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香片]解读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母亲形象

... 论童年母爱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作者:Q_鱼吧 提交日期:

2006-3-8 23:21:00 /王亚平//咸宁学院学报... news.blcu.edu.cn/xbwx/admin/News_Show.asp ...

125K 2006-4-22 - 百度快照

希望大家多给点意见~

从《茉莉香片》解读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母亲形象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母亲的形象与意义是有别于其他女性的,母亲终其一生以无比的慈爱与坚忍的毅力来抚育子女,她的牺牲奉献成就了她的功德,文学中这种苦难伟大的母亲背负着沉重深远的象征意义走过了百年的历史。于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赞颂母爱的文章比比皆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但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文坛走红的奇女子张爱玲的笔下,特别是她前期的作品中,这种我们已经习惯的价值理想已经不复存在,家不再是温情脉脉,血缘亲情也被还原为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本质充满了自私,虚伪和冷漠,就连人类最圣洁伟大的母爱也变的狭隘而畸形了。

张爱玲的小说《茉莉香片》,说的是一则珍珠港事变前的香港传奇,书中写了一个叫做聂传庆的男孩,在华南大学念书,同班有个叫言丹朱的美丽女孩,是华大国文系教授言子夜的女儿。这个言教授是一个非常有学识,有责任感的一个学子,而聂传庆偶然得知言子夜曾与他母亲婚前有过一段短暂罗漫史,并且言家也曾到他母亲家去求过亲,却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够在一起。他自己的父亲聂介臣,则是“汗衫外面罩着一件油渍斑斑的雪青软缎小背心,和他后母蓬着头,一身黑,面对面躺在烟铺上。”⑴,对他漠不关心,让他从心底根本都看不起。因为有着这样一层隐晦的因素,他每次上言教授的课就情不自禁的联想到他可能跟他过世的母亲发生过的一切,在精神上将言子夜看成是父亲,因而产生了一种“畸形的恋慕”。他渴望美丽女孩的父亲是他的父亲,但他又渴望爱这个美丽的女孩,同时他又痛恨,觉得是这个女孩抢走他的父亲,并且不能不痛恨当年母亲:“为什么要嫁到这个家庭里来,为什么不勇敢一点跟他一起走?”最后在父亲的斥责,后母的唠叨,以及因为成绩不好而被“精神上”的父亲言子夜狠狠地训斥之后,将所有的怨忿不满都结毒在言子夜的女儿丹珠身上,无理地要她负起这“破坏家庭”的责任,对她进行毒打。

文中聂传庆的母亲冯碧落在他四岁时便死了,他的父亲再娶了一个芙蓉仙子,两人成日躺在床上吞云吐雾,同言子夜的潇洒和才华相比较更是显得猥琐不堪,让聂传庆从心里看不起他的父亲,也厌烦他的继母,他越是仰慕就越是怨恨自己为何出生在那样一个充满鸦片味道的颓废家庭之中,而不是言子夜的孩子。在这样一种情感的驱动下,引发了聂传庆对于他亲生母亲的一种怨恨,为什么是

怨恨呢?因为他既然不能够选择命运,他只能够选择怨恨,怨恨母亲嫁给了她不爱的父亲,怨恨上天为什么不让他成为言子夜的孩子,并不断的为母亲的那一段“平淡得可怜的”——甚至可以说淡至若无的罗曼史编织着绮梦,幻想着种种如果和可能,妄想着母亲嫁给言子夜,那他就是言子夜的孩子,甚至有些不甘的喊到:“凭什么我要受这个罪?你嫁到聂家来,至少是清醒的牺牲。我生在聂家,可是一点选择的权利也没有!”一直以来他都没有得到过父亲和继母的疼爱,他们甚至没有把他当过人,但是在他的内心仍是渴望爱的,因而他相信:“如果他是子夜与碧落的孩子,他比起现在的丹朱,一定较为深沉,有思想。同时,一个有爱情的家庭里面的孩子,不论生活如何的不安定,仍旧是富于自信心与同情-- 积极,进取,勇敢。丹朱的优点他想必都有,丹朱没有的他也有。”⑵张爱玲用了一个很美丽的比喻来形容聂传庆的母亲,说她的一生就像是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但是她的这种牺牲,至少她本人是能够清醒的认识到的,并且有条件去逃离的,可是母亲却没有这样做,依然为了家庭的利益,为了媒妁之言,嫁给了她不爱的父亲,就因为这个父亲恨他,但她却不愿意为她自己做出的这个选择负责,面对不爱的父亲,她是选择懦弱的死去,来逃避这个错误的选择。因此聂传庆对于他母亲的死亡也是抱有一种埋怨的意味的,母亲虽然选择用死来逃离令人厌恶的家庭,但是却不顾他感受的将他留下了,成为父亲得不到母亲的爱所迁怒的对象,来背负两代人的怨恨,不然虽说有继母的挑拨,他父亲也不会对他如此刻毒。让他跟着一个恨他的父亲生活了二十年,早已经被制造成了一个精神上的残废,成为屏风上又添上的一只鸟,即便是母亲死了,他也不还是够能飞下屏风去的。即使给了他自由,他也跑不了。

米兰•昆德拉说:“我们应当明确一点:所有时代的所有小说都关注自我这个谜。”⑶从表面上来看,张爱玲长期离群索居,似乎不愿意让外界了解她的生活和感情经历。但是我认为在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中, 她所关注的仍然是自我这个中心, 在她笔下所描述的那些俗人琐事也无处不透露出她的生活和经历, 正如她弟弟张子静所说的:“她的小说人物,可说俯拾即来,和现实人物的距离只有半步之遥。在她生活周边的知情者,一看她的小说就知道她写的是哪一家的哪个人。”⑷这篇《茉莉香片》所关注的也是她自己的一个成长经历,大家都知道张爱玲于1920年出生于没落的官宦世家, 祖父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纶, 曾外祖父是前清大臣李鸿章, 然而显赫的家世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的童年。父亲是典型的纨绔子弟, 靠着祖上传下的遗产抽大烟、泡赌城、逛戏院、养姨奶奶, 很少理会张爱玲。这与聂传庆的父亲可谓是不谋而合,简直就是一个人。而张爱玲的母亲,也是由于家庭的因素嫁给了她的父亲,但是由于同父亲感情不和,所以在她4岁时, 母亲便和姑姑结伴去法国学习, 一走五年。母亲的离开,也就意味着在张爱玲生活中母亲形象的缺席,基本等同于“丧母”,而且更巧的是张爱玲的父亲和后母也是一对隐君子,她曾经这样描述过她的家“”⑸。这些情况都与

《茉莉香片》中的大致相同,因此不少评论者都认为这篇文章是张爱玲的一部自传体小说,确实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张爱玲其实写的就是自己的经历。尽管文中的主人公聂传庆是男性角色,但我想这不过是她想要将真实的自己掩藏起来的一种手段,聂传庆孤僻、敏感的性格跟她自己的性格是非常相似的,另外在我们也可以发现在聂传庆的身上是具有女人气质的,缺乏男人的力度的,鹅蛋脸、淡眉毛、吊梢眼、窄窄的肩膀和细长的脖子,这些女性容貌的形容词都用在了他的身上,作者甚至明确指出,他是“很有几分女性美”。所以我想即便我们不能肯定的说这篇小说就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也至少可以说她本人就是这个故事的原形人物。

我们分析一个作家的写作心态, 一般都要回溯到童年时期。早年的身世往往会影响一个人人格心理的发展, 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作家的丰富性体验, 特别是童年时代对爱的温暖的体验, 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⑹我们知道从张爱玲四岁起,便由于母亲的离开,使得她的童年缺失了应有的母爱,在父亲又娶继母以后,便开始在继母、父亲的统治下受尽煎熬。一次由于与继母争执,结果被父亲毒打、监禁中,让她在“数星期内已经老了许多年”⑺。因此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家在不仅没有丝毫的温馨与甜蜜,而是那么的黑暗、寂寞与荒凉,并散发着腐烂的气息,成为了伴随她一辈子伤痛的记忆。孤独和寂寞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她童年生活的最大情感体验,这驱使着她走向一条内省、敏感、自我封闭的道路。余华说:“童年,就像把整个世界当作一个复印机一样把这个世界复印到你的一张白纸上,以后你做的都是一些局部的修改了,这儿修修,那儿修修,但他的那个基本的结构就是这样了。”⑻童年作为人生的第一站,它常常就为人的一生打下了一个底色,成为构成人类个体发展的宿因,而那种源于个体儿时的悲惨与不幸所构成的童年缺失性体验便成了人们日后企求倾诉与寻找代偿的渊薮。童年生活的不幸,对于常人而言,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梦魇,而对于作家来说就恰恰是培养起敏感的艺术触觉和深邃的思想内涵的操场,正所谓“愤怒出诗人”,“国家不兴而诗家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作家海明威说,“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不快乐的童年”⑼,也许正是由于童年经历的不幸给张爱玲带来了太多的感伤与不快,使得她变得敏感早慧,对于外部的人和事物积累起了强烈的否定性情绪,因此在张爱玲日后的创作中总是有意无意的带着她那童年的梦魇和企求倾诉的热望,以笔为旗,对那个荒谬而苍凉世界进行揭露,对于人性中的各种丑恶的心理具有一种敏捷的发现和特别殷切的关注。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就不难理解聂传庆对于家的那种痛恨心理,对于言子夜的“畸形的恋慕”,以及最后对言朱丹所实施的暴行,那都不过是源于作者童年爱的缺失及对于爱的渴望的一种升华。那为何聂传庆对于他的亲生母亲那么深的怨恨之情呢?这我们也可以将目光转移到作者自己同她母亲的感情上来研究。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观念中,母亲就是一个如同大地般坚韧厚实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的形象,她付出终身的爱情,全心全意照顾男人、孩子和家庭。而她的母亲却

恰恰不是这样的一个传统女性,她崇尚西洋文化, 追求自我,为人孤傲倔强,由于与丈夫的感情不和,在她还只有四岁的时候毅然抛弃家人孩子,远赴国外求学,使得张爱玲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长期的缺失母爱。再加上张爱玲同父亲、继母生活时受过那么多的苦,应而对于她来说,母亲当年的离开,她也是同聂传庆一样是怀着一种怨恨情绪的,因为她觉得妈妈抛弃了她,因此她对于母亲离开时的情景一直不能够忘记,她说,那时侯她四岁,船要开了,她的母亲躺在床上哭,不肯走,于是佣人就把张爱玲领到母亲的面前,教她说,婶婶你要走了。(因为张爱玲从小就是过继给别的亲戚的,所以她叫婶婶的)就说,婶婶时间到了,你要走了。但是她的妈妈依旧不管不问的在那里大哭,于是张爱玲就呆掉了,不晓得干什么好了,因为佣人没有教别的,说完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妈妈走了,妈妈留在张爱玲记忆当中的,就是妈妈走的那天穿的衣服,一件苹果绿的旗袍,上面缀满了闪光的珠片,这就是张爱玲对妈妈走的一个记忆。也许那时张爱玲还小,或许还不懂得妈妈离开的意义和对于她的影响,但是对于而言仍然是一个伤痛的记忆,否则多年以后她仍然清晰的记得这个场景。⑽然后我们在来看母亲的第二次离开,她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态度。那时她已经是国中生 ⑾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完全可以将聂传庆埋怨他母亲的那些话套用到张爱玲的身上去感受她心底的那份感情,只要将情境对调一下,试想着这就是发生在张家那所终日飘满着鸦片烟雾的老洋房,张爱玲因为一件小事,惹恼了继母,随之遭到了父亲的毒打,然后被监禁在一间房子里,她想起自己的生活和母亲时,聂传庆的那些话不就是她最好的内心的独白吗?她渴望逃出牢笼,回到母亲的身边,她想向母亲倾诉自己所遭受的苦难,期盼母亲用温暖的手轻轻的抚平她身体的伤,慰藉心上所结下的痛,但是母亲却不在身旁,而是抛下她远走他乡了。毕竟在她的幼小的心灵里,还无法理解她母亲离开时的种种原因和无奈之情,她能够想到的只是母亲抛下她无情离开,以及离开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使得在她的成长中她缺失了应有的母爱,父亲娶了继母,与继母的对战,父亲的毒打,这些都给她带来巨大的伤害,童年蒙上了阴影。因此对于生她而又离开她、抛弃她的母亲,她不能不怨恨。 后来,母亲终于回来了,她也成功的逃出了父亲的家,永远的告别了这一所黑暗的牢房,雀跃的奔向母亲的怀抱,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张爱玲不久就感觉到母亲的心里并不欢迎她,并且“一直在怀疑我是否值得她做出牺牲”,⑿而且较关心和理解她而言,母亲注重的只是如何将她培养成为一个淑女,在发现她在生活和交际方面的愚笨之后,母亲甚至于说出了让她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话:“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⒀。因此她“常常一个人在公寓的屋顶的阳台上转来转去,仰脸向着当头的烈日,我觉得我是赤裸裸的站在天底下了,被裁判着像一切的惶惑的未成年的人,困于过度的自夸与自鄙”。⒁正是为那些琐碎的难堪,一点一点的毁了张爱玲心中的爱和对于母亲的期盼,感到母亲的家也不复柔和。由于在父亲家中所受到的一系列伤害,使得张爱玲对于母爱有极大的渴望,期盼能够通过母爱得到拯

救、弥补和平衡,但是在现实中所遭受的沉重打击,彻底折断了她幻想母爱的一双翅膀。

弗洛伊德说过:“现时的强烈经验唤起作家对早期经验(通常是童年时代的经验)的记忆,现在,从这个记忆中产生了一个愿望,这个愿望又在作品中得到实现。作品本身展示出两种成分:最近的诱发场合和旧时的记忆。”⒂对于张爱玲来说,在早年的经验中,对于母亲的缺席,母爱的缺失,以及对母亲的怨恨,这些家庭的阴影所造成的不幸福的记忆,让她积蓄着太多的恨。因此,发泄心中被压抑的情绪,成为了她创作中的一种潜在的欲望,促使她总去挑开了家庭亲人间的那一副温情脉脉的面纱,去抉发出一个个丑陋的灵魂。而在通过对母爱的向往、渴望到怨恨、失望的情感蜕变过程,也使得她对于母亲这一形象不可能产生太多的爱和温情,也注定了她的文章里不会标榜母爱,那些“母子同心”、“母女同体”的温暖都是不过是梦幻泡影,遥不可及的神话,反是促使着她不断用无情的笔对母亲这一形象的人性进行深刻的剖析和丑化了,去解构传统的母性神话,揭示母亲形象中的丑陋的一面。综观张爱玲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她所描写的那些母亲形象不仅远离神圣慈爱的光辉,而且有着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冷漠自私和病态的疯狂。

我们先来看这种冷漠自私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的。如《倾城之恋》中的白老太太在面对被哥哥欺负的女儿白流苏向她求助时,“一味的避重就轻”,在女儿乞求她时,竟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倒是回去是正经。领个孩子过活,熬个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要把刚“跳出”火坑的白流苏再赶回苦难的深渊去!总之,在白老太太这类母亲的眼里,这个女儿只是个拖累。⒃

而冷漠自私的母亲形象在《花凋》中刻画得尤其淋漓尽致。郑川嫦生了重病,她的母亲“郑夫人忖度着,若是自己拿钱给买,那是证实了自己有私房钱存着”⒄,所以她一直不愿意拿出她的私房钱来给女儿治病。她之所以照料郑川嫦只是出于那一点点的女性本能,全然没有了爱的成分。张爱玲曾说:“自我牺牲的母爱是美德,可是这种美德是我们的兽祖先遗传下来的,我们的家畜也同样具有的--我们似乎不能引以为傲。本能的仁爱只是兽性的善。”⑼郑太太对川嫦的情份当然也不外乎于此。不然,她不会因为怕郑先生知道自己有私房钱,眼睁睁地看着女儿“一寸一寸地死去”而无动于衷。说到底,这是出于人性的自私。在郑家,郑太太无疑是被认为符合了“贤妻良母”的规范。她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可是她“毕竟不脱妇人习性,明知是留不住的,也还是继续地积,家里虽然乱麻一般,乘乱里她也捞了点钱。”这是对生活在男权社会下的女人的一种“小暴露”。郑太太为了维持自己的道德地位,对川嫦表面上充满了爱女之心,实际上却失去了爱的本质。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当然是母亲自身经济地位的缺失了。在生存的本能面前,一切都是赤裸裸的。

如果说这类母亲是因为受到封建思想意识的毒害,丧失了自我意识,没有独

立的经济地位,无法给予女儿保护,那么她们这种冷漠自私只能够说是人性本质中的一种劣根性,人们还可以对其理解原谅,那么那些将这种冷漠自私发展到病态的、疯狂的母亲,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这种准母亲辈的人物,就让大家深感痛恨了。梁太太为了金钱,年轻时她忍着屈辱去给一位老人做姨太太,然而这位老人似乎又死得太晚了点,让她最富有生命力的年华全都在压抑中度过了,为了要弥补荒芜的情欲,完全彻底的张扬着自己,她不择一切手段的构筑着她的后花园,企图挽住时代的巨轮,关起门来做一个慈禧太后,并利用她的亲侄女薇龙的姿色去吸引那些年轻漂亮的男人来供她享用,换取那虚无的幸福。 而将这种病态的和疯狂的母亲形象演绎得更为彻底就是《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她不仅冷漠自私,而且残暴,具有强烈的被压抑的情欲和疯狂的金钱欲与统治欲,用张爱玲的话来说,曹七巧是个“极端病态”、“彻底的人物” ⒅。她把儿子长白变相地霸占,而对女儿长安,则以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毁掉了她的爱情。当然,曹七巧对子女的感情已不是出于正常的母亲心态,而是出于极度压抑的变态心理。长白是曹七巧身旁的最后一个男人,她不能容忍他和别的任何一个女人在一起,所以曹七巧整天整夜地留长白在身边,并不断地盘问他的房事,挖苦媳妇。曹七巧“伶牙俐齿,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像铜片,也不管伤人有多深”⒆,所以两房媳妇的最后下场都是悲惨的;而女儿因恋爱而“时时微笑着”,“她不由得有气”,最后甚至不惜毁掉女儿的清白而让长安独守其身。曹七巧的一生就是被金子锁住了的一生。一开始因为钱,她被卖;到后来有了钱,她又被压抑地变疯狂了。她最终成了金钱的奴隶。追踪曹七巧的不幸开端,源于她的哥嫂,他们无财无势,但又贪财,所以将曹七巧“廉价出售”。而在姜家的地位低下,因为她家穷,甚至连佣人也可以取笑她。然而,最主要的是,她既缺少最基本的经济条件,又缺乏独立自主性,所以这位被残害、被扭曲的母亲,在长期压抑下形成了一种病态的报复心理,最后是通过疯狂地报复来获取心理平衡的,但她报复的对象竟然是自己的亲生儿女!她对现实状况不满,却又无力改变,也难以摆脱生活的阴影,如此一来,自己至亲的儿女成为她发泄的替罪羔羊就不难理解了。 这些母亲的冷漠自私和极端变态心理让我们不寒而栗,也不禁去猜测张爱玲是如何发掘到这样冷漠自私和变态呢?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仍然要把目光停留作者的生活经历当中,尤其是童年的经历中去寻找根源。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认为“精神生活结构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产生于童年时期。”“如果父母对孩子平常的温情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表露, 那么相似的障碍就会产生, 每当这种情形出现, 在儿童成长中的严重后果就接踵而来, 孩子的态度变得固执, 也不能恰当地运用爱。”⒇我们知道张爱玲的童年是一个缺乏爱的灰色童年,特殊的成长经历让她很少感受到人生的温情,也让她对于外部事物充满隔膜和抵触,有机会去认清温情背后的感情虚无和人性黑暗。再加上她的家庭成员大都是冷漠和自私的,比如说张爱玲的姑姑和父亲是一对亲兄妹,本来是为了自己的共同利益是去打官司的,但是最后张爱玲的父亲是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利益,把自己的妹妹,也

就是把张爱玲的姑姑给出卖了,这是张爱玲家族的冷漠自私。这种冷漠自私不仅存在兄妹之间,还存在于夫妻之间,我们都知道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也是出自名门,嫁到张家来的时候带来了不少陪嫁,张爱玲的父亲对自己的妻子,张爱玲的生母不断地逼迫,要把她的嫁妆全部逼光,把她的钱全部用光。就连在母子和母女之间也是冷漠自私,张爱玲从父亲家逃出来以后住在母亲的公寓里面,当张爱玲三天两头的伸手向她母亲拿钱的时候,便要为了她的脾气磨难着。还有张爱玲住在母亲的公寓里面以后隔了几天,她的弟弟张子静也逃出来了,弟弟逃出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带,就带了自己的一双旧的篮球鞋,用旧报纸包着,就来到妈妈这里,跟妈妈说,妈妈,我也要和你住。这个时候张爱玲的弟弟也是一个初中生。这时候她的母亲就跟他说,我要负担你姐姐已经是勉为其难了,而按照离婚协议,你们两个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应该都是你父亲承担的,所以我没有能力再养你了,你还是回去吧。就这样张爱玲的弟弟又夹着这双破报纸包的篮球鞋又回去了。每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都会特别辛酸,觉得人怎么可以冷漠自私到这样的地步,但是像她们这样的一个家族,这种冷漠和自私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我们再来看看这种冷漠自私在张爱玲身上的体现,我们知道,张爱玲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叫炎樱,张爱玲在她的很多文章里都有谈起过她,她们两个人要好得真是无话不说,并且总是同吃、同穿、同住的,但是有一次炎樱就跟张爱玲说,你陪我回家,张爱玲就说,可以,我陪你回家,但是我回来的路费,你要替我付掉的。这个听起来是很公平的,我陪你回家,我回来的时候,你应当替支付我路费,但是在这样的公平里面,我们更多的是感觉到一种冷酷,这就是她的家庭所遗传给她这种冷。因此我们参照着她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再来阅读她的文章的时候就更容易理解了。

注释:

⑴、《茉莉香片》张爱玲

⑴、《茉莉香片》张爱玲

⑶、《小说的艺术》米兰•昆德拉 三联书店 1992 年 第 20 页 ⑷、《我的姐姐张爱玲》张子静

⑹、《文学创作心理学》王克俭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 第146页 ⑺、《倾城之恋》张爱玲

⑻、《一个人的记忆决定了他的写作方向》 余华,王尧 当代作家评论 2002年四月

《花凋》张爱

⑼、《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论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吴晓东 北京三联书店2003第141页

⑽、《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文集》第四卷 张爱玲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1年

⑾、《金锁记》张爱玲

⑿、《流言》张爱玲

⑿、《天才梦》张爱玲

⒀、⒁、《流言》张爱玲 第10页

⒂、《作家与白日梦》《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 1995 ⒃、

⒄、

⒅、《造人》《张爱玲文集》第二卷 张爱玲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1 ⒆、

⒇、《人格理论》 Richard M. Ryckman著 高峰强译 陕西师大出版社 2005

参考文献:

《张爱玲小说中的几种女性形象剖析》 姚昌美 中国期刊网

《家的阴影—张爱玲小说中的心理透视》 宗元

《论情感缺失对萧红张爱玲创作的影响》 周爱华

《颠覆与重写--论张爱玲创作中的父亲与母亲形象》张文振

... 论童年母爱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作者:Q_鱼吧 提交日期:

2006-3-8 23:21:00 /王亚平//咸宁学院学报... news.blcu.edu.cn/xbwx/admin/News_Show.asp ...

125K 2006-4-22 - 百度快照

希望大家多给点意见~

从《茉莉香片》解读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母亲形象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母亲的形象与意义是有别于其他女性的,母亲终其一生以无比的慈爱与坚忍的毅力来抚育子女,她的牺牲奉献成就了她的功德,文学中这种苦难伟大的母亲背负着沉重深远的象征意义走过了百年的历史。于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赞颂母爱的文章比比皆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但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文坛走红的奇女子张爱玲的笔下,特别是她前期的作品中,这种我们已经习惯的价值理想已经不复存在,家不再是温情脉脉,血缘亲情也被还原为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本质充满了自私,虚伪和冷漠,就连人类最圣洁伟大的母爱也变的狭隘而畸形了。

张爱玲的小说《茉莉香片》,说的是一则珍珠港事变前的香港传奇,书中写了一个叫做聂传庆的男孩,在华南大学念书,同班有个叫言丹朱的美丽女孩,是华大国文系教授言子夜的女儿。这个言教授是一个非常有学识,有责任感的一个学子,而聂传庆偶然得知言子夜曾与他母亲婚前有过一段短暂罗漫史,并且言家也曾到他母亲家去求过亲,却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够在一起。他自己的父亲聂介臣,则是“汗衫外面罩着一件油渍斑斑的雪青软缎小背心,和他后母蓬着头,一身黑,面对面躺在烟铺上。”⑴,对他漠不关心,让他从心底根本都看不起。因为有着这样一层隐晦的因素,他每次上言教授的课就情不自禁的联想到他可能跟他过世的母亲发生过的一切,在精神上将言子夜看成是父亲,因而产生了一种“畸形的恋慕”。他渴望美丽女孩的父亲是他的父亲,但他又渴望爱这个美丽的女孩,同时他又痛恨,觉得是这个女孩抢走他的父亲,并且不能不痛恨当年母亲:“为什么要嫁到这个家庭里来,为什么不勇敢一点跟他一起走?”最后在父亲的斥责,后母的唠叨,以及因为成绩不好而被“精神上”的父亲言子夜狠狠地训斥之后,将所有的怨忿不满都结毒在言子夜的女儿丹珠身上,无理地要她负起这“破坏家庭”的责任,对她进行毒打。

文中聂传庆的母亲冯碧落在他四岁时便死了,他的父亲再娶了一个芙蓉仙子,两人成日躺在床上吞云吐雾,同言子夜的潇洒和才华相比较更是显得猥琐不堪,让聂传庆从心里看不起他的父亲,也厌烦他的继母,他越是仰慕就越是怨恨自己为何出生在那样一个充满鸦片味道的颓废家庭之中,而不是言子夜的孩子。在这样一种情感的驱动下,引发了聂传庆对于他亲生母亲的一种怨恨,为什么是

怨恨呢?因为他既然不能够选择命运,他只能够选择怨恨,怨恨母亲嫁给了她不爱的父亲,怨恨上天为什么不让他成为言子夜的孩子,并不断的为母亲的那一段“平淡得可怜的”——甚至可以说淡至若无的罗曼史编织着绮梦,幻想着种种如果和可能,妄想着母亲嫁给言子夜,那他就是言子夜的孩子,甚至有些不甘的喊到:“凭什么我要受这个罪?你嫁到聂家来,至少是清醒的牺牲。我生在聂家,可是一点选择的权利也没有!”一直以来他都没有得到过父亲和继母的疼爱,他们甚至没有把他当过人,但是在他的内心仍是渴望爱的,因而他相信:“如果他是子夜与碧落的孩子,他比起现在的丹朱,一定较为深沉,有思想。同时,一个有爱情的家庭里面的孩子,不论生活如何的不安定,仍旧是富于自信心与同情-- 积极,进取,勇敢。丹朱的优点他想必都有,丹朱没有的他也有。”⑵张爱玲用了一个很美丽的比喻来形容聂传庆的母亲,说她的一生就像是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但是她的这种牺牲,至少她本人是能够清醒的认识到的,并且有条件去逃离的,可是母亲却没有这样做,依然为了家庭的利益,为了媒妁之言,嫁给了她不爱的父亲,就因为这个父亲恨他,但她却不愿意为她自己做出的这个选择负责,面对不爱的父亲,她是选择懦弱的死去,来逃避这个错误的选择。因此聂传庆对于他母亲的死亡也是抱有一种埋怨的意味的,母亲虽然选择用死来逃离令人厌恶的家庭,但是却不顾他感受的将他留下了,成为父亲得不到母亲的爱所迁怒的对象,来背负两代人的怨恨,不然虽说有继母的挑拨,他父亲也不会对他如此刻毒。让他跟着一个恨他的父亲生活了二十年,早已经被制造成了一个精神上的残废,成为屏风上又添上的一只鸟,即便是母亲死了,他也不还是够能飞下屏风去的。即使给了他自由,他也跑不了。

米兰•昆德拉说:“我们应当明确一点:所有时代的所有小说都关注自我这个谜。”⑶从表面上来看,张爱玲长期离群索居,似乎不愿意让外界了解她的生活和感情经历。但是我认为在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中, 她所关注的仍然是自我这个中心, 在她笔下所描述的那些俗人琐事也无处不透露出她的生活和经历, 正如她弟弟张子静所说的:“她的小说人物,可说俯拾即来,和现实人物的距离只有半步之遥。在她生活周边的知情者,一看她的小说就知道她写的是哪一家的哪个人。”⑷这篇《茉莉香片》所关注的也是她自己的一个成长经历,大家都知道张爱玲于1920年出生于没落的官宦世家, 祖父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纶, 曾外祖父是前清大臣李鸿章, 然而显赫的家世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的童年。父亲是典型的纨绔子弟, 靠着祖上传下的遗产抽大烟、泡赌城、逛戏院、养姨奶奶, 很少理会张爱玲。这与聂传庆的父亲可谓是不谋而合,简直就是一个人。而张爱玲的母亲,也是由于家庭的因素嫁给了她的父亲,但是由于同父亲感情不和,所以在她4岁时, 母亲便和姑姑结伴去法国学习, 一走五年。母亲的离开,也就意味着在张爱玲生活中母亲形象的缺席,基本等同于“丧母”,而且更巧的是张爱玲的父亲和后母也是一对隐君子,她曾经这样描述过她的家“”⑸。这些情况都与

《茉莉香片》中的大致相同,因此不少评论者都认为这篇文章是张爱玲的一部自传体小说,确实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张爱玲其实写的就是自己的经历。尽管文中的主人公聂传庆是男性角色,但我想这不过是她想要将真实的自己掩藏起来的一种手段,聂传庆孤僻、敏感的性格跟她自己的性格是非常相似的,另外在我们也可以发现在聂传庆的身上是具有女人气质的,缺乏男人的力度的,鹅蛋脸、淡眉毛、吊梢眼、窄窄的肩膀和细长的脖子,这些女性容貌的形容词都用在了他的身上,作者甚至明确指出,他是“很有几分女性美”。所以我想即便我们不能肯定的说这篇小说就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也至少可以说她本人就是这个故事的原形人物。

我们分析一个作家的写作心态, 一般都要回溯到童年时期。早年的身世往往会影响一个人人格心理的发展, 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作家的丰富性体验, 特别是童年时代对爱的温暖的体验, 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⑹我们知道从张爱玲四岁起,便由于母亲的离开,使得她的童年缺失了应有的母爱,在父亲又娶继母以后,便开始在继母、父亲的统治下受尽煎熬。一次由于与继母争执,结果被父亲毒打、监禁中,让她在“数星期内已经老了许多年”⑺。因此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家在不仅没有丝毫的温馨与甜蜜,而是那么的黑暗、寂寞与荒凉,并散发着腐烂的气息,成为了伴随她一辈子伤痛的记忆。孤独和寂寞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她童年生活的最大情感体验,这驱使着她走向一条内省、敏感、自我封闭的道路。余华说:“童年,就像把整个世界当作一个复印机一样把这个世界复印到你的一张白纸上,以后你做的都是一些局部的修改了,这儿修修,那儿修修,但他的那个基本的结构就是这样了。”⑻童年作为人生的第一站,它常常就为人的一生打下了一个底色,成为构成人类个体发展的宿因,而那种源于个体儿时的悲惨与不幸所构成的童年缺失性体验便成了人们日后企求倾诉与寻找代偿的渊薮。童年生活的不幸,对于常人而言,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梦魇,而对于作家来说就恰恰是培养起敏感的艺术触觉和深邃的思想内涵的操场,正所谓“愤怒出诗人”,“国家不兴而诗家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作家海明威说,“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不快乐的童年”⑼,也许正是由于童年经历的不幸给张爱玲带来了太多的感伤与不快,使得她变得敏感早慧,对于外部的人和事物积累起了强烈的否定性情绪,因此在张爱玲日后的创作中总是有意无意的带着她那童年的梦魇和企求倾诉的热望,以笔为旗,对那个荒谬而苍凉世界进行揭露,对于人性中的各种丑恶的心理具有一种敏捷的发现和特别殷切的关注。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就不难理解聂传庆对于家的那种痛恨心理,对于言子夜的“畸形的恋慕”,以及最后对言朱丹所实施的暴行,那都不过是源于作者童年爱的缺失及对于爱的渴望的一种升华。那为何聂传庆对于他的亲生母亲那么深的怨恨之情呢?这我们也可以将目光转移到作者自己同她母亲的感情上来研究。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观念中,母亲就是一个如同大地般坚韧厚实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的形象,她付出终身的爱情,全心全意照顾男人、孩子和家庭。而她的母亲却

恰恰不是这样的一个传统女性,她崇尚西洋文化, 追求自我,为人孤傲倔强,由于与丈夫的感情不和,在她还只有四岁的时候毅然抛弃家人孩子,远赴国外求学,使得张爱玲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长期的缺失母爱。再加上张爱玲同父亲、继母生活时受过那么多的苦,应而对于她来说,母亲当年的离开,她也是同聂传庆一样是怀着一种怨恨情绪的,因为她觉得妈妈抛弃了她,因此她对于母亲离开时的情景一直不能够忘记,她说,那时侯她四岁,船要开了,她的母亲躺在床上哭,不肯走,于是佣人就把张爱玲领到母亲的面前,教她说,婶婶你要走了。(因为张爱玲从小就是过继给别的亲戚的,所以她叫婶婶的)就说,婶婶时间到了,你要走了。但是她的妈妈依旧不管不问的在那里大哭,于是张爱玲就呆掉了,不晓得干什么好了,因为佣人没有教别的,说完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妈妈走了,妈妈留在张爱玲记忆当中的,就是妈妈走的那天穿的衣服,一件苹果绿的旗袍,上面缀满了闪光的珠片,这就是张爱玲对妈妈走的一个记忆。也许那时张爱玲还小,或许还不懂得妈妈离开的意义和对于她的影响,但是对于而言仍然是一个伤痛的记忆,否则多年以后她仍然清晰的记得这个场景。⑽然后我们在来看母亲的第二次离开,她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态度。那时她已经是国中生 ⑾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完全可以将聂传庆埋怨他母亲的那些话套用到张爱玲的身上去感受她心底的那份感情,只要将情境对调一下,试想着这就是发生在张家那所终日飘满着鸦片烟雾的老洋房,张爱玲因为一件小事,惹恼了继母,随之遭到了父亲的毒打,然后被监禁在一间房子里,她想起自己的生活和母亲时,聂传庆的那些话不就是她最好的内心的独白吗?她渴望逃出牢笼,回到母亲的身边,她想向母亲倾诉自己所遭受的苦难,期盼母亲用温暖的手轻轻的抚平她身体的伤,慰藉心上所结下的痛,但是母亲却不在身旁,而是抛下她远走他乡了。毕竟在她的幼小的心灵里,还无法理解她母亲离开时的种种原因和无奈之情,她能够想到的只是母亲抛下她无情离开,以及离开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使得在她的成长中她缺失了应有的母爱,父亲娶了继母,与继母的对战,父亲的毒打,这些都给她带来巨大的伤害,童年蒙上了阴影。因此对于生她而又离开她、抛弃她的母亲,她不能不怨恨。 后来,母亲终于回来了,她也成功的逃出了父亲的家,永远的告别了这一所黑暗的牢房,雀跃的奔向母亲的怀抱,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张爱玲不久就感觉到母亲的心里并不欢迎她,并且“一直在怀疑我是否值得她做出牺牲”,⑿而且较关心和理解她而言,母亲注重的只是如何将她培养成为一个淑女,在发现她在生活和交际方面的愚笨之后,母亲甚至于说出了让她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话:“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⒀。因此她“常常一个人在公寓的屋顶的阳台上转来转去,仰脸向着当头的烈日,我觉得我是赤裸裸的站在天底下了,被裁判着像一切的惶惑的未成年的人,困于过度的自夸与自鄙”。⒁正是为那些琐碎的难堪,一点一点的毁了张爱玲心中的爱和对于母亲的期盼,感到母亲的家也不复柔和。由于在父亲家中所受到的一系列伤害,使得张爱玲对于母爱有极大的渴望,期盼能够通过母爱得到拯

救、弥补和平衡,但是在现实中所遭受的沉重打击,彻底折断了她幻想母爱的一双翅膀。

弗洛伊德说过:“现时的强烈经验唤起作家对早期经验(通常是童年时代的经验)的记忆,现在,从这个记忆中产生了一个愿望,这个愿望又在作品中得到实现。作品本身展示出两种成分:最近的诱发场合和旧时的记忆。”⒂对于张爱玲来说,在早年的经验中,对于母亲的缺席,母爱的缺失,以及对母亲的怨恨,这些家庭的阴影所造成的不幸福的记忆,让她积蓄着太多的恨。因此,发泄心中被压抑的情绪,成为了她创作中的一种潜在的欲望,促使她总去挑开了家庭亲人间的那一副温情脉脉的面纱,去抉发出一个个丑陋的灵魂。而在通过对母爱的向往、渴望到怨恨、失望的情感蜕变过程,也使得她对于母亲这一形象不可能产生太多的爱和温情,也注定了她的文章里不会标榜母爱,那些“母子同心”、“母女同体”的温暖都是不过是梦幻泡影,遥不可及的神话,反是促使着她不断用无情的笔对母亲这一形象的人性进行深刻的剖析和丑化了,去解构传统的母性神话,揭示母亲形象中的丑陋的一面。综观张爱玲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她所描写的那些母亲形象不仅远离神圣慈爱的光辉,而且有着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冷漠自私和病态的疯狂。

我们先来看这种冷漠自私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的。如《倾城之恋》中的白老太太在面对被哥哥欺负的女儿白流苏向她求助时,“一味的避重就轻”,在女儿乞求她时,竟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倒是回去是正经。领个孩子过活,熬个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要把刚“跳出”火坑的白流苏再赶回苦难的深渊去!总之,在白老太太这类母亲的眼里,这个女儿只是个拖累。⒃

而冷漠自私的母亲形象在《花凋》中刻画得尤其淋漓尽致。郑川嫦生了重病,她的母亲“郑夫人忖度着,若是自己拿钱给买,那是证实了自己有私房钱存着”⒄,所以她一直不愿意拿出她的私房钱来给女儿治病。她之所以照料郑川嫦只是出于那一点点的女性本能,全然没有了爱的成分。张爱玲曾说:“自我牺牲的母爱是美德,可是这种美德是我们的兽祖先遗传下来的,我们的家畜也同样具有的--我们似乎不能引以为傲。本能的仁爱只是兽性的善。”⑼郑太太对川嫦的情份当然也不外乎于此。不然,她不会因为怕郑先生知道自己有私房钱,眼睁睁地看着女儿“一寸一寸地死去”而无动于衷。说到底,这是出于人性的自私。在郑家,郑太太无疑是被认为符合了“贤妻良母”的规范。她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可是她“毕竟不脱妇人习性,明知是留不住的,也还是继续地积,家里虽然乱麻一般,乘乱里她也捞了点钱。”这是对生活在男权社会下的女人的一种“小暴露”。郑太太为了维持自己的道德地位,对川嫦表面上充满了爱女之心,实际上却失去了爱的本质。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当然是母亲自身经济地位的缺失了。在生存的本能面前,一切都是赤裸裸的。

如果说这类母亲是因为受到封建思想意识的毒害,丧失了自我意识,没有独

立的经济地位,无法给予女儿保护,那么她们这种冷漠自私只能够说是人性本质中的一种劣根性,人们还可以对其理解原谅,那么那些将这种冷漠自私发展到病态的、疯狂的母亲,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这种准母亲辈的人物,就让大家深感痛恨了。梁太太为了金钱,年轻时她忍着屈辱去给一位老人做姨太太,然而这位老人似乎又死得太晚了点,让她最富有生命力的年华全都在压抑中度过了,为了要弥补荒芜的情欲,完全彻底的张扬着自己,她不择一切手段的构筑着她的后花园,企图挽住时代的巨轮,关起门来做一个慈禧太后,并利用她的亲侄女薇龙的姿色去吸引那些年轻漂亮的男人来供她享用,换取那虚无的幸福。 而将这种病态的和疯狂的母亲形象演绎得更为彻底就是《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她不仅冷漠自私,而且残暴,具有强烈的被压抑的情欲和疯狂的金钱欲与统治欲,用张爱玲的话来说,曹七巧是个“极端病态”、“彻底的人物” ⒅。她把儿子长白变相地霸占,而对女儿长安,则以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毁掉了她的爱情。当然,曹七巧对子女的感情已不是出于正常的母亲心态,而是出于极度压抑的变态心理。长白是曹七巧身旁的最后一个男人,她不能容忍他和别的任何一个女人在一起,所以曹七巧整天整夜地留长白在身边,并不断地盘问他的房事,挖苦媳妇。曹七巧“伶牙俐齿,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像铜片,也不管伤人有多深”⒆,所以两房媳妇的最后下场都是悲惨的;而女儿因恋爱而“时时微笑着”,“她不由得有气”,最后甚至不惜毁掉女儿的清白而让长安独守其身。曹七巧的一生就是被金子锁住了的一生。一开始因为钱,她被卖;到后来有了钱,她又被压抑地变疯狂了。她最终成了金钱的奴隶。追踪曹七巧的不幸开端,源于她的哥嫂,他们无财无势,但又贪财,所以将曹七巧“廉价出售”。而在姜家的地位低下,因为她家穷,甚至连佣人也可以取笑她。然而,最主要的是,她既缺少最基本的经济条件,又缺乏独立自主性,所以这位被残害、被扭曲的母亲,在长期压抑下形成了一种病态的报复心理,最后是通过疯狂地报复来获取心理平衡的,但她报复的对象竟然是自己的亲生儿女!她对现实状况不满,却又无力改变,也难以摆脱生活的阴影,如此一来,自己至亲的儿女成为她发泄的替罪羔羊就不难理解了。 这些母亲的冷漠自私和极端变态心理让我们不寒而栗,也不禁去猜测张爱玲是如何发掘到这样冷漠自私和变态呢?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仍然要把目光停留作者的生活经历当中,尤其是童年的经历中去寻找根源。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认为“精神生活结构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产生于童年时期。”“如果父母对孩子平常的温情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表露, 那么相似的障碍就会产生, 每当这种情形出现, 在儿童成长中的严重后果就接踵而来, 孩子的态度变得固执, 也不能恰当地运用爱。”⒇我们知道张爱玲的童年是一个缺乏爱的灰色童年,特殊的成长经历让她很少感受到人生的温情,也让她对于外部事物充满隔膜和抵触,有机会去认清温情背后的感情虚无和人性黑暗。再加上她的家庭成员大都是冷漠和自私的,比如说张爱玲的姑姑和父亲是一对亲兄妹,本来是为了自己的共同利益是去打官司的,但是最后张爱玲的父亲是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利益,把自己的妹妹,也

就是把张爱玲的姑姑给出卖了,这是张爱玲家族的冷漠自私。这种冷漠自私不仅存在兄妹之间,还存在于夫妻之间,我们都知道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也是出自名门,嫁到张家来的时候带来了不少陪嫁,张爱玲的父亲对自己的妻子,张爱玲的生母不断地逼迫,要把她的嫁妆全部逼光,把她的钱全部用光。就连在母子和母女之间也是冷漠自私,张爱玲从父亲家逃出来以后住在母亲的公寓里面,当张爱玲三天两头的伸手向她母亲拿钱的时候,便要为了她的脾气磨难着。还有张爱玲住在母亲的公寓里面以后隔了几天,她的弟弟张子静也逃出来了,弟弟逃出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带,就带了自己的一双旧的篮球鞋,用旧报纸包着,就来到妈妈这里,跟妈妈说,妈妈,我也要和你住。这个时候张爱玲的弟弟也是一个初中生。这时候她的母亲就跟他说,我要负担你姐姐已经是勉为其难了,而按照离婚协议,你们两个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应该都是你父亲承担的,所以我没有能力再养你了,你还是回去吧。就这样张爱玲的弟弟又夹着这双破报纸包的篮球鞋又回去了。每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都会特别辛酸,觉得人怎么可以冷漠自私到这样的地步,但是像她们这样的一个家族,这种冷漠和自私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我们再来看看这种冷漠自私在张爱玲身上的体现,我们知道,张爱玲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叫炎樱,张爱玲在她的很多文章里都有谈起过她,她们两个人要好得真是无话不说,并且总是同吃、同穿、同住的,但是有一次炎樱就跟张爱玲说,你陪我回家,张爱玲就说,可以,我陪你回家,但是我回来的路费,你要替我付掉的。这个听起来是很公平的,我陪你回家,我回来的时候,你应当替支付我路费,但是在这样的公平里面,我们更多的是感觉到一种冷酷,这就是她的家庭所遗传给她这种冷。因此我们参照着她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再来阅读她的文章的时候就更容易理解了。

注释:

⑴、《茉莉香片》张爱玲

⑴、《茉莉香片》张爱玲

⑶、《小说的艺术》米兰•昆德拉 三联书店 1992 年 第 20 页 ⑷、《我的姐姐张爱玲》张子静

⑹、《文学创作心理学》王克俭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 第146页 ⑺、《倾城之恋》张爱玲

⑻、《一个人的记忆决定了他的写作方向》 余华,王尧 当代作家评论 2002年四月

《花凋》张爱

⑼、《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论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吴晓东 北京三联书店2003第141页

⑽、《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文集》第四卷 张爱玲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1年

⑾、《金锁记》张爱玲

⑿、《流言》张爱玲

⑿、《天才梦》张爱玲

⒀、⒁、《流言》张爱玲 第10页

⒂、《作家与白日梦》《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 1995 ⒃、

⒄、

⒅、《造人》《张爱玲文集》第二卷 张爱玲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1 ⒆、

⒇、《人格理论》 Richard M. Ryckman著 高峰强译 陕西师大出版社 2005

参考文献:

《张爱玲小说中的几种女性形象剖析》 姚昌美 中国期刊网

《家的阴影—张爱玲小说中的心理透视》 宗元

《论情感缺失对萧红张爱玲创作的影响》 周爱华

《颠覆与重写--论张爱玲创作中的父亲与母亲形象》张文振


相关文章

  • 试论张爱玲的家庭环境对其写作的影响(自动保存的)
  • 别样人生谱创作传奇 --试论张爱玲的家庭环境对其写作的影响 张爱玲作为一颗文坛璀璨的星星,凭着<金锁记>走红上海滩.张爱玲能够名胜一时并且其作品历来为人们称道,是有一定原因的,她的人生经历是独特的,她的写作亦是独特的,她的许多作 ...查看


  • "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的"鸡肋"
  • 摘 要:张爱玲的生花妙笔所勾勒的以曹七巧为代表的"母亲"形象是深入人心的.但其"母亲"形象的极度成功恰恰容易使论者忽略其刻画的"父亲"形象.她笔下的"父亲"形象 ...查看


  • 海外张爱玲研究综述
  • 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 海外张爱玲研究综述 刘 维 荣 摘要:海外张爱玲研究大体可以1985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对挖掘张爱 玲小说的深层内涵或正或反地起了一定作用,但整体水准不够高,视野亦相对狭窄 第二阶段的研究则 ...查看


  • 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论文正文
  • 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 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身世也充满"传奇"色彩,直至今日,她的作品还在被世人不断地改编.拍摄.她,就是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张爱玲.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 ...查看


  •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文学心理分析
  •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文学心理分析 广东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梁远帆 一.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形成 由母亲在不幸婚姻中遭受的创伤与苦痛.张爱玲在年少时便清醒地认识到女性的天空永远是低暗的.再加上父母离婚家庭破碎给她带来的生活不幸,使她很早就知道 ...查看


  • 悲情张爱玲_浅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 19/4366-68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3卷第3期J.Changchun Inst.Tech.(Soc.Sci.Edi.),2012,Vol.13,No.3ISSN 1009-8976 CN 22-1322/C 悲 ...查看


  • 鲁迅影响下的萧红与张爱玲_萧红张爱玲创作比较研究
  • 2005年5月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 May,2005Vol.23No.3 第23卷第3期 鲁迅影响下的萧红与张爱玲 --萧红张爱玲创作比较研究 刘 军 ...查看


  • 张爱玲简介及所有文学作品(小说)汇总
  • 作者简介: 她是谁,她就是张爱玲,一个写出传奇,自己也成为传奇的传奇女子,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传奇人生. 她曾经在中国没有名气,那不是因为她的作品不好,而是因为她时运不好,她错嫁了个汗奸,引起了一片骂名,理所当然,在上个世纪的部分又红又专的年 ...查看


  • 隐忍的阙失与痛快的宣泄
  • 隐忍的阙失与痛快的宣泄 隐忍的阙失与痛快的宣泄 --<对照记>与<小团圆>的互文性 摘要:自传体小说与自传文本以及回忆录之间往往有一种显隐相间.虚实相生的互文关系.本文以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与自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