞内核酸定位或基因表达的核酸杂交技术是什么?用来提高杂交速率的方法有哪些?预杂交的目的是
什么?
答:可以进行细胞内核酸定位或基因表达的核酸杂交技术是原位杂交。用来提高杂交速率的方法有: 预杂交的目的有两个,用溶液平衡薄膜并封闭那些探针可能和薄膜发生非特异性杂交的部位。
15. 从细胞或组织中分离D N A 时常使用蔗糖溶液,其目的是什么?
答:
16. 什么是凝集、沉淀、直接凝集、自凝?
答:凝集:指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抗原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沉淀: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的沉淀现象。直接凝集: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自凝:与一般间接血凝试验不同之处为反应中的红细胞是未经致敏的受检者新鲜红细胞,主要试剂材料为抗人O 型红细胞的单克隆抗体,这种抗体能与无论何种血型的红细胞结合,但不引起凝集反应,这种抗体与另一特异性抗体连接成的双功能抗体可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原;如与特异性抗原连接,则可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体。反应中的标本为受检者的全血。
17. 前带、后带的概念是什么?
答:在等价带的前后,由于抗体和抗原过量,形成的沉淀物少,上清液中可测出游离的抗体或抗原,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当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
18. 单克隆抗体特性有哪些?
答:高度特异性、高度的均一性和可重复性、弱凝集反应和不呈现沉淀反应、对环境敏感性。
19. 免疫学检测技术中定量测定抗原的方法有哪些?
答:单向扩散试验(最常用)、放射免疫分析、免疫放射分析、火箭免疫电泳、荧光免疫分析、E L I S A 。
20. 放射免疫技术中最常用的标记物是哪一种?
答:碘125
21. 什么是放射免疫分析?
答:R I A 是以放射性核素作示踪剂的标记免疫分析方法,它具有的高度灵敏性、特异性和精确性等特点,特别适用于激素、多肽等含量微少物质的超微量分析。
22. 溶血空斑实验主要用来检测何种细胞功能?
答:B 细胞。
23. C H 50试验的定义和用途?
答:由于补体活化途径的不同,应用不同的激活物可活化不同的补体途径。业已建立的补体总活性测定方法,都是以红细胞的溶解为指示,以50%溶血为判断终点,故称C H 50。主要用于补体总活性检测项目。
24. 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⑴可以有诱因,也可以无诱因,但多数病因不清。无诱因者多称为“自发”性或“特发”性。⑵患者以女性居多,并随年龄增加发病率有所增加。⑶有遗传趋向,已发现有些特定基因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⑷血清中有自身抗体或体内有针对自身组织细胞的致敏T 淋巴细胞。自身免疫病中有交叉和重叠现象。⑸疾病的重叠现象,即一个病人可同时患一种以上的自身免疫病。⑹一般病程较长,多迁延为慢性。病程中病情发展和缓解常反复交替,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自身免疫调节紊乱程度密切相关。⑺病理损伤的局部可发现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浸润。⑻免疫抑制剂治疗多可取得较好的疗效。⑼病理特征为免疫炎症,且损伤范围与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抗原分布一致。⑽用相同抗原可在动物中可受制相似疾病模型。⑾易伴发于免疫缺陷病或恶性肿瘤。
25. 在临床上能辅助诊断卵巢癌的标志物有哪些?
答:首选C A 125,补充C E A 、H C G 、C A 72—4。
26. 目前A N A 总的筛选试验最常用的是什么方法?
答:间接免疫荧光法(I I F )。
27. E L I S A 双抗体夹心法的概念?
答: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连接于固相载体的抗体和酶标抗体可分别与待检标本中被测抗原上两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结合,形成固相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由于反应系统中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的量相对于待测抗原时过量的。因此复合物的形成量与待检抗原的含量成正比。测定复合物中酶作用于加入的底物后生成的有色物质量,即可确定待检抗原的含量。
28. 缺乏V i t B 12及叶酸所引起的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原因是什么?
答:巨幼细胞性贫血(M g A )是由于维生素B 12和(或)叶酸缺乏,细胞D N A 合成障碍,导致细胞核发育障碍所致的骨髓三系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及无效造血性贫血,也称脱氧核苷酸合成障碍性贫血。
29. 糖化血清(血红)蛋白测定可反映哪些时间段的血糖平均水平?
答:糖化血清蛋白; 2—3周,糖化血红蛋白3个月。
30. 哪种贫血不会出现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升高?
答:再障,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
31. 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的定义是什么?应如何操作?
答:定义:检测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当水渗透至红细胞内部达一定程度
时,红细胞发生膨胀破裂。根据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溶液中红细胞溶血的情况反映红细胞其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反映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性。比值愈小,红细胞抵抗力愈小,渗透脆性增加;反之抵抗力增大,渗透脆性降低。
32. 再障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答: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②一般无肝脾肿大;③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低下或重度低下(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作骨髓活检等检查);④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⑤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再障是一组异质性疾病,不同类型的A A 治疗原则和预后不同。诊断A A 后,应再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综合分析进行分型。
33. 患者男,60岁,全血细胞减少,皮肋下1C M 骨髓增生活跃,红系和粒系有明显病态造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答:白血病。
34. 一般情况下区分粪便中致病性与非致病性肠道杆菌最有价值的生化实验室什么?
答:β—半乳糖苷酶。
35. 基础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营养培养基、厌氧培养基的概念及种类?
答:基础培养基:含有细菌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最常用的是肉浸润液,俗称肉汤,主要成分含牛肉浸液和蛋白胨。基础培养基广泛用于细菌的增菌,也是制备其他培养基的基础成分。
鉴别培养基:利用细菌分解糖类和蛋白质的能力及代谢产物的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作用底物和指示剂,观察细菌生长过程中分解底物所释放的不同产物,通过指示剂的反应不同来鉴别细菌。例如糖发酵管、克氏双糖铁琼脂(K I A )、伊红亚甲蓝琼脂和动力—吲哚—尿素(M I U ) 培养基等。
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抑制剂,目的是抑制标本中的杂菌生长,有助于对所选择的细菌种类的生长。例如培养肠道致病菌的S S 琼脂,其中的胆盐能抑制革兰阳性菌,枸橼酸钠和煌绿能抑制大肠埃希菌,因而使致病的沙门菌,志贺菌容易被分离到。中国蓝,麦康凯、伊红亚甲蓝琼脂是选择培养基。
营养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可加入葡萄糖、血液、生长因子等特殊成分,供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和需要特殊生长因子的细菌生长,最常用的是血琼脂平板、巧克力血平板等。
厌氧培养基:是培养专性厌氧菌的培养基,除含营养成分外,还加入还原剂以降低培养基的氧化还原电势,如疱肉培养基、巯基乙醇酸钠培养基等。
36. 能确切区别沙门菌、志贺菌的实验是什么?
答:伤寒沙门菌在K I A 培养基上的表现与志贺菌相似,鉴别点是伤寒沙门菌硫化氢和动力阳性,能与沙门菌因子血清(O A -F 、O 9、V i )凝集而不与志贺菌属因子血清凝集。
37. 淋病奈瑟菌生物学特性有哪些?
答:①形态:奈瑟菌属细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形似双肾或咖啡豆样,凹面相对,无动力,无芽孢,某些菌种形成荚膜。②培养特性:需氧生长,初次分离需5%—7%二氧化碳和高湿度刺激生长,最适生长温度35—37℃,低于30℃不生长,血琼脂平板或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呈光滑、湿润、透明或半透明,直径1—2C M 的不溶血、圆形、灰蓝色菌落,卵黄琼脂平板上位无色光滑、湿润、奶油状的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呈轻度或中度浑浊生长,无菌膜。③生化特性:氧化酶阳性,触酶阳性(除延长奈瑟菌外),对糖分解能力,硝酸盐还原能力和D N A 合成酶不同,常作为菌种间的鉴别依据。④抵抗力:奈瑟菌属细菌对寒冷、干燥和热的抵抗力弱。
38. 风湿热的辅助诊断应采用什么方法?
答:抗链球菌溶素O 抗体检测。
39. 一女大学生自述:咳嗽,低热,痰中有血丝,疲乏无力,盗汗,痰标本应采血什么染色方法?(抗酸染色)
40. 哪些微生物无细胞壁?(细菌L 型)
41. 性病淋巴肉芽肿的病原体是什么?(沙眼衣原体L 1、L 2、L 3血清型)
42. 常用于检查血液和组织中的梅毒螺旋体的染色方法是什么?
答: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镀银染色,直接荧光检测法。
43. 在我国流行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是什么?(肠道病毒71型)
44. 鉴定破伤风梭菌主要特殊形态的根据是什么?
答:本菌细长,有周鞭毛,能运动,无荚膜。芽胞正圆形,比菌体大,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此为本菌特征。
45. 能更好的反应肾脏浓缩稀释功能的指标是什么?正常情况下可被肾小管完全吸收的物质是什么?
答:反应肾脏浓缩稀释功能的指标是尿渗量。可被肾小管完全吸收的物质是葡萄糖,氨基酸,少量蛋白质。
46. 人体中γ—G T 中含量最高的组织器官是什么?(肾脏)
47. 标本溶血对哪些酶的测定结果有影响?(C K , L D , A L T , A S T )
48. 血钾测定时对标本的要求有哪些?
答:血浆或全血钾比血清低,是因为血小板破裂释放出一部分钾离子,因此报告时必须注明是血清还是血浆,无论是血清还是血浆标本一定不能溶血,分析前全血标本被冷藏过,糖酵解被抑制,钾离子/钠离子—A T P 酶不能维持内外平衡,造成细胞内钾外移,使测定结果增高。标本分离前,被储存在37℃,由于糖酵解增强,使血钾进入到细胞内而血钾降低。
49. 急性心梗时,C K —M B 在血清中升高的时间是什么?(4到6个小时) 50. 高血钾可导致酸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答:主要是因为氢离子与钠离子交换增强。钠泵不仅能与氢离子交换还能与钾离子交换,使过多的氢离子和钾离子经尿液排出体外。当酸中毒时,肾小管和集合管管腔膜上钠泵已达饱和,不能及时排出体内多余的氢离子和钾离子,因此常伴有高血钾。
51. 碱性磷酸酶升高一般考虑是什么疾病?(阻塞性黄疸)
52. 大多数临床试验测血清游离C a 的方法是什么?(离子选择性电极法(I S E ))
53. 一般寄生虫卵的颜色有哪些?
54. 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双相性贫血在临床上分别见于什么
55. 甲醛、甲苯、麝香草酚、浓盐酸的临床用途主要是什么检测的防腐剂?
答:甲醛:对尿液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有固定作用,因其具有还原性不适用于尿糖等化学成分检查。甲苯:用于尿糖、尿蛋白等化学成分的定性或定量分析。麝香草酚:不但能抑制细菌生长起防腐作用,同时又能较好的保存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可用于尿液显微镜检查,尤其是尿浓缩结核杆菌检查,以及化学成分检查的标本保存。浓盐酸:用于定量测定17-羟皮质类固醇、17-酮类固醇、儿茶酚胺、草酸盐、钙,磷等测定的尿标本防腐。
56. 非霍奇金淋巴瘤有哪些特征?有哪些特征?
答:非霍奇金淋巴瘤:1. 病变很少局限于某一淋巴区,侵犯较广,扩散部位无一定规律,呈跳跃式,结外病变多见。
2. 瘤组织成分单一,以一种细胞类型为主,故根据瘤细胞的类型鉴别其来源,是N H L 分型的基础。
多发性骨髓瘤(M M ):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并分泌过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多肽链亚单位,即:“M ”成分或“M ”蛋白,正常多克隆浆细胞的增生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受到抑制,从而引起广泛骨质破坏、贫血、感染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57. 遗传性红细胞内在缺陷可见何疾病?溶血性贫血可见何疾病?
答:遗传性红细胞内在缺陷: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椭圆形、口形、棘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酶缺陷,如遗传性红细胞G -6-P D 缺乏症、遗传性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血红蛋白异常,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镰状细胞贫血、血红蛋白C 、D 、E 病;不稳定H b 所致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溶血性贫血可见于:地贫、镰状细胞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贫血、同种异源免疫性贫血、红细胞酶异常、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遗传性球形/椭圆形红细胞症、机械性损伤。
58. A M L —M 3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答: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N E C ),异常早幼粒细胞核大小不一,胞质中有大小不等的颗粒,可见束状的A u e r 小体,也可逸出胞体外,依颗粒粗细可分为粗颗粒和细颗粒两亚型;P O X 强阳性;免疫标记具有髓系特征而H L A -D R 阴性;特异性遗传学标志为染色体t (15;7)形成P M L /R A R α融合基因。
59. 胎盘可合成哪些激素?
答:可合成蛋白质和类固醇激素。主要的蛋白质类激素有:H C G 、胎盘催乳素。类固醇激素包括:孕酮、雌二醇、雌三醇和雌酮。
60. 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的形态特征是什么?
答:1、内外分明 2、内有吞噬红细胞 3、伪足
61.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畴有哪些?
答:蛋白质组学旨在阐明生物体全部蛋白质的表达模式与功能模式,其目的是从整体的角度分析、鉴定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蛋白质与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揭示蛋白质的功能与细胞生命活动的规律。
62. 质粒有哪些特征?
答:具有复制起点。携带易于筛选的选择标记。具有多种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位点。具有较小的相对分子质量和较高的拷贝数。
63.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哪些疾病?
答:遗传性血管周围结缔组织病如艾-糖综合征、凝血因子异常、血友病、F V 缺陷、明显贫血、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64. 哪些凝血因子缺乏可致A P T T 延长?
答:F (Ⅺ、Ⅸ、Ⅷ、Ⅱ、Ⅰ、Ⅴ、Ⅹ)
65. 尿液中V i t C 含量高对哪些尿干化学项目产生严重负干扰?
答:尿液V i t C 浓度增高,可对隐血/血红蛋白、胆红素、葡萄糖、亚硝酸盐试带反应产生严重的负干扰。
66. 在血清中可用单向免疫扩散法定量测定的免疫球蛋白有哪些?
答:I g G 、I g A 、I g M 、C 3、C 4
67. 可用已知抗体测抗原的方法有哪些?
68. 抗菌药物敏感实验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答:纸片扩散法、稀释法(肉汤稀释法、琼脂稀释法)、E 试验法、联合药物敏感试验。
69. 肥达试验所用的抗原有哪些?(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的O 、H 抗原)
70. 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特性有哪些? (见后面大题)
71. 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
答:名列榜首的是沙门氏菌,包括鼠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排在第三位的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也不少见。副溶血性弧菌(旧名嗜盐杆菌) 。
72. 提取和纯化蛋白质类抗原的技术有哪些?
答:提取:1、反复冻融法 2、超声破碎法 3、自溶法 4、酶处理法 5、表面活性剂处理法 纯化:1、超速离心法 2、选择性沉淀法(核酸去除法、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聚合物沉淀法) 3、凝胶过滤法 4、离子交换层析法 5、亲和层析法 6、电泳法
73. 参考值
二、名词解释。
1. 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2. 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H 2与C O 2),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并将液面上的凡士林层向上推挤,甚至冲开管口棉塞,气势凶猛,成为“汹涌发酵”。
3. 菌落—(c o l o n y ),单个微生物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的群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团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的集团。
4. 探针—用放射性核素或非放射性物质标记的一段单链或双链核苷酸,可依碱基配对规律与具有互补序列的待测核酸进行杂交,以探测它们的同源程度。
5. 核酸杂交—单链的核酸分子在合适的条件下,与具有碱基互补序列的异源核酸形成双链杂交体的过程。
6. 荧光淬灭—荧光物质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发射荧光减弱甚至消退称为荧光淬灭。
7. C -反应蛋白—在急性炎症病人血清中出现的可以结合肺炎球菌细胞壁C -多糖的蛋白质,是急性时相反应时极灵敏的指标,升高早且程度高。
8. 乳糜尿—由于肠道淋巴管中的乳糜液非正常的逆流到泌尿系淋巴管中,且引起该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曲张破裂,使得乳糜液进入了尿液,称乳糜尿。
9. 异性淋巴细胞—在病毒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外周血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异常形态变化,称之。正常人血片中偶见,增多主要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大于10%)、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等病毒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10. 红细胞散点图—是红细胞体积与血红蛋白浓度二维散点图,反映光散射与细胞体积和血红蛋白浓度之间的相互关
系,能准确区分小红细胞等异常。
11. 骨髓粒红比值—骨髓中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的比值。
12. 骨髓增生活跃—有核细胞与红细胞比值为1/20,一个高倍镜视野可见20-50个有核细胞,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基本正常,常见正常骨髓象、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造血功能较差的贫血。
13. 疟疾再燃—. 疟疾初发停止后,经过数周或数月,患者无再感染但抵抗力下降,体内残存的少量红内期. 疟原虫通过抗原变异,逃避了机体特异性免疫,重新大量繁殖引起的疟疾发作,称之。
14. 感染期(感染阶段)—
三、问答题。
1. 简述蛋白质分离提纯的条件。
答:一、缓冲液 二、盐、金属离子和螯合剂 三、还原剂 四、去垢剂 五、蛋白酶抑剂剂 六、环境因素
2.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的基本原理。
答:1、时间分辨:待短寿命背景荧光完全衰变后再测定镧系元素离子螯合物的特异性荧光信号,可有效的降低本底荧光的干扰。 2、S t o k e s 位移:选择荧光物质作为标志物时,必须考虑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波长差。 3、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镧系元素激发光谱带较窄,可有效降低本底荧光,反之, 则有利于增加激发能,提高灵敏度。 4、荧光标记物的相对比活性 5、信号增强。
3.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原理。
答:以电化学发光剂三联吡啶钌标记抗体(抗原),以三丙胺为电子供体,在电场中因电子转移而发生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包括电化学和化学发光两个过程。
4. 影响电泳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琼脂糖凝胶做固体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有哪些优点?
答:影响电泳速率的主要因素有:1、颗粒性质 2、电场强度 3、溶液的性质 (1)p H 值 (2)离子强度 (3)溶液粘度 4、电渗 5、焦耳热 6、筛孔
琼脂糖凝胶做固体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的优点:( 1 )琼脂糖凝胶结构均匀,含水量大(约占 98 %~ 99 %),近似自由电泳,样品扩散度较自由电泳小,对样品吸收吸附极微,因此电泳图谱清晰,分辨率高,重复性好。( 2 )琼脂糖呈透明状,无紫外吸收,电泳后的样品可直接用紫外检测;电泳后区带易染色,样品易洗脱,便于定量测定。( 3 )操作简单,电泳速度快,样品不需事先处理就可进行电泳
5. 消化道寄生虫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有哪些?
答:1、粪便直接涂片法 2、厚涂片透明法 3、定量透明法 4、饱和盐水浮聚法 5、自然沉淀法 6、钩蚴培养法 7、肛门拭纸法与肛周蛲虫检查法 8、粪便虫体检查法 9、铁苏木素染色法 10、溶组织内阿米巴培养法 11、隐孢子虫卵囊染色检查
6. 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意义。
答:步骤:1、将结晶紫染液加在涂片上,染色(初染)1分钟;2、水洗后加卢戈碘液处理(媒染)1分钟;3、水洗后用95%酒精脱色,脱色时频频摇动玻片,直至流下的液体无色为止(约需30秒);4、水洗后加稀释复红染色液染色(复染)30秒;5、水洗,用滤纸轻轻吸干,待标本充分干燥后进行镜检。
结果:革兰阳性菌染成紫色,革兰阴性菌染成红色。
意义:经革兰染色法染色后,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有助于细菌的鉴别。另外,根据初步染色结果可以协助临床选择抗菌药物,并对了解细菌的致病性有一定的帮助。
7. 哪些病理情况下可见红细胞升高。
答:1、相对性增多:暂时性血液浓缩如呕吐、高热、腹泻、多尿、多汗、大面积烧伤等;2、绝对性增多:a 、继发性增多(组织缺氧,E P O 代偿性增高如严重慢性心肺疾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异常血红蛋白病等;E P O 非代偿性增高如肾癌、子宫肌瘤、肾积水和肾移植后等)b 、原发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良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8. 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升高的临床意义。
答:1、急性感染或炎症:是最常见的原因,以化脓性球菌引起的感染最为明显。如急性阑尾炎、化脓性扁桃体炎。 2、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严重的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 3、急性溶血: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后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 4、急性出血:如消化道大出血、脾脏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时,白细胞常明显升高且出现于血红蛋白降低之前,可能与应激状态、一过性缺氧有关。 5、急性中毒:如化学药物(安眠药、敌敌畏)、生物毒素(蛇毒)、代谢性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6、恶性肿瘤:非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患者白细胞增高的机制与促粒细胞生成素的生成、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作用被破坏、肿瘤组织坏死的分解产物引起贮备池的粒细胞释放等有关。
9.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慢性期如何诊断。
答:具有下列四项者诊断成立:1、贫血或脾大 2、外周血白细胞≥30×109/L ,粒系核左移,原始细胞(Ⅰ型+Ⅱ型)<10%。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有少量有核红细胞。 3、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中、晚幼粒和杆状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Ⅰ型+Ⅱ型)≤10%。 4、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极度降低或消失。 5、P h 染色体阳性及分子标志b c r /a b l 融合基因阳性。 6、C F U /G M 培养示集落或集簇较正常明显增加。
10. 出血性疾病实验室筛选实验有哪些?
答:1、Ⅰ期过筛试验(出血时间测定、血小板计数) 2、Ⅱ期过筛试验(试管法的凝血时间、A P T T 、P T ) 3、纤溶亢进过筛试验(血浆F D P 测定、血浆D -二聚体测定)
11. 什么是无效造血,常见哪些疾病。
答:每个原红细胞能够生成16个红细胞,但某些幼红细胞无法成熟,被骨髓巨噬细胞吞噬清除。红细胞系统在造血组织骨髓内分化成熟过程中,由于营养因素或先天性膜、酶、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等因素,有核细胞阶段或释放入周围血循环中立刻破裂而溶血,称之无效造血。常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也可见于骨髓被肿瘤细胞浸润时。
12.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答:来源:1、糖类的消化和单糖的吸收 2、糖原的分解 3、糖异生
去路:1、有氧氧化 2、合成糖原 3、转化成甘油三酯、白蛋白或氨基酸等其他非糖物质 4、转化为其他糖及糖类衍生物,如核糖、脱氧核糖、氨基多糖等
5、当血糖浓度高于肾糖阈时从尿排出。
13. 什么是结核菌素试验,简述结核分支杆菌的培养特性。
答:结核菌素试验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作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出现阳性反应。
结核分支杆菌的培养特性:结核分支杆菌为专性需氧菌,3%-5%二氧化碳能促进其生长。营养要求较高,必须在含血清、卵黄、马铃薯、甘油以及含某些无机盐类的特殊培养基上才能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 ℃,最适P H 6. 5—6. 8。生长缓慢,14—18小时分裂一次,在固体培养基上2—5周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典型菌落为粗糙型,表面干燥呈颗粒状,不透明,乳白色或淡黄色,如菜花样。菌落粗糙可能与菌体内含有高浓度的脂质有关。液体培养时生成菌膜。如培养液中加入吐温—80可使细菌分散,均匀生长。有毒株在液体培养基中呈索状生长。
1门诊血常规检查为确保结果准确采集末梢血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采血前应将皮肤消毒干净。
指尖采血一般用无名指,如指尖有伤口、甲沟炎、红肿或皮肤病应避开使用此手指。
采血后应用消毒棉块或其他消毒止血物品压紧针刺破处,不要触及脏物,不 要及使用浸水
2在检验工作中怎样进行个人安全防护?
3你认为成为一个合格的检验医师应具备哪些能力与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其次应该要有娴熟的业务技能,并积累丰富的经验
医学检验专业毕业考复习题(总分150分)
一、选择题。(100分)
1. 红细胞病理性增高和病理性减少见于什么疾病?
答:①原发性红细胞增多或继发于一些疾病的红细胞增多,还有呕吐、多汗、大面积烧伤等相对红细胞增多均属红细胞病理性增高。②临床上见于各种贫血,主要是由于急、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红细胞寿命缩短以及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同时骨髓造血功能减退也是引起红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
2. 哪种疟原虫最常见多个环状体?检查恶性疟原虫病人外周血可查到什么?
答:恶性疟原虫最常见多个环状体。检查恶性疟原虫病人外周血可查到被寄生的红细胞有粗大的紫褐色茂氏点。
答:上消化道出血
5. 尿蛋白试带法测定主要对尿中哪种蛋白质敏感?尿试带法是检测尿中哪种白细胞酯酶?
答:尿蛋白试带法测定主要对尿中清蛋白(A L b )敏感。尿试带法是检测尿中中性粒细胞酯酶。
6. 临床上采集的三管脑脊液分别用于什么检测?
答:第一管细菌学检测,第二管生化和免疫学检测,第三管常规检测。
7. 临床上高度怀疑肠蛔虫感染又查不到虫卵时应用什么检测方法?
答:应用成虫抗原皮内实验(免疫学检查)检测方法。
8. 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有哪些?
答:肝脏、脾脏、淋巴结、骨髓、胸腺
9. 真菌的定义及特点。
答:真菌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属于真菌界。它具有典型的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不分根茎叶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以腐生或寄生方式摄取营养,细胞壁含几个质和(或)纤维素,有完善的细胞器,能进行有性生殖和(或)无性繁殖。
10. 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有哪些?
答: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冠状病毒。
11. 挑刺实验主要用于检测哪一型超敏反应?
答:Ⅰ型超敏反应。
12. 在什么情况下细胞内钾向细胞外钾转移,引起高钾血症?(多选)
答:大面积烧伤,组织细胞大量破坏,细胞内钾大量释放入血。代谢性酸中毒,血浆H 离子往细胞内转移,细胞内的钾转移到细胞外。于此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H 离子增加,泌钾减少,使钾潴留于体内。
13. 革兰染液成分有哪些?
答:结晶紫,卢戈碘液,95%酒精,稀释复红。
14. 可以进行细胞内核酸定位或基因表达的核酸杂交技术是什么?用来提高杂交速率的方法有哪些?预杂交的目的是
什么?
答:可以进行细胞内核酸定位或基因表达的核酸杂交技术是原位杂交。用来提高杂交速率的方法有: 预杂交的目的有两个,用溶液平衡薄膜并封闭那些探针可能和薄膜发生非特异性杂交的部位。
15. 从细胞或组织中分离D N A 时常使用蔗糖溶液,其目的是什么?
答:
16. 什么是凝集、沉淀、直接凝集、自凝?
答:凝集:指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抗原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沉淀: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的沉淀现象。直接凝集: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自凝:与一般间接血凝试验不同之处为反应中的红细胞是未经致敏的受检者新鲜红细胞,主要试剂材料为抗人O 型红细胞的单克隆抗体,这种抗体能与无论何种血型的红细胞结合,但不引起凝集反应,这种抗体与另一特异性抗体连接成的双功能抗体可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原;如与特异性抗原连接,则可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体。反应中的标本为受检者的全血。
17. 前带、后带的概念是什么?
答:在等价带的前后,由于抗体和抗原过量,形成的沉淀物少,上清液中可测出游离的抗体或抗原,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当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
18. 单克隆抗体特性有哪些?
答:高度特异性、高度的均一性和可重复性、弱凝集反应和不呈现沉淀反应、对环境敏感性。
19. 免疫学检测技术中定量测定抗原的方法有哪些?
答:单向扩散试验(最常用)、放射免疫分析、免疫放射分析、火箭免疫电泳、荧光免疫分析、E L I S A 。
20. 放射免疫技术中最常用的标记物是哪一种?
答:碘125
21. 什么是放射免疫分析?
答:R I A 是以放射性核素作示踪剂的标记免疫分析方法,它具有的高度灵敏性、特异性和精确性等特点,特别适用于激素、多肽等含量微少物质的超微量分析。
22. 溶血空斑实验主要用来检测何种细胞功能?
答:B 细胞。
23. C H 50试验的定义和用途?
答:由于补体活化途径的不同,应用不同的激活物可活化不同的补体途径。业已建立的补体总活性测定方法,都是以红细胞的溶解为指示,以50%溶血为判断终点,故称C H 50。主要用于补体总活性检测项目。
24. 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⑴可以有诱因,也可以无诱因,但多数病因不清。无诱因者多称为“自发”性或“特发”性。⑵患者以女性居多,并随年龄增加发病率有所增加。⑶有遗传趋向,已发现有些特定基因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⑷血清中有自身抗体或体内有针对自身组织细胞的致敏T 淋巴细胞。自身免疫病中有交叉和重叠现象。⑸疾病的重叠现象,即一个病人可同时患一种以上的自身免疫病。⑹一般病程较长,多迁延为慢性。病程中病情发展和缓解常反复交替,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自身免疫调节紊乱程度密切相关。⑺病理损伤的局部可发现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浸润。⑻免疫抑制剂治疗多可取得较好的疗效。⑼病理特征为免疫炎症,且损伤范围与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抗原分布一致。⑽用相同抗原可在动物中可受制相似疾病模型。⑾易伴发于免疫缺陷病或恶性肿瘤。
25. 在临床上能辅助诊断卵巢癌的标志物有哪些?
答:首选C A 125,补充C E A 、H C G 、C A 72—4。
26. 目前A N A 总的筛选试验最常用的是什么方法?
答:间接免疫荧光法(I I F )。
27. E L I S A 双抗体夹心法的概念?
答: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连接于固相载体的抗体和酶标抗体可分别与待检标本中被测抗原上两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结合,形成固相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由于反应系统中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的量相对于待测抗原时过量的。因此复合物的形成量与待检抗原的含量成正比。测定复合物中酶作用于加入的底物后生成的有色物质量,即可确定待检抗原的含量。
28. 缺乏V i t B 12及叶酸所引起的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原因是什么?
答:巨幼细胞性贫血(M g A )是由于维生素B 12和(或)叶酸缺乏,细胞D N A 合成障碍,导致细胞核发育障碍所致的骨髓三系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及无效造血性贫血,也称脱氧核苷酸合成障碍性贫血。
29. 糖化血清(血红)蛋白测定可反映哪些时间段的血糖平均水平?
答:糖化血清蛋白; 2—3周,糖化血红蛋白3个月。
30. 哪种贫血不会出现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升高?
答:再障,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
31. 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的定义是什么?应如何操作?
答:定义:检测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当水渗透至红细胞内部达一定程度
时,红细胞发生膨胀破裂。根据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溶液中红细胞溶血的情况反映红细胞其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反映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性。比值愈小,红细胞抵抗力愈小,渗透脆性增加;反之抵抗力增大,渗透脆性降低。
32. 再障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答: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②一般无肝脾肿大;③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低下或重度低下(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作骨髓活检等检查);④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⑤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再障是一组异质性疾病,不同类型的A A 治疗原则和预后不同。诊断A A 后,应再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综合分析进行分型。
33. 患者男,60岁,全血细胞减少,皮肋下1C M 骨髓增生活跃,红系和粒系有明显病态造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答:白血病。
34. 一般情况下区分粪便中致病性与非致病性肠道杆菌最有价值的生化实验室什么?
答:β—半乳糖苷酶。
35. 基础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营养培养基、厌氧培养基的概念及种类?
答:基础培养基:含有细菌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最常用的是肉浸润液,俗称肉汤,主要成分含牛肉浸液和蛋白胨。基础培养基广泛用于细菌的增菌,也是制备其他培养基的基础成分。
鉴别培养基:利用细菌分解糖类和蛋白质的能力及代谢产物的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作用底物和指示剂,观察细菌生长过程中分解底物所释放的不同产物,通过指示剂的反应不同来鉴别细菌。例如糖发酵管、克氏双糖铁琼脂(K I A )、伊红亚甲蓝琼脂和动力—吲哚—尿素(M I U ) 培养基等。
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抑制剂,目的是抑制标本中的杂菌生长,有助于对所选择的细菌种类的生长。例如培养肠道致病菌的S S 琼脂,其中的胆盐能抑制革兰阳性菌,枸橼酸钠和煌绿能抑制大肠埃希菌,因而使致病的沙门菌,志贺菌容易被分离到。中国蓝,麦康凯、伊红亚甲蓝琼脂是选择培养基。
营养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可加入葡萄糖、血液、生长因子等特殊成分,供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和需要特殊生长因子的细菌生长,最常用的是血琼脂平板、巧克力血平板等。
厌氧培养基:是培养专性厌氧菌的培养基,除含营养成分外,还加入还原剂以降低培养基的氧化还原电势,如疱肉培养基、巯基乙醇酸钠培养基等。
36. 能确切区别沙门菌、志贺菌的实验是什么?
答:伤寒沙门菌在K I A 培养基上的表现与志贺菌相似,鉴别点是伤寒沙门菌硫化氢和动力阳性,能与沙门菌因子血清(O A -F 、O 9、V i )凝集而不与志贺菌属因子血清凝集。
37. 淋病奈瑟菌生物学特性有哪些?
答:①形态:奈瑟菌属细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形似双肾或咖啡豆样,凹面相对,无动力,无芽孢,某些菌种形成荚膜。②培养特性:需氧生长,初次分离需5%—7%二氧化碳和高湿度刺激生长,最适生长温度35—37℃,低于30℃不生长,血琼脂平板或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呈光滑、湿润、透明或半透明,直径1—2C M 的不溶血、圆形、灰蓝色菌落,卵黄琼脂平板上位无色光滑、湿润、奶油状的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呈轻度或中度浑浊生长,无菌膜。③生化特性:氧化酶阳性,触酶阳性(除延长奈瑟菌外),对糖分解能力,硝酸盐还原能力和D N A 合成酶不同,常作为菌种间的鉴别依据。④抵抗力:奈瑟菌属细菌对寒冷、干燥和热的抵抗力弱。
38. 风湿热的辅助诊断应采用什么方法?
答:抗链球菌溶素O 抗体检测。
39. 一女大学生自述:咳嗽,低热,痰中有血丝,疲乏无力,盗汗,痰标本应采血什么染色方法?(抗酸染色)
40. 哪些微生物无细胞壁?(细菌L 型)
41. 性病淋巴肉芽肿的病原体是什么?(沙眼衣原体L 1、L 2、L 3血清型)
42. 常用于检查血液和组织中的梅毒螺旋体的染色方法是什么?
答: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镀银染色,直接荧光检测法。
43. 在我国流行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是什么?(肠道病毒71型)
44. 鉴定破伤风梭菌主要特殊形态的根据是什么?
答:本菌细长,有周鞭毛,能运动,无荚膜。芽胞正圆形,比菌体大,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此为本菌特征。
45. 能更好的反应肾脏浓缩稀释功能的指标是什么?正常情况下可被肾小管完全吸收的物质是什么?
答:反应肾脏浓缩稀释功能的指标是尿渗量。可被肾小管完全吸收的物质是葡萄糖,氨基酸,少量蛋白质。
46. 人体中γ—G T 中含量最高的组织器官是什么?(肾脏)
47. 标本溶血对哪些酶的测定结果有影响?(C K , L D , A L T , A S T )
48. 血钾测定时对标本的要求有哪些?
答:血浆或全血钾比血清低,是因为血小板破裂释放出一部分钾离子,因此报告时必须注明是血清还是血浆,无论是血清还是血浆标本一定不能溶血,分析前全血标本被冷藏过,糖酵解被抑制,钾离子/钠离子—A T P 酶不能维持内外平衡,造成细胞内钾外移,使测定结果增高。标本分离前,被储存在37℃,由于糖酵解增强,使血钾进入到细胞内而血钾降低。
49. 急性心梗时,C K —M B 在血清中升高的时间是什么?(4到6个小时) 50. 高血钾可导致酸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答:主要是因为氢离子与钠离子交换增强。钠泵不仅能与氢离子交换还能与钾离子交换,使过多的氢离子和钾离子经尿液排出体外。当酸中毒时,肾小管和集合管管腔膜上钠泵已达饱和,不能及时排出体内多余的氢离子和钾离子,因此常伴有高血钾。
51. 碱性磷酸酶升高一般考虑是什么疾病?(阻塞性黄疸)
52. 大多数临床试验测血清游离C a 的方法是什么?(离子选择性电极法(I S E ))
53. 一般寄生虫卵的颜色有哪些?
54. 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双相性贫血在临床上分别见于什么
55. 甲醛、甲苯、麝香草酚、浓盐酸的临床用途主要是什么检测的防腐剂?
答:甲醛:对尿液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有固定作用,因其具有还原性不适用于尿糖等化学成分检查。甲苯:用于尿糖、尿蛋白等化学成分的定性或定量分析。麝香草酚:不但能抑制细菌生长起防腐作用,同时又能较好的保存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可用于尿液显微镜检查,尤其是尿浓缩结核杆菌检查,以及化学成分检查的标本保存。浓盐酸:用于定量测定17-羟皮质类固醇、17-酮类固醇、儿茶酚胺、草酸盐、钙,磷等测定的尿标本防腐。
56. 非霍奇金淋巴瘤有哪些特征?有哪些特征?
答:非霍奇金淋巴瘤:1. 病变很少局限于某一淋巴区,侵犯较广,扩散部位无一定规律,呈跳跃式,结外病变多见。
2. 瘤组织成分单一,以一种细胞类型为主,故根据瘤细胞的类型鉴别其来源,是N H L 分型的基础。
多发性骨髓瘤(M M ):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并分泌过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多肽链亚单位,即:“M ”成分或“M ”蛋白,正常多克隆浆细胞的增生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受到抑制,从而引起广泛骨质破坏、贫血、感染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57. 遗传性红细胞内在缺陷可见何疾病?溶血性贫血可见何疾病?
答:遗传性红细胞内在缺陷: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椭圆形、口形、棘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酶缺陷,如遗传性红细胞G -6-P D 缺乏症、遗传性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血红蛋白异常,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镰状细胞贫血、血红蛋白C 、D 、E 病;不稳定H b 所致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溶血性贫血可见于:地贫、镰状细胞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贫血、同种异源免疫性贫血、红细胞酶异常、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遗传性球形/椭圆形红细胞症、机械性损伤。
58. A M L —M 3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答: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N E C ),异常早幼粒细胞核大小不一,胞质中有大小不等的颗粒,可见束状的A u e r 小体,也可逸出胞体外,依颗粒粗细可分为粗颗粒和细颗粒两亚型;P O X 强阳性;免疫标记具有髓系特征而H L A -D R 阴性;特异性遗传学标志为染色体t (15;7)形成P M L /R A R α融合基因。
59. 胎盘可合成哪些激素?
答:可合成蛋白质和类固醇激素。主要的蛋白质类激素有:H C G 、胎盘催乳素。类固醇激素包括:孕酮、雌二醇、雌三醇和雌酮。
60. 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的形态特征是什么?
答:1、内外分明 2、内有吞噬红细胞 3、伪足
61.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畴有哪些?
答:蛋白质组学旨在阐明生物体全部蛋白质的表达模式与功能模式,其目的是从整体的角度分析、鉴定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蛋白质与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揭示蛋白质的功能与细胞生命活动的规律。
62. 质粒有哪些特征?
答:具有复制起点。携带易于筛选的选择标记。具有多种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位点。具有较小的相对分子质量和较高的拷贝数。
63.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哪些疾病?
答:遗传性血管周围结缔组织病如艾-糖综合征、凝血因子异常、血友病、F V 缺陷、明显贫血、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64. 哪些凝血因子缺乏可致A P T T 延长?
答:F (Ⅺ、Ⅸ、Ⅷ、Ⅱ、Ⅰ、Ⅴ、Ⅹ)
65. 尿液中V i t C 含量高对哪些尿干化学项目产生严重负干扰?
答:尿液V i t C 浓度增高,可对隐血/血红蛋白、胆红素、葡萄糖、亚硝酸盐试带反应产生严重的负干扰。
66. 在血清中可用单向免疫扩散法定量测定的免疫球蛋白有哪些?
答:I g G 、I g A 、I g M 、C 3、C 4
67. 可用已知抗体测抗原的方法有哪些?
68. 抗菌药物敏感实验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答:纸片扩散法、稀释法(肉汤稀释法、琼脂稀释法)、E 试验法、联合药物敏感试验。
69. 肥达试验所用的抗原有哪些?(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的O 、H 抗原)
70. 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特性有哪些? (见后面大题)
71. 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
答:名列榜首的是沙门氏菌,包括鼠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排在第三位的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也不少见。副溶血性弧菌(旧名嗜盐杆菌) 。
72. 提取和纯化蛋白质类抗原的技术有哪些?
答:提取:1、反复冻融法 2、超声破碎法 3、自溶法 4、酶处理法 5、表面活性剂处理法 纯化:1、超速离心法 2、选择性沉淀法(核酸去除法、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聚合物沉淀法) 3、凝胶过滤法 4、离子交换层析法 5、亲和层析法 6、电泳法
73. 参考值
二、名词解释。
1. 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2. 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H 2与C O 2),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并将液面上的凡士林层向上推挤,甚至冲开管口棉塞,气势凶猛,成为“汹涌发酵”。
3. 菌落—(c o l o n y ),单个微生物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的群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团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的集团。
4. 探针—用放射性核素或非放射性物质标记的一段单链或双链核苷酸,可依碱基配对规律与具有互补序列的待测核酸进行杂交,以探测它们的同源程度。
5. 核酸杂交—单链的核酸分子在合适的条件下,与具有碱基互补序列的异源核酸形成双链杂交体的过程。
6. 荧光淬灭—荧光物质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发射荧光减弱甚至消退称为荧光淬灭。
7. C -反应蛋白—在急性炎症病人血清中出现的可以结合肺炎球菌细胞壁C -多糖的蛋白质,是急性时相反应时极灵敏的指标,升高早且程度高。
8. 乳糜尿—由于肠道淋巴管中的乳糜液非正常的逆流到泌尿系淋巴管中,且引起该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曲张破裂,使得乳糜液进入了尿液,称乳糜尿。
9. 异性淋巴细胞—在病毒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外周血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异常形态变化,称之。正常人血片中偶见,增多主要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大于10%)、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等病毒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10. 红细胞散点图—是红细胞体积与血红蛋白浓度二维散点图,反映光散射与细胞体积和血红蛋白浓度之间的相互关
系,能准确区分小红细胞等异常。
11. 骨髓粒红比值—骨髓中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的比值。
12. 骨髓增生活跃—有核细胞与红细胞比值为1/20,一个高倍镜视野可见20-50个有核细胞,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基本正常,常见正常骨髓象、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造血功能较差的贫血。
13. 疟疾再燃—. 疟疾初发停止后,经过数周或数月,患者无再感染但抵抗力下降,体内残存的少量红内期. 疟原虫通过抗原变异,逃避了机体特异性免疫,重新大量繁殖引起的疟疾发作,称之。
14. 感染期(感染阶段)—
三、问答题。
1. 简述蛋白质分离提纯的条件。
答:一、缓冲液 二、盐、金属离子和螯合剂 三、还原剂 四、去垢剂 五、蛋白酶抑剂剂 六、环境因素
2.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的基本原理。
答:1、时间分辨:待短寿命背景荧光完全衰变后再测定镧系元素离子螯合物的特异性荧光信号,可有效的降低本底荧光的干扰。 2、S t o k e s 位移:选择荧光物质作为标志物时,必须考虑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波长差。 3、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镧系元素激发光谱带较窄,可有效降低本底荧光,反之, 则有利于增加激发能,提高灵敏度。 4、荧光标记物的相对比活性 5、信号增强。
3.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原理。
答:以电化学发光剂三联吡啶钌标记抗体(抗原),以三丙胺为电子供体,在电场中因电子转移而发生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包括电化学和化学发光两个过程。
4. 影响电泳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琼脂糖凝胶做固体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有哪些优点?
答:影响电泳速率的主要因素有:1、颗粒性质 2、电场强度 3、溶液的性质 (1)p H 值 (2)离子强度 (3)溶液粘度 4、电渗 5、焦耳热 6、筛孔
琼脂糖凝胶做固体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的优点:( 1 )琼脂糖凝胶结构均匀,含水量大(约占 98 %~ 99 %),近似自由电泳,样品扩散度较自由电泳小,对样品吸收吸附极微,因此电泳图谱清晰,分辨率高,重复性好。( 2 )琼脂糖呈透明状,无紫外吸收,电泳后的样品可直接用紫外检测;电泳后区带易染色,样品易洗脱,便于定量测定。( 3 )操作简单,电泳速度快,样品不需事先处理就可进行电泳
5. 消化道寄生虫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有哪些?
答:1、粪便直接涂片法 2、厚涂片透明法 3、定量透明法 4、饱和盐水浮聚法 5、自然沉淀法 6、钩蚴培养法 7、肛门拭纸法与肛周蛲虫检查法 8、粪便虫体检查法 9、铁苏木素染色法 10、溶组织内阿米巴培养法 11、隐孢子虫卵囊染色检查
6. 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意义。
答:步骤:1、将结晶紫染液加在涂片上,染色(初染)1分钟;2、水洗后加卢戈碘液处理(媒染)1分钟;3、水洗后用95%酒精脱色,脱色时频频摇动玻片,直至流下的液体无色为止(约需30秒);4、水洗后加稀释复红染色液染色(复染)30秒;5、水洗,用滤纸轻轻吸干,待标本充分干燥后进行镜检。
结果:革兰阳性菌染成紫色,革兰阴性菌染成红色。
意义:经革兰染色法染色后,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有助于细菌的鉴别。另外,根据初步染色结果可以协助临床选择抗菌药物,并对了解细菌的致病性有一定的帮助。
7. 哪些病理情况下可见红细胞升高。
答:1、相对性增多:暂时性血液浓缩如呕吐、高热、腹泻、多尿、多汗、大面积烧伤等;2、绝对性增多:a 、继发性增多(组织缺氧,E P O 代偿性增高如严重慢性心肺疾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异常血红蛋白病等;E P O 非代偿性增高如肾癌、子宫肌瘤、肾积水和肾移植后等)b 、原发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良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8. 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升高的临床意义。
答:1、急性感染或炎症:是最常见的原因,以化脓性球菌引起的感染最为明显。如急性阑尾炎、化脓性扁桃体炎。 2、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严重的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 3、急性溶血: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后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 4、急性出血:如消化道大出血、脾脏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时,白细胞常明显升高且出现于血红蛋白降低之前,可能与应激状态、一过性缺氧有关。 5、急性中毒:如化学药物(安眠药、敌敌畏)、生物毒素(蛇毒)、代谢性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6、恶性肿瘤:非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患者白细胞增高的机制与促粒细胞生成素的生成、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作用被破坏、肿瘤组织坏死的分解产物引起贮备池的粒细胞释放等有关。
9.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慢性期如何诊断。
答:具有下列四项者诊断成立:1、贫血或脾大 2、外周血白细胞≥30×109/L ,粒系核左移,原始细胞(Ⅰ型+Ⅱ型)<10%。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有少量有核红细胞。 3、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中、晚幼粒和杆状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Ⅰ型+Ⅱ型)≤10%。 4、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极度降低或消失。 5、P h 染色体阳性及分子标志b c r /a b l 融合基因阳性。 6、C F U /G M 培养示集落或集簇较正常明显增加。
10. 出血性疾病实验室筛选实验有哪些?
答:1、Ⅰ期过筛试验(出血时间测定、血小板计数) 2、Ⅱ期过筛试验(试管法的凝血时间、A P T T 、P T ) 3、纤溶亢进过筛试验(血浆F D P 测定、血浆D -二聚体测定)
11. 什么是无效造血,常见哪些疾病。
答:每个原红细胞能够生成16个红细胞,但某些幼红细胞无法成熟,被骨髓巨噬细胞吞噬清除。红细胞系统在造血组织骨髓内分化成熟过程中,由于营养因素或先天性膜、酶、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等因素,有核细胞阶段或释放入周围血循环中立刻破裂而溶血,称之无效造血。常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也可见于骨髓被肿瘤细胞浸润时。
12.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答:来源:1、糖类的消化和单糖的吸收 2、糖原的分解 3、糖异生
去路:1、有氧氧化 2、合成糖原 3、转化成甘油三酯、白蛋白或氨基酸等其他非糖物质 4、转化为其他糖及糖类衍生物,如核糖、脱氧核糖、氨基多糖等
5、当血糖浓度高于肾糖阈时从尿排出。
13. 什么是结核菌素试验,简述结核分支杆菌的培养特性。
答:结核菌素试验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作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出现阳性反应。
结核分支杆菌的培养特性:结核分支杆菌为专性需氧菌,3%-5%二氧化碳能促进其生长。营养要求较高,必须在含血清、卵黄、马铃薯、甘油以及含某些无机盐类的特殊培养基上才能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 ℃,最适P H 6. 5—6. 8。生长缓慢,14—18小时分裂一次,在固体培养基上2—5周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典型菌落为粗糙型,表面干燥呈颗粒状,不透明,乳白色或淡黄色,如菜花样。菌落粗糙可能与菌体内含有高浓度的脂质有关。液体培养时生成菌膜。如培养液中加入吐温—80可使细菌分散,均匀生长。有毒株在液体培养基中呈索状生长。
1门诊血常规检查为确保结果准确采集末梢血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采血前应将皮肤消毒干净。
指尖采血一般用无名指,如指尖有伤口、甲沟炎、红肿或皮肤病应避开使用此手指。
采血后应用消毒棉块或其他消毒止血物品压紧针刺破处,不要触及脏物,不 要及使用浸水
2在检验工作中怎样进行个人安全防护?
3你认为成为一个合格的检验医师应具备哪些能力与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其次应该要有娴熟的业务技能,并积累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