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陕西省洛南县新华中学 张慧芳 魏丁锋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
(2)内容:①通过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③会议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内外压迫者对中国的统治和国家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从此,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3. 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5月。
(2)方式:经过谈判,和平解放。
(3)签署协议:《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4)意义:加强了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西南边防,标志着我国大陆领土的全部解放。
4.人民政权巩固的措施:
(1)整顿经济秩序(平抑物价)
(2)抗美援朝
(3)土地改革
5.小知识点:
(1)毛泽东称整顿经济秩序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2)抗美援朝:①时间: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
②起因:1950年9月,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并公然入侵台湾海峡,把战火延烧到中国的东北边境。③战斗英雄:用胸膛堵枪眼的黄继光,烈火焚身纹丝不动的邱少云,抢救落水朝鲜儿童英勇献身的罗盛教。④意义:政治上巩固了年轻的人民
共和国,思想上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外交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经济上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军事上考验了人民军队的现代作战能力。
(3)土地改革:①时间:1950年至1953年
②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③内容(或根本任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④意义: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剥削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依靠在土改中形成的有组织的阶级队伍,中共完成了对旧乡村的改造,为以后在农村社会中推行党的各项政策奠定了基础。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任务。
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
(1)时间:1953年起――1957年底。
(2)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3)成就:1953年12月,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1954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兴建,1956年7月,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出厂;青藏、川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3. 三大改造:
(1)“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变革,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优势地位,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
(3)“三大改造”的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比较顺利的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通过的时间: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2)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意义:宪法的颁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
5.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
(1)开始时间:1958年。
(2)核心内容:全民“大炼钢铁”。
(3)“大跃进”的标志:浮夸风
人民公社化的标志:共产风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5)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1年)
(6)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提出的时间:1964年底至1965年初周恩来在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
6. 被誉为“共和国的脊梁”的三个人物是:“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 “文化大革命”:
(1) 发动时间: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
(2) 性质:这是一场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
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动乱。
(3)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要成员: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
文元。
(4) “文化大革命”结束:1976年10月6日粉碎江青等“四人
帮”反革命集团。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 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基础:
①1977年4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谈中指出:必须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
②1978年5月,在胡耀邦的组织领导下,《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揭开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
③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为实现历史性转折,开辟新时期的新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召开时间:1978年12月。
(3)会议内容: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④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这次全会揭开序幕。
2. 中共十二大:
(1)召开时间:1982年9月。
(2)内容:确立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
(3)意义: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此后,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3. 中共十三大:
(1)召开时间:1987年10月。
(2)主要贡献:系统的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4)中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经济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0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4. 南方谈话: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南方城市,发表重要谈话,统称“南方谈话”。
5. 中共十五大:
(1)1997年9月。
(2)内容: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指引全党前进的旗帜。
6. 联产承包责任制:
(1)经济体制改革的掀起:首先从农村掀起。
(2)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地点:
由安徽、四川农民于1978年底、1979年初率先实行这项改革。
(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一项适合于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改革是在坚持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在经营方式上改为分户承包、自负盈亏,使农民在生产上获得更多的自主性。农村面貌由此发生显著变化。
7. 经济特区的建立:
(1)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海南在1988年也成为经济特区。
(2)经济特区建立的作用:经济特区的创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收外资、引进技术、扩大出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1)时间:1990年4月。
(2)原因:为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流域经济腾飞,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
9.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时间:2001年12月。
(2)意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机遇,还有各种挑战,必将对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0. 《刑法》通过并颁布的时间:
197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1997年3月,全国人大对《刑法》作了重大修订,新刑法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12. 《民法通则》的通过及施行:
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民法通则》,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法人制度。
13. 村民自治:
1987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 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1) 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西部多,东部少。
(2) 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
项基本政策。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
聚居的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3) 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三级。
(4) 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是1947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
区。
(5) 截止1998年底全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
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6) 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7) 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
略。
3. 祖国统一大业:
(1)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户民族的根本利
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 “一国两制”的根本内涵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 香港的回归:1984年12月中英政府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
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素有“东方之珠”、“亚洲四小龙”的美誉)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第一任行政长官是董建华。
(4) 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关于澳门问题
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第一任行政长官是何厚铧。
(5)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紫荆花图案。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莲花海水图案。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宣告成立。
1950年,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海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
2. 1949年8月,组建了空军第一个飞行中队。
1949年11月,空军司令部成立,标志着人民空军正式诞生。
3. 海、空军建立的意义:海、空军的相继建立,初步实现人民军队由单一的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了安全保障。
4. 1966年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正式成立,被命名为“第二炮兵”。“二炮”是人民解放军中担任战略核反击任务的军种。目前装备或武器:现已基本建成了固定阵地与机动发射相结合,包括近、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在内的战略防御体系。
5. 人民军队建设的现代化:
建设方向: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两条途径:坚持质量建军,科技强军。
三个目标:全面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1955年,人民军队开始实行军衔制。1965年,军衔制被取消。1988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10月1日,军衔制在全军正式实行。
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防总体实力和防卫作战能力,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长城,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
6.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7. 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一些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史称“万隆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间应“求同存异”的方针。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
意义:这次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8.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意义: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交往,可以发挥中国作为大国在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制止大国
霸权主义行径,为发展中国家伸张正义。
9. 中美建交: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上海公报的发表,使中美双方的关系步入正常化轨道。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美国在公报中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这是在美国政府接受中方提出的“断交、废约和撤军”建交三原则情况下取得的成果。
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就分步骤的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发表联合公报(即“八一七”公报)。“八一七”公报与此前发表的《上海公报》、建交公报一起,奠定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
10. 亚太经合组织(APEC):
(1)成立时间:1989年。
(2)中国加入的时间:1991年。
(3)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亚太经合组织以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交往,发展和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减少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为宗旨。
(4)2001年,中国成功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年会。2001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次会议是至今在中国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11.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1)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宣言,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2)性质: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
(3)意义:这一组织的诞生不仅促进了各成员国之间的睦邻互信和友好合作,对维护本地区安全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在国际社会摒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合作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12.世纪交替之际世界局势的特点: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第六单元 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化
1.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研制核武器。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两弹的成功爆炸,标志着我国跨入了世界核先进国家的行列。(意义)
2.1970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此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
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1981年我国又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
1966年10月,“两弹结合”的核试验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已拥有核打击能力。
3.1973年10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具有产量高、抗病害强、适应范围广等优点。 1980年,杂交水稻栽培技术成为中国转让给美国的第一项科技专利。
4.1986年3月,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的建议下,国家制定“863计划”,并于1987年开始实施。
863计划的领域包括:生物工程药物、通信设备、高性能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平台、人工晶体、光电子材料器件等。
5.1986年,中国开始网络建设。1994年正式与国际互联网接通。计算机网络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为继书籍、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而且还是一个服务系统,能提供形式多样的手段和工具为用户服务,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
6.1965年9月,中国首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居世界领先地位。
7.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开始依法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8.1985年5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9.1983年国庆,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景山学校题词)它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
10.1989年,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等单位联合发起实施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为宗旨的“希望工程”。
11.1977年秋,“文化大革命”中被废弃的高考制度重新恢复。 12.20世纪90年代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高等教育体制也开始改革。
改革的目标是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理顺政府、
社会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
13.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化发展的战略地位。195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14.“文革”前文艺工作的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5.20世纪中国文艺的经典之作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青春之歌》、《林则徐》也轰动一时。
16.“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指的是昆剧《十五贯》的演出成功。
17.第一部彩色电影戏剧片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18.1987年《老井》获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
19.1988年《红高粱》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999年《一个都不能少》获第5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21.1973年,中国恢复在亚运会联合会的合法席位;1979年,中国重返奥运会。
22.1953年8月9日,吴传玉在第四届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男子100米仰泳比赛中夺冠。
23.1956年6月7日,陈镜开打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这是中国人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24.1959年4月,容国团获得第25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中国取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25.1984年,第23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男子手枪50发慢射中,以566环获本届奥运会开赛以来第一枚金牌,也是中国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26.1996年第26届夏季奥运会上,“东方神鹿”王军霞力夺女子5000米金牌,女子10000米银牌。
27.2004年第28届夏季奥运会上“亚洲飞人”刘翔夺得男子110米栏金牌,并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这是中国乃至亚洲人在奥运会田径短道比赛中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28.2001年7月,中国北京申奥成功,取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
29.1981年—1986年,中国女子排球队以“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获得“五连冠”。
30.2012年伦敦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口号:激励一代人! 举办时间:2012年7月27至8月12日;吉祥物:文洛克 (了解)
华东师范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陕西省洛南县新华中学 张慧芳 魏丁锋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
(2)内容:①通过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③会议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内外压迫者对中国的统治和国家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从此,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3. 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5月。
(2)方式:经过谈判,和平解放。
(3)签署协议:《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4)意义:加强了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西南边防,标志着我国大陆领土的全部解放。
4.人民政权巩固的措施:
(1)整顿经济秩序(平抑物价)
(2)抗美援朝
(3)土地改革
5.小知识点:
(1)毛泽东称整顿经济秩序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2)抗美援朝:①时间: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
②起因:1950年9月,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并公然入侵台湾海峡,把战火延烧到中国的东北边境。③战斗英雄:用胸膛堵枪眼的黄继光,烈火焚身纹丝不动的邱少云,抢救落水朝鲜儿童英勇献身的罗盛教。④意义:政治上巩固了年轻的人民
共和国,思想上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外交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经济上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军事上考验了人民军队的现代作战能力。
(3)土地改革:①时间:1950年至1953年
②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③内容(或根本任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④意义: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剥削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依靠在土改中形成的有组织的阶级队伍,中共完成了对旧乡村的改造,为以后在农村社会中推行党的各项政策奠定了基础。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任务。
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
(1)时间:1953年起――1957年底。
(2)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3)成就:1953年12月,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1954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兴建,1956年7月,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出厂;青藏、川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3. 三大改造:
(1)“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变革,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优势地位,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
(3)“三大改造”的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比较顺利的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通过的时间: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2)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意义:宪法的颁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
5.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
(1)开始时间:1958年。
(2)核心内容:全民“大炼钢铁”。
(3)“大跃进”的标志:浮夸风
人民公社化的标志:共产风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5)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1年)
(6)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提出的时间:1964年底至1965年初周恩来在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
6. 被誉为“共和国的脊梁”的三个人物是:“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 “文化大革命”:
(1) 发动时间: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
(2) 性质:这是一场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
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动乱。
(3)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要成员: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
文元。
(4) “文化大革命”结束:1976年10月6日粉碎江青等“四人
帮”反革命集团。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 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基础:
①1977年4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谈中指出:必须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
②1978年5月,在胡耀邦的组织领导下,《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揭开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
③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为实现历史性转折,开辟新时期的新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召开时间:1978年12月。
(3)会议内容: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④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这次全会揭开序幕。
2. 中共十二大:
(1)召开时间:1982年9月。
(2)内容:确立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
(3)意义: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此后,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3. 中共十三大:
(1)召开时间:1987年10月。
(2)主要贡献:系统的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4)中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经济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0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4. 南方谈话: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南方城市,发表重要谈话,统称“南方谈话”。
5. 中共十五大:
(1)1997年9月。
(2)内容: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指引全党前进的旗帜。
6. 联产承包责任制:
(1)经济体制改革的掀起:首先从农村掀起。
(2)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地点:
由安徽、四川农民于1978年底、1979年初率先实行这项改革。
(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一项适合于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改革是在坚持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在经营方式上改为分户承包、自负盈亏,使农民在生产上获得更多的自主性。农村面貌由此发生显著变化。
7. 经济特区的建立:
(1)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海南在1988年也成为经济特区。
(2)经济特区建立的作用:经济特区的创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收外资、引进技术、扩大出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1)时间:1990年4月。
(2)原因:为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流域经济腾飞,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
9.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时间:2001年12月。
(2)意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机遇,还有各种挑战,必将对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0. 《刑法》通过并颁布的时间:
197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1997年3月,全国人大对《刑法》作了重大修订,新刑法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12. 《民法通则》的通过及施行:
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民法通则》,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法人制度。
13. 村民自治:
1987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 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1) 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西部多,东部少。
(2) 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
项基本政策。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
聚居的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3) 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三级。
(4) 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是1947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
区。
(5) 截止1998年底全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
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6) 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7) 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
略。
3. 祖国统一大业:
(1)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户民族的根本利
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 “一国两制”的根本内涵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 香港的回归:1984年12月中英政府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
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素有“东方之珠”、“亚洲四小龙”的美誉)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第一任行政长官是董建华。
(4) 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关于澳门问题
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第一任行政长官是何厚铧。
(5)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紫荆花图案。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莲花海水图案。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宣告成立。
1950年,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海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
2. 1949年8月,组建了空军第一个飞行中队。
1949年11月,空军司令部成立,标志着人民空军正式诞生。
3. 海、空军建立的意义:海、空军的相继建立,初步实现人民军队由单一的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了安全保障。
4. 1966年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正式成立,被命名为“第二炮兵”。“二炮”是人民解放军中担任战略核反击任务的军种。目前装备或武器:现已基本建成了固定阵地与机动发射相结合,包括近、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在内的战略防御体系。
5. 人民军队建设的现代化:
建设方向: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两条途径:坚持质量建军,科技强军。
三个目标:全面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1955年,人民军队开始实行军衔制。1965年,军衔制被取消。1988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10月1日,军衔制在全军正式实行。
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防总体实力和防卫作战能力,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长城,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
6.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7. 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一些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史称“万隆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间应“求同存异”的方针。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
意义:这次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8.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意义: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交往,可以发挥中国作为大国在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制止大国
霸权主义行径,为发展中国家伸张正义。
9. 中美建交: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上海公报的发表,使中美双方的关系步入正常化轨道。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美国在公报中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这是在美国政府接受中方提出的“断交、废约和撤军”建交三原则情况下取得的成果。
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就分步骤的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发表联合公报(即“八一七”公报)。“八一七”公报与此前发表的《上海公报》、建交公报一起,奠定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
10. 亚太经合组织(APEC):
(1)成立时间:1989年。
(2)中国加入的时间:1991年。
(3)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亚太经合组织以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交往,发展和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减少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为宗旨。
(4)2001年,中国成功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年会。2001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次会议是至今在中国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11.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1)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宣言,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2)性质: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
(3)意义:这一组织的诞生不仅促进了各成员国之间的睦邻互信和友好合作,对维护本地区安全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在国际社会摒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合作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12.世纪交替之际世界局势的特点: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第六单元 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化
1.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研制核武器。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两弹的成功爆炸,标志着我国跨入了世界核先进国家的行列。(意义)
2.1970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此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
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1981年我国又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
1966年10月,“两弹结合”的核试验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已拥有核打击能力。
3.1973年10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具有产量高、抗病害强、适应范围广等优点。 1980年,杂交水稻栽培技术成为中国转让给美国的第一项科技专利。
4.1986年3月,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的建议下,国家制定“863计划”,并于1987年开始实施。
863计划的领域包括:生物工程药物、通信设备、高性能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平台、人工晶体、光电子材料器件等。
5.1986年,中国开始网络建设。1994年正式与国际互联网接通。计算机网络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为继书籍、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而且还是一个服务系统,能提供形式多样的手段和工具为用户服务,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
6.1965年9月,中国首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居世界领先地位。
7.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开始依法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8.1985年5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9.1983年国庆,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景山学校题词)它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
10.1989年,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等单位联合发起实施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为宗旨的“希望工程”。
11.1977年秋,“文化大革命”中被废弃的高考制度重新恢复。 12.20世纪90年代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高等教育体制也开始改革。
改革的目标是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理顺政府、
社会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
13.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化发展的战略地位。195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14.“文革”前文艺工作的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5.20世纪中国文艺的经典之作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青春之歌》、《林则徐》也轰动一时。
16.“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指的是昆剧《十五贯》的演出成功。
17.第一部彩色电影戏剧片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18.1987年《老井》获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
19.1988年《红高粱》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999年《一个都不能少》获第5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21.1973年,中国恢复在亚运会联合会的合法席位;1979年,中国重返奥运会。
22.1953年8月9日,吴传玉在第四届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男子100米仰泳比赛中夺冠。
23.1956年6月7日,陈镜开打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这是中国人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24.1959年4月,容国团获得第25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中国取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25.1984年,第23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男子手枪50发慢射中,以566环获本届奥运会开赛以来第一枚金牌,也是中国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26.1996年第26届夏季奥运会上,“东方神鹿”王军霞力夺女子5000米金牌,女子10000米银牌。
27.2004年第28届夏季奥运会上“亚洲飞人”刘翔夺得男子110米栏金牌,并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这是中国乃至亚洲人在奥运会田径短道比赛中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28.2001年7月,中国北京申奥成功,取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
29.1981年—1986年,中国女子排球队以“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获得“五连冠”。
30.2012年伦敦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口号:激励一代人! 举办时间:2012年7月27至8月12日;吉祥物:文洛克 (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