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指南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指南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下称实验区)建设,指导各实验区的工

作,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工作指南。

第二条 开展实验区工作的目标是:从中央和地方建立起一批符合可持续发

展要求,经济发达、社会稳定、环境优美、科教先进、社会文明、法制健全、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社会主义新型社区,为同类社区提供示范,为我国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经验。

第三条 实验区建设的基本做法是: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市、县和大城市的行政区,省级实验区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到建制镇,依靠科技进步、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模式。

第二章 工作原则

第四条 综合规划 重点突破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

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及《中国21世纪议程》的有关内容,针对实验区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规划,既有综合长远的发展目标,又有近期实施的统筹安排和具体措施。

第五条 科技引导 机制创新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引导和

促进作用,通过技术集成和技术与管理的结合,解决制约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第六条 自主建设 突出特色 实验区工作以自主建设为主,密切结合当地

的实际情况,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走自力更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道路,探索各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第七条 协调联动 公众参与 按“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公众参与,社会

兴办,”的工作方式,通过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优势,共同参与和指导实验区的发展;在工作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的基本需要和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企业和公众在实验区建设过程中真正受益,调动全社会

主动参与实验区建设的积极性。

第三章 工作任务

第八条 制定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规划 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规划是实验区建

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制定规划本身是实验区工作的重要步骤,也是推动可持续

发展战略实施的具体行动。其主要任务是:

1、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状况,在分析优势条件和

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实验区发展目标;

2、按照综合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过去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任务,形成综

合、系统、有操作程序、有监测标准的规划任务和相应指标;

3、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制约因素和关键问题的具体措施,并确定一批体现可

持续发展思想,实现规划目标的重点示范工程项目;

4、规划应以政府批准或人大通过的方式加以确定,使之具有法律效力;

5、实验区规划的具体要求参见附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大纲》。

第九条 开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顺利开展

实验区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把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作为实验区工作的重要任务,

不断增强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工作包括:

1、切实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

机制,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实验区工作考核制度,保

障政策法规的实施;

2、培养其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干部队伍,建立综合决策机制,

提高实验区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3、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宣传和普及新的发展观,

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可持续发展的渠道,促进公众支持和参与实验区建设。

第十条 实施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 围绕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目标,组

织实施一批示范工程,解决本地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示范工程的基本要求是:

1、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发展需求,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结合各

地的实际情况,选择确定示范项目;

2、示范项目应有利于系统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良性循环,努力实现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

3、发挥科技的引导作用,结合工程建设,开发和推广一批成套的适用技术;

4、促进技术与管理的结合,在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同时,注重管理和运行机制的优化和完善。

第十一条 总结和推广实验区工作经验 实验区应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针对可持续发展的共性问题,总结和提炼为理论,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第四章 工作内容

第十二条 促进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包括:

1、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的保护和合理开发,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2、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生态农业工程,开发绿色产品;

3、提高各种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

4、保护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十三条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二、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生产与消费,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系统间的良性循环。其主要内容为:

1、优化经济结构,建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体系,依靠科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应用高新技术成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第十四条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和执法管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基本要求是:

1、认真制定并严格执行保护环境的法规措施;

2、加强环境管理和污染的防治,积极开展对污水、烟尘、噪音和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实现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

3、推广清洁生产的工艺和技术,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4、建立灾害综合防御体系,提高本地区防灾减灾能力;

5、做好土地、淡水、海洋、森林资源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第十五条 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城镇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住区是与广大群众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生态环境,提高住区质量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要求为:

1、加强社区规划与管理,创造良好的社区居住环境,搞好住宅小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改善居住环境状况;

2、加强供水、供电以及社区交通、通信、文化、体育、卫生保健等基础服务设施,提高小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

3、建立良好的社区安全防范制度。警民结合、专群结合,提高社区的社会安全水平,有效地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4、依法加强监督管理,搞好住区内历史名胜和文物保护;

5、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垃圾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提高绿化美化水平,树立特色鲜明的城乡环境形象;

6、使实验区废弃物排放最小量化,逐步成为最小排放社区。

第十六条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精神文明建设是实验区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类型的文化教育和培训,大力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其基本要求是:

1、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努力降低人口出生率,实行优生优育。优化教育结构,完善人力资源综合开发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

2、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广播、电视、图书、报刊、展览等传播媒介和各种途径,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3、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

4、积极发掘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广大公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保护并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创造新型、文明、健康的社区文化。

第十七条 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以提高社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为目的,健全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基本要求为:

1、提高社区社会化服务水平,完善商业服务网点,积极推动以社区服务为中心的社区建设,创建安全文明的社区环境,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建立社会的稳定机制;

2、做好优抚救济工作,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建立完善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文化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活动场所;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社区的服务与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网络,提高社区管理的效果和服务质量。

第五章 措施

第十八条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调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实验区的建设与发展;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搞好 “大合唱”,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示范性工作、有关计划项目优先纳入到实验区建设之中。

第十九条 促进公众参与实验区建设 依靠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充分发挥企业和公众的积极性,调动各方面力量。在实验区应建立新的公众参与机制和方式,使实验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投身于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中。

第二十条 充分发挥科技的引导作用 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把推动实验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调动本地的科技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实验区建设。科技部将结合国家科技工作,建设一批“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工程”,通过制度建设、机制创新和技术与管理的结合,用综合配套、先进适用的技术解决制约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第二十一条 加强对实验区的管理 建立实验区的工作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实验区的管理制度。通过中期评估和阶段捡查对实验区实施动态评价和管理,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指导实验区工作的开展。

第二十二条 促进实验区与国际间的经济与技术合作 通过境外培训和考察,提高实验区管理人员的素质,选择具有较好国际合作前景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开拓多种渠道,推动实验区的国际合作,使实验区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指南》由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各省(市、自治区) 可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省级实验区的工作指南,以指导本地实验区的发展。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指南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下称实验区)建设,指导各实验区的工

作,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工作指南。

第二条 开展实验区工作的目标是:从中央和地方建立起一批符合可持续发

展要求,经济发达、社会稳定、环境优美、科教先进、社会文明、法制健全、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社会主义新型社区,为同类社区提供示范,为我国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经验。

第三条 实验区建设的基本做法是: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市、县和大城市的行政区,省级实验区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到建制镇,依靠科技进步、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模式。

第二章 工作原则

第四条 综合规划 重点突破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

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及《中国21世纪议程》的有关内容,针对实验区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规划,既有综合长远的发展目标,又有近期实施的统筹安排和具体措施。

第五条 科技引导 机制创新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引导和

促进作用,通过技术集成和技术与管理的结合,解决制约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第六条 自主建设 突出特色 实验区工作以自主建设为主,密切结合当地

的实际情况,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走自力更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道路,探索各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第七条 协调联动 公众参与 按“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公众参与,社会

兴办,”的工作方式,通过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优势,共同参与和指导实验区的发展;在工作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的基本需要和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企业和公众在实验区建设过程中真正受益,调动全社会

主动参与实验区建设的积极性。

第三章 工作任务

第八条 制定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规划 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规划是实验区建

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制定规划本身是实验区工作的重要步骤,也是推动可持续

发展战略实施的具体行动。其主要任务是:

1、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状况,在分析优势条件和

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实验区发展目标;

2、按照综合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过去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任务,形成综

合、系统、有操作程序、有监测标准的规划任务和相应指标;

3、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制约因素和关键问题的具体措施,并确定一批体现可

持续发展思想,实现规划目标的重点示范工程项目;

4、规划应以政府批准或人大通过的方式加以确定,使之具有法律效力;

5、实验区规划的具体要求参见附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大纲》。

第九条 开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顺利开展

实验区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把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作为实验区工作的重要任务,

不断增强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工作包括:

1、切实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

机制,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实验区工作考核制度,保

障政策法规的实施;

2、培养其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干部队伍,建立综合决策机制,

提高实验区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3、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宣传和普及新的发展观,

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可持续发展的渠道,促进公众支持和参与实验区建设。

第十条 实施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 围绕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目标,组

织实施一批示范工程,解决本地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示范工程的基本要求是:

1、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发展需求,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结合各

地的实际情况,选择确定示范项目;

2、示范项目应有利于系统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良性循环,努力实现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

3、发挥科技的引导作用,结合工程建设,开发和推广一批成套的适用技术;

4、促进技术与管理的结合,在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同时,注重管理和运行机制的优化和完善。

第十一条 总结和推广实验区工作经验 实验区应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针对可持续发展的共性问题,总结和提炼为理论,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第四章 工作内容

第十二条 促进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包括:

1、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的保护和合理开发,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2、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生态农业工程,开发绿色产品;

3、提高各种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

4、保护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十三条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二、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生产与消费,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系统间的良性循环。其主要内容为:

1、优化经济结构,建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体系,依靠科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应用高新技术成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第十四条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和执法管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基本要求是:

1、认真制定并严格执行保护环境的法规措施;

2、加强环境管理和污染的防治,积极开展对污水、烟尘、噪音和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实现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

3、推广清洁生产的工艺和技术,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4、建立灾害综合防御体系,提高本地区防灾减灾能力;

5、做好土地、淡水、海洋、森林资源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第十五条 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城镇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住区是与广大群众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生态环境,提高住区质量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要求为:

1、加强社区规划与管理,创造良好的社区居住环境,搞好住宅小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改善居住环境状况;

2、加强供水、供电以及社区交通、通信、文化、体育、卫生保健等基础服务设施,提高小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

3、建立良好的社区安全防范制度。警民结合、专群结合,提高社区的社会安全水平,有效地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4、依法加强监督管理,搞好住区内历史名胜和文物保护;

5、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垃圾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提高绿化美化水平,树立特色鲜明的城乡环境形象;

6、使实验区废弃物排放最小量化,逐步成为最小排放社区。

第十六条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精神文明建设是实验区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类型的文化教育和培训,大力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其基本要求是:

1、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努力降低人口出生率,实行优生优育。优化教育结构,完善人力资源综合开发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

2、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广播、电视、图书、报刊、展览等传播媒介和各种途径,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3、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

4、积极发掘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广大公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保护并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创造新型、文明、健康的社区文化。

第十七条 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以提高社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为目的,健全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基本要求为:

1、提高社区社会化服务水平,完善商业服务网点,积极推动以社区服务为中心的社区建设,创建安全文明的社区环境,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建立社会的稳定机制;

2、做好优抚救济工作,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建立完善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文化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活动场所;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社区的服务与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网络,提高社区管理的效果和服务质量。

第五章 措施

第十八条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调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实验区的建设与发展;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搞好 “大合唱”,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示范性工作、有关计划项目优先纳入到实验区建设之中。

第十九条 促进公众参与实验区建设 依靠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充分发挥企业和公众的积极性,调动各方面力量。在实验区应建立新的公众参与机制和方式,使实验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投身于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中。

第二十条 充分发挥科技的引导作用 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把推动实验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调动本地的科技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实验区建设。科技部将结合国家科技工作,建设一批“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工程”,通过制度建设、机制创新和技术与管理的结合,用综合配套、先进适用的技术解决制约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第二十一条 加强对实验区的管理 建立实验区的工作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实验区的管理制度。通过中期评估和阶段捡查对实验区实施动态评价和管理,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指导实验区工作的开展。

第二十二条 促进实验区与国际间的经济与技术合作 通过境外培训和考察,提高实验区管理人员的素质,选择具有较好国际合作前景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开拓多种渠道,推动实验区的国际合作,使实验区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指南》由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各省(市、自治区) 可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省级实验区的工作指南,以指导本地实验区的发展。


相关文章

  •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 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促进重点实验室持续健康发展,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查看


  • 美国国家实验室成果转化路径解析与制度保障
  • 作者:刘学之马婧彭洁陈冬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年03期 0 引言 最大限度地推动先进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是美国国会重点强调的国家实验室首要任务之一.这里提到的技术转移,是指科研机构在政府的支持监督下将其研究成果信息向有关商业团体传播,并 ...查看


  • 总局实验室管理办法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文件 国质检科[2011]164号 关于印发<检验检疫实验室管理办法 (试行)>的通知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为加强检验检疫实验室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引导和促进检验检疫实验室 ...查看


  •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 附件1: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卫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 ...查看


  • [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专题
  • 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司司长孔泾源:目前全国已有六大类型共10个综合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新的举措.它是我国改 ...查看


  • 国外国家实验室的作用和特点
  • 国外国家实验室的作用和特点 国际上先进发达国家所建立的国家实验室主要指由国家 (中央政府) 建立并资助的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所或其他科研机构.美国联邦政府拥有 720 多个国家实验室, 如著名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阿贡实验室.劳伦斯-伯 ...查看


  • 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条例
  • 实验室管理条例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322 更新时间:2006-7-25 实验室规章制度 目 录 一. 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二.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 三. 实验室主任工作职责 四. 实验室固定人 ...查看


  • 智慧城市建设与实践
  • Smart City Projects And User Cases智慧城市建设与实践 第一篇第二篇城市发展篇 第三篇理论科学篇 第四篇建设方向篇 第五篇支撑体系篇 第六篇工程推进篇创建实践篇 国家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 1.城镇发展的成就与问 ...查看


  • 国家课程方案
  • 国家课程方案 根据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关于新课程实验的整体规划和工作部署从2006年秋季起我校将实施新课程.为保证我校新课程实施的顺利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我校新课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