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失实的困境与突围

新闻报道失实的困境与突围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应知道的基本准则。但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来临,为我们带来种种益处的同时,也泥沙俱下,带来很多弊端。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媒体或个人为追求眼球效应,追求商业利益,不惜制造新闻噱头、制造假新闻。新闻失真,长久下去,必将媒体推向一个尴尬的境遇:媒体公信力受损。

[关键词]新闻失实 利益 制约 职业道德

所谓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脱离和违背客观事实未能反映事实真相的现象。新闻失实一般分为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两类。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新闻传媒的信誉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也因此受到严重损害。

一、虚假新闻的主要表现形式

1.政治需要,公开造假

从历史上看,重大的失实报道大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而“左”的思想路线往往是新闻造假的理论依据,也是产生虚假新闻的重要原因。林彪、“四人帮”一伙在文化大革命中鼓吹什么“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提出“事实要为政治服务”,而且主张“只要是政治需要,事实没有的可以加上去”,等等。这些谬论成了文化大革命中新闻造假的“理论依据”。在我国的新闻队伍中,现在仍有一些人依然习惯于过去的思维方式和报道方式,以“政治需要”为借口,不讲客观事实,不计传播效果,任意地制造典型,编造新闻,搞虚假报道。

2.宣传典型,任意拔高

产生虚假新闻的社会原因主要表现在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例如,一些领导干部爱听恭维话,好大喜功,任意拔高。只希望报道自己的成绩、功劳和经验,容不得批评意见。这就造成了许多新闻媒介常常只报喜不报忧,只讲成绩不讲问题的情况,使得群众产生了一种新闻报道不真实、不可信的总体印象。社会上存在的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对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也有很大影响。

3.唯利是图,弄虚作假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化倾向侵蚀媒体,一些媒体和个人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片面的吹嘘,夸大,甚至为追求利益不惜造假。湖南平江县电视台记者吴华散播发现“华南虎”的消息,经林业部门调查,确定是当地石牛寨风景区投资商伙同县旅游局局长、县电视台记者吴华和石牛寨风景区负责人为了制造轰动效应,不惜造假策划上演了“疑似华南虎”闹剧,在全国引起了较为恶劣的影响,也严重败坏了新闻记者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形象。

4.捕风捉影,求新求奇

这些年,全国乃至全球的媒体发展迅速,数量大增,竞争加剧。为了争夺受众,扩大发行量,吸引更多的广告,几乎没有一家媒体不想抢首发新闻、抢独家新闻、抢可读性强的新闻,这给虚假新闻的出笼提供了可乘之机。出于利益的驱动,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抢夺第一手独家新闻,制假者乐此不疲地去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目的就是为了遏尽所能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07年十大假新闻中的《河南新郑市原副市长李兆才出狱后卖烧烤》,是四川《廉政瞭望》杂志为迎合受众猎奇心理的需求,在没有向有关方面证实的情况下,就刊播了这条新闻,造成全国许多网站转载。

5.传播途径泛滥,缺乏监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广泛,尤其是近几年来网络和通讯业的新起和发展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超过了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的新闻传播途径的出现,其监管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问责制度不完善。网络中人的身份真实性问题,网络实名制问题还在进一步探讨,其次网络、手机新闻更多是依靠图片和文字的形式来公布的,为其作假提供了便利,也为考证这一事件的

真实情况加大了难度。

6.行业素质下滑,管理缺失

随着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各路媒体为了更加及时、快捷、大信息量地获取新闻,招收了大量新人扩充到记者队伍中来,其中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新闻媒体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有时甚至是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的储备,当然就更谈不上具有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记者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了,使得庞杂而混乱的新闻记者队伍职业道德水平整体下滑。

二、防止和克服新闻失实现象的对策

1.建立新闻批评体系

由新闻界的专业人士,同时包括一些适当的外界人士。发起组织独立的新闻批评机构。这个新闻批评机构必须担负起监督媒体的责任来,受理群众对新闻工作的意见,如关于新闻报道不公正或是有造假新闻或其他毛病等。如果该机构发现被指责的报刊确实有问题,它就把发现的情况公布于众。虽然这对犯有过失的编辑记者或刊物并不是什么判决或处罚,但它却能激起公众对这样的编辑记者或刊物进行谴责。对遏制虚假报道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当然为了支持新闻批评机构的工作,新闻界也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性的新闻评论杂志,这些新闻评论杂志定期对新闻工作者及整个大众传播工具的状况进行职业性评论,并向大众提供报告。

2.加强职业伦理道德培养

搞好新闻报道及防止假新闻的主要保证还是要有品格端正、具有良知、新闻素质高的新闻工作队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保持冷静头脑,防止片面性。新闻记者要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高记者的道德修养,关键在于提高记者的作风。选择了记者这一职业,就要无愧于记者的光荣称号。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牢记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服务的宗旨,爱岗敬业,求实创新。所以说,加强新闻从业者的道德素质及其新闻专业素养的教育是杜绝假新闻的关键。

3.建立健全法规加大惩处力度

当假新闻被揭露,除了遭到舆论的谴责外,对于造假者,一般处理办法是扣发稿酬、在媒体曝光、暂时封杀其“作品”,这种监督和惩戒机制缺失,结果就导致对教育后的效果检验和行为监督缺少相应的手段而流于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助长了新闻造假风气。因此杜绝虚假新闻,既要依赖新闻记者和媒体的职业道德自律、新闻行业从业规范的约束,同时也需要一种他律,即新闻法规。我国快速发展新闻事业在呼唤一部专门的新闻立法,呼唤一部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来遏制假新闻的制造者,通过立法来进行强制性制约,使中国的新闻事业走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4.规范新闻传播途径

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的传播途径在带来一定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很多负面影响。政府应当,积极引导,依法管理。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公共空间意识和消费者的权益意识。技术上应强化其有害性传播行为的遏制。

同时通过加强对传播媒介所有制形式的规范,对媒介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限制或禁止某些内容的传播,对传播媒介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比如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实施电讯法等。通过对印刷媒介的间接控制等途径规范新闻传播途径,防止和克服新闻失实现。

5.受众加强监督和维权意识

除了作为新闻从业主体的媒介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外,作为媒介受众也应加强监督意识和维权意识。20世纪70年代以后,媒介垄断化趋势加剧,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提高。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

权利,受众要加强其监督和维权意识,通过加强个人信息的反馈,结成受众团体,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等加强媒介的监管遏制新闻的失真现象。

总而言之,坚决制止、杜绝虚假新闻是党和国家对新闻工作的要求,同时也是新闻界、全体新闻工作者、全体受众共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朱文丰.如何更好地防止假新闻的发生.2006年9月.

[2]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论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2005年11月.

[3]提高制假成本用法律遏制制假新闻泛滥.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8月.

[4]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新闻记者,2002,(2).

新闻报道失实的困境与突围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应知道的基本准则。但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来临,为我们带来种种益处的同时,也泥沙俱下,带来很多弊端。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媒体或个人为追求眼球效应,追求商业利益,不惜制造新闻噱头、制造假新闻。新闻失真,长久下去,必将媒体推向一个尴尬的境遇:媒体公信力受损。

[关键词]新闻失实 利益 制约 职业道德

所谓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脱离和违背客观事实未能反映事实真相的现象。新闻失实一般分为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两类。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新闻传媒的信誉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也因此受到严重损害。

一、虚假新闻的主要表现形式

1.政治需要,公开造假

从历史上看,重大的失实报道大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而“左”的思想路线往往是新闻造假的理论依据,也是产生虚假新闻的重要原因。林彪、“四人帮”一伙在文化大革命中鼓吹什么“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提出“事实要为政治服务”,而且主张“只要是政治需要,事实没有的可以加上去”,等等。这些谬论成了文化大革命中新闻造假的“理论依据”。在我国的新闻队伍中,现在仍有一些人依然习惯于过去的思维方式和报道方式,以“政治需要”为借口,不讲客观事实,不计传播效果,任意地制造典型,编造新闻,搞虚假报道。

2.宣传典型,任意拔高

产生虚假新闻的社会原因主要表现在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例如,一些领导干部爱听恭维话,好大喜功,任意拔高。只希望报道自己的成绩、功劳和经验,容不得批评意见。这就造成了许多新闻媒介常常只报喜不报忧,只讲成绩不讲问题的情况,使得群众产生了一种新闻报道不真实、不可信的总体印象。社会上存在的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对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也有很大影响。

3.唯利是图,弄虚作假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化倾向侵蚀媒体,一些媒体和个人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片面的吹嘘,夸大,甚至为追求利益不惜造假。湖南平江县电视台记者吴华散播发现“华南虎”的消息,经林业部门调查,确定是当地石牛寨风景区投资商伙同县旅游局局长、县电视台记者吴华和石牛寨风景区负责人为了制造轰动效应,不惜造假策划上演了“疑似华南虎”闹剧,在全国引起了较为恶劣的影响,也严重败坏了新闻记者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形象。

4.捕风捉影,求新求奇

这些年,全国乃至全球的媒体发展迅速,数量大增,竞争加剧。为了争夺受众,扩大发行量,吸引更多的广告,几乎没有一家媒体不想抢首发新闻、抢独家新闻、抢可读性强的新闻,这给虚假新闻的出笼提供了可乘之机。出于利益的驱动,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抢夺第一手独家新闻,制假者乐此不疲地去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目的就是为了遏尽所能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07年十大假新闻中的《河南新郑市原副市长李兆才出狱后卖烧烤》,是四川《廉政瞭望》杂志为迎合受众猎奇心理的需求,在没有向有关方面证实的情况下,就刊播了这条新闻,造成全国许多网站转载。

5.传播途径泛滥,缺乏监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广泛,尤其是近几年来网络和通讯业的新起和发展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超过了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的新闻传播途径的出现,其监管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问责制度不完善。网络中人的身份真实性问题,网络实名制问题还在进一步探讨,其次网络、手机新闻更多是依靠图片和文字的形式来公布的,为其作假提供了便利,也为考证这一事件的

真实情况加大了难度。

6.行业素质下滑,管理缺失

随着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各路媒体为了更加及时、快捷、大信息量地获取新闻,招收了大量新人扩充到记者队伍中来,其中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新闻媒体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有时甚至是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的储备,当然就更谈不上具有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记者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了,使得庞杂而混乱的新闻记者队伍职业道德水平整体下滑。

二、防止和克服新闻失实现象的对策

1.建立新闻批评体系

由新闻界的专业人士,同时包括一些适当的外界人士。发起组织独立的新闻批评机构。这个新闻批评机构必须担负起监督媒体的责任来,受理群众对新闻工作的意见,如关于新闻报道不公正或是有造假新闻或其他毛病等。如果该机构发现被指责的报刊确实有问题,它就把发现的情况公布于众。虽然这对犯有过失的编辑记者或刊物并不是什么判决或处罚,但它却能激起公众对这样的编辑记者或刊物进行谴责。对遏制虚假报道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当然为了支持新闻批评机构的工作,新闻界也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性的新闻评论杂志,这些新闻评论杂志定期对新闻工作者及整个大众传播工具的状况进行职业性评论,并向大众提供报告。

2.加强职业伦理道德培养

搞好新闻报道及防止假新闻的主要保证还是要有品格端正、具有良知、新闻素质高的新闻工作队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保持冷静头脑,防止片面性。新闻记者要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高记者的道德修养,关键在于提高记者的作风。选择了记者这一职业,就要无愧于记者的光荣称号。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牢记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服务的宗旨,爱岗敬业,求实创新。所以说,加强新闻从业者的道德素质及其新闻专业素养的教育是杜绝假新闻的关键。

3.建立健全法规加大惩处力度

当假新闻被揭露,除了遭到舆论的谴责外,对于造假者,一般处理办法是扣发稿酬、在媒体曝光、暂时封杀其“作品”,这种监督和惩戒机制缺失,结果就导致对教育后的效果检验和行为监督缺少相应的手段而流于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助长了新闻造假风气。因此杜绝虚假新闻,既要依赖新闻记者和媒体的职业道德自律、新闻行业从业规范的约束,同时也需要一种他律,即新闻法规。我国快速发展新闻事业在呼唤一部专门的新闻立法,呼唤一部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来遏制假新闻的制造者,通过立法来进行强制性制约,使中国的新闻事业走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4.规范新闻传播途径

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的传播途径在带来一定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很多负面影响。政府应当,积极引导,依法管理。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公共空间意识和消费者的权益意识。技术上应强化其有害性传播行为的遏制。

同时通过加强对传播媒介所有制形式的规范,对媒介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限制或禁止某些内容的传播,对传播媒介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比如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实施电讯法等。通过对印刷媒介的间接控制等途径规范新闻传播途径,防止和克服新闻失实现。

5.受众加强监督和维权意识

除了作为新闻从业主体的媒介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外,作为媒介受众也应加强监督意识和维权意识。20世纪70年代以后,媒介垄断化趋势加剧,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提高。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

权利,受众要加强其监督和维权意识,通过加强个人信息的反馈,结成受众团体,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等加强媒介的监管遏制新闻的失真现象。

总而言之,坚决制止、杜绝虚假新闻是党和国家对新闻工作的要求,同时也是新闻界、全体新闻工作者、全体受众共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朱文丰.如何更好地防止假新闻的发生.2006年9月.

[2]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论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2005年11月.

[3]提高制假成本用法律遏制制假新闻泛滥.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8月.

[4]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新闻记者,2002,(2).


相关文章

  •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08广电
  • 中文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08级学生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新闻传播方向 1.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2. 试论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取向 3. "媒介审判"现象研究 4. 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 5. 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 6. 从新 ...查看


  • 编辑09级毕业论文选题
  • 09级中编毕业论文选题 (仅供参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查看


  • 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
  • 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 (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 趙 民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Wenkai Min ZHAO (CC)MMVII Some rights reserved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演示件所引用事例之内容,包括事实的挑选与陈述.援 ...查看


  • 新媒体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新媒体毕业论文选题(128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 ...查看


  • 近五年来中国电视发展热点汇总
  • 近五年中国电视发展热点问题汇总 本文通过对近五年来国内相关电视研究发展的学术期刊中的文章进行整理,归纳整理出近五年来对中国电视发展研究与关注度较为集中的七大热点问题,以此梳理中国电视近五年来发展研究的大体轮廓. 一.数字化语境下的电视与新媒 ...查看


  • 职业教育困境分析和困境突围
  • 职业教育困境分析和突围 一.新生儿减少,造成生源直接减少.这是生源减少的主要原因. 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及城市老人怕年老生病无人照顾,不愿意让儿女走 到远方就业.至使职业教育入学人数减少. 三.邢台本地实体经济欠发达,小工商企业 ...查看


  • 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困境与突围
  • 1 刘西洁 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困境与突围 20世纪以来的艺术变革肇始于水墨画革新,而水墨人物画的变革一直是艺术变革的焦点与难点所在.时至今日, 种手法兼容并包,百花齐放.从流派与理论命名来说,则新文人画.学院派.京派.浙派.表现性水墨.实验水 ...查看


  • 博弈论结课论文--大学生活中的困境与突围
  • 目 录: 摘要和关键词---------------------------------------------------第3页 博弈论在谈恋爱中的应用------------------------------------第3页 (1) ...查看


  • 网络信息交流的真实性与道德突围
  • 新闻大学 XINWEN AIHAOZHE ·201112(下半月 ) 网络信息交流的真实性与道德突围 □鲁 峡 摘要:网络信息交流应当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在客观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的前提下,使交流的高自由度.高时效和多元.互补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