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问题历史由来

巴以问题历史由来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纪末,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

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

能诞生。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

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

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

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

恶性循环。

中东和平进程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宣告成立,开始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此后,巴解组织改变谋求建国的斗争方式,开始以和平谈判来实现建国的漫

长历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此后有130多个国家先后承认巴勒斯坦国。由于没有自己的领土,巴勒斯坦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试图解决长达40多年的冲突。这次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和谈分成双边会谈和多边会谈两个层次,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在华盛顿签署。根据协议,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杰里

科地区实行自治,临时过度期为5年。

根据1994年5月,巴以双方签署的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5月4日巴勒斯坦开始自治。1995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塔巴协议,以色列军队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1996年5月4

日,巴以开始就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进行了首轮会谈。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内塔尼亚胡执政后,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使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尽管巴以先后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但终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为落实怀伊协议,巴以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双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由于以方蓄意拖延,协议条款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戴维营举行。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巴以关系更

加恶化。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简介

伊斯兰抵抗运动是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成立的激进组织,简称“哈马斯”,是由“伊斯兰”、“抵抗”、“运动”3个阿拉伯语词头字母拼写而成。1987年12

月由巴勒斯坦人谢赫.艾哈迈德.亚辛创立。

“哈马斯”既是宗教组织,也是政治组织。从宗教上看,哈马斯崇尚伊斯兰传统思想,信仰伊斯兰教义和法则,主张扶助穷人,并且兴办一些慈善事业。政治上,它主张暴力斗争,以武力彻底解放从约旦河西岸到地中海的“全巴勒斯坦”土地,实现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的目标,拒绝承认以

色列生存权利。

哈马斯的领导机构是由七人委员会组成,分管政治、军事、保安、组织、宣传和监狱等部门。哈马斯人员的构成分“公开”、“秘密”和“军事”三部分。公开部分包括具有合法身份的人员,秘密部分指负责组织、动员游行和斗争的领导成员,军事部分则是训练有素、专门从事暴力活动的武装分子。哈马斯正式成员

约2万多人。

哈马斯成立后,曾策划了多起针对以占领军的示威和恐怖行动,制造了多起自杀性爆炸事件,还不时袭击以边防兵,绑架或暗杀犹太人定居点的居民,在以国内引起极度的恐慌和不安。1989年哈马斯被以色列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取

缔其一切活动,并将其精神领袖亚辛逮捕入狱。

在反抗以斗争中,哈马斯曾一直与巴解组织并肩战斗,是巴勒斯坦反以斗争中一支最积极的力量。但是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之后,哈马斯与巴解组织发生了根本性的矛盾。哈马斯反对与以色列和谈并一直坚持反对以色列的暴力斗争。

沙龙生平简介

沙龙1928年2月27日出生在英国托管时期的巴勒斯坦,其家乡是特拉维夫附近的凯法·马拉尔农场。14岁时,沙龙加入了犹太地下军事组织“哈加纳”。军人出身的沙龙参加

了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爆发的所有五次中东战争。

1948年,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担任步兵连长。

1953年,为报复巴勒斯坦游击队袭击,沙龙率领特种部队“101部队”袭击

约旦,造成69名平民死亡。

1967年,沙龙担任装甲师师长,当年以军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

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

1973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再度爆发战争后,已经退役的沙龙复出担任

师长,并且违抗上级命令率部跨过埃及苏伊士运河。

1977年,沙龙当选议员并出任农业部长,当时他是修建犹太人定居点的积

极鼓吹者。

1982年,时任国防部长的沙龙策划以军突袭黎巴嫩,企图铲除以该国为大

本营的巴勒斯坦游击队。

1983年,由于司法当局调查发现沙龙涉嫌对在贝鲁特发生的屠杀平民事件

负有间接责任,他在国内外压力下被迫辞职。

1998年,时任外长的沙龙敦促以色列人在以军占领土地上尽量“攫取更多

的山头”。

1999年大选后,沙龙击败内塔尼亚胡出任利库德领导人。

2000年9月28日,沙龙对耶路撒冷圣殿山地区进行“访问”。反对这次访问的几百名巴勒斯坦游行者随即与以色列军警发生冲突。这一事件引发了巴以间

暴力对抗不断升级。

2001年3月7日,沙龙击败巴拉克出任总理

2003年1月28日,沙龙以绝对优势再度当选总理

2003年12月18日,沙龙宣布“脱离计划”,呼吁取消定居点。

2005年2月8日,沙龙与巴勒斯坦领导人达成停火共识。

2005年9月12日,以色列完成从加沙地带撤军。沙龙坚决撤军的主张引起

利库德集团内部“反叛分子”强烈不满。

2005年11月21日,沙龙宣布脱离利库德集团,另组“前进党”,准备在今

年3月举行的大选中与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对决。

历史上的五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全部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

为难民。其中最主要的战争有5次。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成立。翌日,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占领了第181号决议规定的阿拉伯国大部分领土,并强行占领了西耶路撒冷。当时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占领了划归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

共5268平方公里。有近100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1956年10月29日晚,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入侵埃及领土西奈半岛,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31日,英、法对埃及进行海空军轰击,随即侵入埃及领土。12月22日,英、法军队全部从埃及领土撤退,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全部

撤出埃及领土,战争结束。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五”战争爆发。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耶路撒冷城的约旦管区、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达6.57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使近50万阿拉伯人沦为无家

可归的难民。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援下,向以色列发起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埃及军队在战争中,横渡苏伊士运河,摧毁了“巴列夫防线”。叙军一度打到太比利亚湖。但是由于超级大国插手等原因,最后被迫在10月25日停战。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悍然出兵入侵黎巴嫩,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战

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黎巴嫩南部一条10-15公里宽的狭长地带。

巴以问题历史由来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纪末,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

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

能诞生。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

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

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

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

恶性循环。

中东和平进程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宣告成立,开始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此后,巴解组织改变谋求建国的斗争方式,开始以和平谈判来实现建国的漫

长历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此后有130多个国家先后承认巴勒斯坦国。由于没有自己的领土,巴勒斯坦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试图解决长达40多年的冲突。这次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和谈分成双边会谈和多边会谈两个层次,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在华盛顿签署。根据协议,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杰里

科地区实行自治,临时过度期为5年。

根据1994年5月,巴以双方签署的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5月4日巴勒斯坦开始自治。1995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塔巴协议,以色列军队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1996年5月4

日,巴以开始就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进行了首轮会谈。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内塔尼亚胡执政后,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使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尽管巴以先后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但终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为落实怀伊协议,巴以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双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由于以方蓄意拖延,协议条款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戴维营举行。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巴以关系更

加恶化。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简介

伊斯兰抵抗运动是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成立的激进组织,简称“哈马斯”,是由“伊斯兰”、“抵抗”、“运动”3个阿拉伯语词头字母拼写而成。1987年12

月由巴勒斯坦人谢赫.艾哈迈德.亚辛创立。

“哈马斯”既是宗教组织,也是政治组织。从宗教上看,哈马斯崇尚伊斯兰传统思想,信仰伊斯兰教义和法则,主张扶助穷人,并且兴办一些慈善事业。政治上,它主张暴力斗争,以武力彻底解放从约旦河西岸到地中海的“全巴勒斯坦”土地,实现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的目标,拒绝承认以

色列生存权利。

哈马斯的领导机构是由七人委员会组成,分管政治、军事、保安、组织、宣传和监狱等部门。哈马斯人员的构成分“公开”、“秘密”和“军事”三部分。公开部分包括具有合法身份的人员,秘密部分指负责组织、动员游行和斗争的领导成员,军事部分则是训练有素、专门从事暴力活动的武装分子。哈马斯正式成员

约2万多人。

哈马斯成立后,曾策划了多起针对以占领军的示威和恐怖行动,制造了多起自杀性爆炸事件,还不时袭击以边防兵,绑架或暗杀犹太人定居点的居民,在以国内引起极度的恐慌和不安。1989年哈马斯被以色列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取

缔其一切活动,并将其精神领袖亚辛逮捕入狱。

在反抗以斗争中,哈马斯曾一直与巴解组织并肩战斗,是巴勒斯坦反以斗争中一支最积极的力量。但是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之后,哈马斯与巴解组织发生了根本性的矛盾。哈马斯反对与以色列和谈并一直坚持反对以色列的暴力斗争。

沙龙生平简介

沙龙1928年2月27日出生在英国托管时期的巴勒斯坦,其家乡是特拉维夫附近的凯法·马拉尔农场。14岁时,沙龙加入了犹太地下军事组织“哈加纳”。军人出身的沙龙参加

了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爆发的所有五次中东战争。

1948年,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担任步兵连长。

1953年,为报复巴勒斯坦游击队袭击,沙龙率领特种部队“101部队”袭击

约旦,造成69名平民死亡。

1967年,沙龙担任装甲师师长,当年以军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

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

1973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再度爆发战争后,已经退役的沙龙复出担任

师长,并且违抗上级命令率部跨过埃及苏伊士运河。

1977年,沙龙当选议员并出任农业部长,当时他是修建犹太人定居点的积

极鼓吹者。

1982年,时任国防部长的沙龙策划以军突袭黎巴嫩,企图铲除以该国为大

本营的巴勒斯坦游击队。

1983年,由于司法当局调查发现沙龙涉嫌对在贝鲁特发生的屠杀平民事件

负有间接责任,他在国内外压力下被迫辞职。

1998年,时任外长的沙龙敦促以色列人在以军占领土地上尽量“攫取更多

的山头”。

1999年大选后,沙龙击败内塔尼亚胡出任利库德领导人。

2000年9月28日,沙龙对耶路撒冷圣殿山地区进行“访问”。反对这次访问的几百名巴勒斯坦游行者随即与以色列军警发生冲突。这一事件引发了巴以间

暴力对抗不断升级。

2001年3月7日,沙龙击败巴拉克出任总理

2003年1月28日,沙龙以绝对优势再度当选总理

2003年12月18日,沙龙宣布“脱离计划”,呼吁取消定居点。

2005年2月8日,沙龙与巴勒斯坦领导人达成停火共识。

2005年9月12日,以色列完成从加沙地带撤军。沙龙坚决撤军的主张引起

利库德集团内部“反叛分子”强烈不满。

2005年11月21日,沙龙宣布脱离利库德集团,另组“前进党”,准备在今

年3月举行的大选中与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对决。

历史上的五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全部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

为难民。其中最主要的战争有5次。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成立。翌日,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占领了第181号决议规定的阿拉伯国大部分领土,并强行占领了西耶路撒冷。当时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占领了划归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

共5268平方公里。有近100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1956年10月29日晚,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入侵埃及领土西奈半岛,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31日,英、法对埃及进行海空军轰击,随即侵入埃及领土。12月22日,英、法军队全部从埃及领土撤退,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全部

撤出埃及领土,战争结束。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五”战争爆发。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耶路撒冷城的约旦管区、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达6.57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使近50万阿拉伯人沦为无家

可归的难民。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援下,向以色列发起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埃及军队在战争中,横渡苏伊士运河,摧毁了“巴列夫防线”。叙军一度打到太比利亚湖。但是由于超级大国插手等原因,最后被迫在10月25日停战。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悍然出兵入侵黎巴嫩,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战

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黎巴嫩南部一条10-15公里宽的狭长地带。


相关文章

  •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 ...查看


  • 中关村历史由来的故事
  • 中关村历史由来的故事 对中关村的名字的由来,很多声音是说中关村是有以前的宦官村,因为中关村以前的名字是中官村,而中官之古意,就是宦官的意思,但本人小时候听姥姥的说法,可不是这个样子,因此特别回忆出来说一下. 我们家是中关村建设后和科学院第一 ...查看


  • 南海问题的由来及中方的解决思路
  •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论文名称 年 级 2013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14127226 姓 名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2014/3/26 成 绩 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南海问题的由来及中方的解决思路 园艺学院 园艺专业 田友文 周 ...查看


  • 保护环境手抄报:历史由来
  • 历史由来 环境保护(简称环保)是由于生产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发达国家的重视而产 生的,利用国家法律法规约束和舆论宣传而逐步引起全社会重视,由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一个保卫生态环境和有效处理污染问题的措施. 1962年 ...查看


  • 由历史来探析阿富汗问题的由来
  • 中国民族报/2009年/8月/21日/第008版 理论周刊・国际 由历史来探析阿富汗问题的由来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 黄民兴 8月20日,阿富汗迎来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后的第二次总统选举.在这个局势动荡.亟待发展的国家,伴随大选而来的是更加 ...查看


  •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 备课组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备课教案 单元章节 第四单元 课题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科目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集体备课主备人 教学目标 1.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主权的含义. 2.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 ...查看


  • 研究性学习-台湾问题
  • 高二历史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表 研究成果展示 (一)台湾概况 台湾省坐落在我国东南部,包括台湾岛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面积共约36000平方千米,人口2200万.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 ...查看


  • 法国移民和移民问题的由来
  • 移民和移民问题的由来 一.移民的由来 法国历史上共有三次大规模的移民,分别是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工业革命时期.一战之后和二战之后.三次移民都出于人口和经济目的,即缓解人口特别是劳动力的不足.前两次移民主要来自东欧和南欧地区,第三次主要来自非 ...查看


  •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当代中国外交概论]社会主义国家笔记
  • 才思教育考研考博全心全意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当代中国外交概论>社会主义国家笔 记 第三节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一.政治关系的发展突出了政治领域的合作二.经济领域的合作 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互相支持和援助,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 ...查看


  • "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来
  • �� 打开广阔视野 追根溯源 �� �� ���������� ���������� 战国时,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 ���张"连横".一次,苏秦到齐国都城临����淄,拜见齐宣王,进行游说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