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d态种生各肌7然围虽范。界念世观对德面道,的出境指环中护告保报立太树六求1要十观在明志文同态民生泽江00一4e0)4工002(58n2I6aⅥ]L过献恩反,程纪过世史个历一与的直化一变运断命实不现个的一化是文统系传关,的国然中文代自现与近人在】t考d参na[aNdl)口lu100”2,b社版出心献i文科g社}国姗中:ta京北],-sM[论n导学u哲a1展发mi田0耕J邱代]02[03、价评地学科持坚须必新创承0继、一t锄erp

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王新建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曲须继承和私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坚持破马克思主叉为指导,对中

国侍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现代诠释和必要改造。要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扬.在发扬中创新,在创新中获得新

生.找到传统与现代接轨的契舍点,使之荻碍民族化、科学化、太众化的具体形态,为我们社会主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

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营养。

[中国分类号](j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03

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渴望。

处,持续发展。

草树木,爱护宇宙万物,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社会要通过

Reconsideration0ftheReIationbetweenNature

ZHENG

(勘。Mi^捌i∞z‰iwH渺,%咖Ⅱn

[Abstm“]Thts

rmnpaper,l。。kmgbne[1ybackt。thehlslorlcalevohtionoftherelatlonhtw姥nofa】1d

reformlngaccordlI】grothe【h哪rdk目uHc

Nan】re,“mnshouMhave抓Ⅶ1skrkabkMar姒札t‰斗on仆RrelatmbHw吼Naturedutyt0and【rmn,poh谯cnnthatw}蝌1I)rotectnat眦Ifwedealwithth㈨b㈣【噌【ccrl画sn

wkkklrrr啪bl】吕relationbet㈣natu㈧ndnlanfH朋thc

foI】rldatm

『l(ey

wordsj瑚n;rmturc;getalollgham】

万方数据 

 方数据

方数据 

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王新建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太原,030024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2004,16(4)3次

参考文献(2条)

1.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1991

2. 方克立 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1995(3)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陈方刘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验和教训 200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近百年的传播发展中,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经历了一个从碰撞、对立到结合发展的曲折过程,分析总结两者相结合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促进两种文化的共同发展,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该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全过程,比较历史上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佛教),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点经验和三点教训。 论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来到了中国,由于它具有高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最终在各种思想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提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但在这一结合的过程中也有过严重的失误,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严重背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得以深化。 第二部分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点经验。 1,抓住传统文化的真精神进行结合,这主要体现在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上,抓住了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阴阳互补,辩证思维的精神;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的精神;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精神。 2,利用两者相同或相通的地方进行结合,如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来理解和融合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 第三部分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点教训。 1,结合中的“误区”——混淆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精华,以传统文化中的“德主刑辅”思想和“述而不作”思想为例予以说明。 2,结合中的“偏差”——对自然科学吸收不足。 3,结合中的“盲区”——对当代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简单两极思维。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经验和教训,必然地得出在当代中国应该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重要结论。

2.期刊论文 刘德龙. Liu De-long 科学继承传统文化的方法原则与渠道对策 -齐鲁学刊2006(6)

在我国文化安全受到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庞杂的文化积累,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科学地认识传统文化,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辨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坚持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通过社会传播、学校传授、家庭教育、立法保护等渠道和对策,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期刊论文 王东星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构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6) 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发展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一切都需要探索和创造,在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显的尤为重要.

4.期刊论文 秦树理. Qin Shuli 发掘村落文化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5)

村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固有成分,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家园.要进一步做好抢救和发掘整理工作,加大扶持力度,不断输入新的文化因素,促进农村文化创新,充分发掘和运用丰富的村落文化资源,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5.学位论文 杨力新 孝文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以鱼台县为例 2009

传统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孝文化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维系家庭和谐,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要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创新孝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保持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鱼台县是春秋末期孝子闵子骞的故里,也是中华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继承和弘扬孝文化,对营造健康和谐的文明之风,推进鱼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深、包容最广、绵延最长、最具渗透力的文化体系。孝文化是关于孝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制度规范及物质载体的总称。孝文化推崇孝敬父母、显亲扬名、忠孝节义的价值追求,要求人们养老、敬老、送老,倡导夫妻互敬、父母子女慈孝、兄弟姐妹友爱,立身、诚信、爱国。传统孝文化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的产物,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根源,既包含合理内核,也有消极因素,弘扬传统孝文化要坚持继承和批判、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抛弃愚忠愚孝成分,赋予孝文化以时代内涵,使孝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克服传统孝文化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消极作用,发挥孝文化对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乡风文明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和建设农村民主政治的重要推动作用,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和党的基层建设。@@ 鱼台县是闻名遐迩的孝贤故里,孝贤文化源远流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鱼台县按照“鱼米之乡、孝贤故里、滨湖水城”的定位,开发利用鱼台丰厚的闵子孝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孝贤美德,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 近年来,全国不少地区在弘扬孝文化,服务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出台政策,采取得力措施,进行了有益探索,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孝文化,需要紧紧围绕跨越发展这个主题,加强对传统孝文化的保护、研究和挖掘,赋予孝文化时代内涵;创新宣传载体,构建农村孝德培养机制;做响孝文化品牌,服务地方经济跨越发展;开发孝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建立新型农村孝文化机制,推进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使各项工作措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关键词:孝文化,新农村建设,影响分析,对策建议

6.期刊论文 易佑斌. YI You-bin 论和合文化的现代诠释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面临现代转生的历史任务,对其进行与时俱进的价值观、辩证法、科学精神的改造和现代诠释,和合文化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倡导国际和合发展等方面,将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7.期刊论文 朱兰芝. 孙占元. Zhu Lanzhi. Sun Zhanyuan 立足社会现实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我国当前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6)

立足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当前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必须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变革传统文化,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克服和消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8.学位论文 吴海霞 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004

国内外关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很深入,专著很多。而邓小平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代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所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功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关于这一理论的来源,既要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代中国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及邓小平个人品格等方面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寻根,也需要把它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从哲学、经济、政治等方面考察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为揭示和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民族特色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深入了解邓小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转化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顺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本文力求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邓小平人格的熏陶和塑造,邓小平对中国传统丈化的态度,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方面寻找二者的契合点,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邓小平人格特征的熏陶和塑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塑造了邓小平执着深厚的爱国情怀,追求真理的坚强意志,不走极端的辩证思维方式等伟大的人格。 第二部分: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邓小平将传统文化分为“精华”与“糟粕”两个部分,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并赋予优秀文化以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内容和精神实质,侧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基础上的超越。 第三部分: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主要阐述邓小平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9.期刊论文 CHI Cheng-yong. 吴锦旗. CHI Cheng-yong. WU Jin-qi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7(3)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腐朽的思想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权利意识、竞争意识及心理健康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发挥大众传媒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10.期刊论文 迟成勇. 吴锦旗. Chi Chengyong. Wu Jinqi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

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积极影响: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腐朽的思想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权利意识、竞争意识及心理健康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对此,应发挥大众传媒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引证文献(3条)

1. 恽达明 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期刊论文]-中国科技信息 2009(3)

2. 李朝云 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为安徽经济建设服务——徽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设想[期刊论文]-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7(06)

3. 彭一中 书院文化开发利用与先进文化建设及图书馆发展的关系[期刊论文]-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xgdxxshkxxb200404006.aspx

下载时间:2010年1月1日

d态种生各肌7然围虽范。界念世观对德面道,的出境指环中护告保报立太树六求1要十观在明志文同态民生泽江00一4e0)4工002(58n2I6aⅥ]L过献恩反,程纪过世史个历一与的直化一变运断命实不现个的一化是文统系传关,的国然中文代自现与近人在】t考d参na[aNdl)口lu100”2,b社版出心献i文科g社}国姗中:ta京北],-sM[论n导学u哲a1展发mi田0耕J邱代]02[03、价评地学科持坚须必新创承0继、一t锄erp

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王新建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曲须继承和私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坚持破马克思主叉为指导,对中

国侍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现代诠释和必要改造。要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扬.在发扬中创新,在创新中获得新

生.找到传统与现代接轨的契舍点,使之荻碍民族化、科学化、太众化的具体形态,为我们社会主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

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营养。

[中国分类号](j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03

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渴望。

处,持续发展。

草树木,爱护宇宙万物,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社会要通过

Reconsideration0ftheReIationbetweenNature

ZHENG

(勘。Mi^捌i∞z‰iwH渺,%咖Ⅱn

[Abstm“]Thts

rmnpaper,l。。kmgbne[1ybackt。thehlslorlcalevohtionoftherelatlonhtw姥nofa】1d

reformlngaccordlI】grothe【h哪rdk目uHc

Nan】re,“mnshouMhave抓Ⅶ1skrkabkMar姒札t‰斗on仆RrelatmbHw吼Naturedutyt0and【rmn,poh谯cnnthatw}蝌1I)rotectnat眦Ifwedealwithth㈨b㈣【噌【ccrl画sn

wkkklrrr啪bl】吕relationbet㈣natu㈧ndnlanfH朋thc

foI】rldatm

『l(ey

wordsj瑚n;rmturc;getalollgham】

万方数据 

 方数据

方数据 

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王新建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太原,030024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2004,16(4)3次

参考文献(2条)

1.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1991

2. 方克立 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1995(3)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陈方刘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验和教训 200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近百年的传播发展中,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经历了一个从碰撞、对立到结合发展的曲折过程,分析总结两者相结合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促进两种文化的共同发展,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该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全过程,比较历史上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佛教),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点经验和三点教训。 论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来到了中国,由于它具有高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最终在各种思想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提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但在这一结合的过程中也有过严重的失误,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严重背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得以深化。 第二部分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点经验。 1,抓住传统文化的真精神进行结合,这主要体现在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上,抓住了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阴阳互补,辩证思维的精神;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的精神;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精神。 2,利用两者相同或相通的地方进行结合,如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来理解和融合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 第三部分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点教训。 1,结合中的“误区”——混淆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精华,以传统文化中的“德主刑辅”思想和“述而不作”思想为例予以说明。 2,结合中的“偏差”——对自然科学吸收不足。 3,结合中的“盲区”——对当代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简单两极思维。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经验和教训,必然地得出在当代中国应该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重要结论。

2.期刊论文 刘德龙. Liu De-long 科学继承传统文化的方法原则与渠道对策 -齐鲁学刊2006(6)

在我国文化安全受到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庞杂的文化积累,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科学地认识传统文化,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辨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坚持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通过社会传播、学校传授、家庭教育、立法保护等渠道和对策,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期刊论文 王东星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构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6) 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发展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一切都需要探索和创造,在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显的尤为重要.

4.期刊论文 秦树理. Qin Shuli 发掘村落文化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5)

村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固有成分,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家园.要进一步做好抢救和发掘整理工作,加大扶持力度,不断输入新的文化因素,促进农村文化创新,充分发掘和运用丰富的村落文化资源,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5.学位论文 杨力新 孝文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以鱼台县为例 2009

传统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孝文化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维系家庭和谐,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要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创新孝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保持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鱼台县是春秋末期孝子闵子骞的故里,也是中华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继承和弘扬孝文化,对营造健康和谐的文明之风,推进鱼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深、包容最广、绵延最长、最具渗透力的文化体系。孝文化是关于孝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制度规范及物质载体的总称。孝文化推崇孝敬父母、显亲扬名、忠孝节义的价值追求,要求人们养老、敬老、送老,倡导夫妻互敬、父母子女慈孝、兄弟姐妹友爱,立身、诚信、爱国。传统孝文化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的产物,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根源,既包含合理内核,也有消极因素,弘扬传统孝文化要坚持继承和批判、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抛弃愚忠愚孝成分,赋予孝文化以时代内涵,使孝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克服传统孝文化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消极作用,发挥孝文化对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乡风文明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和建设农村民主政治的重要推动作用,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和党的基层建设。@@ 鱼台县是闻名遐迩的孝贤故里,孝贤文化源远流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鱼台县按照“鱼米之乡、孝贤故里、滨湖水城”的定位,开发利用鱼台丰厚的闵子孝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孝贤美德,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 近年来,全国不少地区在弘扬孝文化,服务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出台政策,采取得力措施,进行了有益探索,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孝文化,需要紧紧围绕跨越发展这个主题,加强对传统孝文化的保护、研究和挖掘,赋予孝文化时代内涵;创新宣传载体,构建农村孝德培养机制;做响孝文化品牌,服务地方经济跨越发展;开发孝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建立新型农村孝文化机制,推进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使各项工作措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关键词:孝文化,新农村建设,影响分析,对策建议

6.期刊论文 易佑斌. YI You-bin 论和合文化的现代诠释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面临现代转生的历史任务,对其进行与时俱进的价值观、辩证法、科学精神的改造和现代诠释,和合文化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倡导国际和合发展等方面,将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7.期刊论文 朱兰芝. 孙占元. Zhu Lanzhi. Sun Zhanyuan 立足社会现实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我国当前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6)

立足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当前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必须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变革传统文化,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克服和消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8.学位论文 吴海霞 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004

国内外关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很深入,专著很多。而邓小平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代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所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功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关于这一理论的来源,既要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代中国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及邓小平个人品格等方面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寻根,也需要把它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从哲学、经济、政治等方面考察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为揭示和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民族特色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深入了解邓小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转化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顺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本文力求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邓小平人格的熏陶和塑造,邓小平对中国传统丈化的态度,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方面寻找二者的契合点,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邓小平人格特征的熏陶和塑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塑造了邓小平执着深厚的爱国情怀,追求真理的坚强意志,不走极端的辩证思维方式等伟大的人格。 第二部分: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邓小平将传统文化分为“精华”与“糟粕”两个部分,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并赋予优秀文化以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内容和精神实质,侧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基础上的超越。 第三部分: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主要阐述邓小平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9.期刊论文 CHI Cheng-yong. 吴锦旗. CHI Cheng-yong. WU Jin-qi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7(3)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腐朽的思想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权利意识、竞争意识及心理健康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发挥大众传媒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10.期刊论文 迟成勇. 吴锦旗. Chi Chengyong. Wu Jinqi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

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积极影响: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腐朽的思想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权利意识、竞争意识及心理健康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对此,应发挥大众传媒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引证文献(3条)

1. 恽达明 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期刊论文]-中国科技信息 2009(3)

2. 李朝云 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为安徽经济建设服务——徽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设想[期刊论文]-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7(06)

3. 彭一中 书院文化开发利用与先进文化建设及图书馆发展的关系[期刊论文]-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xgdxxshkxxb200404006.aspx

下载时间:2010年1月1日


相关文章

  • 让传统闪耀现代的光芒--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 让传统闪耀现代的光芒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文章摘要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还要大胆的创新,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 ...查看


  •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点
  •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总说: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合称为文化传承.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前提,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的继承性是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的过程渗透着文化创 ...查看


  • 第五课 文化创新
  •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 [学习目标]考点信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一.什么是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在于_____________ ...查看


  •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四课第五课知识点
  • 1.文化的继承性 (1)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3)传统文艺的 ...查看


  • 文化生活知识框架
  • <文化生活>的主题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第一单元 含义: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 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 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人类特有的 ...查看


  • [干部国学苑]深入理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其客观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两创"方针,体现了我们党在 ...查看


  • [人教版必修三政治2017]文化生活答题模板(精华版)
  •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1-2课)] (1)为什么重视(文化的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②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文化的特点: 1)文 ...查看


  • 如何提高文化竞争力
  • 如何提高文化竞争力(文化软实力) ①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③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④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查看


  • 文化与生活复习提纲
  •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2. ...查看


热门内容