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林的青年时代

  李克林(1916-2003),曾任人民日报农村部主任,是参加了人民日报创建的为数不多的女编辑(记者)之一。为著名学者李银河之母。李克林辞世以来,新闻界人士经常谈起这位“李老太”,称赞她敏锐的思考和她的正直、勇气与良知,希望新一代编辑、记者成为像李克林那样的人。本文作者熟悉在豫南土地上成长的李克林,叙述了她的成长过程。      在动荡年代里长大的姑娘      李克林,原名李振瀛,也曾用李荧这个名字,河南邓县人,1916年9月生于岗岔楼村一个地主家庭。她降生时,父亲李超千是村里的小学教师,在当地算是个有文化的人。李克林还没有懂事,母亲去世了。继母对李克林不好,父亲在李克林5岁时把她送到生母的娘家,和外婆相依为命,由舅舅教着识字。幼小的李克林识字很快,使舅舅暗暗称奇。   20世纪初的豫南社会非常混乱,土匪横行。李克林的祖父是一个大地主,在当地是一个说话带响的人物。他在家院门口修起了一个岗楼,一旦遭遇土匪袭击,全家人就躲到岗楼里去。   李克林7岁那年,祖父病故。就在出殡的那天晚上,月黑风高,土匪乘乱袭来,举火烧毁了祖父的灵柩,将一家人吓得丧魂失魄。从那以后,李氏家道渐渐衰落了。李克林的父亲到县城里躲了些日子,对家乡农耕之事也渐渐管得少了,以当小学教师为主业。   经历了祖父出殡那个骇人之夜的李克林回到了外婆家。舅舅也是一个地主,且是当地书香人家,有相当多的藏书,幼年李克林很快爱上了中国古典小说。她喜欢书中杀富济贫的好汉,希望过上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10岁的时候,舅舅家为躲避土匪一度搬进新野县城,就送她上了小学。开始她还有些跟不上,但一年以后就成了班上成绩优异的学生。喜欢读书的李克林很快就知道,舅舅让她上完小学就回家。   李克林的表兄弟们多在上中学,回家纷纷讲述学校生活,李克林陡生羡慕之情,但觉得他们都是男孩,自己没法比。可是有一天,她发现自己有一个名叫孟昭莲的表姐,在邓县县城里上寄宿制的女子中学。有段时间她经常来家里,谈论学校生活,引起了李克林的极大兴趣,就向父亲表露了想上中学的心愿。没想到这回父亲竟同意了,李克林来到邓县上中学,从此离开了外婆。这是1930年,李克林14岁。      新知识催生心中的希望      李克林刚过10岁,家里就给她订了婚。李克林满心不愿意,又觉得自己还小,羞于谈论婚嫁,也就不去管它。   在中学,她读到了鲁迅的书,又接触到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还有高尔基的作品,深受影响。她对封建家庭充满了怨艾,希望离开家庭,独立生活。   3年后李克林初中毕业,老师们都说她的成绩好,劝父亲继续供女儿上学。父亲的日子也不宽裕,就和女儿商量今后怎么办?原来,父亲早已将女儿许配的那户人家正在准备迎娶李克林。已经受到新思想熏陶的李克林哪里肯依,表示自己决不跟父亲回家,决不服从包办婚姻。   好在天遂人愿,此时父亲的思想逐渐开明。他也很喜欢阅读进步作家著作,尤其喜欢读邹韬奋办的《生活》杂志,立志做一个新人。当下他听得女儿作此表示,也就遂了李克林的心愿。既然老师们说女儿学习好,就让她去考试吧。结果,那户人家等不及了,干脆退婚。   17岁的李克林来到开封,同时报考女子高中和女子师范学校,而且都考上了。一开始,她上了开封女子高中,很快发现自己的英文基础弱,教材全部是英文的,实在跟不上,加上家里经济情况吃紧,于是又转入女子师范。   开封女子师范是官办学校,每月发给学生6元钱,除去伙食还能略有节余,报考的人很多。李克林入学考试成绩优异,自信心也加强了。   李克林在开封女师读书3年,整整3个春秋都没有回家。刚入学的时候,她的情绪还比较低沉,觉得社会黑暗毫无出路,书读得再好能有什么用?后来,在学校进步知识分子带动下,她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和传单,尤其是阅读了鲁迅、巴金的著作和苏联十月革命以后出现的新小说,思想逐渐开朗。她知道了,人民要过幸福的新生活,首先要打破旧世界。她暗自下了决心,一毕业就出去投奔革命,彻底改变黑暗社会。   1936年暑假,李克林从师范学校毕业,因一时没有找到投奔革命的门路,只好到河南新野县一个女子小学教书。半年后母校邓县女中有了机会,她又到那里当了半年代课教师。      从延安到太行山      就在1937年的暑假里,“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河南的社会空气一变而风云激荡。这时,李克林得知红军长征到了陕北。革命的中心在延安,她要到延安去。这回,又是表姐孟昭莲当了表率,李克林和她作伴一起来到陕西渭南,延安就遥遥在望了。为解决盘缠之需,她们先在赫水镇的一家农校得到了当代课教师的机会。   这段时间,李克林心情很愉快。有一张1937年11月30日摄于渭河边的照片被保留了下来,照片上是充满青春活力的李克林,旁边有一个似乎正在低头吸烟的外国小伙子,无人知晓他的名字,也许是个俄国人,因为照片背后有李克林的笔迹:“我不会吸您苏联的纸烟,但我却会记着这个难得的相会。”下面是她的签名:李荧(李克林上中学时用的名字)。不会有人知道这张照片的来历了,照片中那个小伙子的故事深深地埋藏在李克林心底,现在已经消失了。   农校里有中共地下党组织,了解到了李克林和表姐的进步倾向。年底,农校的王璋峰老师介绍她们去陕西三原县安吴堡,到胡乔木、冯文彬负责的青年训练班学习。   经过青训班的短暂学习,李克林在1938年1月来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这位女性从此启用了“李克林”的名字,一直用到最后的时刻。一个月后,李克林在延安入党。后来她写道:“我从小也没个家,从此我有了温暖的家。在革命队伍里我感到无限的温暖。”   在陕北公学学习数月后,她转入抗大学习。1938年年底毕业前夕,129师政委邓小平来抗大作报告。他讲述的敌后根据地的战斗对李克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她当即报名要求到敌后根据地,到太行山去工作,结果如愿以偿。   1938年12月9日,以抗大毕业同学为主、到华北敌后工作的人员50多人离开延安。他们经过咸阳的时候,李克林和杨尚正(杨白冰)等31人在咸阳被警察局扣留,在关押两个月后转到西安继续扣押。受扣押期间,李克林被推选为党的临时组织负责人之一,带领被关押人员与国民党警察当局坚决斗争。实际上,到西安以后,对他们的关押已经松懈。1939年3月8日,日本飞机轰炸西安,李克林等被关押的战友全部乘乱逃出,来到了七贤庄的八路军办事处。他们短暂停留后转赴太行山。   这段被国民党警察扣押的时间总共3个月,遭此磨难者被集体关押,因此是便于相互证明的。李克林感慨的是,后来在整风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特别是在“文革”中,对她这段历史进行了一次次重复的审查、外调,积累材料盈尺,最后除了证明她没有任何问题之外,什么都不能说明。李克林惋惜的是,为此花费的太多人力物力,是非常大的消耗!      奔向血火相搏斗的太行山      1938年4月间,李克林来到了太行山根据地,在高扬领导下办小报《平汉线报》。约到1939年下半年,林韦前来担任该报负责人。他和李克林是抗大同期同学,但在抗大只见过一面。共同的工作使他们彼此熟悉了。原来他们都爱好文学,有共同的语言。   后来,他们的小女儿李银河说起父母的恋爱:一个夏天,有一次趟水过河,林韦站在浅水中拉了李克林一把。当他们的双手连接在一起的时候,李克林的心剧烈跳动了。   他们于1939年11月结婚,李克林在次年生了第一个孩子。像那个时代拼力工作的人们那样,李克林把刚出生的女儿寄养在老乡家,自己回到工作第一线。她于1942年1月到1943年底,任河北赞皇县委宣传部长。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敌我双方扭杀在一起,李克林亲眼目睹了许多战友的牺牲,战火和血海交织的残酷斗争给李克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1944年初,李克林又怀孕了,上级将身体不便的她调回根据地中心,到太行区党委宣传部工作,她由此结识了自己的新领导――区党委宣传部长张磐石。   张磐石很快发现,李克林不但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富有实际工作经验,而且思想敏锐,富于正义感,是干新闻工作的一把好手。1946年4、5月间,邓小平政委托付张磐石等创办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张磐石马上确定,李克林参加报社的创建。   李克林生命中崭新的一页就此揭开了,她是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为数不多的几位女编辑之一。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

  李克林(1916-2003),曾任人民日报农村部主任,是参加了人民日报创建的为数不多的女编辑(记者)之一。为著名学者李银河之母。李克林辞世以来,新闻界人士经常谈起这位“李老太”,称赞她敏锐的思考和她的正直、勇气与良知,希望新一代编辑、记者成为像李克林那样的人。本文作者熟悉在豫南土地上成长的李克林,叙述了她的成长过程。      在动荡年代里长大的姑娘      李克林,原名李振瀛,也曾用李荧这个名字,河南邓县人,1916年9月生于岗岔楼村一个地主家庭。她降生时,父亲李超千是村里的小学教师,在当地算是个有文化的人。李克林还没有懂事,母亲去世了。继母对李克林不好,父亲在李克林5岁时把她送到生母的娘家,和外婆相依为命,由舅舅教着识字。幼小的李克林识字很快,使舅舅暗暗称奇。   20世纪初的豫南社会非常混乱,土匪横行。李克林的祖父是一个大地主,在当地是一个说话带响的人物。他在家院门口修起了一个岗楼,一旦遭遇土匪袭击,全家人就躲到岗楼里去。   李克林7岁那年,祖父病故。就在出殡的那天晚上,月黑风高,土匪乘乱袭来,举火烧毁了祖父的灵柩,将一家人吓得丧魂失魄。从那以后,李氏家道渐渐衰落了。李克林的父亲到县城里躲了些日子,对家乡农耕之事也渐渐管得少了,以当小学教师为主业。   经历了祖父出殡那个骇人之夜的李克林回到了外婆家。舅舅也是一个地主,且是当地书香人家,有相当多的藏书,幼年李克林很快爱上了中国古典小说。她喜欢书中杀富济贫的好汉,希望过上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10岁的时候,舅舅家为躲避土匪一度搬进新野县城,就送她上了小学。开始她还有些跟不上,但一年以后就成了班上成绩优异的学生。喜欢读书的李克林很快就知道,舅舅让她上完小学就回家。   李克林的表兄弟们多在上中学,回家纷纷讲述学校生活,李克林陡生羡慕之情,但觉得他们都是男孩,自己没法比。可是有一天,她发现自己有一个名叫孟昭莲的表姐,在邓县县城里上寄宿制的女子中学。有段时间她经常来家里,谈论学校生活,引起了李克林的极大兴趣,就向父亲表露了想上中学的心愿。没想到这回父亲竟同意了,李克林来到邓县上中学,从此离开了外婆。这是1930年,李克林14岁。      新知识催生心中的希望      李克林刚过10岁,家里就给她订了婚。李克林满心不愿意,又觉得自己还小,羞于谈论婚嫁,也就不去管它。   在中学,她读到了鲁迅的书,又接触到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还有高尔基的作品,深受影响。她对封建家庭充满了怨艾,希望离开家庭,独立生活。   3年后李克林初中毕业,老师们都说她的成绩好,劝父亲继续供女儿上学。父亲的日子也不宽裕,就和女儿商量今后怎么办?原来,父亲早已将女儿许配的那户人家正在准备迎娶李克林。已经受到新思想熏陶的李克林哪里肯依,表示自己决不跟父亲回家,决不服从包办婚姻。   好在天遂人愿,此时父亲的思想逐渐开明。他也很喜欢阅读进步作家著作,尤其喜欢读邹韬奋办的《生活》杂志,立志做一个新人。当下他听得女儿作此表示,也就遂了李克林的心愿。既然老师们说女儿学习好,就让她去考试吧。结果,那户人家等不及了,干脆退婚。   17岁的李克林来到开封,同时报考女子高中和女子师范学校,而且都考上了。一开始,她上了开封女子高中,很快发现自己的英文基础弱,教材全部是英文的,实在跟不上,加上家里经济情况吃紧,于是又转入女子师范。   开封女子师范是官办学校,每月发给学生6元钱,除去伙食还能略有节余,报考的人很多。李克林入学考试成绩优异,自信心也加强了。   李克林在开封女师读书3年,整整3个春秋都没有回家。刚入学的时候,她的情绪还比较低沉,觉得社会黑暗毫无出路,书读得再好能有什么用?后来,在学校进步知识分子带动下,她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和传单,尤其是阅读了鲁迅、巴金的著作和苏联十月革命以后出现的新小说,思想逐渐开朗。她知道了,人民要过幸福的新生活,首先要打破旧世界。她暗自下了决心,一毕业就出去投奔革命,彻底改变黑暗社会。   1936年暑假,李克林从师范学校毕业,因一时没有找到投奔革命的门路,只好到河南新野县一个女子小学教书。半年后母校邓县女中有了机会,她又到那里当了半年代课教师。      从延安到太行山      就在1937年的暑假里,“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河南的社会空气一变而风云激荡。这时,李克林得知红军长征到了陕北。革命的中心在延安,她要到延安去。这回,又是表姐孟昭莲当了表率,李克林和她作伴一起来到陕西渭南,延安就遥遥在望了。为解决盘缠之需,她们先在赫水镇的一家农校得到了当代课教师的机会。   这段时间,李克林心情很愉快。有一张1937年11月30日摄于渭河边的照片被保留了下来,照片上是充满青春活力的李克林,旁边有一个似乎正在低头吸烟的外国小伙子,无人知晓他的名字,也许是个俄国人,因为照片背后有李克林的笔迹:“我不会吸您苏联的纸烟,但我却会记着这个难得的相会。”下面是她的签名:李荧(李克林上中学时用的名字)。不会有人知道这张照片的来历了,照片中那个小伙子的故事深深地埋藏在李克林心底,现在已经消失了。   农校里有中共地下党组织,了解到了李克林和表姐的进步倾向。年底,农校的王璋峰老师介绍她们去陕西三原县安吴堡,到胡乔木、冯文彬负责的青年训练班学习。   经过青训班的短暂学习,李克林在1938年1月来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这位女性从此启用了“李克林”的名字,一直用到最后的时刻。一个月后,李克林在延安入党。后来她写道:“我从小也没个家,从此我有了温暖的家。在革命队伍里我感到无限的温暖。”   在陕北公学学习数月后,她转入抗大学习。1938年年底毕业前夕,129师政委邓小平来抗大作报告。他讲述的敌后根据地的战斗对李克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她当即报名要求到敌后根据地,到太行山去工作,结果如愿以偿。   1938年12月9日,以抗大毕业同学为主、到华北敌后工作的人员50多人离开延安。他们经过咸阳的时候,李克林和杨尚正(杨白冰)等31人在咸阳被警察局扣留,在关押两个月后转到西安继续扣押。受扣押期间,李克林被推选为党的临时组织负责人之一,带领被关押人员与国民党警察当局坚决斗争。实际上,到西安以后,对他们的关押已经松懈。1939年3月8日,日本飞机轰炸西安,李克林等被关押的战友全部乘乱逃出,来到了七贤庄的八路军办事处。他们短暂停留后转赴太行山。   这段被国民党警察扣押的时间总共3个月,遭此磨难者被集体关押,因此是便于相互证明的。李克林感慨的是,后来在整风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特别是在“文革”中,对她这段历史进行了一次次重复的审查、外调,积累材料盈尺,最后除了证明她没有任何问题之外,什么都不能说明。李克林惋惜的是,为此花费的太多人力物力,是非常大的消耗!      奔向血火相搏斗的太行山      1938年4月间,李克林来到了太行山根据地,在高扬领导下办小报《平汉线报》。约到1939年下半年,林韦前来担任该报负责人。他和李克林是抗大同期同学,但在抗大只见过一面。共同的工作使他们彼此熟悉了。原来他们都爱好文学,有共同的语言。   后来,他们的小女儿李银河说起父母的恋爱:一个夏天,有一次趟水过河,林韦站在浅水中拉了李克林一把。当他们的双手连接在一起的时候,李克林的心剧烈跳动了。   他们于1939年11月结婚,李克林在次年生了第一个孩子。像那个时代拼力工作的人们那样,李克林把刚出生的女儿寄养在老乡家,自己回到工作第一线。她于1942年1月到1943年底,任河北赞皇县委宣传部长。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敌我双方扭杀在一起,李克林亲眼目睹了许多战友的牺牲,战火和血海交织的残酷斗争给李克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1944年初,李克林又怀孕了,上级将身体不便的她调回根据地中心,到太行区党委宣传部工作,她由此结识了自己的新领导――区党委宣传部长张磐石。   张磐石很快发现,李克林不但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富有实际工作经验,而且思想敏锐,富于正义感,是干新闻工作的一把好手。1946年4、5月间,邓小平政委托付张磐石等创办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张磐石马上确定,李克林参加报社的创建。   李克林生命中崭新的一页就此揭开了,她是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为数不多的几位女编辑之一。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


相关文章

  • 李克林的青年时代 1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过 幸 福 的新 生 活 ,首 先 要 打 破 旧世 题 之外 么 都 不 能 说 明 . 克 林 惋 什 李 界 她 暗 自下 了 决 ...查看


  • 读富兰克林自传有感
  • 文/李辰柯 这个寒假我读了几本推荐读物,最让我收获颇多的就是这本.在美国文化史上,的出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在1771年动笔,1788年完成,前后历时17年之久.这部传记可以说是在读者如饥如渴的等待中出版的.读富兰克林自传有感.世界各地,青 ...查看


  • [新青年]封面信息
  • <新青年>封面信息 五四运动90周年的时候,很多中学出的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中都有这么一道题: <新青年>杂志的封面上印着"La Jeunesse",就是法语"青年"的意思.人们经 ...查看


  • 詹佳佳:莱温斯基13年来首次公开演讲:22岁爱上了克林顿
  • 莱温斯基13年来首次公开演讲:22岁爱上了克林顿 作者:詹佳佳 2014-10-22 第13期 莫妮卡•莱温斯基又重新进入了公众视线,为啥她的回归对有意参加2016年总统大选的希拉里•克林顿是个坏消息?, 莫妮卡·莱温斯基 "我们 ...查看


  • 莱温斯基13年来公开演讲:我22岁爱上了克林顿
  • 莫妮卡·莱温斯基 "我们开始吧." 这是莫妮卡·莱温斯基周一开通推特账号后发布的第一条消息.她以这样的方式,打破了长达十几年的沉默,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线.她声称自己将发起一场运动,抵制网络暴力,而这也将很可能给有意参加2 ...查看


  • 黑板报图文参考资料(读书节专刊)
  • 第1期 读书月·专刊 黑板报图文参考资料 2012年6月 第一部分 文字资料部分 第一节 关于阅读的名言 I 中国古代部分(28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查看


  • 庶民的胜利--富兰克林.戴维.法拉第与麦克斯韦
  • 庶民的胜利--富兰克林.戴维.法拉第与麦克斯韦 精选惟心书院分享http://blog.sciencenet.cn/u/lev 宇宙内事即己分内事,己分内事即宇宙内事. 已有 4019 次阅读 2014-8-18 13:16 |个人分类:旧 ...查看


  • 议论文素材大全:10.读书
  • (1)引言 读书 有人说:"书是阶梯,书是船只,书是良药,书是营养,书是智慧,书是老师,书是遗训.忠千和命令>"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怎样评价,都不为过.可是,若不读或不会读,书有何用?朋友:你不仅要拥有书,爱书, ...查看


  • 作文素材勇敢
  • 勇敢 1()言引 勇敢,一是精神种不惧:难,困怕强不,一往无前敌地去夺取利:胜勇:敢是种品一质不怕:不畏地天,怕不权惧势不,坚定不地捍移卫理.真胜利 永属于远者,失败等勇着待者弱. ()事实论据 2哙樊勇闯皇宫刘邦 刘邦做了皇帝以后,摆见起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