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__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 其一》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 其一》。 接下来,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归园田居 其一》 是编排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归园田居》组诗共有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描述了作者由官场回归农村以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素养。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学好本课为学好以后的诗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为以后学生在学习理解类似的诗歌并为简单地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2.赏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 3.体会诗人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层层分析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一、 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和层层分析法。

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首先让学生做一个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做大官,有名有利:二是做农民,平平淡淡。由学生自由发言之后引出陶渊明的选择。这样既扣准了陶渊明田园诗中所寄托的人生理想,又能体现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精神,引发学生兴趣,从而导入诗歌。

(二)、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所谓知人论事,要赏析一首诗歌,也应先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这样才更能准确把握作者诗里面的“心志”。由于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陶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文章,学生对陶渊明及其隐逸思想都已有了解,这个环节,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说,我摘取重要信息特别是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思想内容的信息作简单板书再作引导即可。当然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气氛,我事先布置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并整理,并监督其落实完成。

(三)解题。通过以上环节,学生自然对陶渊明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接着,我

将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及诗歌内容找出本诗的题眼。由于课前学生已经利用早读对本诗熟读成诵,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

明确“题眼”是“归”字后,我提出提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用诗中的字眼或诗句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派小组代表发言,都能解决的问题,少讲,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讨论,老师只起引导作用。

例如:对从何而归的问题。由于了解作者,能较轻松得出他是从官场而归的,也能通过课文注释得出作者在诗中用“尘网”“樊笼”来作比喻。老师再引导他们感受这两个比喻表达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即可。

对于“为何而归”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根据前一问题得出的“厌恶官场”来思考,我就顺着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思考诗人如此厌恶官场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找到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本性促使陶渊明弃官而归。 对于“归向何处”,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诗人是归“园田”,那么就能快速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在学生齐声朗读这些诗句的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田园生活的简笔画,使学生更生动、更形象地体会田园生活之美,也由此明白正是由于田园的恬静、平和、美好的特点吸引着陶渊明归园田。

这样就能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归去如何”。学生能从诗人笔下的田园之美看出诗人归去后的愉快心情,这样一层一层地解答了4个问题,也让学生分析了诗歌,就能清晰地把握诗歌。

(三)、再次朗读诗歌

学生在品读赏析完这首诗之后对陶渊明归园田之后的愉快心情有了进一步体会,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调、节奏和美感,从而体会诗人厌恶官场和世俗社会,热爱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最后,再让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诗中描述田园生活画面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从而体会陶渊明田园诗歌的风格特点。这对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所以,我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上有关古诗表现手法的内容来分析,并提醒学生对景物描写应注意从视觉远近上,听觉动静上,情与景的结合上来分析。这样,可以通过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对进一步感受作者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最后,为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给学生布置思考练习: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种“逃避主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与不归?真正的人生价值是获得社会认可还是内心富足?请以“陶渊明归隐之我见”为话题写写自己的感悟。

以上,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陈述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归园田居 其一》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 其一》。 接下来,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归园田居 其一》 是编排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归园田居》组诗共有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描述了作者由官场回归农村以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素养。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学好本课为学好以后的诗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为以后学生在学习理解类似的诗歌并为简单地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2.赏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 3.体会诗人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层层分析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一、 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和层层分析法。

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首先让学生做一个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做大官,有名有利:二是做农民,平平淡淡。由学生自由发言之后引出陶渊明的选择。这样既扣准了陶渊明田园诗中所寄托的人生理想,又能体现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精神,引发学生兴趣,从而导入诗歌。

(二)、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所谓知人论事,要赏析一首诗歌,也应先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这样才更能准确把握作者诗里面的“心志”。由于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陶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文章,学生对陶渊明及其隐逸思想都已有了解,这个环节,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说,我摘取重要信息特别是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思想内容的信息作简单板书再作引导即可。当然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气氛,我事先布置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并整理,并监督其落实完成。

(三)解题。通过以上环节,学生自然对陶渊明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接着,我

将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及诗歌内容找出本诗的题眼。由于课前学生已经利用早读对本诗熟读成诵,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

明确“题眼”是“归”字后,我提出提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用诗中的字眼或诗句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派小组代表发言,都能解决的问题,少讲,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讨论,老师只起引导作用。

例如:对从何而归的问题。由于了解作者,能较轻松得出他是从官场而归的,也能通过课文注释得出作者在诗中用“尘网”“樊笼”来作比喻。老师再引导他们感受这两个比喻表达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即可。

对于“为何而归”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根据前一问题得出的“厌恶官场”来思考,我就顺着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思考诗人如此厌恶官场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找到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本性促使陶渊明弃官而归。 对于“归向何处”,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诗人是归“园田”,那么就能快速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在学生齐声朗读这些诗句的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田园生活的简笔画,使学生更生动、更形象地体会田园生活之美,也由此明白正是由于田园的恬静、平和、美好的特点吸引着陶渊明归园田。

这样就能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归去如何”。学生能从诗人笔下的田园之美看出诗人归去后的愉快心情,这样一层一层地解答了4个问题,也让学生分析了诗歌,就能清晰地把握诗歌。

(三)、再次朗读诗歌

学生在品读赏析完这首诗之后对陶渊明归园田之后的愉快心情有了进一步体会,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调、节奏和美感,从而体会诗人厌恶官场和世俗社会,热爱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最后,再让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诗中描述田园生活画面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从而体会陶渊明田园诗歌的风格特点。这对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所以,我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上有关古诗表现手法的内容来分析,并提醒学生对景物描写应注意从视觉远近上,听觉动静上,情与景的结合上来分析。这样,可以通过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对进一步感受作者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最后,为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给学生布置思考练习: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种“逃避主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与不归?真正的人生价值是获得社会认可还是内心富足?请以“陶渊明归隐之我见”为话题写写自己的感悟。

以上,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陈述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相关文章

  • 导学案[归园田居其一]
  •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的形象. [温故知新] 关于作者: 据<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曾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 事乡里 ...查看


  •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点.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初步形成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积极投入,背诵诗歌并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其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精神品格. [学习重 ...查看


  • 归园田居其一下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 ...查看


  •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公开课教案)
  •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公开课教案) 乡宁三中 杨 霞 使用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 ...查看


  • 我与陶渊明有个约会
  • 我与陶渊明有个约会 将军墓中学 张亚坤 学习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 <饮酒(其五)> "语文主题丛书""田园情怀"板块 ...查看


  • 杜向涛[诗四首]归园田居学案
  • <诗四首>学案 焦桥中学 杜向涛 学习目标导航 ⑴背诵四首诗,体会诗的意境,把握诗的主旨. ⑵品味.赏析诗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诗歌的写作特色. <归园田居(其三)> 一.语言积累 1.字词积累 荒秽( ...查看


  • 高一语文诗三首测试
  •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同步训练 分层训练 积累与运用 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雅洁,情感纯洁美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l ...查看


  • [归园田居]说课
  •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说课稿 顾周洁 一.说教材 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归园田居>共五首,本诗是第一首,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第二年写的,诗人着力描绘了农村恬静的田园生活,抒发了辞官归田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 ...查看


  •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补改)
  •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成诵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