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系统改造方法

城市道路绿地两侧绿带景观改造方法

1 引言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是指城市道路绿地范围内的,由绿化植物以及绿地范围内的小品所组成的以视觉观赏为主的景观。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道路绿地景观中的两侧绿带,即除去中心岛绿地、中分带绿地和侧分带绿地之外的,道路红线范围以内的其他绿地,它包括步行系统、场地、绿化、小品等基本要素。

尽管道路绿地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在绿地规划、城市建设中还没有确立“绿地景观”的地位,道路景观基本上还处于道路设计的附属部分,为了绿化而绿化,这也就使得现阶段一些道路绿地仍然存在问题。本文研究目的是针对道路绿地两侧绿带景观存在的总体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风格不协调,功能缺失、形式混乱、缺少文化内涵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造方法与模式,在具体改造设计时从景观和功能两方面入手,打造出视觉景观、使用功能、生态效益三位一体的高品质城市道路绿地。

2 城市道路绿地两侧绿带景观改造概述

2. 1 改造目的

针对现有道路两侧绿带存在的相关问题,通过对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的解读,对道路绿地两侧绿带进行景观与功能的完善和提升,使道路两侧绿地整体定位和目标与绿地系统规划相衔接,能够体现城市特色,最终成为功能完善、景观怡人、生态效益高的绿色线性空间。

2. 2 改造原则

通过明确道路在整个绿地系统中定位,以及对道路两侧绿地现状的分析,得出以下改造原则:

( 1) 功能优先原则。在进行改造前,应明确道路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定位,始终将道路交通功能放在首要位置。

( 2) 以人为本原则。在改造时,场地的安排、设施的摆放、植物造景的设计都应满足使用人群的心理需求,要照顾司机对两侧景观特别是植物疏密及色彩的特殊要求。

( 3) 统一协调原则。在对道路两侧绿地景观混乱的场所进行改造时,要考虑整条道路景观环境的连续性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 4) 可操作性原则。对于后期管理粗放导致景观环境较差的区域,改造要遵循可操作原则,方便后期建设养护。

2. 3 改造模式及其相应内容

城市道路绿地两侧绿带主要包括场地、步行系统、园林小品、绿化种植和基础服务设施等,根据不同道路绿

地现状,改造目标、程度及重点,总结出两大改造模式: 就地完善型与完全改造型。

2. 3. 1 就地完善型

针对现状环境较好、功能较完善的区域,采取就地改善的模式,改善局部区域。由此根据改造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局部点缀型和就地修补型。

( 1) 局部点缀型: 主要应用于改进较少的区域,可以通过在保留原有景观要素的基础上,适当修补铺装、增

加树种、放置景观小品等方式弥补缺失部分,协调整体,达到预期景观效果。

( 2) 就地修补型: 主要应用于景观效果中等、问题较少的区域,如植物造景单一、步行系统不连贯、缺少部分服务设施的区域,通过补充所缺的植物层( 乔灌草) 、完善步行系统、增置基础设施等方式改善原有道路两侧绿地景观。

具体改造方案———

( 1) 景观方面: 植物景观方面,针对植物单调的问题,改造时以“背景林—乔木—灌木—花卉—地被”的配置层次为基准,通过“添层、加色、补数”的方式,丰富植物物种与搭配层次。在绿化面积较少的区域,增加立体绿化,达到美化环境、增加绿量的效果。

场地景观方面,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以行为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在对街道的功能和性质进行定位的基础上,从色彩、尺度和材质上入手对铺装、座椅和小品等进行人性化设计,使之达到宜人尺度,满足人的感官体验,体现归属感与认同感。

( 2) 功能方面: 对于步行系统不连贯的两侧绿地,根据其使用情况进行完善修补,连接断点的游步道,满足行人的基本功能。在两侧绿地合理设置场地,维护原有服务设施,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补充,完善场地的功能。

2. 3. 2 完全改造型

针对景观、功能较差,无法修补的区域,采取重塑景观与功能的方法。由于立地环境的限制,导致部分道路

两侧绿地存在如绿带缺乏、内部步行系统缺失、文化内涵缺失、植物混乱等问题,应对其进行完全改造,达到功能与景观相互融合的效果。

具体改造方案———

( 1) 景观方面: 植物景观方面,对于植物种植混乱、无法改善的区域,选择完全改造。在植物配置上,丰富植物层次,选择本土树种,将植物与周围环境协调融合。场地景观方面,场地设计应嵌入植物景观中,统一主题风格,合理设计造型,考虑到养护管理的难易程度,对于管理薄弱的区域,尽量选择造型简易而又能反映文化特

征的小品,易于后期管理。

( 2) 功能方面: 改造的过程中,结合周边用地性质,以安全为前提,对于缺少步行系统的区域增加相关的道路,并考虑其导向性。在人行道与两侧绿带之间应适当布置小型停留场地,并根据行人的功能需求,合理设施铺装形式、绿化、服务设施等,如休息坐凳放置在树阴下以遮阳,场地防滑,无障碍设计关怀残障人士等。另外,场地材质及铺装形式的选择上也应充分协调周围环境,符合整体改造主题及风格。

城市道路绿地两侧绿带景观改造方法

1 引言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是指城市道路绿地范围内的,由绿化植物以及绿地范围内的小品所组成的以视觉观赏为主的景观。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道路绿地景观中的两侧绿带,即除去中心岛绿地、中分带绿地和侧分带绿地之外的,道路红线范围以内的其他绿地,它包括步行系统、场地、绿化、小品等基本要素。

尽管道路绿地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在绿地规划、城市建设中还没有确立“绿地景观”的地位,道路景观基本上还处于道路设计的附属部分,为了绿化而绿化,这也就使得现阶段一些道路绿地仍然存在问题。本文研究目的是针对道路绿地两侧绿带景观存在的总体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风格不协调,功能缺失、形式混乱、缺少文化内涵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造方法与模式,在具体改造设计时从景观和功能两方面入手,打造出视觉景观、使用功能、生态效益三位一体的高品质城市道路绿地。

2 城市道路绿地两侧绿带景观改造概述

2. 1 改造目的

针对现有道路两侧绿带存在的相关问题,通过对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的解读,对道路绿地两侧绿带进行景观与功能的完善和提升,使道路两侧绿地整体定位和目标与绿地系统规划相衔接,能够体现城市特色,最终成为功能完善、景观怡人、生态效益高的绿色线性空间。

2. 2 改造原则

通过明确道路在整个绿地系统中定位,以及对道路两侧绿地现状的分析,得出以下改造原则:

( 1) 功能优先原则。在进行改造前,应明确道路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定位,始终将道路交通功能放在首要位置。

( 2) 以人为本原则。在改造时,场地的安排、设施的摆放、植物造景的设计都应满足使用人群的心理需求,要照顾司机对两侧景观特别是植物疏密及色彩的特殊要求。

( 3) 统一协调原则。在对道路两侧绿地景观混乱的场所进行改造时,要考虑整条道路景观环境的连续性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 4) 可操作性原则。对于后期管理粗放导致景观环境较差的区域,改造要遵循可操作原则,方便后期建设养护。

2. 3 改造模式及其相应内容

城市道路绿地两侧绿带主要包括场地、步行系统、园林小品、绿化种植和基础服务设施等,根据不同道路绿

地现状,改造目标、程度及重点,总结出两大改造模式: 就地完善型与完全改造型。

2. 3. 1 就地完善型

针对现状环境较好、功能较完善的区域,采取就地改善的模式,改善局部区域。由此根据改造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局部点缀型和就地修补型。

( 1) 局部点缀型: 主要应用于改进较少的区域,可以通过在保留原有景观要素的基础上,适当修补铺装、增

加树种、放置景观小品等方式弥补缺失部分,协调整体,达到预期景观效果。

( 2) 就地修补型: 主要应用于景观效果中等、问题较少的区域,如植物造景单一、步行系统不连贯、缺少部分服务设施的区域,通过补充所缺的植物层( 乔灌草) 、完善步行系统、增置基础设施等方式改善原有道路两侧绿地景观。

具体改造方案———

( 1) 景观方面: 植物景观方面,针对植物单调的问题,改造时以“背景林—乔木—灌木—花卉—地被”的配置层次为基准,通过“添层、加色、补数”的方式,丰富植物物种与搭配层次。在绿化面积较少的区域,增加立体绿化,达到美化环境、增加绿量的效果。

场地景观方面,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以行为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在对街道的功能和性质进行定位的基础上,从色彩、尺度和材质上入手对铺装、座椅和小品等进行人性化设计,使之达到宜人尺度,满足人的感官体验,体现归属感与认同感。

( 2) 功能方面: 对于步行系统不连贯的两侧绿地,根据其使用情况进行完善修补,连接断点的游步道,满足行人的基本功能。在两侧绿地合理设置场地,维护原有服务设施,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补充,完善场地的功能。

2. 3. 2 完全改造型

针对景观、功能较差,无法修补的区域,采取重塑景观与功能的方法。由于立地环境的限制,导致部分道路

两侧绿地存在如绿带缺乏、内部步行系统缺失、文化内涵缺失、植物混乱等问题,应对其进行完全改造,达到功能与景观相互融合的效果。

具体改造方案———

( 1) 景观方面: 植物景观方面,对于植物种植混乱、无法改善的区域,选择完全改造。在植物配置上,丰富植物层次,选择本土树种,将植物与周围环境协调融合。场地景观方面,场地设计应嵌入植物景观中,统一主题风格,合理设计造型,考虑到养护管理的难易程度,对于管理薄弱的区域,尽量选择造型简易而又能反映文化特

征的小品,易于后期管理。

( 2) 功能方面: 改造的过程中,结合周边用地性质,以安全为前提,对于缺少步行系统的区域增加相关的道路,并考虑其导向性。在人行道与两侧绿带之间应适当布置小型停留场地,并根据行人的功能需求,合理设施铺装形式、绿化、服务设施等,如休息坐凳放置在树阴下以遮阳,场地防滑,无障碍设计关怀残障人士等。另外,场地材质及铺装形式的选择上也应充分协调周围环境,符合整体改造主题及风格。


相关文章

  • 城市绿地规划
  • 第一部分 名词解释和填空 (1)城市:①以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一定的地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地域或更大腹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心②指国家按行政建设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③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依据及经济 ...查看


  • 统筹策略下的城市绿道系统_
  • "统筹整合统筹整合""策略下的城市绿道系统规划 --以北京市顺义区绿道系统规划为例 Urban Greenway System Design under "Integration "Stra ...查看


  • 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 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2016年10月 海绵城市是这样一种理念,就是要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尽可能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海绵城市 ...查看


  •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原则与方法
  •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原则与方法 新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区别 框架体系的变化 新版的标准对原有标准的大.中.小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进行了调整,改成分层次控制的 综合用地分类体系,主要有城市与乡镇用地分类.城市建设 ...查看


  • 城市园林绿化资源及调查技术研究_李云岘
  • 第36卷第12期2011年12月环境科学与管理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VoL. 36 No.12 Dec. 2011 文章编号:1674-6139(2011)12-0005-06 城市园林 ...查看


  • 城市绿地规划和建植
  • 简 介: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频频出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分类及规划原则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的具体建议. 关键字:城市 ...查看


  • 棚户区改造项目申请报告(最新)
  • * * 棚 户 区 改 造 项 目 申 请 报 告 工程名称: ***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 项目申请单位:**市***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办公室 申报单位基本情况及项目概况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棚户区改造工程 2.项目地点:环城南路 ...查看


  • 生态园林式的校园景观设计
  • 生态园林式的校园景观设计 --以东北师范大学校园为例 摘要:校园是以聚集师生为主体的生态单元,校园内的师生主体和各类环境因素的总和,称为校园生态系统.高度人工化是校园生态环境区别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最突出的特征.师生对于校园生态系统的作用,表现 ...查看


  •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布局分析
  •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布局分析 实验报告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布局分析实验报告 1城市规划在交通规划专业中的定位 1.1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