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20年)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随着桥港时代的到来,南通市区融入了上海一小时都市圈,作为上海北翼城市,将成为长江入海口跨越发展新格局的核心区和新兴产业集聚区。《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提出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区域经济中心、历史文化名城和宜居创业城市”的城市总体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突出江海联动开发,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发展思路,对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市政府决定编制南通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 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为2009年-2020年。其中:
近期阶段为2009年-2012年。
中远期阶段为2013年-2020年。
3 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域主要指港闸、崇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区内现有耕地约136000亩,根据城市发展规划, 2012年后仍保留的耕地91000亩左右,2020年后保留的耕地51000亩左右。
l 2020年后仍然保留的农业用地和农村区域(中远期),包括港闸区宁启高速以北、宁启铁路以东区域和崇川区宁启铁路以东区域保留的农业用地以及狼山风景区生态绿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小海镇、竹行镇等处保留的农业用地以及老洪港风景区的生态绿地,共51000亩左右。主要进行全面基础设施规划和中长期农业发展战略规划。
l 2020年前为农业用地,之后改变用途的土地,面积40000亩左右。主要进行基础设施规划和农业项目选择性规划。
l 2012年前为农业用地,之后改变用途的土地,面积45000亩左右。主要进行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和简易设施农业项目规划。
l 与规划区域相邻的通州区部分乡镇作为辐射拓展区域,暂不作具体规划。
4 规划原则
● 生态优先,城乡融合
● 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 突出重点,分期推进
5 规划主要依据
5.1 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年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一号文件)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2004)
5.2 江苏省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
《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2004年修正)
《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1999)
5.3 南通市相关规划及文献
《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
《南通市统计年鉴》(2008)
第二章 基础状况
根据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性质定位为上海北翼经济中心,长三角地区江海港口枢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旅游贸易城市。规划区区总面积35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86.79万人,规划到2020年人口规模为180万人。
1 基本情况
1.1土地资源
规划区内总面积35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约136000亩,占25.5%;2020年后耕地面积约为51000亩,占总面积的9.6%。适宜种植粮、油、果、菜、药、特等多种类型作物,具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条件。
1.2 农业结构和产业分布
l 农业结构
规划区内农业目前以水稻、小麦、油菜、蔬菜种植为主。北部幸福、陈桥、秦灶等地以稻、油为主,有少量蔬菜和休闲观光农业;南部竹行、小海以蔬菜和四青作物为主;沿江地区以休闲渔业和特种水产养殖为主。
l 农业产业化
规划区内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年销售收入12亿元,但除嘉吉粮油、顺发面粉、安惠生物、红梅乳业外,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不长,示范带动作用较弱,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1.3基础设施
规划区内镇(街办)村公路和乡村间主干道基本形成,共有低压输水管道55.7公里;硬质渠390.1公里,土渠449公里;水泥路739.1公里,土路118.5公里,砂石路382.8公里;机耕桥742座,电灌站1195座,小沟级建筑物1967座;三级河134.6公里,四级河590公里。
1.4社区及合作组织
规划区共涉及19个街道,99个行政村(社区),有7.9万农户,24.9万个农业人口,其中劳动力14.5万人。只有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民仅有128户,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水平较低。
2优势条件
2.1交通区位优势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使南通进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现已形成以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为主骨架,水、陆、空三位一体,内联外延、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高档精致农产品可以直销上海都市圈市民餐桌,农业园区可以零距离向市区居民开放。
2.2城乡融合优势
城区大、农区小,农业用地点状分布,利于农业植被镶入城区,农业景观融于城貌,将创造出农业与城市、“人与自然相依共荣”独特的生态文化魅力和风貌,为上海都市圈居民提供绝佳且便捷的休闲度假空间。
2.3城市经济优势
2008年, GDP总值达575.84亿元,财政收入115.5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40元。随着省管县经济体制逐步推进,市政府和城区经济每年可以向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高标准建设提供比周边其它地区更强大的资金支撑。
3 制约因素
3.1土地资源紧
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规划区内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分布极端零碎,农业发展土地资源日渐紧缺。
3.2基础设施差
规划区内渠道、电灌站陈旧。70%以上的灌溉渠道为土渠,机房破旧不堪;还有一部分河道急需疏浚,部分路段年久失修、路况较差。总体而言,基础设施普遍较差,远不能适应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急需整体规划,加大投入。
3.3产业基础弱
规划区内产业布局零乱,主导产业不明确,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小、占比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产业链不长,联结作用不强,急需培育扶持主导产业,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3.4发展成本高
工业化进程加快,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带来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上升;同时,规划区内民居密度大,农民惜地严重,拆迁成本和土地流转成本较高。
第三章 发展战略
1 发展理念
从生态城市建设的高度,遵循“三生一体、城乡融合”的理念,努力将市区农业全面渗入中心城区、融入上海都市圈,实现传统农业向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跨越。
“三生一体”,就是生产、生态、生活三者融为一体,相互通融、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城乡融合”,就是城乡之间功能互补、文化共享、利益互惠。
2 发展目标
高标准建设农田基础设施、高起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高水平推进产业化进程,重点构建“高效精品种植、生态休闲服务、现代农贸物流”三大产业板块,建设“万亩设施种植园、万亩农业科技创业园、万亩休闲农业创意园、现代农业物流产业园、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五大农业园区。到2020年基本建成城乡融合、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生态环保、辐射周边、惠及三农的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核心区。
l 近期建设目标
到2012年建成91000亩高标准农田,建成40000亩左右各种类型的高效农业区,完成45000亩左右区域环境整治,农村水土环境达到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要求,农产品符合绿色产品标准比例达到70%,形成3-5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高效农业面积达100%,休闲旅游农业和农业服务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4000元。初步构建起三大产业板块和五大农业园区框架。
l 中远期建设目标
到2020年全面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建成51000亩左右高效农业示范区,农村水土环境进一步改善,达到绿色农产品基地标准,所有农产品达到绿色产品标准,形成10-12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休闲旅游农业和农业服务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0元,建成长江以北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样板区。
3 功能分区
l 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
区域范围:港闸区的幸福街道、陈桥街道、秦灶街道、港闸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处农业用地,共40000亩左右。
主体功能:为市民提供优质农副产品,为周边提供现代农业技术示范,为地区涉农产业提供物流服务,构建城区现代化农业新景区。
建设目标:建成基础设施现代化、产品优质安全化、高效农业规模化、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经营产业化、社区生活生态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阶段安排:近期重点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中远期逐步演变为农业科技创业园、高科技精品农业示范区。
l 滨江创意农业集聚区
区域范围:南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老洪港风景区、竹行镇、小海镇、南通农场,崇川区狼山、观音山街办等处农业和生态用地,共50000亩左右。
主体功能:集聚各种以个人创造力的发展和实现为动力源泉、以开发农业多种潜在功能以及功能创新为特点的创意农业产业项目。
建设目标:建设各种类型的农业景观带、生态农艺园、休闲农户群,为市民和上海游客提供休闲、体验、游乐、特餐、文化、精品选购、创意成就展示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生态和文化服务,建成都市生活不可缺失的新型生态文化服务区。
阶段安排:近期重点发展江海特色餐饮、垂钓、采摘等类型的多功能农业,进行区域开发整体景观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远期逐步进行档次高、规模大、特色强的休闲旅游园、市民创意园、科普教育园、绿色商务园、特色农业文化园等建设。
4 主体产业设计
l 高效精品种植业
采用设施化、规模化、生态化种植,以高档蔬菜、水果、花卉产品为主体,以优质、安全、特色、鲜活、精美为质量目标,面向城市居民及游客市场。重点建设项目主要分布在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
l 生态休闲服务业
以现代化、生态化、园艺化、创意型产品生产为基础,完善配套服务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拓展农业生产的休闲、旅游、服务、商业新功能,重点在地域性、景观性、新奇性、多样性、趣味性、服务性、文化性、艺术性方面提升,为市民和游客提供高雅、多样、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宣教等服务。重点建设项目主要分布在滨江创意农业集聚区。
l 现代农贸物流业
充分利用港桥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长三角都市圈和国际市场,重点进行优质、中高档的鲜、活、美、绿色食品和精制加工成品(半成品)的商贸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带动沿江和苏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农贸物流业项目位于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内。
第四章 项目规划
以项目为载体,实行战略性项目与近期项目建设相统一。中远期规划五个战略性项目,推动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近期规划十个项目,着眼于项目落地,以此推动远期目标实现。
1 战略性项目
1.1 万亩设施种植园
l 内涵简介
以蔬菜、花木等园艺产业为主,加快土地流转和资源整合,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链式发展、合作推进的形式,以及品种技术、发展模式、市场体系创新,着力提升品质、创建品牌、形成规模,促进高档设施化种植业发展,带动周边。
l 规模布局
位于陈桥街道、幸福街道、秦灶街道铁路以东以北部分,总面积约20000亩左右,其中核心区5000亩左右。
l 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09-2012年。结合新农村建设,实行农民集中居住,推进土地复垦、配套硬质道路、地下管道灌溉、单栋和连栋钢架大棚及滴灌设施,形成3-5个千亩以上设施种植核心示范区,带动10000亩左右高效种植。
第二阶段: 2013-2020年。进一步改善种植环境、提高土壤质量,建成5000亩以上设施种植核心示范区,带动20000亩左右高效种植。
1.2 万亩农业科技创业园
l 内涵简介
瞄准建设长江北岸农业科技硅谷的目标,强化科技研发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充分发挥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重点打造四个中心,即以南通市蔬菜研究所为载体的种苗繁育中心,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为依托的新技术研发中心,以招商引智为手段的对外技术交流合作中心,以提供创业平台为目标的农业科技孵化中心。
l 规模布局
位于幸福街道和秦灶街道靠近通州地界的区域和通州部分区域,总占地面积约10000亩。种苗繁育中心规划面积约1000亩,为市区和五县(市)提供优质苗种和科技服务;新技术研发中心规划面积1000亩,主要进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对外技术交流合作中心规划面积3000亩,参照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模式,通过引资和引智等手段,建设集示范、生产、技术合作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交流合作中心;农业科技孵化中心规划面积约5000亩,主要进行产业开发,构建长江口高新农业产业集聚平台,为国内外农业科技专家和人才提供创业场所。
l 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09-2012年,建成1000亩左右种苗繁育中心和1000亩左右新技术研发中心,启动对外技术交流合作中心、农业科技孵化中心建设。
第二阶段:2013-2020年,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建设2-3个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和推动作用的项目,完成10000亩左右建设目标。
1.3万亩休闲农业创意园
l 内涵简介
运用现代创意农业理念,按照打造长江三角洲现代创意农业第一平台的目标,精心设计、统筹规划,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富含江海地域文化内涵的休闲垂钓、生态餐饮、市民采摘、农事体验、文化展示项目,以创建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市民城市生活为目标,以实现市民个人创意为服务内容,建设一批集市民参与、休闲娱乐于一体,消费与生产、享受与生态、都市与乡村相融的生态农业园。
l 规模布局
位于开发区老洪港风景区和狼山风景区,规划面积11000亩左右,包括富民港良种场、富民港种畜场、小海镇八号滩、长江港水产养殖场、竹行镇九号滩以及狼山风景区军山村。
l 项目设计
①张謇农耕文化村
位于狼山风景区,规划面积1000亩左右,以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的开发理念为灵魂,集中展现从江海滩涂自然形成发育到通海启先民与自然抗争,到张謇的近代滩涂综合开发,以及集约型、外向型现代农业模式。文化村以张謇命名,彰显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现代产业实践家张謇的“农工商学一体化区域经济社会开发”理念在长三角区域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先驱作用和开创性历史贡献。
②世外桃园休闲农庄
位于江边九号滩。规划面积2000亩左右,依托现有的世外桃源休闲农庄,以发展生态餐厅、滨江休闲、乡野垂钓、娱乐度假为主要内容,通过加强景观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吸引各地特别是上海游客,打造休闲农业品牌。
③长江珍稀鱼类展示区
位于开发区老洪港长桥港渔场和小海镇八号滩渔业基地。规划面积2000亩左右,按照长江珍稀水产保种育种要求和地方特色观赏鱼培育方向,改造基础设施,投入先进设备,引进生态技术,进一步扩大长江河豚、鳜鱼、鲻鱼、中华绒螯蟹等养殖规模。开展鲥鱼、鲟鱼和扬子鳄等特色品种的引进和养殖推广,丰富蝶尾、珍珠两大地方特色观赏金鱼品系,建设40000m2观赏鱼展示区。
④百国农业情景园
位于老洪港风景区良种场,规划面积2000亩左右。引进多国、多地区特种植物和动物,进行设施种植和养殖,并引入中外多样化农业生产方式供游客体验,建成一个集展示、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农业情景园。
⑤沿江湿地恢复示范区
位于老洪港景区洪港水厂附近区域,规划面积2000亩左右。适当配置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恢复、改造和保护沿江生态环境,确保市民饮水安全,提高生态示范功能,形成南通市滨江湿地保护具有影响力的生态公益性品牌。
l 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至2012年,完成3-4个项目的招商,并完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阶段:至2020年,引入创意产业元素,创新经营模式,深度挖掘与开发生态休闲服务功能,完成全部项目的建设。
1.4现代农业物流产业园
l 内涵简介
集农产品集散、加工配送、仓储保鲜、产品包装、检测检疫、拍卖等于一体,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加强经营管理的规范化、交易手段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开展各种优质、中高档的鲜、活、美、绿色食品和精制加工成品(半成品)贸易,以此为核心构建区域农产品商贸物流网络体系,在传统批发交易基础上,重点发展连锁超市、直接配送、代客采购、拍卖市场等新型流通形式,进而整合区域资源,加强产业链延伸,推动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
l 规模布局
位于运河桥附近,规划面积1000亩左右。
l 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09-2012年,利用现有的运河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形成规模,建成600亩规模市场,服务市区和五县(市)农副产品运转、批发、销售,并完成规划面积内的工程建设任务,开始运营,完成200万吨交易量。
第二阶段:2013-2020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花卉苗木区、名特优新产品展示平台、拍卖中心、包装中心、虚拟交易平台等内容的建设,达到1000亩的建设规模,形成以上海为依托,服务长三角的设施一流、品种齐全,华东地区最大的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完成年成交量500万吨。
1.5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
位于辐射拓展区,暂不作具体规划。
2 近期项目
2.1 幸福现代农业园
l 位于幸福街道幸福村、花桥村和施店村,规划面积2000亩左右,计划投资3亿元。通过民房拆迁、土地流转、业主开发,重点建设精品蔬菜、精致果品、特色花卉三个种植区和一个展示展销中心,全部采用设施栽培,规模和档次全省领先。
l 阶段安排
2009年,完成项目规划设计,以及部分土地流转和农居拆迁工作,建设100000 m2智能温室;
2010年,建设500亩单栋、连栋大棚设施栽培和500亩左右休闲农业园;
2011年,建设展示展销中心和其他配套设施;
2012年,建成2000亩左右现代农业园。
2.2 陈桥高效农业产业园
l 位于陈桥街道葆华村、陈桥村、陈北村,规划面积2000亩左右,计划投资2亿元。通过土地流转,结合新农村建设,建成1000亩左右设施蔬菜园,500亩左右高档设施葡萄园、500亩左右休闲生态旅游园,将基地打造成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带动力的设施种植和市民休闲产业亮点。
l 阶段安排
2009年,完成规划设计,开展招商引资;
2010年,建设500亩左右设施蔬菜园;
2011年,建设500亩左右葡萄园,同时启动休闲生态园建设;
2012年,建成500亩左右休闲生态园和1000亩左右设施蔬菜园。
2.3秦灶珍稀花木基地
l 位于秦灶街道袁桥和西安桥村,规划面积1000亩左右,计划投资1亿元。以花卉、苗木为主导产业,为城市建设提供苗木、为市民提供花卉。
l 阶段安排
2009年,进行项目规划设计;
2010年,完成部分拆迁和土地流转;
2011年,建设50000 m2智能温室,主要用于花卉生产;
2012年,建成1000亩左右珍稀花木基地。
2.4竹行绿色蔬菜基地
l 位于竹行镇竹东村、大安村和竹行村等,规划面积4000亩左右,计划投资1亿元。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适度发展设施栽培,建成集中连片、产出高效、安全生态的绿色蔬菜基地。
l 阶段安排
2009年,建设基础设施;
2010年,建设1000亩连片蔬菜基地,其中设施种植500亩左右;
2011年,建设2000亩连片蔬菜基地,其中设施种植1000亩左右;
2012年,建成4000亩左右绿色蔬菜基地。
2.5世外桃园休闲农庄
l 位于江边九号滩,规划面积2000亩左右,计划投资1.2亿元。在现有的860亩休闲渔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充实内容、提升档次。建设成为集市民采摘、休闲垂钓、生态餐饮、水生花卉和沙滩体验于一体的全国一流休闲农庄,成为上海及周边城市居民休闲的首选之地。
l 阶段安排
2009年,建设100亩采摘园、600亩左右休闲垂钓基地;
2010年,建设12000 m2生态餐饮、13500 m2休闲用房,取得AAAA旅游景点认证;
2011年,建设水生花卉种植中心;
2012年,建设沙滩休闲中心,建成2000亩左右休闲农庄。
2.6张謇农耕文化村
位于狼山街办剑山村、军山村,规划用地面积1000亩左右,计划投资2.8亿元,其中1.5亿元用于部分农民拆迁安置,50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村落包装、田园整理和河道疏理,8000万元用于生态休闲农庄建设。建成“状元故里”、“绿色农耕科技”、“农业情趣”、“江海风韵”四个村落和一个生态休闲农庄。
l 阶段安排
2009年,完成项目建设规划,启动土地流转和居民住房拆迁工作;
2010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村落包装、田园整理、河道疏理和生态休闲农庄建设;
2011年,建成张謇农耕文化村。
2.7安惠食药用菌产业园
l 位于老洪港风景区畜牧良种场,规划面积1000亩左右,计划总投资1.5亿元。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档食药用菌生产和加工产业园。主要建设食药用菌集中种植区500亩左右,工厂化食药用菌生产车间21000 m2。
l 阶段安排
2009年,完成食药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引进;
2010年,建设工厂化生产车间11000m2、引进2条生产线,建设150亩种植基地,带动100户农户入园种植;
2011年,建设工厂化生产车间10000m2,建成500亩左右种植基地,带动500户农户入园种植;
2012年,完成深加工生产线建设,建成食药用菌产业园。
2.8中药养生休闲园
位于崇川区观音山街办青龙桥村,规划面积500亩左右,计划投资1亿元,体现南通长寿文化,带动农民增收。主要建设中药种植基地,药膳餐饮、中医药保健服务等设施,成为全省首家集中药种植、餐饮、保健、加工于一体的特色休闲农业园。
l 阶段安排
2009年,完成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
2010年,建成100亩中药设施种植基地;
2011年,建设餐饮、保健场所5000m2;
2012年,建成400亩左右基地及2条加工生产线。
2.9现代农业物流产业园
位于外环北路与外环东路交叉路口,规划面积1000亩左右,计划投资10-20亿元。在原运河桥市场的基础上,加大对市场的软硬件设施改造和扩建,扩大市场功能,发挥该市场在市区农副产品供应和全市农产品集散中的重要作用,既为市区提供安全、充足、优质的农副产品,也为五县(市)农副产品销售提供支撑平台。建设交易用房100000m2,冷库10000吨,交易场地200000m2,以及交易结算中心、仓储中心、检测中心和管理中心等。
l 阶段安排
2009年,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和动迁工作;
2010年,建设100000 m2交易场地;
2011年,建设50000 m2交易用房和5000吨冷库;
2012年,完成一期建设任务,建成600亩交易市场。
2.10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心
l 位于南通市蔬菜研究所、幸福、陈桥等地,计划投资2.5亿元。主要用于实验大楼和育苗设施、民房拆迁和土地流转、推广服务设施建设等。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南通市蔬菜研究所为依托,建设种苗繁育中心和新技术研发中心。成为名特优新种苗产业化发展中心,服务全市乃至长三角高效农业发展。
l 阶段安排
2009年,完成规划和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工作;
2010年,建设20000 m2育苗温室和50000 m2防虫网培育区;
2011年,建设500亩左右种苗繁育基地;
2012年,建成1000亩左右试验示范基地。
第五章 基础设施规划
以建设高标准现代农田为目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基础设施建设遵循的原则为:一是分批实施的原则。规划区内所有基础设施一次性规划,分四年实施。二是先急后缓的原则。即将建设的重大项目优先安排,急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地方优先考虑。三是整村推进的原则。所有基础设施以村为单位,整体推进,不留死角。
1 农用水系
l 整治方案
一是疏浚现有河道,贯通水系;二是优化电灌站布局,改进灌溉模式,提高灌溉效率;三是客水引进,改善水质,强化环境管理,保证农产品生产安全。
l 引排水系及疏浚工程
以二级河为规划区域内主要引排河道,三级河为联结,四级河为脉络,贯通规划区引排水系。共需疏浚三级河194.8公里,四级河234.4公里,丰产沟1203公里。
l 灌溉模式及工程建设
将现有电灌站进行拆并,采取小型灌区分布的模式,每个灌区灌溉面积控制在300-600亩,大田输水采取低压管道和明渠相结合的形式,设施种植园区,一律配置微喷滴灌系统。需建0.1流量的有压电灌站220座,0.1-0.5个流量的无压电灌站104座,观音山街办建1个流量以上的电灌站1座;建设地下输水管道727公里、砼防渗渠道67公里、微喷滴灌10050亩。
2 农村道路
l 整治方案
对四年内将改变土地性质的区域,依靠现有基础,完善骨干道路,实现农户集中区与干道的有效沟通,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对2012年后仍为农田的区域,规划干道、支道和田间机耕路3级道路,干道和支道均为混凝土路面,面宽分别为4.5米和3.5米以上,田间机耕路以砂石路为主,面宽3米。共建干道89公里、支道236公里、田间机耕路162公里。
l 配套建筑物
完善农村道路系统,做到桥涵闸合理配套,干道、支道、田间机耕路全面贯通。建设桥梁123座、涵133座、闸2座、小沟级建筑物812座。
3 绿化
l 农田绿化
沿河沿路建成以常绿品种为主的农田防护林,近期项目区域采取灌木、乔木、花草相配套的绿化模式,与农业景观协调成趣,成为都市绿化的一道景观。建设农田绿化4000亩。
l 城市森林
充分利用城市零星空地,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和生态城市建设水平,实现能绿尽绿,建成总面积为5000亩的城市森林。
第六章 投资及效益估算
1投资估算
1.1 投资总量
规划到2012年总投资22.32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4.75亿元,设施大棚1.57亿元,近期项目总投入16亿元左右(不含物流园拟投入的10-20亿元)。
1.2资金筹措
规划区内水利、道路、绿化、土壤改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市、区、镇(街办)财政投入为主,积极争取上级交通资金、河道疏浚资金和土地整理项目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形成集聚合力。项目农业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形式,调动各方投入农业的积极性。拓展区内的规模项目享受规划区内的财政引导政策,推动辐射区功能快速发挥。
2效益分析
2.1经济效益分析
基础设施项目完成以后,新增蔬菜3000万公斤,花卉200万盆,珍稀水产品160万公斤。大田作物每亩新增产出300元,同时,节约灌溉成本30元,每亩增收330元,新增效益1170万元;大棚作物每亩产出8000元,纯收益4000元,增收2124万元,重点项目建成后,新增产值76850万元,利税14900万元。
2.2社会效益分析
本规划与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充分考虑到地方优势、条件制约、发展需要。随着本规划的推进实施,城郊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活理念、文化素养得到提升;地区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完善,市区农业的服务功能得到增强;地区传统农业文化在现代都市获得传承和发展,市区经济对周边农村的辐射作用和对周边农业的引领作用得到提高,城区对长三角地区投资者的吸引力得到增强。
2.3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都市农业将以特有的方式发挥调节城区温度和湿度、净化纯化城区空气、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降低噪声美化景观、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协调人居与自然的和谐平衡。
本规划着手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环境,从交通、水利等工程措施上降低农业生产能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从产业结构技术层面上,推进生态循环技术,遏制污染源降解污染物,改善水土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微观运作方式上,发展绿色农业产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提供保障。
第七章 生态保护规划
1 生态环境风险分析
生态环境风险主要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对空气水土环境质量产生严重威胁。
2 水环境保护
l 完善水利设施
排灌分开,雨污分流,充分接纳和利用雨水,全面采用管道灌溉和微喷滴灌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l 推行生态水产养殖
实现进出水道分开,养殖废水一律经过人工湿地处理,达标排放,水循环利用率不小于35%,科学控制水产药饵投入量,严格控制产量,提高品质。
l 严格控制农用水水质
坚持以“六清六建”为核心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决清理影响农用水质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染源,强化污染物无害处理。
3 土地资源保护
l 有计划地推进土地开发整理
强化村庄整治和农民集中居住,加强现代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凡2020年后仍为农业用地的区域,全面落实科学合理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合理整合土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建设用地控制制度,积极推行农民集中居住和土地整理工程,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l 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提高土地性能
全面实施“增”(增施有机肥)、“提”(提高肥料利用率)、“改”(改良土壤)、“防”(防止土壤退化)、“控”(控制肥药投入)等保养耕地质量综合措施。
4 清洁生产管理
l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落实国家清洁生产法,配套实施合理轮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严格控制面源污染,到2020年,所有农产品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l 积极推行循环农业技术
综合应用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等可持续农业技术,积极推行废弃物农业资源化利用,提高能源和物质资源的利用率。
l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水土安全监测管理
通过农业企业与专业协会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管理和可追溯质量控制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制度和高效快速质量安全预警防范体系。
第八章 保障机制
1 管理机制
建立协调组织机制。由市政府牵头,相关涉农部门参与,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共同推动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部门和区政府的考核,确保规划目标落到实处。
建立共同推介机制。各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共同推介,既为规划落实找项目,也为项目运行找市场,更为扩大项目影响寻对策。
建立质量监管机制。政府监管部门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引导各专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推行可回溯的标准化质量管理。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创办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中介形成质量监控的市场机制。
2 融资机制
建立财政资金引导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擎作用,采取配套投入,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确保项目建设资金的落实。
建立招商引资联动机制。项目所在区镇(街办)作为招商引资主体,积极发挥作用,想方设法多招商、招大商,引进国内外一流企业建设重点项目;相关部门及时掌握招商信息,为项目落户和运行发展服务,确保重点项目建设优质高效。
建立农村金融扶持机制。加大金融系统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力度,积极开辟融资渠道,创新农业金融服务机制,确保规划所需资金的落实。建立农业保险机制,拓宽农业险种覆盖面,最大限度化解经营风险。
3 经营机制
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采取连续扶持、重点扶持的方式,切实发挥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紧密联结,推动基地建设上规模、上档次。
引导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建立规划所涉蔬菜、花木、休闲等产业的专业合作组织,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的运行机制,发挥合作组织的组织协调功能,提高规划项目的整体功效。
健全市场服务体系。及时发布准确可靠的市场信息,畅通购销渠道,创设交易服务平台,互通创意案例,推广先进经营管理经验,提高经营水平,提升经营效益。
4 技术创新服务机制
建立技术指导培训机制。在确保统一苗种供应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专业培训,强化技术指导,提高规划区科学种田水平,提升整个南通市区农产品的品质档次。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采取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引导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将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到规划区域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5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专项经费,引导企业、单位大力引进高、精科技和经营人才,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建立实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以科技创业园为依托,加大对技术型、经营性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大力培养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支撑力量。
(2009—2020年)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随着桥港时代的到来,南通市区融入了上海一小时都市圈,作为上海北翼城市,将成为长江入海口跨越发展新格局的核心区和新兴产业集聚区。《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提出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区域经济中心、历史文化名城和宜居创业城市”的城市总体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突出江海联动开发,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发展思路,对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市政府决定编制南通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 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为2009年-2020年。其中:
近期阶段为2009年-2012年。
中远期阶段为2013年-2020年。
3 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域主要指港闸、崇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区内现有耕地约136000亩,根据城市发展规划, 2012年后仍保留的耕地91000亩左右,2020年后保留的耕地51000亩左右。
l 2020年后仍然保留的农业用地和农村区域(中远期),包括港闸区宁启高速以北、宁启铁路以东区域和崇川区宁启铁路以东区域保留的农业用地以及狼山风景区生态绿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小海镇、竹行镇等处保留的农业用地以及老洪港风景区的生态绿地,共51000亩左右。主要进行全面基础设施规划和中长期农业发展战略规划。
l 2020年前为农业用地,之后改变用途的土地,面积40000亩左右。主要进行基础设施规划和农业项目选择性规划。
l 2012年前为农业用地,之后改变用途的土地,面积45000亩左右。主要进行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和简易设施农业项目规划。
l 与规划区域相邻的通州区部分乡镇作为辐射拓展区域,暂不作具体规划。
4 规划原则
● 生态优先,城乡融合
● 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 突出重点,分期推进
5 规划主要依据
5.1 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年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一号文件)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2004)
5.2 江苏省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
《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2004年修正)
《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1999)
5.3 南通市相关规划及文献
《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
《南通市统计年鉴》(2008)
第二章 基础状况
根据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性质定位为上海北翼经济中心,长三角地区江海港口枢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旅游贸易城市。规划区区总面积35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86.79万人,规划到2020年人口规模为180万人。
1 基本情况
1.1土地资源
规划区内总面积35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约136000亩,占25.5%;2020年后耕地面积约为51000亩,占总面积的9.6%。适宜种植粮、油、果、菜、药、特等多种类型作物,具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条件。
1.2 农业结构和产业分布
l 农业结构
规划区内农业目前以水稻、小麦、油菜、蔬菜种植为主。北部幸福、陈桥、秦灶等地以稻、油为主,有少量蔬菜和休闲观光农业;南部竹行、小海以蔬菜和四青作物为主;沿江地区以休闲渔业和特种水产养殖为主。
l 农业产业化
规划区内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年销售收入12亿元,但除嘉吉粮油、顺发面粉、安惠生物、红梅乳业外,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不长,示范带动作用较弱,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1.3基础设施
规划区内镇(街办)村公路和乡村间主干道基本形成,共有低压输水管道55.7公里;硬质渠390.1公里,土渠449公里;水泥路739.1公里,土路118.5公里,砂石路382.8公里;机耕桥742座,电灌站1195座,小沟级建筑物1967座;三级河134.6公里,四级河590公里。
1.4社区及合作组织
规划区共涉及19个街道,99个行政村(社区),有7.9万农户,24.9万个农业人口,其中劳动力14.5万人。只有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民仅有128户,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水平较低。
2优势条件
2.1交通区位优势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使南通进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现已形成以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为主骨架,水、陆、空三位一体,内联外延、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高档精致农产品可以直销上海都市圈市民餐桌,农业园区可以零距离向市区居民开放。
2.2城乡融合优势
城区大、农区小,农业用地点状分布,利于农业植被镶入城区,农业景观融于城貌,将创造出农业与城市、“人与自然相依共荣”独特的生态文化魅力和风貌,为上海都市圈居民提供绝佳且便捷的休闲度假空间。
2.3城市经济优势
2008年, GDP总值达575.84亿元,财政收入115.5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40元。随着省管县经济体制逐步推进,市政府和城区经济每年可以向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高标准建设提供比周边其它地区更强大的资金支撑。
3 制约因素
3.1土地资源紧
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规划区内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分布极端零碎,农业发展土地资源日渐紧缺。
3.2基础设施差
规划区内渠道、电灌站陈旧。70%以上的灌溉渠道为土渠,机房破旧不堪;还有一部分河道急需疏浚,部分路段年久失修、路况较差。总体而言,基础设施普遍较差,远不能适应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急需整体规划,加大投入。
3.3产业基础弱
规划区内产业布局零乱,主导产业不明确,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小、占比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产业链不长,联结作用不强,急需培育扶持主导产业,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3.4发展成本高
工业化进程加快,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带来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上升;同时,规划区内民居密度大,农民惜地严重,拆迁成本和土地流转成本较高。
第三章 发展战略
1 发展理念
从生态城市建设的高度,遵循“三生一体、城乡融合”的理念,努力将市区农业全面渗入中心城区、融入上海都市圈,实现传统农业向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跨越。
“三生一体”,就是生产、生态、生活三者融为一体,相互通融、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城乡融合”,就是城乡之间功能互补、文化共享、利益互惠。
2 发展目标
高标准建设农田基础设施、高起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高水平推进产业化进程,重点构建“高效精品种植、生态休闲服务、现代农贸物流”三大产业板块,建设“万亩设施种植园、万亩农业科技创业园、万亩休闲农业创意园、现代农业物流产业园、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五大农业园区。到2020年基本建成城乡融合、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生态环保、辐射周边、惠及三农的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核心区。
l 近期建设目标
到2012年建成91000亩高标准农田,建成40000亩左右各种类型的高效农业区,完成45000亩左右区域环境整治,农村水土环境达到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要求,农产品符合绿色产品标准比例达到70%,形成3-5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高效农业面积达100%,休闲旅游农业和农业服务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4000元。初步构建起三大产业板块和五大农业园区框架。
l 中远期建设目标
到2020年全面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建成51000亩左右高效农业示范区,农村水土环境进一步改善,达到绿色农产品基地标准,所有农产品达到绿色产品标准,形成10-12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休闲旅游农业和农业服务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0元,建成长江以北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样板区。
3 功能分区
l 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
区域范围:港闸区的幸福街道、陈桥街道、秦灶街道、港闸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处农业用地,共40000亩左右。
主体功能:为市民提供优质农副产品,为周边提供现代农业技术示范,为地区涉农产业提供物流服务,构建城区现代化农业新景区。
建设目标:建成基础设施现代化、产品优质安全化、高效农业规模化、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经营产业化、社区生活生态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阶段安排:近期重点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中远期逐步演变为农业科技创业园、高科技精品农业示范区。
l 滨江创意农业集聚区
区域范围:南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老洪港风景区、竹行镇、小海镇、南通农场,崇川区狼山、观音山街办等处农业和生态用地,共50000亩左右。
主体功能:集聚各种以个人创造力的发展和实现为动力源泉、以开发农业多种潜在功能以及功能创新为特点的创意农业产业项目。
建设目标:建设各种类型的农业景观带、生态农艺园、休闲农户群,为市民和上海游客提供休闲、体验、游乐、特餐、文化、精品选购、创意成就展示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生态和文化服务,建成都市生活不可缺失的新型生态文化服务区。
阶段安排:近期重点发展江海特色餐饮、垂钓、采摘等类型的多功能农业,进行区域开发整体景观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远期逐步进行档次高、规模大、特色强的休闲旅游园、市民创意园、科普教育园、绿色商务园、特色农业文化园等建设。
4 主体产业设计
l 高效精品种植业
采用设施化、规模化、生态化种植,以高档蔬菜、水果、花卉产品为主体,以优质、安全、特色、鲜活、精美为质量目标,面向城市居民及游客市场。重点建设项目主要分布在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
l 生态休闲服务业
以现代化、生态化、园艺化、创意型产品生产为基础,完善配套服务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拓展农业生产的休闲、旅游、服务、商业新功能,重点在地域性、景观性、新奇性、多样性、趣味性、服务性、文化性、艺术性方面提升,为市民和游客提供高雅、多样、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宣教等服务。重点建设项目主要分布在滨江创意农业集聚区。
l 现代农贸物流业
充分利用港桥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长三角都市圈和国际市场,重点进行优质、中高档的鲜、活、美、绿色食品和精制加工成品(半成品)的商贸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带动沿江和苏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农贸物流业项目位于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内。
第四章 项目规划
以项目为载体,实行战略性项目与近期项目建设相统一。中远期规划五个战略性项目,推动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近期规划十个项目,着眼于项目落地,以此推动远期目标实现。
1 战略性项目
1.1 万亩设施种植园
l 内涵简介
以蔬菜、花木等园艺产业为主,加快土地流转和资源整合,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链式发展、合作推进的形式,以及品种技术、发展模式、市场体系创新,着力提升品质、创建品牌、形成规模,促进高档设施化种植业发展,带动周边。
l 规模布局
位于陈桥街道、幸福街道、秦灶街道铁路以东以北部分,总面积约20000亩左右,其中核心区5000亩左右。
l 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09-2012年。结合新农村建设,实行农民集中居住,推进土地复垦、配套硬质道路、地下管道灌溉、单栋和连栋钢架大棚及滴灌设施,形成3-5个千亩以上设施种植核心示范区,带动10000亩左右高效种植。
第二阶段: 2013-2020年。进一步改善种植环境、提高土壤质量,建成5000亩以上设施种植核心示范区,带动20000亩左右高效种植。
1.2 万亩农业科技创业园
l 内涵简介
瞄准建设长江北岸农业科技硅谷的目标,强化科技研发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充分发挥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重点打造四个中心,即以南通市蔬菜研究所为载体的种苗繁育中心,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为依托的新技术研发中心,以招商引智为手段的对外技术交流合作中心,以提供创业平台为目标的农业科技孵化中心。
l 规模布局
位于幸福街道和秦灶街道靠近通州地界的区域和通州部分区域,总占地面积约10000亩。种苗繁育中心规划面积约1000亩,为市区和五县(市)提供优质苗种和科技服务;新技术研发中心规划面积1000亩,主要进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对外技术交流合作中心规划面积3000亩,参照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模式,通过引资和引智等手段,建设集示范、生产、技术合作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交流合作中心;农业科技孵化中心规划面积约5000亩,主要进行产业开发,构建长江口高新农业产业集聚平台,为国内外农业科技专家和人才提供创业场所。
l 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09-2012年,建成1000亩左右种苗繁育中心和1000亩左右新技术研发中心,启动对外技术交流合作中心、农业科技孵化中心建设。
第二阶段:2013-2020年,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建设2-3个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和推动作用的项目,完成10000亩左右建设目标。
1.3万亩休闲农业创意园
l 内涵简介
运用现代创意农业理念,按照打造长江三角洲现代创意农业第一平台的目标,精心设计、统筹规划,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富含江海地域文化内涵的休闲垂钓、生态餐饮、市民采摘、农事体验、文化展示项目,以创建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市民城市生活为目标,以实现市民个人创意为服务内容,建设一批集市民参与、休闲娱乐于一体,消费与生产、享受与生态、都市与乡村相融的生态农业园。
l 规模布局
位于开发区老洪港风景区和狼山风景区,规划面积11000亩左右,包括富民港良种场、富民港种畜场、小海镇八号滩、长江港水产养殖场、竹行镇九号滩以及狼山风景区军山村。
l 项目设计
①张謇农耕文化村
位于狼山风景区,规划面积1000亩左右,以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的开发理念为灵魂,集中展现从江海滩涂自然形成发育到通海启先民与自然抗争,到张謇的近代滩涂综合开发,以及集约型、外向型现代农业模式。文化村以张謇命名,彰显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现代产业实践家张謇的“农工商学一体化区域经济社会开发”理念在长三角区域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先驱作用和开创性历史贡献。
②世外桃园休闲农庄
位于江边九号滩。规划面积2000亩左右,依托现有的世外桃源休闲农庄,以发展生态餐厅、滨江休闲、乡野垂钓、娱乐度假为主要内容,通过加强景观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吸引各地特别是上海游客,打造休闲农业品牌。
③长江珍稀鱼类展示区
位于开发区老洪港长桥港渔场和小海镇八号滩渔业基地。规划面积2000亩左右,按照长江珍稀水产保种育种要求和地方特色观赏鱼培育方向,改造基础设施,投入先进设备,引进生态技术,进一步扩大长江河豚、鳜鱼、鲻鱼、中华绒螯蟹等养殖规模。开展鲥鱼、鲟鱼和扬子鳄等特色品种的引进和养殖推广,丰富蝶尾、珍珠两大地方特色观赏金鱼品系,建设40000m2观赏鱼展示区。
④百国农业情景园
位于老洪港风景区良种场,规划面积2000亩左右。引进多国、多地区特种植物和动物,进行设施种植和养殖,并引入中外多样化农业生产方式供游客体验,建成一个集展示、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农业情景园。
⑤沿江湿地恢复示范区
位于老洪港景区洪港水厂附近区域,规划面积2000亩左右。适当配置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恢复、改造和保护沿江生态环境,确保市民饮水安全,提高生态示范功能,形成南通市滨江湿地保护具有影响力的生态公益性品牌。
l 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至2012年,完成3-4个项目的招商,并完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阶段:至2020年,引入创意产业元素,创新经营模式,深度挖掘与开发生态休闲服务功能,完成全部项目的建设。
1.4现代农业物流产业园
l 内涵简介
集农产品集散、加工配送、仓储保鲜、产品包装、检测检疫、拍卖等于一体,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加强经营管理的规范化、交易手段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开展各种优质、中高档的鲜、活、美、绿色食品和精制加工成品(半成品)贸易,以此为核心构建区域农产品商贸物流网络体系,在传统批发交易基础上,重点发展连锁超市、直接配送、代客采购、拍卖市场等新型流通形式,进而整合区域资源,加强产业链延伸,推动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
l 规模布局
位于运河桥附近,规划面积1000亩左右。
l 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09-2012年,利用现有的运河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形成规模,建成600亩规模市场,服务市区和五县(市)农副产品运转、批发、销售,并完成规划面积内的工程建设任务,开始运营,完成200万吨交易量。
第二阶段:2013-2020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花卉苗木区、名特优新产品展示平台、拍卖中心、包装中心、虚拟交易平台等内容的建设,达到1000亩的建设规模,形成以上海为依托,服务长三角的设施一流、品种齐全,华东地区最大的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完成年成交量500万吨。
1.5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
位于辐射拓展区,暂不作具体规划。
2 近期项目
2.1 幸福现代农业园
l 位于幸福街道幸福村、花桥村和施店村,规划面积2000亩左右,计划投资3亿元。通过民房拆迁、土地流转、业主开发,重点建设精品蔬菜、精致果品、特色花卉三个种植区和一个展示展销中心,全部采用设施栽培,规模和档次全省领先。
l 阶段安排
2009年,完成项目规划设计,以及部分土地流转和农居拆迁工作,建设100000 m2智能温室;
2010年,建设500亩单栋、连栋大棚设施栽培和500亩左右休闲农业园;
2011年,建设展示展销中心和其他配套设施;
2012年,建成2000亩左右现代农业园。
2.2 陈桥高效农业产业园
l 位于陈桥街道葆华村、陈桥村、陈北村,规划面积2000亩左右,计划投资2亿元。通过土地流转,结合新农村建设,建成1000亩左右设施蔬菜园,500亩左右高档设施葡萄园、500亩左右休闲生态旅游园,将基地打造成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带动力的设施种植和市民休闲产业亮点。
l 阶段安排
2009年,完成规划设计,开展招商引资;
2010年,建设500亩左右设施蔬菜园;
2011年,建设500亩左右葡萄园,同时启动休闲生态园建设;
2012年,建成500亩左右休闲生态园和1000亩左右设施蔬菜园。
2.3秦灶珍稀花木基地
l 位于秦灶街道袁桥和西安桥村,规划面积1000亩左右,计划投资1亿元。以花卉、苗木为主导产业,为城市建设提供苗木、为市民提供花卉。
l 阶段安排
2009年,进行项目规划设计;
2010年,完成部分拆迁和土地流转;
2011年,建设50000 m2智能温室,主要用于花卉生产;
2012年,建成1000亩左右珍稀花木基地。
2.4竹行绿色蔬菜基地
l 位于竹行镇竹东村、大安村和竹行村等,规划面积4000亩左右,计划投资1亿元。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适度发展设施栽培,建成集中连片、产出高效、安全生态的绿色蔬菜基地。
l 阶段安排
2009年,建设基础设施;
2010年,建设1000亩连片蔬菜基地,其中设施种植500亩左右;
2011年,建设2000亩连片蔬菜基地,其中设施种植1000亩左右;
2012年,建成4000亩左右绿色蔬菜基地。
2.5世外桃园休闲农庄
l 位于江边九号滩,规划面积2000亩左右,计划投资1.2亿元。在现有的860亩休闲渔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充实内容、提升档次。建设成为集市民采摘、休闲垂钓、生态餐饮、水生花卉和沙滩体验于一体的全国一流休闲农庄,成为上海及周边城市居民休闲的首选之地。
l 阶段安排
2009年,建设100亩采摘园、600亩左右休闲垂钓基地;
2010年,建设12000 m2生态餐饮、13500 m2休闲用房,取得AAAA旅游景点认证;
2011年,建设水生花卉种植中心;
2012年,建设沙滩休闲中心,建成2000亩左右休闲农庄。
2.6张謇农耕文化村
位于狼山街办剑山村、军山村,规划用地面积1000亩左右,计划投资2.8亿元,其中1.5亿元用于部分农民拆迁安置,50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村落包装、田园整理和河道疏理,8000万元用于生态休闲农庄建设。建成“状元故里”、“绿色农耕科技”、“农业情趣”、“江海风韵”四个村落和一个生态休闲农庄。
l 阶段安排
2009年,完成项目建设规划,启动土地流转和居民住房拆迁工作;
2010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村落包装、田园整理、河道疏理和生态休闲农庄建设;
2011年,建成张謇农耕文化村。
2.7安惠食药用菌产业园
l 位于老洪港风景区畜牧良种场,规划面积1000亩左右,计划总投资1.5亿元。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档食药用菌生产和加工产业园。主要建设食药用菌集中种植区500亩左右,工厂化食药用菌生产车间21000 m2。
l 阶段安排
2009年,完成食药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引进;
2010年,建设工厂化生产车间11000m2、引进2条生产线,建设150亩种植基地,带动100户农户入园种植;
2011年,建设工厂化生产车间10000m2,建成500亩左右种植基地,带动500户农户入园种植;
2012年,完成深加工生产线建设,建成食药用菌产业园。
2.8中药养生休闲园
位于崇川区观音山街办青龙桥村,规划面积500亩左右,计划投资1亿元,体现南通长寿文化,带动农民增收。主要建设中药种植基地,药膳餐饮、中医药保健服务等设施,成为全省首家集中药种植、餐饮、保健、加工于一体的特色休闲农业园。
l 阶段安排
2009年,完成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
2010年,建成100亩中药设施种植基地;
2011年,建设餐饮、保健场所5000m2;
2012年,建成400亩左右基地及2条加工生产线。
2.9现代农业物流产业园
位于外环北路与外环东路交叉路口,规划面积1000亩左右,计划投资10-20亿元。在原运河桥市场的基础上,加大对市场的软硬件设施改造和扩建,扩大市场功能,发挥该市场在市区农副产品供应和全市农产品集散中的重要作用,既为市区提供安全、充足、优质的农副产品,也为五县(市)农副产品销售提供支撑平台。建设交易用房100000m2,冷库10000吨,交易场地200000m2,以及交易结算中心、仓储中心、检测中心和管理中心等。
l 阶段安排
2009年,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和动迁工作;
2010年,建设100000 m2交易场地;
2011年,建设50000 m2交易用房和5000吨冷库;
2012年,完成一期建设任务,建成600亩交易市场。
2.10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心
l 位于南通市蔬菜研究所、幸福、陈桥等地,计划投资2.5亿元。主要用于实验大楼和育苗设施、民房拆迁和土地流转、推广服务设施建设等。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南通市蔬菜研究所为依托,建设种苗繁育中心和新技术研发中心。成为名特优新种苗产业化发展中心,服务全市乃至长三角高效农业发展。
l 阶段安排
2009年,完成规划和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工作;
2010年,建设20000 m2育苗温室和50000 m2防虫网培育区;
2011年,建设500亩左右种苗繁育基地;
2012年,建成1000亩左右试验示范基地。
第五章 基础设施规划
以建设高标准现代农田为目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基础设施建设遵循的原则为:一是分批实施的原则。规划区内所有基础设施一次性规划,分四年实施。二是先急后缓的原则。即将建设的重大项目优先安排,急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地方优先考虑。三是整村推进的原则。所有基础设施以村为单位,整体推进,不留死角。
1 农用水系
l 整治方案
一是疏浚现有河道,贯通水系;二是优化电灌站布局,改进灌溉模式,提高灌溉效率;三是客水引进,改善水质,强化环境管理,保证农产品生产安全。
l 引排水系及疏浚工程
以二级河为规划区域内主要引排河道,三级河为联结,四级河为脉络,贯通规划区引排水系。共需疏浚三级河194.8公里,四级河234.4公里,丰产沟1203公里。
l 灌溉模式及工程建设
将现有电灌站进行拆并,采取小型灌区分布的模式,每个灌区灌溉面积控制在300-600亩,大田输水采取低压管道和明渠相结合的形式,设施种植园区,一律配置微喷滴灌系统。需建0.1流量的有压电灌站220座,0.1-0.5个流量的无压电灌站104座,观音山街办建1个流量以上的电灌站1座;建设地下输水管道727公里、砼防渗渠道67公里、微喷滴灌10050亩。
2 农村道路
l 整治方案
对四年内将改变土地性质的区域,依靠现有基础,完善骨干道路,实现农户集中区与干道的有效沟通,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对2012年后仍为农田的区域,规划干道、支道和田间机耕路3级道路,干道和支道均为混凝土路面,面宽分别为4.5米和3.5米以上,田间机耕路以砂石路为主,面宽3米。共建干道89公里、支道236公里、田间机耕路162公里。
l 配套建筑物
完善农村道路系统,做到桥涵闸合理配套,干道、支道、田间机耕路全面贯通。建设桥梁123座、涵133座、闸2座、小沟级建筑物812座。
3 绿化
l 农田绿化
沿河沿路建成以常绿品种为主的农田防护林,近期项目区域采取灌木、乔木、花草相配套的绿化模式,与农业景观协调成趣,成为都市绿化的一道景观。建设农田绿化4000亩。
l 城市森林
充分利用城市零星空地,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和生态城市建设水平,实现能绿尽绿,建成总面积为5000亩的城市森林。
第六章 投资及效益估算
1投资估算
1.1 投资总量
规划到2012年总投资22.32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4.75亿元,设施大棚1.57亿元,近期项目总投入16亿元左右(不含物流园拟投入的10-20亿元)。
1.2资金筹措
规划区内水利、道路、绿化、土壤改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市、区、镇(街办)财政投入为主,积极争取上级交通资金、河道疏浚资金和土地整理项目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形成集聚合力。项目农业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形式,调动各方投入农业的积极性。拓展区内的规模项目享受规划区内的财政引导政策,推动辐射区功能快速发挥。
2效益分析
2.1经济效益分析
基础设施项目完成以后,新增蔬菜3000万公斤,花卉200万盆,珍稀水产品160万公斤。大田作物每亩新增产出300元,同时,节约灌溉成本30元,每亩增收330元,新增效益1170万元;大棚作物每亩产出8000元,纯收益4000元,增收2124万元,重点项目建成后,新增产值76850万元,利税14900万元。
2.2社会效益分析
本规划与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充分考虑到地方优势、条件制约、发展需要。随着本规划的推进实施,城郊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活理念、文化素养得到提升;地区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完善,市区农业的服务功能得到增强;地区传统农业文化在现代都市获得传承和发展,市区经济对周边农村的辐射作用和对周边农业的引领作用得到提高,城区对长三角地区投资者的吸引力得到增强。
2.3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都市农业将以特有的方式发挥调节城区温度和湿度、净化纯化城区空气、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降低噪声美化景观、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协调人居与自然的和谐平衡。
本规划着手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环境,从交通、水利等工程措施上降低农业生产能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从产业结构技术层面上,推进生态循环技术,遏制污染源降解污染物,改善水土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微观运作方式上,发展绿色农业产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提供保障。
第七章 生态保护规划
1 生态环境风险分析
生态环境风险主要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对空气水土环境质量产生严重威胁。
2 水环境保护
l 完善水利设施
排灌分开,雨污分流,充分接纳和利用雨水,全面采用管道灌溉和微喷滴灌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l 推行生态水产养殖
实现进出水道分开,养殖废水一律经过人工湿地处理,达标排放,水循环利用率不小于35%,科学控制水产药饵投入量,严格控制产量,提高品质。
l 严格控制农用水水质
坚持以“六清六建”为核心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决清理影响农用水质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染源,强化污染物无害处理。
3 土地资源保护
l 有计划地推进土地开发整理
强化村庄整治和农民集中居住,加强现代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凡2020年后仍为农业用地的区域,全面落实科学合理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合理整合土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建设用地控制制度,积极推行农民集中居住和土地整理工程,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l 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提高土地性能
全面实施“增”(增施有机肥)、“提”(提高肥料利用率)、“改”(改良土壤)、“防”(防止土壤退化)、“控”(控制肥药投入)等保养耕地质量综合措施。
4 清洁生产管理
l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落实国家清洁生产法,配套实施合理轮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严格控制面源污染,到2020年,所有农产品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l 积极推行循环农业技术
综合应用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等可持续农业技术,积极推行废弃物农业资源化利用,提高能源和物质资源的利用率。
l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水土安全监测管理
通过农业企业与专业协会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管理和可追溯质量控制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制度和高效快速质量安全预警防范体系。
第八章 保障机制
1 管理机制
建立协调组织机制。由市政府牵头,相关涉农部门参与,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共同推动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部门和区政府的考核,确保规划目标落到实处。
建立共同推介机制。各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共同推介,既为规划落实找项目,也为项目运行找市场,更为扩大项目影响寻对策。
建立质量监管机制。政府监管部门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引导各专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推行可回溯的标准化质量管理。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创办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中介形成质量监控的市场机制。
2 融资机制
建立财政资金引导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擎作用,采取配套投入,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确保项目建设资金的落实。
建立招商引资联动机制。项目所在区镇(街办)作为招商引资主体,积极发挥作用,想方设法多招商、招大商,引进国内外一流企业建设重点项目;相关部门及时掌握招商信息,为项目落户和运行发展服务,确保重点项目建设优质高效。
建立农村金融扶持机制。加大金融系统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力度,积极开辟融资渠道,创新农业金融服务机制,确保规划所需资金的落实。建立农业保险机制,拓宽农业险种覆盖面,最大限度化解经营风险。
3 经营机制
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采取连续扶持、重点扶持的方式,切实发挥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紧密联结,推动基地建设上规模、上档次。
引导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建立规划所涉蔬菜、花木、休闲等产业的专业合作组织,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的运行机制,发挥合作组织的组织协调功能,提高规划项目的整体功效。
健全市场服务体系。及时发布准确可靠的市场信息,畅通购销渠道,创设交易服务平台,互通创意案例,推广先进经营管理经验,提高经营水平,提升经营效益。
4 技术创新服务机制
建立技术指导培训机制。在确保统一苗种供应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专业培训,强化技术指导,提高规划区科学种田水平,提升整个南通市区农产品的品质档次。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采取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引导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将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到规划区域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5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专项经费,引导企业、单位大力引进高、精科技和经营人才,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建立实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以科技创业园为依托,加大对技术型、经营性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大力培养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支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