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第二版)杨文士焦叔斌张雁李晓光编著
课程结构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绪论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工作领导工作控制工作
第一篇绪论
本篇结构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管理学发展史概述早期管理活动或实践阶段
----指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这一历史阶段 早期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
----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
管理理论形成阶段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直到现在
第二节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管理的活动或实践自古以来就存在,它是随人类集体协作、共同劳动而产生的。 有关管理思想的最早记载,是《圣经》中的一个例子。我国古代典籍中也有不少有关管理思想的记载。
在中世纪,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都有很大发展。
第三节管理学理论的萌芽有关管理职能、原则方面 有关具体的管理技求和方法方面
有关管理职能、原则方面
这方面的学说散见于当时经济学家的一些著作.大体上说来,所涉及的管理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关于工商关系。关于分工的意义及其必然性。包括劳动的地域分工、劳动的组织分工、劳动的职业分工。关于劳动效率与工资的关系。所谓“劳动效率递减等级论”。关于管理的职能。
有关具体的管理技求和方法方面
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斯威茨主要观点如下■管理大型组织的必要条件是精心的计划工作,规定组织的目标。■管理者应该承认不肯定性,从而按照旨在使不肯定性减少到最低限度的要求来全面分析与计划。■决策要以科学而不是预感为根据,管理要以分析而不是以直觉为根据。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rsBabbage)在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专业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工业革命后的管理实践:苏霍制造厂(SohoFoundry)。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的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为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而进行的“纽兰纳克”(Newlanark)及“新协和村”(New Community)的试验虽然未获成功,但他的实践与思想却对管理学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第四节管理学的产生与形成美国出现“管理运动”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科学管理——泰罗及其同代人
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
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美国出现“管理运动”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管理运动”(其主要组成部分就是“科学管理”)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一个过程,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大体上有四五十年的时间。历史必然性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所发生的变化和发展,以及组织规模的扩大和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文化当中出现的新概念,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人们重视管理。当时经营管理仍是以传统的手工业方式为特点,使得美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中的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国内外经济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
管理运动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1911年东方铁路公司提高票价的意见听证会和1912年美国国会为泰罗举行的听证会
第二次高潮是192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改组
第三次高潮是1924—1932年梅约在美国西屋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
科学管理——泰罗及其同代人 泰罗与“科学管理”理论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考上哈佛大学法律系,但不幸因眼疾而被迫辍学。1875年,他进入一家小机械厂当徒工,1878年转入费城米德瓦尔钢铁厂(Midvale Steel Works)当机械工人。泰罗的研究工作,是在他担任米德瓦尔钢铁厂的工长时开始的。
■1901年后,他更以大部分时间从事咨询、写作和演讲等工作,来宣传他的一套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即通常所称的“泰罗制”,为科学管理理论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1898年,泰罗在受雇于伯利恒钢铁公司期间,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
■他被后人尊为“科学管理之父”。当然,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评价,泰罗及其“科学管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局限性.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标准化原理。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利,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相互协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共同努力。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
法约尔及其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l),法国人,1860年从圣艾帝安国立矿业学院毕业后进入康门塔里福尔香堡(Comentry Fourchambault)采矿冶金公司,成为一名采矿工程师,并在此度过了整个职业生涯。
■法约尔于1916年问世的名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
理》,是他一生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的总结。他的理论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企业的基本活动与管理的五项职能。法约尔指出,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的活动,而管理只是其中之一。
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
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
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
分工
z职权与职责。
z纪律
z统一指挥
z统一领导
z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z个人报酬z集中化z等级链z秩序z公正z保持人员的稳定z首创精神z团结精神z
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在管理理论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方面,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这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一书中。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他也认识到个人魅力对领导作用的重要性。■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韦伯认为,这种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人们进行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
■他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
巴纳德的自觉协作活动系统
■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Z.Barnard)是美国的高级经理人员和管理学家,他在组织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认为,组织是一个由人们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各种活动的系统,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经理人员。
■他还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巴纳德的这一理论为后来称之为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研究人际关系学说的代表人物
■雨果·孟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研究。雨果·孟斯特伯格是德国人,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经过长期的研究,他发现并指出了心理学在许多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因而使心理学进入了产业界。
■梅约及其霍桑试验。乔治·埃尔顿·梅约(George Elton Mayo),是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
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霍桑试验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场照明试验(1924—1927年)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1928年)
第三阶段:大规模的访问与调查(1928—1931年)
■根据霍桑试验,梅约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
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提高工人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行为科学理论应用于管理学,主要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行为科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关于人的需要和动机的理论。 关于管理中的“人性”的理论。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关于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
管理科学理论
运筹学
■运筹学是“管理科学”理论的基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杰出的物理学家布莱克特(P.M.S Blackett)为首的一部分英国科学家为了解决雷达的合理布置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数学分析和计算技术。
管理科学理论
■运筹学后来被运用到管理领域,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又形成了许多新的分支,这些分支主要有:
规划论库存论排队论对策论搜索论网络分析
管理科学理论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兰德公司1949年首先提出的,意思是把系统的观点和思想引入管理的方法之中,认为事物是极其复杂的系统,运用科学和数学的方法对系统中事件的研究和分析,就是系统分析。系统分析一般有如下步骤:
弄清并确定这一系统的最终目的,同时明确每个特定阶段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把研究对象看做一个整体,是一个统一的系统,然后确定每个局部要解决的任务,研究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总体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寻求达到总体目标及与其相联系的各个局部任务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组织各项工作的实施。
管理科学理论
决策科学化
■这是指决策时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采取严密的逻辑思考方法,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程序,作出正确决策。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社会合作系统学派
■这个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各类组织。■该学派的理论有以下一些要点:
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
指出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
z
z
z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目标其中每一成员都能够自觉自愿地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组织内部有一个能够彼此沟通的信息联系系统。
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
善于使组织成员能够提供为实现组织目标所不可少的贡献规定组织目标 对经理人员的职能提出三点要求:zz
z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经验或案例学派
■这个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通常也就是一些案例)来研究管理问题。最早提出这一见解的是美国的德鲁克、戴尔(E.Dale)、纽曼(W.Newman)、斯隆(A.P.Sloan)等人。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大致如下:
作为企业主要领导的经理,其工作任务着重于两方面:
z造成一个“生产的统一体”
z一定要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起来
对建立合理组织结构问题普遍重视
对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重新评价
提倡实行目标管理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他们认为管理的绩效以至组织的绩效,不仅取决于人们的行为态度及其相互影响,而且取决于人们工作所处的技术环境。
■这个学派的大部分著作都集中于研究科学技术对个人、对群体行为方式,以及对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等的影响,因此,特别注重于工业工程,人—机工程等方面问题的研究。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这个学派的依据是,既然管理就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
群体行为学派
■它关心的主要是一定群体中人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和个人行为;它以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决策理论学派■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赫伯特·西蒙。其理论要点如下:
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决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z
z
z
z搜集情况阶段拟定计划阶段选定计划阶段评价计划阶段
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
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一个组织中集权和分权的问题是和决策过程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沟通(信息)中心学派
这一学派主张把管理人员看成一个信息中心,并围绕这一概念来形成管理理论。这一学派强调计算机技术在管理活动和决策中的应用,强调计算机科学同管理思想和行为的结合。
数学(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探索
系统管理理论
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的管理理论。
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系统管理理论是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
企业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运用系统观点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
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探索
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contingency theory of management)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
■美国尼布拉加斯大学教授卢桑斯(F.Luthans)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一书中系统地概括了权变管理理论。
过去的管理理论由于没有把管理和环境妥善地联系起来,其管理观念和技术在理论与实践上相脱节,所以都不能使管理有效地进行,而权变理论就是要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权变管理理论就是考虑到有关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目标。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探索
现代管理理论的新突破
■在对人的看法上
■在管理的范围和涉及的组织要素上
■在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上
■在管理目的上
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和主要观点 现代管理学的特点
■强调系统化
■重视人的因素
■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加强信息工作
■把效率(efficiency)和效果(effectiveness)结合起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强调预见能力
■强调不断创新
■强调权力集中
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和主要观点 现代管理学在实践中应有的几个主要观点
■战略观点
■市场观点
■变革观点
■竞争观点
■服务观点
■专业化观点
■素质观点
■开发观点
■经营观点
■
风险观点
管理学原理(第二版)杨文士焦叔斌张雁李晓光编著
课程结构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绪论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工作领导工作控制工作
第一篇绪论
本篇结构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管理学发展史概述早期管理活动或实践阶段
----指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这一历史阶段 早期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
----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
管理理论形成阶段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直到现在
第二节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管理的活动或实践自古以来就存在,它是随人类集体协作、共同劳动而产生的。 有关管理思想的最早记载,是《圣经》中的一个例子。我国古代典籍中也有不少有关管理思想的记载。
在中世纪,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都有很大发展。
第三节管理学理论的萌芽有关管理职能、原则方面 有关具体的管理技求和方法方面
有关管理职能、原则方面
这方面的学说散见于当时经济学家的一些著作.大体上说来,所涉及的管理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关于工商关系。关于分工的意义及其必然性。包括劳动的地域分工、劳动的组织分工、劳动的职业分工。关于劳动效率与工资的关系。所谓“劳动效率递减等级论”。关于管理的职能。
有关具体的管理技求和方法方面
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斯威茨主要观点如下■管理大型组织的必要条件是精心的计划工作,规定组织的目标。■管理者应该承认不肯定性,从而按照旨在使不肯定性减少到最低限度的要求来全面分析与计划。■决策要以科学而不是预感为根据,管理要以分析而不是以直觉为根据。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rsBabbage)在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专业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工业革命后的管理实践:苏霍制造厂(SohoFoundry)。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的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为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而进行的“纽兰纳克”(Newlanark)及“新协和村”(New Community)的试验虽然未获成功,但他的实践与思想却对管理学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第四节管理学的产生与形成美国出现“管理运动”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科学管理——泰罗及其同代人
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
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美国出现“管理运动”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管理运动”(其主要组成部分就是“科学管理”)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一个过程,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大体上有四五十年的时间。历史必然性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所发生的变化和发展,以及组织规模的扩大和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文化当中出现的新概念,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人们重视管理。当时经营管理仍是以传统的手工业方式为特点,使得美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中的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国内外经济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
管理运动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1911年东方铁路公司提高票价的意见听证会和1912年美国国会为泰罗举行的听证会
第二次高潮是192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改组
第三次高潮是1924—1932年梅约在美国西屋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
科学管理——泰罗及其同代人 泰罗与“科学管理”理论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考上哈佛大学法律系,但不幸因眼疾而被迫辍学。1875年,他进入一家小机械厂当徒工,1878年转入费城米德瓦尔钢铁厂(Midvale Steel Works)当机械工人。泰罗的研究工作,是在他担任米德瓦尔钢铁厂的工长时开始的。
■1901年后,他更以大部分时间从事咨询、写作和演讲等工作,来宣传他的一套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即通常所称的“泰罗制”,为科学管理理论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1898年,泰罗在受雇于伯利恒钢铁公司期间,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
■他被后人尊为“科学管理之父”。当然,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评价,泰罗及其“科学管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局限性.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标准化原理。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利,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相互协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共同努力。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
法约尔及其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l),法国人,1860年从圣艾帝安国立矿业学院毕业后进入康门塔里福尔香堡(Comentry Fourchambault)采矿冶金公司,成为一名采矿工程师,并在此度过了整个职业生涯。
■法约尔于1916年问世的名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
理》,是他一生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的总结。他的理论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企业的基本活动与管理的五项职能。法约尔指出,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的活动,而管理只是其中之一。
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
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
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
分工
z职权与职责。
z纪律
z统一指挥
z统一领导
z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z个人报酬z集中化z等级链z秩序z公正z保持人员的稳定z首创精神z团结精神z
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在管理理论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方面,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这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一书中。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他也认识到个人魅力对领导作用的重要性。■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韦伯认为,这种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人们进行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
■他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
巴纳德的自觉协作活动系统
■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Z.Barnard)是美国的高级经理人员和管理学家,他在组织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认为,组织是一个由人们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各种活动的系统,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经理人员。
■他还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巴纳德的这一理论为后来称之为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研究人际关系学说的代表人物
■雨果·孟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研究。雨果·孟斯特伯格是德国人,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经过长期的研究,他发现并指出了心理学在许多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因而使心理学进入了产业界。
■梅约及其霍桑试验。乔治·埃尔顿·梅约(George Elton Mayo),是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
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霍桑试验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场照明试验(1924—1927年)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1928年)
第三阶段:大规模的访问与调查(1928—1931年)
■根据霍桑试验,梅约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
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提高工人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行为科学理论应用于管理学,主要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行为科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关于人的需要和动机的理论。 关于管理中的“人性”的理论。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关于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
管理科学理论
运筹学
■运筹学是“管理科学”理论的基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杰出的物理学家布莱克特(P.M.S Blackett)为首的一部分英国科学家为了解决雷达的合理布置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数学分析和计算技术。
管理科学理论
■运筹学后来被运用到管理领域,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又形成了许多新的分支,这些分支主要有:
规划论库存论排队论对策论搜索论网络分析
管理科学理论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兰德公司1949年首先提出的,意思是把系统的观点和思想引入管理的方法之中,认为事物是极其复杂的系统,运用科学和数学的方法对系统中事件的研究和分析,就是系统分析。系统分析一般有如下步骤:
弄清并确定这一系统的最终目的,同时明确每个特定阶段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把研究对象看做一个整体,是一个统一的系统,然后确定每个局部要解决的任务,研究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总体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寻求达到总体目标及与其相联系的各个局部任务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组织各项工作的实施。
管理科学理论
决策科学化
■这是指决策时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采取严密的逻辑思考方法,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程序,作出正确决策。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社会合作系统学派
■这个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各类组织。■该学派的理论有以下一些要点:
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
指出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
z
z
z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目标其中每一成员都能够自觉自愿地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组织内部有一个能够彼此沟通的信息联系系统。
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
善于使组织成员能够提供为实现组织目标所不可少的贡献规定组织目标 对经理人员的职能提出三点要求:zz
z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经验或案例学派
■这个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通常也就是一些案例)来研究管理问题。最早提出这一见解的是美国的德鲁克、戴尔(E.Dale)、纽曼(W.Newman)、斯隆(A.P.Sloan)等人。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大致如下:
作为企业主要领导的经理,其工作任务着重于两方面:
z造成一个“生产的统一体”
z一定要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起来
对建立合理组织结构问题普遍重视
对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重新评价
提倡实行目标管理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他们认为管理的绩效以至组织的绩效,不仅取决于人们的行为态度及其相互影响,而且取决于人们工作所处的技术环境。
■这个学派的大部分著作都集中于研究科学技术对个人、对群体行为方式,以及对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等的影响,因此,特别注重于工业工程,人—机工程等方面问题的研究。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这个学派的依据是,既然管理就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
群体行为学派
■它关心的主要是一定群体中人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和个人行为;它以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决策理论学派■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赫伯特·西蒙。其理论要点如下:
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决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z
z
z
z搜集情况阶段拟定计划阶段选定计划阶段评价计划阶段
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
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一个组织中集权和分权的问题是和决策过程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沟通(信息)中心学派
这一学派主张把管理人员看成一个信息中心,并围绕这一概念来形成管理理论。这一学派强调计算机技术在管理活动和决策中的应用,强调计算机科学同管理思想和行为的结合。
数学(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探索
系统管理理论
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的管理理论。
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系统管理理论是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
企业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运用系统观点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
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探索
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contingency theory of management)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
■美国尼布拉加斯大学教授卢桑斯(F.Luthans)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一书中系统地概括了权变管理理论。
过去的管理理论由于没有把管理和环境妥善地联系起来,其管理观念和技术在理论与实践上相脱节,所以都不能使管理有效地进行,而权变理论就是要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权变管理理论就是考虑到有关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目标。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探索
现代管理理论的新突破
■在对人的看法上
■在管理的范围和涉及的组织要素上
■在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上
■在管理目的上
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和主要观点 现代管理学的特点
■强调系统化
■重视人的因素
■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加强信息工作
■把效率(efficiency)和效果(effectiveness)结合起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强调预见能力
■强调不断创新
■强调权力集中
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和主要观点 现代管理学在实践中应有的几个主要观点
■战略观点
■市场观点
■变革观点
■竞争观点
■服务观点
■专业化观点
■素质观点
■开发观点
■经营观点
■
风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