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 史
7.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一国两制”的确切含义是( )
A.一个国家,两种法律制度 B.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 C.一个国家,两种文化制度 D.一个国家,两种经济制度
8.新中国成立前后为了协调各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设立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等自治机关,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说明我国在少数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1年1月新《老年法》规定“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这一消息引起社会热议。结合下图场景,能判断出影响今天中国人观念行为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禅让制 2.“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的太和殿的缩影。”这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民贵君轻 B.皇权至上 C.以法治国 D.天人感应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影响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 A.官场腐败严重 B.官僚主义之风盛行
C.激化了阶级矛盾 D.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4.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早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
5.雅典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的典范,但实际上民主也是有限的。有资格入选古雅典陪审团的是( )
A.成年雅典男性公民 B.奴隶 C.外邦人 D.雅典妇女
6.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屈辱史的事件是( ) A.五四运动爆发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香港回归 D.抗日战争的胜利
民族地区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9.下图所示美国权力结构充分体现了( )
A.专制集权 B.三权分立,分权制衡 C.轮番而治 D.君主立宪
1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不同 B.在战争中的主要贡献不同 C.领土都位于欧洲中心地区 D.圉内的民族情绪日益高涨 11.欧洲统一步伐在20世纪90年代进展迅速的历史机遇是( ) A.经济持续的繁荣 B.各国需求的增加 C.两极格局的结束 D.美国忙于发展经济
12.清初,朝廷规定沿海居民内迁,禁止出海经商。这反映了清政府实施( ) A.海禁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工商官营政策 D.奖励农耕政策
1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或“短暂春天”,出现在( ) A.19世纪70年代前后 B.19世纪末
C.1912至1919年 D.1937至1945年 14.下表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 D.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5.安徽凤阳是现代中国改革的先行者,从而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改革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改革后: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开展了大跃进运动
16.中国近代,西装的传人和流行不仅没有取代中国传统服饰,反而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右图所示服装的样式属于( ) A.长袍 B. 马褂 C.中山装 D.西装
17.
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A.文艺复兴 B.郑和下西洋 C.丝绸之路开通 D.新航路的开辟
18.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使人类进入( ) A.电气时代 B.蒸汽时代 C.信息时代 D.航空时代
19.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决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由此开始实行( )
A.重农抑商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海禁”政策
20.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危机,欧盟经济低迷直接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的经济政策也会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这说明( ) A.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强 B.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21.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下列思想观点中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是( ) A.“天行有常” B.“民贵君轻” C.“独尊儒术” D.“有教无类” 22.下面的漫画是围绕中国近代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史实而创作的,据此推断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专注于田畴。。
25. 2012年12月我国“嫦娥二号”成功完成了探测小行星的任务,这是我国空间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下列空间技术成果中,实现首次载人航天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26.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提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思想家是( ) A.霍布斯 B.卢梭 C.伏尔泰 D.孟德斯鸠
27.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其提出者是( ) A.牛顿 B.爱因斯坦 C.瓦特 D.法拉第 28.《圣经》记载,世间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神创造的。而达尔文证明“造物主”即神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这是因为他创立了科学学说( ) A.血液循环理论 B.细胞学说 C.电磁波理论 D.生物进化论
29.下列作品,有一幅取材于1830年法国人民为推翻波旁王朝而进行的“七月革命”,歌颂法国人民向往自由、平等,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精神。该作品是( )
30.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 ) A.科学技术在多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B.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骏 C.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D.技术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0分)一百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
——孙中山 (1)材料一中的思想原则,具体体现在孙中山颁布的哪一部法律文献中?该文献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具备何种性质?(4分)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材料二为什么说“民国”建立是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6分)
32.(12分)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人的思想理论在不同时期起了关键的指导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材料一所示内容是哪一革命政党的纲领?这一纲领后来被孙中山阐释为什么主义?(2分)
材料二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把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一节选自人民版教材
(2)材料二阐述的是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理论内容,这条革命道路通俗的表述是什么?依据材料归纳出这条革命道路的三个基本内容。(5分)
材料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一节选自人民教育版教材
(3)材料三表述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通常又称为什么?这一理论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5分)
33.(18分)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制度的分界线,它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要干涉,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市场会解决一切问题。
材料三 美国在参战前的1940年,联邦政府的科研拨款仅为7 400万美元,1965年升至130.1亿美元。„„除科研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保障开支在战后年代也大为增加,各种保险、保健形式的福利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70年代已接近20%。
一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1945-1991)》
(3)依据材料三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发生的主要变化。这些 ——[英]亚当·斯密
变化与材料二所体现的经济理论是否有本质区别?(6分)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阐述的经济理论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基本主张。(4分)
材料二 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签署了重要的反危机法案,该法案要求企业主共 同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用以规定各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范围、工资及工时数,禁止以低于规定的价格出售产品,并对产品产量严格限制。该法案第七条规定, 雇员有权组织起来并选派代表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禁止雇主强迫雇员加入公司工会或反 对雇员加入其他工会,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其他雇佣条件。该法案规定国 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提高社会购买力。此外根据法案成立“国家复兴管 理局”。在政府指导下,由雇主、雇员和消费者共同“监督”和“调节”生产。
一选编自《世界通史》
(2)罗斯福“新政”与材料一的主张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材料二中所说的“反危机法案”具体指什么?依据材料归纳该法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8分)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 0分。 类型A
1.C 2.B 3.D 4.C 5.A 6.D 7.B 8.C 9.B 10.A 11.C 12.A 13.C 14.B 15.C 16.C 17.D 18.B 19.B 20.C 21.B 22.A 23.D 24.A 25.D 26.D 27.B 28.D 29.C 30.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立法、行政、司法权三权分立;(或“民主共和政体”。 1分)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1分)
(2)政治制度: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引用原文说明问题也得分。3分)社会思想: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社会生活上,礼仪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答任意两点即可得分,以实例说明也可。3分)
32.(1)中国同盟会。(1分)三民主义。(1分)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2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3分)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分) 33.(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加强 自身的经济、政治地位,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2分)基本主张: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强调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或实行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2分) (2)国家干预经济。(3分)工业复兴法。(2分)内容:一是由国家调节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二是国家出面调整劳资关系;三是国家举办公共工程。(3分)
(3)变化:扩大政府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度提高各种社会保障开支。(或通过福利政策的手段调节社会收入。4分)没有:依然体现的是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2分)
评分说明:非选择题本着“采意给分”的原则给分,不必死扣答案原句,只要表达出基本意思即可酌情给分。
一、考试方式:笔试、闭卷。 二、考试时间:90分钟。
三、试卷分值:满分为100分。 四、试卷结构 (一)题型比例
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两种题型的分值分别约占全卷分值的60%和40%。 (二)难度比例
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组成,易、中、难试题所占比例约为7:2:1。 (三)内容比例
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的内容和分值分别约占1/3。 (四)等级划分 A—优秀 B—良好 C—合格 D—不合格
2013
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 0分。 类型A
1.C 2.B 3.D 4.C 5.A 6.D 7.B 8.C 9.B 10.A 11.C 12.A 13.C 14.B 15.C 16.C 17.D 18.B 19.B 20.C 21.B 22.A 23.D 24.A 25.D 26.D 27.B 28.D 29.C 30.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立法、行政、司法权三权分立;(或“民主共和政体”。 1分)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1分)
(2)政治制度: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引用原文说明问题也得分。3分)社会思想: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社会生活上,礼仪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答任意两点即可得分,以实例说明也可。3分)
32.(1)中国同盟会。(1分)三民主义。(1分)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2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3分)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分) 33.(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加强 自身的经济、政治地位,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2分)基本主张: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强调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或实行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2分) (2)国家干预经济。(3分)工业复兴法。(2分)内容:一是由国家调节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二是国家出面调整劳资关系;三是国家举办公共工程。(3分)
(3)变化:扩大政府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度提高各种社会保障开支。(或通过福利政策的手段调节社会收入。4分)没有:依然体现的是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2分)
评分说明:非选择题本着“采意给分”的原则给分,不必死扣答案原句,只要表达出基本意思即可酌情给分。
一、考试方式:笔试、闭卷。 二、考试时间:90分钟。
三、试卷分值:满分为100分。 四、试卷结构 (一)题型比例
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两种题型的分值分别约占全卷分值的60%和40%。 (二)难度比例
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组成,易、中、难试题所占比例约为7:2:1。 (三)内容比例
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的内容和分值分别约占1/3。 (四)等级划分 A—优秀 B—良好 C—合格 D—不合格
V 题型示例
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试题1】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
A.地域关系 B.血缘关系 C.信仰关系 D.财产关系 【答案】B
【说明】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基本概念,同时考查学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认识。容易题。
【试题2】下面图片中三个机构的设置,主要体现了什么原则 A.主权在民说 B.人民契约说 C.权力平等说 D.分权与制衡
【答案】D
【说明】本题通过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认识。容易题。
【试题3】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D.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D
【说明】本题通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考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中等难度题。
【试题4】右侧漫画反映了
A.中美关系缓和
B.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中苏关系改善 【答案】A
【说明】本题通过图文信息,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史实。中等难度题。
【试题5】美国前总统胡佛在《全国工业复兴法》通过后评论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他主要是针对这一法令
A.剥夺美国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B.规定民主党不与共和党交替执政 C.政府以干预经济的手段调整工业 D.对私人企业进行国有化改造 【答案】C
【说明】本题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评论,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较难题。
【试题6】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有段议论:“我们人类向来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这段议论 A.否定教会的作用 B.矛头直指封建专制 C.宣传了人类平等思想 D.宣扬了等级观念 【答案】C
【说明】本题通过材料信息,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较难题。
非选择题
【试题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请阅读丘逢甲的《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949年台湾和大陆因内战而分离。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回答: (1)“去年今日割台湾”指什么时候怎么割走的?
(2)材料二中这首被温家宝总理称为“震撼中华民族”的悲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在海峡两岸的统一道路上,你认为有哪些主要障碍? 【答案】
(1)1895年 通过《马关条约》割走 (2)爱国(或悲愤)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或台独势力),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说明】本题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中国近现代史上台湾与大陆两次分离的史实,从而使学生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容易题。
【试题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欧洲人把自己来到西半球的事件,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例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交易所等。„„买空卖空、形同赌博,经商者突然暴富、顷刻破产
的事例司空见惯。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明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
落千丈„„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
材料三 当地的居民都跑来岸边,有人给我们送水,有人给我们送来食物,有一个老人坐船前来,„„每个人都带着些东西。 ——《哥伦布首航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地理大发现”主要指什么?
(2)材料二表明“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 (3)如何解释“地理大发现”的世界历史意义?
(4)你知道哥伦布是如何称呼材料三中“当地居民”的吗?列举当地居民手里可能拿的哥伦布在欧洲从来没有吃过的三种食物。
【答案】
(1)新航路开辟。
(2)引起欧洲“商业革命”。具体表现: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商品流通品种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商业投机出现;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
(3)世界由长期孤立、分散、隔绝开始走向联系,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世界市场的雏形逐步形成,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4)印第安人。玉米、马铃薯、甘薯、西红柿等。
【说明】本题通过新航路开辟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较难题。
机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 史
7.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一国两制”的确切含义是( )
A.一个国家,两种法律制度 B.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 C.一个国家,两种文化制度 D.一个国家,两种经济制度
8.新中国成立前后为了协调各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设立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等自治机关,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说明我国在少数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1年1月新《老年法》规定“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这一消息引起社会热议。结合下图场景,能判断出影响今天中国人观念行为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禅让制 2.“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的太和殿的缩影。”这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民贵君轻 B.皇权至上 C.以法治国 D.天人感应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影响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 A.官场腐败严重 B.官僚主义之风盛行
C.激化了阶级矛盾 D.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4.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早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
5.雅典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的典范,但实际上民主也是有限的。有资格入选古雅典陪审团的是( )
A.成年雅典男性公民 B.奴隶 C.外邦人 D.雅典妇女
6.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屈辱史的事件是( ) A.五四运动爆发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香港回归 D.抗日战争的胜利
民族地区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9.下图所示美国权力结构充分体现了( )
A.专制集权 B.三权分立,分权制衡 C.轮番而治 D.君主立宪
1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不同 B.在战争中的主要贡献不同 C.领土都位于欧洲中心地区 D.圉内的民族情绪日益高涨 11.欧洲统一步伐在20世纪90年代进展迅速的历史机遇是( ) A.经济持续的繁荣 B.各国需求的增加 C.两极格局的结束 D.美国忙于发展经济
12.清初,朝廷规定沿海居民内迁,禁止出海经商。这反映了清政府实施( ) A.海禁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工商官营政策 D.奖励农耕政策
1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或“短暂春天”,出现在( ) A.19世纪70年代前后 B.19世纪末
C.1912至1919年 D.1937至1945年 14.下表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 D.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5.安徽凤阳是现代中国改革的先行者,从而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改革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改革后: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开展了大跃进运动
16.中国近代,西装的传人和流行不仅没有取代中国传统服饰,反而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右图所示服装的样式属于( ) A.长袍 B. 马褂 C.中山装 D.西装
17.
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A.文艺复兴 B.郑和下西洋 C.丝绸之路开通 D.新航路的开辟
18.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使人类进入( ) A.电气时代 B.蒸汽时代 C.信息时代 D.航空时代
19.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决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由此开始实行( )
A.重农抑商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海禁”政策
20.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危机,欧盟经济低迷直接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的经济政策也会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这说明( ) A.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强 B.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21.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下列思想观点中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是( ) A.“天行有常” B.“民贵君轻” C.“独尊儒术” D.“有教无类” 22.下面的漫画是围绕中国近代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史实而创作的,据此推断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专注于田畴。。
25. 2012年12月我国“嫦娥二号”成功完成了探测小行星的任务,这是我国空间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下列空间技术成果中,实现首次载人航天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26.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提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思想家是( ) A.霍布斯 B.卢梭 C.伏尔泰 D.孟德斯鸠
27.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其提出者是( ) A.牛顿 B.爱因斯坦 C.瓦特 D.法拉第 28.《圣经》记载,世间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神创造的。而达尔文证明“造物主”即神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这是因为他创立了科学学说( ) A.血液循环理论 B.细胞学说 C.电磁波理论 D.生物进化论
29.下列作品,有一幅取材于1830年法国人民为推翻波旁王朝而进行的“七月革命”,歌颂法国人民向往自由、平等,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精神。该作品是( )
30.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 ) A.科学技术在多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B.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骏 C.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D.技术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0分)一百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
——孙中山 (1)材料一中的思想原则,具体体现在孙中山颁布的哪一部法律文献中?该文献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具备何种性质?(4分)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材料二为什么说“民国”建立是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6分)
32.(12分)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人的思想理论在不同时期起了关键的指导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材料一所示内容是哪一革命政党的纲领?这一纲领后来被孙中山阐释为什么主义?(2分)
材料二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把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一节选自人民版教材
(2)材料二阐述的是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理论内容,这条革命道路通俗的表述是什么?依据材料归纳出这条革命道路的三个基本内容。(5分)
材料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一节选自人民教育版教材
(3)材料三表述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通常又称为什么?这一理论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5分)
33.(18分)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制度的分界线,它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要干涉,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市场会解决一切问题。
材料三 美国在参战前的1940年,联邦政府的科研拨款仅为7 400万美元,1965年升至130.1亿美元。„„除科研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保障开支在战后年代也大为增加,各种保险、保健形式的福利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70年代已接近20%。
一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1945-1991)》
(3)依据材料三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发生的主要变化。这些 ——[英]亚当·斯密
变化与材料二所体现的经济理论是否有本质区别?(6分)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阐述的经济理论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基本主张。(4分)
材料二 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签署了重要的反危机法案,该法案要求企业主共 同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用以规定各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范围、工资及工时数,禁止以低于规定的价格出售产品,并对产品产量严格限制。该法案第七条规定, 雇员有权组织起来并选派代表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禁止雇主强迫雇员加入公司工会或反 对雇员加入其他工会,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其他雇佣条件。该法案规定国 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提高社会购买力。此外根据法案成立“国家复兴管 理局”。在政府指导下,由雇主、雇员和消费者共同“监督”和“调节”生产。
一选编自《世界通史》
(2)罗斯福“新政”与材料一的主张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材料二中所说的“反危机法案”具体指什么?依据材料归纳该法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8分)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 0分。 类型A
1.C 2.B 3.D 4.C 5.A 6.D 7.B 8.C 9.B 10.A 11.C 12.A 13.C 14.B 15.C 16.C 17.D 18.B 19.B 20.C 21.B 22.A 23.D 24.A 25.D 26.D 27.B 28.D 29.C 30.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立法、行政、司法权三权分立;(或“民主共和政体”。 1分)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1分)
(2)政治制度: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引用原文说明问题也得分。3分)社会思想: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社会生活上,礼仪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答任意两点即可得分,以实例说明也可。3分)
32.(1)中国同盟会。(1分)三民主义。(1分)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2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3分)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分) 33.(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加强 自身的经济、政治地位,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2分)基本主张: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强调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或实行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2分) (2)国家干预经济。(3分)工业复兴法。(2分)内容:一是由国家调节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二是国家出面调整劳资关系;三是国家举办公共工程。(3分)
(3)变化:扩大政府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度提高各种社会保障开支。(或通过福利政策的手段调节社会收入。4分)没有:依然体现的是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2分)
评分说明:非选择题本着“采意给分”的原则给分,不必死扣答案原句,只要表达出基本意思即可酌情给分。
一、考试方式:笔试、闭卷。 二、考试时间:90分钟。
三、试卷分值:满分为100分。 四、试卷结构 (一)题型比例
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两种题型的分值分别约占全卷分值的60%和40%。 (二)难度比例
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组成,易、中、难试题所占比例约为7:2:1。 (三)内容比例
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的内容和分值分别约占1/3。 (四)等级划分 A—优秀 B—良好 C—合格 D—不合格
2013
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 0分。 类型A
1.C 2.B 3.D 4.C 5.A 6.D 7.B 8.C 9.B 10.A 11.C 12.A 13.C 14.B 15.C 16.C 17.D 18.B 19.B 20.C 21.B 22.A 23.D 24.A 25.D 26.D 27.B 28.D 29.C 30.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立法、行政、司法权三权分立;(或“民主共和政体”。 1分)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1分)
(2)政治制度: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引用原文说明问题也得分。3分)社会思想: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社会生活上,礼仪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答任意两点即可得分,以实例说明也可。3分)
32.(1)中国同盟会。(1分)三民主义。(1分)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2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3分)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分) 33.(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加强 自身的经济、政治地位,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2分)基本主张: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强调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或实行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2分) (2)国家干预经济。(3分)工业复兴法。(2分)内容:一是由国家调节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二是国家出面调整劳资关系;三是国家举办公共工程。(3分)
(3)变化:扩大政府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度提高各种社会保障开支。(或通过福利政策的手段调节社会收入。4分)没有:依然体现的是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2分)
评分说明:非选择题本着“采意给分”的原则给分,不必死扣答案原句,只要表达出基本意思即可酌情给分。
一、考试方式:笔试、闭卷。 二、考试时间:90分钟。
三、试卷分值:满分为100分。 四、试卷结构 (一)题型比例
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两种题型的分值分别约占全卷分值的60%和40%。 (二)难度比例
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组成,易、中、难试题所占比例约为7:2:1。 (三)内容比例
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的内容和分值分别约占1/3。 (四)等级划分 A—优秀 B—良好 C—合格 D—不合格
V 题型示例
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试题1】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
A.地域关系 B.血缘关系 C.信仰关系 D.财产关系 【答案】B
【说明】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基本概念,同时考查学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认识。容易题。
【试题2】下面图片中三个机构的设置,主要体现了什么原则 A.主权在民说 B.人民契约说 C.权力平等说 D.分权与制衡
【答案】D
【说明】本题通过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认识。容易题。
【试题3】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D.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D
【说明】本题通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考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中等难度题。
【试题4】右侧漫画反映了
A.中美关系缓和
B.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中苏关系改善 【答案】A
【说明】本题通过图文信息,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史实。中等难度题。
【试题5】美国前总统胡佛在《全国工业复兴法》通过后评论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他主要是针对这一法令
A.剥夺美国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B.规定民主党不与共和党交替执政 C.政府以干预经济的手段调整工业 D.对私人企业进行国有化改造 【答案】C
【说明】本题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评论,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较难题。
【试题6】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有段议论:“我们人类向来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这段议论 A.否定教会的作用 B.矛头直指封建专制 C.宣传了人类平等思想 D.宣扬了等级观念 【答案】C
【说明】本题通过材料信息,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较难题。
非选择题
【试题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请阅读丘逢甲的《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949年台湾和大陆因内战而分离。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回答: (1)“去年今日割台湾”指什么时候怎么割走的?
(2)材料二中这首被温家宝总理称为“震撼中华民族”的悲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在海峡两岸的统一道路上,你认为有哪些主要障碍? 【答案】
(1)1895年 通过《马关条约》割走 (2)爱国(或悲愤)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或台独势力),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说明】本题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中国近现代史上台湾与大陆两次分离的史实,从而使学生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容易题。
【试题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欧洲人把自己来到西半球的事件,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例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交易所等。„„买空卖空、形同赌博,经商者突然暴富、顷刻破产
的事例司空见惯。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明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
落千丈„„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
材料三 当地的居民都跑来岸边,有人给我们送水,有人给我们送来食物,有一个老人坐船前来,„„每个人都带着些东西。 ——《哥伦布首航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地理大发现”主要指什么?
(2)材料二表明“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 (3)如何解释“地理大发现”的世界历史意义?
(4)你知道哥伦布是如何称呼材料三中“当地居民”的吗?列举当地居民手里可能拿的哥伦布在欧洲从来没有吃过的三种食物。
【答案】
(1)新航路开辟。
(2)引起欧洲“商业革命”。具体表现: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商品流通品种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商业投机出现;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
(3)世界由长期孤立、分散、隔绝开始走向联系,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世界市场的雏形逐步形成,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4)印第安人。玉米、马铃薯、甘薯、西红柿等。
【说明】本题通过新航路开辟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较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