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课堂实录
一、教学设想
《鸿门宴》一文一直都是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这篇课文所呈现的文学常识和文言字词句知识自然是需要学生识记掌握的,但此文还应该承载学生更多的思考,比如性格决定命运。项羽拜其性格所赐成为失败者,也因其性格而青史留名。本课研究重点在人物的性格分析上。既是《鸿门宴》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们就要从这一部分文字中去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待周围的人的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项羽、刘邦二人对待对手、部下、内奸、内应的态度去分析,同时要提醒同学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要注意从散落的细节中去进一步挖掘人物的性格,以及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二、教学步骤
1、探讨项羽失败的原因(即“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1)分析曹无伤告密后,项羽、范增、项伯、刘邦和张良的反应
(2)分析“鸿门宴”上座次安排的玄机
2、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3、分析项羽为何青史留名
三、课堂实录
师: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播放屠洪纲演唱的《霸王别姬》)
听完这首歌,你们想到了谁和什么事?
生1:你们想到了项羽和虞姬。
生2: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垓下之围
师:听完后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3:悲壮、凄美。
师:是的,那一场楚汉之争留下太多故事,让我们记住了西楚霸王和汉王刘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鸿门宴》,感受复杂的人物形象。
师:范增曾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他的预言正确吗?我们一起走进“鸿门宴”两大集团内部一探究竟。
师:项羽为何要请刘邦赴“鸿门宴”?
生4:想在酒宴上杀了刘邦。
师:什么时候想过?
生5:曹无伤来告密后。
师:项羽听了有何反应?
生6:项羽“大怒”,要带兵教训刘邦。
师:项羽为何“大怒”?
生7:刘邦不但在关中称王,并且把珍宝都占为己有。
师:当年楚怀王命令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进咸阳,理应称王呀?再说,那些珍宝是战利品,也理应归刘邦呀?
生8:项羽认为他才有资格成王。
师:为什么?
生9:是他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师:胜利果实被别人抢了,项羽自然要生气。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10:项羽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刘邦抢了他的风头,他觉得没有面子,所以他很恼怒。 师:项羽要带兵消灭刘邦,他手下的将士支持吗?
生11:支持他,范增指出刘邦“其志不在小”,劝项羽“急击勿失!”
师:“其志不在小”指什么?
生12:他志在天下。
师:“急击勿失”是什么意思?
生13:赶紧攻打刘邦,不要错过了大好时机。
师:大好时机指什么?
生14: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师:实力如此悬殊,看来刘邦难逃此劫。项羽的部下都支持消灭刘邦吗?
生15:项伯不支持。
师:何以见得?
生16:他去刘邦军中通风报信。
师:是因为他对项羽消灭刘邦的决定不满吗?
生17:不是。
师:那是为什么?
生18:张良曾救过他。
师:课文中哪句话提到了?
生19:“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师:“活”是什么意思?能解释一下它的用法吗?
生20:救活,使……活命,使动用法。
师:项伯此去并不是反对项羽消灭刘邦,而是为了报答张良当年的救命之恩。从刘邦军中回来后,项伯对消灭刘邦的态度发生变化了吗?
生21:变了。
师:不能诛杀有功之臣,为什么去刘邦军中之前项伯不这么说呢?
生22:因为他得了刘邦的好处。
师:什么好处?
生23:刘邦给他举杯祝寿,并结为儿女亲家。
师:“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刘邦说的是真心话吗?
生24:不是,是因为打不过项羽,不得已说的软话。
师:刘邦这番话说给谁听的?
生25:说给项羽听的。
生26:刘邦的这番软话满足了项羽的自高自大的虚荣心,就像刚才老师所举的那个例子,如果有同学说:“某某同学说了,他这次考得好只是一个意外,他最清楚自己的成绩远不如你。”你还会生气吗?再者,项羽这次兴兵伐罪,本来就出师无名,现在正好找一个台阶下。
师:刘邦怎么知道的曹无伤向项羽告密的事?
生27:项伯告的密。
师:项羽怎么说?
生28: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师:这不是把曹无伤给出卖了吗?
生29:是。
师:项羽为什么这样做?
生30:他缺乏斗争的谋略。
生31:项羽瞧不起曹无伤这样的小人。
师:老师同意你的观点,曹无伤并不是项羽派去刘邦军中卧底的奸细,而是看见项羽大军压境,刘邦危在旦夕,为了保住自家性命,不惜出卖主子,邀功请赏的小人,项羽自然瞧不起他。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鸿门宴上几个人的座位的尊卑顺序是怎样的?你从座位中能看出什
么?
生3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生: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师:这样的座次能看出什么?
生33:项羽君臣很傲慢。
生34:刘邦作为地位相同的一军统帅,能委曲求全到项羽军中登门谢罪,自然不会在意这细小的礼节。即使心里在意,他也不会提出来,自找麻烦。
师:刘邦成功的脱离的险境,当项羽知道刘邦不辞而别时,他生气了吗?
生35:没有。项羽接受了礼物。
师:项羽为何会不生气呢?
生36:一是因为项羽不想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二是因为张良说刘邦是喝多了,不能来告辞,没必要跟一个醉酒的人计较礼数。
师:范增有何反应?读一下。
生37: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生38:范增还说竖子不足与谋。
师:楚汉战争的结局也证明了范增的预言,项羽兵败于垓下,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边上。因此,许多人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而失去的天下,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生39:项羽的确不应该放走刘邦,作为军队最高统帅最忌朝令夕改,杀刘邦是既定方针,怎么可以因为听了两句恭维的话,就改变了主意呢?
生40:我也认为不应该放走刘邦,这不等于放虎归山吗?
生41:项羽放走刘邦,两人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发生变化,在很长一段时期,他的军事力量都强于刘邦,不能说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而失去的天下。
师:有人说鸿门宴预兆着刘项两方未来的成败,你同意这观点吗?
生42:同意。
师:为什么?
生43:性格决定命运。
师:能说说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吗?
生44:项羽对待刘邦很傲慢,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轻易就把他给放了,由此可以看出他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刘邦对项羽不惜降低身份,百般逢迎,以掩盖自己的政治野心,由此可以看出他深谋远虑,忍辱负重。
生45:项羽不采纳范增的计谋,放虎归山,养虎为患,由此可以看出他刚愎自用,意气用事;刘邦采纳张良和樊哙的建议,成功的躲过了一劫,由此可以看出可以看出他能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生46:项羽对相伯的内奸行为视而不见,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军无法,任人唯亲;刘邦从鸿门宴回去后,就立即诛杀了曹无伤,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军严谨,有奸必除。
生47:项羽瞧不起曹无伤这样的小人,他把实情告诉了刘邦,由此可以看出他胸无城府;刘邦百般拉拢相伯,又是祝寿,又是结为亲家,由此可以看出他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力量。
师:项羽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治军无法、任人唯亲、胸无城府;刘邦深谋远虑、忍辱负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治军严谨、有奸必除、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力量。通过比较鸿门宴上两人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我们不难看出楚汉战争的结局,的确是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刚才所分析的项羽没有一点优点,而刘邦则都是优点。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何古往今来
有许多人崇拜项羽,却瞧不起刘邦呢?请结合本文情节或你所了解的项羽和刘邦的故事,以“我眼中的项羽”或“项羽为何青史留名”为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48:那是因为人们同情失败者,同时嫉妒成功者。
师:是这样吗?人的性格是复杂的,有优点,也会有缺点,反之亦然。从这一篇课文还可以看出两人怎样的性格?
生49: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固然表现出他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做事光明磊落,不屑使用卑鄙手腕,项羽是真豪杰,真英雄!
生50:刘邦为了拉拢相伯,不惜牺牲儿女的幸福,可见他冷酷自私,而在垓下之围,霸王别姬,何等柔情。
生51:垓下一战,项羽全军覆没。最后舍命厮杀,冲出一条血路。至乌江边,乌江亭长撑来小船接应,劝项羽东渡.项羽苦笑道:“我有何面目去见江东子弟啊
师:看待历史人物向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成者为王,败者寇。”一种是“不以成败论英雄。”所以,应该说,刘项二人皆为英雄。
只是,项羽因为是英雄所以失败,刘邦因为成功所以是英雄。
《鸿门宴》课堂实录
一、教学设想
《鸿门宴》一文一直都是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这篇课文所呈现的文学常识和文言字词句知识自然是需要学生识记掌握的,但此文还应该承载学生更多的思考,比如性格决定命运。项羽拜其性格所赐成为失败者,也因其性格而青史留名。本课研究重点在人物的性格分析上。既是《鸿门宴》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们就要从这一部分文字中去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待周围的人的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项羽、刘邦二人对待对手、部下、内奸、内应的态度去分析,同时要提醒同学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要注意从散落的细节中去进一步挖掘人物的性格,以及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二、教学步骤
1、探讨项羽失败的原因(即“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1)分析曹无伤告密后,项羽、范增、项伯、刘邦和张良的反应
(2)分析“鸿门宴”上座次安排的玄机
2、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3、分析项羽为何青史留名
三、课堂实录
师: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播放屠洪纲演唱的《霸王别姬》)
听完这首歌,你们想到了谁和什么事?
生1:你们想到了项羽和虞姬。
生2: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垓下之围
师:听完后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3:悲壮、凄美。
师:是的,那一场楚汉之争留下太多故事,让我们记住了西楚霸王和汉王刘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鸿门宴》,感受复杂的人物形象。
师:范增曾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他的预言正确吗?我们一起走进“鸿门宴”两大集团内部一探究竟。
师:项羽为何要请刘邦赴“鸿门宴”?
生4:想在酒宴上杀了刘邦。
师:什么时候想过?
生5:曹无伤来告密后。
师:项羽听了有何反应?
生6:项羽“大怒”,要带兵教训刘邦。
师:项羽为何“大怒”?
生7:刘邦不但在关中称王,并且把珍宝都占为己有。
师:当年楚怀王命令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进咸阳,理应称王呀?再说,那些珍宝是战利品,也理应归刘邦呀?
生8:项羽认为他才有资格成王。
师:为什么?
生9:是他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师:胜利果实被别人抢了,项羽自然要生气。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10:项羽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刘邦抢了他的风头,他觉得没有面子,所以他很恼怒。 师:项羽要带兵消灭刘邦,他手下的将士支持吗?
生11:支持他,范增指出刘邦“其志不在小”,劝项羽“急击勿失!”
师:“其志不在小”指什么?
生12:他志在天下。
师:“急击勿失”是什么意思?
生13:赶紧攻打刘邦,不要错过了大好时机。
师:大好时机指什么?
生14: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师:实力如此悬殊,看来刘邦难逃此劫。项羽的部下都支持消灭刘邦吗?
生15:项伯不支持。
师:何以见得?
生16:他去刘邦军中通风报信。
师:是因为他对项羽消灭刘邦的决定不满吗?
生17:不是。
师:那是为什么?
生18:张良曾救过他。
师:课文中哪句话提到了?
生19:“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师:“活”是什么意思?能解释一下它的用法吗?
生20:救活,使……活命,使动用法。
师:项伯此去并不是反对项羽消灭刘邦,而是为了报答张良当年的救命之恩。从刘邦军中回来后,项伯对消灭刘邦的态度发生变化了吗?
生21:变了。
师:不能诛杀有功之臣,为什么去刘邦军中之前项伯不这么说呢?
生22:因为他得了刘邦的好处。
师:什么好处?
生23:刘邦给他举杯祝寿,并结为儿女亲家。
师:“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刘邦说的是真心话吗?
生24:不是,是因为打不过项羽,不得已说的软话。
师:刘邦这番话说给谁听的?
生25:说给项羽听的。
生26:刘邦的这番软话满足了项羽的自高自大的虚荣心,就像刚才老师所举的那个例子,如果有同学说:“某某同学说了,他这次考得好只是一个意外,他最清楚自己的成绩远不如你。”你还会生气吗?再者,项羽这次兴兵伐罪,本来就出师无名,现在正好找一个台阶下。
师:刘邦怎么知道的曹无伤向项羽告密的事?
生27:项伯告的密。
师:项羽怎么说?
生28: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师:这不是把曹无伤给出卖了吗?
生29:是。
师:项羽为什么这样做?
生30:他缺乏斗争的谋略。
生31:项羽瞧不起曹无伤这样的小人。
师:老师同意你的观点,曹无伤并不是项羽派去刘邦军中卧底的奸细,而是看见项羽大军压境,刘邦危在旦夕,为了保住自家性命,不惜出卖主子,邀功请赏的小人,项羽自然瞧不起他。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鸿门宴上几个人的座位的尊卑顺序是怎样的?你从座位中能看出什
么?
生3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生: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师:这样的座次能看出什么?
生33:项羽君臣很傲慢。
生34:刘邦作为地位相同的一军统帅,能委曲求全到项羽军中登门谢罪,自然不会在意这细小的礼节。即使心里在意,他也不会提出来,自找麻烦。
师:刘邦成功的脱离的险境,当项羽知道刘邦不辞而别时,他生气了吗?
生35:没有。项羽接受了礼物。
师:项羽为何会不生气呢?
生36:一是因为项羽不想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二是因为张良说刘邦是喝多了,不能来告辞,没必要跟一个醉酒的人计较礼数。
师:范增有何反应?读一下。
生37: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生38:范增还说竖子不足与谋。
师:楚汉战争的结局也证明了范增的预言,项羽兵败于垓下,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边上。因此,许多人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而失去的天下,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生39:项羽的确不应该放走刘邦,作为军队最高统帅最忌朝令夕改,杀刘邦是既定方针,怎么可以因为听了两句恭维的话,就改变了主意呢?
生40:我也认为不应该放走刘邦,这不等于放虎归山吗?
生41:项羽放走刘邦,两人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发生变化,在很长一段时期,他的军事力量都强于刘邦,不能说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而失去的天下。
师:有人说鸿门宴预兆着刘项两方未来的成败,你同意这观点吗?
生42:同意。
师:为什么?
生43:性格决定命运。
师:能说说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吗?
生44:项羽对待刘邦很傲慢,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轻易就把他给放了,由此可以看出他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刘邦对项羽不惜降低身份,百般逢迎,以掩盖自己的政治野心,由此可以看出他深谋远虑,忍辱负重。
生45:项羽不采纳范增的计谋,放虎归山,养虎为患,由此可以看出他刚愎自用,意气用事;刘邦采纳张良和樊哙的建议,成功的躲过了一劫,由此可以看出可以看出他能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生46:项羽对相伯的内奸行为视而不见,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军无法,任人唯亲;刘邦从鸿门宴回去后,就立即诛杀了曹无伤,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军严谨,有奸必除。
生47:项羽瞧不起曹无伤这样的小人,他把实情告诉了刘邦,由此可以看出他胸无城府;刘邦百般拉拢相伯,又是祝寿,又是结为亲家,由此可以看出他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力量。
师:项羽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治军无法、任人唯亲、胸无城府;刘邦深谋远虑、忍辱负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治军严谨、有奸必除、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力量。通过比较鸿门宴上两人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我们不难看出楚汉战争的结局,的确是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刚才所分析的项羽没有一点优点,而刘邦则都是优点。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何古往今来
有许多人崇拜项羽,却瞧不起刘邦呢?请结合本文情节或你所了解的项羽和刘邦的故事,以“我眼中的项羽”或“项羽为何青史留名”为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48:那是因为人们同情失败者,同时嫉妒成功者。
师:是这样吗?人的性格是复杂的,有优点,也会有缺点,反之亦然。从这一篇课文还可以看出两人怎样的性格?
生49: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固然表现出他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做事光明磊落,不屑使用卑鄙手腕,项羽是真豪杰,真英雄!
生50:刘邦为了拉拢相伯,不惜牺牲儿女的幸福,可见他冷酷自私,而在垓下之围,霸王别姬,何等柔情。
生51:垓下一战,项羽全军覆没。最后舍命厮杀,冲出一条血路。至乌江边,乌江亭长撑来小船接应,劝项羽东渡.项羽苦笑道:“我有何面目去见江东子弟啊
师:看待历史人物向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成者为王,败者寇。”一种是“不以成败论英雄。”所以,应该说,刘项二人皆为英雄。
只是,项羽因为是英雄所以失败,刘邦因为成功所以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