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路途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看清“敌人”的强大 马加爵作为杀人犯已经结束了他的生命,但他人生历程中仍然有一些沉重的话题值得再次提起。看了很多有关马加爵的报道,知道了他喜欢“打麻将”,就像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喜欢玩电脑游戏一样。甚至有喜欢玩CS的朋友在论坛上,称这是一种精神。大学是人生的关键期,大学中的努力与奋斗也将为今后的一生所从事的职业和追求的理想打下一个较为扎实的基础。如果将成长中的这段宝贵光阴,仅仅用在所谓的“娱乐”与精神享受方面,未免太可惜了一些。 作为从贫困地区走进大学的一名学生,直到从事了被人们羡慕的“准大学老师”这样的职业,我还在艰难地行走在人生的路途中,在人生艰难的行程中试图修改这样的“身份”。 在没有电视没有走进城市读书之前,我对自己的身份颇为认同的。我的父母是乡村医生,这样的家庭出身让我感到幸福。但后来一切都改变了,我从电视上和进入城市读书后,懂得原来生活还有“逛公园”、“看电影”、“溜冰”、“去新华书店买书”等内容,于是便产生了农村孩子对城市生活固有的恐惧、紧张又向往的复杂感情。这一点在我来大城市读大学时体验更深。当我看到同学随意地去“消费”,有各式各样的“随身听”和“流行款式”的新衣服时,我感到一个乡下人的窘迫。特别是周末,城里孩子的父亲开着小车停在操场时,同学脸上那种幸福的笑容,多少让人妒忌。还有平时他们父母那一次次温情的电话,也让我感到一个乡下孩子对精神世界缺少关怀的难堪。有时候未免会埋怨生活,为什么自己不能生活在像他们一样幸福的家庭中。 父亲在1989年、2003年两次罹患癌症,让家庭变得沉重起来。但在体验苦难的同时,我也真正体悟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含义。我看到父辈生存的艰难,所以我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奋斗,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在一次次与困难挫折作斗争的磨练中,我也日渐懂得,在成长的路途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看清“敌人”的强大:那种对物质生活过度的迷恋,或者脱离了特有人生情境而显得过分的人生定位。如果说有一个上帝的话,那他就是教会我们去“希望”,希望人生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去年,参加XX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总成绩排名第四,导师招三个。这对全家而言,都不是好消息。父亲无语。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我的失落,因为我努力后的成功才能安抚和激励一个家庭以及他们的柔弱心灵。另外令他们愧疚的,就是不能像其他优裕的家庭一样帮助他们的孩子寻找打听到各种各样的“关系”,为孩子的成长向上推一把。没过几天,我告诉他们我找到了一份在大学教书的工作。父亲问,要不要送些钱?并说听村里年轻人讲如果当时考博也送上一万元钱,考博就成功了。听到父亲的话,我吓了一跳。因为前几天我也刚听系里另一个老师去北京参加完论文答辩回来,说了类似的话,说许多高校或者政府的人为了一个博士学位,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读博”的资格。但我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在一个闭塞的小村子里的父亲也讲了这样的“惊人之语”。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在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公正的、甚至邪恶的东西。生活中的“敌人”始终是很多的。而人生最重要的,永远是去懂得承担责任、贫困,获得自足。 读研究生时,有一个舍友,他的成长故事也同样让我明白这样的道理。当时,他的处境比我艰难得多了,他从小到读研,都是靠父母借钱,现在家里还欠有两万多元。而他读大学时,就凭着自己早起扫校园,晚上做家教养活自己,并在大二时过了“六级”,在西部那样的城市,过“四级”的大学生也不是很多的。但他好多次因为营养太差、生活太累晕倒在洗手间和去自修教室的路上。他每天都是吃着同样的饭菜,一荤、一素,四两饭(两元二左右)。他常和我说到“饿”。我真的很同情他,但我惟一能做的就是鼓励他,生活会好起来。两年之后,他成了一名GIS专业的研究生。穷人家的孩子只有读书这一条路,但现在,许多大学生都放弃了长远的人生规划,习惯社会的种种压力而消极地面对人生。他做得很好,他就这样走着。 我艰苦,但比我艰苦的人更多。俄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生活无论是多么艰难,它毕竟是生活,真实的生活,而且是我们所热爱过的生活”。在这个忙碌的人世间,我们有责任去践行另一种努力,也即尼采讲过的另一句话:“人生的意义正在于创造意义。”想到这一点我无疑会增添对于生活的信心和做事的信念。真的,生活绝望无助的时候,太多。如果“马加爵”在大学里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能有效地从自卑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和许多从底层家庭走出来的学生一样,将大好的光阴用在奋斗,而不是用来“打麻将”,我想人生会发展得更好一些。错过的时间越多,我们心灵的失望将越多。 从底层长大的孩子,把握好生命中每一次来自生活的馈赠吧,从苦痛中走出来,从失望中走出来,不是诅咒、埋怨,而是宽容、谦卑。人生采取这样积极的姿态和形式,这可能比“我们”一味地去“批判”、“仇恨”更有意义。
在成长的路途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看清“敌人”的强大 马加爵作为杀人犯已经结束了他的生命,但他人生历程中仍然有一些沉重的话题值得再次提起。看了很多有关马加爵的报道,知道了他喜欢“打麻将”,就像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喜欢玩电脑游戏一样。甚至有喜欢玩CS的朋友在论坛上,称这是一种精神。大学是人生的关键期,大学中的努力与奋斗也将为今后的一生所从事的职业和追求的理想打下一个较为扎实的基础。如果将成长中的这段宝贵光阴,仅仅用在所谓的“娱乐”与精神享受方面,未免太可惜了一些。 作为从贫困地区走进大学的一名学生,直到从事了被人们羡慕的“准大学老师”这样的职业,我还在艰难地行走在人生的路途中,在人生艰难的行程中试图修改这样的“身份”。 在没有电视没有走进城市读书之前,我对自己的身份颇为认同的。我的父母是乡村医生,这样的家庭出身让我感到幸福。但后来一切都改变了,我从电视上和进入城市读书后,懂得原来生活还有“逛公园”、“看电影”、“溜冰”、“去新华书店买书”等内容,于是便产生了农村孩子对城市生活固有的恐惧、紧张又向往的复杂感情。这一点在我来大城市读大学时体验更深。当我看到同学随意地去“消费”,有各式各样的“随身听”和“流行款式”的新衣服时,我感到一个乡下人的窘迫。特别是周末,城里孩子的父亲开着小车停在操场时,同学脸上那种幸福的笑容,多少让人妒忌。还有平时他们父母那一次次温情的电话,也让我感到一个乡下孩子对精神世界缺少关怀的难堪。有时候未免会埋怨生活,为什么自己不能生活在像他们一样幸福的家庭中。 父亲在1989年、2003年两次罹患癌症,让家庭变得沉重起来。但在体验苦难的同时,我也真正体悟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含义。我看到父辈生存的艰难,所以我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奋斗,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在一次次与困难挫折作斗争的磨练中,我也日渐懂得,在成长的路途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看清“敌人”的强大:那种对物质生活过度的迷恋,或者脱离了特有人生情境而显得过分的人生定位。如果说有一个上帝的话,那他就是教会我们去“希望”,希望人生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去年,参加XX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总成绩排名第四,导师招三个。这对全家而言,都不是好消息。父亲无语。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我的失落,因为我努力后的成功才能安抚和激励一个家庭以及他们的柔弱心灵。另外令他们愧疚的,就是不能像其他优裕的家庭一样帮助他们的孩子寻找打听到各种各样的“关系”,为孩子的成长向上推一把。没过几天,我告诉他们我找到了一份在大学教书的工作。父亲问,要不要送些钱?并说听村里年轻人讲如果当时考博也送上一万元钱,考博就成功了。听到父亲的话,我吓了一跳。因为前几天我也刚听系里另一个老师去北京参加完论文答辩回来,说了类似的话,说许多高校或者政府的人为了一个博士学位,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读博”的资格。但我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在一个闭塞的小村子里的父亲也讲了这样的“惊人之语”。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在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公正的、甚至邪恶的东西。生活中的“敌人”始终是很多的。而人生最重要的,永远是去懂得承担责任、贫困,获得自足。 读研究生时,有一个舍友,他的成长故事也同样让我明白这样的道理。当时,他的处境比我艰难得多了,他从小到读研,都是靠父母借钱,现在家里还欠有两万多元。而他读大学时,就凭着自己早起扫校园,晚上做家教养活自己,并在大二时过了“六级”,在西部那样的城市,过“四级”的大学生也不是很多的。但他好多次因为营养太差、生活太累晕倒在洗手间和去自修教室的路上。他每天都是吃着同样的饭菜,一荤、一素,四两饭(两元二左右)。他常和我说到“饿”。我真的很同情他,但我惟一能做的就是鼓励他,生活会好起来。两年之后,他成了一名GIS专业的研究生。穷人家的孩子只有读书这一条路,但现在,许多大学生都放弃了长远的人生规划,习惯社会的种种压力而消极地面对人生。他做得很好,他就这样走着。 我艰苦,但比我艰苦的人更多。俄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生活无论是多么艰难,它毕竟是生活,真实的生活,而且是我们所热爱过的生活”。在这个忙碌的人世间,我们有责任去践行另一种努力,也即尼采讲过的另一句话:“人生的意义正在于创造意义。”想到这一点我无疑会增添对于生活的信心和做事的信念。真的,生活绝望无助的时候,太多。如果“马加爵”在大学里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能有效地从自卑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和许多从底层家庭走出来的学生一样,将大好的光阴用在奋斗,而不是用来“打麻将”,我想人生会发展得更好一些。错过的时间越多,我们心灵的失望将越多。 从底层长大的孩子,把握好生命中每一次来自生活的馈赠吧,从苦痛中走出来,从失望中走出来,不是诅咒、埋怨,而是宽容、谦卑。人生采取这样积极的姿态和形式,这可能比“我们”一味地去“批判”、“仇恨”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