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品种试验记载标准 甘Q/NY-1983
1 物候期:
播种期: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下同)
出苗期:全区幼苗出土高约3厘米的苗数达60%的日期。出苗后五天计算出苗率。
抽雄穗期:全区60%的植株雄穗尖端出顶叶的日期。
抽花丝期:全区60%雌穗抽花丝的日期。
成熟期: 全区90%的植株籽粒硬化的期日。
生育期: 出苗至成熟的总日数。
生育期有效积温:自出苗到成熟期,每日平均温度减去10℃的总和。
2. 特征特性
2.1 幼苗性状:在3-4的叶期记载。
2.1.1 叶形:分宽大或细长。
2.1.2 叶色:分绿、浅绿、紫、浅紫等色。
2.1.3 茎色(即叶鞘颜色):分紫、绿、浅紫。
2.1.4生长势:分强、中、弱三级。
2.2 株高: 在乳熟期测定,,每个小区取中间行,连续测量10株,自地面量至
雄穗顶端的高度求其平均数,不要小数(单位;厘米)
2.3 穗位高:在量株高的植株上,测量地面至第一果穗着生节位高度,求其平
均数,不要小数(单位;厘米)
2.4 茎粗:在量株高的植株上,测量自地上第三节中部直径,求其平均数,留
一位小数(单位;厘米)
2.5 雄穗性状:主轴(分长、中、短三级)、分枝数(分多、中、少三级。多,
10个分枝以上;中,5-10个分枝;少,5个分枝一下。)颖壳色(雄穗抽出后至散粉前,观察雄穗护颖颜色,分紫、绿、绿带紫。)花药色(分紫、紫红、黄紫、淡黄、浅绿)花粉量(多或少。)
2.6 雌穗花丝色:分乳白、淡黄、黄绿、浅紫、粉红等色(一吐丝后授粉前为准)。
2.7 整齐度:分别在苗期 抽雄期两期记载,分整齐(+ +)、中等(+)、不整齐
(-)。
2.8 叶片数:选有代表性植株10-20株,抽雄穗后调查其总叶数(包括枯叶在内)
求其平均数。
2.9 果柄长短:分长、中、短三级。
2.10苞叶长度:分长、中、短三级。
长—苞叶长度超过果穗长度甚多。
中—苞叶长度与果穗长度几乎相等或稍长于果穗
短—苞叶长度短于果穗长度,果穗顶端籽粒外露。
2.11单株有效穗数:小区总穗数被总株数除,留两位小数。
2.12双穗率:小区内双穗株数与小区小区总株数之比,测定两个重复,求其平均数,以百分率表示。
双穗株数
双穗率(%)=—————×100
总株数
2.13空杆率:收获时计算每小区内空杆(包括有穗无粒及+粒以内的植株)的株数,以以百分率表示,测定两个重复,求其平均数。
空杆株数
空杆率(%)=—————×100
总株数
3抗逆性
3.1倒伏性:抽雄穗后,因风雨等其他灾害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作为倒伏指标。分轻、中、重三级,1/3以下者为中,超过2/3以下者为中,超过2/3者为重。
3.2 倒折率;抽雄穗后,每区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3.3 大斑病、抽雄穗后15天到乳熟期记载,按全株发病情况百分为七级。 (0)级;全株叶片无病状。
(0.5)级:全株叶片有零星病斑(占叶面积1%左右)、
(1)级:全株叶片有少量病斑(5---10%)
(2)级:全株叶片有中量病斑(10---25%)
(3)级:植株下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占叶片面积50%以上)出现大叶枯死,上部有中量病班。
(4)级:植株下部叶片罹病枯死,中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出现大片枯死,上部有中量病变。
(5)级:全株基本枯死。
附注:以上各级中所称“中部叶片”是指果穗上部二片叶和下部二叶片,其上为上部叶片,其下为下部叶片。
大斑病反应型;分S Ms MR R四型,
S(高感);病斑大,呈典型梭形,周围无黄色晕圈,霉层很明显。
Ms(中感)病斑基本为梭形,周圈有褐色边线,或有黄色晕圈,霉层较明显。 MR(中抗)病斑长条形、一般不呈典型梭形,周围黄色晕圈宽而明显,霉层较明显。
R(高抗)病斑为褐色线状或窄条状坏死斑,周围有黄色晕圈不产生霉层。 发病率及病情指数按下式计算;
病株数
发病率(%)= ——————×100
调查总株数
各级病株数与相应级数乘积的和
病情指数(%)= ———————————————— ×100
调查总株数与最高级数的乘积
3.4青枯病:乳熟期在每区内调查发病株数,计算其发病株率。
发病株数
发病株率(%)= ——————×100
全区总株数
3.5 黑粉病:乳熟期调查每小区内黑粉病株数、计算其发病株率。
3.6 丝黑穗病:成熟期调查每小区发病株数、计算其发病株率。
3.7 病毒病: 苗期及乳熟期调查每小区内发病株数,计算其发病株率。
3.8 其它病害:根据发病程度分无、轻、中、重四级记载。
4考种项目
4.1 穗形:分圆柱形、长锥形、短锥形三种。
4.2 果穗长度:测量10—20株第一干果穗的长度(包括秃顶)、求其平均数,留一位小数,(单位;l厘米)
4.3 穗粗:用考查穗长的干果穗,用卡尺测量其中部直径,求其平均数,留一位小数,(单位;l厘米)
4.4 粒型;分硬粒型、马齿型、半硬粒型、半马齿型四类。
4.5 粒色:基本分黄、红、白三色。也可详记为淡黄、桔红、橙黄、黄粒侧红,白粒侧淡黄、紫褐等。
4.6 轴色;分紫、红、白等。
4.7 穗行数:用考察穗长的果穗,测定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以平均行数表示之。
4.8 行粒数:用考察穗长的果穗,每穗数一行中等长度的籽粒数,求其平均数,不要小数。
4.9 果穗秃顶率:用考察穗长的果穗,量取果穗秃顶长度(单位:厘米)并计
算果穗秃顶率。
秃顶长
秃顶率(%)= ——————×100
果穗长
4.10 千粒重:果穗晒干脱粒后,每品种任意取一千粒称重,重负三次求其平均值(单位:克)
5 产量
5.1 收获株数:即小区实收株数,去掉小区两头、边株的实际计产株数。
5.2 果穗数:即小区实收株数的全部果穗数。
5.3 小区干果穗重:将小区实收株数的全部果穗风干至恒重时的重量。
5.4 小区籽粒产量:将小区实收株数的全部果穗风干脱粒后的重量。
5.5 亩产量:将同一品种各重复的小区产量平均折算成亩产量。
5.6 籽粒出产率:
小区籽粒产量
籽粒出产率(%)= —————————————×100
小区干果穗重
玉米品种试验记载标准 甘Q/NY-1983
1 物候期:
播种期: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下同)
出苗期:全区幼苗出土高约3厘米的苗数达60%的日期。出苗后五天计算出苗率。
抽雄穗期:全区60%的植株雄穗尖端出顶叶的日期。
抽花丝期:全区60%雌穗抽花丝的日期。
成熟期: 全区90%的植株籽粒硬化的期日。
生育期: 出苗至成熟的总日数。
生育期有效积温:自出苗到成熟期,每日平均温度减去10℃的总和。
2. 特征特性
2.1 幼苗性状:在3-4的叶期记载。
2.1.1 叶形:分宽大或细长。
2.1.2 叶色:分绿、浅绿、紫、浅紫等色。
2.1.3 茎色(即叶鞘颜色):分紫、绿、浅紫。
2.1.4生长势:分强、中、弱三级。
2.2 株高: 在乳熟期测定,,每个小区取中间行,连续测量10株,自地面量至
雄穗顶端的高度求其平均数,不要小数(单位;厘米)
2.3 穗位高:在量株高的植株上,测量地面至第一果穗着生节位高度,求其平
均数,不要小数(单位;厘米)
2.4 茎粗:在量株高的植株上,测量自地上第三节中部直径,求其平均数,留
一位小数(单位;厘米)
2.5 雄穗性状:主轴(分长、中、短三级)、分枝数(分多、中、少三级。多,
10个分枝以上;中,5-10个分枝;少,5个分枝一下。)颖壳色(雄穗抽出后至散粉前,观察雄穗护颖颜色,分紫、绿、绿带紫。)花药色(分紫、紫红、黄紫、淡黄、浅绿)花粉量(多或少。)
2.6 雌穗花丝色:分乳白、淡黄、黄绿、浅紫、粉红等色(一吐丝后授粉前为准)。
2.7 整齐度:分别在苗期 抽雄期两期记载,分整齐(+ +)、中等(+)、不整齐
(-)。
2.8 叶片数:选有代表性植株10-20株,抽雄穗后调查其总叶数(包括枯叶在内)
求其平均数。
2.9 果柄长短:分长、中、短三级。
2.10苞叶长度:分长、中、短三级。
长—苞叶长度超过果穗长度甚多。
中—苞叶长度与果穗长度几乎相等或稍长于果穗
短—苞叶长度短于果穗长度,果穗顶端籽粒外露。
2.11单株有效穗数:小区总穗数被总株数除,留两位小数。
2.12双穗率:小区内双穗株数与小区小区总株数之比,测定两个重复,求其平均数,以百分率表示。
双穗株数
双穗率(%)=—————×100
总株数
2.13空杆率:收获时计算每小区内空杆(包括有穗无粒及+粒以内的植株)的株数,以以百分率表示,测定两个重复,求其平均数。
空杆株数
空杆率(%)=—————×100
总株数
3抗逆性
3.1倒伏性:抽雄穗后,因风雨等其他灾害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作为倒伏指标。分轻、中、重三级,1/3以下者为中,超过2/3以下者为中,超过2/3者为重。
3.2 倒折率;抽雄穗后,每区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3.3 大斑病、抽雄穗后15天到乳熟期记载,按全株发病情况百分为七级。 (0)级;全株叶片无病状。
(0.5)级:全株叶片有零星病斑(占叶面积1%左右)、
(1)级:全株叶片有少量病斑(5---10%)
(2)级:全株叶片有中量病斑(10---25%)
(3)级:植株下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占叶片面积50%以上)出现大叶枯死,上部有中量病班。
(4)级:植株下部叶片罹病枯死,中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出现大片枯死,上部有中量病变。
(5)级:全株基本枯死。
附注:以上各级中所称“中部叶片”是指果穗上部二片叶和下部二叶片,其上为上部叶片,其下为下部叶片。
大斑病反应型;分S Ms MR R四型,
S(高感);病斑大,呈典型梭形,周围无黄色晕圈,霉层很明显。
Ms(中感)病斑基本为梭形,周圈有褐色边线,或有黄色晕圈,霉层较明显。 MR(中抗)病斑长条形、一般不呈典型梭形,周围黄色晕圈宽而明显,霉层较明显。
R(高抗)病斑为褐色线状或窄条状坏死斑,周围有黄色晕圈不产生霉层。 发病率及病情指数按下式计算;
病株数
发病率(%)= ——————×100
调查总株数
各级病株数与相应级数乘积的和
病情指数(%)= ———————————————— ×100
调查总株数与最高级数的乘积
3.4青枯病:乳熟期在每区内调查发病株数,计算其发病株率。
发病株数
发病株率(%)= ——————×100
全区总株数
3.5 黑粉病:乳熟期调查每小区内黑粉病株数、计算其发病株率。
3.6 丝黑穗病:成熟期调查每小区发病株数、计算其发病株率。
3.7 病毒病: 苗期及乳熟期调查每小区内发病株数,计算其发病株率。
3.8 其它病害:根据发病程度分无、轻、中、重四级记载。
4考种项目
4.1 穗形:分圆柱形、长锥形、短锥形三种。
4.2 果穗长度:测量10—20株第一干果穗的长度(包括秃顶)、求其平均数,留一位小数,(单位;l厘米)
4.3 穗粗:用考查穗长的干果穗,用卡尺测量其中部直径,求其平均数,留一位小数,(单位;l厘米)
4.4 粒型;分硬粒型、马齿型、半硬粒型、半马齿型四类。
4.5 粒色:基本分黄、红、白三色。也可详记为淡黄、桔红、橙黄、黄粒侧红,白粒侧淡黄、紫褐等。
4.6 轴色;分紫、红、白等。
4.7 穗行数:用考察穗长的果穗,测定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以平均行数表示之。
4.8 行粒数:用考察穗长的果穗,每穗数一行中等长度的籽粒数,求其平均数,不要小数。
4.9 果穗秃顶率:用考察穗长的果穗,量取果穗秃顶长度(单位:厘米)并计
算果穗秃顶率。
秃顶长
秃顶率(%)= ——————×100
果穗长
4.10 千粒重:果穗晒干脱粒后,每品种任意取一千粒称重,重负三次求其平均值(单位:克)
5 产量
5.1 收获株数:即小区实收株数,去掉小区两头、边株的实际计产株数。
5.2 果穗数:即小区实收株数的全部果穗数。
5.3 小区干果穗重:将小区实收株数的全部果穗风干至恒重时的重量。
5.4 小区籽粒产量:将小区实收株数的全部果穗风干脱粒后的重量。
5.5 亩产量:将同一品种各重复的小区产量平均折算成亩产量。
5.6 籽粒出产率:
小区籽粒产量
籽粒出产率(%)= —————————————×100
小区干果穗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