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汇率(1)

随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汇率

杨治国宋小宁*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建立了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均衡汇率的内在决定机制。研究发现:均衡汇率主要受到名义汇率、两国技术水平差异以及两国名义货币余额差异的影响。在货币余额差异不变的条件下,名义汇率扰动对均衡汇率并无明显的影响;在短期内技术水平差异不变的情况下,两国名义货币余额的差异变化将影响均衡汇率,仅仅名义汇率的调整并不会影响均衡汇率;在长期内技术水平差异变化的情况下,均衡汇率也会变化。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名义汇率和两国货币余额差异的方式使汇率回复至均衡水平,名义汇率变化的幅度受名义货币余额差异调整幅度的影响。

关键词 均衡汇率DSGE模型技术水平

一引言

均衡汇率(equilibriumexchangerates)是指在国际收支平衡和充分就业同时实现时的实际汇率,即内外均衡同时实现的实际汇率(realexchangerates)。目前国际上关于均衡汇率的分析主要分为两条线:/基本均衡汇率0(FundamentalEER,简记为FEER)和/均衡实际汇率0(EquilibriumRER,简记为ERER)(王曦、才国伟,2007)。基于经济内部均衡(充分就业)和外部均衡(国际收支平衡)的概念,Williamson(1985、1994)提出了/基本均衡汇率理论0,但由于其对均衡汇率决定因素的设置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ClarkandMacDonald,1998),并且假定资本账户变动外生,同时很少涉及经济中的存量因素(如对国外资产的需求等),因此其被接受程度不如/均衡实际汇率0方法(姜波克、李怀定,2006)。

均衡实际汇率理论最早由Edwards(1989)提出,他给出的定义为:给定其他变量(如关税、国际贸易条件、资本流动和技术差异等)的均衡值,使得内外部均衡同时实现的贸易品对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之比。内部均衡是指非贸易品市场在当期出清,并且在未来期间处于均衡状态。外部均衡是指一国的经常账户必须满足跨期预算约束,即经常账户的贴现值为零。在该理论中,通常假定:小型开放经济、价格完全弹性和完全竞争市场等。通过构造有关内外均衡的理论模型,找到决定均衡实际汇率的一系列经济基本因素,通常这些基本因素来源于经济结构和实际变量,如贸易条件、技术水平差异、开放度等。杨治国: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南路422号 361005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宋小宁:厦门大学*

经济学院财政系 361005。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73099)阶段性成果。作者十分感谢匿名评审人的建设性意见。

*9 ##

杨治国宋小宁

基于均衡汇率理论,出现了大量关于实际汇率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认为生产率水平对实际汇率的决定具有重要影响,如Ariel等(2006);其二,分析需求冲击与供给冲击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如Wang(2005)、Muscatelli等(2007);其三,分析名义汇率及其他因素,如开放度、贸易品真实价格等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如Vikas等(1999)及Paul等(2004)。

国内有关人民币均衡汇率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借鉴西方均衡汇率理论,然后根据中国实际情况,通过选择不同的变量对原有模型加以改进。其理论与经验研究大多集中于如下议题: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动态特征刻画,人民币实际汇率是否低估,人民币汇率对于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或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等,如卢峰与刘鎏(2007)、施建淮与余海丰(2005)、张斌(2003)、张斌与何帆(2006)、林毅夫(2007)、顾标与周纪恩(2007)等。顾标与周纪恩(2007)研究了实际汇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影响关系,发现人民币真实汇率具有较强的/自回归0性,并且存在比较明显的非线性动态调整特征,因此,他们认为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自身动态生成机制的研究更具有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实际汇率的研究大多基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如Obstfeld和Rogoff(2000)、Devereux和Engel(2006)等。Obstfeld和Rogoff(2000)的研究显示实际汇率主要决定于两国工资水平差异及名义汇率。Devereux和Engel(2006)分析了灵活价格与粘性价格设定下的实际汇率的决定因素,其模型显示实际汇率主要取决于劳动的随机偏好冲击。虽然上述研究均从理论上给出了实际汇率具体形式,但其研究重点并非在均衡汇率的决定机制上。目前国内外还鲜有基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对均衡汇率的内在决定机制的深入研究。

本文基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建立了一个两国(本国与外国)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model),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两国经济的均衡条件。在初始均衡汇率条件下,两国自身供给与需求均处于均衡状态,然而当本国总需求发生变化时,本国的总产出以及外国的总需求、总产出均会做出相应调整,进而重新形成新的均衡汇率。由此,本文首先给出了基于两国总需求变动的实际汇率决定方程,其次给出了基于两国总产出变动的实际汇率的决定方程,两个方程共同决定了均衡汇率。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均衡汇率的内在决定机制,以及各因素的波动对均衡汇率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显示:均衡汇率主要受到名义汇率、两国技术水平差异以及两国名义货币余额差异的影响。短期和长期,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体制各因素对均衡汇率均有着不同的影响。

本文以下安排为:第二部分给出包含两国经济的基本理论模型;第三部分在前面模型的基础上给出均衡汇率的决定方程,并分析各因素对均衡汇率的影响;第四部分为研究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模型基本假设基本模型

假设世界经济由两个大小相近的国家组成:本国和外国,每个国家均有两个部门: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两部门生产率存在差异;两个国家的家庭均具有无限生命,其数量为连续统一,分布于区间[0,1]上。企业由家庭共同拥有,生产贸易品或非贸易品,产品为易腐品,家庭的劳动为其惟一投入,企业面临的产品与劳动力市场均为垄断竞争市场。

工人在下一期生产与消费之前确定下一期名义工资。在给定名义工资的条件下,企业可以较好地确定产品价格,并在认识到经济冲击后行动。

1.家庭效用函数及预算约束。有关个体偏好的假设,采用标准形式(ObstfeldandRogof,f1996,* #57#

随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汇率

2000;DevereuxandEnge,l2006)。家庭i最大化如下效用函数的期望值:

1-Q1-XCu(i)=C(i)+()-(L(i)) QX1,0

(2)L(i)=0Q1[LT(i,j)+LN(i,j)]dj,C(i)=[C(i,j)0Q1H-1dj]H

Q为消费风险规避系数,X为货币余额需求风险规避系数,H>1,为每一个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价格弹性。K为劳动供给的随机偏好冲击,C\1,表示劳动的边际负效用随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呈加速递增趋势,M为家庭i持有的名义货币余额,m为家庭i持有的真实货币余额,L(i,j)表示生产商品j家庭i所投入的劳动,C(i,j)表示家庭i对商品j的消费量。工资的设定为:

W=[0W(i)iiQ11-5di]1-51(3)

W(i)表示工人i的名义工资;W表示有效劳动投入的总价格指数,即生产1单位产品(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最小名义成本,5表示各种产品间的相同替代弹性。

家庭有两种收入来源:即工资收入和利润收入。在此假设每一个家庭平均拥有本国企业的资产,其初始资产价值以本国货币表示。本国与外国之间不存在资产交易。实际上,由于家庭效用函数的可分离性,国际间不存在资产交易的假设并不会影响均衡条件(ObstfeldandRogof,f2000),家庭通过持有的真实货币余额变动以调节不同时期之间的消费量。另外,家庭所持有的货币余额不能为负。家庭预算约束为:

dm+Ct(i)dt=d(W(i)L(i)/P)+d(

iit(P(i,j)+P(i,j))dj/P)Q0NT1(4) 其中:mt=Mt/P,dmt表示在(t,t+$t)时间家庭i持有的真实货币余额。

d(Q,j)+PT(i,j))dj/P)分别表示家庭i在(t,t+$t)时间在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生产中所获得0(PN(i

的真实利润。Ct(i)dt表示家庭i在(t,t+$t)时间的消费量。d(W(i)L(i)/P)表示家庭i在(t,t+$t)时间内来自工资的真实收入。

2.价格设定。本国市场价格由贸易品的本国价格PT与非贸易品价格PN加权形成:

P=(LPN

1-K

H1-E1+(1-L)PT)1-E¹*F1-K11-K1-E(5)贸易品的本国价格PT由本国的贸易品价格PH与外国的贸易品价格的本国价格PF加权形成:PT=(GP+(1-G)(SP))(6)

S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名义汇率。E表示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替代弹性;K表示本国贸易品与外国贸易品的替代弹性,L为价格合成过程中非贸易品与贸易品的加权系数,G为贸易品价格合成中,本国贸易品与外国贸易品的加权系数,G>0.5表示本国家庭对本国贸易品具有本国倾向(homebias)。

Pi=[Q0P(z)

*11-H1ºdz]1-H,i=N,H,F。Z表示商品。其中:PH表示本国贸易品价格;PN表示本国非贸易品价格;PF表示外国贸易品的价格。外国的价格形成方程为:

P

P*

T*=(LPN=(GP*(1-E)+(1-L)PT*(1-E)))1

1-K1(7)(8)*(1-K)

F+(1-G)(PH/S)1-K

¹

º*一价定律适用于本国贸易品与外国贸易品:SP*H=PH,SPF=PF。价格设定可以由解决如下问题得到:minZ=C(j)P(j)C(j)dz,st.[C(j)QQ1100H-1Hdj]=1。详细推导可见obstfeld与rogoff(1996)。

*9 ##

杨治国

3.企业。生产商品j的企业的生产函数如下(ObstfeldandRogof,f1996):

Yk(j)=[0宋小宁 Y(i,j)Qk1

随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汇率

杨治国宋小宁*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建立了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均衡汇率的内在决定机制。研究发现:均衡汇率主要受到名义汇率、两国技术水平差异以及两国名义货币余额差异的影响。在货币余额差异不变的条件下,名义汇率扰动对均衡汇率并无明显的影响;在短期内技术水平差异不变的情况下,两国名义货币余额的差异变化将影响均衡汇率,仅仅名义汇率的调整并不会影响均衡汇率;在长期内技术水平差异变化的情况下,均衡汇率也会变化。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名义汇率和两国货币余额差异的方式使汇率回复至均衡水平,名义汇率变化的幅度受名义货币余额差异调整幅度的影响。

关键词 均衡汇率DSGE模型技术水平

一引言

均衡汇率(equilibriumexchangerates)是指在国际收支平衡和充分就业同时实现时的实际汇率,即内外均衡同时实现的实际汇率(realexchangerates)。目前国际上关于均衡汇率的分析主要分为两条线:/基本均衡汇率0(FundamentalEER,简记为FEER)和/均衡实际汇率0(EquilibriumRER,简记为ERER)(王曦、才国伟,2007)。基于经济内部均衡(充分就业)和外部均衡(国际收支平衡)的概念,Williamson(1985、1994)提出了/基本均衡汇率理论0,但由于其对均衡汇率决定因素的设置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ClarkandMacDonald,1998),并且假定资本账户变动外生,同时很少涉及经济中的存量因素(如对国外资产的需求等),因此其被接受程度不如/均衡实际汇率0方法(姜波克、李怀定,2006)。

均衡实际汇率理论最早由Edwards(1989)提出,他给出的定义为:给定其他变量(如关税、国际贸易条件、资本流动和技术差异等)的均衡值,使得内外部均衡同时实现的贸易品对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之比。内部均衡是指非贸易品市场在当期出清,并且在未来期间处于均衡状态。外部均衡是指一国的经常账户必须满足跨期预算约束,即经常账户的贴现值为零。在该理论中,通常假定:小型开放经济、价格完全弹性和完全竞争市场等。通过构造有关内外均衡的理论模型,找到决定均衡实际汇率的一系列经济基本因素,通常这些基本因素来源于经济结构和实际变量,如贸易条件、技术水平差异、开放度等。杨治国: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南路422号 361005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宋小宁:厦门大学*

经济学院财政系 361005。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73099)阶段性成果。作者十分感谢匿名评审人的建设性意见。

*9 ##

杨治国宋小宁

基于均衡汇率理论,出现了大量关于实际汇率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认为生产率水平对实际汇率的决定具有重要影响,如Ariel等(2006);其二,分析需求冲击与供给冲击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如Wang(2005)、Muscatelli等(2007);其三,分析名义汇率及其他因素,如开放度、贸易品真实价格等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如Vikas等(1999)及Paul等(2004)。

国内有关人民币均衡汇率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借鉴西方均衡汇率理论,然后根据中国实际情况,通过选择不同的变量对原有模型加以改进。其理论与经验研究大多集中于如下议题: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动态特征刻画,人民币实际汇率是否低估,人民币汇率对于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或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等,如卢峰与刘鎏(2007)、施建淮与余海丰(2005)、张斌(2003)、张斌与何帆(2006)、林毅夫(2007)、顾标与周纪恩(2007)等。顾标与周纪恩(2007)研究了实际汇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影响关系,发现人民币真实汇率具有较强的/自回归0性,并且存在比较明显的非线性动态调整特征,因此,他们认为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自身动态生成机制的研究更具有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实际汇率的研究大多基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如Obstfeld和Rogoff(2000)、Devereux和Engel(2006)等。Obstfeld和Rogoff(2000)的研究显示实际汇率主要决定于两国工资水平差异及名义汇率。Devereux和Engel(2006)分析了灵活价格与粘性价格设定下的实际汇率的决定因素,其模型显示实际汇率主要取决于劳动的随机偏好冲击。虽然上述研究均从理论上给出了实际汇率具体形式,但其研究重点并非在均衡汇率的决定机制上。目前国内外还鲜有基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对均衡汇率的内在决定机制的深入研究。

本文基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建立了一个两国(本国与外国)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model),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两国经济的均衡条件。在初始均衡汇率条件下,两国自身供给与需求均处于均衡状态,然而当本国总需求发生变化时,本国的总产出以及外国的总需求、总产出均会做出相应调整,进而重新形成新的均衡汇率。由此,本文首先给出了基于两国总需求变动的实际汇率决定方程,其次给出了基于两国总产出变动的实际汇率的决定方程,两个方程共同决定了均衡汇率。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均衡汇率的内在决定机制,以及各因素的波动对均衡汇率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显示:均衡汇率主要受到名义汇率、两国技术水平差异以及两国名义货币余额差异的影响。短期和长期,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体制各因素对均衡汇率均有着不同的影响。

本文以下安排为:第二部分给出包含两国经济的基本理论模型;第三部分在前面模型的基础上给出均衡汇率的决定方程,并分析各因素对均衡汇率的影响;第四部分为研究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模型基本假设基本模型

假设世界经济由两个大小相近的国家组成:本国和外国,每个国家均有两个部门: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两部门生产率存在差异;两个国家的家庭均具有无限生命,其数量为连续统一,分布于区间[0,1]上。企业由家庭共同拥有,生产贸易品或非贸易品,产品为易腐品,家庭的劳动为其惟一投入,企业面临的产品与劳动力市场均为垄断竞争市场。

工人在下一期生产与消费之前确定下一期名义工资。在给定名义工资的条件下,企业可以较好地确定产品价格,并在认识到经济冲击后行动。

1.家庭效用函数及预算约束。有关个体偏好的假设,采用标准形式(ObstfeldandRogof,f1996,* #57#

随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汇率

2000;DevereuxandEnge,l2006)。家庭i最大化如下效用函数的期望值:

1-Q1-XCu(i)=C(i)+()-(L(i)) QX1,0

(2)L(i)=0Q1[LT(i,j)+LN(i,j)]dj,C(i)=[C(i,j)0Q1H-1dj]H

Q为消费风险规避系数,X为货币余额需求风险规避系数,H>1,为每一个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价格弹性。K为劳动供给的随机偏好冲击,C\1,表示劳动的边际负效用随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呈加速递增趋势,M为家庭i持有的名义货币余额,m为家庭i持有的真实货币余额,L(i,j)表示生产商品j家庭i所投入的劳动,C(i,j)表示家庭i对商品j的消费量。工资的设定为:

W=[0W(i)iiQ11-5di]1-51(3)

W(i)表示工人i的名义工资;W表示有效劳动投入的总价格指数,即生产1单位产品(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最小名义成本,5表示各种产品间的相同替代弹性。

家庭有两种收入来源:即工资收入和利润收入。在此假设每一个家庭平均拥有本国企业的资产,其初始资产价值以本国货币表示。本国与外国之间不存在资产交易。实际上,由于家庭效用函数的可分离性,国际间不存在资产交易的假设并不会影响均衡条件(ObstfeldandRogof,f2000),家庭通过持有的真实货币余额变动以调节不同时期之间的消费量。另外,家庭所持有的货币余额不能为负。家庭预算约束为:

dm+Ct(i)dt=d(W(i)L(i)/P)+d(

iit(P(i,j)+P(i,j))dj/P)Q0NT1(4) 其中:mt=Mt/P,dmt表示在(t,t+$t)时间家庭i持有的真实货币余额。

d(Q,j)+PT(i,j))dj/P)分别表示家庭i在(t,t+$t)时间在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生产中所获得0(PN(i

的真实利润。Ct(i)dt表示家庭i在(t,t+$t)时间的消费量。d(W(i)L(i)/P)表示家庭i在(t,t+$t)时间内来自工资的真实收入。

2.价格设定。本国市场价格由贸易品的本国价格PT与非贸易品价格PN加权形成:

P=(LPN

1-K

H1-E1+(1-L)PT)1-E¹*F1-K11-K1-E(5)贸易品的本国价格PT由本国的贸易品价格PH与外国的贸易品价格的本国价格PF加权形成:PT=(GP+(1-G)(SP))(6)

S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名义汇率。E表示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替代弹性;K表示本国贸易品与外国贸易品的替代弹性,L为价格合成过程中非贸易品与贸易品的加权系数,G为贸易品价格合成中,本国贸易品与外国贸易品的加权系数,G>0.5表示本国家庭对本国贸易品具有本国倾向(homebias)。

Pi=[Q0P(z)

*11-H1ºdz]1-H,i=N,H,F。Z表示商品。其中:PH表示本国贸易品价格;PN表示本国非贸易品价格;PF表示外国贸易品的价格。外国的价格形成方程为:

P

P*

T*=(LPN=(GP*(1-E)+(1-L)PT*(1-E)))1

1-K1(7)(8)*(1-K)

F+(1-G)(PH/S)1-K

¹

º*一价定律适用于本国贸易品与外国贸易品:SP*H=PH,SPF=PF。价格设定可以由解决如下问题得到:minZ=C(j)P(j)C(j)dz,st.[C(j)QQ1100H-1Hdj]=1。详细推导可见obstfeld与rogoff(1996)。

*9 ##

杨治国

3.企业。生产商品j的企业的生产函数如下(ObstfeldandRogof,f1996):

Yk(j)=[0宋小宁 Y(i,j)Qk1

相关文章

  •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趋势及理论前沿
  • 2002年第9期 (总267期)金 融 研 究JournalofFinancialResearchNo.9,2002GeneralNo.267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趋势及理论前沿 姜波克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市 200433) 摘 要:本 ...查看


  •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估计
  • No. C2008006 2008-11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估计 王泽填 姚洋∗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No. C2008006 2008年11月11日 作者简介:王泽填,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 ...查看


  •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和汇率变动方式所做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汇率制度主要有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两大类型. 汇率制度的选择一直是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金融实践中颇具争议的问题.在理论上,固定汇率制 ...查看


  • 不完全汇率传递研究综述
  • 经济评论 2009年第1期ECONOMIC REVIEW No 1 2009 不完全汇率传递研究综述 李伟平 摘要:不完全汇率传递是国际经济领域的焦点问题.本文从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和 政策含义三个层面,分析了不完全汇率传递问题的发展脉络和趋 ...查看


  • 货币危机理论文献综述 1
  • 货币危机理论文献综述 (2009级金融研究生 严武军 2009210053)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产生源于墨西哥(1973-1982)和阿根廷(1978-1981)等国家所发生的货币危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外汇市 ...查看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1. 比较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有效性思想观点. (1)凯恩斯主义:如果货币政策能够影响总需求,就能影响产出.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货币政策有效.当经济出现萧条,失业率上升时,中央银行采 ...查看


  •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一栏
  •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 ...查看


  • 人民币均衡汇率估计不同方法的比较
  • 鬻§i量一蓁露幕j霸两囊瞳趔鳕雾箕塑,4蓁霎薹雾.需笋i萎澹茎囊耋薹茎薅睦}i.主要i雾雾 鬟匿萝耋垂垂雩二j毫一薹,萄呻氧醇垂萋霎二:霉薹i:£需幕鋈蘩謇::{:j攀:比羹筑羹:i薹委萋 i塞i霉薹萋囊誊清囊萋摹弘:萋i薹霎鐾鍪嘴囊篓:丽 ...查看


  • 基于EEMD方法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因素分析
  • 摘要:本文采用EEMD方法将2002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价格序列分解为10个频率不同的分量和1个趋势量,通过将不同高低频分量分别加成得到代表性高频分量序列和低频分量序列,实证分析表明:代表投机性因素的低频分量对人民币汇率影响的解释度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