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编辑:
关于找工作,我似乎一直具有极大的热情和冲劲。
为了进到深爱的4A广告公司,成为一名专业文案,大学毕业后的我早早拟好发展计划:进入本土大型广告公司、参与要案特案、做实验杂志、加班到黑天倒地,只为赢取下一次钦点入重要项目的资格……
两年之后,跳上海、广州,找尽可能好的公司,都是在为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努力。
不过我似乎发现,社会是不太欢迎理想主义的“蚂蚱”的,我也经历了惨烈的求职失败:曾经在春节未过的一天赶最早飞机去上海新公司,一落地便马上开始一天的紧张工作。恰巧那天又逢情人节,晚上一个人拖着行李“孤苦伶仃”沿街找没有满员的旅馆,最后这份工作因老板的不近人情而选择愤然离职。
曾经兜着几百元,溜火车去广州,挨家挨户的上公司面试,为了见到传说中的CD,啥方法都用到了,最后啥都没捞到,回家当了一个多月的“坐家”。
当我在为最初的梦想疯狂的舍弃和争取时,我第一家公司的不曾考虑跳槽的几位同事们已经适应了工作的激情缺失与恼人的行政制度,学会了用“40%去工作,60%来交际”的处世方法。
去年,我终于在广州一家小有名气的公司安定下来,虽然不是4A,但我成为一名头衔“高级”的专职文案,起码也算是迈向理想的一小步。
而前不久,曾经的同事在网聊时同我八卦了下前公司的消息:公司老板近年来大力抓专业团队,不仅新租千余平的办公室给专业小组,还重金挖来几位4A公司的总监来撑场面,而他们这些曾经我在时还是小罗罗的弟兄们,如今都成了当地广告业界的角儿,不仅因为公司牛气而自己脸面有光,更实际的是,工资也翻番了。
半晚的心理不平衡后,我猛醒了一个似乎是道理的道理:可能,远离家乡、勇往直前的个人奋斗史的成功案例仅适合美国,在中国这个圈子,专业虽然重要,但人脉的积累可能更重要。
FT中文网编辑:
关于找工作,我似乎一直具有极大的热情和冲劲。
为了进到深爱的4A广告公司,成为一名专业文案,大学毕业后的我早早拟好发展计划:进入本土大型广告公司、参与要案特案、做实验杂志、加班到黑天倒地,只为赢取下一次钦点入重要项目的资格……
两年之后,跳上海、广州,找尽可能好的公司,都是在为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努力。
不过我似乎发现,社会是不太欢迎理想主义的“蚂蚱”的,我也经历了惨烈的求职失败:曾经在春节未过的一天赶最早飞机去上海新公司,一落地便马上开始一天的紧张工作。恰巧那天又逢情人节,晚上一个人拖着行李“孤苦伶仃”沿街找没有满员的旅馆,最后这份工作因老板的不近人情而选择愤然离职。
曾经兜着几百元,溜火车去广州,挨家挨户的上公司面试,为了见到传说中的CD,啥方法都用到了,最后啥都没捞到,回家当了一个多月的“坐家”。
当我在为最初的梦想疯狂的舍弃和争取时,我第一家公司的不曾考虑跳槽的几位同事们已经适应了工作的激情缺失与恼人的行政制度,学会了用“40%去工作,60%来交际”的处世方法。
去年,我终于在广州一家小有名气的公司安定下来,虽然不是4A,但我成为一名头衔“高级”的专职文案,起码也算是迈向理想的一小步。
而前不久,曾经的同事在网聊时同我八卦了下前公司的消息:公司老板近年来大力抓专业团队,不仅新租千余平的办公室给专业小组,还重金挖来几位4A公司的总监来撑场面,而他们这些曾经我在时还是小罗罗的弟兄们,如今都成了当地广告业界的角儿,不仅因为公司牛气而自己脸面有光,更实际的是,工资也翻番了。
半晚的心理不平衡后,我猛醒了一个似乎是道理的道理:可能,远离家乡、勇往直前的个人奋斗史的成功案例仅适合美国,在中国这个圈子,专业虽然重要,但人脉的积累可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