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做父母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家长学校发言材料 各位家长、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就是想一起来探讨一下我们怎样做父母的问题。父母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它是唯一一个不用持证上岗的职位。对于做父母,其实我们并没有多少经验,所以很有必要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下面我想从三方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学校和家庭相互支持和配合,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有用之人,是每一个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孩子的成才不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家长用心,孩子不用心,不行;孩子上进,家长不合格,也不行;只有当家长的良苦用心与孩子的个人努力有机结合,配合默契,才能收到最佳教育效果,使子女成才。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做呢?
1. 父母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对象。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从电视上曾看过这样一幅画面:一位儿媳给自己的婆婆端来洗脚水,她的儿子看到后也主动给她端来洗脚水。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还有一位父亲批评他的儿子:“你这几天总玩游戏机,就不能控制一下自己,把精力用到学习上吗?”你猜他儿子怎么回答他的:“你还说我呢,爷爷经常告诉你不要在外面玩麻将,你怎么还总是整宿的玩呢?”一下子弄得这位父亲说不出话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十分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努力树立良好形象,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都给孩子以健康、积极的影响。
2.教育应当从改造母亲开始
《三字经》里就说“养不教、父之过”,认为教育孩子是父亲的事情,其实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一个乐观向上的母亲,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美好的影响,而一个整天抱怨不断的母亲给孩子带来肯定是消极的影响。
大演员孙红雷小时候还母亲一起捡破烂维持生计,有人看到他们就骂他们是叫花子,可是孙妈妈脸色始终挂着微笑。有一次中午休息时,孙红雷竟然看到母亲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橙子,剥开,反复挤压几下,然后掏出一面小镜子,对
着它把那些橙汁一点点细致地涂在脸上,看着儿子诧异的眼神,她一边涂一边笑道:“橙汁可以美容呢。人家看不起我们不要紧,自己要看得起自己,要爱自己,要让自己快乐。”那一刻孙红雷震惊了,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母亲,无比敬佩。可以肯定的说,凡是成功的孩子都有一位优秀的母亲给予了完美的教育。母亲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忽视母亲教育,我们的一切教育都将成为无本之木。因此,做母亲的应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强不息,即使是在事业上不能取得骄人的成就,但积极的人生态度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教育和激励。
3.家庭教育中夫妻应做到一致
家庭教育中,母亲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的作用,但决不能因此而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推给母亲,孩子同样需要父亲,父亲在家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心理学家们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认为,父亲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产生的是一种威严的感觉,实际上一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喜欢以父亲为榜样,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从父亲那里,孩子可以学到刚强、自信并获得安全感,现在有很多孩子缺少阳刚之气,与父亲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从母亲那里,孩子学到善良,体会亲情。所以,父母双方只有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能使孩子得到一个完整的家庭教育。
在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上,夫妻双方应在认识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在培养孩子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上,夫妻应及时沟通达成共识;当批评孩子时,双方应态度一致,不应该一方讲原则,严格管教,而另一方则纵容溺爱;在承担教育孩子的义务和责任上,双方不应互相推委,而是尽己所能,给孩子以最大的帮助。夫妻双方还应注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论,尤其是事关孩子的是非争论。因为父母之间的不一致常常使得孩子没有个明确的是非标准。如果成了习惯,孩子就极有可能养成虚伪等不良习惯,有时还可导致对父母某一方的仇视与对立,为家庭的幸福埋下祸患。
因此,父母双方一定要增强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任务,主动走进孩子的生活中,让孩子在父母的双重教育下健康成长。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老人说:
习惯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有一个孩子去上海参加一个全国的竞赛,带队的老师回来后很有感慨地说:在去上海的轮船上,一天晚餐过后,同行的同学们都上甲板观风景玩去了。没经任何人提示,也没有任何人要求,到了该做功课的时候了,那个孩子独自在船舱里拿出
书本,若无旁人地开始学习起来------带队的老师感叹到:“这就是习惯!”
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
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最近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素质不高,往往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许多坏习惯。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孩子学会学习,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的一些家长非常看重学习成绩,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外语、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习惯的培养,这
恐怕是我们现在一些家长最大的误区。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关键在于了解孩子。父母应当善于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是当即质问或训斥,而是平心静气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经过这样的思考,父母就容易了解孩子,就能慢慢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那么究竟该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习惯呢?今天先谈谈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孩子在学习中勤于思考、敢于攻关破难的习惯。有的孩子缺乏毅力,自制力较差,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就遇难而退,或转向教师或父母寻求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或家长不要代孩子解答难题,而是要用坚定的眼神鼓励孩子动脑筋,用热情的语言激励孩子敢于攻克困难。此时,教师或家长亲切和信任的目光,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都可以使孩子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对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也有重要意义。有浓郁学习兴趣的孩子能自觉学习,由学习兴趣产生克服困难的决心的动力。要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在前进的路上会碰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志气的人不会被困难吓倒,应以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战胜困难。
2.培养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
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有严格时间规定的,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例如,放学后应先写作业后玩,或者在晚饭后稍稍休息一下,立即做功课。有关调查表明,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在严格规定的时间内准备功课,这样做主要是使学生形成一种时间定向,一到什么时候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愿望和情绪。这种时间定向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开始投入学习的准备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孩子能够很快地专心学习。同时训练孩子的专注能力,集中精力学习,而不是学习时摸摸这儿、看看那儿,迟迟进不到学习状态中。有的在学习时总有许多毫无意义的停顿,写着写着就站了起来,或者说几句闲话等等,这些孩子貌似学习,但实际上学习效果极低,既白白浪费了时光,又会养成做事心不在焉的坏习惯。久而久之,会造成思维迟钝,注意紧张度降低,影响智力发展,使学业落后,以至形成拖沓的作风,学习、工作都没有效率。所以在对孩子的要求上,不要只满足于孩子“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而要教育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精神专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帮助孩子学会控制干扰,训练他们高度的专注能力。
3.培养孩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要鼓励孩子提出什么地方不懂,找出不懂的原因,然后积极启发他们,帮助他们动脑筋,切忌烦躁。有的家长一看很简单的问题孩子不会,气呼地就上来了:“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你真是笨死了,
上课你都干什么去了!”这样的厉声斥责会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孩子问你,你不但不帮助他,反而训斥他,那以后孩子有不会的地方根本就不敢问,也不想问了。有一个成功的案例:一个父亲给孩子讲题,讲了一遍孩子不会,他温和地对孩子说:“爸爸再给你讲一遍。”孩子还是不会,他也没有失去耐心,直讲道第五遍的时候,孩子还没会,爸爸也没生气,孩子这时反倒不好意思了,说:“爸爸,让我自己想想吧!”后来孩子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把题做出来了。
4.培养孩子养成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经常督促孩子认真复习和预习,如果当天所学的知识不巩固,甚至没有学会,日积月累,学习就会越来越困难。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听讲--复习--作业--总结的系统学习方法。我们老师有时布臵预习作业,让孩子读书并要求家长签字,有部分家长这一点就做得不够好,要么觉得觉得很烦躁,根本不理会,要么随便把字签上,这样都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和预习习惯。
5.教育孩子养成做完作业细心检查的习惯。不少孩子做作业时只顾赶进度,很少顾及到一些细节问题:不是写了错别字,就是看错运算符号或者少做题。做完作业之后,应该教孩子从细微处检查是否有漏洞。教会孩子检查的方法,如看看是否漏题、漏答、漏单位等,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一般说来,好习惯的养成要经过21天的反复训练,所
以家长千万不能急躁。而坏习惯的养成却很容易,要改变它将是十分困难的,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拿破仑•希尔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一句话,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三、施教要善于抓住时机
教育孩子要注意孩子的心理、愿望、情绪,选择恰当的时机、恰当的方法,进行恰当的教育。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不分时间场合的唠叨,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不分能否被接受的说教等,家长可谓苦口婆心,但孩子却无动于衷。因此,我希望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教育方法:
一是善于捕捉孩子容易发生特殊心理或情绪变化的时机。比如当孩子获得荣誉,取得成绩,受到了某种信任时,家长对其肯定和祝愿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具体的甚至更高一点的要求。当孩子遇到困难或遭受到失败,家长切莫训斥,应给予鼓励,增强信心,进行分析点拨,可以带其走出“困境”。
二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带有规律性的时机。比如新学期开始时,孩子往往会产生一种新的学习冲动,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此时若因势利导,孩子便会取得新的进步。
考试排名公布后,不论孩子的名次如何,家长都不应陷入盲目性,要与孩子共同分析进步或落后的原因,使孩子胜
不骄、败不馁。
另外,家长对孩子批评时,应注意:
(1)避免情绪化
一旦孩子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声音提高八度,就像一阵狂风暴雨,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而您可能不知道,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反射说:“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孩子答应得挺痛快,至于您说了什么,孩子根本不清楚!最后的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其实,很多时候,你的一个严厉的眼神或是你的沉默不语远比这样的批评更有效。你批评他了,他就觉得心里平衡了,如果您什么也不说,他反倒觉得很愧疚。
(2)避免泛滥化
有时候,我们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容易上纲上线。比如说本来就是个打了碗的事情,就能从这件事想起从前丢钥匙、丢钱、丢面子(因为测验考砸了),还能扯到打架、看电视、玩游戏等,总之,只要能想起来的事就可以像电影镜头一样重放。这种唠唠叨叨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而且由于其他事情拉扯得太多,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
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
让我们举个实际的案例来说明,有个六年级的男孩很爱玩电子游戏,经常逃课,为此很影响功课,家长非常着急,那么该怎么办呢?
(1)首犯要说理
这个孩子虽然学习成绩还可以,但自制力比较差,对后果预见不足,所以在有可能的时候就想跑出去玩游戏。当出现这种情况后,家长应该耐心说明这样做的后果,还要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和期望。重要的是要孩子明白这样的做法有什么不当之处!而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
(2)重犯要约定
可是这个孩子又遇到能出去玩游戏的机会,而禁不住诱惑,又偷着跑出去玩游戏。家长就应该严厉告诉他这样做是不行的。鉴于他再一次出现了这样的错误,就要和孩子约定一个方案(这个方案最好让他自己来定),并要求孩子作保证,并表示如果再犯,他将接受什么样的惩罚。当然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
(3)再犯要惩罚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又犯错了。但家长有两种选择,一是保持沉默,并让他明白您已经知道发生的一切,并告诉他你保留采取惩罚的权利,但现在还不打算实施。或是根据约定,让孩子接受惩罚,并再次让他说出如果再犯,他该怎
么办!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通过以上的做法,孩子哪里好意思再犯错!
其实,孩子的错误更多是由于家长教化不当造成的。家长千万要记住:当孩子犯了错误后,家长首先要反省自己孩子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情绪失控和打骂,是无能的表现,只会让孩子看不起。
家长们,教育孩子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通过开一两次家长会就能解决问题的,家庭教育要在孩子们各个成长阶段不断进行,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为了孩子的成长,希望今后我们多沟通,多交流!
我们怎样做父母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家长学校发言材料 各位家长、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就是想一起来探讨一下我们怎样做父母的问题。父母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它是唯一一个不用持证上岗的职位。对于做父母,其实我们并没有多少经验,所以很有必要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下面我想从三方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学校和家庭相互支持和配合,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有用之人,是每一个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孩子的成才不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家长用心,孩子不用心,不行;孩子上进,家长不合格,也不行;只有当家长的良苦用心与孩子的个人努力有机结合,配合默契,才能收到最佳教育效果,使子女成才。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做呢?
1. 父母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对象。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从电视上曾看过这样一幅画面:一位儿媳给自己的婆婆端来洗脚水,她的儿子看到后也主动给她端来洗脚水。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还有一位父亲批评他的儿子:“你这几天总玩游戏机,就不能控制一下自己,把精力用到学习上吗?”你猜他儿子怎么回答他的:“你还说我呢,爷爷经常告诉你不要在外面玩麻将,你怎么还总是整宿的玩呢?”一下子弄得这位父亲说不出话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十分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努力树立良好形象,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都给孩子以健康、积极的影响。
2.教育应当从改造母亲开始
《三字经》里就说“养不教、父之过”,认为教育孩子是父亲的事情,其实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一个乐观向上的母亲,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美好的影响,而一个整天抱怨不断的母亲给孩子带来肯定是消极的影响。
大演员孙红雷小时候还母亲一起捡破烂维持生计,有人看到他们就骂他们是叫花子,可是孙妈妈脸色始终挂着微笑。有一次中午休息时,孙红雷竟然看到母亲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橙子,剥开,反复挤压几下,然后掏出一面小镜子,对
着它把那些橙汁一点点细致地涂在脸上,看着儿子诧异的眼神,她一边涂一边笑道:“橙汁可以美容呢。人家看不起我们不要紧,自己要看得起自己,要爱自己,要让自己快乐。”那一刻孙红雷震惊了,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母亲,无比敬佩。可以肯定的说,凡是成功的孩子都有一位优秀的母亲给予了完美的教育。母亲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忽视母亲教育,我们的一切教育都将成为无本之木。因此,做母亲的应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强不息,即使是在事业上不能取得骄人的成就,但积极的人生态度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教育和激励。
3.家庭教育中夫妻应做到一致
家庭教育中,母亲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的作用,但决不能因此而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推给母亲,孩子同样需要父亲,父亲在家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心理学家们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认为,父亲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产生的是一种威严的感觉,实际上一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喜欢以父亲为榜样,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从父亲那里,孩子可以学到刚强、自信并获得安全感,现在有很多孩子缺少阳刚之气,与父亲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从母亲那里,孩子学到善良,体会亲情。所以,父母双方只有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能使孩子得到一个完整的家庭教育。
在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上,夫妻双方应在认识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在培养孩子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上,夫妻应及时沟通达成共识;当批评孩子时,双方应态度一致,不应该一方讲原则,严格管教,而另一方则纵容溺爱;在承担教育孩子的义务和责任上,双方不应互相推委,而是尽己所能,给孩子以最大的帮助。夫妻双方还应注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论,尤其是事关孩子的是非争论。因为父母之间的不一致常常使得孩子没有个明确的是非标准。如果成了习惯,孩子就极有可能养成虚伪等不良习惯,有时还可导致对父母某一方的仇视与对立,为家庭的幸福埋下祸患。
因此,父母双方一定要增强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任务,主动走进孩子的生活中,让孩子在父母的双重教育下健康成长。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老人说:
习惯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有一个孩子去上海参加一个全国的竞赛,带队的老师回来后很有感慨地说:在去上海的轮船上,一天晚餐过后,同行的同学们都上甲板观风景玩去了。没经任何人提示,也没有任何人要求,到了该做功课的时候了,那个孩子独自在船舱里拿出
书本,若无旁人地开始学习起来------带队的老师感叹到:“这就是习惯!”
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
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最近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素质不高,往往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许多坏习惯。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孩子学会学习,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的一些家长非常看重学习成绩,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外语、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习惯的培养,这
恐怕是我们现在一些家长最大的误区。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关键在于了解孩子。父母应当善于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是当即质问或训斥,而是平心静气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经过这样的思考,父母就容易了解孩子,就能慢慢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那么究竟该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习惯呢?今天先谈谈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孩子在学习中勤于思考、敢于攻关破难的习惯。有的孩子缺乏毅力,自制力较差,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就遇难而退,或转向教师或父母寻求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或家长不要代孩子解答难题,而是要用坚定的眼神鼓励孩子动脑筋,用热情的语言激励孩子敢于攻克困难。此时,教师或家长亲切和信任的目光,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都可以使孩子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对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也有重要意义。有浓郁学习兴趣的孩子能自觉学习,由学习兴趣产生克服困难的决心的动力。要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在前进的路上会碰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志气的人不会被困难吓倒,应以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战胜困难。
2.培养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
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有严格时间规定的,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例如,放学后应先写作业后玩,或者在晚饭后稍稍休息一下,立即做功课。有关调查表明,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在严格规定的时间内准备功课,这样做主要是使学生形成一种时间定向,一到什么时候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愿望和情绪。这种时间定向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开始投入学习的准备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孩子能够很快地专心学习。同时训练孩子的专注能力,集中精力学习,而不是学习时摸摸这儿、看看那儿,迟迟进不到学习状态中。有的在学习时总有许多毫无意义的停顿,写着写着就站了起来,或者说几句闲话等等,这些孩子貌似学习,但实际上学习效果极低,既白白浪费了时光,又会养成做事心不在焉的坏习惯。久而久之,会造成思维迟钝,注意紧张度降低,影响智力发展,使学业落后,以至形成拖沓的作风,学习、工作都没有效率。所以在对孩子的要求上,不要只满足于孩子“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而要教育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精神专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帮助孩子学会控制干扰,训练他们高度的专注能力。
3.培养孩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要鼓励孩子提出什么地方不懂,找出不懂的原因,然后积极启发他们,帮助他们动脑筋,切忌烦躁。有的家长一看很简单的问题孩子不会,气呼地就上来了:“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你真是笨死了,
上课你都干什么去了!”这样的厉声斥责会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孩子问你,你不但不帮助他,反而训斥他,那以后孩子有不会的地方根本就不敢问,也不想问了。有一个成功的案例:一个父亲给孩子讲题,讲了一遍孩子不会,他温和地对孩子说:“爸爸再给你讲一遍。”孩子还是不会,他也没有失去耐心,直讲道第五遍的时候,孩子还没会,爸爸也没生气,孩子这时反倒不好意思了,说:“爸爸,让我自己想想吧!”后来孩子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把题做出来了。
4.培养孩子养成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经常督促孩子认真复习和预习,如果当天所学的知识不巩固,甚至没有学会,日积月累,学习就会越来越困难。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听讲--复习--作业--总结的系统学习方法。我们老师有时布臵预习作业,让孩子读书并要求家长签字,有部分家长这一点就做得不够好,要么觉得觉得很烦躁,根本不理会,要么随便把字签上,这样都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和预习习惯。
5.教育孩子养成做完作业细心检查的习惯。不少孩子做作业时只顾赶进度,很少顾及到一些细节问题:不是写了错别字,就是看错运算符号或者少做题。做完作业之后,应该教孩子从细微处检查是否有漏洞。教会孩子检查的方法,如看看是否漏题、漏答、漏单位等,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一般说来,好习惯的养成要经过21天的反复训练,所
以家长千万不能急躁。而坏习惯的养成却很容易,要改变它将是十分困难的,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拿破仑•希尔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一句话,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三、施教要善于抓住时机
教育孩子要注意孩子的心理、愿望、情绪,选择恰当的时机、恰当的方法,进行恰当的教育。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不分时间场合的唠叨,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不分能否被接受的说教等,家长可谓苦口婆心,但孩子却无动于衷。因此,我希望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教育方法:
一是善于捕捉孩子容易发生特殊心理或情绪变化的时机。比如当孩子获得荣誉,取得成绩,受到了某种信任时,家长对其肯定和祝愿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具体的甚至更高一点的要求。当孩子遇到困难或遭受到失败,家长切莫训斥,应给予鼓励,增强信心,进行分析点拨,可以带其走出“困境”。
二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带有规律性的时机。比如新学期开始时,孩子往往会产生一种新的学习冲动,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此时若因势利导,孩子便会取得新的进步。
考试排名公布后,不论孩子的名次如何,家长都不应陷入盲目性,要与孩子共同分析进步或落后的原因,使孩子胜
不骄、败不馁。
另外,家长对孩子批评时,应注意:
(1)避免情绪化
一旦孩子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声音提高八度,就像一阵狂风暴雨,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而您可能不知道,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反射说:“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孩子答应得挺痛快,至于您说了什么,孩子根本不清楚!最后的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其实,很多时候,你的一个严厉的眼神或是你的沉默不语远比这样的批评更有效。你批评他了,他就觉得心里平衡了,如果您什么也不说,他反倒觉得很愧疚。
(2)避免泛滥化
有时候,我们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容易上纲上线。比如说本来就是个打了碗的事情,就能从这件事想起从前丢钥匙、丢钱、丢面子(因为测验考砸了),还能扯到打架、看电视、玩游戏等,总之,只要能想起来的事就可以像电影镜头一样重放。这种唠唠叨叨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而且由于其他事情拉扯得太多,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
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
让我们举个实际的案例来说明,有个六年级的男孩很爱玩电子游戏,经常逃课,为此很影响功课,家长非常着急,那么该怎么办呢?
(1)首犯要说理
这个孩子虽然学习成绩还可以,但自制力比较差,对后果预见不足,所以在有可能的时候就想跑出去玩游戏。当出现这种情况后,家长应该耐心说明这样做的后果,还要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和期望。重要的是要孩子明白这样的做法有什么不当之处!而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
(2)重犯要约定
可是这个孩子又遇到能出去玩游戏的机会,而禁不住诱惑,又偷着跑出去玩游戏。家长就应该严厉告诉他这样做是不行的。鉴于他再一次出现了这样的错误,就要和孩子约定一个方案(这个方案最好让他自己来定),并要求孩子作保证,并表示如果再犯,他将接受什么样的惩罚。当然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
(3)再犯要惩罚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又犯错了。但家长有两种选择,一是保持沉默,并让他明白您已经知道发生的一切,并告诉他你保留采取惩罚的权利,但现在还不打算实施。或是根据约定,让孩子接受惩罚,并再次让他说出如果再犯,他该怎
么办!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通过以上的做法,孩子哪里好意思再犯错!
其实,孩子的错误更多是由于家长教化不当造成的。家长千万要记住:当孩子犯了错误后,家长首先要反省自己孩子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情绪失控和打骂,是无能的表现,只会让孩子看不起。
家长们,教育孩子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通过开一两次家长会就能解决问题的,家庭教育要在孩子们各个成长阶段不断进行,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为了孩子的成长,希望今后我们多沟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