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精华浓缩课-申论写作技巧

公务员考试精华浓缩课—申论写作技巧

最早的一次申论考试是2000年2 月26日进行的。当时是中央、国家机关69个部门公开录用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中央机关人员和公务员。这次招考录用总数仅为600多人。而且当时的考试报名不能通过网络进行,必须由本人(或者是通过特快专递)到设在中国博物馆的报名地点现场报名。参加考试的考生数量和考试的规模根本不能与今天同日而语。然而,正是这次规模并不很大的申论考试,为今后中国的人才测评考试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来源于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申论作答要求主要分为四类题型:

①材料概括题:根据给定材料就某一特定角度进行提炼概括。

②对策措施题: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措施。 ③综合分析题:就自己的认识理解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

④申论文章题:根据指定要求写作一篇1000字左右的申论文章。 打开一份近年的申论考试真题,就会看到申论考试的题目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给定材料‛和‚作答要求‛。

一般地讲,近几年申论考试给定的材料,特别是国考给定的材料,字数大约在5000-8000左右。内容主要是针对一个或几个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参考材料。

本节将就申论考试的四类题型(即:概括题、对策题、分析题、文章题)的答题基本要领进行基本讲解,以期使大家的申论水平能有迅速、切实的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申论文章题的核心技巧(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奉献)

近些年国考的申论文章题目多数情况下在40分左右,分数最少的一次是30分。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上级地方公务员考试最多出现过一道申论文章题分值70分的情况(2005年广东省上半年的申论第二题)。在各种小型的申论考试中,甚至出现过只出一道申论文章题的试卷。无论如何,申论文章题是申论考试中的重头戏。

做好申论文章,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文字表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求考生要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这里我们首先强调一点。很多申论考试的

文章题,直接要求对策论述占绝对主导。比如

刚刚我们提到的分值70分的2005年广东省上

半年申论考试的第二题。题目要求以‚进一步

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对策‛为标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策论文章。

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存在某个问题是需要我们分析,而不必去解决的。政府部门不是研究机构,而是行政执法部门(这里说的是广义的行政执法)。当然,对问题进行大量分析是必要。不过,将问题分析清楚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对问题的解决。

一般情况,除非申论文章题目明确要求只分析问题不要求论述如何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况在申论考试中非常少见),申论文章还是涉及解决问题的。

我们再来看近几年的国考申论命题。2010年的国考主题 ‚海洋的保护与开发‛、 2009年的国考主题‚粮食安全‛问题、2008年的国考命题‚人与自然‛、2007年的国考命题‚命脉‛。无论是‚海洋的保护与开发‛或者‚粮食安全‛问题,再或者人与自然、土地——这一农业的‚命脉‛问题,分析清晰都不是目的,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才是目的。申论文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能像一般的媒体报道那样,仅仅停留在‚讲事实、摆道理‛这样的层面。

樊政:申论文章写作的‚六项原则八项注意‛

事实上,大多数考生只要通过正确的备考,申论成绩提高是不难的。这里我们为大家介绍申论文章写作的一些基本技巧,申论文章写作的‚六项原则八项注意‛,以供大家参考

樊政:申论文章写作的‚六项原则‛

一. 好文章不一定是好申论文章,而好申论文章一定是一篇好文章。 作答申论文章题时,在中学、大学语文课上学到的有关作文技巧和评判标准都完全适用。主题鲜明深刻、观点准确新颖、紧扣主题、语言流畅生动、文章结构紧凑合理、字迹工整等等要求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申论文章好坏的重要评判标准。

二.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力争‚语不惊人死不休‛。

申论考试的阅卷工作其数量是相当惊人的。由于各种因素所限,申论考试的阅卷往往时间紧,任务大。文章开头的‚首因效应‛就犹显突出了。

三. 申论文章很多时候要重点论述解决问题,而不能通篇仅仅是发人深省。

绝大部分情况下,解决问题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申论文章与其他文章最大的区别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多数情况下,要将相当笔墨用在对解决问题方法的分析上。换言之,针对对策的充分论述是文章的关键部分。

四. 分析问题要深入、准确,往往要上升到科学发展观、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或社会的稳定、和谐等思想高度。

申论文章写作时,一般情况下,要将所述观点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群众基本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和谐的高度,体现时代主旋律和我们的基本政策思路。

申论文章的分析部分一般可以就主题的以下6个方面中的一个或几个进行分析:

①解决问题的重大意义;

②解决问题的严重性、迫切性;

③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

④问题原因的分析;

⑥问题出在哪些方面;

五. 源于材料,高于材料,准确提炼,深入补充。

如果所有答案都能在材料中找到,那么一个语文较好的初中生作答申论考试成绩也不会很低了。

对于材料我们要用好、用全、用深入、用准确,同时也要注意‚源于材料,高于材料;概括提炼,深入补充‛。我们对材料中所提到的对策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准确深入的分析。同时,对问题的分析也要深入透彻,上升高度。

六.申论文章写作尤其要注意遣词造句的概念准确。

申论文章与高考作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高考作文仅仅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而申论文章是对考生是否具备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的素质所进行的测评考试。

申论文章对考生社会认识准确性要求就更高了。在申论文章中不允许有认识上的错误。比如,不允许有违反法律常识的错误;不允许有违反政策常识的错误;也不能有偏激的绝对化的语言;也不能有对现实社会实际情况认识不清所造成的论述上的错误。

樊政:申论文章写作的‚八项注意‛

一、 申论文章写作注意语气、文风要积极、健康、阳光。

切忌因申论材料中某段内容的触动,使自己情绪低落,行文时消极,表现不出来勇于解决问题的公务员应有的工作心态。也不能用任意地放纵的刁钻、辛辣的笔风。申论文章要求语言准确、用词规范、论述清晰,要求文风积极、健康、阳光。

二、 写作申论文章要学会联系实际。提倡用举例的方法联系实际,说明问题。

一般情况,举例说明是联系实际最主要的一个方法。

申论文章举例中的实例可以在材料中找。材料中的实例当然可以引用。也可以举材料外较典型的实例。但是举材料外的实例就更要求其典型性和论证的直接性。同时尽量所举的实例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因为所举的实例越是众所周知,也就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越能说明问题。

三、 申论文章要注意最常用的修辞就是引用‚时代最强音‛。

这里所说的时代最强音,一般是指党中央近几年主要文件中的重点语句,以及当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讲话内容中的经典句。

党和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是高瞻远瞩、统领全局、深入总结实践经验、反复调查研究的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引用这样的时代最强音当然是我们申论文章中非常有力的论据。

引用时代最强音中不仅可以在申论文章的开头结尾,在意义分析过程中或是在对策论述过程中都可以使用。

当然,不能如同极左思潮泛滥时期的一些文章那样逢言必引语录。牵强的引用是我们不提倡的。我们在引用的时候要做到恰如其分、引用的当。

四、 申论文章要结构完整、条理清晰,文章要具有较强的层次性、逻辑性。

无论是指出问题还是提出对策,都尽量不罗列‚1、2、3、4……‛,建议使用‚首先、其次、然后、再次、再有、还有、最后‛等这样的连词。申论文章也是文章,不能如同答政治题那样不考虑文章的结构。

并且罗列‚1、2、3、4……‛,甚至罗列‚A、B、C、D……‛都不符合中国人写作汉语文章的习惯用法。

五、 申论文章不要过多的‚标语口号‛、‚漫谈‛式的空话套话,也不要使用一些空洞的所谓‚模板‛。

一篇申论文章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其对策的针对性和论述的深刻性。‚标语口号‛、‚漫谈‛式的空话套话,看似四平八稳,实际上让人读之如嚼白蜡,是一种废话连篇的写法。

而一些空洞的所谓‚模板‛,同样是一种废话连篇的写法。

六、 不要过分多地、原封不动地引用给定材料中的语句。

给定材料里有一些非常适合引用到申论文章中的语句,会被众多考生引用,阅卷老师会反复地看到,肯定会出现审美疲劳,也就没有了任何新鲜感,甚至会引起反感。

适当引用材料原话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文章通篇有很多地方引用材料原句,并不是我们很提倡的一种方法。这并不是说引用原句就写不出一篇好文章,只是这样的方法在考试过程中并不提倡考生过多运用。

七、 作答申论文章题,尤其要注意审题。

申论文章题,并不是考察考生的作文能力,如果出现审题不清甚至跑题等现象会失分更多。作答时一定要注意审题,避免跑题。

参加申论考试的考生都是在考场上身经百战的‚过来人‛了。可不知为什么,每次申论考试之后都会有考生反映由于审题不清,写跑题了。

审题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假定身份。也就是题目要求的写作视角。

2.是否要求重点论述解决问题,也就是否要求一定要以对策论述为主。

3.是否要求重点论述某一特定内容。

4.要求论述的问题的内涵与外延。当然既不能超出,也不能只就其中某一局部论述。

5.是否指定命题。

6.是否对文体有一定要求。

7.对字数的要求。

八、 作答申论文章题时,要注意答题字迹工整,切忌龙飞凤舞的连笔书写致使阅卷老师难辨字迹。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认识,书写能力也是写作能力的组成部分。

笔者与数不清的阅卷老师交流过。大家最共同的感触就是很多考生申论文章的书写实在是‚天书难辨‛。

并不是要求考生硬笔书法如何了得,只要求大家不要写连笔字,要一笔一划将字写清楚,至少要保证易于辨认,易于判卷。

每次考试之前我都要提醒考生,申论答卷字迹不要潦草,切忌连笔字,字迹不好辨认,判卷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篇范文的分析为大家提供一些申论文章作答的主要要领(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针对不同人群特点,积极作好就业促进工作

近几年来,上海实施了一项对解决就业非常行之有效的举措“万人就业项目”。从交通协管、市容协管、社区助残等社会公益服务中拿出一批由多方资金支持的岗位,重点提供给就业困难群体,使十几万人通过发挥自己所长和辛勤劳动得到稳定收入。

据上海市统计局资料,在人口压力逐渐上升的客观形式下,失业率较前几年有所下降。这样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针对不同人群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就业问题是可以切实解决的。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分布的高峰也集中在了就业年龄段。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了出来。加之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等等原因都造成了我国现阶段空前的就业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通过就业,一个人才能获得收入、安居乐业、实

现价值,社会才能不断地稳定发展。显然,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之一。

目前我国的就业问题主要包括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青年人就业问题、农村多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城市中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等几个主要方面。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关键是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对症施治,措施得当。

首先,解决好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青年人就业问题。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60万人。这些青年学子是经济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要积极大力倡导青年人到急需人才的西部去,到中小民营企业去,到最需要他们的基层去发挥自己的价值。教育部门、劳动人事部门在作好教育、宣传引导工作的同时,广泛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加强离校后的就业服务 。

第二,解决好农村多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民工为城市创造着财富,为农村增加着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着活力,已经成为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但农民工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要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认识农民工工作的重要性。要加强和改善对农民工的服务和社会管理。积极主动,想方设法,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服务,切实解决好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子女入学、技能培训、医疗健康保障、养老保障、文娱生活等实际问题。为他们的生活与劳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有利条件,让更多农村多余劳动力积极地融入城市经济建设,更好地奉献社会。

第三,解决好城市中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针对“4050”人员年龄偏大、技术过时、再就业困难等特点,政府应该出资设臵和购买公益性岗位,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大力发展符合本区域经济特点和社会需要且又适宜吸纳“4050”人员的社会服务和经营项目,不断开发各类社区服务岗位。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成好这个重大艰巨的任务,关键在于根据不同人群的具体特点、就业潜力,有针对性地对症施治,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人员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首先我们看这篇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通过一个实例提出了我们要论述的问题。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对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第六、

七、八自然段是对解决问题的分析。最后一自然段是结尾部分。也就是说这篇文章运用了一个我们申论文章常用的典型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结尾这样一个四步结构。这种四步结构并不是说申论文章一定要采用。但是,申论文章的写作终究是一种考试过程的写作。时间要求是非常

紧张的。所以我们建议考生可以采用这种四部结构。

在这样的四步结构中,是更突出分析问题还是更突出解决问题,或是比例相对平衡,这要视题目的需要而定。当然并不是说申论文章一定不能采用别的结构。‚结构新颖、巧妙‛当然更好,不过运用这样的四步结构作为一种考试答题是完全足够了的,建议考生采用。

第二,本篇文章的中心相当的突出明确,即‚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关键是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对症施治,措施得当‛。申论文章首先追求的不是观赏性、可读性、艺术性,申论文章是人才测评考试中的一种考试专用文体。或者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姑且可以这样说,申论文章是我们公务员队伍内部交流思想、认识、经验、方法的一种实用性的文体。也就是说申论文章更讲究实效性,更讲究思想内容的准确性。当然就更要求主题鲜明、准确、突出。这是我们考生应该牢记的。

第三,这篇文章的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对问题进行了比较准确深入地分析。‚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分布的高峰也集中在了就业年龄段,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加之企业职工下岗分流等等原因,造成了我国现阶段空前的就业压力。‛这一段从三个角度对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准确深入。同时第二自然段,‚据上海统计资料,人口压力在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失业率却有所下降,说明了只要针对不同的人群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就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点明了主题,将解决问题的前景和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分析的也比较透彻。第五自然段将我们的就业情况目前的三个主要问题列举分析地也比较详尽,第四自然段,‚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通过就业,一个人才能获得收入,安居乐业,实现价值,社会才能不断稳定和发展,显然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奔小康的关键环节之一。‛能够将问题的关键实质准确把握住,并且将问题准确、合理地上升到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奔小康的思想政策高度,这是我们申论文章分析问题的主要技巧和要求。

第四,这篇文章的三个方面的对策写的准确翔实,并且对对策进行了比较充分地的分析。比如解决好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青年人的就业问题,准确地阐明了青年人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要大力倡导青年人到西部去,到中小型民营企业去,到经济最需要他们的基层去发挥他们的价值,并提出了具体的做法。这样的对策分析是我们所提倡的。

第五,文章的结尾引用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摘要,这种用时代最强音作为文章的组成部分的做法也是我们申论文章所提倡的。另外,这篇文章还有用词准确、联系实际恰当等优点。

以上谈到的这篇文章的优点,既是我们申论备考练习申论文章写作时候的要求,也是我们申论文章作答时的技巧原则。

再有,笔者为大家提供一个所谓比较‚捷径‛的学习方法,建议大家认

真精读本书中所提供的二十几篇申论范文。书中的申论范文,全部都是樊政老师(笔者)本人所写。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尽管笔者本人水平有限,但是收录到本书中的多数都是针对最典型申论主题的标准范文,而且将最主要的申论基本主题全部涉猎到了。相信通过精读这些范文,会使读者加深对党和政府的基本政策认识、提高申论文章的写作能力、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掌握申论作答论述的语言规范都会有所帮助。

概括题的核心技巧(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奉献)

概括题是申论考试的基础题型、必考题型,往往作为第一题出现在申论试卷中。

概括题的特点是题目难度相对较小,所占分值比例相对较小。这就要求考生在作答概括题时不仅要做到准确全面,而且要做到快速高效。

樊政老师说有些考生认为申论考试中的概括题就是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已经熟练掌握了的段意概括题、内容摘要题,甚至有考生认为申论概括题,就是现代文缩写,认为申论考试不过是给语文阅读题和作文题换汤不换药的取上一个玄之又玄的新名字。

实际上,申论概括题并不是简单的段意概括、内容摘要,更不是现代文缩写;申论考试也不是所谓的语文阅读题加作文题。无论是申论概括题还是整个申论考试,都是有其特有的作答要求和评判标准的。其首当其冲的特点就是作答人所站角度的独特性:即凡事从有利于行政行为的角度出发,考生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准公务员身份。

这一特点运用到概括题,体现为对所概括内容详略的把握要以对行政行为参考价值的高低为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在作答申论概括题时要时刻关注所概括内容元素是否对我们行政行为(也就是我们公务员的工作)有参考价值,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对我们进行决策、调整决策,对我们的具体行政行为有没有参考意义。

樊政:下面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示例一:(2009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一题)

根据‚给定材料1—18‛提供的信息,用不超过400字的篇幅给上级领导整理一份情况

反映。

示例二:(2009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一题)

在现实工作中,一些政策规定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除了执行层面的原因外,

很多源于政策制定层面。请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概述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20分)

要求:概括准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不超过400字。

由示例一,我们可以显然看出此题的作答目的是为了给上级领导审阅。也就是说我们概括内容详略的把握不能以材料本身的详略为参考,应该以所概括内容对领导是否有价值为参考。

公务员考试是测评应试者基本素养的能力考试,考查的不是简单的概括归纳能力,而是考查我们对材料中与公务员工作相关内容是不是能够敏感、准确地把握住。所以考题中很多情况下就直接要求概括的目的是给领导审阅,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概括。很多申论考题未必直接要求概括的目的是给领导审阅。但是既然是公务员考试, 当然是以测评考生是否具备以上能力的考试。

示例二要求从政策制定角度概述某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换言之就是要我们从行政工作角度出发,找出政府在制定政策这一环节上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考查考生对公务员工作相关内容的敏感度。

作答申论概括题,还应注意抓紧时间,快速作答。申论概括题总体来讲难度不大,

答案大都能材料中找出,所以建议考生将作答概括题的时间控制十五分钟之内,以便为其他试题的作答留出时间。

作答申论概括题还应注意答题全面,在字数、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全面作答,所答内容客观准确,不能依据自己喜恶擅自补充或删减内容,更不能画蛇添足的妄加评论、分析,甚至提出对策。

在此类题目的训练中,我们主要强调几种概括归纳方法,目的是将题目中隐含的要点变得清晰可见,将杂乱堆积的要点变得条理分明,将通俗随意的语言变得正规规范。

具体的归纳方法专项训练,在本书中会有详细讲解。

其实只要注意以上提到的几方面原则,在备考申论概括题的时候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了。我们下面再举一例以帮大家理解:

2006年国考第一题:

如果你是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丁部长的谈话,呈领导审阅。字数控制在500字以内。

参考答案(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2005年9月20日,D部长在新华网就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相关话题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D部长谈到:

一般来讲,自然灾害和社会矛盾是引发突发公共事件主要诱因。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很快,加之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尚不够完善,我国目前处在社会根源性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因此,我们政府要负起主要责任,建立针对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完整的处理程序,特别是要建立完善的针对因社会

矛盾引起的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同时通过商业保险等经济手段,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辅助应对事件处理。要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不让其演变为公共事件。

虽然我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已初步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储备机制和防御性措施较为完善,但仍要继续深入建立完善的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组织分工、责任分工,坚决杜绝挪用、浪费防灾救灾资金、物资的情况。

另外,就业问题可能是目前我国容易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诱因,必须切实解决好就业问题,消除社会隐患。这需要我们政府加强组织工作,尽最大可能的发挥公共服务职能,重点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预防社会根源性突发公共事件,防止因突发公共事件引发更大的潜在社会矛盾。

大家看一下2006年的申论原题就会发现,丁部长的谈话共计八千余字,且其不是以一个预定的顺序进行讲话而是以答网友问的形式,这造成了材料本身似乎没有太强的逻辑顺序。

八千多字的内容都是丁部长关于突发公共事件问题的阐述。哪些应该概括进来、哪些要删弃掉,我们应该以上述原则进行。

比如“自然灾害和社会矛盾是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诱因”,这是一个关键的内容,当然要摘录进来。

再比如“我们政府应负起主要责任,建立针对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完整处理程序,特别是要建立完善的针对因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这当然也是一个对我们工作参考价值非常重大的一个内容,必须要在我们的概括材料中有所体现。类似的还有比如“就业问题可能是目前我国容易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诱因,必须切实解决好就业问题,消除社会隐患”等等。还有丁部长是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发表这些谈话,这个内容也应该概括进来,因为你呈送领导的资料要对这段文字材料的出处给以交待,供领导考虑这个材料的准确性、普遍性的价值。而其他一些相对来讲参考价值较小的内容就可以舍弃掉了。

概括题是四类题型中相对最为容易的。作为已经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申论考生,只要依据上述笔者为大家总结的概括题答题原则,作答基本正确已经没有问题了。

对策题的核心技巧(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奉献)

我们先针对如何作答对策题进行一些提纲挈领式的讲解,为大家今后的提高做好铺垫。后面本书将用一章的篇幅,专门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说是能力中的能力。而对策措施题是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工作的题目。学习、驾驭对策措施题目的过程其乐无穷……

小到基层工作日常小事,大到国家宏观战略。针对各种不同的问题总是需要我们拿出解决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公务员最需要具备的一种素能。

提出有效、可行、正确、完备的对策措施是申论备考最需训练提高的基本功。掌握对策题的作答并不困难,相信通过我们的讲解能为大家提供参考帮助。

第一,从给定材料中捋清待解决的问题和对策线索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阅读给定材料主要有两个任务:

(一)要捋清待解决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题目会用实例论述等方法为大家将需要解决的问题逐一列举,所以从给定材料中捋清问题难度并不大。

提出对策措施的思考方法示意图

(二)认真阅读材料中有关对策的各种线索。一般来讲,材料中有关对策的线索主要有四种形式:

1、 有些时候,给定材料中有比较直接的对策论述,我们可以直接归纳使用。这里有一点需要提醒考生,如果材料中的一些对策论述是网友、某方面人员或是某位专家的一家之言,就需要判断这种对策的是否正确,因为材料中提出的对策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如何判断对策的正确与否,后面我们也会重点论述。)

2、 有时材料中会有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事例,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具体事例的概括总结,得出其中包含的对策。

3、 如果给定材料中没有直接将全部对策都进行论述,也没有通过解决问题的正面事例给予一定的提示,那么我们就要根据给定材料中的只言片语,从中挖掘线索以进行补充完备了。

4、 很多时候给定材料中只有具体事例,而没有提出针对性的对策,这就需要我们将对策提出并且补充完备。

第二,考虑对策是否已经比较完备。(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通过概括总结给定材料提出对策之后还要考虑,我们总结的对策是否已

1.一般情况下,给定材料中会涉及到一些对策措施,有时涉及的对策措施比较多,就应该注意材料中已经涉及的各项对策提示是否已经应收、尽收。

2.给定材料会涉及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说会涉及各个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的对策是否在相当程度上将这些问题进行了解决。这是判断我们对策是否完备的一个重要角度。

3.对策的提出是否充分发挥了对策实施主体的能动性。如果是政府职能部门,是否充分发挥了其职能作用。举个例子,缩小贫富差距问题。对策中是否包含了民政部门、税收部门、执法部门的相关职能。或者说是否提到了对弱势群体的救助,特别是对赤贫群体的救助;是否提到了通过二次分配进行调节;是否提到了通过个人所得税的方式调节贫富差距;是否提到了打击各种非法暴富的行为等等。

4.判断对策是否完备,还应该考虑我们在备考过程中积累的相关知识是否已经充分地运用到了对策之中。也就是说,我们所知道的现实工作中有关解决这一问题的经验、方法是否收录到我们所提出的对策中。

如果从以上四个角度考虑都没有较大遗漏,那么我们所提出的对策就比较完备了。若不完备,还需要我们重新提出和补充。

第三,提出和补充完备对策。(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本书为大家总结了提出和补充完备对策的10种常见思考方法。

关于提出和补充完备对策的10种常见思考方法,我们将在后面专门用一节的篇幅和大家进行探讨。相信大家基本熟练掌握了以上10种提出和补充完备对策的常见思考方法之后,驾驭对策措施题就基本不成问题了。

最后,将对策条理化,归列条目。

一般情况下,作答时提出的具体对策应该在三条以上,六条以内。如果再多就应该合并同类项,将其合理归纳。

将对策条理化,归纳、分列条目,多数情况下没有什么难度。只要根据其重要性、紧迫性进行排序、分列即可。也有少数情况下,对策多点、凌乱、无序,这时候最常见的办法是根据各点对策的‚范畴‛或‚目的‛进行归类。

例题一 2010国考b卷

针对W市在进一步建设‚宜居城市‛中出现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20分)

要求:

1.准确全面,切实可行;

2.条理清楚,表达鲜明,不超过300字。

(左边实线框图中为原题给定材料,右边虚线框图为作者对给定材料的点评)

参考答案(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1、 不能简单肤浅理解‚宜居‛概念。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好长远统筹规划,保证经济、文化、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2、 不能仅仅从‚景观治理‛的角度出发,简单地将污染转移。有关部门应在合理规划、合理布局的同时,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

3、 不能单纯追求规模扩大。在扩大规模之前,要首先做好环境评估,规划好包括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教育文化设施在内的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全面打造良好的‚宜居环境‛。

4、 在建设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好从事传统渔业、养殖业的城乡居民利益,对于在建设过程中确实受到影响的,予以妥善安臵和合理补偿。

讲解(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针对问题提出对策的题目。阅读材料,不难总结出W市存在着‚缺乏长远统筹规划‛、‚ 转移污染‛、‚ 盲目扩大规模‛、‚ 传统的渔业养殖业难以为继‛等问题。

而材料中并没有直接给予对策的提示,这就要求大家根据自身积累提出对策了。本书为大家总结了提出和补充完备对策的10种常见思考方法,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探讨。在这里我们结合这10种方法,先为大家进行初步的分析。

第一, 针对‚缺乏长远统筹规划‛。

我们可以‚从应知应会的基本政策中寻找对应的内容。‛首先,最应知应会的基本政策就是‚科学发展观‛了。再结合给定材料第一段‚建设‘宜居城市’目标提示‛,对策一就不难提出了。

顺便提一点,后面我们还会重点讲到,本书最建议大家熟记的《申论知识精华浓缩》,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牢记,对答题会有很大的直接的帮助。

第二, 针对‚转移污染‛。

环境治理当然不能仅从‚景观治理‛的角度出发,简单地将污染转移。而应该从相关政策的制定、相应体系的完善等角度综合治理,即逐步促进产业升级,使城市真正‚宜居‛。

第三, 针对‚ 盲目扩大规模‛和‚传统的渔业养殖业难以为继‛等问题。 我们可以‚根据需解决的问题,从相关部门的职能中思考对应的对策。‛在扩大规模之前,相关政府部门,首先应作好环境评估,规划好包括垃圾及

污水处理设施、教育文化设施在内的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而对于在建设过程中确实受到影响的人群,予以妥善安臵和合理补偿。这些都是相关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信大家通过认真阅读本书之后,对上面这样的问题就能熟练掌握了。

例题

假如你是某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准备参加一次主题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研讨会,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1、2、3、4,草拟一份有关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迎接老龄化社会到来发言稿的内容要点。

要求:1.不要求写成文章,只针对采取有效措施迎接老龄化社会列举内容要点。

2. 内容全面,切实可行,有针对性。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300字

材料1:

一般认为,当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低于50%的时候,一个社会进入人口红利期。在此期间,同等政策条件之下,同量投资可以带来更大收益。而当总抚养比高于60%的时候,则进入人口负债期。

从人口问题的角度看,中国的发展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口红利‛。 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为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口学家预测,2040年我国达到顶峰14.91亿后开始下降。与此同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2010年为

1.12亿、2040年达到3.12亿后仍将继续上升。处于就业年龄段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将明显下降。这一升一降将使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目前老龄化问题已经成制约很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自从90年代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日本GDP年增长由60年代的高达10%以上‚腾飞奇迹‛,很快下降到了平均2%左右的停滞状态。

未来若干年后,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很可能比日本严峻得多。因为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高峰曲线变化非常明显。中国毫无疑问地将告别人口红利。东南沿海出现的民工荒已经敲响了警钟,廉价劳动力无限供应的年代已经远离了中国。

某知名学者A指出:‚如今的城市地区内,大多数家庭都是所谓‘四个老人、父母二人、一个孩子的4-2-1’型家庭,这也就意味着每个孩子未来要赡养6位长辈。男女人口比例失衡则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另外一个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更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威胁。尽快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是必要的。‛

材料2: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1.2亿农民走进城市。他们为城市的现代化建

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生存状况却令人堪忧。他们干的是工人的工作,却从未被城市真正认可和尊重过。

‚俺是打工来了,但为什么城里人就老是看我们不顺眼?为什么我们总是低人一等?俺靠力气挣钱怎么就那么下贱呢?难道就因为俺是农村户

口?‛因为上街没带暂住证,差点被送到派出所的河南籍农民工李大军气愤地说。另一个让李大军感到受歧视的是儿子上学的问题。‚开始想送到附近的小学,但赞助费俺实在交不起。后来听说有专门的民工子弟学校,可后来那家学校被关了,据说是因为不合法。唉,让孩子跟着我们吃不得吃、住不得住,从小跟着我们受苦,将来还得让他给我们养老送终。真不忍心啊!‛

材料3:

谁也没有想到,在拥有9亿农民和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国竟出现了‚民工荒‛。从2004年初开始至今,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纷纷告急,普遍缺工。仅珠三角地区民工缺口保守统计就达200万人。大量民工纷纷离厂,使众多企业的生产顿陷困窘。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中,都从绝对数量短缺的层面对‚民工荒‛做出解释,认为在近75%的农村地区已经没有青壮年劳动力可以转移了,‚中国将进入劳动力短缺的时代‛。

材料4:

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5.6%,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2009年我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27.49%、31.21%,而利润总额却比上一年下降了18.27%。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参考答案(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1. 打造创新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效益,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由劳动密集型经济逐步向知识密集型经济发展。

2. 加大对科研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教育体系,提高人口素质,由劳动力数量优势向劳动力素质优势转变。

3.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各方面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生力军作用。

4. 逐步健全社会养老相关法律政策,完善社会养老福利体系,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在城市规划中的比重,为老龄化社会全面到来做好相关准备。

5. 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树立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讲解(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我们先来看题干。题干要求‚不要求写成文章,只针对采取有效措施迎

接老龄化社会列举内容要点。‛这说明题目要求考生只作答对策条目即可。

这里强调一个问题,一般情况题干中如有‚切实可行,有针对性‛之类的要求,就说明这是一道典型的要求考生作答对策的题目。

我们再看给定材料。

材料1论述了中国的高速发展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口红利”,以及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材料2讲述了困扰河南籍农民工李大军的一些问题。

材料3论述了“中国将进入劳动力短缺的时代”。

材料4论述了中国目前经济正如胡锦涛所说,‚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发展的前提。

樊政:这里再强调一个问题,给定材料1中最后一段:某知名学者A指出:‚……尽快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是必要的。‛

请注意,对于材料中某位学者、相关人员或者网友的论述,不能一律认为是材料提供的正确提示。对于这些‚一家之言‛应该谨慎区分。给定材料1中学者A的论断就是错误的。我们后面会讲到为什么目前不能放宽计划生育政策。

尽管材料中没有直接给与我们对策提示。但是,只要我们熟练掌握提出和补充完备对策的常见思考方法,再结合给定材料中提供了的对策线索。就会发现,这道例题作答并不难。比如最后一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我们认真体味其中的含义,‚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这些都是我们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具体对策。

实际上,转变发展方式,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由劳动密集型经济逐步向知识密集型经济发展。这是我们目前最基本的经济政策。而与之对应的是加大对科研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教育体系,提高人口素质,由劳动力数量优势向劳动力素质优势转变。

针对材料2、3,不难看出进一步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生力军作用,也是今后迎接老龄化社会的的对策之一。与之对应的基本政策是:逐步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各方面的实际困难。

再有,作为政府职能机构,面对迎接老龄化社会还应该充分发挥其社会保障、社会风气引导的作用。对应本题就是,逐步健全社会养老相关法律政策,完善社会养老福利体系,树立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分析题的核心技巧(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奉献)

近年来,申论考试中综合分析题所占比重和难度都有增加的趋势。与对策题、作文题相比,分析题的题材角度更为广泛。一般情况,作文题与对策题都是要求考生针对某一社会焦点问题写作文章或是提出对策。换句话说,都是针对某一申论主题要求写作文章或是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任何一个申论主题都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要求考生进行分析。所以无论从题材上还是类型上,分析题都要远比作文题、对策题在数量上大的多。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点,不要过分地看重按形式给分析题的题型分类。因为分析题是题目类型和涉及内容都相当灵活的考题,如果强行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型如何作答再进行所谓的‚模板套路式‛的备考,往往会造成我们作答时被所谓题目的类型束缚住思路,影响作答的准确性、全面性、深刻性。

比如很多分析题的题干要求‚请

就***对我们的启示进行分析‛。

这样的题目,很容易被统一归类为所谓的启示分析题。事实上,启示分析

题所要分析的内容有可能给我们带

来多方面的、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的启示,这就决定了在答题思路上,也应该相应有很大区别。强行将分析题类型归纳为观点类、启示类等类型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有时会起副作用。

分析题实际上是一种作答技巧性相当强的申论题目,很多技巧如果应用得当,会使作答分析透彻,条理清晰,阐述全面。

本节将首先对两种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为大家进行讲解。

一、樊政——判断分析的常用方法:‚联系对比法‛

有一种常见的分析题类型——分析判断题,要求考生对某种做法或某种观点的合理性进行判断。这种类型的考题在近年来的国考和地方申论考试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因为其对考生分析能力的测查更直接、客观。

对于这样的题目的作答,我们推荐给大家一种思维方法——联系对比法,顾名思义就是将需要判断分析的问题对照联系我们比较熟悉的同类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再依据结论进一步对问题进行分析的思考方法。

举个例子:

2007年2月28日‚东方金贸‛报道,春运人多,女性排队,特别是漂亮女性容易遭到一些男人的性骚扰,再加上女性警惕性低,容易成为小偷关注对象。河南商丘火车站党委决定鉴于这两方面考虑专门设臵了女性购票窗口,为女性购票免去了拥挤和遭受异性骚扰的苦恼。很多人认为这种做法体现了车站的文明进步是好事。当然,也有人对此提出的质疑。题目要求让你判断这种做法是否值得推广并谈谈你的看法。

表面上看,推出女性窗口确实是保护了妇女权益。让前来购票的女性免去了拥挤和异性骚扰之苦,同时减少了女性被小偷光顾的机会。其出发点是为女性旅客着想,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如果利用联系对比法进行深入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地铁上、公交车上和火车站的售票口拥挤程度不相上下。难道也要设臵女性专列、女性专车吗?再依此类推,难道还要设臵女子中学、女子小学、男女分班吗?这显然是一种倒退、一种复辟。将女性看作一种需要隔离保护的弱势群体,本身就是女性的一种性别歧视。即使要设臵弱势群体的专门售票窗口也应该优先设臵残疾人、老年人等真正的弱势群体的专用窗口。

这种联系对比的思考方法是做判断分析题的一种最常用、最有效,相对也最可靠的方法。

例题 2009国考

‚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策略,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20分)

【相关材料】

11、今年9 月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考察后,网上有作者发表了一篇谈粮价的文章。其中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要鼓励粮食生产,基本的政策取向是提高粮价和补贴,降低农资成本。但种粮补贴受制于财政状况,不可能无限扩大。所以,粮价才是粮食政策的关键。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而言,粮价上涨比增加补贴要实惠有效。按2007 年的粮食产量,中央财政1028 亿元的种粮补贴摊到每公斤上是0.2元。也就是说,粮价每公斤再上涨两毛,农民兄弟就能把从中央财政获得的种粮补贴挣回来。这两毛钱的涨幅,按2006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75 . 92 公斤粮食来算,人均支出仅增加15 . 2 元。如果每公斤涨五毛呢,那么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2570 亿元,而这换成财政补贴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实现。因此,只要粮价上去了,农资价格涨一点没关系,补贴低一点也没关系。

我们现在之所以不敢大幅提高粮价,是担忧粮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农民基本上不需要买粮,完全可以种粮来满足自己吃的需要。因此,真正受粮价上涨影响的是城镇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者。但这种影响完全可以通过补贴来避免,而且这种补贴,

要远比种粮补贴少。我们可以测算一下,2006 年城镇居民低收入的人均粮食消费为78 公斤,按占城镇人口比例20 %计,为11541 万人。假设粮食价格每公斤上涨0 . 2 元,那么低收入人群每人增加粮食消费15 . 6 元,如果这部分钱全部由财政来补贴,仅需18 亿元,远远低于1028 亿元的种粮补贴。即使财政给所有国人都补贴,上涨0.2 元,也仅需支出200 亿元,还是要比种粮补贴节约。

粮价上涨的受损者,一是政府,应补贴低入人群而支付财政资金,但前面算过,规模不大,政府完全可以承受;另外的受损者则是城镇居民中的中、高收入人群。但这部分支出对他们的消费总支出来讲并不大,相信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农村支持城市那么多年了,现在确实该城市反哺农村了,提高粮价其实是效应最直接的一个反哺政策。

因此,在当前的政府框架中,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点睛之笔。

【参考答案】(源自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材料11提到的观点是不对的。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关系着国计民生的诸多方面。粮价上涨势必造成饲料价格上涨、食品加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从而带动相关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

材料11中的观点仅仅考虑到粮食价格与城乡居民粮食消费的关系。实际上,粮价上涨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中最受益的是农资、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而包括种粮农民在内的中低收入消费者却要承受相关支出的增加。这当然也会带来民政部门对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的巨大压力,甚至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种片面孤立考虑粮食价格的思路,违背了统筹兼顾的思想,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要靠支农惠农政策、靠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靠切实作好耕地保护工作和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对于粮食这种特殊商品,认为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是单纯依靠市场手段的一种政府职能‚缺位‛。

【讲解】(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题目要求对所指观点有没有道理进行判断。

如果我们单从材料看,它的这种策略表面逻辑性很强。有些考生就沿着这个思路讲‚有道理‛、‚为什么有道理‛,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采取了模糊、‚中庸‛的回答方法,认为这种观点既有有道理的一面,也有要慎重对待的一面,关键是实施过程中重要统筹兼顾好各方面利益云云。

以上观点的答案是错误的。

粮食价格直接影响到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收购价格、饲料价格、农资价格等等诸多上、下游行业价格,从而直接影响CPI指数。粮食价格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问题。保持粮食价格稳定是关系到群众生活、经济平稳发展、

社会稳定和谐的重大问题。

遇到此类问题,我们该如何思考呢?这里强调一个重要的申论作答技巧: 我们判断一个做法是否正确时,可以考虑我们所知道的现实工作中是否已经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考虑。

例如:很多专家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提出取消计划生育政策。 针对这一提法,我们就可以联系现实工作中的做法进行思考。现实工作中,我国仍在大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尤其在偏远落后地区,对计划生育的宣传力度和行政执法力度一直没有减弱过。可见这一提法是欠妥当的。

再分析现实工作中的做法,不难得出,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会使多数地区出生率急剧上升,导致人口素质下降,从而引起资源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医疗服务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的连锁反应。

回到这道有关‚粮食价格‛的国考真题,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在现实工作中,前几年猪肉价格上涨引起了食品行业价格的普遍上涨,甚至影响了CPI指数。国务院迅速出台了促进生猪养殖的相关政策,包括对能繁母猪的补贴等办法,稳定住了生猪价格。近一段时间大蒜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家试想,区区的大蒜价格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如果粮食价格上涨,所牵动的食品加工业、饲料业、农资业等行业的价格上涨以及其后的连锁反应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不仅是CPI上涨、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提高粮食价格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对策。

并且,国家针对粮食问题主要采取加大农业投入、以工业反哺农业、推行支农惠农政策、保持耕地面积以保证粮食储备等对策,这些对策的提出都是以粮价稳定为大前提的,可见粮食价格是涨不得的。

二、樊政:一种常见的分析方法:‚三段分析法‛。 (源自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所谓‚三段分析法‛就是在作答的过程中,将作答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就题目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问题的关键;

第二部分将问题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阐明问题背后的实质;

第三部分就此问题对今后工作的指导意义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今后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三段分析法作答示意图

换一个角度讲,所谓三段分析法也可以说是先对实践进行分析,再上升到理论高度,最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的分析过程。

我们先来看一道比较典型的题目。

【例题】2010年国考A卷:

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20分)

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该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

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相关材料】

4.2009年10月,荷兰内阁批准一项‚退耕环海‛方案,位于荷兰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被推倒,一片围海造田得来的3平方公里‚开拓地‛将再次被海水淹没,恢复为可供鸟类栖息的湿地。这项‚退耕环海‛计划是对西斯海尔德水道疏浚工程的‚补偿‛,西斯海尔德水道位于荷兰南部,是比利时重要港口安特卫普港的出海通道,由于湾长水浅,进出安特卫普港

的大型油轮只能在海水涨潮时通过西斯海尔德水道,据称,因此每年给安特卫普港造成损失7000万欧元。疏浚西斯海尔德水道对于荷兰、比利时两国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但是,要疏浚水道,必然拓宽水岸,岸边的湿地面积就会受到侵占。在环保组织看来,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湿地,首先是候鸟们在北非与西伯利亚之间迁徙的落脚点、中转站,其次才是可供人类使用的水道。

为了人类的利益侵占候鸟栖息的湿地,实属不义之举。环保组织锲而不舍的抗争,促使荷兰政府作出决定,让几十户农民迁出100多年前围海造田得来的家园,以供候鸟们栖息,以此换取环保组织对水道疏浚工程的支持。经过700多年的与海奋斗,荷兰人不仅用堤坝为自己营造出一个安全的家园,围海造田的面积更是占到荷兰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这样一个在与环境不懈战斗中立足的国家,如今却要为候鸟让出部分家园,应当说,这样的抉择是值得称赞的。

其实,类似围海造田这样的词汇,中国人并不陌生。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向湖泊要良田‛的思想指导下,经过几十年的围湖造田运动,我国鄱阳湖和洞庭湖两大淡水湖面积均大幅度缩小。到上世纪末,两湖面积比上世纪40年代末分别减少了1400平方公里和1700平方公里,减少比例分别为26%和40%。1998年肆虐整个长江流域的洪水,以一种惩罚性的方式,向围湖造田发出了最后的控诉。按照国家部署,1999年,有关省市开始实行大规模的‚退耕还湖‛,至2001年,‚退耕还湖‛已使昔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面面积增加了1000多平方公里,大大提高了蓄水抗洪能力。据称,鄱阳湖水面面积因此大致恢复到了1949年的水平。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环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

【错误示例】(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是荷兰作为一个在与环境不懈战斗中立足的国家,如今却要为候鸟让出部分家园,应当说,这样的抉择是值得称赞的。中国人均耕地面积非常紧张,却能实行大规模的‚退耕还湖‛,同样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退耕还海‛为候鸟让出部分家园,为保持生物多样性起到了积极作用。‚退耕环湖‛大大提高了湖泊蓄水抗洪能力。这些做法都是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讲解】(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我们先来看错误示例,这样的作答仅仅是就事论事,仅仅是对材料的一种缩写,回答流于表面,很多重要的采分点在答案中都没有涉及。

注意,分析题尤其不能仅停留在材料的表面水平。分析题尤其要注重源

于材料,高于材料。仅将材料中的一些词句重新连缀组合,或者换成自己的话重新叙述一遍肯定不是一个深入的作答。

大家再来看题目的题干,题干要求‚依据给定材

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既

然要求我们谈谈能够得到的启示,那仅把题干中所叙

述的内容重述一遍当然不够,而应该是一方面要对其

内容进行一定的分析,抓住其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

要寻找相关的理论支撑。

针对这一道题,完全可以上升到或者说完全应该

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的观点这样的理论高度

进行论述,即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两点。这里再次提醒考生,科学发展观是目前我们所有工作的指导思想,当然也是申论考试中最常用到的理论。考生应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便得心应手地应用这一理论。

再有,要将材料的内容与今后的实际工作相联系,不能就事论事。我们现实中遇到的更多问题是先开发,再治理的环保错位问题。要针对这一现象结合材料加以分析,切忌只谈‚退耕还海、退耕还湖‛。而且材料中提到了‚退耕还湖‛,不仅是今后的工作要注意环保先行,对过去曾经所犯的错误、所出现的问题该补救的也要进行一定的补救。

以上这些都应该在作答中有所体现。

【参考答案】(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我国的‚退耕还湖‛以及荷兰的‚退耕还海‛,是人类在对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这一长期的错误观念的自省行为。无论是‚退耕还湖‛还是‚退耕还海‛,都体现了人类牺牲自身经济利益以保护自然环境的决心。

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只有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我们要做到环保先行,认真做好环境评估工作,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以往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的错误开发项目,要勇于废止或加以改进。只有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经济建设才能良性循环,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三段分析法图解:

公务员考试精华浓缩课—申论写作技巧

最早的一次申论考试是2000年2 月26日进行的。当时是中央、国家机关69个部门公开录用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中央机关人员和公务员。这次招考录用总数仅为600多人。而且当时的考试报名不能通过网络进行,必须由本人(或者是通过特快专递)到设在中国博物馆的报名地点现场报名。参加考试的考生数量和考试的规模根本不能与今天同日而语。然而,正是这次规模并不很大的申论考试,为今后中国的人才测评考试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来源于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申论作答要求主要分为四类题型:

①材料概括题:根据给定材料就某一特定角度进行提炼概括。

②对策措施题: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措施。 ③综合分析题:就自己的认识理解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

④申论文章题:根据指定要求写作一篇1000字左右的申论文章。 打开一份近年的申论考试真题,就会看到申论考试的题目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给定材料‛和‚作答要求‛。

一般地讲,近几年申论考试给定的材料,特别是国考给定的材料,字数大约在5000-8000左右。内容主要是针对一个或几个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参考材料。

本节将就申论考试的四类题型(即:概括题、对策题、分析题、文章题)的答题基本要领进行基本讲解,以期使大家的申论水平能有迅速、切实的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申论文章题的核心技巧(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奉献)

近些年国考的申论文章题目多数情况下在40分左右,分数最少的一次是30分。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上级地方公务员考试最多出现过一道申论文章题分值70分的情况(2005年广东省上半年的申论第二题)。在各种小型的申论考试中,甚至出现过只出一道申论文章题的试卷。无论如何,申论文章题是申论考试中的重头戏。

做好申论文章,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文字表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求考生要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这里我们首先强调一点。很多申论考试的

文章题,直接要求对策论述占绝对主导。比如

刚刚我们提到的分值70分的2005年广东省上

半年申论考试的第二题。题目要求以‚进一步

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对策‛为标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策论文章。

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存在某个问题是需要我们分析,而不必去解决的。政府部门不是研究机构,而是行政执法部门(这里说的是广义的行政执法)。当然,对问题进行大量分析是必要。不过,将问题分析清楚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对问题的解决。

一般情况,除非申论文章题目明确要求只分析问题不要求论述如何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况在申论考试中非常少见),申论文章还是涉及解决问题的。

我们再来看近几年的国考申论命题。2010年的国考主题 ‚海洋的保护与开发‛、 2009年的国考主题‚粮食安全‛问题、2008年的国考命题‚人与自然‛、2007年的国考命题‚命脉‛。无论是‚海洋的保护与开发‛或者‚粮食安全‛问题,再或者人与自然、土地——这一农业的‚命脉‛问题,分析清晰都不是目的,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才是目的。申论文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能像一般的媒体报道那样,仅仅停留在‚讲事实、摆道理‛这样的层面。

樊政:申论文章写作的‚六项原则八项注意‛

事实上,大多数考生只要通过正确的备考,申论成绩提高是不难的。这里我们为大家介绍申论文章写作的一些基本技巧,申论文章写作的‚六项原则八项注意‛,以供大家参考

樊政:申论文章写作的‚六项原则‛

一. 好文章不一定是好申论文章,而好申论文章一定是一篇好文章。 作答申论文章题时,在中学、大学语文课上学到的有关作文技巧和评判标准都完全适用。主题鲜明深刻、观点准确新颖、紧扣主题、语言流畅生动、文章结构紧凑合理、字迹工整等等要求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申论文章好坏的重要评判标准。

二.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力争‚语不惊人死不休‛。

申论考试的阅卷工作其数量是相当惊人的。由于各种因素所限,申论考试的阅卷往往时间紧,任务大。文章开头的‚首因效应‛就犹显突出了。

三. 申论文章很多时候要重点论述解决问题,而不能通篇仅仅是发人深省。

绝大部分情况下,解决问题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申论文章与其他文章最大的区别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多数情况下,要将相当笔墨用在对解决问题方法的分析上。换言之,针对对策的充分论述是文章的关键部分。

四. 分析问题要深入、准确,往往要上升到科学发展观、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或社会的稳定、和谐等思想高度。

申论文章写作时,一般情况下,要将所述观点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群众基本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和谐的高度,体现时代主旋律和我们的基本政策思路。

申论文章的分析部分一般可以就主题的以下6个方面中的一个或几个进行分析:

①解决问题的重大意义;

②解决问题的严重性、迫切性;

③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

④问题原因的分析;

⑥问题出在哪些方面;

五. 源于材料,高于材料,准确提炼,深入补充。

如果所有答案都能在材料中找到,那么一个语文较好的初中生作答申论考试成绩也不会很低了。

对于材料我们要用好、用全、用深入、用准确,同时也要注意‚源于材料,高于材料;概括提炼,深入补充‛。我们对材料中所提到的对策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准确深入的分析。同时,对问题的分析也要深入透彻,上升高度。

六.申论文章写作尤其要注意遣词造句的概念准确。

申论文章与高考作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高考作文仅仅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而申论文章是对考生是否具备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的素质所进行的测评考试。

申论文章对考生社会认识准确性要求就更高了。在申论文章中不允许有认识上的错误。比如,不允许有违反法律常识的错误;不允许有违反政策常识的错误;也不能有偏激的绝对化的语言;也不能有对现实社会实际情况认识不清所造成的论述上的错误。

樊政:申论文章写作的‚八项注意‛

一、 申论文章写作注意语气、文风要积极、健康、阳光。

切忌因申论材料中某段内容的触动,使自己情绪低落,行文时消极,表现不出来勇于解决问题的公务员应有的工作心态。也不能用任意地放纵的刁钻、辛辣的笔风。申论文章要求语言准确、用词规范、论述清晰,要求文风积极、健康、阳光。

二、 写作申论文章要学会联系实际。提倡用举例的方法联系实际,说明问题。

一般情况,举例说明是联系实际最主要的一个方法。

申论文章举例中的实例可以在材料中找。材料中的实例当然可以引用。也可以举材料外较典型的实例。但是举材料外的实例就更要求其典型性和论证的直接性。同时尽量所举的实例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因为所举的实例越是众所周知,也就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越能说明问题。

三、 申论文章要注意最常用的修辞就是引用‚时代最强音‛。

这里所说的时代最强音,一般是指党中央近几年主要文件中的重点语句,以及当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讲话内容中的经典句。

党和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是高瞻远瞩、统领全局、深入总结实践经验、反复调查研究的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引用这样的时代最强音当然是我们申论文章中非常有力的论据。

引用时代最强音中不仅可以在申论文章的开头结尾,在意义分析过程中或是在对策论述过程中都可以使用。

当然,不能如同极左思潮泛滥时期的一些文章那样逢言必引语录。牵强的引用是我们不提倡的。我们在引用的时候要做到恰如其分、引用的当。

四、 申论文章要结构完整、条理清晰,文章要具有较强的层次性、逻辑性。

无论是指出问题还是提出对策,都尽量不罗列‚1、2、3、4……‛,建议使用‚首先、其次、然后、再次、再有、还有、最后‛等这样的连词。申论文章也是文章,不能如同答政治题那样不考虑文章的结构。

并且罗列‚1、2、3、4……‛,甚至罗列‚A、B、C、D……‛都不符合中国人写作汉语文章的习惯用法。

五、 申论文章不要过多的‚标语口号‛、‚漫谈‛式的空话套话,也不要使用一些空洞的所谓‚模板‛。

一篇申论文章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其对策的针对性和论述的深刻性。‚标语口号‛、‚漫谈‛式的空话套话,看似四平八稳,实际上让人读之如嚼白蜡,是一种废话连篇的写法。

而一些空洞的所谓‚模板‛,同样是一种废话连篇的写法。

六、 不要过分多地、原封不动地引用给定材料中的语句。

给定材料里有一些非常适合引用到申论文章中的语句,会被众多考生引用,阅卷老师会反复地看到,肯定会出现审美疲劳,也就没有了任何新鲜感,甚至会引起反感。

适当引用材料原话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文章通篇有很多地方引用材料原句,并不是我们很提倡的一种方法。这并不是说引用原句就写不出一篇好文章,只是这样的方法在考试过程中并不提倡考生过多运用。

七、 作答申论文章题,尤其要注意审题。

申论文章题,并不是考察考生的作文能力,如果出现审题不清甚至跑题等现象会失分更多。作答时一定要注意审题,避免跑题。

参加申论考试的考生都是在考场上身经百战的‚过来人‛了。可不知为什么,每次申论考试之后都会有考生反映由于审题不清,写跑题了。

审题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假定身份。也就是题目要求的写作视角。

2.是否要求重点论述解决问题,也就是否要求一定要以对策论述为主。

3.是否要求重点论述某一特定内容。

4.要求论述的问题的内涵与外延。当然既不能超出,也不能只就其中某一局部论述。

5.是否指定命题。

6.是否对文体有一定要求。

7.对字数的要求。

八、 作答申论文章题时,要注意答题字迹工整,切忌龙飞凤舞的连笔书写致使阅卷老师难辨字迹。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认识,书写能力也是写作能力的组成部分。

笔者与数不清的阅卷老师交流过。大家最共同的感触就是很多考生申论文章的书写实在是‚天书难辨‛。

并不是要求考生硬笔书法如何了得,只要求大家不要写连笔字,要一笔一划将字写清楚,至少要保证易于辨认,易于判卷。

每次考试之前我都要提醒考生,申论答卷字迹不要潦草,切忌连笔字,字迹不好辨认,判卷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篇范文的分析为大家提供一些申论文章作答的主要要领(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针对不同人群特点,积极作好就业促进工作

近几年来,上海实施了一项对解决就业非常行之有效的举措“万人就业项目”。从交通协管、市容协管、社区助残等社会公益服务中拿出一批由多方资金支持的岗位,重点提供给就业困难群体,使十几万人通过发挥自己所长和辛勤劳动得到稳定收入。

据上海市统计局资料,在人口压力逐渐上升的客观形式下,失业率较前几年有所下降。这样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针对不同人群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就业问题是可以切实解决的。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分布的高峰也集中在了就业年龄段。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了出来。加之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等等原因都造成了我国现阶段空前的就业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通过就业,一个人才能获得收入、安居乐业、实

现价值,社会才能不断地稳定发展。显然,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之一。

目前我国的就业问题主要包括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青年人就业问题、农村多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城市中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等几个主要方面。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关键是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对症施治,措施得当。

首先,解决好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青年人就业问题。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60万人。这些青年学子是经济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要积极大力倡导青年人到急需人才的西部去,到中小民营企业去,到最需要他们的基层去发挥自己的价值。教育部门、劳动人事部门在作好教育、宣传引导工作的同时,广泛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加强离校后的就业服务 。

第二,解决好农村多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民工为城市创造着财富,为农村增加着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着活力,已经成为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但农民工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要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认识农民工工作的重要性。要加强和改善对农民工的服务和社会管理。积极主动,想方设法,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服务,切实解决好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子女入学、技能培训、医疗健康保障、养老保障、文娱生活等实际问题。为他们的生活与劳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有利条件,让更多农村多余劳动力积极地融入城市经济建设,更好地奉献社会。

第三,解决好城市中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针对“4050”人员年龄偏大、技术过时、再就业困难等特点,政府应该出资设臵和购买公益性岗位,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大力发展符合本区域经济特点和社会需要且又适宜吸纳“4050”人员的社会服务和经营项目,不断开发各类社区服务岗位。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成好这个重大艰巨的任务,关键在于根据不同人群的具体特点、就业潜力,有针对性地对症施治,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人员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首先我们看这篇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通过一个实例提出了我们要论述的问题。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对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第六、

七、八自然段是对解决问题的分析。最后一自然段是结尾部分。也就是说这篇文章运用了一个我们申论文章常用的典型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结尾这样一个四步结构。这种四步结构并不是说申论文章一定要采用。但是,申论文章的写作终究是一种考试过程的写作。时间要求是非常

紧张的。所以我们建议考生可以采用这种四部结构。

在这样的四步结构中,是更突出分析问题还是更突出解决问题,或是比例相对平衡,这要视题目的需要而定。当然并不是说申论文章一定不能采用别的结构。‚结构新颖、巧妙‛当然更好,不过运用这样的四步结构作为一种考试答题是完全足够了的,建议考生采用。

第二,本篇文章的中心相当的突出明确,即‚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关键是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对症施治,措施得当‛。申论文章首先追求的不是观赏性、可读性、艺术性,申论文章是人才测评考试中的一种考试专用文体。或者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姑且可以这样说,申论文章是我们公务员队伍内部交流思想、认识、经验、方法的一种实用性的文体。也就是说申论文章更讲究实效性,更讲究思想内容的准确性。当然就更要求主题鲜明、准确、突出。这是我们考生应该牢记的。

第三,这篇文章的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对问题进行了比较准确深入地分析。‚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分布的高峰也集中在了就业年龄段,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加之企业职工下岗分流等等原因,造成了我国现阶段空前的就业压力。‛这一段从三个角度对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准确深入。同时第二自然段,‚据上海统计资料,人口压力在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失业率却有所下降,说明了只要针对不同的人群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就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点明了主题,将解决问题的前景和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分析的也比较透彻。第五自然段将我们的就业情况目前的三个主要问题列举分析地也比较详尽,第四自然段,‚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通过就业,一个人才能获得收入,安居乐业,实现价值,社会才能不断稳定和发展,显然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奔小康的关键环节之一。‛能够将问题的关键实质准确把握住,并且将问题准确、合理地上升到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奔小康的思想政策高度,这是我们申论文章分析问题的主要技巧和要求。

第四,这篇文章的三个方面的对策写的准确翔实,并且对对策进行了比较充分地的分析。比如解决好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青年人的就业问题,准确地阐明了青年人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要大力倡导青年人到西部去,到中小型民营企业去,到经济最需要他们的基层去发挥他们的价值,并提出了具体的做法。这样的对策分析是我们所提倡的。

第五,文章的结尾引用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摘要,这种用时代最强音作为文章的组成部分的做法也是我们申论文章所提倡的。另外,这篇文章还有用词准确、联系实际恰当等优点。

以上谈到的这篇文章的优点,既是我们申论备考练习申论文章写作时候的要求,也是我们申论文章作答时的技巧原则。

再有,笔者为大家提供一个所谓比较‚捷径‛的学习方法,建议大家认

真精读本书中所提供的二十几篇申论范文。书中的申论范文,全部都是樊政老师(笔者)本人所写。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尽管笔者本人水平有限,但是收录到本书中的多数都是针对最典型申论主题的标准范文,而且将最主要的申论基本主题全部涉猎到了。相信通过精读这些范文,会使读者加深对党和政府的基本政策认识、提高申论文章的写作能力、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掌握申论作答论述的语言规范都会有所帮助。

概括题的核心技巧(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奉献)

概括题是申论考试的基础题型、必考题型,往往作为第一题出现在申论试卷中。

概括题的特点是题目难度相对较小,所占分值比例相对较小。这就要求考生在作答概括题时不仅要做到准确全面,而且要做到快速高效。

樊政老师说有些考生认为申论考试中的概括题就是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已经熟练掌握了的段意概括题、内容摘要题,甚至有考生认为申论概括题,就是现代文缩写,认为申论考试不过是给语文阅读题和作文题换汤不换药的取上一个玄之又玄的新名字。

实际上,申论概括题并不是简单的段意概括、内容摘要,更不是现代文缩写;申论考试也不是所谓的语文阅读题加作文题。无论是申论概括题还是整个申论考试,都是有其特有的作答要求和评判标准的。其首当其冲的特点就是作答人所站角度的独特性:即凡事从有利于行政行为的角度出发,考生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准公务员身份。

这一特点运用到概括题,体现为对所概括内容详略的把握要以对行政行为参考价值的高低为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在作答申论概括题时要时刻关注所概括内容元素是否对我们行政行为(也就是我们公务员的工作)有参考价值,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对我们进行决策、调整决策,对我们的具体行政行为有没有参考意义。

樊政:下面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示例一:(2009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一题)

根据‚给定材料1—18‛提供的信息,用不超过400字的篇幅给上级领导整理一份情况

反映。

示例二:(2009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一题)

在现实工作中,一些政策规定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除了执行层面的原因外,

很多源于政策制定层面。请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概述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20分)

要求:概括准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不超过400字。

由示例一,我们可以显然看出此题的作答目的是为了给上级领导审阅。也就是说我们概括内容详略的把握不能以材料本身的详略为参考,应该以所概括内容对领导是否有价值为参考。

公务员考试是测评应试者基本素养的能力考试,考查的不是简单的概括归纳能力,而是考查我们对材料中与公务员工作相关内容是不是能够敏感、准确地把握住。所以考题中很多情况下就直接要求概括的目的是给领导审阅,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概括。很多申论考题未必直接要求概括的目的是给领导审阅。但是既然是公务员考试, 当然是以测评考生是否具备以上能力的考试。

示例二要求从政策制定角度概述某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换言之就是要我们从行政工作角度出发,找出政府在制定政策这一环节上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考查考生对公务员工作相关内容的敏感度。

作答申论概括题,还应注意抓紧时间,快速作答。申论概括题总体来讲难度不大,

答案大都能材料中找出,所以建议考生将作答概括题的时间控制十五分钟之内,以便为其他试题的作答留出时间。

作答申论概括题还应注意答题全面,在字数、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全面作答,所答内容客观准确,不能依据自己喜恶擅自补充或删减内容,更不能画蛇添足的妄加评论、分析,甚至提出对策。

在此类题目的训练中,我们主要强调几种概括归纳方法,目的是将题目中隐含的要点变得清晰可见,将杂乱堆积的要点变得条理分明,将通俗随意的语言变得正规规范。

具体的归纳方法专项训练,在本书中会有详细讲解。

其实只要注意以上提到的几方面原则,在备考申论概括题的时候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了。我们下面再举一例以帮大家理解:

2006年国考第一题:

如果你是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丁部长的谈话,呈领导审阅。字数控制在500字以内。

参考答案(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2005年9月20日,D部长在新华网就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相关话题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D部长谈到:

一般来讲,自然灾害和社会矛盾是引发突发公共事件主要诱因。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很快,加之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尚不够完善,我国目前处在社会根源性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因此,我们政府要负起主要责任,建立针对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完整的处理程序,特别是要建立完善的针对因社会

矛盾引起的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同时通过商业保险等经济手段,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辅助应对事件处理。要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不让其演变为公共事件。

虽然我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已初步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储备机制和防御性措施较为完善,但仍要继续深入建立完善的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组织分工、责任分工,坚决杜绝挪用、浪费防灾救灾资金、物资的情况。

另外,就业问题可能是目前我国容易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诱因,必须切实解决好就业问题,消除社会隐患。这需要我们政府加强组织工作,尽最大可能的发挥公共服务职能,重点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预防社会根源性突发公共事件,防止因突发公共事件引发更大的潜在社会矛盾。

大家看一下2006年的申论原题就会发现,丁部长的谈话共计八千余字,且其不是以一个预定的顺序进行讲话而是以答网友问的形式,这造成了材料本身似乎没有太强的逻辑顺序。

八千多字的内容都是丁部长关于突发公共事件问题的阐述。哪些应该概括进来、哪些要删弃掉,我们应该以上述原则进行。

比如“自然灾害和社会矛盾是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诱因”,这是一个关键的内容,当然要摘录进来。

再比如“我们政府应负起主要责任,建立针对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完整处理程序,特别是要建立完善的针对因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这当然也是一个对我们工作参考价值非常重大的一个内容,必须要在我们的概括材料中有所体现。类似的还有比如“就业问题可能是目前我国容易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诱因,必须切实解决好就业问题,消除社会隐患”等等。还有丁部长是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发表这些谈话,这个内容也应该概括进来,因为你呈送领导的资料要对这段文字材料的出处给以交待,供领导考虑这个材料的准确性、普遍性的价值。而其他一些相对来讲参考价值较小的内容就可以舍弃掉了。

概括题是四类题型中相对最为容易的。作为已经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申论考生,只要依据上述笔者为大家总结的概括题答题原则,作答基本正确已经没有问题了。

对策题的核心技巧(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奉献)

我们先针对如何作答对策题进行一些提纲挈领式的讲解,为大家今后的提高做好铺垫。后面本书将用一章的篇幅,专门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说是能力中的能力。而对策措施题是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工作的题目。学习、驾驭对策措施题目的过程其乐无穷……

小到基层工作日常小事,大到国家宏观战略。针对各种不同的问题总是需要我们拿出解决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公务员最需要具备的一种素能。

提出有效、可行、正确、完备的对策措施是申论备考最需训练提高的基本功。掌握对策题的作答并不困难,相信通过我们的讲解能为大家提供参考帮助。

第一,从给定材料中捋清待解决的问题和对策线索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阅读给定材料主要有两个任务:

(一)要捋清待解决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题目会用实例论述等方法为大家将需要解决的问题逐一列举,所以从给定材料中捋清问题难度并不大。

提出对策措施的思考方法示意图

(二)认真阅读材料中有关对策的各种线索。一般来讲,材料中有关对策的线索主要有四种形式:

1、 有些时候,给定材料中有比较直接的对策论述,我们可以直接归纳使用。这里有一点需要提醒考生,如果材料中的一些对策论述是网友、某方面人员或是某位专家的一家之言,就需要判断这种对策的是否正确,因为材料中提出的对策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如何判断对策的正确与否,后面我们也会重点论述。)

2、 有时材料中会有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事例,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具体事例的概括总结,得出其中包含的对策。

3、 如果给定材料中没有直接将全部对策都进行论述,也没有通过解决问题的正面事例给予一定的提示,那么我们就要根据给定材料中的只言片语,从中挖掘线索以进行补充完备了。

4、 很多时候给定材料中只有具体事例,而没有提出针对性的对策,这就需要我们将对策提出并且补充完备。

第二,考虑对策是否已经比较完备。(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通过概括总结给定材料提出对策之后还要考虑,我们总结的对策是否已

1.一般情况下,给定材料中会涉及到一些对策措施,有时涉及的对策措施比较多,就应该注意材料中已经涉及的各项对策提示是否已经应收、尽收。

2.给定材料会涉及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说会涉及各个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的对策是否在相当程度上将这些问题进行了解决。这是判断我们对策是否完备的一个重要角度。

3.对策的提出是否充分发挥了对策实施主体的能动性。如果是政府职能部门,是否充分发挥了其职能作用。举个例子,缩小贫富差距问题。对策中是否包含了民政部门、税收部门、执法部门的相关职能。或者说是否提到了对弱势群体的救助,特别是对赤贫群体的救助;是否提到了通过二次分配进行调节;是否提到了通过个人所得税的方式调节贫富差距;是否提到了打击各种非法暴富的行为等等。

4.判断对策是否完备,还应该考虑我们在备考过程中积累的相关知识是否已经充分地运用到了对策之中。也就是说,我们所知道的现实工作中有关解决这一问题的经验、方法是否收录到我们所提出的对策中。

如果从以上四个角度考虑都没有较大遗漏,那么我们所提出的对策就比较完备了。若不完备,还需要我们重新提出和补充。

第三,提出和补充完备对策。(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本书为大家总结了提出和补充完备对策的10种常见思考方法。

关于提出和补充完备对策的10种常见思考方法,我们将在后面专门用一节的篇幅和大家进行探讨。相信大家基本熟练掌握了以上10种提出和补充完备对策的常见思考方法之后,驾驭对策措施题就基本不成问题了。

最后,将对策条理化,归列条目。

一般情况下,作答时提出的具体对策应该在三条以上,六条以内。如果再多就应该合并同类项,将其合理归纳。

将对策条理化,归纳、分列条目,多数情况下没有什么难度。只要根据其重要性、紧迫性进行排序、分列即可。也有少数情况下,对策多点、凌乱、无序,这时候最常见的办法是根据各点对策的‚范畴‛或‚目的‛进行归类。

例题一 2010国考b卷

针对W市在进一步建设‚宜居城市‛中出现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20分)

要求:

1.准确全面,切实可行;

2.条理清楚,表达鲜明,不超过300字。

(左边实线框图中为原题给定材料,右边虚线框图为作者对给定材料的点评)

参考答案(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1、 不能简单肤浅理解‚宜居‛概念。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好长远统筹规划,保证经济、文化、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2、 不能仅仅从‚景观治理‛的角度出发,简单地将污染转移。有关部门应在合理规划、合理布局的同时,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

3、 不能单纯追求规模扩大。在扩大规模之前,要首先做好环境评估,规划好包括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教育文化设施在内的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全面打造良好的‚宜居环境‛。

4、 在建设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好从事传统渔业、养殖业的城乡居民利益,对于在建设过程中确实受到影响的,予以妥善安臵和合理补偿。

讲解(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针对问题提出对策的题目。阅读材料,不难总结出W市存在着‚缺乏长远统筹规划‛、‚ 转移污染‛、‚ 盲目扩大规模‛、‚ 传统的渔业养殖业难以为继‛等问题。

而材料中并没有直接给予对策的提示,这就要求大家根据自身积累提出对策了。本书为大家总结了提出和补充完备对策的10种常见思考方法,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探讨。在这里我们结合这10种方法,先为大家进行初步的分析。

第一, 针对‚缺乏长远统筹规划‛。

我们可以‚从应知应会的基本政策中寻找对应的内容。‛首先,最应知应会的基本政策就是‚科学发展观‛了。再结合给定材料第一段‚建设‘宜居城市’目标提示‛,对策一就不难提出了。

顺便提一点,后面我们还会重点讲到,本书最建议大家熟记的《申论知识精华浓缩》,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牢记,对答题会有很大的直接的帮助。

第二, 针对‚转移污染‛。

环境治理当然不能仅从‚景观治理‛的角度出发,简单地将污染转移。而应该从相关政策的制定、相应体系的完善等角度综合治理,即逐步促进产业升级,使城市真正‚宜居‛。

第三, 针对‚ 盲目扩大规模‛和‚传统的渔业养殖业难以为继‛等问题。 我们可以‚根据需解决的问题,从相关部门的职能中思考对应的对策。‛在扩大规模之前,相关政府部门,首先应作好环境评估,规划好包括垃圾及

污水处理设施、教育文化设施在内的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而对于在建设过程中确实受到影响的人群,予以妥善安臵和合理补偿。这些都是相关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信大家通过认真阅读本书之后,对上面这样的问题就能熟练掌握了。

例题

假如你是某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准备参加一次主题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研讨会,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1、2、3、4,草拟一份有关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迎接老龄化社会到来发言稿的内容要点。

要求:1.不要求写成文章,只针对采取有效措施迎接老龄化社会列举内容要点。

2. 内容全面,切实可行,有针对性。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300字

材料1:

一般认为,当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低于50%的时候,一个社会进入人口红利期。在此期间,同等政策条件之下,同量投资可以带来更大收益。而当总抚养比高于60%的时候,则进入人口负债期。

从人口问题的角度看,中国的发展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口红利‛。 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为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口学家预测,2040年我国达到顶峰14.91亿后开始下降。与此同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2010年为

1.12亿、2040年达到3.12亿后仍将继续上升。处于就业年龄段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将明显下降。这一升一降将使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目前老龄化问题已经成制约很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自从90年代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日本GDP年增长由60年代的高达10%以上‚腾飞奇迹‛,很快下降到了平均2%左右的停滞状态。

未来若干年后,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很可能比日本严峻得多。因为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高峰曲线变化非常明显。中国毫无疑问地将告别人口红利。东南沿海出现的民工荒已经敲响了警钟,廉价劳动力无限供应的年代已经远离了中国。

某知名学者A指出:‚如今的城市地区内,大多数家庭都是所谓‘四个老人、父母二人、一个孩子的4-2-1’型家庭,这也就意味着每个孩子未来要赡养6位长辈。男女人口比例失衡则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另外一个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更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威胁。尽快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是必要的。‛

材料2: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1.2亿农民走进城市。他们为城市的现代化建

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生存状况却令人堪忧。他们干的是工人的工作,却从未被城市真正认可和尊重过。

‚俺是打工来了,但为什么城里人就老是看我们不顺眼?为什么我们总是低人一等?俺靠力气挣钱怎么就那么下贱呢?难道就因为俺是农村户

口?‛因为上街没带暂住证,差点被送到派出所的河南籍农民工李大军气愤地说。另一个让李大军感到受歧视的是儿子上学的问题。‚开始想送到附近的小学,但赞助费俺实在交不起。后来听说有专门的民工子弟学校,可后来那家学校被关了,据说是因为不合法。唉,让孩子跟着我们吃不得吃、住不得住,从小跟着我们受苦,将来还得让他给我们养老送终。真不忍心啊!‛

材料3:

谁也没有想到,在拥有9亿农民和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国竟出现了‚民工荒‛。从2004年初开始至今,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纷纷告急,普遍缺工。仅珠三角地区民工缺口保守统计就达200万人。大量民工纷纷离厂,使众多企业的生产顿陷困窘。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中,都从绝对数量短缺的层面对‚民工荒‛做出解释,认为在近75%的农村地区已经没有青壮年劳动力可以转移了,‚中国将进入劳动力短缺的时代‛。

材料4:

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5.6%,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2009年我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27.49%、31.21%,而利润总额却比上一年下降了18.27%。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参考答案(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1. 打造创新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效益,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由劳动密集型经济逐步向知识密集型经济发展。

2. 加大对科研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教育体系,提高人口素质,由劳动力数量优势向劳动力素质优势转变。

3.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各方面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生力军作用。

4. 逐步健全社会养老相关法律政策,完善社会养老福利体系,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在城市规划中的比重,为老龄化社会全面到来做好相关准备。

5. 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树立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讲解(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我们先来看题干。题干要求‚不要求写成文章,只针对采取有效措施迎

接老龄化社会列举内容要点。‛这说明题目要求考生只作答对策条目即可。

这里强调一个问题,一般情况题干中如有‚切实可行,有针对性‛之类的要求,就说明这是一道典型的要求考生作答对策的题目。

我们再看给定材料。

材料1论述了中国的高速发展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口红利”,以及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材料2讲述了困扰河南籍农民工李大军的一些问题。

材料3论述了“中国将进入劳动力短缺的时代”。

材料4论述了中国目前经济正如胡锦涛所说,‚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发展的前提。

樊政:这里再强调一个问题,给定材料1中最后一段:某知名学者A指出:‚……尽快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是必要的。‛

请注意,对于材料中某位学者、相关人员或者网友的论述,不能一律认为是材料提供的正确提示。对于这些‚一家之言‛应该谨慎区分。给定材料1中学者A的论断就是错误的。我们后面会讲到为什么目前不能放宽计划生育政策。

尽管材料中没有直接给与我们对策提示。但是,只要我们熟练掌握提出和补充完备对策的常见思考方法,再结合给定材料中提供了的对策线索。就会发现,这道例题作答并不难。比如最后一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我们认真体味其中的含义,‚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这些都是我们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具体对策。

实际上,转变发展方式,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由劳动密集型经济逐步向知识密集型经济发展。这是我们目前最基本的经济政策。而与之对应的是加大对科研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教育体系,提高人口素质,由劳动力数量优势向劳动力素质优势转变。

针对材料2、3,不难看出进一步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生力军作用,也是今后迎接老龄化社会的的对策之一。与之对应的基本政策是:逐步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各方面的实际困难。

再有,作为政府职能机构,面对迎接老龄化社会还应该充分发挥其社会保障、社会风气引导的作用。对应本题就是,逐步健全社会养老相关法律政策,完善社会养老福利体系,树立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分析题的核心技巧(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奉献)

近年来,申论考试中综合分析题所占比重和难度都有增加的趋势。与对策题、作文题相比,分析题的题材角度更为广泛。一般情况,作文题与对策题都是要求考生针对某一社会焦点问题写作文章或是提出对策。换句话说,都是针对某一申论主题要求写作文章或是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任何一个申论主题都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要求考生进行分析。所以无论从题材上还是类型上,分析题都要远比作文题、对策题在数量上大的多。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点,不要过分地看重按形式给分析题的题型分类。因为分析题是题目类型和涉及内容都相当灵活的考题,如果强行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型如何作答再进行所谓的‚模板套路式‛的备考,往往会造成我们作答时被所谓题目的类型束缚住思路,影响作答的准确性、全面性、深刻性。

比如很多分析题的题干要求‚请

就***对我们的启示进行分析‛。

这样的题目,很容易被统一归类为所谓的启示分析题。事实上,启示分析

题所要分析的内容有可能给我们带

来多方面的、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的启示,这就决定了在答题思路上,也应该相应有很大区别。强行将分析题类型归纳为观点类、启示类等类型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有时会起副作用。

分析题实际上是一种作答技巧性相当强的申论题目,很多技巧如果应用得当,会使作答分析透彻,条理清晰,阐述全面。

本节将首先对两种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为大家进行讲解。

一、樊政——判断分析的常用方法:‚联系对比法‛

有一种常见的分析题类型——分析判断题,要求考生对某种做法或某种观点的合理性进行判断。这种类型的考题在近年来的国考和地方申论考试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因为其对考生分析能力的测查更直接、客观。

对于这样的题目的作答,我们推荐给大家一种思维方法——联系对比法,顾名思义就是将需要判断分析的问题对照联系我们比较熟悉的同类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再依据结论进一步对问题进行分析的思考方法。

举个例子:

2007年2月28日‚东方金贸‛报道,春运人多,女性排队,特别是漂亮女性容易遭到一些男人的性骚扰,再加上女性警惕性低,容易成为小偷关注对象。河南商丘火车站党委决定鉴于这两方面考虑专门设臵了女性购票窗口,为女性购票免去了拥挤和遭受异性骚扰的苦恼。很多人认为这种做法体现了车站的文明进步是好事。当然,也有人对此提出的质疑。题目要求让你判断这种做法是否值得推广并谈谈你的看法。

表面上看,推出女性窗口确实是保护了妇女权益。让前来购票的女性免去了拥挤和异性骚扰之苦,同时减少了女性被小偷光顾的机会。其出发点是为女性旅客着想,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如果利用联系对比法进行深入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地铁上、公交车上和火车站的售票口拥挤程度不相上下。难道也要设臵女性专列、女性专车吗?再依此类推,难道还要设臵女子中学、女子小学、男女分班吗?这显然是一种倒退、一种复辟。将女性看作一种需要隔离保护的弱势群体,本身就是女性的一种性别歧视。即使要设臵弱势群体的专门售票窗口也应该优先设臵残疾人、老年人等真正的弱势群体的专用窗口。

这种联系对比的思考方法是做判断分析题的一种最常用、最有效,相对也最可靠的方法。

例题 2009国考

‚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策略,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20分)

【相关材料】

11、今年9 月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考察后,网上有作者发表了一篇谈粮价的文章。其中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要鼓励粮食生产,基本的政策取向是提高粮价和补贴,降低农资成本。但种粮补贴受制于财政状况,不可能无限扩大。所以,粮价才是粮食政策的关键。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而言,粮价上涨比增加补贴要实惠有效。按2007 年的粮食产量,中央财政1028 亿元的种粮补贴摊到每公斤上是0.2元。也就是说,粮价每公斤再上涨两毛,农民兄弟就能把从中央财政获得的种粮补贴挣回来。这两毛钱的涨幅,按2006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75 . 92 公斤粮食来算,人均支出仅增加15 . 2 元。如果每公斤涨五毛呢,那么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2570 亿元,而这换成财政补贴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实现。因此,只要粮价上去了,农资价格涨一点没关系,补贴低一点也没关系。

我们现在之所以不敢大幅提高粮价,是担忧粮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农民基本上不需要买粮,完全可以种粮来满足自己吃的需要。因此,真正受粮价上涨影响的是城镇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者。但这种影响完全可以通过补贴来避免,而且这种补贴,

要远比种粮补贴少。我们可以测算一下,2006 年城镇居民低收入的人均粮食消费为78 公斤,按占城镇人口比例20 %计,为11541 万人。假设粮食价格每公斤上涨0 . 2 元,那么低收入人群每人增加粮食消费15 . 6 元,如果这部分钱全部由财政来补贴,仅需18 亿元,远远低于1028 亿元的种粮补贴。即使财政给所有国人都补贴,上涨0.2 元,也仅需支出200 亿元,还是要比种粮补贴节约。

粮价上涨的受损者,一是政府,应补贴低入人群而支付财政资金,但前面算过,规模不大,政府完全可以承受;另外的受损者则是城镇居民中的中、高收入人群。但这部分支出对他们的消费总支出来讲并不大,相信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农村支持城市那么多年了,现在确实该城市反哺农村了,提高粮价其实是效应最直接的一个反哺政策。

因此,在当前的政府框架中,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点睛之笔。

【参考答案】(源自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材料11提到的观点是不对的。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关系着国计民生的诸多方面。粮价上涨势必造成饲料价格上涨、食品加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从而带动相关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

材料11中的观点仅仅考虑到粮食价格与城乡居民粮食消费的关系。实际上,粮价上涨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中最受益的是农资、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而包括种粮农民在内的中低收入消费者却要承受相关支出的增加。这当然也会带来民政部门对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的巨大压力,甚至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种片面孤立考虑粮食价格的思路,违背了统筹兼顾的思想,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要靠支农惠农政策、靠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靠切实作好耕地保护工作和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对于粮食这种特殊商品,认为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是单纯依靠市场手段的一种政府职能‚缺位‛。

【讲解】(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题目要求对所指观点有没有道理进行判断。

如果我们单从材料看,它的这种策略表面逻辑性很强。有些考生就沿着这个思路讲‚有道理‛、‚为什么有道理‛,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采取了模糊、‚中庸‛的回答方法,认为这种观点既有有道理的一面,也有要慎重对待的一面,关键是实施过程中重要统筹兼顾好各方面利益云云。

以上观点的答案是错误的。

粮食价格直接影响到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收购价格、饲料价格、农资价格等等诸多上、下游行业价格,从而直接影响CPI指数。粮食价格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问题。保持粮食价格稳定是关系到群众生活、经济平稳发展、

社会稳定和谐的重大问题。

遇到此类问题,我们该如何思考呢?这里强调一个重要的申论作答技巧: 我们判断一个做法是否正确时,可以考虑我们所知道的现实工作中是否已经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考虑。

例如:很多专家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提出取消计划生育政策。 针对这一提法,我们就可以联系现实工作中的做法进行思考。现实工作中,我国仍在大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尤其在偏远落后地区,对计划生育的宣传力度和行政执法力度一直没有减弱过。可见这一提法是欠妥当的。

再分析现实工作中的做法,不难得出,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会使多数地区出生率急剧上升,导致人口素质下降,从而引起资源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医疗服务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的连锁反应。

回到这道有关‚粮食价格‛的国考真题,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在现实工作中,前几年猪肉价格上涨引起了食品行业价格的普遍上涨,甚至影响了CPI指数。国务院迅速出台了促进生猪养殖的相关政策,包括对能繁母猪的补贴等办法,稳定住了生猪价格。近一段时间大蒜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家试想,区区的大蒜价格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如果粮食价格上涨,所牵动的食品加工业、饲料业、农资业等行业的价格上涨以及其后的连锁反应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不仅是CPI上涨、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提高粮食价格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对策。

并且,国家针对粮食问题主要采取加大农业投入、以工业反哺农业、推行支农惠农政策、保持耕地面积以保证粮食储备等对策,这些对策的提出都是以粮价稳定为大前提的,可见粮食价格是涨不得的。

二、樊政:一种常见的分析方法:‚三段分析法‛。 (源自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所谓‚三段分析法‛就是在作答的过程中,将作答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就题目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问题的关键;

第二部分将问题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阐明问题背后的实质;

第三部分就此问题对今后工作的指导意义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今后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三段分析法作答示意图

换一个角度讲,所谓三段分析法也可以说是先对实践进行分析,再上升到理论高度,最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的分析过程。

我们先来看一道比较典型的题目。

【例题】2010年国考A卷:

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20分)

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该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

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相关材料】

4.2009年10月,荷兰内阁批准一项‚退耕环海‛方案,位于荷兰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被推倒,一片围海造田得来的3平方公里‚开拓地‛将再次被海水淹没,恢复为可供鸟类栖息的湿地。这项‚退耕环海‛计划是对西斯海尔德水道疏浚工程的‚补偿‛,西斯海尔德水道位于荷兰南部,是比利时重要港口安特卫普港的出海通道,由于湾长水浅,进出安特卫普港

的大型油轮只能在海水涨潮时通过西斯海尔德水道,据称,因此每年给安特卫普港造成损失7000万欧元。疏浚西斯海尔德水道对于荷兰、比利时两国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但是,要疏浚水道,必然拓宽水岸,岸边的湿地面积就会受到侵占。在环保组织看来,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湿地,首先是候鸟们在北非与西伯利亚之间迁徙的落脚点、中转站,其次才是可供人类使用的水道。

为了人类的利益侵占候鸟栖息的湿地,实属不义之举。环保组织锲而不舍的抗争,促使荷兰政府作出决定,让几十户农民迁出100多年前围海造田得来的家园,以供候鸟们栖息,以此换取环保组织对水道疏浚工程的支持。经过700多年的与海奋斗,荷兰人不仅用堤坝为自己营造出一个安全的家园,围海造田的面积更是占到荷兰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这样一个在与环境不懈战斗中立足的国家,如今却要为候鸟让出部分家园,应当说,这样的抉择是值得称赞的。

其实,类似围海造田这样的词汇,中国人并不陌生。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向湖泊要良田‛的思想指导下,经过几十年的围湖造田运动,我国鄱阳湖和洞庭湖两大淡水湖面积均大幅度缩小。到上世纪末,两湖面积比上世纪40年代末分别减少了1400平方公里和1700平方公里,减少比例分别为26%和40%。1998年肆虐整个长江流域的洪水,以一种惩罚性的方式,向围湖造田发出了最后的控诉。按照国家部署,1999年,有关省市开始实行大规模的‚退耕还湖‛,至2001年,‚退耕还湖‛已使昔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面面积增加了1000多平方公里,大大提高了蓄水抗洪能力。据称,鄱阳湖水面面积因此大致恢复到了1949年的水平。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环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

【错误示例】(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是荷兰作为一个在与环境不懈战斗中立足的国家,如今却要为候鸟让出部分家园,应当说,这样的抉择是值得称赞的。中国人均耕地面积非常紧张,却能实行大规模的‚退耕还湖‛,同样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退耕还海‛为候鸟让出部分家园,为保持生物多样性起到了积极作用。‚退耕环湖‛大大提高了湖泊蓄水抗洪能力。这些做法都是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讲解】(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我们先来看错误示例,这样的作答仅仅是就事论事,仅仅是对材料的一种缩写,回答流于表面,很多重要的采分点在答案中都没有涉及。

注意,分析题尤其不能仅停留在材料的表面水平。分析题尤其要注重源

于材料,高于材料。仅将材料中的一些词句重新连缀组合,或者换成自己的话重新叙述一遍肯定不是一个深入的作答。

大家再来看题目的题干,题干要求‚依据给定材

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既

然要求我们谈谈能够得到的启示,那仅把题干中所叙

述的内容重述一遍当然不够,而应该是一方面要对其

内容进行一定的分析,抓住其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

要寻找相关的理论支撑。

针对这一道题,完全可以上升到或者说完全应该

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的观点这样的理论高度

进行论述,即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两点。这里再次提醒考生,科学发展观是目前我们所有工作的指导思想,当然也是申论考试中最常用到的理论。考生应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便得心应手地应用这一理论。

再有,要将材料的内容与今后的实际工作相联系,不能就事论事。我们现实中遇到的更多问题是先开发,再治理的环保错位问题。要针对这一现象结合材料加以分析,切忌只谈‚退耕还海、退耕还湖‛。而且材料中提到了‚退耕还湖‛,不仅是今后的工作要注意环保先行,对过去曾经所犯的错误、所出现的问题该补救的也要进行一定的补救。

以上这些都应该在作答中有所体现。

【参考答案】(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我国的‚退耕还湖‛以及荷兰的‚退耕还海‛,是人类在对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这一长期的错误观念的自省行为。无论是‚退耕还湖‛还是‚退耕还海‛,都体现了人类牺牲自身经济利益以保护自然环境的决心。

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只有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我们要做到环保先行,认真做好环境评估工作,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以往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的错误开发项目,要勇于废止或加以改进。只有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经济建设才能良性循环,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三段分析法图解:


相关文章

  • 公务员考试申论对策题解题技巧
  • 公务员考试申论对策题解题技巧 申论考试中,许多人都面临着对策的提出或验证对策的有效性这样的难题.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情可原的.一般来说,前面的概括题客观性比较强,只要能够分析透彻材料内容,就可以基本能够把握住答题的信息点.但对策题相对来说,具 ...查看


  • 公务员备考如何制定计划和有效复习
  • 公务员备考如何制定计划和有效复习 首先,谈一谈怎样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因为报名时间距考试时间也就是说备考时间仅一个月,所以详尽的复习计划尤为重要,计划不仅要定出每天的学习进度.更要细到每个小时每一分钟完成什么,公务员考试专家分析了如何制定有 ...查看


  • Uxqhyy申论的评分标准[1]
  •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一)申论的评分标准 1.关于整体的要求 只要有字即不给0分:每偏离规定字数5%扣1分,累 ...查看


  • 概括全部图形推理类型
  • 几乎概括了图形推理的所有类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片: 图图片: 图片: [行测资料集]: 华图2011公考资料大集合: http://www.iliyu. ...查看


  • 申论作文,如何打造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开头?
  • 开头,即文章首段,既是文章观点的总说,又是引出下文的踏板;既是全文精华的浓缩,又是提纲挈领的导论.开头的写作质量,对于上下文的流畅衔接.文章整体的布局和立意实现至关重要.写出一个好的开头,让文章在开篇处大放异彩,能够强烈吸引阅卷者的视线,造 ...查看


  • 2014湖南省考考试地点及申论申论技巧讲解
  • 2014湖南省考考试地点及申论申论技巧讲解 一.申论技巧:谋篇布局写文章 中公教学专家研讨发现,申论是一种十分严厉的主观性考试,根本不允许有套路性思想的存在,可是由于申论资料的客观性,使得许多考生很情愿采纳"套路式"的写 ...查看


  • [申论答题技巧]六步写出申论高分作文
  • [申论答题技巧]六步写出申论高分作文 申论就是针对特定事实,用论据进行论证,申述,把事情说清楚,讲明白.公务员考试申论就是针对当前存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对策.申论的本质:公务员的思维方式. 步骤一:申论文章写作高分技 ...查看


  • 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的写作技巧
  • 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的写作技巧 首先,申论写作没有什么万能宝典,用宝典复制的申论肯定拿不了高分,阅卷老师对这样的模式早已产生视觉疲劳.模板和套路向来都是为懒人准备的,正常情况下是天道酬勤的,况且公务员的考试竞争这么激烈. 其次,申论材料的熟悉 ...查看


  • 事业单位申论写作技巧
  • 事业单位申论写作技巧 信息来源: 知满天教育网 为帮助广大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知满天教育网特整理了事业单位申论写作技巧,希望对备考事业单位考试的考生们带来借鉴!知满天教育网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事业单位申论写作技巧也好还是公务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