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锐捷:浅谈国家安全与民族融合

作者简介:关锐捷,曾任职于农业部水产司调研室主任、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副主任;现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和中央政研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主任,兼任中共中央党校客座研究员、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渔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农业产业化培训中心顾问等职。

中国如何肩负起大国责任,对百姓、世界和人类前途皆有所担当?毋庸置疑,中国的确在稳步发展、逐步强大,但必须承认差距,不能盛气凌人、未强先骄;中国的确有不可小觑的国家实力,必须正视现实,不必总是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笔者认为,真正撑起中国的担当,国强民安是前提,换言之,以国家利益为重、维护国家安全当为首位。

国家安全是国家和民族生存之根本,是美丽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安全的宗旨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或曰中华民族利益。数千年华夏发展历史告诫我们:确保国家安全,经济发展是基础,政治昌明是根本,科技进步是动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关键。因而,在不断强化国防和军队建设、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同时,应把着眼点放在国内社会和谐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上。

民族团结的本质是,包括精神利益融合与物质利益融合在内的民族利益融合。各民族间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民族思想、民族价值观等的高度一致,即为民族精神利益融合;各民族间民族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主要物质资源的共有、共享等,即为民族物质利益融合。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关系。

一、西迁精神与国家利益

我作为一个生于东北的锡伯族干部,曾经于2005年至2008年,由中组部派遣参加为期三年的援疆工作。引以为豪的是:18世纪中叶,为了领土完整、国家安全、边疆稳定,一只锡伯族劲旅奉旨“西迁”固边安民,万里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究未辱使命。240多年风风雨雨,240多年坎坎坷坷,他们与新疆各族人民相濡以沫、荣辱与共、同甘共苦,携手戍边、屯垦、开发、建设,不仅谱写了令人震撼的军旅长征史诗,而且唱响了豪情万丈的民族精神凯歌,凝结、铸就成“爱国奉献、坚忍不拔、合舟共济”的“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既是锡伯人民保国卫疆、开发实边、团结奋斗、拓展实践的生动反映,也是新疆各族人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携手奋进的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西迁”精神所体现的为国家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正是新疆各族人民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深入贯彻中央“稳疆兴疆,固边富民”方针的具体象征。

——弘扬“西迁”精神,坚持爱国奉献的高尚情操。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体现在对祖国的热爱忠诚。“奉献”精神就是识大体、顾大局,为祖国、为人民扎根边疆,吃苦耐劳、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鉴于新疆的特殊区位、历史和多民族聚居的现实状况,倡导“忠于祖国,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到隋唐在西域设立郡、州、府,我们看到的是新疆自古与祖国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史实;从各族人民支持、配合中央政府平息大小和卓的叛乱到左宗棠抵御外敌,收复新疆,以及策勒村人民的抗俄斗争;从锡伯族西行万里戍守伊犁,到吐尔扈特部落长途跋涉回归祖国,我们看到的是各族人民反抗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英雄史诗;从中共创始人之一陈潭秋血洒边陲,到无数共产党员为解放、建设新疆奉献青春、生命,我们看到的是各族干部群众爱国报国的肝胆情怀。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优良传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祖国统一,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以实际行动坚决维护祖国统一,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爱国主义精神。

——弘扬“西迁”精神,永葆坚忍不拔的顽强斗志。坚忍不拔精神就是克服艰难困苦、自力更生、勇于开拓、拼搏自强精神和勤俭节约的美德。新疆地处边陲,大部分地方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经济基础差,生存条件比较艰苦。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怀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业。当年,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人民解放军和军垦战士,风餐露宿,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进军塔里木,开发准噶尔,战天斗地,改造大自然,他们开荒造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平地建城;他们历尽艰辛,节衣缩食,积累资金,兴办事业。“戈壁惊开新世界”,在天山南北的亘古荒原,建起了一个个现代化农场、工厂和城镇,在新疆一穷二白的窘境下,为新疆的繁荣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克拉玛依、石河子、奎屯、五家渠等座座新城市和片片新绿洲,星罗棋布的大中型企业,兰新铁路、独库公路等条条交通线……像一座座丰碑,展示着新疆各族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

——弘扬“西迁”精神,恪守合舟共济的和谐理念。合舟共济、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疆的主体民族之一的维吾尔族自称“维吾尔”,即意为“团结”或“联合”。团结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稳定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新疆是多民族地区,主要有13个民族,要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新疆稳定,就要增强各族人民大团结。团结才能和谐,团结就有力量。不团结,关系紧张,内耗不止,就会妨害各项事业,就容易被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就会危及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历史一再证明,团结就兴盛,就繁荣;分裂就动乱,就衰败。这是新疆各民族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西迁”精神,在历史上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举家携族艰难远徙,保家卫国,戍边屯垦,所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以及两个半世纪的延续和发展,通过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所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与现代的“割不断的国土情,攻不破的边防线,难不倒的兵团人,摧不垮的军垦魂”的兵团精神,铸成了相辅相成的精神体系,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

二、民族融合与国家安全

满足民族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利益,即为民族根本利益,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要求。各民族之间相互需要、相互满足,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生死与共的利益统一体,这样的民族关系就是民族利益融合。民族利益融合是各民族间根本利益的最密切的融合。满足简单的需要,或满足暂时的需要,都无法实现民族利益融合,只有能够长远地满足民族根本利益的需要才能实现民族利益的融合。

改善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利益融合,必须首先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民族利益格局。各民族的语言、人口数量、居住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的互补性,以及各民族交往的密切度等客观状态,即为民族利益格局。民族利益格局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通过调整利益分配等人为手段改变利益格局。使各民族间共同利益越来越多,根本利益越来越稳固,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谁也离不开谁,谁也无法绝对制约谁,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各民族利益的需要,使单方的需要变为多方的需要,使被动的需要变为主动的需要,使外在的需要变为内在的需要,使主观的需要变为客观的需要,使互相防范的需要变成互利的需要,只有这样的民族利益格局才能实现民族利益融合。

目前,实现民族团结最常用的手段有两种,一种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依靠灌输理念的方式促进民族团结,一种是给予优待政策和无偿援助的方式促进民族团结。这两种方式如果没有相应的民族利益格局的支持配合,效果是短暂的。要从根本上保障民族团结,首先必须在国家利益格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全面规划和布局,使各民族间形成可高度满足相互需要、各民族利益高度融合的利益格局。否则,民族团结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假若各民族之间生活的空间相对封闭、界限分明,民族关系是一种对物质交换和情感沟通没有高度需要的利益格局,那么民族之间就很容易发生冲突。相反,如若各民族生活在同一空间,难以分割和封闭,彼此的民族关系是一种高度需要进行物质交换和情感沟通的利益格局,那么维护民族团结必然是各民族共同的选择。

民族利益大融合是化解一切民族矛盾的根本,是解决一切民族问题的基础。只有民族利益大融合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民族对立和冲突,完善的民族利益格局,应该是能够使各民族全面而密切地接触,消除一切阻碍接触和沟通的障碍,创造平等、主动、充分的接触与沟通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民族利益大融合的利益格局。世界上没有超越利益的民族团结,也没有超越利益的民族分裂,只有完善的民族利益格局才会有真正的民族利益大融合。

毋庸讳言,往往我们一旦特别强调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时,很可能是出现了不团结、不和谐的倾向和问题。笔者认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维护社会和谐,不应仅仅满足于通常的优惠政策倾斜、干部人事安排、项目资金扶持等所谓“照顾”性举措,不能一味采取“老子带儿子”式“糖果加棍棒”的陈旧方式,久而久之,很可能适得其反,势必产生逆反心理;各民族之间只能是兄弟之间坦诚相待的平等互利关系,不必总是以刻意强调民族团结不断强化狭隘民族意识,更不应以种种“恩赐”去歧视他们,而应尽可能地以民族利益融合逐步淡化狭隘民族意识。总之,只有各民族利益大融合,才会有中华民族大团结,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国家分裂,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统一,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注:全文见《战略与管理》2014年第3/4期,以刊登文章为准

谢 谢 阅 读     欢 迎 分 享

作者简介:关锐捷,曾任职于农业部水产司调研室主任、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副主任;现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和中央政研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主任,兼任中共中央党校客座研究员、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渔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农业产业化培训中心顾问等职。

中国如何肩负起大国责任,对百姓、世界和人类前途皆有所担当?毋庸置疑,中国的确在稳步发展、逐步强大,但必须承认差距,不能盛气凌人、未强先骄;中国的确有不可小觑的国家实力,必须正视现实,不必总是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笔者认为,真正撑起中国的担当,国强民安是前提,换言之,以国家利益为重、维护国家安全当为首位。

国家安全是国家和民族生存之根本,是美丽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安全的宗旨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或曰中华民族利益。数千年华夏发展历史告诫我们:确保国家安全,经济发展是基础,政治昌明是根本,科技进步是动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关键。因而,在不断强化国防和军队建设、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同时,应把着眼点放在国内社会和谐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上。

民族团结的本质是,包括精神利益融合与物质利益融合在内的民族利益融合。各民族间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民族思想、民族价值观等的高度一致,即为民族精神利益融合;各民族间民族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主要物质资源的共有、共享等,即为民族物质利益融合。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关系。

一、西迁精神与国家利益

我作为一个生于东北的锡伯族干部,曾经于2005年至2008年,由中组部派遣参加为期三年的援疆工作。引以为豪的是:18世纪中叶,为了领土完整、国家安全、边疆稳定,一只锡伯族劲旅奉旨“西迁”固边安民,万里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究未辱使命。240多年风风雨雨,240多年坎坎坷坷,他们与新疆各族人民相濡以沫、荣辱与共、同甘共苦,携手戍边、屯垦、开发、建设,不仅谱写了令人震撼的军旅长征史诗,而且唱响了豪情万丈的民族精神凯歌,凝结、铸就成“爱国奉献、坚忍不拔、合舟共济”的“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既是锡伯人民保国卫疆、开发实边、团结奋斗、拓展实践的生动反映,也是新疆各族人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携手奋进的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西迁”精神所体现的为国家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正是新疆各族人民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深入贯彻中央“稳疆兴疆,固边富民”方针的具体象征。

——弘扬“西迁”精神,坚持爱国奉献的高尚情操。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体现在对祖国的热爱忠诚。“奉献”精神就是识大体、顾大局,为祖国、为人民扎根边疆,吃苦耐劳、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鉴于新疆的特殊区位、历史和多民族聚居的现实状况,倡导“忠于祖国,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到隋唐在西域设立郡、州、府,我们看到的是新疆自古与祖国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史实;从各族人民支持、配合中央政府平息大小和卓的叛乱到左宗棠抵御外敌,收复新疆,以及策勒村人民的抗俄斗争;从锡伯族西行万里戍守伊犁,到吐尔扈特部落长途跋涉回归祖国,我们看到的是各族人民反抗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英雄史诗;从中共创始人之一陈潭秋血洒边陲,到无数共产党员为解放、建设新疆奉献青春、生命,我们看到的是各族干部群众爱国报国的肝胆情怀。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优良传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祖国统一,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以实际行动坚决维护祖国统一,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爱国主义精神。

——弘扬“西迁”精神,永葆坚忍不拔的顽强斗志。坚忍不拔精神就是克服艰难困苦、自力更生、勇于开拓、拼搏自强精神和勤俭节约的美德。新疆地处边陲,大部分地方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经济基础差,生存条件比较艰苦。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怀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业。当年,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人民解放军和军垦战士,风餐露宿,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进军塔里木,开发准噶尔,战天斗地,改造大自然,他们开荒造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平地建城;他们历尽艰辛,节衣缩食,积累资金,兴办事业。“戈壁惊开新世界”,在天山南北的亘古荒原,建起了一个个现代化农场、工厂和城镇,在新疆一穷二白的窘境下,为新疆的繁荣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克拉玛依、石河子、奎屯、五家渠等座座新城市和片片新绿洲,星罗棋布的大中型企业,兰新铁路、独库公路等条条交通线……像一座座丰碑,展示着新疆各族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

——弘扬“西迁”精神,恪守合舟共济的和谐理念。合舟共济、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疆的主体民族之一的维吾尔族自称“维吾尔”,即意为“团结”或“联合”。团结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稳定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新疆是多民族地区,主要有13个民族,要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新疆稳定,就要增强各族人民大团结。团结才能和谐,团结就有力量。不团结,关系紧张,内耗不止,就会妨害各项事业,就容易被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就会危及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历史一再证明,团结就兴盛,就繁荣;分裂就动乱,就衰败。这是新疆各民族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西迁”精神,在历史上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举家携族艰难远徙,保家卫国,戍边屯垦,所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以及两个半世纪的延续和发展,通过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所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与现代的“割不断的国土情,攻不破的边防线,难不倒的兵团人,摧不垮的军垦魂”的兵团精神,铸成了相辅相成的精神体系,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

二、民族融合与国家安全

满足民族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利益,即为民族根本利益,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要求。各民族之间相互需要、相互满足,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生死与共的利益统一体,这样的民族关系就是民族利益融合。民族利益融合是各民族间根本利益的最密切的融合。满足简单的需要,或满足暂时的需要,都无法实现民族利益融合,只有能够长远地满足民族根本利益的需要才能实现民族利益的融合。

改善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利益融合,必须首先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民族利益格局。各民族的语言、人口数量、居住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的互补性,以及各民族交往的密切度等客观状态,即为民族利益格局。民族利益格局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通过调整利益分配等人为手段改变利益格局。使各民族间共同利益越来越多,根本利益越来越稳固,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谁也离不开谁,谁也无法绝对制约谁,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各民族利益的需要,使单方的需要变为多方的需要,使被动的需要变为主动的需要,使外在的需要变为内在的需要,使主观的需要变为客观的需要,使互相防范的需要变成互利的需要,只有这样的民族利益格局才能实现民族利益融合。

目前,实现民族团结最常用的手段有两种,一种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依靠灌输理念的方式促进民族团结,一种是给予优待政策和无偿援助的方式促进民族团结。这两种方式如果没有相应的民族利益格局的支持配合,效果是短暂的。要从根本上保障民族团结,首先必须在国家利益格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全面规划和布局,使各民族间形成可高度满足相互需要、各民族利益高度融合的利益格局。否则,民族团结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假若各民族之间生活的空间相对封闭、界限分明,民族关系是一种对物质交换和情感沟通没有高度需要的利益格局,那么民族之间就很容易发生冲突。相反,如若各民族生活在同一空间,难以分割和封闭,彼此的民族关系是一种高度需要进行物质交换和情感沟通的利益格局,那么维护民族团结必然是各民族共同的选择。

民族利益大融合是化解一切民族矛盾的根本,是解决一切民族问题的基础。只有民族利益大融合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民族对立和冲突,完善的民族利益格局,应该是能够使各民族全面而密切地接触,消除一切阻碍接触和沟通的障碍,创造平等、主动、充分的接触与沟通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民族利益大融合的利益格局。世界上没有超越利益的民族团结,也没有超越利益的民族分裂,只有完善的民族利益格局才会有真正的民族利益大融合。

毋庸讳言,往往我们一旦特别强调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时,很可能是出现了不团结、不和谐的倾向和问题。笔者认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维护社会和谐,不应仅仅满足于通常的优惠政策倾斜、干部人事安排、项目资金扶持等所谓“照顾”性举措,不能一味采取“老子带儿子”式“糖果加棍棒”的陈旧方式,久而久之,很可能适得其反,势必产生逆反心理;各民族之间只能是兄弟之间坦诚相待的平等互利关系,不必总是以刻意强调民族团结不断强化狭隘民族意识,更不应以种种“恩赐”去歧视他们,而应尽可能地以民族利益融合逐步淡化狭隘民族意识。总之,只有各民族利益大融合,才会有中华民族大团结,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国家分裂,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统一,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注:全文见《战略与管理》2014年第3/4期,以刊登文章为准

谢 谢 阅 读     欢 迎 分 享


相关文章

  • 促进民族大融合
  •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程目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可是作用 [教材结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生活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 ...查看


  • 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 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任崇岳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华夏族在这里肇兴,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在中原地区形成,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从东北.西北进入中原地区并建立了政权,后来又因融合入汉 ...查看


  • 六.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专题解读: 1.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 ...查看


  • 北方民族大融合
  •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 作者:岳文忠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65 | 更新时间:2004-12-27 | 文章录入:admin ] [内容标准]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北方政局 ...查看


  • 何星亮: 自然融合和主动融合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流
  • 2015-05-28 11:23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我有话说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民族融合.社会生态.生态文明.中国意识形态.中拉双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何星亮:自然融合和主动融合是中国历史上 ...查看


  • 历史七年级下册[元朝的统治]测试题
  • 一.选择题 1.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考点]元巩固统一的措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查看


  • 试论藏族习惯法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融合
  • 摘要 民族区域自治法在藏区发挥出很大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难题,其与藏族习惯法的融合难题事关国家立法意图的实现和藏区的长期繁荣稳定.藏族习惯法具有悠久的历史表现与现实的影响,民族区域自治法与藏族习惯法融合困难导致了诸多弊端,应该切实找到二者有机融 ...查看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中国古代史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0) 注:朝代沿革并不需要同学们准确记忆,列在此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 阶段特征 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乱世,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被打 ...查看


  •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 试讲教案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班级 2008级3班 姓名 冯小丽 学号 2008020307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