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清单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3.1程晓鹏)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1.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 :
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1)原理: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2)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和财力,提高效率.
3、全球定位系统(GPS):
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1)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1)流程: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2)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5、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即互为独立又相互促进.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6、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
术系统.将各种地理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的立体、动态的显示.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西北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其成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地带,降水稍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A.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B.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主要表现: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6、西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原因是由于耕作技术落后,
灌溉措施不当,另外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演化:
8、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防治荒漠化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4)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9、我国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2.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众多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如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其中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但现在世界森林面积减小的趋势仍在加剧,尤其热带原始林是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
3、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度.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
4、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地球生物进化史中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5、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6、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贫瘠.
7、亚马孙雨林开发: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开发规模小,没有太大的影响;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③1970年,巴西政府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迁都巴西利亚、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并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8、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破坏严重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①加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②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山西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工业三废的治理.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3.2—5 唐飞)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田纳西河概况: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属于二级支流;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2、不同地段的保护: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3、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
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4、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为以能源的梯级开发为核心.
5、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6、7、流域的综合开发: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大坝的作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等效益
7、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8、田纳西河水量随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冬末春初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河流流量小。
9、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①田纳西河流域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②加上流域内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③此外还有丰富的煤炭(磷、铅锌矿)等矿产资源。
10、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的棉花带(农业带),从农业发展角度看,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有什么不利影响:高温期与多雨期不一致,对农业生产不利
11、田纳西河流域发展水运有那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没有结冰期,全年可通航;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不利条件:
12、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扩大种植面积、开矿乱开滥采、用木炭炼铜导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高强度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大量排出含S02的废气,不仅污染大气,还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生物生长。
13、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 修筑了(多座)水坝、(多处)船闸和港口。取得了防洪、改善通航条件、提高运输能力的效益。实现了对全河的统一管理和梯级开发。 14、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条件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15、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主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大部分位于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要,但不利条件是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②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主要地形:三山脉(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3、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4、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5、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6、东北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是:
自然条件: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市场需求大。
7、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潜力较大的原因:
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粮食商品率高;目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随着科技和农业投入的增加,粮食的单产和总量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有一些宜农荒地可供开垦;(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粮基地潜力下降:由于人口稠密,每年净增人口多;城市、工交建设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将会有所下降;目前单产已较高,增产潜力已较小。)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补充: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
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注:自然因素的改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外,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二)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2。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5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3.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
6.工业基础
二、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3.从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例如,试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沙性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三、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
(二)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三)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
(四)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工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在现实的区位选择中,要首先考虑其主导因素或具有明星优势的条件。
注: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原因是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③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④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⑤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经济生态社会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缓解交通压力。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概念: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开发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
此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环境因素、资源问题等。
3.当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的三大特点:(阅读选学)
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越来越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在制造业中,高耗能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减小本国的环境压力,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加上《京都议定书》生效后,这些国家为完成减排温室效应气体的任务,越来越多地将此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
第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越来越多。东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但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西部进行投资。东部地区外商到西部地区再投资,也已成为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技术引进和消化提升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等。 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但中小企业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4.国内产业转移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的衰退,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实施,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中西
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如果中西部地区努力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本地区成为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那么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最佳的产业转移承接地。
5.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转移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承接地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可经使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地理景观,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往往由乡村地区变为高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产业转移地往往会出现就业机会减少,出现失业人口增加的现象;而对于产业承接地则可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世界区域地理知识清单
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王孟芳
(一)比例尺
1、概念: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相比,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表示方法:数字式:如 1 1000000或1/1000000或百万分之一 文字式: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0千米” 线段式:
3、大小 比例尺的大小就是比值的大小。即比例尺的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结论1:绘制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大些;反之则应小些。并考虑纸张的大小。
结论2:图幅面积相同的地图,所表达的实地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表达图中的内容越简单;反之,则比例尺越大,表达图中的内容越详细。 结论3:实地范围相同的地图,图幅面积越小,比例尺越小,表达的内容越简单;反之,图幅面积越大,比例尺越大,能表达的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的缩放结论:
(二)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经纬网
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即地球自转的假想轴(倾斜方向不变)
两极: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经线和经度 地球仪上连接两极的半圆叫经线。 每条经线都相等,都相交于南北极点。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经度是二面角;某一经线所在的平面与0°经线所在的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等于该经线的经度。 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叫本初子午线,又叫0°经线,作为经度的起点线。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经度越来越大的是东经,经度越来越小的是西经。 纬线和纬度 赤道:在地球仪上距离南北两极相等的大圆圈 纬线:在地球仪同赤道平行的线,指示东西方向除极点外,各纬线都是圆,赤道最长,各纬线分别向两极递减,到极点成
一点;任意两条经线间的距离,在赤道上最大,向两极递减所有纬线都平行,所有纬线都与经线相互垂直,纬度是线面角,球面上某点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就是该点的纬度, 纬线和经线的特点:
1、利用经纬网判定方向
(1)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注意的问题: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关系。 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关系。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又要判断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2)经纬度定向①南北方向的判定。
两个比较地点都是北纬度,数值大的在北面;
两个比较地点都是南纬度,数值小的在北面;
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向四周均为正南方向; 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向四周均为正北方向。 2、利用经纬网判定方向
(1)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注意的问题:
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关系。 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关系。 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又要判断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2)经纬度定向
①南北方向的判定。
两个比较地点都是北纬度,数值大的在北面;
两个比较地点都是南纬度,数值小的在北面;
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向四周均为正南方向; 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向四周均为正北方向。
②东西方向的判定。要用劣弧定向法:即判断东西方向首先要选择劣弧段(两点经度差小于180°的弧段),再按地球自转方向来确定东西方向,其方法如下: 两个相比较地点同在东经度地区,则经度数值大的在东面,数值小的在西面。 两个相比较地点同在西经度地区,则经度数值小的在东面,数值大的在西面。 两个相比较地点分别在东经和西经时,要用两地经度之和的大小来辨认东西方位。 a若两地经度之和小于180°,则东经度地点在东面,西经度地点在西面。 b若两地经度之和大于180°,则西经度地点在东面,东经度地点在西面。
距离计算
(1)纬度与距离:
任何一条经线上,纬度间隔1°的长度为111千米。
经线长度计算:L=111·m(m表示所跨纬度数)
(2)经度与距离:
①赤道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为111千米。
②南北纬60°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为111/2千米。 ③任何一条纬线(纬度为φ)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为111·COSφ千米。 纬线长度计算:L=111·n·cosα (n表示所跨经度,α为所在纬度)
5、利用经纬网判定最短距离的飞行方向
理论依据:球面上两点的最短距离是经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度。
(1)同一条经线,最短航程沿该经线走,方向正南或正北。
(2)若两地经度差等于180°,过这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最短航程分三种情况:
1、同位于北半球,最短航程一定是先向北,过极点再向南。 2、同位于南半球,最短航程一定是先向南,过极点再向北。
3、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要看过北极点的为劣弧,还是过南极点的为劣弧,确定后再判断方向。 (3)两点同一纬线圈
同在北半球:走向北弯曲的弧 同在南半球:走向南弯曲的弧 6、利用经纬网确定球面对称点(定对称点) ①关于赤道对称:经度相同,纬度相反 ②关于地轴对称:纬度相同,经度相对,和为180°
③关于地心对称:纬度相反,数值相等,经度相对和为180 ° 等高线知识点 1、高度的表示方法
⑴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于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即海拔高度。地图上的高度注记 ⑵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从局部区域看,表现为山顶、盆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从较大区域并综合海拔和相对高度,又分为:山地、盆地、平原、高原、丘陵等。 1)大地形类型 (陆地地形) 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
平原:海拔500m,内部地势起伏较小,等高线较稀 疏,边缘地势陡峻,等高线较密集。
山地:海拔>500m,地势起伏很大,等高线很密集 丘陵:海拔200-500m,地势起伏较大,等高线较密集
盆地:海拔无标准,中间低,四周高,内部地势起伏较小,等高线较稀疏,边缘地势陡峻,等高线较密集。
温馨提示:阅读时应该加强一些数值意识
1)大地形类型 (海底地形)
海底基本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岭、海沟 等高线——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高度相等。
(2)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4)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有时也看到重合,那只有在陡崖处出现。
(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愈稀,则坡度愈缓;等高线愈密,则坡度愈陡。 (6)等高线与山脊或山谷线垂直相交。
(7)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在等高线图上如果画着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直线,叫示坡线,它总是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
1、山峰、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降低 2、盆地、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升高
3、山脊:等高线的凸出部份指向地势低处。是山体沿一定方向延伸的高耸部分。 4、山谷:等高线的凸出部份指向地势高处。是山体沿一定方向延伸的低凹部分。 山脊线与山谷线的判断
方法1 :山脊部位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凸低为脊)山谷部位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凸高为谷) 方法2 :内部等高线海拔高,外围海拔低,即“内高外低”为山脊;外围等高线海拔高,内部海拔低,即“外高内低”为山谷。 判断坡度陡缓
规律:比例尺、等高距相同: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 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
注意:“等高线越密,则地形坡度越大”,这只能用于判断同一幅等高线图
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
坡度大小除与等高线密集程度有关外,还与比例尺和等高距有关,且与比例尺和等高距成正相关。
等高线地形图上相对高度的计算:
(1):若A、B两地都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就是两地的海拔差.
(2):若A点在等高线上,B点不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A点的海拔-B点海拔估计值
(3):两地都不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h:
(n-1)d≤h﹤(n+1)d,其中n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4):陡崖的相对高度h:
(n-1)d≤h﹤(n+1)d,其中n为相交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5):陡崖顶处海拔高度的取值范围:
A≤H﹤A+d (A为崖顶重合等高线海拔最大的) (6):陡崖底处海拔高度的取值范围:
B- d <H≤B (B为崖底重合等高线海拔最小的) 等值线共性:
在两条等值线间若还有一条闭合等值线,则其数值只可能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1.选“点”:要根据要求考虑的位置,海拔及其周围的环境。 (1)水库的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工程量较小)
(2)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面较开阔的地方。(3)疗养地: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空气新 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4)港口码头的位置:应选在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造成航道淤塞。
2.选“线”:主要有交通线(公路、铁路)引水线、输油管道等
①交通线路的基本要求:一般情况下,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选择坡度较缓,线路平稳,距离较短,弯道较少的线路为好。一般在两条等高线之间绕行(沿等高线修建),必要时才可以通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减少通过河流,少建桥梁;避免通过断崖、沼泽、沙漠等。 ②选择引水线路时,不仅考虑距离的远近,还应当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自流这一关键 ③选择输油管线,既考虑线路尽可能短,还要考虑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
3.选“面”:主要确定水库汇水面积及坝址,选择适宜开辟梯田的地区;选定工业区和居民区
①选择修建水库: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在不考虑地质条件下,一般选择有较大集水区的盆地(洼地)地区,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坝址应建在盆地或洼地的最窄处,以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确保大坝安全。
②开辟梯田:应选择在坡度平缓、有灌溉水源及其附近修建水库后,不能被淹没的地区 ③ 选择工业区和居民点
工业区宜建在地形平坦开阔,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接近资源的地区,且在下风向,河的下游.居民区应建在向阳坡,上风向,河的上游,以减少大气和水的污染 等高线地形图综合应用 (1)与气候结合:
A.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B.分析气候特点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水热状况变化)、坡向(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 C.局部地区热源:盆地地形不易散热。
(2)与水系、水文结合: A.水系特征:
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谷常有河流发育, 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方向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B.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快,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流量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流域内降水量(内流区域的融冰或融雪量)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
(3)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 A、确定水库与坝址的位置
水库库区宜选择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择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 坝址则选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使坝身较短,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区等,依等高线高程定坝高,依水平距离定坝长,尽量少淹农田。(工程量较小,节省投资,安全)
B、海滨浴场、港口码头的位置 浴场一般选在海滨缓坡沙岸;
港口码头应选在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C、确定公路、铁路线
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选择坡度较缓、距离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沿等高线建盘山路,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尽量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地、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少占农田, 少建桥梁。 D、确定引水路线
引水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脊等障碍,并利用地势,使水自流。
E、进行农业区规划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 农林牧副渔业布局方案。例如,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 F、工业区、居民区选址
工业区宜建在平坦开阔的地形区,且交通便利,水源 充足,接近资源的地区。 居民区最好建在依山傍水,地势开阔平坦的向阳地带,并且要交通便利,远离污染。 G、疗养院、气象站选址
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 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 世界地理
各大洲之间陆地上的主要界线:
欧洲与亚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南美洲与北美洲——巴拿马运河。G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四大洋:按面积大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世界地形
一、世界气候类型表
《东亚与日本》
1.五国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位置范围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斯坦)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地形、河流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⑶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比较: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
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
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
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鲜半岛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森林、矿产资源丰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半岛南部为韩国,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蒙古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国是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日本
1.四大岛、日本海、濑户内海、北方四岛;2.纬度(30°N~45°N);3.关东平原、富士山;4.札幌、函馆、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福山、北九州。
⑴自然地理特征 ①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
③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风显著,海洋性强(气温最高最低月分别是8月和2月):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寒冷的西伯
利亚寒流(西北风)从陆地经过海上时,吸收一定水汽,被日本岛中部山脉阻挡,抬升,所以日本海沿岸的降雪比较多,
⑦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
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⑧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
⑵发达的经济
①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②经济发展的条件
不利条件:国土(狭小)市场、矿产贫乏。
有利条件:
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及岛国多港湾的有利条件。
③扬长避短,发展经济。对外贸易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日本主要的对外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④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濑户内五大工业区。 因为: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势平坦,多港湾,适合建立大港口。在海边,原料运进和产品外运极为方便,减少了陆上运输,省时、省钱、成本低。日本矿产资源多是从太平洋航线运到日本,因此,工业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⑤工业布局趋向分散——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
⑥农业和渔业
人多地少,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单产高。
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达到基本自给、自足,多种在平原地区,但每年要进口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山丘地区多种桑树、果树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进口。苹果中红富士苹果是日本培育的优良品种。日本是一个岛国,周围海域盛产各种海产。渔业发达,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日本除在近海渔场捕鱼,还发展沿海人工养殖。发达的造船业,使日本有强大的远洋船队到远洋捕鱼,日本年捕鱼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鱼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⑶主要城市
首都东京,是超千万的特大城市。
科学城——筑波宇航中心——种子岛
硅岛——九州岛
《东南亚》
1.中南半岛、马来群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2.10个国家(新世纪第一个独立的国家——东帝汶);3.赤道穿过;4.克拉地峡
1、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⑴范围赤道两侧,100S—250N之间,主要位于热带。处于三大板块交汇处,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地质灾害频发。
中南半岛:有6个国家,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三个(越南、老挝、缅甸),老挝是惟一内陆国,半岛上的半岛是马来半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群岛,6个国家和地区,印尼在东南亚面积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首都雅加达是东南亚最大城市,东帝汶2002年5月独立
⑵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的位置,马六甲海峡在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
沟通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控制着全球四分之一的海运贸易是本区的咽喉,载重通过能力25万吨,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一全球每年近一半的油轮都途经马六甲海峡
[注意]中国的能源安全与泰国的克拉运河计划
⑶地形与河流
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是我国西南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向南的自然延伸, 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山水相连),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上游河段落差大,切割成“V”形谷,水利资源丰富;中下游地区多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湄公河平原(东南亚最大平原),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伊洛瓦底江下游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
河流
上游河流流经国家城市红河元江中国、老挝、越南河内
湄公河澜沧江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金边、万象
湄南河泰国曼
谷萨尔温江怒江中国、缅甸
伊洛瓦底江中国、印度、缅甸仰光
最多的国家
⑷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马亚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终年高温多雨,降水类型为对流雨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分旱、雨两季
2、居民和经济
人口稠密华人众多
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黄色人种,印尼为东南亚人口最多的“亿人”国家,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岛,岛上有其首都城市雅加达。
宗教:信仰佛教的居民很多,缅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吴哥窟为著名佛教建筑、泰国将佛教为国教。印尼、马来西亚把伊斯兰教作为国教,菲律宾居民多信仰天主教
华人、华侨最集中分布区,原籍主要为广东、福建
⑵主要农产和矿产
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热带,光照强热量组降水丰富火山灰形成的土地肥力较高
①主要热带经济作物---热带企业化种植园
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金鸡纳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地。马来西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最大生产国。
②主要农作物(主食):水稻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平原区,如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此外马来群岛沿海平原也产稻米。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为稻米产国,其中泰国出口最多。
③东南亚的矿产以锡和石油最著名
特别是印尼,集中于苏门答腊岛,由于石油丰富被称为“希望之岛”,现在印尼成为东南亚重要的石油输出国,主要输往日本,当两伊战争爆发时,东南亚的石油尤其显得重要。 物产 天然橡胶 油棕 椰子蕉麻 金鸡纳霜 稻米 锡 石油:
主要国家 马亚西亚马亚西亚菲律宾菲律宾 印尼泰国马亚西亚印尼、文莱
⑶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初级产品为主,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二十世纪 60年代后利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发展工业(外向型市场经济)
1.大力发展制造业,
2.扩大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这种长期掠夺式的开发模式一方面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暴露出了资金和技术对外国的严重依赖,还有生态环境恶化,地区之间差别扩大。
3、新加坡——“花园式城市”
⑴城市岛国:马来半岛南面的城市岛国,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望。地狭人稠,华人很多,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港口条件好,粮食进口、淡水靠邻国供给
⑵利用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在转口贸易的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和海上航运;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口原料,发展炼油和造船业(最大的工业部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钻井平台的制造中心)、电子电器业(第二大工业部门)等;利用风景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的长处,迅速发展旅游业 ⑶工业布局:重工业集中在西部工业区,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在远离市区的小岛上市区以商业、金融业、旅游业为主,有少量轻工业,同时合理安排绿地面积。
《南亚与印度》
1.概述;南亚位于亚州南部,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喜马拉雅山的隔断使南亚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因此有南亚次大陆之称。
南亚有七个国家,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是临海国家,尼泊尔和不丹是喜马拉雅南坡内陆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是岛国。主要宗教信仰是印度教(印度,尼泊尔)和伊斯兰教(巴基斯坦,孟加拉)
2.地形;底薪分为三大部分,北部山地是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一部分,中部是平原包括 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南部是低矮的德干高原
3.气候:南亚气候多样,但已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北部喜马拉雅山是山地气候。印度河流域有部分的热带沙漠气候
4.西北部塔尔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冬季受副高热带高压的控制,降水少。2.夏西南风无法到达。3.历史上对印度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导致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南亚地区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高。)
印度
一.概述
⑴位置范围:
1.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区,大部分位于10°N~30°N之间。
2.临海:孟加拉湾(东)、阿拉伯海(西)、印度洋;克什米尔海拔最高的冲突地
3.三大地形: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
3.三大河流: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为雅鲁藏布江);
4.加尔各答、新德里、孟买(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
⑵自然条件: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内,下游流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西南季风容易引起水旱灾害,孟加拉国受影响最大。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世界降水最多。
二.农业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利于多种作物种植。耕地面积大,热量充足,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干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因此发展水利灌溉对农业生产特别重要。
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
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需要较高的热量和水分)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喜光耐旱沙质土壤)
出口黄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喜低湿土地和潮湿的气候)
出口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山坡。(多雨气候,酸质土壤,排水较好的坡地)出口业发展较快,形成完整体系
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印度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东北部的加尔各答和西部孟买为中心的传统工业(棉、毛纺织、重工业),南部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是新兴
工业区(电子、软件业、原子能、航天)。
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黄麻产地。 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花产地。
《中亚》
四、中亚
1.五国及周围邻国;2.阿姆河、锡尔河、里海、咸海、天山、帕米尔高原
1、概述
⑴自然环境
位置: 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远。重要的陆上交通要道(古代丝绸之路,第二亚欧陆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通过这里,在阿拉山口与我国北疆线相接。 地形:丘陵、平原(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为主,天山山脉由我国新疆中部横跨中亚东部地区。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为草原、荒漠。卡拉库姆世界著名大沙漠
河流:多为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等)外流河有额尔齐斯河
湖泊:多为内流湖,西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内流湖里海,中部有咸海 咸海不断缩小的原因:人们大量引用阿姆河、锡尔河的河水灌溉土地,种植棉花。棉花产量成倍增长,流入咸海的水量却日趋减少。加上气候干旱,蒸发强烈,水面逐渐缩小,水中盐度越来越高。它已丧失了调节气候的功能。(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次生盐渍化)
⑵居民与经济
民族:多民族地区,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
农业:耕地面积广大,牧场辽阔。依靠灌溉种植小麦、棉花。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棉花产区,乌兹别克斯坦被称为“白金之国”,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 资源: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丰富
工业: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发达,木材缺乏,机械、轻工制品进口
主要城市: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首都、中亚最大城市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首都、重要铁路枢纽 •中哈石油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西部的里海港口城市阿特劳,横穿哈全境,再从阿拉山口至中国新疆的独山子,总长3088公里(中国境内270公里),设计年输油量5000万吨。工程分三期完工,2003年完成一期工程阿特劳——肯基亚克石油管道,全长448.8公里。2005年完成二期阿塔苏——阿拉山口石油管道建设,全长1000公里。三期继续建设肯基亚克——阿塔苏石油管道建设,全长1300余公里。“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
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2001)
《西亚,北非,埃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概述
1.主要国家(石油、战争),沙特、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卡塔尔首都,伊拉克的邻国;
2.阿拉伯半岛、安纳托利亚半岛(高原)、伊朗高原、两河平原、河流、;3.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五海;4.北回归线
北非
五国;2.北回归线;3.运河、海峡、地中海、红海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沟通大西洋、印度洋,联系亚欧非三洲,位于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湖)之间,还有苏伊士河和土耳其海峡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高原为主的地形
有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等,平均海拔750米,有高原大陆之称,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埃塞俄比亚为非洲屋脊,有刚果盆地乍得盆地,阿特拉斯山等地形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及两河流域,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西亚),有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400米)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纵贯非洲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向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两侧珠状分布断层湖,坦葛尼克湖是仅次于俄罗斯贝加尔湖的第二大深水湖,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一大湖。
⑶炎热干燥的气候(热带大陆之称)
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河流稀少。地中海沿岸地区属地中海气候
形成原因:赤道横穿非洲大陆中部,南北跨度相当,地形起伏,海岸平直,是非洲的气候类型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带状南北对称分布。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去后,热带雨林气候区南北两侧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在南北回归线的两侧常年受副高和信风的控制形成全年高温少于的热带沙漠气候南北两端受副高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了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气候 撒哈拉沙漠: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地表植物稀少,地下石油丰富
无流国——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科威特、阿曼等七国降水很少,地面没有河流。
2、居民和经济
⑴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
白色人种,半数为阿拉伯人,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发源地。
⑵世界最大的石油库和磷矿库
西亚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西亚 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为主要产油国,北非石油分布在撒哈拉地下,利
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为主要产油国
油田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
输出:输出量占生产量的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北非
摩洛哥一国的磷酸盐占世界的3/4,磷酸盐生产是该国的经济支柱北非是非洲工矿业最发达地区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⑴亚非的陆桥:巴勒斯坦地区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侧,地中海东岸,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⑵先进的灌溉农业:灌溉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为解决水资源问题,
以色列
政府修建了水渠和输水管线,还大力发展滴灌和喷灌技术。
⑶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畜牧业:比较发达,游牧为主。安卡拉羊毛和阿富汗紫羔皮著名
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枣椰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椰枣是伊拉克特产
埃及
1.地中海、红海、苏伊士运河(亚非分界线);2.尼罗河、纳赛尔水库和阿斯旺水坝3.北回归线;4.金字塔、开罗(非洲第一大城市)、亚历山大(埃及最大海港)
位置和领土:非洲东北部,亚洲境内的西奈半岛(在苏伊士运河以东),也是埃及领土 人口城市:主要集中于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入海处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端,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是地中海边的重要海港
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河谷地区种植小麦水稻枣椰。
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经济: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现在经济支柱是石油、运河、侨汇、旅游收入
阿斯旺水坝的利和弊:
利:发电、防洪、灌溉、旅游、养殖、航运等
弊:尼罗河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现在农业需要灌溉和施肥,海浪使尼罗河三角洲受到侵蚀,海岸线不断向后退缩。
中东问题:领土、石油、水源、宗教、外国势力插手等。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许多国家发挥各自在矿产、森林、畜产和热带经济作物方面的优势,生产一两种工
业发达国家需要的原料、半成品等初级产品,用于出口作为本国经济的支柱。最发达的国家是南非,约翰内斯堡是该国最大城市和采金中心
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人口:自然增长率居各洲之首,增长速度超过粮食增长速度,人均量各洲最低
粮食:中非、西非、东非缺粮最为严重
环境:人们为了生存,采取了滥砍、乱垦、乱牧,致使环境恶化
解决途径: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加强民族团结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清单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3.1程晓鹏)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1.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 :
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1)原理: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2)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和财力,提高效率.
3、全球定位系统(GPS):
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1)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1)流程: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2)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5、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即互为独立又相互促进.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6、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
术系统.将各种地理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的立体、动态的显示.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西北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其成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地带,降水稍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A.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B.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主要表现: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6、西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原因是由于耕作技术落后,
灌溉措施不当,另外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演化:
8、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防治荒漠化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4)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9、我国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2.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众多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如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其中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但现在世界森林面积减小的趋势仍在加剧,尤其热带原始林是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
3、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度.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
4、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地球生物进化史中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5、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6、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贫瘠.
7、亚马孙雨林开发: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开发规模小,没有太大的影响;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③1970年,巴西政府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迁都巴西利亚、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并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8、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破坏严重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①加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②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山西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工业三废的治理.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3.2—5 唐飞)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田纳西河概况: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属于二级支流;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2、不同地段的保护: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3、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
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4、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为以能源的梯级开发为核心.
5、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6、7、流域的综合开发: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大坝的作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等效益
7、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8、田纳西河水量随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冬末春初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河流流量小。
9、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①田纳西河流域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②加上流域内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③此外还有丰富的煤炭(磷、铅锌矿)等矿产资源。
10、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的棉花带(农业带),从农业发展角度看,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有什么不利影响:高温期与多雨期不一致,对农业生产不利
11、田纳西河流域发展水运有那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没有结冰期,全年可通航;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不利条件:
12、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扩大种植面积、开矿乱开滥采、用木炭炼铜导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高强度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大量排出含S02的废气,不仅污染大气,还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生物生长。
13、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 修筑了(多座)水坝、(多处)船闸和港口。取得了防洪、改善通航条件、提高运输能力的效益。实现了对全河的统一管理和梯级开发。 14、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条件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15、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主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大部分位于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要,但不利条件是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②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主要地形:三山脉(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3、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4、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5、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6、东北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是:
自然条件: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市场需求大。
7、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潜力较大的原因:
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粮食商品率高;目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随着科技和农业投入的增加,粮食的单产和总量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有一些宜农荒地可供开垦;(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粮基地潜力下降:由于人口稠密,每年净增人口多;城市、工交建设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将会有所下降;目前单产已较高,增产潜力已较小。)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补充: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
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注:自然因素的改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外,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二)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2。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5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3.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
6.工业基础
二、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3.从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例如,试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沙性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三、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
(二)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三)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
(四)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工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在现实的区位选择中,要首先考虑其主导因素或具有明星优势的条件。
注: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原因是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③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④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⑤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经济生态社会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缓解交通压力。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概念: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开发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
此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环境因素、资源问题等。
3.当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的三大特点:(阅读选学)
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越来越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在制造业中,高耗能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减小本国的环境压力,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加上《京都议定书》生效后,这些国家为完成减排温室效应气体的任务,越来越多地将此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
第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越来越多。东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但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西部进行投资。东部地区外商到西部地区再投资,也已成为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技术引进和消化提升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等。 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但中小企业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4.国内产业转移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的衰退,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实施,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中西
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如果中西部地区努力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本地区成为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那么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最佳的产业转移承接地。
5.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转移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承接地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可经使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地理景观,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往往由乡村地区变为高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产业转移地往往会出现就业机会减少,出现失业人口增加的现象;而对于产业承接地则可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世界区域地理知识清单
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王孟芳
(一)比例尺
1、概念: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相比,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表示方法:数字式:如 1 1000000或1/1000000或百万分之一 文字式: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0千米” 线段式:
3、大小 比例尺的大小就是比值的大小。即比例尺的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结论1:绘制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大些;反之则应小些。并考虑纸张的大小。
结论2:图幅面积相同的地图,所表达的实地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表达图中的内容越简单;反之,则比例尺越大,表达图中的内容越详细。 结论3:实地范围相同的地图,图幅面积越小,比例尺越小,表达的内容越简单;反之,图幅面积越大,比例尺越大,能表达的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的缩放结论:
(二)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经纬网
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即地球自转的假想轴(倾斜方向不变)
两极: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经线和经度 地球仪上连接两极的半圆叫经线。 每条经线都相等,都相交于南北极点。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经度是二面角;某一经线所在的平面与0°经线所在的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等于该经线的经度。 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叫本初子午线,又叫0°经线,作为经度的起点线。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经度越来越大的是东经,经度越来越小的是西经。 纬线和纬度 赤道:在地球仪上距离南北两极相等的大圆圈 纬线:在地球仪同赤道平行的线,指示东西方向除极点外,各纬线都是圆,赤道最长,各纬线分别向两极递减,到极点成
一点;任意两条经线间的距离,在赤道上最大,向两极递减所有纬线都平行,所有纬线都与经线相互垂直,纬度是线面角,球面上某点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就是该点的纬度, 纬线和经线的特点:
1、利用经纬网判定方向
(1)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注意的问题: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关系。 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关系。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又要判断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2)经纬度定向①南北方向的判定。
两个比较地点都是北纬度,数值大的在北面;
两个比较地点都是南纬度,数值小的在北面;
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向四周均为正南方向; 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向四周均为正北方向。 2、利用经纬网判定方向
(1)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注意的问题:
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关系。 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关系。 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又要判断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2)经纬度定向
①南北方向的判定。
两个比较地点都是北纬度,数值大的在北面;
两个比较地点都是南纬度,数值小的在北面;
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向四周均为正南方向; 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向四周均为正北方向。
②东西方向的判定。要用劣弧定向法:即判断东西方向首先要选择劣弧段(两点经度差小于180°的弧段),再按地球自转方向来确定东西方向,其方法如下: 两个相比较地点同在东经度地区,则经度数值大的在东面,数值小的在西面。 两个相比较地点同在西经度地区,则经度数值小的在东面,数值大的在西面。 两个相比较地点分别在东经和西经时,要用两地经度之和的大小来辨认东西方位。 a若两地经度之和小于180°,则东经度地点在东面,西经度地点在西面。 b若两地经度之和大于180°,则西经度地点在东面,东经度地点在西面。
距离计算
(1)纬度与距离:
任何一条经线上,纬度间隔1°的长度为111千米。
经线长度计算:L=111·m(m表示所跨纬度数)
(2)经度与距离:
①赤道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为111千米。
②南北纬60°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为111/2千米。 ③任何一条纬线(纬度为φ)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为111·COSφ千米。 纬线长度计算:L=111·n·cosα (n表示所跨经度,α为所在纬度)
5、利用经纬网判定最短距离的飞行方向
理论依据:球面上两点的最短距离是经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度。
(1)同一条经线,最短航程沿该经线走,方向正南或正北。
(2)若两地经度差等于180°,过这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最短航程分三种情况:
1、同位于北半球,最短航程一定是先向北,过极点再向南。 2、同位于南半球,最短航程一定是先向南,过极点再向北。
3、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要看过北极点的为劣弧,还是过南极点的为劣弧,确定后再判断方向。 (3)两点同一纬线圈
同在北半球:走向北弯曲的弧 同在南半球:走向南弯曲的弧 6、利用经纬网确定球面对称点(定对称点) ①关于赤道对称:经度相同,纬度相反 ②关于地轴对称:纬度相同,经度相对,和为180°
③关于地心对称:纬度相反,数值相等,经度相对和为180 ° 等高线知识点 1、高度的表示方法
⑴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于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即海拔高度。地图上的高度注记 ⑵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从局部区域看,表现为山顶、盆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从较大区域并综合海拔和相对高度,又分为:山地、盆地、平原、高原、丘陵等。 1)大地形类型 (陆地地形) 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
平原:海拔500m,内部地势起伏较小,等高线较稀 疏,边缘地势陡峻,等高线较密集。
山地:海拔>500m,地势起伏很大,等高线很密集 丘陵:海拔200-500m,地势起伏较大,等高线较密集
盆地:海拔无标准,中间低,四周高,内部地势起伏较小,等高线较稀疏,边缘地势陡峻,等高线较密集。
温馨提示:阅读时应该加强一些数值意识
1)大地形类型 (海底地形)
海底基本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岭、海沟 等高线——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高度相等。
(2)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4)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有时也看到重合,那只有在陡崖处出现。
(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愈稀,则坡度愈缓;等高线愈密,则坡度愈陡。 (6)等高线与山脊或山谷线垂直相交。
(7)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在等高线图上如果画着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直线,叫示坡线,它总是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
1、山峰、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降低 2、盆地、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升高
3、山脊:等高线的凸出部份指向地势低处。是山体沿一定方向延伸的高耸部分。 4、山谷:等高线的凸出部份指向地势高处。是山体沿一定方向延伸的低凹部分。 山脊线与山谷线的判断
方法1 :山脊部位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凸低为脊)山谷部位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凸高为谷) 方法2 :内部等高线海拔高,外围海拔低,即“内高外低”为山脊;外围等高线海拔高,内部海拔低,即“外高内低”为山谷。 判断坡度陡缓
规律:比例尺、等高距相同: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 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
注意:“等高线越密,则地形坡度越大”,这只能用于判断同一幅等高线图
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
坡度大小除与等高线密集程度有关外,还与比例尺和等高距有关,且与比例尺和等高距成正相关。
等高线地形图上相对高度的计算:
(1):若A、B两地都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就是两地的海拔差.
(2):若A点在等高线上,B点不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A点的海拔-B点海拔估计值
(3):两地都不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h:
(n-1)d≤h﹤(n+1)d,其中n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4):陡崖的相对高度h:
(n-1)d≤h﹤(n+1)d,其中n为相交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5):陡崖顶处海拔高度的取值范围:
A≤H﹤A+d (A为崖顶重合等高线海拔最大的) (6):陡崖底处海拔高度的取值范围:
B- d <H≤B (B为崖底重合等高线海拔最小的) 等值线共性:
在两条等值线间若还有一条闭合等值线,则其数值只可能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1.选“点”:要根据要求考虑的位置,海拔及其周围的环境。 (1)水库的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工程量较小)
(2)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面较开阔的地方。(3)疗养地: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空气新 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4)港口码头的位置:应选在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造成航道淤塞。
2.选“线”:主要有交通线(公路、铁路)引水线、输油管道等
①交通线路的基本要求:一般情况下,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选择坡度较缓,线路平稳,距离较短,弯道较少的线路为好。一般在两条等高线之间绕行(沿等高线修建),必要时才可以通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减少通过河流,少建桥梁;避免通过断崖、沼泽、沙漠等。 ②选择引水线路时,不仅考虑距离的远近,还应当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自流这一关键 ③选择输油管线,既考虑线路尽可能短,还要考虑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
3.选“面”:主要确定水库汇水面积及坝址,选择适宜开辟梯田的地区;选定工业区和居民区
①选择修建水库: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在不考虑地质条件下,一般选择有较大集水区的盆地(洼地)地区,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坝址应建在盆地或洼地的最窄处,以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确保大坝安全。
②开辟梯田:应选择在坡度平缓、有灌溉水源及其附近修建水库后,不能被淹没的地区 ③ 选择工业区和居民点
工业区宜建在地形平坦开阔,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接近资源的地区,且在下风向,河的下游.居民区应建在向阳坡,上风向,河的上游,以减少大气和水的污染 等高线地形图综合应用 (1)与气候结合:
A.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B.分析气候特点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水热状况变化)、坡向(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 C.局部地区热源:盆地地形不易散热。
(2)与水系、水文结合: A.水系特征:
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谷常有河流发育, 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方向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B.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快,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流量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流域内降水量(内流区域的融冰或融雪量)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
(3)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 A、确定水库与坝址的位置
水库库区宜选择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择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 坝址则选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使坝身较短,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区等,依等高线高程定坝高,依水平距离定坝长,尽量少淹农田。(工程量较小,节省投资,安全)
B、海滨浴场、港口码头的位置 浴场一般选在海滨缓坡沙岸;
港口码头应选在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C、确定公路、铁路线
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选择坡度较缓、距离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沿等高线建盘山路,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尽量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地、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少占农田, 少建桥梁。 D、确定引水路线
引水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脊等障碍,并利用地势,使水自流。
E、进行农业区规划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 农林牧副渔业布局方案。例如,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 F、工业区、居民区选址
工业区宜建在平坦开阔的地形区,且交通便利,水源 充足,接近资源的地区。 居民区最好建在依山傍水,地势开阔平坦的向阳地带,并且要交通便利,远离污染。 G、疗养院、气象站选址
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 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 世界地理
各大洲之间陆地上的主要界线:
欧洲与亚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南美洲与北美洲——巴拿马运河。G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四大洋:按面积大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世界地形
一、世界气候类型表
《东亚与日本》
1.五国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位置范围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斯坦)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地形、河流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⑶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比较: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
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
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
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鲜半岛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森林、矿产资源丰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半岛南部为韩国,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蒙古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国是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日本
1.四大岛、日本海、濑户内海、北方四岛;2.纬度(30°N~45°N);3.关东平原、富士山;4.札幌、函馆、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福山、北九州。
⑴自然地理特征 ①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
③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风显著,海洋性强(气温最高最低月分别是8月和2月):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寒冷的西伯
利亚寒流(西北风)从陆地经过海上时,吸收一定水汽,被日本岛中部山脉阻挡,抬升,所以日本海沿岸的降雪比较多,
⑦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
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⑧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
⑵发达的经济
①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②经济发展的条件
不利条件:国土(狭小)市场、矿产贫乏。
有利条件:
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及岛国多港湾的有利条件。
③扬长避短,发展经济。对外贸易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日本主要的对外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④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濑户内五大工业区。 因为: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势平坦,多港湾,适合建立大港口。在海边,原料运进和产品外运极为方便,减少了陆上运输,省时、省钱、成本低。日本矿产资源多是从太平洋航线运到日本,因此,工业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⑤工业布局趋向分散——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
⑥农业和渔业
人多地少,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单产高。
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达到基本自给、自足,多种在平原地区,但每年要进口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山丘地区多种桑树、果树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进口。苹果中红富士苹果是日本培育的优良品种。日本是一个岛国,周围海域盛产各种海产。渔业发达,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日本除在近海渔场捕鱼,还发展沿海人工养殖。发达的造船业,使日本有强大的远洋船队到远洋捕鱼,日本年捕鱼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鱼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⑶主要城市
首都东京,是超千万的特大城市。
科学城——筑波宇航中心——种子岛
硅岛——九州岛
《东南亚》
1.中南半岛、马来群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2.10个国家(新世纪第一个独立的国家——东帝汶);3.赤道穿过;4.克拉地峡
1、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⑴范围赤道两侧,100S—250N之间,主要位于热带。处于三大板块交汇处,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地质灾害频发。
中南半岛:有6个国家,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三个(越南、老挝、缅甸),老挝是惟一内陆国,半岛上的半岛是马来半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群岛,6个国家和地区,印尼在东南亚面积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首都雅加达是东南亚最大城市,东帝汶2002年5月独立
⑵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的位置,马六甲海峡在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
沟通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控制着全球四分之一的海运贸易是本区的咽喉,载重通过能力25万吨,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一全球每年近一半的油轮都途经马六甲海峡
[注意]中国的能源安全与泰国的克拉运河计划
⑶地形与河流
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是我国西南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向南的自然延伸, 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山水相连),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上游河段落差大,切割成“V”形谷,水利资源丰富;中下游地区多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湄公河平原(东南亚最大平原),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伊洛瓦底江下游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
河流
上游河流流经国家城市红河元江中国、老挝、越南河内
湄公河澜沧江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金边、万象
湄南河泰国曼
谷萨尔温江怒江中国、缅甸
伊洛瓦底江中国、印度、缅甸仰光
最多的国家
⑷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马亚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终年高温多雨,降水类型为对流雨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分旱、雨两季
2、居民和经济
人口稠密华人众多
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黄色人种,印尼为东南亚人口最多的“亿人”国家,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岛,岛上有其首都城市雅加达。
宗教:信仰佛教的居民很多,缅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吴哥窟为著名佛教建筑、泰国将佛教为国教。印尼、马来西亚把伊斯兰教作为国教,菲律宾居民多信仰天主教
华人、华侨最集中分布区,原籍主要为广东、福建
⑵主要农产和矿产
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热带,光照强热量组降水丰富火山灰形成的土地肥力较高
①主要热带经济作物---热带企业化种植园
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金鸡纳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地。马来西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最大生产国。
②主要农作物(主食):水稻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平原区,如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此外马来群岛沿海平原也产稻米。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为稻米产国,其中泰国出口最多。
③东南亚的矿产以锡和石油最著名
特别是印尼,集中于苏门答腊岛,由于石油丰富被称为“希望之岛”,现在印尼成为东南亚重要的石油输出国,主要输往日本,当两伊战争爆发时,东南亚的石油尤其显得重要。 物产 天然橡胶 油棕 椰子蕉麻 金鸡纳霜 稻米 锡 石油:
主要国家 马亚西亚马亚西亚菲律宾菲律宾 印尼泰国马亚西亚印尼、文莱
⑶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初级产品为主,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二十世纪 60年代后利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发展工业(外向型市场经济)
1.大力发展制造业,
2.扩大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这种长期掠夺式的开发模式一方面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暴露出了资金和技术对外国的严重依赖,还有生态环境恶化,地区之间差别扩大。
3、新加坡——“花园式城市”
⑴城市岛国:马来半岛南面的城市岛国,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望。地狭人稠,华人很多,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港口条件好,粮食进口、淡水靠邻国供给
⑵利用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在转口贸易的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和海上航运;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口原料,发展炼油和造船业(最大的工业部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钻井平台的制造中心)、电子电器业(第二大工业部门)等;利用风景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的长处,迅速发展旅游业 ⑶工业布局:重工业集中在西部工业区,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在远离市区的小岛上市区以商业、金融业、旅游业为主,有少量轻工业,同时合理安排绿地面积。
《南亚与印度》
1.概述;南亚位于亚州南部,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喜马拉雅山的隔断使南亚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因此有南亚次大陆之称。
南亚有七个国家,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是临海国家,尼泊尔和不丹是喜马拉雅南坡内陆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是岛国。主要宗教信仰是印度教(印度,尼泊尔)和伊斯兰教(巴基斯坦,孟加拉)
2.地形;底薪分为三大部分,北部山地是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一部分,中部是平原包括 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南部是低矮的德干高原
3.气候:南亚气候多样,但已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北部喜马拉雅山是山地气候。印度河流域有部分的热带沙漠气候
4.西北部塔尔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冬季受副高热带高压的控制,降水少。2.夏西南风无法到达。3.历史上对印度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导致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南亚地区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高。)
印度
一.概述
⑴位置范围:
1.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区,大部分位于10°N~30°N之间。
2.临海:孟加拉湾(东)、阿拉伯海(西)、印度洋;克什米尔海拔最高的冲突地
3.三大地形: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
3.三大河流: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为雅鲁藏布江);
4.加尔各答、新德里、孟买(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
⑵自然条件: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内,下游流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西南季风容易引起水旱灾害,孟加拉国受影响最大。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世界降水最多。
二.农业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利于多种作物种植。耕地面积大,热量充足,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干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因此发展水利灌溉对农业生产特别重要。
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
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需要较高的热量和水分)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喜光耐旱沙质土壤)
出口黄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喜低湿土地和潮湿的气候)
出口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山坡。(多雨气候,酸质土壤,排水较好的坡地)出口业发展较快,形成完整体系
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印度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东北部的加尔各答和西部孟买为中心的传统工业(棉、毛纺织、重工业),南部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是新兴
工业区(电子、软件业、原子能、航天)。
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黄麻产地。 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花产地。
《中亚》
四、中亚
1.五国及周围邻国;2.阿姆河、锡尔河、里海、咸海、天山、帕米尔高原
1、概述
⑴自然环境
位置: 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远。重要的陆上交通要道(古代丝绸之路,第二亚欧陆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通过这里,在阿拉山口与我国北疆线相接。 地形:丘陵、平原(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为主,天山山脉由我国新疆中部横跨中亚东部地区。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为草原、荒漠。卡拉库姆世界著名大沙漠
河流:多为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等)外流河有额尔齐斯河
湖泊:多为内流湖,西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内流湖里海,中部有咸海 咸海不断缩小的原因:人们大量引用阿姆河、锡尔河的河水灌溉土地,种植棉花。棉花产量成倍增长,流入咸海的水量却日趋减少。加上气候干旱,蒸发强烈,水面逐渐缩小,水中盐度越来越高。它已丧失了调节气候的功能。(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次生盐渍化)
⑵居民与经济
民族:多民族地区,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
农业:耕地面积广大,牧场辽阔。依靠灌溉种植小麦、棉花。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棉花产区,乌兹别克斯坦被称为“白金之国”,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 资源: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丰富
工业: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发达,木材缺乏,机械、轻工制品进口
主要城市: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首都、中亚最大城市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首都、重要铁路枢纽 •中哈石油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西部的里海港口城市阿特劳,横穿哈全境,再从阿拉山口至中国新疆的独山子,总长3088公里(中国境内270公里),设计年输油量5000万吨。工程分三期完工,2003年完成一期工程阿特劳——肯基亚克石油管道,全长448.8公里。2005年完成二期阿塔苏——阿拉山口石油管道建设,全长1000公里。三期继续建设肯基亚克——阿塔苏石油管道建设,全长1300余公里。“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
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2001)
《西亚,北非,埃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概述
1.主要国家(石油、战争),沙特、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卡塔尔首都,伊拉克的邻国;
2.阿拉伯半岛、安纳托利亚半岛(高原)、伊朗高原、两河平原、河流、;3.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五海;4.北回归线
北非
五国;2.北回归线;3.运河、海峡、地中海、红海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沟通大西洋、印度洋,联系亚欧非三洲,位于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湖)之间,还有苏伊士河和土耳其海峡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高原为主的地形
有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等,平均海拔750米,有高原大陆之称,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埃塞俄比亚为非洲屋脊,有刚果盆地乍得盆地,阿特拉斯山等地形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及两河流域,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西亚),有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400米)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纵贯非洲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向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两侧珠状分布断层湖,坦葛尼克湖是仅次于俄罗斯贝加尔湖的第二大深水湖,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一大湖。
⑶炎热干燥的气候(热带大陆之称)
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河流稀少。地中海沿岸地区属地中海气候
形成原因:赤道横穿非洲大陆中部,南北跨度相当,地形起伏,海岸平直,是非洲的气候类型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带状南北对称分布。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去后,热带雨林气候区南北两侧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在南北回归线的两侧常年受副高和信风的控制形成全年高温少于的热带沙漠气候南北两端受副高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了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气候 撒哈拉沙漠: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地表植物稀少,地下石油丰富
无流国——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科威特、阿曼等七国降水很少,地面没有河流。
2、居民和经济
⑴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
白色人种,半数为阿拉伯人,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发源地。
⑵世界最大的石油库和磷矿库
西亚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西亚 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为主要产油国,北非石油分布在撒哈拉地下,利
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为主要产油国
油田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
输出:输出量占生产量的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北非
摩洛哥一国的磷酸盐占世界的3/4,磷酸盐生产是该国的经济支柱北非是非洲工矿业最发达地区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⑴亚非的陆桥:巴勒斯坦地区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侧,地中海东岸,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⑵先进的灌溉农业:灌溉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为解决水资源问题,
以色列
政府修建了水渠和输水管线,还大力发展滴灌和喷灌技术。
⑶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畜牧业:比较发达,游牧为主。安卡拉羊毛和阿富汗紫羔皮著名
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枣椰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椰枣是伊拉克特产
埃及
1.地中海、红海、苏伊士运河(亚非分界线);2.尼罗河、纳赛尔水库和阿斯旺水坝3.北回归线;4.金字塔、开罗(非洲第一大城市)、亚历山大(埃及最大海港)
位置和领土:非洲东北部,亚洲境内的西奈半岛(在苏伊士运河以东),也是埃及领土 人口城市:主要集中于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入海处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端,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是地中海边的重要海港
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河谷地区种植小麦水稻枣椰。
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经济: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现在经济支柱是石油、运河、侨汇、旅游收入
阿斯旺水坝的利和弊:
利:发电、防洪、灌溉、旅游、养殖、航运等
弊:尼罗河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现在农业需要灌溉和施肥,海浪使尼罗河三角洲受到侵蚀,海岸线不断向后退缩。
中东问题:领土、石油、水源、宗教、外国势力插手等。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许多国家发挥各自在矿产、森林、畜产和热带经济作物方面的优势,生产一两种工
业发达国家需要的原料、半成品等初级产品,用于出口作为本国经济的支柱。最发达的国家是南非,约翰内斯堡是该国最大城市和采金中心
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人口:自然增长率居各洲之首,增长速度超过粮食增长速度,人均量各洲最低
粮食:中非、西非、东非缺粮最为严重
环境:人们为了生存,采取了滥砍、乱垦、乱牧,致使环境恶化
解决途径: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加强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