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成人教育本科毕业作业
题 目: 浅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学 号:
姓 名: 刘平
分 校: 株洲电大
教 学 点: 茶陵工作站
指导教师: 谭军文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制
目录
内容摘要............................................................3
关键词..............................................................3
一、“湘西世界”——人性美...........................................4
二、“湘西世界”——自然美...........................................5
三、“湘西世界”——文化美...........................................5
(一)、诗化般的语言美 ..........................................6
(二)、民族文化神秘美 ..........................................6
(三)、人文风俗美 ..............................................7
四、小结............................................................7
参考文献............................................................8
浅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内容摘要:湿湿的石板小路,绿绿的婆娑树影,水墨画一样的江边小屋,几句简单的
词语,写尽了湘西小城的美丽世界。这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世界,一个简单淳朴、酝酿浓浓的乡土气息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最后成就于湘西,对湘西的情感,可谓是至真至切,而他眼中的湘西世界也是美仑美奂。正是这种与生俱来无法理清的人之于故园的精神纠葛,已深深扎根在沈从文的心灵深处。因此,本文主要从自然美、人性美、文化美三个方面出发,来揭示他对笔下“湘西世界”中“美”的热情赞扬和肯定,以此体现他对“湘西世界”那种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的极力追求。
关键词:沈从文 湘西世界 人性美 文化
浅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名文学巨匠,生长在湘西边陲的他尤其擅长描写湘西的风土人情,一度被称作是乡土小说别具一格的代表人物。“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在成为作家之前,几乎未受过正规的教育。他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他独特的式样,与城中人截然不同’!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冻,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象,而且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1]乡下的生活及人生经验的储蓄,成为他笔下湘西作品的素材源泉。沈从文的作品数量繁多,文章取材广,写作手法多种多样,但是他最执著于追求和表现的就是他那种纯真且带有湘西原始意味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沈从文生活在山清水秀的湘西边地苦苦构筑他理想的“湘西世界”。
一.“湘西世界”——人性美
湘西是一个风景秀丽,充满人性美的地方,在沈从文笔下,有纯洁善良的翠翠(《边城》),有淳朴憨厚的傩送(《边城》),也有美丽善良的三三(《三三》)和萧萧(《萧萧》)。他笔下的每一个湘西主人公都有善良的美好品性,都倾注了沈从文对人性的理想和追求。在诸多人物中,《边城》中的翠翠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她是沈从文理想中爱和美的化身,她具备了所有美好品质:勤劳、淳朴、美丽、善良、热情。在爱情上,翠翠又是有主见的,她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盲目遵循别人的意见。使得她与天保、傩送的感情显得自然而纯真,没有丝毫的虚伪掺假。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2]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溘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3]。
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入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在边城清纯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众多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出一片爱与美的世界。沈从文说:“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4]对万汇百物的爱就是美。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总之,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美的。而文中最能体现这种爱与美的融合的形象无疑是翠翠。
翠翠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是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化身。作者用行云流水般的朴素文字为读者塑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形象:“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5]如果说翠翠的自然美给读者的印象是难忘的,那么,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的爱与美则更为真切感人。作者用较多的篇幅,细腻的笔触,写出翠翠性情的发展变化,发掘出她处在青春成长和恋爱纠葛中可爱的思想情操。
二.“湘西世界”——自然美
看沈从文的作品,一下子就会被他笔下至真至纯,散发着生命之光的湘西世界所打动。充满着生动灵性的湘西世界使我兴趣盎然,留恋忘返。这个“世界”里,有茁壮生命的律动,有田园牧歌的荡漾,构成了沈从文湘西小说创作的主旋律——对自然生命的讴歌,对生命价值的探索。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一个宁静古朴的凤凰古城。他把这里写成了人间仙境。苗寨群峰,如屏如障。沅江两岸芷草长叶漂浮,婷婷袅袅,风致楚楚。清晨,烟雾常常缥缈江上,晓雾总是弥漫林梢。更不可相信的是,无论四季怎样变化交替,总是呈现出一片秀美的风光:清风微醺的春日,月华如练的夏夜,气爽清朗的秋色,以及静谧柔和的雪晴。所以,这样的山水塑造了沈从文,也缔造了他诗一样的情怀。因而,在其笔下湘西的自然山水也呈现出一派天然而又极具灵性的神韵图景:“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属王村„„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林青翠,岩石黎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傍山作屋,重重叠叠,如堆蒸糕,入目景象清而壮。”[6]“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的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可沽酒。”山村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苗家临河街的吊脚楼,水上的大碾坊,这些莫不给这座边城增添了无限生趣。(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所描摹的湘西画卷里常常飘逸着空灵后、秀美。雨后初晴,“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有一份有野性的生气”。(沈从文《边城》)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哧哧作响。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将雨后大自然的生命力的旺盛渲染得淋漓尽致。
在《长河·人与地》中描写湘西的橘园:“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火焰。在橘园旁边临河官路上,陌生人过路,看到这种情形,将不免眼馋口谗„„。”这些如实、细致的描绘,无不促使我们联想到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写《橘颂》时的情景。而《边城》中对湘西水的描写简直就是一首诗,一幅画,更是让人心旷神怡:“三丈五丈的深潭清澈见底。底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沈从文《边城》)大有柳宗元《小石潭记》的神韵和意境。
就这样,沈从文从湘西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古老的渡船、幽静的碾坊以及神秘的油坊背景中,描绘出一幅幅或舒缓宁和、或清静淡泊、或朦胧神秘、或辽远苍茫的图景,散发着一种难以言状的神韵。尽管沈从文在笔下那样如痴如醉般的倾心自然,但是那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抒怀,而是把自己“艰难人生历程中一段心和梦的历史”溶入到了里面,倾注了太多的理想寄托。
三.“湘西世界”——文化美
湘西文化是湘西的苗族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湘西世界的文化美,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一)诗化般的语言美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诗化的语言,他用散文诗化的语言把湘西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情感自然流畅的表现出来。没有刻意雕琢,也没有丝毫华丽不实之感,只有唯美与自然。在《月下小景》中,他对景物的描写如诗一般娓娓道来:“薄暮的空气极其温柔,微风摇荡大气中,有稻草香味,有烂熟了山果香味,有甲虫类气味,有泥土气味。一切在成熟,在开始结束一个夏天阳光雨露所及长养生成的一切。一切光景具有一种节日的欢乐情调。”[7]诗一般的语言,把读者带到秀美的湘西,是文章平添一种自然畅快之感。
(二)民族文化神秘美
在《凤凰》等篇中还描述了湘西的“放盅”、“行巫”、“赶尸”,女人投洞、坠潭等迷信风俗。 苗人放盅的传说在湘西一带甚是流行,到如今也偶有耳闻。其实所谓的放盅源于人神错综,一种被压抑后的变态发展。“放盅的方法是用盅类放到果物中,放盅不外蚂蚁、蜈蚣、长蛇就本地所有且常见的。中盅的多为小孩子,现象和通常害疟疾腹中生蛔虫差不多,腹胀人瘦,或梦见蛇,终于死去。病中若家人疑心是同街某妇人放的,就走去见见她,只为作随便闲话的方式,客客气气地说:‘伯娘,我孩子害了点小病,总治不好,你知道什么小丹方,告诉我一个吧,小孩子怪可怜!’那妇人知道疑心到她了,必说‘那不要紧,吃点猪肝(或别的)就好了。’回家照方子一吃,果然就好了。”[8]一般放盅的人都是一些中年妇女,其实盅婆放盅也是受盅所逼,那盅累积到相当时日的时候必须要放出来的,不然受害的就是盅婆自己了,除了放小孩子以外,有的盅婆还会把盅放到树木身上,盅婆放树木的时候,中盅的树木就会枯死,放死了树木还好说一些。如若迫不得已放死了附近的小孩子,一旦被一些好事者或是认真的人察觉到,那时候盅婆就会引起公愤,大家会蜂拥群上把盅婆捉住,用残忍的方法整治她,会把所有的愤懑一起发泄到盅婆身上,严重时也会整死盅婆。
行巫在湘西人眼里就是家常便饭,其中有一种在湘西当地被叫做“仙娘”或“杠仙”的巫法甚是神秘,杠仙在湘西一直存在着,时至今日也没有人能给出一种科学的解释,。仙娘即行巫的人,她的职务是‘人鬼神之间的媒介’,杠仙的时候仙娘通常是双目微闭,用一块帕子遮住脸庞,坐在那里,双腿不停的抖动,嘴里不停地呓语唠叨,看起来甚是玄乎,让人感觉仙娘似乎真的能通仙气。有时候当地人为生活所困,感情无处寄托时就会将希望寄托在仙娘的法术上,靠她得到安慰,有时候碰巧也能医治一些小儿夜惊等小毛病。
湘西赶尸说来实在是太诡异,实在是让人费解和困惑!湘西一带地势险要,多为崇山峻岭,交通不方便,据说客死他乡的人只能通过赶尸这种方法把死者尸体运回故里,赶尸的人和尸体都要经过一番乔装打扮,穿草鞋,贴灵符等等。关于湘西赶尸这一神秘行为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一个很科学的解释。沈从文的《沅陵的人》一文中也有提到赶尸,赶尸的人做赶尸法术时必须念口诀,这个口诀就是文天祥的《正气歌》,死人能走动便是受那歌词的影响。除此,还有一些其他说法各异的传说。总之,鬼神是不可能真有的,赶尸只不过是湘西人的一种小小“法术”而已,这也是湘西为什么会以神秘著称的原因。
杠仙除了能治一些病之外,仙娘还是神算一把手,仙娘只要知道某一个人的生辰八字,即便是不见到那人,她也能准确地算是这人的相关一切东西,比如:你家在何方?有几口人?房前屋后有哪些特征等等相关的信息。除此外,仙娘还能充当阴阳两界的使者,在当地时常有人请仙娘把已故的亲人魂魄“接”回来相聚,宛若逝世的亲人真的在身边一般。杠仙这一现象用科学的眼光来看似乎无法解释,但它就是存在。
正因为湘西这些特有的民族文化,给湘西世界更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三)人文风俗美
《边城》中几次写到端午节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妇女、小孩们的额头上用雄黄蘸酒写“王”字,赛龙船敲高脚鼓“用生牛皮纸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赛完龙舟后还有下水赶鸭子的竞赛。中秋节男女整夜月下对歌,过年时节耍狮子和龙灯,放炮仗烟火等,所有这些风俗都具有浓厚的湘西生活气息。在湘西,青年男女之间爱情表达的方式和婚俗,也是别有风情的。在《边城》
中有“走车路”(媒妁之言)和“走水路”(自由恋爱)的婚俗,既可以明媒正取,又可以由年轻人自己对歌找寻理想中的伴侣。父母并不包办儿女的婚姻,相反还尊重他们的选择。他们对于婚姻,并不注重身份、钱财 ,而是更加注重爱情的价值。在《龙珠》里写道:“一个男人不能唱歌是一种羞辱,一个女子不能唱歌,她不会得到好的丈夫,抓出自己的心,放在爱人的面前„„只有真实热情的歌。”这种崇尚自由幸福的婚俗,充分展示了人文思想的性质。
由此可见,湘西的纯朴,纯朴中的自然天性,自然天性里自然流露的湘西文化因子,湘西文化因子里这片土地人们的生存状态,就这样打成了一片,形成了一种湘西文化形态。所以这种文化形态不仅展示了原始神秘的恐怖,而且更重要的是揭示了“野蛮”中最具生命力的东西,这恰恰是沈从文渴望借助湘西文化因子来鞭挞整个民族灵魂的思想武器。因此,“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们兴奋起来,年轻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的权利。”[9]的思想正是沈从文倾心构筑湘西文化美的重要根源所在。 四.小结
在沈从文的笔端,故乡的山川风物都充满生机。青翠欲滴的山林,蔚蓝淡定的天空,清澈明亮的河水,血色夕阳下的渡口-------无不传达出“湘西世界”这一处世外桃源的神韵。虽然美丽总是愁人的,但他构筑的“湘西世界”业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永恒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2] 沈从文:《沈从文自传》中《边城》 沈从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3] 沈从文:《沈从文自传》中《边城》 沈从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4] 沈从文:《湘行散记·凤凰印象 旧雨边城 》
[5]沈从文:《沈从文自传》中《边城》 沈从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6]沈从文:《凤凰集—沈从文别集》
[7]沈从文:《沈从文别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沈从文:《名家名著经典文集》之《沈从文文集》,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版。
[9]苏雪林:《沈从文论》 《文学》第3卷第3期(1934年9月)。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作业写作过程记录表
(此页由学生填写)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作业评审表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成人教育本科毕业作业
题 目: 浅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学 号:
姓 名: 刘平
分 校: 株洲电大
教 学 点: 茶陵工作站
指导教师: 谭军文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制
目录
内容摘要............................................................3
关键词..............................................................3
一、“湘西世界”——人性美...........................................4
二、“湘西世界”——自然美...........................................5
三、“湘西世界”——文化美...........................................5
(一)、诗化般的语言美 ..........................................6
(二)、民族文化神秘美 ..........................................6
(三)、人文风俗美 ..............................................7
四、小结............................................................7
参考文献............................................................8
浅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内容摘要:湿湿的石板小路,绿绿的婆娑树影,水墨画一样的江边小屋,几句简单的
词语,写尽了湘西小城的美丽世界。这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世界,一个简单淳朴、酝酿浓浓的乡土气息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最后成就于湘西,对湘西的情感,可谓是至真至切,而他眼中的湘西世界也是美仑美奂。正是这种与生俱来无法理清的人之于故园的精神纠葛,已深深扎根在沈从文的心灵深处。因此,本文主要从自然美、人性美、文化美三个方面出发,来揭示他对笔下“湘西世界”中“美”的热情赞扬和肯定,以此体现他对“湘西世界”那种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的极力追求。
关键词:沈从文 湘西世界 人性美 文化
浅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名文学巨匠,生长在湘西边陲的他尤其擅长描写湘西的风土人情,一度被称作是乡土小说别具一格的代表人物。“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在成为作家之前,几乎未受过正规的教育。他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他独特的式样,与城中人截然不同’!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冻,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象,而且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1]乡下的生活及人生经验的储蓄,成为他笔下湘西作品的素材源泉。沈从文的作品数量繁多,文章取材广,写作手法多种多样,但是他最执著于追求和表现的就是他那种纯真且带有湘西原始意味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沈从文生活在山清水秀的湘西边地苦苦构筑他理想的“湘西世界”。
一.“湘西世界”——人性美
湘西是一个风景秀丽,充满人性美的地方,在沈从文笔下,有纯洁善良的翠翠(《边城》),有淳朴憨厚的傩送(《边城》),也有美丽善良的三三(《三三》)和萧萧(《萧萧》)。他笔下的每一个湘西主人公都有善良的美好品性,都倾注了沈从文对人性的理想和追求。在诸多人物中,《边城》中的翠翠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她是沈从文理想中爱和美的化身,她具备了所有美好品质:勤劳、淳朴、美丽、善良、热情。在爱情上,翠翠又是有主见的,她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盲目遵循别人的意见。使得她与天保、傩送的感情显得自然而纯真,没有丝毫的虚伪掺假。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2]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溘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3]。
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入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在边城清纯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众多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出一片爱与美的世界。沈从文说:“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4]对万汇百物的爱就是美。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总之,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美的。而文中最能体现这种爱与美的融合的形象无疑是翠翠。
翠翠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是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化身。作者用行云流水般的朴素文字为读者塑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形象:“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5]如果说翠翠的自然美给读者的印象是难忘的,那么,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的爱与美则更为真切感人。作者用较多的篇幅,细腻的笔触,写出翠翠性情的发展变化,发掘出她处在青春成长和恋爱纠葛中可爱的思想情操。
二.“湘西世界”——自然美
看沈从文的作品,一下子就会被他笔下至真至纯,散发着生命之光的湘西世界所打动。充满着生动灵性的湘西世界使我兴趣盎然,留恋忘返。这个“世界”里,有茁壮生命的律动,有田园牧歌的荡漾,构成了沈从文湘西小说创作的主旋律——对自然生命的讴歌,对生命价值的探索。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一个宁静古朴的凤凰古城。他把这里写成了人间仙境。苗寨群峰,如屏如障。沅江两岸芷草长叶漂浮,婷婷袅袅,风致楚楚。清晨,烟雾常常缥缈江上,晓雾总是弥漫林梢。更不可相信的是,无论四季怎样变化交替,总是呈现出一片秀美的风光:清风微醺的春日,月华如练的夏夜,气爽清朗的秋色,以及静谧柔和的雪晴。所以,这样的山水塑造了沈从文,也缔造了他诗一样的情怀。因而,在其笔下湘西的自然山水也呈现出一派天然而又极具灵性的神韵图景:“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属王村„„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林青翠,岩石黎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傍山作屋,重重叠叠,如堆蒸糕,入目景象清而壮。”[6]“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的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可沽酒。”山村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苗家临河街的吊脚楼,水上的大碾坊,这些莫不给这座边城增添了无限生趣。(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所描摹的湘西画卷里常常飘逸着空灵后、秀美。雨后初晴,“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有一份有野性的生气”。(沈从文《边城》)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哧哧作响。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将雨后大自然的生命力的旺盛渲染得淋漓尽致。
在《长河·人与地》中描写湘西的橘园:“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火焰。在橘园旁边临河官路上,陌生人过路,看到这种情形,将不免眼馋口谗„„。”这些如实、细致的描绘,无不促使我们联想到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写《橘颂》时的情景。而《边城》中对湘西水的描写简直就是一首诗,一幅画,更是让人心旷神怡:“三丈五丈的深潭清澈见底。底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沈从文《边城》)大有柳宗元《小石潭记》的神韵和意境。
就这样,沈从文从湘西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古老的渡船、幽静的碾坊以及神秘的油坊背景中,描绘出一幅幅或舒缓宁和、或清静淡泊、或朦胧神秘、或辽远苍茫的图景,散发着一种难以言状的神韵。尽管沈从文在笔下那样如痴如醉般的倾心自然,但是那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抒怀,而是把自己“艰难人生历程中一段心和梦的历史”溶入到了里面,倾注了太多的理想寄托。
三.“湘西世界”——文化美
湘西文化是湘西的苗族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湘西世界的文化美,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一)诗化般的语言美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诗化的语言,他用散文诗化的语言把湘西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情感自然流畅的表现出来。没有刻意雕琢,也没有丝毫华丽不实之感,只有唯美与自然。在《月下小景》中,他对景物的描写如诗一般娓娓道来:“薄暮的空气极其温柔,微风摇荡大气中,有稻草香味,有烂熟了山果香味,有甲虫类气味,有泥土气味。一切在成熟,在开始结束一个夏天阳光雨露所及长养生成的一切。一切光景具有一种节日的欢乐情调。”[7]诗一般的语言,把读者带到秀美的湘西,是文章平添一种自然畅快之感。
(二)民族文化神秘美
在《凤凰》等篇中还描述了湘西的“放盅”、“行巫”、“赶尸”,女人投洞、坠潭等迷信风俗。 苗人放盅的传说在湘西一带甚是流行,到如今也偶有耳闻。其实所谓的放盅源于人神错综,一种被压抑后的变态发展。“放盅的方法是用盅类放到果物中,放盅不外蚂蚁、蜈蚣、长蛇就本地所有且常见的。中盅的多为小孩子,现象和通常害疟疾腹中生蛔虫差不多,腹胀人瘦,或梦见蛇,终于死去。病中若家人疑心是同街某妇人放的,就走去见见她,只为作随便闲话的方式,客客气气地说:‘伯娘,我孩子害了点小病,总治不好,你知道什么小丹方,告诉我一个吧,小孩子怪可怜!’那妇人知道疑心到她了,必说‘那不要紧,吃点猪肝(或别的)就好了。’回家照方子一吃,果然就好了。”[8]一般放盅的人都是一些中年妇女,其实盅婆放盅也是受盅所逼,那盅累积到相当时日的时候必须要放出来的,不然受害的就是盅婆自己了,除了放小孩子以外,有的盅婆还会把盅放到树木身上,盅婆放树木的时候,中盅的树木就会枯死,放死了树木还好说一些。如若迫不得已放死了附近的小孩子,一旦被一些好事者或是认真的人察觉到,那时候盅婆就会引起公愤,大家会蜂拥群上把盅婆捉住,用残忍的方法整治她,会把所有的愤懑一起发泄到盅婆身上,严重时也会整死盅婆。
行巫在湘西人眼里就是家常便饭,其中有一种在湘西当地被叫做“仙娘”或“杠仙”的巫法甚是神秘,杠仙在湘西一直存在着,时至今日也没有人能给出一种科学的解释,。仙娘即行巫的人,她的职务是‘人鬼神之间的媒介’,杠仙的时候仙娘通常是双目微闭,用一块帕子遮住脸庞,坐在那里,双腿不停的抖动,嘴里不停地呓语唠叨,看起来甚是玄乎,让人感觉仙娘似乎真的能通仙气。有时候当地人为生活所困,感情无处寄托时就会将希望寄托在仙娘的法术上,靠她得到安慰,有时候碰巧也能医治一些小儿夜惊等小毛病。
湘西赶尸说来实在是太诡异,实在是让人费解和困惑!湘西一带地势险要,多为崇山峻岭,交通不方便,据说客死他乡的人只能通过赶尸这种方法把死者尸体运回故里,赶尸的人和尸体都要经过一番乔装打扮,穿草鞋,贴灵符等等。关于湘西赶尸这一神秘行为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一个很科学的解释。沈从文的《沅陵的人》一文中也有提到赶尸,赶尸的人做赶尸法术时必须念口诀,这个口诀就是文天祥的《正气歌》,死人能走动便是受那歌词的影响。除此,还有一些其他说法各异的传说。总之,鬼神是不可能真有的,赶尸只不过是湘西人的一种小小“法术”而已,这也是湘西为什么会以神秘著称的原因。
杠仙除了能治一些病之外,仙娘还是神算一把手,仙娘只要知道某一个人的生辰八字,即便是不见到那人,她也能准确地算是这人的相关一切东西,比如:你家在何方?有几口人?房前屋后有哪些特征等等相关的信息。除此外,仙娘还能充当阴阳两界的使者,在当地时常有人请仙娘把已故的亲人魂魄“接”回来相聚,宛若逝世的亲人真的在身边一般。杠仙这一现象用科学的眼光来看似乎无法解释,但它就是存在。
正因为湘西这些特有的民族文化,给湘西世界更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三)人文风俗美
《边城》中几次写到端午节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妇女、小孩们的额头上用雄黄蘸酒写“王”字,赛龙船敲高脚鼓“用生牛皮纸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赛完龙舟后还有下水赶鸭子的竞赛。中秋节男女整夜月下对歌,过年时节耍狮子和龙灯,放炮仗烟火等,所有这些风俗都具有浓厚的湘西生活气息。在湘西,青年男女之间爱情表达的方式和婚俗,也是别有风情的。在《边城》
中有“走车路”(媒妁之言)和“走水路”(自由恋爱)的婚俗,既可以明媒正取,又可以由年轻人自己对歌找寻理想中的伴侣。父母并不包办儿女的婚姻,相反还尊重他们的选择。他们对于婚姻,并不注重身份、钱财 ,而是更加注重爱情的价值。在《龙珠》里写道:“一个男人不能唱歌是一种羞辱,一个女子不能唱歌,她不会得到好的丈夫,抓出自己的心,放在爱人的面前„„只有真实热情的歌。”这种崇尚自由幸福的婚俗,充分展示了人文思想的性质。
由此可见,湘西的纯朴,纯朴中的自然天性,自然天性里自然流露的湘西文化因子,湘西文化因子里这片土地人们的生存状态,就这样打成了一片,形成了一种湘西文化形态。所以这种文化形态不仅展示了原始神秘的恐怖,而且更重要的是揭示了“野蛮”中最具生命力的东西,这恰恰是沈从文渴望借助湘西文化因子来鞭挞整个民族灵魂的思想武器。因此,“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们兴奋起来,年轻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的权利。”[9]的思想正是沈从文倾心构筑湘西文化美的重要根源所在。 四.小结
在沈从文的笔端,故乡的山川风物都充满生机。青翠欲滴的山林,蔚蓝淡定的天空,清澈明亮的河水,血色夕阳下的渡口-------无不传达出“湘西世界”这一处世外桃源的神韵。虽然美丽总是愁人的,但他构筑的“湘西世界”业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永恒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2] 沈从文:《沈从文自传》中《边城》 沈从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3] 沈从文:《沈从文自传》中《边城》 沈从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4] 沈从文:《湘行散记·凤凰印象 旧雨边城 》
[5]沈从文:《沈从文自传》中《边城》 沈从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6]沈从文:《凤凰集—沈从文别集》
[7]沈从文:《沈从文别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沈从文:《名家名著经典文集》之《沈从文文集》,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版。
[9]苏雪林:《沈从文论》 《文学》第3卷第3期(1934年9月)。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作业写作过程记录表
(此页由学生填写)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作业评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