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惨世界
• 内容提要
•
• 全书以主人公冉阿让传奇式的一生为主要线索,塑造了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爱潘妮等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 失业短工冉阿让因偷窃一块面包而判刑,经历了十九年的苦役生活。出狱后,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灵魂得到升华,一心为善,关心穷人。其间,他与警察沙威发生了数次冲突。但是,冉阿让始终为能见容于统治者,及早困厄,最后在孤独中死去。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1)冉阿让:
• 冉阿让的性格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他心灵上升又堕落的阶段。(偷窃——服苦役——获释——决心自食其力——重入社会受挫——萌生报复社会心理)
第二阶段,是人性复苏阶段。(米里哀款待——以怨报德而偷银餐具——受感化——决心弃恶从善)第三阶段是人性复苏后的进一步发展,道德升华。(主动地舍己救人,完全利他。)最终成了一个人道主义和仁爱的化身,一个道德的圣者。冉阿让这一形象最后所集中体现的人道主义者的一切美德,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空想性质。
(2)米里哀 :
米里哀是被作家美化的一个基督教人道主义者,他教育和感化冉阿让,使他改恶从善。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阐明仁爱感化是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
(3)沙威 :
沙威这一形象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冷酷、刻板和残暴。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当时法律的憎恶和痛恨。但沙威最终的自杀,说明了道德感化的力量,以及他身上人性的复苏。
点评:
这是一部雄浑的史诗,是一个人的史诗,但又不限于个人的意义。主人公冉阿让一生的道路是那么坎坷,几乎具有了各种非凡的活力,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传奇性的主人公。这个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历程也像史诗一样可歌可泣。他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
读后感悟:
• 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凭借职权贪
污受贿者;在重大赛事中为得到好成绩而服用兴奋剂者;还有小到考试作弊的人„„ • 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
在事实面前只有被革灭。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愿他们像纯洁的天使般永远守护着人们心中那份慈悲为怀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内容梗概:
小说共分五部,分别是:“芳汀”、“珂赛特”、“马吕斯”、“卜吕梅街的儿女情与圣安东尼街的英雄血”、“冉阿让”。小说故事发生在1815到1833年间。全书110多万字,中心人物是冉阿让。
贫苦的失业者冉阿让本是一个修树枝的工人,一直靠自己微薄的收入帮助姐姐养活七个孩子。失业后,为了七个孩子,他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苦役。四次越狱未遂,被加重处罚,总共在监狱中度过了十九个年头。冉阿让终于出狱后徒步来到狄涅城,人们对待他“连狗都不如”,只有该城的主教米里哀热情地款待了他。但多年来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激起冉阿让对社会的仇恨心理,使他偷走了主教的银餐具。被抓住后,主教又解救了他,并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对银烛台也送到他手上。冉阿让受到感化,从此立志行善。
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在蒙特漪市大办福利事业,使该城迅速繁荣起来。在他的工厂里,有一个名叫芳汀的女工,受骗失身又遭遗弃,把私生女珂赛特寄养在巴黎附近一个酒店主德纳第家里。为了按时给自己的女儿寄去抚养费,她拼命工作,但不幸身世暴露,被工厂开除。芳汀只好沦为妓女,饱受侮辱。马德兰在芳汀病死前答应把她的女儿抚养成人。但不久他自己又因前案,被警官沙威逮捕。
1823年7月,被判终身苦役的冉阿让再次伺机逃出监狱,出重金从德纳第夫妇手中接走了珂赛特。他们来到巴黎,先隐居在贫民区,后为躲避沙威的追捕,冉阿让到修道院里当了工人,一直在此抚养珂赛特长大成人。
八年后,珂赛特和信仰共和主义的青年马吕斯发生了爱情,但遭到马吕斯祖父的坚决反对,马吕斯深感悲观失望。1832年6月5日 ,巴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人民起义,出于对共和主义的信仰,也因为爱情上的失望,马吕斯参加了街垒战。冉阿让前来参加街垒战的救护工作,不巧遇上了混入起义者行列的密探沙威。冉阿让请求起义者让自己处决沙威,但他私下里却把沙威放走了。街垒战失败后,冉阿让通过下水道救出了昏迷中的马吕斯。在下水道出口,沙威发现了冉阿让,打算在冉阿让把马吕斯送回家后再将他逮捕。但是,冉阿让多年从善的人格力量,使沙威陷入极度的矛盾之中,最后,沙威投入塞纳河自杀了。
1833年初春,冉阿让成全了马吕斯和珂赛特的婚事。但当他主动向新婚夫妇说出自己的身世后,却遭到了他们的误解和疏远。冉阿让在孤独中日渐衰弱。最后马吕斯
夫妇认识到了冉阿让德行的崇高和伟大,并前来看望他,但冉阿让此时已经衰老不堪了。在马吕斯和珂赛特的哭泣和拥抱中,冉阿让离开了这个悲惨的世界。
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悲惨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小说的很多章节,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如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命运,以及滑铁卢战役、1832年巴黎的街垒战等,都写得比较真实。警探沙威的形象,除了他最后的“人性复活”外,基本上也是现实主义的,但是《悲惨世界》里浪漫主义的特色,仍然十分鲜明。小说对一些人物如冉阿让、沙威和德纳第的描写,虽然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因素,但同时他们又都是不寻常的人物。如冉阿让的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德
纳第的许多恶行,都体现着这种特点。这些都是浪漫主义夸张手法的反映。
(2)情节安排上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的浪漫主义手法,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也比较明显。作家力图使情节戏剧化,因此写了不少“非凡的”事件,如冉阿让攀上阿利雍号战舰的极高的横杠去救一个水手而自己投入海中,竟能从海底生还;冉阿让抱着珂赛特被警察追捕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爬高墙进入修道院,而碰到的人恰恰是自己救过命的割风老人。冉阿让躺在棺材里被抬出修道院,他从街垒上救出马吕斯,在巴黎下水道中碰到的人恰恰是德纳第等等,都是离奇的。跌宕的情节,紧张的气氛,极度的夸张,大量的巧合等,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3)政论性。
《悲惨世界》也充满政论性的风格。雨果力图把自己的作品变成社会讲坛,因此不断亲自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力图在感情上影响读者,使之接受自己的观点。
(4)语言高昂、激烈、热情,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小说的语言也表现出雨果的特色:高昂、激动和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有的句子类似成语格言。这些特点使这部小说的叙述具有一种崇高的史诗般的风格。
《悲惨世界》不仅在法国,而且在国外,都受到极高的评价。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它是法国当时最优秀的作品。高尔基曾这样赞美雨果:“作为一个讲坛和诗人,他像暴风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唤醒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教导一切人爱生活、美、真理和法兰西。”
名言:
书评两篇
在某天午夜,我读了《悲惨世界》,这本书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又一佳作。 这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冉阿让由于饥饿过度偷了一个面包,使他在监牢里度过了黑暗的19年。出狱后,他受到人们的歧视,没有人理会他,就这样,冉阿让已经绝望了,但是奇迹出现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变了冉阿让的后半生。 看完书后,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过作品揭示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在维克多•雨果的笔下,他一直期盼着用“博爱”、“仁慈”、“善良”和“饶恕”来改变这个“悲惨世界”。
冉阿让虽然后来尽全力去帮助别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来弥补自己从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们知道他从前是个苦役犯后,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们眼里它还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可是冉阿让并不介意,仍然怀着那的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最终他还是凄惨的死去了,这充分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是多么不公平,难道一个人犯了错,永远都不会改了吗?
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所有人,要相信他人,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如果你心怀叵测,那你永远都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只会受到猜疑、冷落。要勇于奉献,要以帮助人为乐趣,要热情待人,这样,你才会受欢迎。
英国的史美尔斯说过:“好书是生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在面对贫穷潦倒、世态炎凉时,有的人会向德纳第一样,他们自私、贪婪、卑鄙,在遇到利益的诱惑时,会欺骗甚至迫害他人。这样的人并不鲜见,他们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如汪精卫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书记为了自己的贪心,放弃了集体的利益;还有美国为了石油,对伊拉克悍然发动战争„„但可喜的是,现实之中,还有另一种人。他们拥有的是光明正大,无己无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战辉,他可以称得上是“爱的使者”,背父求医,带妹读书„„他不求回报,他甚至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去资助别人,他就是中华民族美德的继承者,我们的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人!
《悲惨世界》不仅以细腻的文笔铺叙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最低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写照,也对爱、善与恶进行了描绘。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结尾——
“冉阿让真的死了吗?”
“不,他已经用生命竖立起了人们心中属于善良的丰碑”。
19世纪前期法国那段变动混乱的历史酿造了一些可悲的故事,也使雨果这个浪漫主义大师塑造了一个反映真实社会的世界——《悲惨世界》。这是一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艺术精品。
《悲惨世界》全书分五部分来写,每一部分又分卷和节,而且每卷每节都有一个恰当的题目,如描写爱波妮出场的那一节时用了一个“贫穷一朵玫瑰花”。作品结构庞大、枝叶繁复,前后出场的的人物上百个,包括社会各阶层,有上流社会的、也有贫民百姓,甚至有小偷无赖们。小说真实地描绘了从拿破仑帝国后期到七月王朝初期法国社会政治生活广阔的画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不平予以深刻的揭露,也写出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作者运用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社会知识写出了这部巨著,描绘了一个到处漂浮着丑恶灵魂的黑暗世界。
全书的涉及面虽广,但突出一个中心问题,即贫穷人民悲惨的命运和处境。主人公冉阿让生来就是一个悲惨命运的象征,幼年时父母双亡。唯一的亲人――姐姐又是领着七个孩子的寡妇。他本是一个诚实勤劳的工人,只因耐不住饥饿的威迫,偷了一块面包,就受到法律的 严厉惩罚。出于本能的逃跑,却被一次次的抓回,前前后后共判了19年,偷一块面包而被判处19年的刑法怎能不叫人深思呢?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他出狱后受卞福汝主教的感化决心悔过自新,却仍然受到社会的歧视和警察的追埔。在这个故事的发展中又引出了另一个悲惨命运的人物——女工芳汀,原来也是美丽善良的少女,但因失业、挨饿、勒索和坏人的引诱,逼得她走投无路,最终成了被遗弃的不名誉的妇人。芳汀的女儿柯赛特因为是穷人的私生女,在这个“悲惨世界”里,等待她的也只能是被摧残被虐待的命运。
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特征在于通过理想化的情节塑造理想化的人物,书中有着连接不断的离奇故事情节和惊心动魄的场面。里面的卞福汝主教是个完美无缺的基督教人道主义者,他用大德大善的行为感化了冉阿让,使这个受尽迫害而准备向社会报复的罪人变成一个道德家。作者塑造这两个理想化人物形象,是为了渲染用“仁爱”来代替压迫这一思想,在他笔下,“博爱”、“仁慈”能使“悲惨”的世界变成“幸福”的世界。冉阿让和芳汀本是两个没有牵连的人物,但作者用巧妙的艺术手法将两人搭上关系,在多次巧合后,使冉阿让成了芳汀的女儿——柯赛特的父亲,从此给柯赛特安排了幸福的生活,远离那个悲惨世界。还用悠闲的笔调写了柯赛特和马吕斯的爱情故事,似乎有点牵强的发生,但读者都会被他们所流露的真情所折服。这一段爱情故事的插入使这部作品有些活跃的调剂,在战争的炮火连天中飘着一点清新空气。
作品的现实主义特征在于作品准确无误地并完整地再现了滑铁卢战役和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这一巨大的历史事件,也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物,并对其勾勒鲜明的性格特征。作者还对巴黎悲惨的贫民窟、资产阶级的家庭生活、新兴工业城镇、法庭、监狱等现实生活作了多方面的反映。
整部作品中,有叙述事件的直畅手法,也有描写景物的华丽语言,抒发情感的真挚情怀,还有蕴含其中的大量哲学原理,都充分体现着作者的博学才识。为体现小说内容的真实性,小偷们对话采用了原版的黑话,这也是一种写作艺术。而且小说里还有一些民谣和一些法国风俗,这些都洋溢着巨著不菲的价值。
《悲惨世界》是19世纪早期法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再现,其中的人道主义描写,都肯定和赞美人性,人的自由与独立。尽管这一切有着种种时代、社会、阶级、思想的局限,但都是指向人格完善,对人的文明是有意义的。
• 悲惨世界
• 内容提要
•
• 全书以主人公冉阿让传奇式的一生为主要线索,塑造了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爱潘妮等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 失业短工冉阿让因偷窃一块面包而判刑,经历了十九年的苦役生活。出狱后,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灵魂得到升华,一心为善,关心穷人。其间,他与警察沙威发生了数次冲突。但是,冉阿让始终为能见容于统治者,及早困厄,最后在孤独中死去。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1)冉阿让:
• 冉阿让的性格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他心灵上升又堕落的阶段。(偷窃——服苦役——获释——决心自食其力——重入社会受挫——萌生报复社会心理)
第二阶段,是人性复苏阶段。(米里哀款待——以怨报德而偷银餐具——受感化——决心弃恶从善)第三阶段是人性复苏后的进一步发展,道德升华。(主动地舍己救人,完全利他。)最终成了一个人道主义和仁爱的化身,一个道德的圣者。冉阿让这一形象最后所集中体现的人道主义者的一切美德,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空想性质。
(2)米里哀 :
米里哀是被作家美化的一个基督教人道主义者,他教育和感化冉阿让,使他改恶从善。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阐明仁爱感化是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
(3)沙威 :
沙威这一形象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冷酷、刻板和残暴。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当时法律的憎恶和痛恨。但沙威最终的自杀,说明了道德感化的力量,以及他身上人性的复苏。
点评:
这是一部雄浑的史诗,是一个人的史诗,但又不限于个人的意义。主人公冉阿让一生的道路是那么坎坷,几乎具有了各种非凡的活力,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传奇性的主人公。这个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历程也像史诗一样可歌可泣。他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
读后感悟:
• 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凭借职权贪
污受贿者;在重大赛事中为得到好成绩而服用兴奋剂者;还有小到考试作弊的人„„ • 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
在事实面前只有被革灭。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愿他们像纯洁的天使般永远守护着人们心中那份慈悲为怀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内容梗概:
小说共分五部,分别是:“芳汀”、“珂赛特”、“马吕斯”、“卜吕梅街的儿女情与圣安东尼街的英雄血”、“冉阿让”。小说故事发生在1815到1833年间。全书110多万字,中心人物是冉阿让。
贫苦的失业者冉阿让本是一个修树枝的工人,一直靠自己微薄的收入帮助姐姐养活七个孩子。失业后,为了七个孩子,他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苦役。四次越狱未遂,被加重处罚,总共在监狱中度过了十九个年头。冉阿让终于出狱后徒步来到狄涅城,人们对待他“连狗都不如”,只有该城的主教米里哀热情地款待了他。但多年来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激起冉阿让对社会的仇恨心理,使他偷走了主教的银餐具。被抓住后,主教又解救了他,并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对银烛台也送到他手上。冉阿让受到感化,从此立志行善。
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在蒙特漪市大办福利事业,使该城迅速繁荣起来。在他的工厂里,有一个名叫芳汀的女工,受骗失身又遭遗弃,把私生女珂赛特寄养在巴黎附近一个酒店主德纳第家里。为了按时给自己的女儿寄去抚养费,她拼命工作,但不幸身世暴露,被工厂开除。芳汀只好沦为妓女,饱受侮辱。马德兰在芳汀病死前答应把她的女儿抚养成人。但不久他自己又因前案,被警官沙威逮捕。
1823年7月,被判终身苦役的冉阿让再次伺机逃出监狱,出重金从德纳第夫妇手中接走了珂赛特。他们来到巴黎,先隐居在贫民区,后为躲避沙威的追捕,冉阿让到修道院里当了工人,一直在此抚养珂赛特长大成人。
八年后,珂赛特和信仰共和主义的青年马吕斯发生了爱情,但遭到马吕斯祖父的坚决反对,马吕斯深感悲观失望。1832年6月5日 ,巴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人民起义,出于对共和主义的信仰,也因为爱情上的失望,马吕斯参加了街垒战。冉阿让前来参加街垒战的救护工作,不巧遇上了混入起义者行列的密探沙威。冉阿让请求起义者让自己处决沙威,但他私下里却把沙威放走了。街垒战失败后,冉阿让通过下水道救出了昏迷中的马吕斯。在下水道出口,沙威发现了冉阿让,打算在冉阿让把马吕斯送回家后再将他逮捕。但是,冉阿让多年从善的人格力量,使沙威陷入极度的矛盾之中,最后,沙威投入塞纳河自杀了。
1833年初春,冉阿让成全了马吕斯和珂赛特的婚事。但当他主动向新婚夫妇说出自己的身世后,却遭到了他们的误解和疏远。冉阿让在孤独中日渐衰弱。最后马吕斯
夫妇认识到了冉阿让德行的崇高和伟大,并前来看望他,但冉阿让此时已经衰老不堪了。在马吕斯和珂赛特的哭泣和拥抱中,冉阿让离开了这个悲惨的世界。
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悲惨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小说的很多章节,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如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命运,以及滑铁卢战役、1832年巴黎的街垒战等,都写得比较真实。警探沙威的形象,除了他最后的“人性复活”外,基本上也是现实主义的,但是《悲惨世界》里浪漫主义的特色,仍然十分鲜明。小说对一些人物如冉阿让、沙威和德纳第的描写,虽然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因素,但同时他们又都是不寻常的人物。如冉阿让的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德
纳第的许多恶行,都体现着这种特点。这些都是浪漫主义夸张手法的反映。
(2)情节安排上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的浪漫主义手法,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也比较明显。作家力图使情节戏剧化,因此写了不少“非凡的”事件,如冉阿让攀上阿利雍号战舰的极高的横杠去救一个水手而自己投入海中,竟能从海底生还;冉阿让抱着珂赛特被警察追捕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爬高墙进入修道院,而碰到的人恰恰是自己救过命的割风老人。冉阿让躺在棺材里被抬出修道院,他从街垒上救出马吕斯,在巴黎下水道中碰到的人恰恰是德纳第等等,都是离奇的。跌宕的情节,紧张的气氛,极度的夸张,大量的巧合等,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3)政论性。
《悲惨世界》也充满政论性的风格。雨果力图把自己的作品变成社会讲坛,因此不断亲自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力图在感情上影响读者,使之接受自己的观点。
(4)语言高昂、激烈、热情,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小说的语言也表现出雨果的特色:高昂、激动和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有的句子类似成语格言。这些特点使这部小说的叙述具有一种崇高的史诗般的风格。
《悲惨世界》不仅在法国,而且在国外,都受到极高的评价。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它是法国当时最优秀的作品。高尔基曾这样赞美雨果:“作为一个讲坛和诗人,他像暴风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唤醒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教导一切人爱生活、美、真理和法兰西。”
名言:
书评两篇
在某天午夜,我读了《悲惨世界》,这本书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又一佳作。 这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冉阿让由于饥饿过度偷了一个面包,使他在监牢里度过了黑暗的19年。出狱后,他受到人们的歧视,没有人理会他,就这样,冉阿让已经绝望了,但是奇迹出现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变了冉阿让的后半生。 看完书后,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过作品揭示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在维克多•雨果的笔下,他一直期盼着用“博爱”、“仁慈”、“善良”和“饶恕”来改变这个“悲惨世界”。
冉阿让虽然后来尽全力去帮助别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来弥补自己从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们知道他从前是个苦役犯后,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们眼里它还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可是冉阿让并不介意,仍然怀着那的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最终他还是凄惨的死去了,这充分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是多么不公平,难道一个人犯了错,永远都不会改了吗?
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所有人,要相信他人,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如果你心怀叵测,那你永远都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只会受到猜疑、冷落。要勇于奉献,要以帮助人为乐趣,要热情待人,这样,你才会受欢迎。
英国的史美尔斯说过:“好书是生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在面对贫穷潦倒、世态炎凉时,有的人会向德纳第一样,他们自私、贪婪、卑鄙,在遇到利益的诱惑时,会欺骗甚至迫害他人。这样的人并不鲜见,他们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如汪精卫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书记为了自己的贪心,放弃了集体的利益;还有美国为了石油,对伊拉克悍然发动战争„„但可喜的是,现实之中,还有另一种人。他们拥有的是光明正大,无己无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战辉,他可以称得上是“爱的使者”,背父求医,带妹读书„„他不求回报,他甚至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去资助别人,他就是中华民族美德的继承者,我们的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人!
《悲惨世界》不仅以细腻的文笔铺叙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最低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写照,也对爱、善与恶进行了描绘。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结尾——
“冉阿让真的死了吗?”
“不,他已经用生命竖立起了人们心中属于善良的丰碑”。
19世纪前期法国那段变动混乱的历史酿造了一些可悲的故事,也使雨果这个浪漫主义大师塑造了一个反映真实社会的世界——《悲惨世界》。这是一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艺术精品。
《悲惨世界》全书分五部分来写,每一部分又分卷和节,而且每卷每节都有一个恰当的题目,如描写爱波妮出场的那一节时用了一个“贫穷一朵玫瑰花”。作品结构庞大、枝叶繁复,前后出场的的人物上百个,包括社会各阶层,有上流社会的、也有贫民百姓,甚至有小偷无赖们。小说真实地描绘了从拿破仑帝国后期到七月王朝初期法国社会政治生活广阔的画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不平予以深刻的揭露,也写出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作者运用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社会知识写出了这部巨著,描绘了一个到处漂浮着丑恶灵魂的黑暗世界。
全书的涉及面虽广,但突出一个中心问题,即贫穷人民悲惨的命运和处境。主人公冉阿让生来就是一个悲惨命运的象征,幼年时父母双亡。唯一的亲人――姐姐又是领着七个孩子的寡妇。他本是一个诚实勤劳的工人,只因耐不住饥饿的威迫,偷了一块面包,就受到法律的 严厉惩罚。出于本能的逃跑,却被一次次的抓回,前前后后共判了19年,偷一块面包而被判处19年的刑法怎能不叫人深思呢?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他出狱后受卞福汝主教的感化决心悔过自新,却仍然受到社会的歧视和警察的追埔。在这个故事的发展中又引出了另一个悲惨命运的人物——女工芳汀,原来也是美丽善良的少女,但因失业、挨饿、勒索和坏人的引诱,逼得她走投无路,最终成了被遗弃的不名誉的妇人。芳汀的女儿柯赛特因为是穷人的私生女,在这个“悲惨世界”里,等待她的也只能是被摧残被虐待的命运。
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特征在于通过理想化的情节塑造理想化的人物,书中有着连接不断的离奇故事情节和惊心动魄的场面。里面的卞福汝主教是个完美无缺的基督教人道主义者,他用大德大善的行为感化了冉阿让,使这个受尽迫害而准备向社会报复的罪人变成一个道德家。作者塑造这两个理想化人物形象,是为了渲染用“仁爱”来代替压迫这一思想,在他笔下,“博爱”、“仁慈”能使“悲惨”的世界变成“幸福”的世界。冉阿让和芳汀本是两个没有牵连的人物,但作者用巧妙的艺术手法将两人搭上关系,在多次巧合后,使冉阿让成了芳汀的女儿——柯赛特的父亲,从此给柯赛特安排了幸福的生活,远离那个悲惨世界。还用悠闲的笔调写了柯赛特和马吕斯的爱情故事,似乎有点牵强的发生,但读者都会被他们所流露的真情所折服。这一段爱情故事的插入使这部作品有些活跃的调剂,在战争的炮火连天中飘着一点清新空气。
作品的现实主义特征在于作品准确无误地并完整地再现了滑铁卢战役和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这一巨大的历史事件,也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物,并对其勾勒鲜明的性格特征。作者还对巴黎悲惨的贫民窟、资产阶级的家庭生活、新兴工业城镇、法庭、监狱等现实生活作了多方面的反映。
整部作品中,有叙述事件的直畅手法,也有描写景物的华丽语言,抒发情感的真挚情怀,还有蕴含其中的大量哲学原理,都充分体现着作者的博学才识。为体现小说内容的真实性,小偷们对话采用了原版的黑话,这也是一种写作艺术。而且小说里还有一些民谣和一些法国风俗,这些都洋溢着巨著不菲的价值。
《悲惨世界》是19世纪早期法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再现,其中的人道主义描写,都肯定和赞美人性,人的自由与独立。尽管这一切有着种种时代、社会、阶级、思想的局限,但都是指向人格完善,对人的文明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